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史七上考模擬試題(一)班級 姓名 分數溫馨提示:親愛的同學,下面的歷史問題是為展示你的學習成果而設計的,認真審題,獨立思考,相信你一定會取得好成績。讓我們在對歷史的共同回望中,更好地珍惜今天,綻放光彩!第Ⅰ卷(共40分)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比較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它能使你更好地理解問題。與北京人相比,山頂洞人的進步性表現在( )①結成群體生活在一起 ②已經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③懂得人工取火 ④會打制石器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2.遠古時期,中華大地上就普遍流行著對龍的崇拜。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區史前時期文化遺址中的龍形器物,共同印證了( )圖一彩繪龍紋陶盤(陶寺遺址) 圖二玉豬龍(紅山文化遺址) 圖三玉龍(凌家灘遺址)A.中原地區較高的文明程度 B.玉器制造業的水平高超C.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特點 D.黃河流域孕育早期國家3.下圖是“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陶體”,根據對文物的觀察,可以推斷出( )A.河姆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 B.河姆渡人會使用火C.河姆渡人已開始飼養家畜 D.河姆渡人種植水稻4.一位同學在某處原始居民遺址博物館里看到了下列展品。據此判斷,當時生活在這里的原始居民( )A.已經發明使用了文字 B.逐漸產生了階級分化C.過上定居生活從事農業生產 D.實行禪讓推選部落聯盟首領5.《太平御覽》記載,炎帝神農氏“嘗味百草,宣藥療疾,以救夭傷之命”。《淮南子》記載,神農“嘗百草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炎帝與疾病的斗爭,為后世醫藥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材料體現了炎帝( )A.注重實踐的精神 B.改革創新的信念C.孝親敬長的品格 D.愛好和平的決心6.“夏傳子,家天下。”這是古時的《三字經》中對夏朝的描述。禹死后啟繼承了他的位置,這反映的本質問題是( )A.夏朝時,天下一家親 B.從此世襲制代替禪讓制C.夏朝人以天下為家 D.夏朝創造了豐富的文化7.周王朝在打擊殷商殘余勢力后,著手建立各區域統治據點,“立七十一國”,其中姬姓王室子弟占絕大多數。周統治者實施以上政治措施的目的是( )A.開創王位世襲制度 B.加強對地方的控制C.確立地方郡縣制度 D.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8.對下列三幅圖片中的文物所示信息解讀最準確的是( )A.印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B.體現南北文化漸趨一致C.中國古代青銅鑄造技術水平高D.反映王公貴族世襲特權9.近年來,河南安陽殷墟考古發掘工作持續推進,殷墟外圍區域有多項新發現,出土“戈”字銘文器物。這里的“器物”屬于( )A.石器 B.骨器 C.青銅器 D.鐵器10.有人說戰爭是“亂”,有人說戰爭是“變”。春秋戰國是我國歷史上大分裂大動蕩時期,也是我國歷史發展的重要演變和發展時期。對該歷史時期“變”的本質理解正確的是( )A.封建經濟出現飛躍,生產工具革新 B.爭霸兼并戰爭不斷,社會動蕩不安C.奴隸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漸形成 D.人民深受戰爭災難,起義不斷爆發11.歷史教科書上的時間主要采用公元紀年。按時間劃分,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為戰國時期。這段時間還可以表述為( )A.公元前4世紀早期至公元前2世紀晚期B.公元前4世紀晚期至公元前2世紀早期C.公元前5世紀早期至公元前3世紀晚期D.公元前5世紀晚期至公元前3世紀早期12.據《道德經》記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這反映出道家學派主張( )A.順應自然 B.以德治國 C.互愛互利 D.以法治國13.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提出對立統一的觀點。我國古代思想家與其相近的主張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順應自然,無為而治C.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D.水能載舟,亦能覆舟14.柳宗元對秦朝的某一制度給于高度評價:“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盡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這一制度應是( )A.分封制 B.郡縣制C.皇帝制度 D.郡國并行制15.里耶秦簡絕大多數寫于秦統一以后,其中8—461號木方記載了秦統一文字形體和統一官府文書、法律文本的格式、程序、文體、稱謂等內容。“8—461號木方”記載內容中的“統一”( )A.推動思想文化發展到高峰 B.結束了長期以來爭戰混亂的局面C.促使國家財政有很大改善 D.使政令能夠在全國各地順利推行16.西漢建立后,大臣陸賈向漢高祖建議“過去可以在馬上打天下,現在不能在馬上治天下”。于是漢初統治者對人民采取了什么政策( )A.嚴刑峻法 B.重視農業發展C.優先發展商業 D.休養生息17.《史記,平準書》記載: “漢興七十余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材料反映出( )A.江南地區已經得到開發 B.當時社會動蕩統治腐敗C.漢初休養生息成效顯著 D.漢武帝加強了中央集權18.畫像磚是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文化、民俗的重要文物。