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 練習一、單選題1.乾隆帝讀史,讀到宋代王安石向宋神宗抗表申理,使宋神宗悔悟一節,立即批語曰:“安石抗章、神宗遜謝,成何政體?即安石果正人,猶尚不可,而況不正乎!”乾隆帝的批語( )A.緣于對社會變革行為的抵制 B.有利于維護封建盛世的大局C.體現了絕對君主專制的理念 D.傳承了傳統儒家的君臣倫理2.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南書房設立?;实厶暨x親信文人入南書房辦事,由他們負責整理、匯報來自各地的密折;此外,許多重大政務也不再交付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而改為由南書房傳諭。南書房的設立( )A.打破了滿洲貴族特權地位 B.迎合了封建君權強化的需要C.表明中樞權力運行制度化 D.意在限制軍機處的軍政權力3.清朝統一新疆后,在天山北部地區設置駐防八旗兵。駐扎伊犁的索倫營是駐防八旗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兵丁主要來自東北,有鄂溫克族、達斡爾族、錫伯族。清代這一做法( )A.完善了行政體系 B.體現因俗而治策略C.有利于邊疆的穩定 D.促進了邊疆經濟發展4.有學者指出,如果沒有康雍乾盛世期間的統一大業,中國就沒有現在的版圖,更就談不上現在的統一;若那時不統一的話,中華民族將是一盤散沙,在近現代遭受帝國主義侵略后勢必分崩離析。這主要強調( )A.現代中國版圖奠定的意義B.中華民族抗擊侵略的斗爭C.清朝盛世局面的重要意義D.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5.明朝及清初,官員向皇帝奏事,公事用“題本”,私事用“奏本”,這兩種文書都具有公開性,要經過通政司預覽,登錄,內閣票擬??滴鯐r,開始出現新的文書——奏折,上奏人撰寫后不得泄密,不經過其他機構、官員,直達御前。從社會形態演變趨勢看,奏折制度的形成( )A.預示著君主專制體制即將走到盡頭B.利于提高決策科學性C.標志著古代政治體制不斷走向成熟D.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6.下表是清朝前期土地和人口情況變化表。據此可以得出清朝前期( )年代 土地面積(頃) 人口(人) 每人實得土地(畝/人)乾隆十八年(1753) 7801142 183678258 4.25嘉慶十七年(1812) 7913939 361600000 2.19道光十三年(1833) 7420000 389942036 1.86A.存在嚴重土地兼并現象 B.盛世中隱藏著危機C.逐漸落后于世界的潮流 D.貧富差距急劇擴大7.清朝歷代皇帝幾乎一直保持著大權獨攬,勤于政事的傳統。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數年如一日,勵精圖治,為康乾盛世的出現發揮著重要作用,下面是屬于康熙為統一多民族國家做出的卓越貢獻( )①臺灣設府 ②簽訂《尼布楚條約》③在西南推行“改土歸流” ④冊封“班禪額爾德尼”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8.有學者論述某文獻:僅僅比《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晚了41年,在指稱皇帝治下范圍上,“天下”由最初的“有疆無界”,到通過國際條約劃定的多民族國家“中國”(清朝)的“主權邊界”,“天下”就有了明確的界限。此文獻是( )A.《萬國公法》 B.《尼布楚條約》C.《南京條約》 D.《欽定藏內善后章程》9.下表為明清對外政策大致狀況,以下信息本質上反映了( )時間 在位皇帝 對外政策公元1368年 明太祖 厲行海禁《兵律》:“私出外境貨賣及下海者杖一百……若將人口、軍器出境及下海者絞,因而走泄事情者斬?!?br/>公元1567年 明穆宗 隆慶開海,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但僅開放福建漳州偏僻的月港。公元1684年 清康熙 1683年臺灣歸附后逐漸設立江、浙、閩、粵四處海關,允許沿海商民下海貿易,但仍有一些限制。公元1757年 清乾隆 加強閉關鎖國,頒布《防夷八條》,僅開放廣州一處口岸,由十三行壟斷對外貿易。A.明清對外政策因時而變 B.西方殖民影響中國開放C.對外政策總體趨向保守 D.傳統自然經濟根深蒂固10.明朝嘉靖年間創設了邊俸制度,通過縮短官員任職期滿的考核年限等手段,鼓勵內地官員赴任北方、西南邊遠地區。清王朝由督撫揀選“深諳邊情、老于邊事”的能才賢吏組成邊疆地區的職官隊伍,實現了“量地選才、因缺授官”。這一變化體現了( )A.邊疆治理不斷深化 B.靈活與規范相結合C.選官制度發展完善 D.地方自治程度加深11.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下令外國商船只允許在廣州??抠Q易,不得再進寧波,不準進入浙江???,只開廣州一口通商。這一規定( )A.表明清政府的對外政策極具合理性 B.重在回應新航路開辟和西方殖民C.順應了工業文明下自由貿易的潮流 D.是自然經濟對外部沖擊的本能反應12.康熙皇帝頻發訪書、求書之令,“今搜訪藏書善本,惟以經學史乘,實有關系修齊治平,助成德化者,方為有用,其他異端稗說,概不準錄”。