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二第3單元綜合復習練習題(含答案)
一、單選題
1.中唐以后,唐城市中出現了“侵街打墻,接檐造舍”和坊內開店的現象,一些里坊“或鼓未動即先開,或夜已深猶未閉”。據此可知,唐朝( )
A.坊市時空界限被徹底打破 B.雇傭導致人身束縛松弛
C.工商業市民階層不斷壯大 D.國家對社會控制的弱化
2.元朝政府發行紙幣,不僅在國內廣泛流通,還有在海外流通的記載,波斯、印度、高麗、日本等皆曾仿行元代紙幣。這種現象( )
A.擴大了中華文明的影響力 B.強化了元的外貿優勢地位
C.維護并擴大了大一統國家 D.有利于彌合國家間的矛盾
3.宋代的地契分為“ 紅契” 和“ 白契” ,紅契是政府或法律認可的產權憑證,土地交易后完 稅后由政府在契尾加蓋政府印章,相當于官府頒發的財產所有權證。白契是民間買賣土地房屋時,由交易雙方協商擬訂,有中人作保并簽名蓋章。此做法( )
A.適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B.確保了政府賦稅收入
C.緩和了尖銳的社會階級矛盾 D.維護了小農合法權益
4.西漢時出現了高頭大馬、葡萄、苜蓿、胡桃、蠶豆、石榴等幾十種物產;這一時期絲和絲織品在西域各國受到廣泛歡迎,西域人學會了耕種、打井和煉鐵等技術并用于發展生產。這些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 )
A.西漢經濟發展市場需求擴大 B.中國絲織品在歐洲備受推崇
C.中外農業生產水平穩步提升 D.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
5.爪哇人原來是“吃食無匙箸……用盤滿盛其飯,澆酥油湯汁,以手撮人口中而食”。中國瓷器傳入后,部分爪哇人“采用來自中國的陶器和碗碟”。《東西洋考》記錄加里曼丹島的“文郎馬神”人的改變稱:“初用蕉葉為食器,后與華人市,漸用磁器。”這表明中國瓷器的輸入( )
A.提升了中國在東南亞政治影響力 B.提高了東南亞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
C.從根本上改變了當地落后的習俗 D.推動了當地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
6.“壯志西行追古蹤,孤煙大漠夕陽中。駝鈴古道絲綢路,胡馬猶聞唐漢風”,“荒灘大漠鬼難行,鵬鳥欲飛終未能。但見巨龍呼嘯過,絲霞萬匹映天紅”。上述詩句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
A.陳述絲綢之路興衰 B.再現漢唐盛世風采
C.贊美絲綢之路上貿易盛況 D.陸上交通發展迅速
7.公元前3世紀以后,隨著大量廉價糧食不斷輸入羅馬,意大利的“大地主不愿意再把他們的田地用于種植谷物了。他們更愿意栽種水果和樹木,其中橄欖樹和葡萄樹占據著最重要的地位”。由此可推知,當時羅馬( )
A.奴隸制經濟不斷衰退 B.莊園經濟趨于解體
C.農業生產日益商品化 D.小農經濟快速發展
8.根據歐洲學者統計,從美洲運到亞洲的白銀,約占美洲白銀產量的30%。其余70%以上是輸送到歐洲大陸的。但是,輸送到歐洲的白銀約40%仍然被送到了亞洲。歐洲的白銀在明朝中后期運往中國最常用的路線是( )
A.倫敦—威尼斯—亞歷山大港 B.波斯灣—馬六甲海峽—泉州
C.里斯本—果阿—澳門 D.阿卡普爾科—馬尼拉—澳門
9.1790年代的一篇文章里舉例談到:一位每天掙30便士(倫敦勞動階層的標準收入)的40歲花匠,每天可以買一個小麥面包、半磅肉、幾盎司芝士、1品脫啤酒、一些茶和糖。還可以買一些之前被認為是奢侈品的東西,如海外運來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煙草和辣椒等。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工業革命導致工人工資水平低 B.英國工人階級的非理性消費
C.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逐步形成 D.英國是世界工廠和貿易中心
