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模擬作文寫作:“辯論是否有意義”寫作導引及范文展示文題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辯論賽這樣的活動形式是否有利于推動知識的進步,增進我們對事物的理解 請明確立場和觀點,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寫作導引:審題靈魂三問:1:整篇材料的核心是什么?(考察學生概括能力)辯論賽之類活動,對知識的進步,事物的理解的作用。簡言之為:辯論的意義。2:命題者用這則材料的意圖是什么?(考察學生分析能力)命題者要求探究:“辯論是否有意義”。事實上考生要寫:“辯論促成了什么”,確定:要寫出辯論的積極意義。3:命題人想要我做什么?(考察學生判斷力)(1) 明確表理不辯不明,辯論讓思想碰撞,讓觀點明晰,讓行動有方向。 (2)謀劃中間三部分布局:說理論證,舉例論證析字“辨”蘇格拉底,孔子。人之思想,要琢磨切磋,辯論精髓。(3)明確提綱,填充內容。盡量用課本事例和之前熟練使用的事例。選取事例的核心點在“它們能證明辯論有積極意義”,按時間先后布局事例,論證思路盡量展示出邏輯層次。佳作展示:啟智開悟,以辯為先理不辯不明。啟智開悟,以辯為先。辯論是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是人類意識星空盛放的煙花盛宴,它讓模糊的觀點明晰,讓迷茫的行動有方向。辯:中間為言,言為心聲。言論體現思想的高度和深度,把思想說出來,才能讓人明白你的想法,這樣的交流才是有效溝通。《燭之武退秦》讓人看到一個睿智的老頭燭之武,他在自己的國家被圍攻之際,受命于危難之間,夜縋而出,游說秦伯。秦伯只是被召喚做助攻,攻打鄭國對秦國并無實質利益。燭之武分析戰事利弊,讓秦伯模糊的觀念逐漸明晰,讓助晉國圍攻鄭國的秦伯明白利害,主動撤兵。秦撤兵后還留秦國大將保護鄭國。結局如此完美,乃息戰之上上策。以言語屈人之兵,這正是雄辯之力抵百萬雄師。三顧茅廬,是劉備屈尊下顧的佳話,也是劉備在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對人才的渴望和尊重。為何劉備如此執著?是諸葛亮雖然“躬耕南陽”,卻對天下事了如指掌。是誰讓劉皇叔得知諸葛臥龍之大才?難道不是諸葛亮以言論為辯展示思想,為自己的出山做代言嗎?后來的“舌戰群儒”,只是諸葛丞相完成宏圖大業的牛刀小試。最犀利之武器,并非摧毀肉體而是能控制人的思想。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正是雄辯之策略。馮唐說:世間四大難得之一是“漢代有工的玉”。借此比喻思想從“璞玉”到“有工之玉”,正在于切磋。“辯”,如琢如磨。人之思想也需琢磨切磋,此謂辯論之精髓。文藝復興時期的蘇格拉底和百家爭鳴時期的孔子,同一時期歷史的天空下,他們爭鳴,在茫茫黑夜綻放出絢麗的思想碰撞煙花。爭鳴,讓優秀的更加優秀,讓閃耀的更加璀璨。這一升華精神的思想大辯論時期被英國學者雅斯貝爾斯稱為“軸心世代”。英雄的先賢,智慧的使者,他們用思想交流碰撞,言語論辯,決定了此后人類文明發展的方向。 人類的聰明在于我們會依賴巨人的肩膀。袁隆平,屠呦呦也不是一個人在奮斗,他們的身后是團隊,他們是用優秀思想的碰撞來解決實驗中遇到的一個又一個難題,他們是用激濁揚清的討論淬煉才明確下一步前進的方向。智者說:你我都有一個蘋果,交換后彼此還是一個蘋果。你我都有一個思想,爭鳴辯論后卻擁有二種或者更多的思想。激揚文字,爭鳴思想,是人可成大器,是國則成強國。(字數統計:89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