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唐朝建立與“貞觀之治”—1.廟號早在商朝時就已設立,一般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予“祖”或“宗”的稱號。李淵被后世尊廟號為“高祖”,主要是因為他( )A.升任太原留守 B.消滅割據勢力C.建立了唐朝 D.殺死隋煬帝而定天下2.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有不少城市曾經作為古代的都城,其中隋唐兩代都定都于( )A.涿郡(今北京) B.長安(今西安) C.汴京(今開封) D.臨安(今杭州)3.“玄武門之變”是一場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其發動者是( )A.楊堅 B.李世民 C.房玄齡 D.魏征4.唐太宗常引用古人的話:“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以下措施符合這一治國理念的是( )A.開創科舉取士制度 B.完善三省六部制度C.減輕勞役發展生產 D.整頓吏治裁減冗員5.唐太宗認為“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唐朝革新措施與此理念吻合的是( )A.進一步完善中央機構 B.嚴格考察官吏政績C.注重文教,編修經籍 D.減輕人民勞役負擔6.唐太宗曰:“人言(魏)征舉動疏慢,我但見其嫵媚耳。”唐太宗“見其嫵媚”是因為魏征( )A.善于謀略 B.敢于決斷 C.直言敢諫 D.主持變法7.貞觀年間,唐太宗曾對大臣說:“國家本置中書、門下以相檢察,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行駁正。”唐太宗這段話可用以研究( )A.科舉取士制度 B.三省六部制度 C.藩鎮割據現象 D.重文輕武政策8.如表為某一時期的重要舉措,據此可知,這一歷史時期是( )措施方面 措施內容中央機構改革 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選官制度 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官吏考核 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經濟 減輕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9.《資治通鑒》記載:“唐太宗時,天下大稔(豐收),流散者咸歸鄉里……東至于海,皆外戶不閉,行旅不赍(攜帶)糧。”形容的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10.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縣的主要官員,其余則由長官自己選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員一律改由中央任命,并將科舉制作為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這一變化( )A.降低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性 B.削弱了選官用人的嚴肅性C.關閉了世家子弟入仕途徑 D.加強了用人上的中央集權11.“發跡的階梯是對任何人都開放的,無論其家庭、出身和宗教信仰如何。事實上,在不同社會集團之間存在著相當大的流動性:權勢之家或名門望族可能會因子孫不肖而敗落,而出身低微者則會通過這種制度發達。”材料表明科舉制( )A.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有利于社會各階層流動C.根據血緣關系選拔人才 D.會使名門望族敗壞名聲12.武則天的統治被喻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她對科舉制的貢獻是( )A.開始用考試的方式選拔人才 B.創立科舉制C.創立殿試制度 D.增加科舉考試科目13.武則天立“無字碑”且留有遺言:“己之功過,留待后人評說。”當代史學家肯定武則天居多,主要是因為( )A.她創立科舉制度,重視人才 B.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C.她重用賢相姚崇和宋璟 D.她執政時期社會經濟持續發展14.【隋唐時期社會發展】材料一:隋以前,幣制混亂,關中有五行大幣、永通萬國等錢,不但大小輕重不一,而且幣質低劣,影響了商品交換的發展。隋建立后,改鑄新五銖錢……開皇時,規定以古尺一尺二寸為一尺,以古斗三升為一升,以古秤三斤為一斤。……大大便利了人民的商業交換,為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使隋朝經濟活動得以有條不紊地向前發展。——摘編自秦開鳳《淺析隋朝迅速致富的原因》材料二:618年高祖李淵建立唐朝,結束了隋末長期的戰亂局面,基本統一中國,國家雖偶有戰亂,但社會已基本穩定……同時,政府在全國采取輕徭薄賦、興修水利、休養生息政策,開墾大量荒地,糧食產量增加,商業貿易興盛……使得在唐朝建立不久就出現了社會發展的一個高峰,人口也快速增長。——摘編自王麗娜《再論唐前期人口增長》(1)根據材料一,概括隋朝鞏固統一的措施,簡述這些措施產生的積極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唐前期人口快速增長的原因。15.大唐帝國,以其恢宏的氣度和開放的胸懷書寫了中國歷史上空前強盛的一頁。在其輝煌的背后,閃耀著幾代君主治理國家的卓越智慧。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圖一中的人物是誰?他在位時唐朝社會出現了什么局面?(2)圖二中的人物是誰?她的統治對唐朝社會的發展有什么影響?(3)依據所給材料,寫出3點圖中兩位人物在治國措施上相同之處?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可知,一般王朝的建立者的廟號稱為高祖或太祖,李淵被稱為高祖的原因是他起兵反隋,建立唐朝,C項正確;太原留守是李淵在隋朝時的職務,排除A項;消滅割據勢力是唐朝建立后的措施,排除B項;殺死隋煬帝的是叛軍,排除D項。故選C項。2.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即隋文帝)奪取了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設洛陽為陪都。589年,隋滅陳,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統一了全國。618年,隋朝滅亡,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他就是唐高祖,B項正確;北宋定都汴京;南宋定都臨安;涿郡沒有定都,排除ACD項。故選B項。3.答案:B4.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他統治時期,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徭役,符合民本思想,C項正確;隋煬帝開創科舉取士制度,排除A項;“完善三省六部制度”“整頓吏治裁減冗員”都不能體現民本思想,排除BD項。故選C項。5.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減輕人民勞役負擔,鼓勵生產,說明唐太宗為民著想,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存百姓”的表現,D項正確。A、B兩項是政治方面的措施,與“存百姓”的理念關聯不大,排除。注重文教、編修經籍是唐玄宗的統治措施,排除C項。6.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人言(魏)征舉動疏慢,我但見其嫵媚耳。”