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友好學校第七十八屆期末聯考高三歷史本試卷共20題,滿分100分,共7頁,考試用時75分鐘。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考號填寫清楚,將條形碼粘貼到條形碼區域內。2.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必須用0.5mm黑色中性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4.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第I卷(選擇題)一、單選題(每題3分 共48分)1.玉琮是良渚先民所獨創,內圓外方是先民“天圓地方”宇宙觀的體現。良渚玉璧為墓主人生前所使用,玉鉞為象征軍事統帥權的權杖,制作精美的玉器用來表示顯貴者身份和社會地位,在使用中有嚴格的規定,不同等級之間不得逾越。這反映出,當時的良渚文化區( )A.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 B.等級制度得到鞏固C.已經取代了大汶口文化 D.禮樂文明已經成熟2.下面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朝代更迭示意圖,該圖最能直觀反映出該時期的歷史發展趨勢是( )A.逐步走向統一政權 B.民族交融達到頂峰C.南北政權對峙加劇 D.政局持久動蕩不安3.遼與西夏的執政者受中原先進文化的吸引,大力推行相關政策。如遼圣宗、夏毅宗推行任用漢族士大夫、實行胡漢分治、學習漢族文化、仿效漢族風俗、改牧為農等政策。這些政策( )A.加強了國家認同 B.推動了民族交融C.舍棄了游牧生活 D.消除了民族矛盾4.“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蔽飨幕灸7卤彼沃贫?,中央機構除漢式官稱外,同時有一套本民族稱謂的官稱。金朝基本沿襲唐宋制度,同時保持了一套女真族的猛安謀克制。據此可知,這一時期各民族政權( )A.在大一統條件下大交融 B.已經被中原文明所完全同化C.交往交流交融并未中斷 D.維持了較為持久的和平局面5.王陽明強調“心之是非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測,而是簡易直接的,愚夫愚婦只要在日常行為的“事上磨練”,同樣可以成為圣人。材料說明了王陽明( )A.對君主專制進行抨擊 B.科學說明了實踐與認識的關系C.強調用良知支配行為實踐 D.認為探究萬物可得真理6.明清時期牙行成為市鎮經濟結構的中樞,“市中貿易,必經牙行,非是,市不得鬻,人不得售”“貧人持貨入市,不許私自交易,橫主索值,肆意勒索”;舉凡“花、布、柴、米、紗,下及糞田之屬,皆有牙行”。這反映出( )A.商業環境的惡化 B.豐富的市民生活C.商品經濟的發展 D.多元的經營方式7.下圖是洋務派創辦的企業數量變化示意圖。據此可知,當時中國()A.軍事工業投資額較少 B.輕工業產值超過重工業C.經濟近代化獲得發展 D.富國強兵目標得以實現8.1912年.中華書局編寫的教科書推向市場,風行一時。在其《中華書局宣言書》中說:“立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實在教科書。教育不革命,國基終無由鞏固。教科書不革命,教育目的終不能達也?!边@從側面反映出( )A.南京臨時政府主張教育革命 B.教育救國思想有一定社會基礎C.民主革命的任務發生了改變 D.科舉制廢除推動了教育的發展9.在敵后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組建生產互助合作組織和勞動互助社。邊區政府通過優惠稅率、提供貸款等扶持措施,幫助建立小型消費合作社、運銷合作社等經濟組織。這些舉措( )A.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B.堅實了抗戰的經濟基礎C.鞏固了人民革命政權 D.抵制了官僚資本的滲入10.“一五”計劃期間,中國的國有工業建設主要集中在東北;“三線建設”期間,國家則重點發展了云南、貴州、四川等西南地區的工業。推動這兩個時期工業建設區位特點形成的共同因素是( )A.國防建設的考慮 B.外貿發展的需要C.良好的工業基礎 D.蘇聯的經濟援助11.1993年憲法修正案宣布取消農村人民公社,確認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的法律地位;1999年再次修改憲法,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上述憲法修正案( )A.適應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 B.得益于“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確立C.意在推動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D.為國家取消農業稅提供了法律保障12.古羅馬人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元首聯系在一起,把國家與其個人的歸屬感、安全感聯系在一起,熱愛羅馬成為生活中一件利益攸關而且順理成章的事情。這反映出古羅馬( )A.國家的凝聚力較強 B.民主制度較為完善C.公民權利得到保障 D.法律制度逐漸健全13.13世紀后半期,佛羅倫薩市政府決定擴建一座小而簡陋的教堂,并專門發布公告稱,教堂要與“佛羅倫薩的眾多市民的意志結合而成的高貴的心靈相一致”。由此可見,當時佛羅倫薩()A.市民階層力量壯大 B.天主教會權威提升C.政教分離趨勢增強 D.人文主義廣泛傳播14.1765年,英國畫家雷諾茲為英國里士滿公爵夫人畫像,這幅畫像完全沒有表達夫人高貴的身份,而是將其塑造成一個衣著樸素、和藹迷人的中間階層家庭主婦。而維多利亞女王相夫教子的場景,更是在許多時候被認為是中間階層的表率。這反映出當時英國()A.傳統社會結構的瓦解 B.尊崇理性成為社會共識C.社會等級思維的淡化 D.專制王權不斷受到挑戰15.如圖所示是18世紀英國對外貿易的走勢情況。這一走勢形成主要緣于( )A.圈地運動的開展與重商主義 B.商業革命與價格革命的影響C.自由貿易與工業革命的推動 D.資產階級革命運動不斷高漲16.面對世界文明的激蕩,亨廷頓提出了文明沖突論,認為世界上的許多沖突是由不同的文明所造 成的,強勢文化必然戰勝弱勢文化。