資源簡介 項城三高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第四次月考歷史試卷(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考生注意: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下圖是中國早期人類文化遺址分布示意圖。從圖中可以獲取的正確信息是()①遺址分布廣泛但不均衡②遺址分布都集中在黃河流域③大部分屬于舊石器時代④中華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漢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上述兩項措施的共同點是()A.以加強中央集權制為目標 B.改變了地方分裂割據的局面C.試圖通過分封來鞏固統治 D.推動君主專制的進一步發展3.明太祖裁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此舉目的是A.增加六部權力 B.擴大統治基礎C.加強專制統治 D.提高辦事效率4.孔子是我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思想的核心觀念是A.“仁”B.“相生相勝”C.“道”D.“非攻”5.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使紙成為主要書寫材料。下列史實與它屬于同一時期的是()A.“文景之治”B.“光武中興”C.“貞觀之治”D.“開元盛世”6.10隋文帝廢除漢代以來地方州郡長官可以自行征辟僚屬的制度,規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員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官員每年由吏部進行考核,根據實績實行獎懲、升遷或黜落。”這一措施()A.加強了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B.減輕了封建國家的財政負擔C.調動了知識分子入仕的積極性D.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辦事效率7、《宋書》(記載南北朝時期“劉宋”政權歷史的書)中寫道:“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此現象出現的原因是()①北方人口大量南遷②南方氣候有利于農業發展③江南地區土地肥沃④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右圖所示的中央機構創立于()A.秦漢時期B.隋唐時期C.宋元時期D.明清時期9.2014年3月習近平主席訪德期間,德國總理默克爾將德意志人1735年繪制的中國地圖贈與習主席。這幅地圖可用于研究()A唐朝疆域 B.元朝疆域C.明朝疆域 D.清朝疆域10.下列對洋務運動的評述,正確的有()①引進了西方科學技術②培養了近代軍事、科技人才③實現了“自強”的目的④開啟了中國工業近代化歷程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1.該圖像可以用來說明當時()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餐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A.清朝政治統治結束B.武昌起義取得勝利C.民主共和政體產生D.中國實現民族獨立12某戰役是“解放戰爭中震撼世界的三大決戰之一......武力解決的方式打得十分精彩,和平談判的方式也處理得非常圓滿。華北地區基本獲得解放,意義重大。”這次戰役是A.遼沈戰役 B.淮海戰役 C.平津戰役 D.渡江戰役13.時任美國駐華公使芮恩施說:“從巴黎和會決議的禍害中,產生了令人鼓舞的中國人民的民族覺醒,使他們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動而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與此論述關聯的是()A.保路運動B.武昌起義C.五四運動D.國民革命14.朱德賦詩:“紅軍薈萃井岡山,主力形成在此間。領導有方經百煉,人民專政靠兵權。”這一現象()A.開啟了黨創建人民革命軍隊的征程B.推動了“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探索C.反映了黨領導土地改革運動的開始D.促成了全國人民團結抗日的新局面15.鄧小平曾說過:“改革的意義,是為下一個十年和下世紀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續發展的基礎。沒有改革就沒有今后的持續發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紀的前五十年。這件事必須堅決干下法鄧小平這一論斷的意義在于()A.糾正了長期以來的“左”傾錯誤 B.實現了國家工作重心轉移C.有利于推動改革開放深入發展 D.指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內涵16.下圖是一張年歷畫,畫中題詩:“人民公社頂呱呱,工農商學兵一家。人眾財多好建設,工農業遍地開花。”此年歷畫應該出現在()A.國民經濟恢復時期B.三大改造時期C.“一五”計劃期間D.“大躍進”時期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秦國商鞅變法取得了很大成果,“富國強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實現。秦國地理位置優越,攻守均得其便,戰國時期,國都未被他國攻破的只有秦國。秦國內部紛爭較少,從秦獻公時起的150年中,獻公、孝公、惠文王、昭王、秦王嬴政幾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較長,內部相對穩定。武王、孝文王、莊襄王在位時間短,但也沒有因王位的繼承而引起內部分裂。總之,秦統一中國是順應歷史發展要求,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優勢造成的結果。-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材料二(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能夠實現統一的原因;簡述秦建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作用。(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朝開拓和鞏固疆域的主要成就;結合秦朝的統一說明清朝疆域奠定的意義。(6分)18.創新是社會發展的靈魂,政治制度也必須應時而動,方能推動社會發展。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5分)材料一(秦始皇建立秦朝后曾召集群臣商議治國之策)丞相王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鎮)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置諸侯不便。”