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4課 人民解放戰爭 練習一、單選題1.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現在準備隨軍南下的五萬三千個干部,對于不久將要被我們占領的極其廣大的新地區來說,是很不夠用的,我們必須準備把二百一十萬野戰軍全部地化為工作隊。這樣……廣大地區的工作就可以展開了。”這段講話( )A.體現了黨管干部的原則 B.見證了新生政權的建立C.預示了民主革命的勝利 D.推動了戰略決戰的到來2.解放戰爭后,以華北某縣為例,當地政府在土改成果之上,依據上級指示大力宣傳互助合作的益處,還調配了種子、農具等物資給予支持,試圖讓農民們聯合起來,提高生產效率。然而,實際情況卻是部分地區農民參與熱情不高,互助組運作效率低下,甚至有些互助組剛成立不久就瀕臨解散,即便政府持續發力,也未能有效扭轉局面。這主要是由于( )A.傳統小農意識根深蒂固 B.政策推行過于倉促急躁C.基層干部執行能力不足 D.生產資料分配不均衡3.解放戰爭后期,黨中央就沒收官僚資本工作提出,“原職、原薪、原制度”不變,先(由軍管會)完整地接收下來,監督生產,然后逐步進行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隨著各大城市陸續解放,黨和政府又著重強調,只有機器照常運轉,人員照常工作,生產正常進行,才算真正完成任務。這些方針的實施A.奠定了國防工業基礎 B.切斷了國民黨的財源C.鞏固了無產階級專政 D.推動了城市順利接管4.打敗國民黨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和對陜北、山東的重點進攻后,人民解放軍從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為創造“支持長期戰爭,取得全國勝利的最基本條件”.中國共產黨( )A.實行減租減息政策 B.實行“三三制”C.推動大生產運動 D.開展土地改革5.劉少奇指出,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邊區之間所存在的分界線,嚴重妨害了經濟、政治、軍事及文化的發展。為此,兩個邊區應進行合并,兩區統一后,可發動5000萬人民的力量,去支援西北、中原和華東。這一主張提出的背景是( )A.工農武裝割據發展迅速 B.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C.國民黨全面進攻解放區 D.解放戰爭不斷取得勝利6.《大公報》記者子岡寫道:“人們不少有接飛機的經驗,然而誰也能說出昨天九龍坡飛機場迎接毛澤東是一種新的體驗,沒有口號,沒有鮮花,沒有儀仗隊,幾百個愛好民主自由的人士卻都知道這是維系中國目前及未來歷史和人民幸福的一個喜訊。”《大公報》宣傳人們接機的意圖是( )A.表明和平民主是人們的共同呼聲B.贊頌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意義C.宣傳國民黨積極主動傳遞和平D.暗示中共會在談判中主動讓步7.下圖是漫畫家汪子美在1946年11月所作的漫畫。這幅漫畫折射出( )A.國民政府成為美國攫取利益的工具 B.中美之間的經濟依存度增強C.內戰爆發后國民政府喪失統治基礎 D.美國謀求建立世界經濟霸權8.1948年2月,《中共中央關于土地改革中各社會階層的劃分及其待遇的規定(草案)》明確把“人們對于生產資料的占有關系”作為觀察和劃分社會階級的唯一標準,從而將絕大部分的知識分子從剝削階級的范疇中剝離,納入到“勞動人民”中來。中國共產黨對知識分子的政策( )A.促進了黨的工作重心轉移 B.順應了人民解放戰爭發展的進程C.推動了土地制度根本轉變 D.奠定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基礎9.1948年6月,國民黨吉林省政府頒布了《各縣市旗聯保連坐辦法》,規定在市縣(旗)政府指導下,由鄉、鎮(區)公所承辦,每10戶為連坐單位,編成甲、保、聯保,訂立“聯保連坐規約書”,一戶違約,同受株連。遼寧省也有類似做法。由此可推知( )A.解放戰爭東北戰場順利推進B.國民黨為其獨裁披上“憲政”外衣C.國民黨改變了“訓政”方式D.新三民主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落實10.解放戰爭時期,豫西民間兒歌傳唱“劉鄧大軍過黃河,大軍打俺門前過。俺給大軍端碗水,大軍還俺一條河。”歌曲反映了( )A.基層民主建設卓有成效 B.革命統一戰線牢不可破C.戰略決戰時機已經成熟 D.革命隊伍受到群眾歡迎11.毛澤東在1946年5月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會議上明確提出:“暫不宣傳耕者有其田,仍叫反奸清算、徹底減租減息,將來一定要宣傳。”同時中共中央秘密指示各根據地“在反奸、清算、減租、減息斗爭中切實解決農民土地問題”。中共的這一策略( )A.出于盡可能爭取和平民主B.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C.為了應對內戰的全面爆發D.緩和了地主與農民的矛盾12.以下是曾任職于南京國民政府財政部的歷史學家朱傻的幾段日記:“1948年8月3日,我到南京中央商場買了蚊帳一頂,涼席一條,價1290元”“8月23日,我在上海購茶葉1斤,付80萬元;購毛巾袋一件,付120萬元”“9月26日,我出去理發,價17000元;購皮鞋一雙,價309000元”。這表明當時( )A.戰時經濟得到快速發展B.日占區瘋狂經濟掠奪C.形成反蔣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D.