費孝通提出了“文化自覺”論,倡導正確認識自己的文化,正確處理與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進而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标P于二人的文化觀,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A.兩位學者都承認世界各地文化之間是具有多樣性和差異性的B.兩位學者都認為不同的文化會在相互交流中產生碰撞和影響C.兩位學者都談到了在未來社會發展中需要重建新的世界秩序D.都認為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世界秩序來規范世界不同的文明二、材料題(17題8分,18題16分,19題16分,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一 西周是宗族統治的鼎盛時期,宗族體系十分發達,整個社會如同一個大家庭,通過分封制的形式建立起來,以宗法制作為維系的紐帶。天子的權力是上天授予的,諸侯國是由天子分封的,卿大夫的采邑則是由諸侯分封的,天子、諸侯、卿大夫之間有天然的血緣聯系和政治婚姻關系,既是親戚又是君臣,自然就形成了下級貴族臣服于上級貴族、全體貴族臣服于天子的政治隸屬關系,表現出鮮明的等級色彩。--摘編自雷海宗《中國史綱要》材料二 忽必烈進入中原,建立元朝,以中書省分駐地方,稱行中書省。不久行中書省便成為固定行政區。行省“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各省設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參知政事等為正副長官,又有郎中、員外郎、都事等分管省內各種事務。丞相、平章大多由蒙古親王記當,權力極大,除中央直接任命的官吏以外,有權自選官吏。各省還設有行樞密院和行御史臺分管軍事和監察。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摘自韋慶遠、柏樺編著《中國政治制度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周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4分(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元朝地方體制較之西周的不同。4分18.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多民族共存、共同發展的國家,歷朝歷代都采取各種措施推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在邊疆治理上,秦始皇“并一海內,以為郡縣”,設官置守,進行管理。在東北設立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五郡,在東南設會稽郡,為了有效管理邊疆,秦始皇還大規模向邊疆地區移民,僅向嶺南地區就移民55萬人。通過移民墾殖,秦朝統治者還把統治核心地區的農耕技術和經濟模式推廣到邊疆地區。--陳躍《中國古代王朝治邊政策的雙重變奏》材料二 唐朝將安西都護府移駐龜茲后,在西域地區設置羈縻府州、建立鎮戍守捉等軍事防御體系,而連接這些府州、鎮戍的道路,就是具有法令意義的“官道”或叫“驛路”了。按唐制,官道上三十里置一驛,非通途大道則立館。當地出土文書記載的館驛名稱以及與館驛有關的賦稅記錄,證明了唐安西四鎮地區館驛的廣泛存在,唐朝的館驛是當時西域地區最小的行政單位,它和烽鋪往往同設在一處,所以兼有防御和交通功用。唐朝以安西為中心的驛路系統的開通,以及館驛制度在西域地區的建立,成為唐朝軍政人員、公文、物資往來的途徑與支撐,同時也為絲綢之路上興販貿易的商人,提供了有安全保障的通暢道路。--摘編自榮新江《唐代安西都護府與絲綢之路--以吐魯番出土文書為中心》材料三 清入關后,密切關注邊疆事務,勵精圖治,苦心經營,完成對邊疆地區的統一,建立起一個比以往任何朝代都鞏固的“大一統”帝國。為了樹立“大一統”正統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統”理論中“華夷之辨”的內容,改造為四海之內共尊一君的君主專制“大一統”觀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統”政權為核心、以政權承緒關系為主線、取消華夷之別為特征的正統論,并將其貫徹于歷史評斷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統治和思想控制。--摘編自劉正寅《“大一統”思想與中國古代疆域的形成》(1)據材料一,概括秦朝對邊疆的治理方式。(4分)(2)據材料二,歸納唐朝西域地區“官驛”制度的作用。(4分)(3)據材料三,指出清朝時期“大一統”觀念的特點和目的。(4分)(4)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國古代民族政策積極影響的認識。(4分)19.世界經濟日益成為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6分)材料一 一種新型的工業組織形式出現了,它的本質不在于使用機器,而是創造了一種新的工作場所。在這個工作場所中,工人們聽從機器指揮,隨機器的轉動而有節奏地勞動,他們必須是守紀律的,按固定的工作時間上班下班,一個工人不按時上下班就會延誤整個工序,因此他們必須養成集體勞動的習慣,不可以自由、散漫。--摘編自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材料二 1880年時,我們所面對的不完全是一個單一的世界,而是一個由兩部分所合成的全球體系:一部分是已經開發的、具有主導性的、富有的;另一個部分是落后的、依賴的、貧窮的······19世紀80年代,歐洲不僅是支配和改變世界的資本主義發展核心,同時也是世界經濟和資本主義社會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英】霍布斯鮑姆《帝國的年代:1875-1914》材料三 考慮到在全球化背景下,區域合作在推動亞洲經濟體持續增長及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助于提升本地區應對未來金融危機和其他外部沖擊的能力;認識到基礎設施發展在推動區域互聯互通和一體化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助于推進亞洲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進而為全球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確信作為旨在支持基礎設施發展的多邊金融機構,銀行的成立將有助于從亞洲域內及域外動員更多的亟需資金,緩解亞洲經濟體面臨的融資瓶頸,推進亞洲實現持續穩定增長。