-《史記·秦始皇本紀》材料二 藝祖(宋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奪武臣之權,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時厥后,子孫相承,上之為人君者,無不典學;下之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錄(指縣令一級的地方官員),無不擢科(科舉登科),海內文士,彬彬輩出焉。”-《宋史·文苑傳》材料三 時上(明成祖朱棣)念機務(機要事務)殷重,欲廣聰明,措(治理)天下于理也,乃開內閣于東南門,簡諸臣為耳目。復每日百官奏事退,內閣臣造膝前(到皇帝面前)密勿謨畫(認真謀劃),率漏下數十刻(工作到很晚)。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共同商討處理)。-涂山輯《明政統宗》(1)根據材料指出王綰、李斯爭論的焦點是什么?結合所學說明秦始皇在這一問題上采取的措施及其影響。(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特點。并分析這一特點對北宋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6分)(3)根據上述材料概括明成祖設置內閣的原因有哪些?(3分)19.閱讀材料,回答以下問題(13分)材料一《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共7章56條,主要內容如下:(1)總綱:中華民國由中華人民組織;主權屬于國民全體;領土為22行省、內外蒙古、西藏、青海;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2)關于人民: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人民享有身體、言論、著作、集會等自由;人民有選舉及被選舉之權。(3)關于參議院:中華民國立法權由參議院行使;參議院由各地方選派參議員組織..(4)關于臨時大總統、副總統:臨時大總統、副總統由參議院選舉;臨時大總統代表臨時政府,總攬政務,公布法律,發布命令......(5)關于國務員:國務總理及各部總長均稱國務員;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負其責任,在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命令時,須副署......(6)關于法院:法官獨立審判,不受上級官廳之干涉......-摘編自張海鵬、李細珠《中國近代通史》材料二前因民軍起事,各省相應,九夏沸騰,生靈涂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于前,北方諸將亦主張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清帝退位詔書》(1)閱讀材料一,說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體現了哪些思想理念。(7分)(2)結合以上兩則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6分)20.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2分)材料一抗戰時期,豆選法是根據地使用得最為普遍的一種選舉法,其法以豆粒(什么豆子都可以,已經用過的有黃豆、綠豆和蠶豆不等)作為選票,每個投票人發給一定額數的豆粒,每粒表示一票。投票時讓候選人坐在臺前一排,背對著投票者,每人背后放一大海碗,投票人魚貫而過,認為信得過的,就在他的碗里放下一粒豆子,豆多者當選。-引自張鳴《中共抗日根據地基層政權的選舉與文化回歸》材料二《陜甘寧邊區選舉條例》規定:凡居住在三陜甘寧邊區區域的人民,在選舉之日,年齡滿16歲的,無男女、宗教、民族、財產、文化的區別,都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后來在選舉資格上又增加了“無階級、職業、不分黨派差別”的規定......每個選民在一次選舉中只有一個投票權,每張票效力相等,各級參議會代表名額的分配是平等的,即以一定的人口比例為基礎,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相當。-韓大梅《論抗日根據地民主選舉制度》材料三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主要內容有兩項:一是各項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設,二是對公民進行社會主義民主的相關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實踐。其中各項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設主要指國體、政體、政黨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黨內民主制度等的確立。-張荊紅《建國初我國民主政治建設評析》(1)根據材料一、二歸納概括抗日根據地民主選舉的特點、意義。(6分)(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指出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主要成就及其本質。項城三高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第四次月考歷史試卷1、【答案】D2、【答案】C3.【答案】C明朝廢除丞相主要目的是加強君主專制,故C正確;A顯然不符合題意,六部是執行機構;廢除丞相屬于中央官制調整,不是擴大統治基礎,故B錯誤;提高辦事效率屬于軍機處設立帶來的影響,故D錯誤。4.【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孔子的思想核心理念是“仁”和“禮”,故答案為A;B 是陰陽家學說,C是道家學說,D是墨家學說,均不是孔子思想,排除。5、【答案】B【詳解】“光武中興”是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統治后期,社會出現比較安定的局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的表現,與蔡倫改進造紙術處于同一時期,故答案為B;A是西漢時期,CD是唐朝,與蔡倫不是同一時期,排除。6、【答案】A【詳解】據材料“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員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官員每年由吏部進行考核,根據實績實行獎懲、升遷或黜落。”可知,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員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這說明了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加強,A正確;材料涉及的是地方官的任免及考核,沒有涉及“封建國家的財政負擔、調動了知識分子入仕的積極性、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辦事效率”,B、C、D錯誤。