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6)隋唐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1.唐朝初年,遣唐使冒著生命危險來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對 646 年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發生的實質性變化是( )
A.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B.引進了中國先進的制度
C.緩和了各種矛盾,穩定了政局
D.天皇掌握了實權
2.今天日本的郵政地址,還是沿襲唐制,以町、番、目為單位。這從側面反映了唐朝( )
A.嚴格的坊市界限 B.豐富的都市生活
C.開放的社會風氣 D.先進的典章制度
3.“東瀛有多遠?芒履難丈量。袈裟作舟帆,合十忘生死,宏愿心中藏,普度眾生……”這是中央電視臺播放的一部有關唐朝高僧的電視劇片尾曲。這部電視劇的主人公是( )
A.玄奘 B.鑒真 C.阿倍仲麻呂 D.鄭和
4.統一后的新羅王朝與唐朝貿易十分活躍,唐朝許多地方設有新羅館、新羅坊、新羅村供新羅人居住。這反映了唐朝( )
A.包容的民族政策 B.先進的政治制度 C.開放的社會風氣 D.開明的對外政策
5.新羅仿唐制設國學,教授《尚書》《禮記》等,儒家經典成為新羅學生必讀書,后又仿唐朝置算學博士和醫學博士,分別講授《九章算術》《本草經》等。這說明( )
A.唐朝政治制度先進 B.中華文明歷史悠久
C.中國文化影響深遠 D.中朝民間交往密切
6.“中國的文化就陸地情況來看,它越過亞洲中部,打開了通往印度、西域的道路”。為此作出重要貢獻的是( )
A.張騫、鑒真 B.張騫、玄奘 C.鑒真、鄭和 D.玄奘、鄭和
7.近代印度學者通過查閱中國古代的一部著作,先后找到了印度那爛陀寺的廢墟、王舍城的舊址等珍貴遺跡。這部中國古代的著作是( )
A.《史記》 B.《資治通鑒》 C.《大唐西域記》 D.《西游記》
8.唐代的高僧鑒真和玄奘不忘初心,歷經艱險,在歷史上留下了美名。他們“東渡”和“西行”的共同作用是( )
A.推動了日本轉型 B.加速了中日貿易
C.促進了中外交流 D.擴大了唐朝疆域
9.以下兩件唐代文物共同反映了唐王朝( )
鎏金雙狐紋雙桃形銀盤構圖來自中亞地區,雙狐雙桃是中國傳統圖案 盜金雙獅紋銀碗,其紋飾既受到薩珊(今伊朗地區)藝術的影響,又有著本土化的獅形圖案
A.政治制度完備 B.中外文化交流
C.詩歌創作繁榮 D.民族關系和睦
10.各國把中國人稱為唐人,這是因為( )
①唐朝前期政治穩定,國力強盛
②經濟文化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③采取對外開放的政策,唐朝經濟文化對各國影響大
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聲望,各國把唐朝看成中國象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11.“詩史互證”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一種常用方法。下列詩句能夠佐證唐朝中外交往的是( )
A.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 B.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C.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D.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12.唐朝的“廣州通海夷道”從廣州起航,經南海、印度洋,到達波斯灣,途經多個國家和地區,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國際航線。這條航線的出現( )
A.得益于指南針獲得廣泛應用 B.推動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
C.表明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 D.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
13.在埃及開羅附近、敘利亞沙瑪拉、印度勃拉名納巴特等地的遺址中都曾發現了不少唐代表片等文物,這晚明唐代( )
A.城市商業十分繁榮 B.海外貿易范圍廣
C.民族交融不斷發展 D.疆域十分遼闊
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輕舟浮渡,六次成功臨彼土。愿力無邊,招手馮夷看海天。高壇講律,盞盞禪燈明暗室。杖錫千家,環海都開友誼花。
——夏承燾
材料二:“一個偉大僧人西行取經的傳奇故事,一條由信念、堅持和智慧澆鑄而成的求知之路,一個民族胸襟開放、海納百川的真實寫照”。
——錢文忠
(1)材料一詩句贊頌的是唐朝的哪一歷史人物?“開友誼花”是指他為中國和哪一國家的友好交流作出了貢獻?
(2)材料二中“偉大僧人”指的是唐朝哪一歷史人物?記載他游歷經驗的珍貴文獻是什么?
(3)兩則材料中的人物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4)以上材料中唐朝對外交往的史實,對今天有何借鑒?