10.1867—1894年,中國僅出口的茶葉價值即大致與進口的鴉片價值相當。1880—1891年, 清政府茶葉關稅收入總計5 338.9萬兩,年均445萬兩,相當于同期海關出口稅收的55.4% 左右。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的中國( )
A.茶葉貿易在經濟發展中地位突出 B.茶葉貿易有取代鴉片貿易之勢
C.農村種植結構出現了巨大調整 D.在對外貿易中由逆差轉為順差
11.14、15世紀,非洲東海岸的基盧瓦(位于今坦桑尼亞)居民從印度進口棉紡織品、香水和珍珠,近代考古學家還在此挖掘出大量的中國瓷器。基盧瓦的商人進口這些商品,將從內陸地區獲得的黃金、奴隸和象牙賣出。這反映出基盧瓦( )
A.控制著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 B.參與印度洋貿易圈的商業活動
C.同宋朝政府有著直接貿易往來 D.販賣奴隸到美洲以換取奢侈品
12.1172 年,威尼斯采取嶄新的融資方式一發行公債, 17世紀初,世界上第一個證券交易所在阿姆斯特丹成立;19世紀,倫敦的銀行發展模式深深地影響了世界;20 世紀中期,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這些可以用來佐證( )
A.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方式的創新 B.凱恩斯主義影響力增強
C.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D.世界貿易格局變化顯著
13.16世紀,秘魯商人將白銀運到西哥的阿卡普爾科、大部分白銀被用來換取亞洲商品。馬尼拉大帆船從阿卡晉爾科出發將白銀運到菲賓,而菲律賓匯集了中園的瓷器和絲綢、印度和波斯的地毯、馬六甲的香水、爪唯的丁香、鈣蘭的肉桂等。據此可推知,當時( )
A.亞洲各國主導國際貿易發展 B.太平洋沿岸是世界市場中心
C.自由貿易原則得到普遍運用 D.西班牙對亞洲貿易逆差嚴重
14.19世紀末,英國工業城市曼徹斯特的工人們會喝“跨越大陸的一杯茶”,即將東印度公司從中國或錫蘭運回的亞洲毛尖茶泡在荷蘭或英國生產的歐洲瓷杯中,再添加幾勺南美產的糖。這表明( )
A.商品流動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B.歐洲農作物種植結構發生變化
C.工業革命提高了民眾的消費水平 D.全球貿易網最終形成促進文化交流
15.2022年美聯儲在6月、7月以及9月連續3次加息75個基點,利率由1.75%達到了3.25%, 加劇跨境資本流動,導致美元快速回流美國;歐元、英鎊、日元等經濟體貨幣貶值壓力加大,部分新興經濟體深陷債務危機,甚至將重蹈上世紀滯脹的覆轍。這主要反映了( )
A.世界經濟危機周而復始 B.世界金融體系亟需調整
C.新興經濟體經濟基礎薄弱 D.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崩潰
16.1971年8月,美國宣布關閉黃金窗口,美元與黃金脫鉤;1973年,美國迫使石油輸出國組織接受全球石油交易用美元結算。美國政府的行為說明( )
A.美國霸主地位走向衰落 B.美元國際貨幣格局動搖
C.世界政治多極化趨勢出現 D.美國對世界金融的控制加強
17.20世紀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列舉如下,這些歷史事件都( )
①第一次世界大戰 ②世界經濟大危機和大蕭條
③第二次世界大戰 ④美蘇兩大陣營的冷戰與對峙。
A.導致國際關系格局的瓦解 B.有利于民族國家的發展
C.打亂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D.都是經濟危機爆發的后果
18.20世紀70年代末,英國政府推行經濟政策,控制通貨膨脹,鼓勵企業自由競爭,讓已經實現國有化的企業重新私有化,使萎靡的英國經濟暫時走出衰退狀態。由此可知,英國政府( )
A.調整資本主義的運行機制 B.堅持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