乾隆皇帝自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年的四年間,共集得書一萬三千七百八十一種。清政府的這些做法( )A.旨在傳承優秀文化B.表明少數民族對漢文化的認同C.有利于鞏固封建統治D.實現了政府對文化的絕對控制13.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帝諭曰:“漢時西陲塞地極廣……唐初都護開府,擴地及西北邊,今遺址久湮?!矞矢翣査鶎僦?,回子部落內,伊所知有與漢唐史傳相合,可援據者,并漢唐所未至處,——詢之土人,細為記載,遇便奏聞,以資采輯。”這反映出,乾隆帝( )A.秉持華夏正統觀念B.對少數民族采取懷柔政策C.恪守傳統華夷秩序D.劃定疆域以漢唐邊界為準14.下表所示為清朝的邊疆治理制度或政策。由此可見,清朝邊疆治理的特點是( )A.恩威并施 B.蕃漢分治 C.民族自治 D.因俗而治15.乾隆帝曾斥責陜西巡撫用“夷使”字樣指代西藏達賴喇嘛使者:又命沿邊總督、巡撫將所轄境內不同民族的衣冠狀貌,分布地區、服飾飲食及向清政府貢賦數額等集結而成一部古代大型民族志圖冊《皇清職貢圖》。這反映了清代( )A.調整民族關系 B.促進西南開發 C.實行因俗而治 D.強化統一觀念16.某中學學生在搜集清朝康乾盛世的資料時,分門別類,整理成幾個模塊,分別為:“人口壓力”“吏治腐敗”“貧富分化”“自然災害”“秘密宗教會社與反清起義”。據此可以得出,他研究的主題是( )A.人地矛盾的加劇 B.自然經濟結構變動C.社會發展的趨勢 D.盛世局面下的危機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帝國的政府組織保留著明代從1368年起建立的三權鼎立機構:由天子主宰、由朝廷領導的文官政府;在長城以內和邊境地區維持秩序的軍事組織;對各級政府進行嚴密監督的監察系統。中央政府由六部組成,各部之首是滿、漢大臣和副大臣,他們一起行使職權。18個省督撫中,巡撫可能是漢人而總督往往是滿人。督撫之下,設道、府、縣或相當于縣的機構。道員、知府、知縣這些職位幾乎全由漢人擔任。——摘編自費正清、劉廣京《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年》材料二 為實現行政管理資源有效配置,清朝前期以“人地相宜”為施政宗旨,量地定缺,因缺選官,形成了邊疆官員選任體制中激勵與恩恤并用的長效機制,體現出“朝廷所以體遠臣、重邊疆”的中心用意。“邊缺”不僅使得清朝邊疆治理更具靈活性、實效性和延續性,是邊疆職官制度創新的重要體現,且有利于邊疆各族間的相互交流與社會發展,有利于大一統局面的鞏固。——摘編自張軻風、戴龍輝《清前期“邊缺”與邊疆治理述論》(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清朝前期行政管理制度的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清朝前期行政管理制度的影響。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729年)雍正帝曰:“如三代以上有苗、荊楚、儼狁,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日而目為夷狄可乎?至于漢、唐、宋全盛之時,北狄、西戎世為邊患,從未能臣服而有其地,是以有此疆彼界之分。自我朝入主中土,君臨天下,并蒙古極邊諸部落俱歸版圖,是中國之疆土開拓廣遠乃中國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br/>——摘編自《大義迷覺錄》(1755年)乾隆帝曰:“漢時西陲塞地極廣,烏魯木齊及回子諸部落皆曾屯戍,有為內屬者,唐初都護開府,擴地及西北邊。今遺址久湮,著傳諭鄂容安,此次進兵,凡準噶爾所屬之地,回子部落內,伊所知有與漢唐史傳相合,可援據者,并漢唐所未至處,詢之土人,細為記載,遇使奏聞,以資采輯?!?br/>——摘編自《清高宗實錄》材料二 在“天下”體系中,中央對邊疆一直延續著一種憂患意識,這一意識無形中建構了中央與邊疆的“區隔”。伴隨著清代天下觀的轉變,這種“區隔”逐漸轉演變為一種融合,邊疆在空間劃分上呈現出從界限模糊到邊界清晰的特征。清代前期將天朝與疆域聯系在一起,“既不無理強取他國之寸土,亦決不無故輕讓我寸土于人”“天朝尺土俱為版籍,疆址森然。即島嶼、沙洲,亦必畫界為疆,各有專屬”。清代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帝國最終奠定了中國的疆域,與歷代王朝相比,形成了對疆域的“最有效控制”,將“邊疆區域整合到中國領土范圍之內”。——摘編自吳曼《從“天下”到國家:清代的邊界與邊疆治理》(1)根據材料一、分別概括雍正帝與乾隆帝處理邊疆與王朝疆域關系的主張。(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清代前中期實現“對疆域的‘最有效控制’”的舉措,并分析這些舉措產生的積極影響。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天下”體系中,中央對邊疆一直延續著一種憂患意識,這一意識無形中建構了中央與邊疆的“區隔”。伴隨著清代天下觀的轉變,這種“區隔”逐漸轉演變為一種融合,邊疆在空間劃分上呈現出從界線模糊到邊界清晰的特征。