15.某校歷史興趣小組開展以“唐朝的對外交往”為主題的研學活動,以下是他們的研究過程。
第一步:了解唐朝對外交往的現象
材料一:
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 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第二步:搜集唐朝對外交往的史料
材料二:
圖1 圖2 圖3
陶黃釉大食(古代阿拉伯)人俑,出土于唐朝墓葬,現藏于故宮博物館。 《桂苑筆耕集》,新羅人崔致遠來唐寫的個人詩集,深受唐文化影響,對新羅文學界影響深遠。 東羅馬金幣,其上刻有東羅馬國王像和女神像,出土于陜西咸陽一處唐朝墓葬。
第三步:探究唐朝對外交往繁盛的原因
材料三:唐代中國是亞洲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在當時的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那時和唐朝通使交好的國家,主要的有70多個。唐政府機構中有鴻臚寺,專門負責接待各國使節和賓客;設立互市監、市舶司,掌管對外貿易;再加上對外交通發達,長安匯集了眾多的外國賓客,是世界聞名的國際性大都市,長安的太學里有外國留學生。
——摘編自詹子慶《中國古代史》
第四步:交流共享,談唐朝對外交往的啟示
(1)依據材料一,觀察《唐朝對外交通路線圖》,參照鑒真東渡簡介范例,完成你對玄奘西行的簡介。
【范例】唐朝高僧鑒真排除千難萬險東渡日本弘揚佛法,傳播中國的醫藥和書法等,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貢獻。
(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寫出圖1的史料類型。小翔同學認為運用圖2史料研究唐朝的中外交流繁盛是可信的,你同意他的觀點嗎?請說明理由。
(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概括促進唐朝中外交流繁盛的主要因素。
(4)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唐朝的對外交往對當今的對外開放有什么啟示?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7世紀中期,日本孝德天皇上臺執政,參照中國隋唐制度,進行改革,史稱“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標志。故大化改新使日本發生的實質性變化是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故選:A。
2.答案:D
解析:據材料“今天日本的郵政地址,還是沿襲唐制,以町、番、目為單位”可知,唐朝時期的典章制度傳入日本后,至今仍在沿用,這從側面反映了唐朝制度的先進性,D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未涉及嚴格的坊市界限,排除A;材料未涉及唐朝豐富的都市生活,排除B;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體現在學習和包容外來文化,與材料無關,排除C。故選:D。
3.答案:B
解析:依據題干和所學知識,東瀛即日本,唐朝時期高僧鑒真為了弘揚佛法,六次東渡,終于到達日本,促進了中日文化交流,B項正確;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古印度)取經,促進了中印文化交流,排除A項;阿倍仲麻呂是唐朝時期來到中國學習中華文化的日本遣唐使,排除C項;鄭和是明朝時期的外交家、航海家,曾七次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友好交往,排除D項。
故選B項。
4.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統一后的新羅王朝與唐朝貿易十分活躍”“唐朝許多地方設有新羅館、新羅坊、新羅村供新羅人居住”可知,新羅與唐朝來往密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主要是唐朝實行開明的對外政策引起的,D項正確。包容的民族政策強調與少數民族的交往,材料并歸納為涉及,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政治制度相關的內容,故不能得出政治制度的先進,排除B項;開放的社會風氣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C項。故選D項。
5.答案:C
6.答案:B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國的文化就陸地情況來看,它越過亞洲中部,打開了通往印度、西域的道路”結合所學可知,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玄奘西行天竺,打通了通往印度的道路,B項正確;鑒真東渡日本,排除AC項;鄭和七下西洋,先后到達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7.答案:C
解析:根據題干分析和所學知識可知,貞觀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他遍訪天竺的名寺,研習佛法,曾在佛學最高學府那爛陀寺游學,成為遠近聞名的佛學大師。10多年后,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根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因此這部中國古代著作可能是《大唐西域記》,選項C符合題意。《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與“印度那爛陀寺的廢墟、王舍城的舊址”無關,A排除。《資治通鑒》是宋朝司馬遷編寫的編年體史書,與“印度那爛陀寺的廢墟、王舍城的舊址”無關,C排除。D《西游記》是明朝的小說,與“印度那爛陀寺的廢墟、王舍城的舊址”無關,排除。故選:C。
8.答案:C
解析:為弘揚佛法,鑒真六次東渡,終達日本,為中日的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貢獻。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歷時17年,帶回大量佛學經典,是我國第一個系統地把天竺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記錄下來并介紹到中國的人。為中印中友好往來作出了杰出貢獻。因此鑒真和玄奘的共同貢獻是都弘揚傳播了佛教文化;都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故選:C。
9.答案:B
