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有色一中12月月考歷史試題一、選擇題1.某學者在其所著的歷史論文中先后呈現了如下的材料:“芒芒禹跡,劃為九州”;“夏有亂政,而作禹刑”;“鯀作城郭”。據此推斷,這位學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為了說明A.階級的產生B.王的出現C.早期國家的誕生D.世襲制的確立2.春秋時期,中原地區因社會發展較周邊各部先進而自稱為華夏。進入戰國之后,內遷的各部逐漸與華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視為蠻夷。這一變化A.加速了社會轉型B.沖擊了貴族政治C.促進了民族認同D.推動了戰國變法3.西漢《汜勝之書》提出了“凡耕之本,在于趣時,和土,務糞澤,早鋤,早獲”的土壤耕作總原則,包括了適宜的農時季節標準;相應的耕作措施標準;施肥標準確保及時收割等。這說明西漢A.精耕細作技術在全國普遍推廠B.政府制定了規范的耕作標準原則C.農業技術標準體系逐步形成D.封建小農經濟生產方式最終確立4.曹魏時期,購買物品、計算物價均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此后三百余年,錢幣在北方偶爾使用,但流通為時較短。北魏孝文帝時,很多地方“猶以他物交易,錢略不入市”。這表明當時A.農業生產發展迅速B.商品經濟嚴重衰退C.政府推行重農抑商D.經濟重心開始南移5.唐朝時大理寺是全國最高審判機關,但關乎死刑判決等重大問題時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監察機關負責人)與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組成“三司推事”,類似近代的特別法庭,并把會審的結果,最后報皇帝審批。這說明唐朝A.司法與監察有機結合B.大理寺權力已經旁落C.監察機構喪失獨立性D.司法制度已經近代化6.“城市”是由“城”與“市”結合為一的產物。有學者將中國歷史上“城”與“市”的關系演變概括為5個階段:有城無市,城中有市,城區即市區,城在市中和有市無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區即市區”階段較早期面貌的是A.秦都咸陽B.唐都長安C.宋代東京D.明代蘇州7.有學者研究發現,中國古代地方官員的名稱有些聽起來不像常設官員,其名稱往往帶有動詞。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為臨時派出,后演變為州牧;比如行省長官“行中書省事”,意指臨時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變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撫,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變為常設。這表明A.中國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隨意性B.臨時委派的做法杜絕了地方割據的出現C.監察是中國古代地方官員的主要職責D.王朝政府注重協調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8.《明史》載:“(內閣)地居近密,而綸言批答,裁決機宜,悉由票擬,閣權之重,儼然漢。唐宰輔,特不居宰相名耳!”由此可知,明代內閣A.承擔了宰相的職能B.具有最高決策權力C.與唐代宰輔權力相同D.是六部的下屬機構9.如表明清之際三位思想家及其主張思想家 主要思想黃宗羲(1610-1695年) 認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張“君臣平等”顧炎武(1613-1682年) 提出“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的主張王夫之(1619-1692年) 揭露歷代帝王把天下作為私產的做法,主張“循天下之公”據如表分析,他們都A.倡導“經世致用”B.批判封建君主專制C.主張“工商皆本”D.宣傳西方民權思想10.有西方學者這樣概括鴉片戰爭:“英國決心迫使中國違背自己的意愿而進入現代的、工業化的全球經濟,并且向中國出售鴉片,以此換取中國的絲綢和茶葉。這一做法遭到了中國的強烈反對。最后,英國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據此分析,下列陳述正確的是A.“違背自己的意愿”反映了中國人對鴉片走私的不滿B.“向中國出售鴉片”是英國發動這場戰爭的重要目的C.“換取中國的絲綢和茶葉”表明英國對華經濟嚴重依賴D.“現代的、工業化的全球經濟”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11.歷史學家羅榮渠認為洋務運動“只是孤零零的單項表演”名日改革,實際上只能說是為應付危機而倉皇進行的小修小補,名實很難相符”。這段言論突出反映了洋務運動A.未主動向西方學習B.旨在解決民族危機C.延緩了中國近代化進程D.是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嘗試12.有學者認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欲將總統制改為內閣制,但已經建立的制度改動起來殊非易事,臨時參議院不得不尋求平衡,在賦予內閣行政權力的同時,保留了總統制體制下國家元首享有的若干權力,以致后來發生府院之爭。該學者意在強調《中華民國臨時約法》A.切實維護了共和體制B.在政體設計上存在缺陷C.擴大了參議院的權力D.在政體選擇上因人立法13.“紅船精神”是指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紅船精神”孕育的地點A.南京B.江西瑞金C.上海D.浙江嘉興14.下圖是近代中國農民革命熱情演變的示意圖。對圖中態勢解讀最為合理的是其反映出A.土地革命調動了農民革命積極性B.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壯大C.國共兩黨合作推動了革命發展D.紅軍長征得到了廣大農民的支持15.1937年7月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指出:“盧溝橋事變的推演,是關系中國國家整個的問題。......此事發展的結果,不僅是中國存亡的問題,而將是世界人類禍福之所系。”這說明盧溝橋事變A.推動國民黨響應共產黨B.是全面抗戰開始的標志C.標志著正式對日本宣戰D.中國贏得國際社會同情二、非選擇題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孔子認為,禮樂制度的松弛、崩壞,導致社會動蕩,極力主張“道(導)之以德,齊之以禮”,重建社會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禮樂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統治者身上,稱:“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為官,以求實現其治國理想。