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祁縣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周考地理試題注意事項:1.本試題,滿分100分,時間75分鐘。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級和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3.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監考員將答題卡按順序收回,裝袋整理;試題不回收。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計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北京時間2024 年 10 月 3 日 20 時 18 分,太陽爆發 X9.0 級大耀斑,這是當前第 25 太陽活動周出現的 最強耀斑。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 受本次太陽耀斑爆發影響,地球上可能出現的現象有 ( )A. 太陽輻射劇減 B. 衛星導航受到干擾C. 全球地震頻發 D. 高層大氣出現云雨天氣2. 我國未受到此次大耀斑爆發的直接影響,其主要原因是 ( )A. 放出的無線電波、射線和高能粒子較少 B. 太陽黑子同時爆發,削弱了耀斑影響C. 地球距離太陽太遙遠,削弱了其影響 D. 耀斑發生時我國正好處在背陽面2024年11月4日,神舟18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在天宮空間站工作了192天的3名宇航員順利回家。運行期間天宮空間站距離地表約400 km,繞地球一圈時間大約為90分鐘,空間站表面在太陽照射下(即白晝)最高溫度可達150℃以上,而進入地球陰影里(即夜間),溫度最低可達-100℃以下。據此完成3~4題。3.最可能干擾空間站與地面指揮系統通信聯系的是A.月相變化 B.地球自轉 C.太陽輻射 D.太陽活動4.神舟18號飛船返回艙在最后10 km的著陸過程中A.穿過電離層 B.穿過臭氧層C.氣壓持續升高 D.溫度持續降低位于四川南充嘉陵江邊的青居鎮南北各建有一個碼頭,北邊的叫上碼頭,南邊的叫下碼頭。青居人到曲水鄉去趕場、走親戚,可以“來也順水,去也順水”。讀青居曲流位置示意圖(圖中箭頭為水流流向),完成下面小題。5. 圖中河段常見()A. V形河谷 B. 峰林峰叢 C. 江心沙洲 D. 風蝕蘑菇6. 青居人到曲水鄉去趕場、走親戚,往返途中要“來也順水,去也順水”,其航程應為()A. 青居出發:上碼頭→曲水返回青居:曲水→上碼頭B. 青居出發:上碼頭→曲水返回青居:曲水→下碼頭C. 青居出發:下碼頭→曲水返回青居:曲水→上碼頭D青居出發:下碼頭→曲水返回青居:曲水→下碼頭月牙泉位于甘肅省敦煌市,四周沙山環抱,“亙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成為奇觀。上世紀60年代前,最大水深9米,70年代中期月牙泉水位急劇下降,至1985年月牙泉平均水深僅為0.7至0.8米。2000年開始,敦煌市采取應急措施,在月牙泉周邊回灌河水補充月牙泉水位,使月牙泉水域面積逐漸得到恢復。讀月牙泉景觀圖,完成下面小題。7. 造成月牙泉“亙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的原因是( )A. 大氣降水量大 B. 冰雪融水量多C. 河流匯入水量大 D. 地下水補給多8. 造成月牙泉70年代中期水位急劇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 )A. 人口增加,抽取湖水 B. 氣候變暖,蒸發量大C. 墾荒造田,打井灌溉 D. 風沙肆虐,掩埋湖床9. 月牙泉水域面積逐漸恢復有利于( )①促進自然植被修復②發展淡水養殖③抑制湖水周邊沙化④增加流域面積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霧”和“霾”是對流層中兩種不同的天氣現象:“霧”是空氣中水汽凝結而成、懸浮在空中的微小水滴;“霾”是空氣中懸浮著大量的煙、塵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濁現象。為減輕“霧霾”影響,2013年以來全國打響了“藍天保衛戰”,取得顯著成效。完成下面小題。10. “霾”的主要組成物質是大氣中的()A. 氮氣 B. 氧氣 C. 雜質 D. 水汽11. 以下四幅圖中,氣溫變化特征最有利于“霧霾”擴散的是()A. B.C. D.小黃魚屬于暖溫性洄游魚類,產卵洄游一般隨水溫變暖啟動。產卵洄游時,小黃魚游到某一產卵場后,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繼續前行至其他產卵場。圖6示意某海域部分小黃魚產卵場和越冬場分布。據此完成12~13 小題。12.丁地成為小黃魚越冬場的主要原因是 ( )①緯度較低,水溫高 ②暖流影響,水溫高③距陸地遠,干擾小 ④生物量大,餌料足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3.3月初小黃魚從丁越冬場出發,經過甲、乙、丙三個產卵場的洄游線路及理由是( )A.甲→乙→丙,順流節省體力 B.丙→乙→甲,北部海域逐漸回暖C.甲→乙→丙,尋找適宜水溫 D.丙→乙→甲,南部海域水溫過高Z179 次列車是運行在北京至烏魯木齊市之間的直達特快列車,全程3355千米。暑 期小明從北京出發乘坐該列車開展暑期“深度游”,旅途中發現植被景觀差異顯著。圖13示意Z179 次列車路線圖和小明在旅途中拍攝的植被景觀照片。據此完成14~16題。