解析:根據題干“鎏金雙狐紋雙桃形銀盤,構圖來自中亞地區,雙狐雙桃是中國傳統圖案”和“鎏金雙獅紋銀碗,其紋飾既受到薩珊(今伊朗地區)藝術的影響,又有著本土化的獅型圖案”可知,題干中的唐朝文物既有中國獨有的特色又有伊朗和中亞的風格這反映了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B項正確;僅僅是反映中外文化交流的文物,無法體現政治制度完備,排除A項;唐朝是詩歌繁榮,但題干里沒有詩歌創作的內容,排除C項;唐朝時期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例如文成公主入藏等,但這是中華民族內部的事情,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
10.答案:A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由于唐朝前期政治穩定,國力強盛,經濟文化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唐朝采取對外開放的政策,使得唐朝的經濟文化對各國產生了很大影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聲望,因此,各國把中國人稱為唐人。由此可知,①②③④均是各國把中國人稱為唐人的原因,A項正確;經上述分析,①②③④均是各國把中國人稱為唐人的原因,BCD項不完整,排除BCD項。故選A項。
11.答案:D
12.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從廣州起航,經南海、印度洋,到達波斯灣,途經多個國家和地區”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的“廣州通海夷道”作為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國際航線,途經多個國家和地區,無疑為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的渠道。這條航線的存在,使得唐朝能夠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廣泛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從而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共同發展,D項正確;指南針在宋代才開始廣泛應用于航海,而本題描述的是唐朝的航線,排除A項;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要早于唐朝,它起始于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排除B項;新航路的開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對隔絕的狀態,使得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排除C項。故選D項。
13.答案:B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在埃及開羅附近、敘利亞沙瑪拉、印度勃拉名納巴特等地的遺址中都曾發現了不少唐代表片等文物”可得出,唐朝時期海外貿易發達,對外貿易范圍廣,已經覆蓋到非洲、南亞等地,B項正確;題干反映的是唐朝對外貿易,而不是要說明城市商業繁榮,排除A項;民族交融體現的是國內民族之間的交往,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C項;唐朝時期疆域遼闊,但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14.答案:(1)鑒真;日本。
(2)玄奘;《大唐西域記》。
(3)不辭勞苦、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傳播中國文化的精神。
(4)一個國家在發展中應積極開展對外交往,多與別國交流與溝通,多學習吸收別人的長處,為我所用等。
解析:(1)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詩句贊頌的是唐朝的歷史人物鑒真,“開友誼花”是指他為中國和日本的友好交流作出了貢獻,唐玄宗時期,鑒真應日本僧人邀請東渡日本講學,六次出行,五次失敗,歷盡千辛萬苦,以致雙目失明,終于到達日本,鑒真在日本堅持不懈地傳播佛學和唐朝文化,他幫助日本設計的唐招提寺,至今猶存,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他對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
(2)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中“偉大僧人”指的是唐朝的歷史人物玄奘,唐貞觀年間,為了求取佛經精義,玄奘毅然從長安出發,經絲綢之路,到達印度的那爛陀寺學習,成為著名的佛學大師。在天竺,玄奘用大約17年的時間遍游各地,尋師訪友,研習佛法,在他晚年的時候,他的弟子根據他的口述寫成《大唐西域記》,把印度的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介紹到中國,是研究7世紀中亞和南亞各國,特別是研究印度歷史地理的珍貴文獻,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
(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以上人物身上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品質是不辭勞苦、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傳播中國文化的精神。
(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本題是開放性問題,符合題意即可,如一個國家在發展中應積極開展對外交往,多與別國交流與溝通,多學習吸收別人的長處,為我所用等。
15.答案:(1)示例1:唐朝高僧玄奘不畏艱險前往天竺求取佛經,回到長安后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示例2:唐朝高僧玄奘不畏艱險前往天竺求取佛經,回到長安后口授而成《大唐西域記》一書,成為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貴文獻。
(2)史料類型:實物史料或一手史料。
示例1:同意;新羅崔致遠入唐學習期間寫下大量詩文,是唐朝中外交流的典型案例,因此他的作品《桂苑筆耕集》對于研究唐朝中外交流繁盛有重要意義。
示例2:不同意;《桂苑筆耕集》的作者崔致遠是新羅文人,因此,該史料可用于研究唐朝和新羅的交往,要研究唐朝中外交往繁盛,還需收集唐朝與其他國家交往的相關史料。
示例3:不同意;《桂苑筆耕集》是新羅文人崔致遠的個人詩集,詩歌藝術創作并不等于歷史真實,需要和其他類型史料相互印證才能還原唐朝中外交流繁盛的現象。
(3)因素:唐朝國力強盛;唐朝經濟文化繁榮;唐政府采取對外開放的政策;對外交通發達。
(4)開放國興,閉關國衰;開放包容使文明繁榮;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他人的先進技術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