國統區出現嚴重財政危機13.20世紀40年代,某一戰役的勝利使解放軍在兵力、裝備等方面得到了極大補充,解放區的面積大幅擴大,同時也為后續決戰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該戰役中,解放軍采取了分割包圍等戰術,有效地消滅了敵軍有生力量。說法正確的是( )A.此戰役是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的標志性戰役B.戰役中解放軍的主要作戰對象是國民黨的嫡系部隊C.戰役期間解放軍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踴躍支持D.此戰役的勝利使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14.毛澤東說:“蔣介石兩個拳頭(指陜北和山東)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來了。所以,我們的戰略就是要把這兩個拳頭緊緊拖住,對準他的胸膛插上一刀。”人民解放軍的這一戰略部署是( )A.躍進大別山 B.遼沈戰役 C.淮海戰役 D.渡江戰役15.如圖所示的事件表明( ) 人民解放軍開進南京A.重慶談判破裂 B.全面內戰爆發C.三大戰役開始 D.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結束16.1944年,中共中央致電正在重慶參加國民參政會的林伯渠等人:“目前我黨向國民黨及國內外提出改組政府主張時機已經成熟,其方案為要求國民政府立即召集各黨派、各軍、各地方政府、各民眾團體代表開國事會議改組中央政府,廢除一黨統治,然后由新政府召開國民大會實施憲政,貫徹抗戰國策實行反攻。”這一主張( )A.批判了國民黨片面抗戰路線B.旨在維護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C.落實了《論聯合政府》的精神D.體現了對新民主主義理論的踐行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抗戰勝利后,國民黨企圖繼續維持其一黨執政的統治地位,排斥中共的政治參與,力圖遏制中共的發展;中共提出在和平、民主、團結的基礎上,實現國家統一,建設獨立、自由、富強的國家。抗戰勝利之初的國內外環境、民眾對和平的渴望、美蘇兩強對中國政治的態度,有利于和平而不利于戰爭。兩黨關系并未驟然破裂,經過重慶談判、停戰談判、政治總協商會議,國共兩黨關系一度有所緩和,國內和平局面也得以暫時維持。——摘編自汪朝光《中國近代通史:中國命運的決戰(1945—1949)》材料二 1948—1949年冬季的幾個戰役結束后,隨后的一切急轉直下。由于主要力量被摧毀,蔣介石政府的倒臺已是不可避免的結局。1949年1月14日,共產黨人公布了他們的和平條件。國民政府拒絕了這些條件,截止日期一過,人民解放戰爭立刻開始渡江作戰。4月24日便占領了國民黨的首都南京。——《劍橋中華民國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抗戰勝利后國共關系發展的趨勢和國共雙方的政治選擇。(2)依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原因。18.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一 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曾講:“大戰后,如前所述,國民黨的力量業已削弱,意志消沉,且不得民心。……共產黨的力量較它過去任何時期為強大,且已控有華北的大部分。……也許只有靠美國的軍力才可以逐走共產黨。美國人民顯然不會允許在1945年或以后讓我們的軍隊擔負如此巨大的義務。”1945年11月,杜魯門任命馬歇爾為總統特使,來華擔負調停任務。他強調:“我特別希望你竭力說服中國政府召開包括各主要政黨代表的國民會議,以實現中國的統一,同時實現停止敵對行動,尤其是在華北停止敵對活動。”——摘編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材料二 1945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對美、蔣斗爭策略的指示》,提出要“中立美國”,即設法使美國在國共斗爭中保持某種程度的中立。1946年6月后,中國共產黨明確要求美國軍隊完全退出中國。1947年1月,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日報》上發表《對戰后國際形勢中幾個基本問題的解釋》,說明美國帝國主義并不可怕,美蘇矛盾不會引起新的世界大戰,戰后人民民主力量的興起決定中國仍有光明的前途。——摘編自杜平、袁武振《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對美政策探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945年美國對華“調停”的背景。(2)根據材料二,指出中國共產黨對美政策的轉變,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意義。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統治區的學生運動是主戰場以外的第二條戰線。中國青年學生有著深重的愛國傳統和強烈的民族意識,而清貧的生活現狀和慘淡的就業前景,使他們在苦苦尋求出路的同時,更加痛恨內戰,渴望和平,并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投身學生運動。