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高一1月份月考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陶寺遺址早期城址總面積為56萬平方米。考古發現,遺址內有宮城、外城、平民居住區和倉儲區,有禮制建筑,其中還有6柄象征王權和軍權的玉石列鉞。這反映出陶寺遺址A.具備國家初始形態 B.體現多元一體的特征C.開始進入農耕文明 D.已經出現了青銅文明2.西周金文中的“伯”作為稱謂,主要有兩種含義:一是作為貴族男子的排行,與仲、叔、季經常作為同一家族內部兄弟之間的稱呼;二是作為諸侯或采邑主的爵稱圖1是伯由“排行”到“爵稱”的大致軌跡。這一過程體現了圖1A.軍功是西周分封主要依據 B.政治具有鮮明的等級色彩C.西周家國一體的政治特色 D.西周初期分封以同姓為主3.表1是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主要學派的治國主張。據表可知,這一時期的政治主題是表1學派 主張儒家 以禮治國,為政以德墨家 互愛互助,選賢任能道家 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法家 以法為本,控制臣民A.實現國家統一 B.變革選官制度C.加強中央集權 D.重建政治秩序4.漢武帝設置的刺史只相當于一個中下等縣的秩品,他的權力卻很重,監察二千石守相而無所顧忌。但是他對于郡國守相的舉劾必須通過年終回京師向中央匯報,并經三公審核以后才能作出處理。由此可知,刺史的設立A.限制了郡國守相的行政權力 B.保障了地方長治久安C.提高了對地方監察的有效性 D.導致了三公權力膨脹5.據《三國志》記載,鮮卑部落早期“貴少賤老,其性悍驁,怒則殺父兄”,習慣上也有“自殺其父兄無罪”的規定。有鑒于此,北魏孝文帝改革時下詔曰“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而律不遜父母,罪止髡刑,于理未衷,可更詳改”。這一舉措A順應了民族交融的趨勢 B.改變了法律審判程序C.促進了北方地區的統一 D.削弱了北魏尚武精神6.漢武帝開始推行察舉制,采用鄉舉里選,以孝廉、茂才、賢良方正等名目推舉,中央經過考核,任以相應官職;曹魏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派多由在中央任職的本籍官員為中正,對本籍人才等次品鑒,再經考核,授以官職。這一變化有利于A.擴大統治基礎 B.提升官員素質C.加強中央集權 D.打破門第觀念7.據《通典》記載:大唐侍中、中書令是真宰相,其余以他官參掌者無定員,但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及“平章事”“參知機務”等名者,并為宰相,“亦漢行丞相事之例也”。由此可知唐朝A.封建官僚制度走向成熟 B.官職變化影響行政效率C.中樞機構趨向于制度化 D.制度調整服務強化皇權8.820年,唐憲宗下詔:“自今以后,宜準例三年一定兩稅,非論土著、客居,但據資產差率。“該舉措的目的是A.解決國家的財政困難 B.適應均田制發展的需要C.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 D.減輕對農民的人身控制9.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斐然,下列科技成果,同屬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是A.《九章算術》和《傷寒雜病論》 B.《齊民要術》和《禹貢地域圖》C.《授時歷》和《千金方》 D.《夢溪筆談》和《農書》10北宋時,在地方設通判,具有策劃收稅、管理倉庫、設置形勢版籍、兼管勸農、營田、部分農田水利的職能。材料說明通判的設置A.協調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B.制約了地方武官的權力C.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分割了知州的權力11.南宋時,江西撫州陸氏家族,每天早晨眾子弟拜謁祖祠,同唱《家訓歌》,勸誡族人“勞我以生天理定“經營太甚違天命”“好將孝弟酬身命”等士人認同的道理。這表明A.南宋政府重視基層治理 B.程朱理學受到官方尊崇C.理學呈現世俗化的趨勢 D.士人群體政治訴求趨同12宋代筆記體著作《萍州可談》記載:宋真宗時外戚劉美的女兒嫁給開封茶商馬季良為妻。明代小說《二刻拍案驚奇》記載:浙江人蔣生行商至漢陽,求娶了縉紳馬少卿的女兒。據此可知A.綱常禮教束縛被打破 B.重農抑商觀念已被顛覆C.市民階層的分化加劇 D.經濟發展沖擊思想觀念13圖2為1977年在銀川市西夏陵區出土的鎏金銅牛。作為研究社會經濟發展的一件歷史文物,它可以用來佐證西夏當時圖2A.禮俗的全面漢化 B.生產方式受中原影響C.經濟重心的轉移 D.農耕經濟占主導地位14元代推行行省制,設河南行省統轄黃河以南和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但在黃河下游則以沂蒙山南麓為界與中書省直轄區“腹里”相鄰;將江西、廣東合為江西行省,治所在南昌;將湘、鄂、桂并入湖廣行省,治所設于武昌。這一規劃和設置A.體現了“山川形便”的做法 B.打破地理界限加強中央集權C.保障了蒙古貴族的統治特權 D.是對南宋統治區實施的特殊政策15.據記載,明初內臣不許讀書識字。宣宗以后,漸通文墨,凡每日奏章文書,除皇帝親批數本外,皆由司禮監掌印、秉筆、隨堂太監分批。這一變化反映了A.宦官與皇帝共同決策 B.宦官官秩地位提高C.內閣地位被宦官取代 D.專制皇權日趨強化16明清時期,朱家角鎮“商賈湊聚,貿易花布,京省標客往來不絕,今為巨鎮”。嘉善的干家窯鎮,則是“民多業陶,甓埴繁興,貿遷日夥”。江蘇吳江的庉江市“居民數百家,鐵工過半”。這反映出當時A.