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隋朝統一與滅亡1.在他的領導下,于581年建立了隋朝,并在589年滅掉了陳朝統一全國,結束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以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這里的他是( )A.秦始皇 B.隋煬帝 C.隋文帝 D.忽必烈2.《百家講壇》中在介紹隋朝最重要的貢獻時曾評價道:“可以毫不夸張地講,隋文帝也罷,隋朝也罷,一半的功業就在于此。”該貢獻是指( )A.確立了選拔人才的察舉制度 B.結束了長期分裂使中國重歸統一C.開鑿靈渠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 D.文成公主入藏促進了吐蕃的發展3.楊堅派晉王楊廣南下平陳,統一南北。他即位后,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下列屬于他鞏固統一的舉措的是( )A.制定法律,完善三省六部制 B.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C.編訂戶籍,統一度量衡制度 D.開通大運河,便捷南北交通4.據《隋書·食貨志》記載,597年,全國人口增長,京師和地方的倉庫堆滿財物,新上繳的賦稅無法存儲,只能堆積在走廊上。隋文帝楊堅因此免除了這一年的地丁稅,以賞賜百姓。材料反映出( )A.隋煬帝耗費大量財力 B.隋朝經濟得到恢復與發展C.隋大肆征收百姓賦稅 D.隋文帝以身作則節儉治國5.“古今稱國計之富者莫如隋。”隋朝富強的主要原因是( )A.隋朝統一全國,增強了實力 B.隋文帝勵精圖治,采取改革措施C.隋煬帝開通大運河 D.隋統一后,南北交流加強6.“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詩句中“千里長河”的最北端是( )A.長安 B.洛陽 C.涿郡 D.余杭7.有人說,它仿佛一條巨龍盤踞在中華大地,一度承擔著溝通南北的重擔;它屬于獨一無二的文化遺產,沉淀了興衰更迭的家國記憶,匯聚了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與力量。以下體現該內容的是( )A.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 B.運河轉漕達都京,策馬春風堤上行C.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D.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8.大運河是中國東部平原上的偉大工程。它因地制宜,貫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和沿線天然湖泊的人工運河,成功實現溝通南北、連接經濟腹地與政治中心的功能。這體現了( )A.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觀 B.江南地區不斷開發的歷史趨勢C.大運河對鞏固政權的重要性 D.經濟重心不斷南移的歷史過程9.“瓊花綴玉揚州夢,稻米流脂汴水情。百里龍舟經過處,千年漕運賴通行。”這是對安潤縣的隋朝大運河遺址的抒懷,詩句體現出大運河的作用是( )A.加速了當地造船業的發展 B.有利于沿岸的科技進步C.促進了經濟的交流與發展 D.加強對流域水質的保護10.隋朝時,始開科舉,科舉不分門第,不論貴賤,唯才是舉;科舉士子讀萬卷書,方可有“魚躍龍門”之巨變。這說明科舉制度在選拔官吏時( )A.依據家世門第 B.注重真才實學 C.重視道德品質 D.看重身份資歷11.“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科舉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科舉制正式確立的標志是( )A.隋文帝時期通過考試的辦法選拔人才 B.隋煬帝時期創立進士科C.唐太宗時期增加考試科目 D.武則天時期創立殿試制度12.公元618年,一位末代皇帝在江都(今揚州)自覺大勢已去,攬鏡自照,無奈哀嘆:“好頭顱,不知誰當斬之!”從中可以得到的正確結論是( )A.北周外戚楊堅奪取政權,建立隋朝 B.隋朝滅掉南方的陳朝,實現了統一C.隋朝開鑿大運河,加強了南北聯系 D.隋煬帝酷虐殘暴,隋朝行將滅亡13.隋朝在中華帝國的正午時分高調登場,卻匆忙謝幕,在中國歷史上書寫了一段宛如曇花般脆弱短暫的璀璨輝煌。隋朝“匆忙謝幕”的根本原因是( )A.外族入侵 B.宦官專權 C.殘暴統治 D.農民起義14.隋朝雖然是個短命的王朝,但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從東漢末年開始,封建割據勢力一直占有巨大優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戰亂頻繁。……589年,隋朝結束長期分裂局面,再次實現國家統一。因此,隋的統一具有劃時代意義,成為隨后持續300多年統一局面的起點,為中國封建社會進入鼎盛時期奠定堅實基礎。——摘編自《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教師教學用書》材料二:開皇十七年(597年),“中外倉庫,無不盈積”。到隋文帝末年,“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材料三:它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它利用黃河等天然河道和古運河開鑿,縱貫南北,溝通了不同水系之間的聯系。有詩贊道:“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材料四:隋煬帝死后,被葬在揚州西北的雷塘。唐朝詩人羅隱在《煬帝陵》一詩中寫道:“君王忍把平陳業,只換雷塘數畝田。”(1)依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寫出隋的統一有什么歷史意義?(2)材料二說明隋文帝時期經濟狀況如何?出現這種局面的原因是什么?(3)簡述材料三中這條古代世界上最長運河的作用。(4)根據材料四和所學知識,分析隋煬帝為什么會落得如此下場?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1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公元6世紀80年代,在結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后,中國又一次走向統一,同時中國也迎來了一個繁榮與開放的時代……材料二: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唐】皮日休《汴河懷古》材料三:這一制度,中國推行了約1300年。他們通過考試,品評人才的優劣,為政府機構配備文官。(1)材料一中,公元6世紀80年代,隋朝結束分裂、統一全國,當時在位的隋朝皇帝是誰?隋朝的都城在哪里?(2)材料二中“此河”指的是哪一河?“水殿龍舟事”指的是什么事件?(3)材料三中的“這一制度”指什么?它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581年,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楊堅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而不是隋煬帝滅掉陳朝,統一全國。隋的統一,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C項符合題意;秦王嬴政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滅掉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王朝秦朝,排除A項;隋煬帝是隋朝第二位皇帝,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B項;忽必烈于公元1271年建立了元朝,排除D項。故選:C。2.答案:B3.答案:C解析:A.貞觀時期,制定法律,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故A項錯誤B武則天統治時期,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故B項錯誤;C.