清代前期將天朝與疆域聯系在一起,“既不無理強取他國之寸土,亦決不無故輕讓我寸土于人”“天朝尺土俱為版籍,疆址森然。即島嶼、沙洲,亦必畫界為疆,各有專屬”。清代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帝國最終奠定了中國的疆域,與歷代王朝相比,形成了對疆域的“最有效控制”,將“邊疆區域整合到中國領土范圍之內”。——摘編自吳曼《從“天下”到國家:清代的邊界與邊疆治理》(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清代前中期實現對疆域的“最有效控制”的舉措。(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上述舉措所產生的積極影響。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清朝入關后,隨著對邊疆地區統治的擴大,理藩院職掌范圍也擴大到西北、西南邊疆地區,成為清朝管理少數民族的中央機構。在東北地區實行軍府制,設立將軍,兼管軍政和民政;在西北地區主要采取軍府制統治,設伊犁將軍……在北疆的蒙古族聚居的地區推行盟旗制度;在西藏地區則根據當地的宗教信仰特點,通過西藏的上層,實現政教合一的統治體制;其他如在西南地區仍襲明制,實行土司制度。清政府通過封爵、給俸、聯姻、朝覲等措施,極盡拉攏,撫綏少數民族上層人物。清政府在東北、蒙古和西北邊境,設置了一系列軍事哨所,此外,清政府還在東北、西北、蒙古地區設置臺站,開辟驛路。——摘編自張艾力,娜布琪《清代民族政策略論》綜合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清政府民族政策的認識。(要求;觀點正確,史實準確,符合邏輯,表述清晰)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C D A B C B D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C A D D D1.C【詳解】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影響題和本質題。時空:清前期(中國)。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乾隆帝在批語中,對王安石上書抗辯、宋神宗致歉的行為表示不滿,認為這樣有損政體。乾隆帝批評神宗對王安石的致歉讓步,他認為君權不應該受到臣下的挑戰,這反映了絕對君主專制的理念,C項正確;此批語主要是評論君臣關系,而非直接針對社會變革,排除A項;從長遠看君主專制的絕對化并不利于維護社會穩定,排除B項;雖然傳統儒家強調君臣之間的禮儀和尊卑有序,但乾隆帝的批語更多體現的是對君主權威的絕對維護,排除D項。故選C項。2.B【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目的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南書房的設立使得皇帝能夠更直接地掌控政務,減少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等機構的干預。皇帝通過挑選親信文人入南書房,加強了個人對政務的控制和決策權,這有利于君主專制統治的強化,B項正確;雖然南書房的設立可能削弱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但滿洲貴族是統治階層,其貴族特權地位并沒有打破,排除A項;南書房并非一個正式的、制度化的機構,而是皇帝個人的顧問和辦事機構,這與“中樞權力運行制度化”無關,排除C項;軍機處成立于雍正年間,晚于南書房的設立,排除D項。故選B項。3.C【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在天山北伊犁地區駐防來自于東北的索倫營,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軍事控制,穩定邊疆,C項正確;清代這一做法屬于軍事方面,與行政體系的完善無關,排除A項;清代這一做法并沒體現照顧西北特殊的民情民俗,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材料只能說可能有利于邊疆經濟發展,不能說促進了邊疆經濟發展,材料未直接體現,排除D項。故選C項。4.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材料中的歷史認識從延續與變遷的視角強調了清代中國與當下中國的關聯,高度肯定了康雍乾盛世的意義,認為康雍乾盛世推動統一發展,對近代民族反侵略斗爭的重要作用,D項正確;學者認為康雍乾盛世不僅推動版圖奠定,更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發展,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康雍乾盛世推動統一發展,對近代民族反侵略斗爭的重要作用,“中華民族抗擊侵略的斗爭”只體現材料部分內容,排除B項;“清朝盛世局面的重要意義”未明確指出盛世局面對民族國家統一、民族共同體的推動作用,排除C項。故選D項。5.