7.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內容可知江南經濟得到發展,變得富庶,是因為南北朝時期由于北方的戰亂,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同時江南地區土地肥沃、江南氣候有利于農業發展,故①②③正確;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動北魏的經濟發展,不會推動南朝劉宋的發展,④錯誤。故答案為A;BCD不符合題意,排除。8、【答案】B9、【答案】D10、【答案】C試題分析:該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洋務運動有關史實的再認、再現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國家的近代科技,培養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員,創辦了中國第一批近代企業,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歷程。①②④符合史實;甲午戰爭的慘敗宣告洋務運動破產,說明洋務運動不能使中國富強,也無法實現維護清朝統治的目的。排除③選C項。11、【答案】C【詳解】據圖片信息可知,這是中華民國成立,標志著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政體產生,C正確;據所學可知,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政治統治結束,A錯誤;武昌起義取得勝利是1911年10月,B與題意不符;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實現民族獨立,D錯誤。12、【答案】C13、【答案】C【詳解】據材料“從巴黎和會決議的禍害中,產生了令人鼓舞的中國人民的民族覺醒,使他們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動而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可知,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激發了五四運動,運動中形成了“三罷斗爭”,C正確;保路運動為武昌起義提供了有利時機,A、B與題意無關;國民大革命發生在五四運動后,五四運動為其提供了革命力量的團結,D與題意無關。14、【答案】B【詳解】據材料“紅軍薈萃井岡山,主力形成在此間。領導有方經百煉,人民專政靠兵權。”并結合所學可知,井岡山的星星之火推動了工農革命力量的壯大,B符合題意;八一南昌起義開啟了黨創建人民革命軍隊的征程,A與題意無關;材料強調的是“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形成,與土地改革無關,C錯誤;材料沒有反映抗日問題,D錯誤。15、【答案】C【詳解】根據“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紀的前五十年。這件事必須堅決干下去。”可以看出鄧小平進行改革的堅定決心,這有利于推動改革開放深入發展,故選C;AB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指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內涵,即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不符合題意,排除D。16、【答案】D17.【答案】(1)原因:秦地理位置優越,內部相對穩定;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國強兵;人民渴望安定統一;秦國遠交近攻,采取了正確的政治軍事策略。作用:秦朝確立的政治制度為后世王朝長期沿用;建立了空前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2)成就:17世紀80年代統一臺灣并在臺灣設府;反擊沙俄侵略,1689年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確定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18世紀50、60年代,平定蒙古準噶爾部,穩定新疆;清初至18世紀末,通過冊封“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設置駐藏大臣等措施鞏固對西藏的管轄。意義:清朝版圖在前代王朝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開拓和鞏固,現代中國的版圖基本定型;促進了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18、(1)焦點:如何管理地方(或者是實行分封制還是實行郡縣制)(1分)頁,共4頁措施: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主張,在全國推行郡縣制。(1分)影響:加強了中央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2分)(2)特點:崇文抑武。(1分)影響:統治者重視學習文化知識;推動了科舉制的發展,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培養了大量人才,推動了文化的繁榮。(4分)(3)原因:廢除宰相制度后,皇帝直接統領六部,工作壓力成倍增加;通過內閣幫助皇帝分擔工作,為皇帝建言獻策,以便皇帝能更好地治國理政。(2分)19、【答案】(1)思想理念:民主共和,主權在民,領土主權,自由平等,三權分立,權力制衡,司法獨立。(2)歷史意義:辛亥革命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曾有過的共和政體,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會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沖破了封建主義的藩籬,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20、特點:直接、自由、普遍、平等;意義: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抗日。(3)1949年頒布《共同綱領》;1954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建立人民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本質是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當家做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