農業的多種經營日益興盛 B.雇傭勞動關系已經出現C.區域經濟專業化生產發展 D.農業生產呈現衰退趨勢17清朝在臺灣設府,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派遣駐藏大臣,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這些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題是A.強化地方吏治 B.抵御外來侵略C.完善法律建設 D.加強邊疆治理18表2是某同學進行歷史主題研學時查閱的資料內容,由此可概括出他的研學主題是表2一 《四洲志》《海國圖志》二 《資政新篇》三 《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A.救亡圖存的探索 B.學習西方政治制度C.民族危機的加劇 D.學習西方思想文化19.1865年,我國自辦的第一家保險公司義和保險行在廣州成立。1875年,中國自辦的第一家具有現代意義的保險行-保險招商局(輪船招商局的連帶企業)在上海成立。1884年前后,中國自辦的保險行已達到10家左右。這些保險行A.屬于官辦保險企業 B.致力于確立金融領域的壟斷地位C輔助洋務運動開展 D.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20.1896年,梁啟超在《時務報》上刊登《西學書目表》,著錄近代以來譯書約00種(見表3)。該書出版后在學術界引起很大反響,不斷有人續作。這一做法表3西學13類 算學、重學、電學、化學、聲學、光學、汽學、天學、地學、全體學、動植物學、醫學、圖學西政10類 史志、官制、學制、法律、農政、礦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雜類5類 游記、報章、格致、西人議論之書、無可歸類之書A.開啟了西學東漸思潮 B.沿襲了中體西用思想C.促進了維新思想傳播 D.提出了民主科學口號21.1901年,梁啟超提出:“凡借款所辦之路,其路必至展轉歸外人之手而后已......此所以盧漢鐵路由華俄銀行經理借款,而英國出全力以抗之;牛莊鐵路之借款于匯豐銀行,而俄國以死命相爭也。誠如是也,則中國多開一鐵路,即多一亡國之引線。”他強調的是A.技術創新的迫切性 B.中國民族危機的嚴重性C.修建鐵路的局限性 D.列強之間矛盾的復雜性22.19世紀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務新政,創辦一批近代企業;1901年清政府開始實行“新政”,積極振興商務,獎勵實業。兩次“新政”都A.涉及制度改革 B.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C.成功挽救了清政府的統治 D.因頑固派阻撓而失敗23從1914年開始,大生紗廠得到快速發展。紗廠從一家發展到四家,資本增加了16倍。但到了1922年,大生一廠出現了31.7萬兩赤字,大生二廠赤字達到39.6萬兩,經營陷入困境。出現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是A.國內市場逐漸趨于飽和 B.北洋政府無暇顧及實業C.國際形勢發生劇烈變動 D.官僚資本壓制民族工業24圖3為1909年《新銘畫報》刊登的漫畫《姑娘御車》,該漫畫圖3A.意在宣傳婦女解放 B.反映了清末新政的成效顯著C.提倡興辦新式教育 D.體現了新舊雜陳的時代特征25漫畫往往能夠以形象的筆法對歷史有更加生動的反映。以下漫畫意在反映圖4A.戊戌變法促進了思想解放 B.新文化運動推動了思想文化革新C.新式交通工具已傳入中國 D.五四運動促進馬克思主義的傳播26.20世紀的前20年,當社會精英既想融入現代世界,又被似乎代表了“現代”的“西方世界”所拒絕的時候,中國很快對于另一個“西方”產生好感。對“另一個西方”產生好感的表現是A.三民主義思想的傳播 B.實業救國思潮興起C.《青年雜志》的創刊 D.馬克思主義的傳播27.1924年7月到1926年9月,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共開辦六屆,開設了包括《三民主義》《帝國主義侵華簡史》《農民運動之理論》《中國農業情形及改良方法》《中國工人運動及工人狀況》等20多門課程,培養了大批人才。這一現象A.廣泛傳播了毛澤東思想 B.開辟了中國革命新道路C.配合了國民革命的開展 D.推動了國共合作的實現28圖5是袁小斌創作的連環畫作品之一,準確生動地呈現了某時期中國共產黨活動的歷史場景。該場景反映出圖5A.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B.工農武裝割據踐行和發展C.抗日根據地進行民主選舉 D.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城市29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發表宣言,提出三個條件:立即停止進攻蘇維埃區域;保證民眾有集會、結社、言論、罷工、出版等自由;立即武裝民眾創立武裝的義勇軍,以保衛中國及爭取中國的獨立統一與領土的完整。據此判斷,中共提出這些條件旨在A.推動北伐戰爭,實現國家統一 B.進行土地革命,建立農村政權C.停止國內戰爭,抵抗日本侵略 D.發起戰略決戰,爭取全國勝利30.毛澤東在一篇文章中講到,在現階段的中國,人民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工人階級是領導力量,工農聯盟是基礎力量。這體現了A.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 B.持久抗戰的思想C.建立聯合政府的理論 D.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40分。