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據題干設問“從社會形態演變趨勢看,奏折制度的形成”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如果單從奏折制度本身來看,它直接有利于皇帝了解信息,提高決策效率,但從人類歷史發展的長遠趨勢看,它是清朝君主專制強化的表現,違背歷史發展潮流,預示著君主專制體制即將走到盡頭,A項正確;奏折制度這種迅速、機密的聯系方式,使皇帝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了決策效率,但不符合設問“從社會形態演變趨勢看”的信息,且奏折制度作為專制皇權強化的產物有利于提高決策效率,但無法得出提高決策科學性,排除B項;三省六部制標志著古代政治體制不斷走向成熟,排除C項;材料設問“從社會形態演變趨勢看”信息,強調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奏折制度是皇權強化的產物,利于加強中央集權與題干設問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6.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據材料清朝前期土地和人口情況變化表和所學可知,人口激增,人均占有土地日益減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隱藏著危機,B項正確;材料沒有土地集中在大地主的信息,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趨勢,不能體現清朝前期逐漸落后于世界的潮流,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財富收入分布情況,排除D項。故選B項。7.C【詳解】本題是組合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時期(中國)。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康熙帝派福建水師進發臺灣,鄭軍潰敗,1683年臺灣歸入清朝版圖,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①正確,據所學知識,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兩國簽訂《尼布楚條約》,②正確,據所學知識,格魯派領袖五世班禪,在康熙時被賜予“班禪額爾德尼”稱號,④正確,C項正確;據所學知識,自雍正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政策,③錯誤,排除ABD項。故選C項。8.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尼布楚條約》簽訂于 1689 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于 1648 年,正好晚了 41 年。該條約是清朝和沙皇俄國之間簽訂的第一份邊界條約,明確劃分了中俄兩國東段邊界,從法律上確立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屬于中國領土,使得 “天下”(清朝統治范圍)有了明確的 “主權邊界”,符合題干描述,B項正確;結合所學可知,《萬國公法》是 19 世紀美國國際法學者亨利 惠頓所著的國際法著作,于 1836 年出版,1864 年由美國傳教士丁韙良譯介到中國。它主要是對西方國際法理論和規則的系統闡述,并非劃定中國 “主權邊界” 的條約,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結合所學可知,《南京條約》簽訂于 1842 年,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主要內容涉及割地(香港島)、賠款、通商、協定關稅等,重點在于英國通過不平等條約打開中國市場,獲取經濟利益和特權,并非對中國整體 “主權邊界” 的首次劃定,與題干中關于 “天下” 有了明確界限的背景和時間要求不符,排除C項;結合所學可知,《欽定藏內善后章程》于 1793 年頒布,它主要是清朝政府為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管理而制定的一系列規章制度,規范了西藏地區的政治、宗教、軍事、外交等方面的事務,并非劃定國家主權邊界的條約,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9.D【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時空:明清(中國)。根據題干“明太祖時期《兵律》中‘私出外境貨賣及下海者杖一百……若將人口、軍器出境及下海者絞,因而走泄事情者斬’到清乾隆加強閉關鎖國,頒布《防夷八條》中‘僅開放廣州一處’”并結合所學可知,明清兩朝對外政策,由海禁到閉關鎖國,總體趨勢是朝著保守方向發展的,這是由中國根深蒂固的傳統自然經濟造成的,D項正確;明清時期對外政策是朝著保守方向發展的,而非因時而變,排除A項;西方殖民影響中國外交要從明末開始,而且屬于外因不是本質因素,排除B項;明清政府對外政策趨于保守是對材料現象的表面解釋,不是對本質的分析,排除C項。