與此相對應,這一時期的學生運動從小到大,逐步壯大,并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第一階段是準備和積累時期,從西南聯大一二·一運動到上海和平請愿運動,中心內容都是爭取和平民主,喚醒了更多的青年學生;第二階段是形成和發展時期,抗議美軍暴行運動,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反美扶日運動,三次高潮環環緊扣,迅猛推進,形成了波瀾壯闊的第二條戰線;第三階段是迎接解放時期,該階段更注重保存實力和避免冒險盲動,并適時開展了護校活動和對民眾的宣傳。——摘編自金沖及《論解放戰爭時期的第二條戰線》材料二 抗戰勝利之初,國民政府一度擁有相當可觀的財力,從敵偽手中接收的財產值達10萬億元以上。隨著東部富庶地區的大片國土得到收復,國民黨政府的稅源激增。法幣流通區域第一次覆蓋全國,加上大量的美國援助,國民政府的財庫是十數年來未見的充實。這筆可觀的資產,如有一個良好的政治環境,用于戰后的經濟恢復,完全可以使國家走上經濟建設的良性軌道。但國民政府卻恃此財力,執意內戰,于1946年對中共根據地發動了全面的軍事進攻。在解放區軍民的英勇抵抗面前,蔣介石的進攻計劃一再受挫。由于內戰規模空前擴大,致軍費支出無法控制,國民政府的財政危機不僅沒有因抗戰勝利而減輕,反而更加嚴重,最終導致失敗。——摘編自潘國琪《國民政府1945—1949年的國內公債論略》(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解放戰爭時期第二條戰線的特點及其形成的條件。(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國民政府失敗的原因。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央日報》《新華日報》分別是國民黨、共產黨的機關報。下面是《中央日報》和《新華日報》關于重慶談判的報道概括《中央日報 》 大約30篇。毛澤東抵渝前,抓住蔣介石發電報三邀毛澤東一事進行大力報道, 如《美報再責中共不應存心搗亂》《蔣主席三電毛澤東促行》等。毛澤東抵渝 后,除發表國共兩黨代表人會晤協商的消息外,對毛澤東及中國共產黨的報道 幾乎沒有,并且新聞稿也力求簡單,排在要聞版中不重要的位置,著重強調蔣介石的領導核心地位。《新華日報 》 不下60篇。在毛澤東去渝之前,在輿論壓力下積極回應,如《應蔣主席之邀商團結大計毛澤東同志將來渝》等;毛澤東在渝期間,報道集中于毛澤東一 行人抵渝引發了熱烈反響、國共兩黨代表談判的進展情況以及毛澤東在渝期間 的活動這三方面。如《建立和平團結民主的新中國歡迎毛澤東先生》《蔣主席前晚歡宴毛澤東同志國共領袖昨日晤談》等。——摘編自許愛超《多方媒體視角下的重慶談判研究》 注:漫畫上方是由喜慶的燈籠組成的“雙十"字樣,燈籠上寫著“慶祝勝利”“聯合國勝利”"中華民國萬歲"等字樣。漫畫下方的人物,一手拿著筆、尺和圓規,一手拿著鐮刀、錘子和鏟。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賞析如圖漫畫《慶祝后該是努力建設的開始》。(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D D D A A B A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D C A D D1.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9年的中國。根據題干信息“把二百一十萬野戰軍全部地化為工作隊”“廣大地區的工作”及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3月三大戰役已經結束,國民黨軍隊的主力部隊基本上被消滅。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了革命勝利后中國共產黨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這預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C項正確;題干信息與黨管干部原則(加強黨組織領導和把關作用,確保選人用人工作的正確方向)沒有直接關聯,排除A項;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召開于1949年春,此時新中國還沒有建立,排除B項;根據所學可知,戰略決戰開始于1948年,排除D項。故選C項。2.A【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解放戰爭后(中國)。根據材料“部分地區農民參與熱情不高,互助組運作效率低下,甚至有些互助組剛成立不久就瀕臨解散”和所學可知,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農民一直以個體小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傳統的小農意識強調自給自足,對合作化生產缺乏足夠的認識和積極性,這種傳統觀念難以在短時間內改變,即便有政府的支持、調配物資等措施,部分農民仍然難以適應互助合作的生產方式,導致參與熱情不高、互助組運作效率低下等,A項正確;根據材料“在土改成果之上,依據上級指示大力宣傳互助合作的益處”可知,政策進行過廣泛的宣傳動員,并非過于倉促急躁,排除B項;根據材料“當地政府在土改成果之上,依據上級指示大力宣傳互助合作的益處,還調配了種子、農具等物資給予支持……即便政府持續發力,也未能有效扭轉局面”可知,當地政府和干部努力工作,采取了積極措施,“基層干部執行能力不足”的說法不準確,排除C項;材料中明確提到政府調配了種子、農具等物資給予支持,沒有任何跡象表明生產資料分配不均衡,排除D項。故選A項。3.D【詳解】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時空:解放戰爭時期(中國)。