--《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2015年6月29日)(1)閱讀材料一,結合所學,指出這種“新型的工業組織形式”并分析其基本特征。(6分)(2)寫出材料二中“兩部分”具體所指,并分析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兩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6分)(3)根據材料三,分析中國發起成立該銀行的背景和目的。(4分)20.(12分)中共的土地政策。材料 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摘錄)時間 內容1931年 依靠貧、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抗戰時期 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1947年 廢除封建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依據表格中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不同時期的土地政策的有關信息,從中提煉出一個觀點,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論證。(要求表述成文、史論結合、論述充分、邏輯清晰)友好學校第七十八屆期末聯考高三歷史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A B C C C C B B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A A C C D17.【答案】(1)特點:分封制與宗法制相結合(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神權與王權相結合;等級色彩鮮明。 任答2點4分(2)不同:地方官員主要由中央直接任命,不得世襲;行省權力分化,相互牽制;地方行政區劃更加周密。任答2點4分18.【答案】(1)方式:設置郡縣;移民墾殖。(4分)(2)作用:加強對西城地區的管理;保障絲綢之路暢通和貿易繁盛。(4分)(3)特點:取消華夷之別(或華夷之辨)。(2分)目的:加強政治統治和思想控制。(2分)(4)認識: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有利于邊疆開發和經濟發展;有利于促進民族交融;有利于加強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任答兩點4分)19.(1)名稱:工廠制度。(2分)特征:工人集體勞動:強化紀律意識;流水線作業;實行倒班制;生產效率高。(任答2點,4分)(2)所指: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亞非拉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4分)內在聯系:資本主義市場(或殖民)體系最終形成:后者淪為前者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兩者越來越緊密地連為一體。(任答1點,2分)(3)背景:經濟全球化加快;區域合作加強;中國在世界經濟中地位的提升;(任答1點2分)目的:推動亞洲地區經濟發展;(提到亞洲發展方面即可)為全球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任答1點2分)20.【答案】示例:論點:正確地分析社會主要矛盾,根據主要矛盾確定黨的主要任務,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關鍵。闡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重視根據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根據不同時期(或答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主要矛盾的變化不斷調整土地政策,調動了不同階層革命的積極性,最終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鞏固了新中國政權。土地革命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階級矛盾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致力于變地主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從而贏得了農民的支持,有利于革命力量的發展和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谷諔馉帟r期,民族矛盾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既保護了農民的利益,又兼顧了地主的利益,有利于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根據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在不同時期實行不同的土地政策,最終推動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分析】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從材料中不同時期的中共土地政策來看,這主要和不同的社會矛盾變動有關,說明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關于本題作答可從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及解放戰爭時期的階級矛盾對當時土地政策的影響、抗日戰爭時期民族矛盾對當時土地政策的影響等角度進行分析即可,最后進行歸納總結。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