故選D項。10.A【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明朝通過縮短官員任職期滿的考核年限吸引內地官員赴任邊關,清朝通過下放邊疆官員選拔權、選拔有經驗的賢吏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實現了“量地選才、因缺授官”,體現了明清兩朝邊疆治理措施的不斷深化和完善,A項正確;題中明朝和清朝的治理措施體現了邊疆治理的靈活性,但并未體現規范性,排除B項;該材料涉及的是邊疆治理的措施,并未涉及選官制度,排除C項;清朝將邊疆官員選拔權力下放到地方,目的是確保選出有經驗的官員治理邊疆,這些官員依然要服從中央的管理,并未體現地方自治,排除D項。故選A項。11.D【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前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只開廣州一口通商”本質上屬于“閉關自守”政策,屬于上層建筑,是自然經濟受到外部沖擊后在外交上的本質反映,D項正確;“只開廣州一口通商”是出于對西方殖民者侵略的防范和自衛,確實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這種回應是被動的和消極的,阻礙中國海外市場的拓展和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排除A項;新航路開辟是在明朝,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只允許廣州十三行與外商貿易,并非自由貿易,排除C項。故選D項。12.C【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清朝大力求書,強調“有關系修齊治平,助成德化者,方為有用,其他異端稗說,概不準錄”,這說明統治者推行崇儒重道政策,同時鉗制異說,以控制思想與文化,這有利于鞏固封建統治,C項正確;這些做法旨在維護統治,并非傳承優秀文化,排除A項;這些做法一定程度吸收了漢族(儒家)文化,對漢文化的認同并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項;這些做法是推行文化專制政策,“絕對控制”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13.A【詳解】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時空是乾隆時期(中國)。據材料“……凡準噶爾所屬之地,回子部落內,伊所知有與漢唐史傳相合,可援據者,并漢唐所未至處,——詢之土人,細為記載,遇便奏聞,以資采輯”并結合所學可知,乾隆帝時期對“準噶爾部的疆域”是繼承了我國歷史上漢唐以來各民族生息、勞動、開發的土地,清朝繪制地圖,既要考慮準噶爾實際控制的疆域范圍,又要考察歷史上各民族活動范圍以及漢唐以來史籍所記載的國家疆域范圍,試圖將清朝的統治范圍與漢唐時期相聯系,以此來證明清朝統治的合法性和正統性,這表明他秉持華夏正統觀念,A項正確;材料主要是關于乾隆帝對歷史記載西域地區與漢唐關系的重視,沒有涉及對少數民族的安撫措施,排除B項;乾隆帝強調的是尋找清朝與漢唐在西域地區的聯系,不是強調華夷之間的秩序差異,排除C項;乾隆帝的目的是歷史采輯和證明清朝統治的正統性,而不是以漢唐邊界為標準來確定清朝的疆域范圍,排除D項。故選A項。14.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表格中提到的清朝邊疆治理制度如東北地區的軍府制度,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和駐藏大臣制度,西南的土司制度和改土歸流政策,以及新疆的軍府制度和伯克制度等,顯示了清朝在不同地區采用了不同的管理制度。這些制度通常是根據當地的社會結構、文化和習俗來制定的。這種在各地根據自身情況采取不同政策的治理方針正是“因俗而治”的體現,D項正確;通過材料中的具體制度看不出恩或威,排除A項;改土歸流不能體現蕃漢分治或民族自治,排除BC項。故選D項。15.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乾隆帝對陜西巡撫用詞的斥責及編撰《皇清職貢圖》的行為,體現了清政府對于民族統一的高度重視和強調。在清代,對于邊疆民族的管理和漢族的治理都是國家統一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乾隆帝通過這些做法,意在維護國家的整體認同和強化大一統的觀念,D項正確;材料中強調的是強化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觀念,這是清朝建立以后一直貫徹的民族政策,排除A項;材料涉及沿邊的多個民族,并非只涉及西南地區,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加強各民族的統一觀念,并非根據不同的習俗實行不同的統治方式,排除C項。故選D項。16.