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共產黨對解放軍已占領的城市中的官僚資本企業,采取了循序漸進的改造措施,并將維護就業隊伍穩定和恢復生產放在優先位置,這有助于增進以工人階級為主體的廣大市民對新政權的認可,D項正確;官僚資本主義企業并不都屬于國防工業,排除A項;這些方針都是在已被解放的城市中實施的,并不會對國民黨的財源產生直接影響,排除B項;1949年,毛澤東主張在中國建立的是人民民主專政,而不是無產階級專政,排除C項。故選D項。4.D【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解放戰爭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1947年6月,晉冀魯豫野戰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而這一時期即在1947年夏,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開全國土地會議,掀起土地改革群眾運動,創造“支持長期戰爭,取得全國勝利的最基本條件”,D項正確;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抗日,中國共產黨實行減租減息政策,排除A項;“三三制”是抗戰時期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的一項重要政策。它規定在政權人員分配上,共產黨員、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和中間派各占三分之一,排除B項;大生產運動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由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軍民開展的一場大規模生產運動,排除C項。故選D項。5.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背景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明確準確時空為:解放戰爭期間(中國)。結合本題材料與所學知識可知,提到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個邊區合并的主張,目的是為了克服分界線帶來的障礙,加強力量支援更廣泛的區域。這一提議反映的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共為了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勢力范圍而采取的戰略調整,以更大規模的力量去支持正在進行的關鍵戰役,D項正確;工農武裝割據發展迅速主要描述的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特征,排除A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屬于抗日戰爭時期的情況,與題干所述背景不符,排除B項;國民黨全面進攻解放區的事實,這不是推動兩區合并的主要原因,也予以排除,排除C項。故選D項。6.A【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目的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5的時間。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抗戰勝利后,中國面臨兩條道路和兩種選擇。中共堅持民主和和平建國的方針,積極到重慶參加談判。材料中《大公報》的報道可以表明人們也是走希望和平和民主建國的道路,和平民主是人們的共同呼聲,A項正確;此時抗戰已經結束,是國共兩黨關于建國的重慶談判,與贊頌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意義無關,排除B項;材料宣傳的是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為和平建國所做的努力,而非宣傳國民黨積極主動傳遞和平,排除C項;毛澤東參加重慶談判與中共會在談判中主動讓步沒有必然的聯系,與題干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7.A【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6年的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漫畫反映的是國民政府在當時的政治和經濟政策上依賴美國,由此成為美國獲取利益的工具。圖中展現了明顯的中美貿易不對等關系,體現了美國對國民政府的影響和控制,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中國對美國的經濟依存度強,而非相互的,體現的是貿易間的不對等,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中美間的關系,未涉及國民黨的國內統治問題,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美國與中國的關系,不能由此得出美國謀求建立世界經濟霸權,以偏概全,排除D項。故選A項。