14.小明乘坐Z179 次列車從北京前往烏魯木齊途中發現植被景觀差異顯著,導致植被景 觀差異的影響因素是A. 熱量 B. 水分 C.光照 D. 土壤15.與北京門頭溝森林景觀相比,熱帶雨林A. 植被耐陰、喜濕、耐低溫 B.植物種類較少C. 喬木葉片寬闊、秋冬季節落葉 D.群落垂直結構復雜16 . 隨著全球氣溫的升高,寧夏中衛當地蒸發會加劇,當地沙柳最可能發生的變化是A. 地上部分植株變高大 B. 地上部分葉片變大C. 地下部分向深處生長 D. 地下部分縮小減少綜合題。(本大題共3小題,計52分)。17.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西藏那曲,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氣候干燥、高寒、風大、少雨,蔬菜、瓜果都難以存活。早期藏區也嘗試建立溫室大棚,普遍存在著夜間室內凍害,效果不佳。2021年浙江援藏鄉村振興產業示范基地4500米智能溫室大棚建成,讓當地百姓吃上了自己種植的新鮮蔬菜水果。智能溫室大棚采用水幕集熱—地暖加溫系統,較好地解決了夜間室內凍害難題。研究表明,日光溫室后墻白天接受太陽總輻射約占溫室接收太陽總輻射的50%~60%,夜間室內獲得的熱量中墻面放熱量約占1/3,地面放熱量約占2/3。此外,土壤夜間放熱性能較為穩定,受氣候條件影響小。下圖示意智能溫室大棚。(1)推測智能大棚的玻璃朝向,并給出理由。(4分)(2)說明藏區早期溫室大棚普遍存在著夜間室內凍害嚴重的原因。(4分)(3)從受熱原理角度談談溫室建設厚實后墻的作用。(4分)(4)有人發現夏季正午時段電動卷簾會對智能溫室大棚的玻璃進行覆蓋,請依據大氣的受熱原理闡述覆蓋的理由。(6分)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芬迪灣位于加拿大東南部,以潮差大而聞名于世,這里曾觀測到21米的世界最大潮差紀錄。芬迪灣處于海盆頂端,外部寬而深,內部窄而淺。由于地潮效應,灣內海水漲落周期約為12小時,與大洋潮汐的周期(一般潮的漲落周期為12.4小時)十分接近。潮水帶來豐富的自然資源,塑造了瑰麗的海岸景觀,加之圣約翰河的注入,芬迪灣漁業、交通運輸及旅游業十分發達。有學者在灣口通過粒子軌跡追蹤法觀測灣內亞歷山大藻的運動規律。下圖為芬迪灣位置及灣口表層海水運動示意圖。 (1)分析芬迪灣產生巨大潮差的條件。(4分)(2)闡述芬迪灣漁業發達的原因。(4分)(3)描述芬迪灣灣口表層海水運動規律。(4分)19.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植被除了能增加土壤水分外,也能通過根吸收土壤水分,供植物蒸騰而消耗土壤水分。在黃土高原某地,研究人員經過測定,繪制出人工油松林地、人工刺槐林地、天然次生林地根系密度及土壤含水量隨深度 (0-30cm) 變化圖,如圖10所示。(1) 分析植被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的原因。 (6分)(2) 說出人工油松林地和人工刺槐林地在不同深度的根系密度差異。 (4分)(3) 依據圖表,說明天然次生林較人工林抗旱能力更強的原因。 (6分)(4)指出0-20cm深度范圍內,土壤含水量與土層根系密度的相關性并說明理由。 (6分)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5:BDDCC6-10:BDCAC11-15:BCBBD16:C綜合題。17.(1)智能大棚玻璃朝向應為正南或偏南方向。理由:西藏那曲位于北半球中緯度地區,正午時太陽主要從南方照射過來,朝南或偏南朝向可以使大棚在白天最大限度地接收太陽輻射,提高室內溫度,為蔬菜瓜果生長提供適宜的溫度條件。(2)高海拔地區,大氣稀薄,保溫作用弱。夜晚氣溫驟降,熱量散失快;早期溫室大棚技術不完善,保溫措施不足;氣候干燥、風大,加速了熱量的散失;夜間地面和墻面放熱量有限,難以維持室內溫度。(3)墻面太陽高度大,吸收太陽輻射多;墻體厚實,蓄熱能力強;保溫效果好;厚實的墻體較為穩固,利于阻擋大風。(4)夏季正午,太陽高度角大,太陽輻射強。玻璃對太陽輻射的透過率較高,過多的太陽輻射進入溫室會使室內溫度過高,不利于作物生長;電動卷簾覆蓋玻璃后,可阻擋部分太陽輻射進入溫室,減少室內熱量的積累;同時,覆蓋物可以反射一部分太陽輻射,進一步降低進入溫室的太陽輻射量,起到調節室內溫度的作用。18.(1)芬迪灣內海水自然振動周期與大洋潮汐的周期十分接近,二者相互疊加,潮差增大;芬迪灣為喇叭口形海灣,外寬內窄,海水進入后受地形束縛,潮高升高;芬迪灣內海水逐漸變淺,入灣海水與海底發生摩擦,速度放緩,后來海水潮高升高。(2)潮水使海底的營養物質大量上泛;圣約翰河注入芬迪灣,提供有機質和營養鹽類;光照充足,有墨西哥灣暖流經過,溫度適宜,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長,提供豐富餌料。(3)芬迪灣口存在逆時針環流;灣口西側比東側海水運動速度快。19.(1)植被截留降水,延緩徑流,增加下滲(3分);植被對土壤起到蔭庇作用,減少土壤水分蒸發(3分)。(2)在表層0-20cm深度范圍內,人工刺槐林地根系密度略高于人工油松林地(2分);在20-30cm深度范圍內,人工刺槐林地根系密度明顯高于人工油松林地(2分)。(3)天然次生林在不同深度范圍,根系密度均高于人工林(3分);而且天然次生林地土壤的含水量總體上也高于人工林(3分)。(4)0-20cm深度范圍,土壤含水量與土層根系密度大致呈負相關。(2分)土層根系密度越大,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越多(2分),供植物蒸騰而消耗土壤的水分也越多(2分),所以土壤含水量小。第 7頁,共 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