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據材料信息可知,在清朝康乾盛世時,仍然存在著“人口壓力”“吏治腐敗”“貧富分化”“自然災害”“秘密宗教會社與反清起義”等問題,這反映了康乾盛世局面下隱藏的危機,D項正確;人地矛盾的加劇只能反映“人口壓力”一個模塊,無法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排除A項;材料中未涉及自然經濟結構變動的模塊信息,且自然經濟結構變動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人口壓力”“吏治腐敗”“貧富分化”等是清朝中后期出現的問題,處于清朝面臨的統治危機,與社會發展趨勢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7.(1)三權鼎立; 滿漢并用;激勵與恩恤機制并存;注重邊疆治理;具有靈活性和實效性。(2)維護了中央集權,加強了對全國的有效控制,有助于政治穩定;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民族矛盾,促進了民族團結; 增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加強了國家的統一和邊疆安全;有助于社會發展和各族間相互交流,但地方權力分布不均的問題影響長遠發展。【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清朝前期中國。特點:根據材料“清帝國的政府組織保留著明代從1368年起建立的三權鼎立機構:由天子主宰、由朝廷領導的文官政府;在長城以內和邊境地區維持秩序的軍事組織;對各級政府進行嚴密監督的監察系統?!钡贸鋈龣喽α?;根據材料“中央政府由六部組成,各部之首是滿、漢大臣和副大臣,他們一起行使職權?!钡贸?滿漢并用;根據材料“形成了邊疆官員選任體制中激勵與恩恤并用的長效機制”得出激勵與恩恤機制并存;根據材料“體現出‘朝廷所以體遠臣、重邊疆’的中心用意?!钡贸鲎⒅剡吔卫?;根據材料“‘邊缺’不僅使得清朝邊疆治理更具靈活性、實效性和延續性,是邊疆職官制度創新的重要體現”得出具有靈活性和實效性。(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清朝前期中國。根據材料“清朝前期以‘人地相宜’為施政宗旨,量地定缺,因缺選官,形成了邊疆官員選任體制中激勵與恩恤并用的長效機制”結合所學從清朝前期行政管理制度整體而言得出維護了中央集權,加強了對全國的有效控制,有助于政治穩定;根據材料“中央政府由六部組成,各部之首是滿、漢大臣和副大臣,他們一起行使職權。18個省督撫中,巡撫可能是漢人而總督往往是滿人。督撫之下,設道、府、縣或相當于縣的機構。道員、知府、知縣這些職位幾乎全由漢人擔任?!钡贸鲆欢ǔ潭壬暇徑饬嗣褡迕?,促進了民族團結; 通過“人地相宜”及邊疆治理制度,增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加強了國家的統一和邊疆安全;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制度的靈活性和創新性有助于社會發展和各族間相互交流,但地方權力分布不均的問題影響長遠發展。18.(1)主張:雍正:反對華夷之分;把邊疆民族活動范圍納入國家版圖;乾?。夯謴颓按鞅边吔秶滑F有疆域范圍須符合史籍記載;加強調查,整理輯錄以備查詢。(答出兩點即可)(2)舉措:收復臺灣并設府;簽訂《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確定東北邊疆界限;在西南地區改土歸流;派出駐藏大臣,加強對西藏的管轄;平定準噶爾部和大、小和卓叛亂,設伊犁將軍;設盟、旗兩級單位管理蒙古族地區。(答出四點即可)積極影響:穩定了邊疆的社會秩序,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促進了民族交融和邊疆開發;奠定了近現代中國的故國;為后世邊疆生活提供了經驗。(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清朝(中國)。雍正時期:根據材料一“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得出,反對華夷之分;根據材料一“自我朝入主中土,君臨天下,并蒙古極邊諸部落俱歸版圖”得出,把邊疆民族活動范圍納入國家版圖。乾隆時期:根據材料一“今遺址久湮,著傳諭鄂容安,此次進兵,凡準噶爾所屬之地,回子部落內”得出,恢復前代西北邊疆范圍;“伊所知有與漢唐史傳相合,可援據者,并漢唐所未至處,詢之土人,細為記載,遇使奏聞,以資采輯”得出,現有疆域范圍須符合史籍記載;加強調查,整理輯錄以備查詢(2)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清朝(中國)。舉措: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在1683年收復臺灣,在1684年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確定了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地區屬于中國領土;在西南推行改土歸流,取消土司世襲制度,任命流官;1727年清朝派遣駐藏大臣,與達賴班禪共同治理西藏;18世紀中期平定準噶爾部和大小和卓叛亂,1762年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在蒙古地區設立盟、旗兩級單位。