8.B【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四:1948年的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表明中共在對社會階級的劃分中采用占有生產資料關系作為標準,從而把絕大數知識分子納入到“勞動人民”中來,這有利于發揮知識分子為解放戰爭服務的作用,順應了人民解放戰爭發展的進程,B項正確;促進了黨的工作重心轉移是1949年召開的七屆二中全會,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土地所有制的變革,不能得出推動了土地制度根本轉變,排除C項;此時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已經建立,排除D項。故選B項。9.A【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時空是1948年(中國)。根據材料,1948年6月的東北,就要發動遼沈戰役了,解放戰爭順利推進,國民黨的統治被壓縮,要加強對人民的統治,由此,頒布了《各縣市旗聯保連坐辦法》,A項正確。這是加強控制,不是表面上實施“憲政”,排除B項。1948年,國民黨才打出“行憲”的招牌,召開“國民大會”,因此這一時期不存在改變“訓政”方式問題,排除C項。材料看不出落實新三民主義中的民權主張,排除D項,故選A項。10.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劉鄧大軍渡過黃河來到豫西,“俺給大軍端碗水”表達了人民群眾對解放軍的熱愛,“大軍還俺一條河”表達了人民群眾對革命成果的向往,以及對人民子弟兵的信任,進而體現了革命隊伍受到群眾歡迎,D項正確;材料只涉及民眾對革命隊伍的歡迎,沒有涉及到中共領導基層民主建設,排除A項;革命統一戰線是國民大革命時期的統一戰線,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劉鄧大軍挺近大別山,此時解放戰爭決戰時機并未成熟,排除C項。故選D項。11.A【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影響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6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抗日戰爭勝利之后,民族矛盾讓位于階級矛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國內局勢復雜,國共兩黨處于微妙的關系之中。中共暫不宣傳耕者有其田,仍叫反奸清算、徹底減租減息,這一策略有出于盡可能爭取和平民主的考慮。公開宣傳耕者有其田可能會被國民黨方面視為破壞和平的舉動,加劇國共矛盾,而反奸清算、徹底減租減息在一定程度上既能滿足農民的部分利益需求,又不會過度刺激國民黨,給和平談判等爭取更多的空間,A項正確;此時抗日戰爭已經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使命已經完成,這種策略與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無關,排除B項;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軍隊在完成內戰準備后,以22萬人悍然進攻鄂豫邊境的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由此爆發。“應對內戰的全面爆發”與題意及時間信息不符,排除C項;中共這一策略的主要目的不是緩和地主與農民的矛盾,而是從當時的政治局勢出發,盡量避免刺激國民黨,爭取和平民主,排除D項。故選A項。12.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8年(中國)。據材料“1948年”“茶葉1斤,付80萬元”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解放戰爭時期南京國民政府無限制發行紙幣,導致惡性通貨膨脹,物價飛漲,使國統區陷入經濟危機,D項正確;“戰時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當時抗日戰爭已經勝利,已無日占區,排除B項;反蔣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即第二條戰線是國統區的民主運動,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3.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40年代(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此戰役是淮海戰役。淮海戰役中解放軍采取了分割包圍的戰術,將國民黨軍隊分割成數個互不相連的作戰群,然后分別集中消滅,有效地消滅了敵軍有生力量。同時在該戰役中,解放軍繳獲了大量物資和俘虜了大量國民黨軍隊,使解放軍在兵力、裝備等方面得到了極大補充,解放區的面積大幅擴大等等。在淮海戰役中,解放軍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踴躍支持,為淮海戰役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C項正確;人民解放軍舉行戰略反攻的標志性事件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孟良崮戰役中解放軍的主要作戰對象是國民黨的嫡系部隊,排除B項;三大戰役后,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排除D項。故選C項。14.