他還提倡“學而優則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認為一個人要成為完美的人,必須用禮樂規范個人的言行舉止。個人“不學禮,無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摘編自王鈞林《中國儒學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孔子關于禮的思想產生的社會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孔子關于禮的主張。17.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北宋)規定郡長官由文臣擔任,長官之外另設“通判”,使其互相牽制。后來,又把全國州郡分為十五路,陸續在各路設轉運使、提點刑獄、安撫使(管軍事)、提舉常平(管常平倉救濟、農田水利等)四司,統稱“監司”,也都由文臣擔任,只有安撫使用武人。-朱紹侯《中國古代史》材料二(北宋)開封以經商為業的有二萬多戶,囊括米、鹽、萘等各類商品貿易。號稱“正店”的大酒樓有170家,兼具飲食與商品貿易的多種功能,作為商人驗看商品質量、商定商品價格、簽訂契約的場所。......酒樓、茶坊與娛樂場所瓦子,都通宵營業。-樊樹志《國學十六講》(1)根據材料一指出北宋地方官制呈現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該地方官制對北宋王朝產生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北宋城市商業發展的主要表現。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從國際環境來講,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中國在兩次鴉片戰爭中的失敗,迫使統治階級內部一部分人要求“自強”。從國內環境來說,農民起義的沖擊,迫使清朝最高統治者允許洋務派興辦近代軍事工業。于是洋務運動就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興起。-《論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化的深刻影響》材料二歷史不會忘記,100多年前,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以當時留日中國學生等為骨干組建中國同盟會,毅然發動和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打開了中國進步的閘門,點燃了振興中華的希望。-《習近平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1)據材料一分析洋務運動興起的背景。舉出洋務派興辦的兩例代表性軍事工業。(2)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是什么?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辛亥革命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貢獻。19.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著名史學家陳旭麓先生在其《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一書中形象指出:“窮則變,但人們認識“窮”往往是從頭破血流的失敗開始的。”也就是說,每一次變都是外來侵略推動的產物。近代中國的思想進化,是“歐風美雨”的產物,是西方催化的結果。陳旭麓先生還說,如果認為近代中國思想進化只是“歐風美雨”的產物,那是大錯特錯的。這個“歐風美雨”對于風燭殘年的中國社會是“和風細雨”,注入了生機;但這個“歐風美雨”更是包含著兇暴的“腥風血雨”......在這個腥風血雨中,國人自省,國人自強,是推動近代社會進化的內在動力。結合所學知識論證陳旭麓先生的主要的觀點。要求:觀點理解準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楚。答案一、選擇題1-15CCCBACDABDDBDAB二、非選擇題16.(1)背景:禮樂傳統;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禮崩樂壞;思想活躍。(2)主張:重建禮制社會;希望主政者能擔當重建禮樂秩序的大任;積極入仕,以禮治國;人人都踐行周禮。17.(1)背景:兩次鴉片戰爭失敗的刺激;太平天國運動的沖擊;以慈禧太后為首的統治者暫時支持洋務派。舉例: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2)指導思想:三民主義。貢獻: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確立了民主共和政體,促進了政治近代化;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促進經濟近代化;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促進思想近代化;促使社會風俗近代化。18.(1)特點:任用文臣擔任地方官,加強對地方的監察;分化事權。影響: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導致官僚機構膨脹,形成了“三冗”局面,加劇了北宋的財政危機。(2)表現:城市經濟功能增加;服務設施完備;商業活動突破時間限制。(如答“商戶多、商品種類多"酌情給分)(3)觀點:宋代是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理由:①活字印刷術發明;②指南針應用于航海事業;③火藥廣泛用于軍事上。19.陳旭麓先生的觀點是:近代中國思想的進化是“歐風美雨”的產物,但國人在危局中自省、自強才是中國近代社會進化的內在動力。史實論證:(1)由于鴉片戰爭的失敗,林則徐、魏源等人才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2)由于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曾國藩、李鴻章等人才提出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求強求富的主張。(3)由于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康有為等人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實行君主立憲。(4)由于中國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的失敗,才使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主張實行民主共和。正是由于在民族危機的背景下,為了救亡圖存,林則徐、李鴻章、康有為、孫中山等人不斷自省、探索,才推動了中國近代思想的不斷進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