結合所學可知,唐太宗以善于用人和重視納諫著稱,當時有敢于直言的魏征,他前后進諫200多次,受到唐太宗的重用。因此唐太宗“見其嫵媚”,是因為魏征直言敢諫,有利于維護統治,C項正確;房玄齡善于謀略,杜如晦敢于決斷,他們都是貞觀時期著名的宰相,排除AB項;唐太宗器重魏征主要是敢于直言,“主持變法”與唐太宗器重魏征的主要原因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7.答案:B解析:題干中的這一制度是三省六部制,中央設立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三省六部制的特點是三省六部間既分工合作又互相牽制。故B符合題意;科舉取士制度是隋朝創立的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排除A;藩鎮割據現象是唐朝后期出現的中央權力衰微,地方割據稱雄的現象,排除C;重文輕武是宋代實行的政策,與唐太宗無關,排除D。故選:B。8.答案:C解析:唐太宗在政治上,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了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在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歷史上稱之為“貞觀之治”。故C符合題意;表格內容反映的是貞觀之治,文景之治、光武中興時期科舉制還沒創立,排除AB;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發生在唐太宗時期,不是唐玄宗,排除D。故選:C。9.答案:C解析:《資治通鑒》記載內容的意思是唐太宗執政后,天下安定太平,農業生產獲得大豐收。流民都有了土地,回歸鄉里。全國都可以不關家門,也沒盜賊。出門在外的旅人也不需要帶糧食,在路途中就可以買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歷史上稱之為“貞觀之治”,C項正確;文景之治出現在漢文帝、漢景帝時期,排除A項;光武中興出現在東漢光武帝時期,排除B項;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號為“開元”,當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排除D項。故選:C。10.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科舉制的影響。根據材料“一律改由中央任命”“科舉制作為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可知,科舉制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加強了用人上的中央集權,故D項正確。科舉制增強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性,排除A項。這一變化加強了選官用人的嚴肅性,排除B項。科舉制并沒有關閉世家子弟的入仕途徑,排除C項。故選D。11.答案:B解析:“權勢之家或名門望族可能會因子孫不肖而敗落,而出身低微者則會通過這種制度發達”,這表明科舉制有利于社會各階層流動,故B正確;材料信息未涉及政府的行政效率,故A錯誤;科舉制是根據才能選拔人才的,故C錯誤;名門望族是因為子孫不肖而敗壞的,故D錯誤。12.答案:C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武則天對科舉制的貢獻是創立殿試制度和武舉,C項正確;隋文帝開始用考試的方式選拔人才,排除A項;隋煬帝正式創立科舉制,排除B項;唐太宗增加科舉考試科目,排除D項。13.答案:D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大力發展科舉制度,創立殿試制度,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她繼續推行貞觀以來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和措施,重視發展生產,她在位期間,社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人口持續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這為后來的“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D項正確;AB選項不是主要原因,是其中的一方面,排除AB選項;唐玄宗重用賢相姚崇和宋璟,排除C項。故選D項。14.答案:(1)措施: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積極影響:便利了商業交換,為工商業發展提供了條件;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2)原因: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政府制定政策得當;農業生產恢復,經濟發展。解析:(1)措施:根據所學和材料一“隋建立后,改鑄新五銖錢。開皇時,規定以古尺一尺二寸為一尺,以古斗三升為一升,以古秤三斤為一斤”可知,這體現的是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積極影響:根據所學和材料二“大大便利了人民的商業交換,為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使隋朝經濟活動得以有條不紊地向前發展”可知,便利了商業交換,為工商業發展提供了條件;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2)原因:根據所學和材料二“618年高祖李淵建立唐朝,結束了隋未長期的戰亂局面,基本統一中國,國家雖偶有戰亂,但社會已基本穩定”可知,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根據所學和材料二“政府在全國采取輕徭薄賦、興修水利、休養生息政策,開墾大量荒地,糧食產量增加,商業貿易興盛”可知,政府制定政策得當;農業生產恢復,經濟發展。15.答案:(1)唐太宗;貞觀之治。(2)武則天;她在位期間,社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人口持續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發,為后來“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3)善用賢臣;大力推行科舉制;積極進行改革;重視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解析:(1)根據所學可知,圖一中的人物是唐太宗;唐太宗在位時,唐朝社會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強盛,文教昌盛,歷史上稱之為貞觀之治。(2)根據所學,圖二中的人物是武則天;根據所學內容直接概括出影響即可:她在位期間,社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人口持續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發,為后來“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3)根據材料圖片信息,從政治、經濟、文教、重用人才等方面直接概括出唐太宗、武則天在治國措施上相同之處:善用賢臣;大力推行科舉制;積極進行改革;重視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