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根據所學可知,材料中“對準他的胸膛插上一刀”是指1947年戰略反攻階段,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軍事行動,攻占了國統區的腹地中心,直接威脅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A項正確;遼沈戰役、淮海戰役是戰略決戰階段,排除BC項;渡江戰役解放了南京,解放戰爭勝利結束,排除D項。故選A項。15.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圖中“人民解放軍開進南京”標志著解放軍已經占領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中心已被攻占,標志著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結束,D項正確;重慶談判發生在解放戰爭發生之前,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全面內戰爆發的標志是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B項;三大戰役是解放戰爭的戰略決戰時期,解放南京發生在三大戰役之后,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6.D【詳解】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目的題,時空是1944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這一主張要求國民黨結束一黨統治,召集各方代表參與國事會議改組政府,這種倡導多方面力量參與政權構建的理念,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新民主主義理論中各革命階級聯合的民主政治,是對新民主主義理論的踐行,D項正確;國民黨片面抗戰路線主要是指其在抗戰中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而不發動廣大民眾等問題。材料反映了中共推動政治民主化的主張,并非揭露國民黨片面抗戰路線,排除A項;材料側重批判的是國民黨的一黨專制獨裁,要求實現民主政治,不是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排除B項;《論聯合政府》的報告發表于1945年,這一主張提出于1944年,時間順序不符合邏輯,排除C項。故D正確。17.(1)趨勢:國共關系并未立即破裂,一度緩和,存在和平合作的可能性。政治選擇:國民黨堅持一黨專政,反共遏共;中共努力實現國內和平、民主,要組織聯合政府,建立新民主主義國家。(2)原因: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正確的理論指導;人民軍隊英勇頑強堅持武裝斗爭;建立了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支持等。【解析】【小題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抗戰勝利后國共關系發展的趨勢:根據“兩黨關系并未驟然破裂,經過重慶談判、停戰談判、政治總協商會議,國共兩黨關系一度有所緩和,國內和平局面也得以暫時維持”可知,是國共關系并未立即破裂,一度緩和,存在和平合作的可能性。政治選擇:根據“國民黨企圖繼續維持其一黨執政的統治地位,排斥中共的政治參與,力圖遏制中共的發展;中共提出在和平、民主、團結的基礎上,實現國家統一,建設獨立、自由、富強的國家”可知國民黨堅持一黨專政,反共遏共;中共努力實現國內和平、民主,要組織聯合政府,建立新民主主義國家。【小題2】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1948—1949年冬季的幾個戰役結束后,隨后的一切急轉直下。由于主要力量被摧毀”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原因主要是得益于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正確的理論指導;人民軍隊英勇頑強堅持武裝斗爭;建立了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支持等。18.(1)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后,中國國內局勢緊張,國共兩黨矛盾加劇。國民黨政府力量削弱,意志消沉,失去民心,而共產黨力量增強,控制了華北大部分地區。美國擔心中國內戰影響其在亞洲的利益,但又不愿直接軍事介入,因此希望通過調停實現中國的統一與和平。(2)轉變:最初中國共產黨希望通過“中立美國”策略,使美國在國共斗爭中保持中立。隨著形勢發展,1946年后,中國共產黨要求美國軍隊完全退出中國。 意義:這一政策轉變表明中國共產黨對國際形勢的判斷更加成熟,增強了獨立自主的信心。通過揭露美國的帝國主義本質,爭取國內外輿論支持,進一步鞏固了自身的政治地位,為最終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詳解】(1)本題是材料題之概括分析題,時空是:二戰后(中國、美國)。據材料“國民黨的力量業已削弱,意志消沉,且不得民心。……共產黨的力量較它過去任何時期為強大,且已控有華北的大部分”可知,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后,中國國內局勢緊張,國共兩黨矛盾加劇。國民黨政府力量削弱,意志消沉,失去民心,而共產黨力量增強,控制了華北大部分地區。據材料“美國人民顯然不會允許在1945年或以后讓我們的軍隊擔負如此巨大的義務”可知,美國擔心中國內戰影響其在亞洲的利益,但又不愿直接軍事介入,因此希望通過調停實現中國的統一與和平。