根據題干“他即位后,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所學知識可知,581年,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以長安為都城,楊堅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滅掉陳朝,統一全國,隋統一后,發展經濟,編定戶籍,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故C項正確;D.隋煬帝時期,開通大運河,便捷了南北的交通,故D項錯誤。故選:C。4.答案:B5.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定都長安。楊堅即隋文帝。589年,隋滅陳,統一南北。隋文帝時期勵精圖治,注意改革制度,發展生產,注重吏治,社會經濟繁榮,隋朝出現繁榮昌盛的局面,B項正確;隋朝統一全國,不是隋朝富強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C項;隋統一后,南北交流加強,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B項。6.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自605年起,隋煬帝下令陸續開鑿了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長2700多千米。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故詩句中“千里長河”的北端是涿郡,也就是現在的北京,C符合題意;大運河不經過成都,排除A;洛陽是大運河的中心,排除B;杭州是大運河的南端,排除D。故選:C。7.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大運河。根據“承擔著溝通南北的重擔”并結合所學可知,大運河促進了南北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加強中央集權,B項正確。A項描述的是民族交融,排除;C項是范仲淹的名句,體現出憂國憂民的情懷,排除;D項是文天祥的傳世名句,體現出忠君報國的思想,排除。故選B。8.答案:A解析:A.根據材料“它因地制宜,貫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和沿線天然湖泊的人工運河,成功實現溝通南北、連接經濟腹地與政治中心的功能”可知,材料體現了大運河因地制宜,利用自然地形,貫通五大水系和沿線湖泊,具有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價值,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觀,A項正確。B.材料未涉及江南地區的開發,排除B項。C.材料未涉及大運河對鞏固政權的作用,排除C項。D.材料未涉及經濟重心南移,排除D項。故選:A。9.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瓊花綴玉揚州夢,稻米流脂汴水情。百里龍舟經過處,千年漕運賴通行。”詩句體現出大運河的作用是促進了經濟的交流與發展。大運河的開通,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成為我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運河沿線經濟和商業城鎮的發展,對我國以后經濟的發展有重大意義,有利于國家統一。C符合題意;根據材料內容,沒有提及當地造船業的發展狀況,A不符合題意;大運河的主要作用的促進南北經濟的交流發展,對科技的發展沒有直接關系,B不符合題意;大運河的作用不包括對流域水質的保護,D不符合題意。所以AB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C。10.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和材料“唯才是舉”可知,這是說真才實學,B項正確;不依據家世門第,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道德品質,排除C項;不看重身份資歷,排除D項。故選B項。11.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時設置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度的創立。科舉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B符合題意,ACD錯誤。故選:B。12.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所給信息,結合所學可知,618年隋煬帝巡游江都,被部下殺死,可以得出隋煬帝酷虐殘暴,隋朝行將滅亡,D項符合題意;A項北周外戚楊堅581年奪取政權,建立隋朝,與題意無關;B.隋朝589年滅掉南方的陳朝,實現了統一,與題意無關;C.隋朝開鑿大運河,加強了南北聯系,但也激化了社會矛盾,導致農民起義,不合題意。由此分析,ABC不合題意,故此題選D。13.答案:C解析: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隋煬帝的暴政。故C正確;外族入侵不符合的史實,排除A;唐朝出現藩鎮割據,排除B;農民起義是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排除D。故選:C。14.答案:(1)意義: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2)經濟狀況:社會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或經濟繁榮)。原因:隋朝統一后,發展經濟,編訂戶籍,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3)作用: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4)原因:隋煬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縱情享樂,奢侈無度,致使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最后在農民起義中被部下在江都殺死。原因:隋煬帝的殘暴統治。解析:(1)意義:根據材料一“589年,隋朝結束長期分裂局面,再次實現國家統一。因此,隋的統一具有劃時代意義,成為隨后持續300多年統一局面的起點,為中國封建社會進入鼎盛時期奠定堅實基礎”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朝的建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2)經濟狀況:根據材料二“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可得出隋文帝時期社會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或經濟繁榮)。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出現這一局面的原因是隋朝統一后,發展經濟,編訂戶籍,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3)作用:根據材料三“縱貫南北,溝通了不同水系之間的聯系”可得出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4)原因:根據材料四“隋煬帝死后,被葬在揚州西北的雷塘”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縱情享樂,奢侈無度,致使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最后在農民起義中被部下在江都殺死。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朝滅亡的原因是隋煬帝的殘暴統治。15.答案:(1)楊堅(隋文帝)。大興。(2)隋朝大運河。隋煬帝乘龍舟游玩之事。(3)科舉制。影響: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員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