利用下面兩張畫像磚拓片,可以研究的主題是( )A.東漢百姓的勞動生活 B.東漢商業經濟的繁榮C.東漢南方地區的開發 D.東漢鹽鐵官營的實施19.《二十四史》列傳中能查到5700多位歷史名人,按省份和朝代進行統計,河南人東漢時期占比最高,其主要歷史背景是( )籍貫 西漢 東漢 唐 北宋 南宋 明河南 18.75 37.2 17.1 22.18 6.12 6.94A.對外開放 B.政治經濟中心 C.北方戰亂 D.大量人口南遷20.在歷代君主都以嚴刑重典治天下的中國古代,他獨辟蹊徑,倡導“柔治天下”,推行釋放奴婢,裁減官員,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等政策,最終開創的盛世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C.開元盛世 D.康乾盛世21.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講道:“商路上交換的最主要商品是來自中國的高質量的絲綢。另外,商人、傳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帶著他們的信仰、價值觀念和宗教信念去到遠方。”作者旨在說明絲綢之路( )A.是一條完備的商業網絡通道 B.推動了佛教向中國傳播C.起到了溝通東西方文明的作用 D.加強了對西域的管理22.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現象,它的產生有深刻的自然根源、認識根源和社會根源。自從佛教傳入中國、道教本土產生后,在傳播過程中受到了統治階級的提倡和利用,這主要是因為它們( )A.都是教人忍受現世苦難、追求來世幸福的說教B.基本上都迎合了統治階級追求長生不老的心理C.宣傳內容都有麻痹人民的思想、維護統治的作用D.佛教修煉成佛,道教修煉成仙,都講究修身養性23.“成都壩仰離堆水,禾稻年年慶飽收”“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兩句詩文分別描寫的是( )A.都江堰的修建與官渡之戰 B.長城的修筑與赤壁之戰C.都江堰的修建與赤壁之戰 D.長城的修筑與官渡之戰24.成語“亂七八糟”源于兩個歷史典故。“亂七”和西漢景帝時的七國之亂有關,“八糟”和晉惠帝時的八王之亂有關。這兩次變亂的共同原因是( )A.地方諸侯王勢力強大 B.中央集權不斷增強C.民族矛盾激化 D.吏治腐敗25.西晉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歡用細毛氈子做頭巾、系帶兒、褲邊兒,當時有人戲說中原必會被西北的少數民族所擊敗,因為人們頭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產的,“能無敗乎?”但這一現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政權更迭影響社會風尚 B.人口遷徙利于區域開發C.經濟往來促進民族交融 D.中原傳統滲透服飾文化26.貴安新區大松山墓群是從兩晉開始的大型地方民族公共墓地,這一石室墓葬,喜歡用珠子、鈴、銀松背以及釉陶罐牛角紋飾等。均體現出( )A.南北人口大量遷徙 B.政權更迭日益須繁C.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D.區域經濟開發提升27.前秦的苻(fú)堅即位以來,仿照中原漢族傳統的國家禮儀,建造明堂(中國古代舉行祭祀大典的場所),在國都南邊舉行祀天儀式(漢族王朝最重要的祭典),躬耕籍田(皇帝所進行的農耕活動),還命人舉行養蠶之禮。這些舉措( )A.消除了胡漢之間的對立和矛盾 B.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C.為淝水之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D.體現了前秦統治者深受漢族文化的影響28.在魏晉南北朝近四個世紀中,先后出現過34個政權。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著名戰役都發生在這一時期。據此可知,這一時期最突出的特征是( )A.政治變遷與門閥士族相關 B.分裂和動亂孕育著統一因素C.民族沖突和民族交融并存 D.政治制度承襲秦漢而有所損益29.龍門石窟現存有北魏至唐朝時期外國人、外族人造像,在石窟雕刻中也有反映西方文化的裝飾紋樣。這主要反映了當時( )A.石窟藝術源遠流長 B.文化開放兼收并蓄C.雕刻藝術宏偉精巧 D.社會秩序動蕩不安30.某班級的書法興趣小組找到了右面這幅書法作品的圖片,對其真跡解讀最準確的是( )《蘭亭集序》(摹本·局部)A.該作品創作于北魏時期 B.筆勢“飄若浮云,矯若驚龍”C.被稱為“天下第一楷書” D.是“書圣”王獻之的作品第Ⅱ卷(共40分)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40分)31.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與世界其他文明相比,中國歷史記載最為完整,歷史遺存最為豐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中,考古發現包括:近10萬件石器,100多種野獸化石,還有大量的灰燼,其中最厚的灰燼可達4米,灰燼中有很多石頭、骨頭和樸樹籽等。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梁啟超《飲冰室合集》(1)說明材料一中史料的類型,并談談從材料一中的史料可以得出哪些歷史結論?(至少3個)(2)圖1、圖2是我國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假設你是史前時期居住在長江流域的人類,你應該選擇哪一種房屋,并說明理由?(3)根據材料三分析,從原始社會到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工具材質經歷了哪些變化?結合所學分析金屬生產工具的優勢是什么?(4)據材料四分析華夏民族形成的特點。(5)根據以上材料及所學知識,請談談你對中華文明的認識。32.中國是以農立國的世界文明古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勞動工具得到了改進,促進了農業的深耕細作,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摘編自七年級歷史教材材料二: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華陽國志·蜀志》材料三:東晉政府建立了許多僑郡縣,給予南遷人民免除徭役的權利,江南經濟文化因此迅速發展。