(2)本題是材料題之概括分析題,時空是:二戰后(中國、美國)。轉變:據材料“‘中立美國’,即設法使美國在國共斗爭中保持某種程度的中立”可知,最初中國共產黨希望通過“中立美國”策略,使美國在國共斗爭中保持中立。據材料“。1946年6月后,中國共產黨明確要求美國軍隊完全退出中國”可知,隨著形勢發展,1946年后,中國共產黨要求美國軍隊完全退出中國。意義:據材料“1947年1月,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日報》上發表《對戰后國際形勢中幾個基本問題的解釋》,說明美國帝國主義并不可怕”“美蘇矛盾不會引起新的世界大戰,戰后人民民主力量的興起決定中國仍有光明的前途”可知,這一政策轉變表明中國共產黨對國際形勢的判斷更加成熟,增強了獨立自主的信心。通過揭露美國的帝國主義本質,爭取國內外輿論支持,進一步鞏固了自身的政治地位,為最終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19.(1)特點:不斷發展壯大;具有階段性;具有連續性;是一場愛國民主運動。條件:解放戰爭的進行;中國青年的愛國傳統和民族意識;青年學生生活現狀和就業前景的慘淡;中國共產黨的引導。(2)原因:國民政府堅持一黨專政,不得民心;發動內戰,軍費激增,造成財政困難;實行惡性通脹政策,導致國民經濟的崩潰;解放區軍民的英勇抵抗。(任答三點即可)【詳解】(1)本題是特點類與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的中國。第一小問特點,根據材料一“這一時期的學生運動從小到大,逐步壯大,并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不斷發展壯大并且具有階段性;根據材料一“而清貧的生活現狀和慘淡的就業前景,使他們在苦苦尋求出路的同時,更加痛恨內戰,渴望和平,并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投身學生運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一場愛國民主運動;根據材料一“第三階段是迎接解放時期,該階段更注重保存實力和避免冒險盲動,并適時開展了護校活動和對民眾的宣傳。”可知,具有連續性。第二小問條件,根據材料一“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統治區的學生運動是主戰場以外的第二條戰線”可知,解放戰爭的進行;根據材料一“中國青年學生有著深重的愛國傳統和強烈的民族意識,而清貧的生活現狀和慘淡的就業前景”可知,中國青年的愛國傳統和民族意識以及青年學生生活現狀和就業前景的慘淡;根據材料一“更加痛恨內戰,渴望和平,并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投身學生運動。”可知,中國共產黨的引導。(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的中國。根據材料一“抗議美軍暴行運動,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反美扶日運動,三次高潮環環緊扣,迅猛推進,形成了波瀾壯闊的第二條戰線”可知,解放區軍民的英勇抵抗;根據材料一“從西南聯大一二·一運動到上海和平請愿運動,中心內容都是爭取和平民主,喚醒了更多的青年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解放區軍民的英勇抵抗;根據材料二“但國民政府卻恃此財力,執意內戰,于1946年對中共根據地發動了全面的軍事進攻。”可知,發動內戰,軍費激增,造成財政困難;根據材料二“由于內戰規模空前擴大,致軍費支出無法控制,國民政府的財政危機不僅沒有因抗戰勝利而減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實行惡性通脹政策,導致國民經濟的崩潰。20.示例:抗日戰爭勝利后,國共雙方共商國計。共產黨《新華日報》的積極宣傳報道、國民黨有識之士的積極推動,使民眾看到"團結民主,和平建國"的希望;漫畫中"慶祝勝利""聯合國勝利""中華民國萬歲",反映了作者在抗戰勝利后的喜悅和對重慶談判成功充滿了信心;"筆、尺和圓規""鐮刀、錘子和鏟",說明作者對建設一個新中國充滿熱情。但從國民黨《中央日報》對中共努力的消極報道、極力凸顯蔣介石的領導地位可以看出,蔣介石政府缺少誠意,堅持獨裁。重慶談判后不久,蔣介石便發動了內戰,致使作者"和平民主建國"的愿望破滅。【詳解】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時空是近代(中國)。設問要求賞析漫畫《慶祝后該是努力建設的開始》,結合材料及漫畫中“雙十”字樣可知,該漫畫的創作背景是抗日戰勝勝利關于重慶談判的內容,漫畫中“人物,一手拿著筆、尺和圓規,一手拿著鐮刀、錘子和鏟”反映了作者對和平民主建國的熱情和信心。所以在賞析漫畫時,主要結合時代背景,對漫畫體現出的社會輿論進行說明,同時結合材料國民黨《中央日報》的內容及所學知識,說明蔣介石政府的態度和結果。可進行賞析如下:抗日戰爭勝利后,國共雙方共商國計。共產黨《新華日報》的積極宣傳報道、國民黨有識之士的積極推動,使民眾看到"團結民主,和平建國"的希望;漫畫中"慶祝勝利""聯合國勝利""中華民國萬歲",反映了作者在抗戰勝利后的喜悅和對重慶談判成功充滿了信心;"筆、尺和圓規""鐮刀、錘子和鏟",說明作者對建設一個新中國充滿熱情。但從國民黨《中央日報》對中共努力的消極報道、極力凸顯蔣介石的領導地位可以看出,蔣介石政府缺少誠意,堅持獨裁。重慶談判后不久,蔣介石便發動了內戰,致使作者"和平民主建國"的愿望破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