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六盤水市2027屆高一上學期期末考前模擬歷 史考生注意:1.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3.本卷命題范圍:《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至九單元。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3分,共7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面兩幅圖的變化表明春秋戰國時期A.地理疆域不斷擴大 B.政治變法不斷推行C.民族交融不斷發展 D.鐵犁牛耕不斷普及2.有學者認為:周朝的建立,才是華夏民族形成邁出的最關鍵步伐。下列敘述最能印證該觀點的是A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 《左傳》B 立適(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春秋·公羊傳》C 謀于長者,必操幾杖以從之。長者問,不辭讓而對,非禮也 《禮記·曲禮》D 古者三百步為里,名曰井田 《春秋·谷梁傳》3.甘肅武威磨咀子六號漢墓出土了大量簡牘,其中一簡背后有“河平(成帝年號)□年四月四日,諸文學弟子出谷五千余斛”一語。學者認為“本簡之墓主人深通禮經,應為西漢末年武威郡之文學官”。據此可知,西漢后期A.人才選拔促進民族交往 B.政府重視邊疆地區的社會治理C.厚葬之風契合主流思想 D.中央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4.隋唐時期大書法家共15位,其中南方占11位,并集中分布在今天的江蘇、浙江兩省。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頻繁 B.科舉制度培養了大量人才C.書法開始成為專門的藝術 D.江南地區得到了持續開發5.“鑒真東渡”“玄奘西行”,兩位人物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充分體現了唐朝對外文化交流的特點是A.高度繁榮,共享太平 B.對外開放,雙向交流C.世界領先,求同存異 D.源遠流長,澤被東西6.北宋初期,政府嚴格禁止兵書的印制流傳。神宗時期詔命國子監校訂《孫子兵法》等七種古代兵書并編為《武經七書》,印制發放給軍隊學習。這種變化說明北宋A.邊疆形勢的嚴峻 B.印刷技術的進步C.文化教育的發展 D.治國思想的轉變7.有學者統計,“北宋都城汴京*大貨行'或“小貨行'多達一百六十多行,入行商戶高達六千四百余家”“如遇買賣,動以萬數”。這可說明,當時汴京A.普遍使用交子交易 B.長途販運貿易繁榮C.商品經濟發展活躍 D.城鄉聯系日益密切8.元朝,各行省重大事務必須上報中央,由中央作出決定,但地方也可對處于職責范圍內的事務自行裁量,并不需要全部上報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A.不利于地方政治穩定 B.避免政府決策失誤的出現C.容易造成國家的分裂 D.兼顧中央集權與行政效率9.據《明史》記載:“永樂、洪熙二朝,每召內閣造膝密議,人不得與聞······批答出自御筆,未嘗委之他人也······自正統后,始專命內閣條旨。”據此可知A.中樞決策機制完善 B.內閣權力得到擴大C.六部喪失了決策權 D.皇權受到嚴重削弱10.隆慶年間,張居正積極促成“隆慶和議”,與蒙古右翼俺答部開設互市市場,封俺答汗為順義王。但對蒙古左翼土蠻等部,張居正堅決打擊,加強薊遼防務。張居正的治邊方略A.體現因地制宜思想B.順應雙方貿易需求C.加強了對蒙古統治D.體現開明開放政策11.明朝后期,一些心學家突破傳統倫理道德束縛,倡導思想解放;清朝乾嘉學派鉆研經書文本,校勘考證,提倡實證研究。明清儒學的這些變化A.是對傳統儒學的否定 B.不利于中華文化發展C.發展了君主專制思想 D.深受時代變遷的影響12.明朝隆慶萬歷年間,在蘇州太倉州“閩商大至,州賴以饒”。清初福建棉商一度不至,蘇州棉區農民生活無著;康熙五年閩中棉商又挾重資到太倉,“舉州嘆為祥瑞”。這反映,當時A.出現了新的經營方式 B.形成實力雄厚的商人群體C.存在細致的社會分工 D.貨幣經濟占據主導的地位13.在《天津條約》談判的過程中,“外國公使進駐北京”的條款遭到了清朝統治者乃至地方大員的激烈反對,甚至愿意用割地來交換。這表明清政府A.具有強烈民族觀念 B.維護傳統朝貢外交C.堅守閉關鎖國政策 D.國家主權觀念淡薄14.1896年,英法達成協議,云南、四川的一切權利由兩國共享;1898年,英德達成協議,規定天津到山東南部的鐵路由德國修建,山東南部到鎮江對岸的鐵路由英國修建。這表明A.英國再次發動侵華戰爭 B.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C.列強勾結占領中國山東 D.清廷喪失對地方的管控權15.民國初年,袁世凱的侍從唐在禮說:“我們同僚中很多人知“共和',但是這個共和怎樣共法,怎樣建立新局面,新局面究竟如何,誰也不知道。”這可以用來說明A.政治革命的激進性 B.思想革命的迫切性C.社會革命的廣泛性 D.經濟改革的必要性16.1925年在中共的領導下,廣州、上海等地婦女協會創辦了40余種刊物,宣傳國共兩黨的婦女運動決議,報道婦女團體的活動和鼓勵婦女投身革命。這類婦女刊物的創辦主要得益于A.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 B.工業近代化完成C.國民教育事業的普及 D.男女平等的實現17.毛澤東在《清平樂·蔣桂戰爭》中寫道:“風云突變,軍閥重開戰。灑向人間都是怨,一枕黃粱再現。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材料描述了A.列強干涉中國內政 B.北洋政府不作為C.土地革命熱火朝天 D.紅軍不怕遠征難18.據歷史學家劉大年研究,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為止,日軍出國作戰共傷病戰死287.4萬人。其中,89萬余人死于太平洋戰爭,多達198.4萬人死于中國戰場。這表明中國戰場A.始終堅持著積極進攻的作戰策略B.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C.是日軍對外侵略擴張的唯一戰場D.得到盟軍援助的大量先進武器裝備19.下面是漫畫家米谷于1948年創作的漫畫,并配有文字“偽金圓券:這難道是我昨晚脫下的鞋子嗎?”該漫畫可用來研究A.國民黨反動政權崩潰的原因 B.內戰對經濟秩序的直接破壞C.國民黨幣制改革推行的目的 D.