到南朝梁時期,江南許多地區已是“良疇美柘,畦吠相望,連宇高甍,阡陌如繡”,一派田美土肥之象。——摘編自萬繩楠《江東僑郡縣的建立與經濟的開發》材料四:……中國精美的絲綢是這條商路上運輸最多的商品,而石榴、葡萄、胡麻、胡桃、胡豆、胡蘿卜等西域物產,也是在漢朝時通過這條商路傳到內地的,在中原很多地區得到推廣種植。這些作物的引進,不僅增加了我國農作物的種類,更對我國的農業生產及飲食結構的變化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歷史上的外來作物引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請寫出這一時期出現的代表性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2)材料二描述的是什么水利工程?是哪個人主持修建的?(3)材料三說明了江南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其發展的原因有哪些?(4)材料四中新的農作物是通過哪條商路傳入內地的?這條商路的開通有何重要意義?33.改革和創新是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動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發展,就要不斷改革創新。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據《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商鞅合并小都、小鄉、小邑、小聚為縣,設置縣令、縣丞,共三十一個縣,由國君直接委派官員治理;努力從事農業生產,耕耘紡織送交糧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變法五年后,國家富強起來。材料二:秦始皇說:“長期以來,天下戰亂不斷,老百姓飽受苦難,就是因為有諸侯。憑借祖先的恩賜,如今完成統一。如果天下剛剛安定,又建立諸侯國,就是在制造戰亂:再想讓國家安定,就太難了。"-----摘編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材料三:“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計,令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一語,徹底實行了。封建政體反動的余波,至此才算解決。--[美]爾伯特.克需格《哈佛機簡中國史》材料四:漢武帝在開發利源方面最重要的還是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包括……新貨布的發行以及鹽、鐵、酒的專利等,這套新經濟政策的設計者是桑弘年、孔僅等。---傅樂成《中國通史》材料五:魏主欲變北俗,引見群臣。.....曰:"夫名不正、言不順,則禮樂不可興。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粹革。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資治通鑒》(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變法的哪些內容。(2)依據材料二指出,秦始皇認為天下長期戰亂不斷,是因為實行了什么制度?接受這一教訓,秦始皇實行了什么制度?(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武帝接受“主父偃之計”采取了什么措施?此措施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均不得照抄材料原文》(4)依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新貨幣的發行以及鹽、鐵、酒的專利”分別是什么措施。(5)材料五反映的是哪一歷史事件中的哪一項內容?這一事件產生了什么積極作用?歷史七上考模擬試題(一)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5 BCCCA 6—10 BBACC 11—15 CACBD16—20 DCABB 21—25 CCCAC 26—30 CDBBB二、材料解析題31.(1)史料類型:考古發現屬于實物史料。歷史結論:北京人會制作石器、會使用火、會保存火種、能夠獵取動物為食、采集植物果實。(寫出任意3個皆可)(4分)(2)選擇圖2干欄式房屋。原因:長江流域多雨潮濕,夏季高溫。干欄式房屋既可防潮,又便于通風降溫。(3分)(3)變化:從石器、木器、骨器到青銅器,再到鐵器。優勢:生產效率更高,可以大范圍擴大農業種植的區域。(4分)(4)特點:由各族交錯雜居,在求大同去小異,相互交流、交融的過程中形成的。(2分)(5)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多年的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2分)32.(1)鐵制農具;牛耕(4分)(2)都江堰;李冰(4分)(3)北方人口的南遷,帶來了大量勞動力、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南方統治者鼓勵生產,興修水利;南方人民和南遷來的人民,共同辛勤勞動;南方相對穩定,生產秩序較好;南方自然條件優越。(任意答出兩點)(2分)(4)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促進作用(3分)33.(1)推行縣制,獎勵生產(2分)(2)分封制。在地方實行郡縣制(2分)(3)“推恩令”;削弱了王國勢力,大大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2分)(4)把鑄幣權收歸中央,實行鹽鐵官營、專賣。(2分)(5)北魏孝文帝改革。學習說漢語。促進了鮮卑族與漢族之間的交流,促進了民族融合(4分)2024年中考歷史模擬一 第4頁(共1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