31.(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宋仁宗時期,13榜狀元,有12任出身平民。“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宋代成為現實,讀書真能改變命運。材料二仁宗朝,商人,佃農、奴婢均為編戶齊民。齊,等也。無有貴賤,謂之齊民。-郭尚武《兩宋良賤制度的消亡及其影響》材料三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有錢則買,無錢則賣,富貴盛衰,更迭不常,或昔富今貧,或昔貴而今賤。-[南宋]袁采《袁氏世范》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宋朝的社會變化,并說明其成因。(14分)32.(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庚子之變,國家以亂民肇釁,外國連衡而入京師,朝廷自知內憂外患,相迫日急,非僅涂飾耳目,所能支此危局。故于西狩途中,首以雪恥自強為詢......辛丑回鑾以后,即陸續舉辦各項措施進行自救。-摘編自[清]岑春煊《樂齋漫筆》材料二自戊戌政變以后,清廷政治一度趨向反動,頑固派把持著中央政權,清政府的頑固守舊行為引起了各種政治勢力的不滿和反對。康梁維新派在政變后流往海外,成立保皇會,繼續擁戴光緒皇帝,不少人在失望中走上武裝反清的革命道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勢力在潛滋暗長,革命運動逐漸成為一股勢不可擋的潮流。-張海鵬、李細珠《中國近代通史卷5:新政立憲與辛亥革命》(1)材料一中提及的“亂民肇釁”、“外國連衡而入京師”分別指什么歷史事件?此后清政府采取的“自救”政策是什么?(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革命運動逐漸成為一股勢不可擋的潮流”的原因。(6分)33.(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選聰穎幼童,送赴泰西各國書院學習軍政、船政、步算、制造諸學,約計十余年業成而歸,使西人擅長之技中國皆然諳悉,然后可以漸圖自強。”-1871年曾國藩、李鴻章《擬送子弟出洋學藝折》材料二近代中國留學生的留學方向主要為歐美、日本、蘇俄(聯)。表4為鴉片戰爭到20世紀20年代中國留學生情況統計簡表表4留學方向時期 A B C鴉片戰爭-甲午戰爭 0 210人 0甲午戰爭-民國初年 0 600人 22000人民國初年-20世紀20年代末 1600人 12062人 20000人-據周棉著《近代中國留學生群體的形成、發展、影響之分析與今后趨勢之展望》(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指出《擬送子弟出洋學藝折》出臺的時代背景。(4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判斷留學方向為日本、蘇俄(聯)的字母代號,并指出推動中國學生到日本、蘇俄(聯)留學的原因。(10分)濟寧市第一中學2025年1月高一質量檢測-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5ACDCA6-10CDABD11-15CDBBD16-20CDADC21-25BBCDB26-30DCBCD二、非選擇題31.(14分)變化:門第觀念淡化(或科舉制面向全社會開放;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進入政壇);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或賤民數量減少或地位提高;人身依附關系松弛);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弛(或土地買賣典當等基本不受官府干預)(每點2分,共6分)。原因:科舉制逐漸完善;商品經濟日益發展;租佃制的發展;國家政策的調整(國家“崇文抑武”的政策;政府實行不抑兼并政策;抑商政策有所放松)(每點2分,共8分)。32.(12分)(1)歷史事件: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政策:清末“新政”。(6分)(2)原因:戊戌變法運動的失敗說明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戊戌變法運動失敗之后,清政府的守舊行為引起了各種政治勢力的不滿和反對;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興起;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的失敗加劇了清政府的統治危機(任答三點6分)。33.(14分)(1)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民族危機嚴重;洋務運動興起;西學的傳播(任答兩點4分)。(2)判斷:日本-C;蘇俄(聯)-A。(2分)蘇俄(聯)-A理由:俄國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五四運動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第一次國共合作等因素推動中國留學生到蘇俄(聯)留學(任答兩點4分)。日本-C理由: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民族危機加深;學習借鑒明治維新成功經驗;距離近花費少(任答兩點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