官僚資本持續擴張的惡果20.1948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委后勤部成立,使以前獨立自給、自籌自供的后方勤務系統逐漸歸于統一領導。這一調整A.順應了游擊戰的作戰需要 B.改變了國共兩黨的力量對比C.為戰略進攻階段作了準備 D.推動了解放戰爭的順利進軍21.1951-1953年,黨和政府有計劃地組織翻譯和出版了一批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辯證唯物主義宣傳普及工作。這一做法的目的是A.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B.確立馬克思主義在全黨的指導地位C.實現基本掃除文盲的戰略目標 D.強化廣大民眾對新意識形態的認同22.1954年,我國全民參與憲法草案的討論從6月16日開始,到9月11日結束,歷時接近3個月。憲法草案公布以后,民眾歡呼雀躍。臧克家作詩贊曰“強忍住歡喜的眼淚,我朗誦這中國人民的“大憲章”,它比黃金鑄的字更寶貴,人人把它銘刻在心上”。這表明當時A.形成完善的法制體系B.民眾的民主意識增強C.實現了依法治國方略D.社會主義原則的確立23.新中國成立后,按照“一邊倒”方針,先后與蘇聯、保加利亞、朝鮮、越南等10個人民民主國家建交。1953年,周恩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中印、中緬雙方總理正式倡議將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的準則。這一變化反映出新中國A.調整了對蘇聯的外交政策B.外交打開了新局面C.外交已開始超越意識形態D.積極開展多邊外交24.下圖所示為20世紀50年代末期某畫家創作的一幅漫畫作品。該作品折射出當時人民A.實現共同富裕的喜悅 B.建設社會主義的激情C.進行農業改造的艱辛 D.參加土地改革的熱情25.1961年,中共中央頒布了“農業六十條(修正案)”,縮小社隊規模,取消公共食堂制,對于供給制問題,規定社員一切收入都“按勞動工分進行分配”。這一修正案A.調整了農村的生產關系B.實現了經濟結構變革C.結束了人民公社體制D.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恢復二、非選擇題:本題共2小題,共25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 唐太宗對少數民族的基本態度是“降則撫之,叛則討之”,也就是各少數民族只要不公開與唐對抗,就對其實行羈縻政策。反之,侵擾內地或對唐有嚴重威脅者,就用武力解決。-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材料二 順治皇帝多次指出,“歷代帝王,大率專治漢人”,“朕兼治滿、漢,必使各得其所,家給人足”。雍正皇帝也強調,“天下一家,萬物一源,如何又有中華、夷狄之分?”-摘編自李治亭《論清代“大一統”與邊疆民族問題》(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用具體史實分別說明“撫之”“討之”策略在唐朝的表現。(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清統治者的共同主張,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清朝民族政策的歷史意義。(7分)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近代中國如何反抗帝國主義不斷擴張,維系國家統一與爭取民族解放的歷史;就是如何吸收、借鑒各種現代性因素,將其內化為中國自身的積極因素,進行國家建設,尋找富強之道的歷史;就是在不斷變化的內外形勢下,形塑新的政治實踐主體,破除各種政治、社會與文化壓迫,探索具有普遍意義的平等與解放的歷史;更是在古今中西糾纏不清的情況下,思考中國文化存續與更生的歷史。-摘編自王銳《合富強敘事、階級敘事、文明敘事為一-關于中國近代史敘事問題的思考》結合中國近代史相關史實,闡述對材料觀點的理解。(選取的觀點可以是整體的,也可以是局部的。要求:觀點明確,論證充分,史實準確,表述清晰,結論精煉)六盤水市2027屆高一上學期期末考前模擬·歷史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3分,共7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C A C D B A C D B A D B D B B題號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答案 A C B A D D B C B A二、非選擇題:本題共2小題,共25分。26.(1)表現:大敗東突厥后,委派突厥貴族管轄其地;征服西突厥,設置安西都護府;唐蕃和親。(6分)(2)主張:不論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合為天下一家”。(1分)意義: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促進了邊疆開發;加強了邊疆與內地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6分)27.示例闡述:鴉片戰爭后,列強的入侵使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同階級開始反侵略、反封建的斗爭。農民階級領導了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和外來侵略勢力,但受制于階級的局限性,最終失敗。資產階級發動了辛亥革命,結束了君主專制統治,建立民主共和政體,但由于其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并未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五四運動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工農群眾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10分)結論:綜上所述,只有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階級和具有先進思想引領的政黨才能帶領中國人民取得反侵略反封建斗爭的完全勝利。(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