積極影響:根據材料二“ 代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帝國最終奠定了中國的疆域,與歷代王朝相比,形成了對疆域的“最有效控制”,將“邊疆區域整合到中國領土范圍之內””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穩定了邊疆的社會秩序,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促進了民族交融和邊疆開發;奠定了近現代中國的故國;為后世邊疆生活提供了經驗。19.(1)舉措:收復臺灣并設府;簽訂《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確定東北邊疆界限;平定準噶爾部和大、小和卓叛亂,設伊犁將軍;在西南地區改土歸流;派出駐藏大臣,加強對西藏的管轄;設盟、旗兩級單位管理蒙古族地區。(2)積極影響:穩定了邊疆的社會秩序,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促進了民族交融和邊疆開發;奠定了近現代中國的疆域;為后世邊疆治理提供了經驗。【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清代中國。根據材料“邊疆在空間劃分上呈現出從界線模糊到邊界清晰的特征”清代前期將天朝與疆域聯系在一起,“既不無理強取他國之寸土,亦決不無故輕讓我寸土于人”結合所學清朝疆域的奠定可得,1689年與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確定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根據“天朝尺土俱為版籍,疆址森然。即島嶼、沙洲,亦必畫界為疆,各有專屬”結合所學清朝疆域的奠定可得,收復臺灣并設府;平定準噶爾部和大、小和卓叛亂,設伊犁將軍;結合所學清代前中期的鼎盛可得,在西南地區改土歸流;在西藏地區,派出駐藏大臣,加強對西藏的管轄;在蒙古地區,設盟、旗兩級單位管理蒙古族地區。(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清代中國。從政治、經濟、民族關系發展、疆域管理的角度分析,政治上穩定了邊疆的社會秩序,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經濟和民族上促進了民族交融和邊疆開發;根據材料“清代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帝國最終奠定了中國的疆域”可得,疆域管理上奠定了近現代中國的疆域;結合所學可得,對后世邊疆治理提供了經驗。20.示例:認識:清政府在邊疆地區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優待各族上層人士,保證了局勢的穩定。如在中央設理藩院,管理邊疆民族事務。在地方,東北地區實行軍府制;在西北地區主要采取軍府制統治,設伊犁將軍;在北疆的蒙古族聚居的地區推行盟旗制度;在西藏地區則根據當地的宗教信仰特點,通過西藏的上層,實現政教合一的統治體制;在西南沿襲土司制度,后進行改土歸流,加強西南地區的管理。此外,清政府還在東北、西北、蒙古地區設置臺站,開辟驛路。總之,清朝通過一系列的民族政策,很好地解決了中國北方的邊患問題,促進了中國政治與國土疆域的空前統一。【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清朝(中國)。認識類小論文一般從事件本身思考,側重于是什么(判斷表態)、怎么樣(明確做法)。所以這道小論文首先對清政府的民族政策表態:清政府在邊疆地區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優待各族上層分子,保證了局勢的穩定。然后,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加以評論。根據材料“理藩院職掌范圍也擴大到西北、西南邊疆地區,成為清朝管理少數民族的中央機構”可知,在中央設立專門管理邊疆民族事務的機構。根據材料“在東北地區實行軍府制,設立將軍,兼管軍政和民政;在西北地區主要采取軍府制統治,設伊犁將軍……在北疆的蒙古族聚居的地區推行盟旗制度;在西藏地區則根據當地的宗教信仰特點,通過西藏的上層,實現政教合一的統治體制;其他如在西南地區仍襲明制,實行土司制度。”“清政府還在東北、西北、蒙古地區設置臺站,開辟驛路?!笨芍诘胤?,東北地區實行軍府制;在西北地區主要采取軍府制統治,設伊犁將軍;在北疆的蒙古族聚居的地區推行盟旗制度;在西藏地區則根據當地的宗教信仰特點,通過西藏的上層,實現政教合一的統治體制;在西南沿襲土司制度,后進行改土歸流,加強西南地區的管理。清政府還在東北、西北、蒙古地區設置臺站,開辟驛路。最后歸納總結,例如:清朝通過一系列的民族政策,很好地解決了中國北方的邊患問題,促進了中國政治與國土疆域的空前統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