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徐州三中2024-2025學年度高二年級合格考模擬測試:地理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學校、班級、姓名寫在密封線內。一、選擇題:本大題共42小題,每小題2分,共計84分。每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符合要求。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天文學家發(fā)現一顆繞昏暗恒星運轉的類地行星,距地球僅40光年。它是一個熱氣騰騰的“水世界”,體積是地,碳的6倍。據推測,這個“水世界”同樣擁有大氣層,且75%的表面區(qū)域被水覆蓋,但由于溫度太高,它無法支持地球型生命的存在。據此完成1~3題。1.“水世界”類地行星所在的天體系統是A.地月系B.太陽系C.銀河系D.河外星系2.天文學家推測“水世界”類地行星無法支持地球型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據是A.該行星陸地面積狹小B.該行星不存在大氣層C.該行星距離太陽太遠D.該行星距離恒星太近3.人類正設法探尋太空生命。如果某顆星球上存在生命,那么這顆星球必須具有(①適宜的體積和質量②與所繞轉的恒星之間有適宜的距離③與地球完全相同的各種化學元素④大致與地球相似的地質歷史過程A.②③B.①②C.③④ID.①②③④右圖為地質時期氣候變化圖。讀圖完成4~5題。全球平均溫度(℃)全球平均降水(mm)同位素地質現代現代4.地質時期氣候變化的主要特點是(年齡(百萬年)冷A冰期長,間冰期短2.5B.溫暖期較長,寒冷期偏短新生代℃.干濕交替,新生代以干早期為主70甲中生代D.冷暖干濕交替的變化周期長短相同2505.甲時期全部滅絕的生物種類是古生代A.蕨類植物B.古老兩棲類600C.脊椎動物D.無脊椎動物元古代我國五大連池風景名勝區(qū)被譽為“天然火山博物2500館”。結合五大連池(局部)景觀圖和地球的內部圈層結3800太古代4600地球切發(fā)階段構圖。讀圖完成6一7題。地面(①②③④地球內部圈層結構6.從火山噴出的炙熱巖漿,一般來源于A.①圈層B.②圈層C.③圈層D.④圈層7.五大連池景觀的形成過程充分說明了A.圖中各圈層之間不存在能量交換B.圖中各圈層的能量都來源于太陽能C.圖中各圈層是獨立發(fā)展變化的D.圖中各圈層之間存在著物質遷移讀大氣受熱過程示意圖,完成8~9題。8.在大氣受熱過程中存在四種輻射,其輻射性質與其他幾種不同的是(太陽短波射A.太陽輻射B.地面輻射大氣層C.大氣輻射D.大氣逆輻射9.大氣保溫作用的原理在于存在地球表面A.太陽輻射B.地面輻射C.大氣逆輻射D.大氣輻射在大陸與大洋之間因熱力差異而形成的大氣環(huán)流可以用熱力環(huán)流原理進行解釋。下圖為“某季節(jié)亞歐大陸與太平洋之間大氣環(huán)流示意圖”。讀圖完成10一11題。亞歐大陸10.圖示環(huán)流最強盛的季節(jié)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11.該環(huán)流對亞歐大陸東部地區(qū)的直接影響是A,提供大量的水汽B.塑造崎嶇的地表C.帶來豐富的水能D.形成干冷的氣候讀圖,完成12一13題。80°40912.甲、乙、丙和丁等四個海域中,海水鹽度最低的是A.甲B.乙C.丙D.丁13.甲、乙、丙和丁等四個海域中,海水溫度最低的是20°1歸線A.甲B.乙C.丙D.丁紅樹林多生長于河口或海灣地區(qū)的淤泥質灘涂上,40°.一寒流毆流是陸地向海洋過渡的特殊生態(tài)系統,因由紅樹科植物組國界成而得名,根系發(fā)達,有“海岸衛(wèi)士”的美譽。圖1為“中國河流紅樹林保護區(qū)分布圖”,圖2示意紅樹林景觀。據此完成14~15題。圖1圖214.紅樹林根系發(fā)達,主要是適應紅樹林分布區(qū)A.高鹽水生的環(huán)境B.四季分明的環(huán)境C.土壤貧瘠的環(huán)境D.風浪侵襲的環(huán)境15.紅樹林的主要功能是①降低風速,為船舶提供避風的場所②凈化空氣,吸煙滯塵③防風固提,保護海岸淺④為海洋生物提供生活場所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地理模擬試題參考答案1~5CDBBB6~10BDACB11~15AACDC16-20CACCD21-25AADAA26~30CDBCB31~35CBCCD36-40DAADA41~42AC43.4(1)接近鐵礦產區(qū),原料豐富;接近煤礦區(qū)、水電站,能源豐富;水源充沛;有鐵路經過,交通便利;有國家政策支持。(2)銅礦資源豐當;水電充足:(3)有利條件:靠近鋼鐵基地,原料充足,煤炭、水能等能源豐富。不利條件:遠離消費市場,對外交通聯系相對落后。44.()徑流量大水質好(2)線路穿越秦嶺地質不穩(wěn)定(3)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減少(4)為居民提供優(yōu)質飲用水減少地下水開采為工業(yè)、城市發(fā)展提供水源保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參考答案.pdf 地理合格考模擬測試.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