C.放棄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D.解決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19.從1929年開始,歐美國家奄奄一息,有能力貸款的客戶越來越少,西方銀行家愁得頭發都快掉光了,巴不得蘇聯多貸點。據統計,西方國家至少向蘇聯提供了7億美元的貸款,大大加快了蘇聯的工業化進程。其主要目的是( )
A.協助蘇聯建設 B.建立世界市場 C.獲取壟斷利益 D.緩解金融危機
20.作為共建“一帶一路”的典型項目,中歐班列于2011年開行,開行量從2011年的不足20列發展到2020年的1.24萬列,已通達歐洲的20多個國家的160多個城市。中歐班列的發展
A.擴大了中國在歐洲的影響力
B.表明中國交通運輸能力領先世界
C.帶動了世界經濟的恢復發展
D.凸顯交通運輸對外交關系的影響
二、材料分析題
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國古代社會一直存在“恐人無信,故立私契”的訴求。西周時期,出現了中國古代最初的契約形式,同時還設立了負責契約訂立與管理的“質人”。秦漢時期,政府開始限制契約訂立主體資格的同時,將不動產和動產均納入契約標的物種范疇之內。東晉、梁、齊、陳都有“凡貨賣奴婢、馬牛、田宅,有文券率錢一萬,輸估四百入官”的規定。唐律規定:禁止私下訂立契約,田產買賣必須向官府申煤,否則交易就會被視作無效。宋元時期,寄托契約、租賃契約、信用借貸、信用證券、信用買賣契約等信用性契約形式不斷出現。此外,抵押、質押、定金以及追奪、恩赦、保證擔保構成了比較完整的擔保體系。至明清時期,私人訂立契約十分普遍,雇傭、婚嫁、合伙經營等都以契約作為重要憑證。同時,申牒和立賬取問親鄰這兩項代表封建政治權力和宗族勢力對土地買賣干預的手續被取消。
——摘編自李秋梅《論中國古代契約制度的發展與演變》
材料二 19世紀末期以來,鄭觀應等人提出“商政”思想的付諸實踐以及美國憲法、日本法學等西方法理的傳入推動了近代中國契約法規的重要轉型。清末修律活動持續將近十年,制定了包括刑法、民法、商法、訴訟法在內的一系列法典。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頒布《內務部通傷保護人民財產令》確立了“私有財產權神圣原則”。北洋政府時期,商事契約法發展起來,商事習慣在商事法律體系中占重要地位。大理院對傳統契約法律原則進行了適當轉化,包括概念的重新解釋、近代法律詞語的運用等。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以《中華民國民法》為主體的契約法,無論從體例、法律原則,還是具體法律內容,都趨于成熟,代表中國近代契約法的最高成就。
——摘編自李倩《民國時期契約制度研究》等
(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契約制度發展的特點。
(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括中國近代契約制度的新發展表現并分析其原因。
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進入19世紀后,隨著生產的日益專業化,大量原來由家庭主婦自己制作衣帽鞋襪等生活必需品轉為依靠市場供應。同時,走街串巷的貨郎日漸消失,原來盛行的集市貿易和地方市場也衰落了。為滿足增長中的城市市場的需要,歐美許多國家都出現了百貨商場。在這類商店中從食品、生活用品到文化用品,一應俱全,商品明碼實價,從而避免了討價還價的麻煩。許多商場不僅雇用穿著體面的女服務員,熱情周到地提供顧客服務,還通過別具匠心的布置,營造出一種奇特而令人興奮的環境,使購物成為一種誘人的活動。
——摘編自王章輝《工業化歷程》等
材料二 1917年,粵籍華僑馬應彪向海外華商招股,在上海創辦了先施百貨公司。先施公司打破傳統的經營方式,運用大量的玻璃櫥柜將商品與顧客直接見面,并利用電臺和滬上各大報刊大力宣傳。先施公司還首次在舊中國商界實行商品“不二價”,將商品價格定在合理公平的尺度上,做到既要賺錢又不欺蒙顧客。商場除經營百貨外,還在屋頂平臺上開設有大型游樂場,吸引了大批游客光臨消費。先施公司不僅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考核制度,還招聘女售貨員,實行男女同工同酬,引發人們競相報考。面對市場上的激烈競爭,先施公司穗扎穩打,步步為營,馬應彪本人也以德高望重的長者身份獲得商界的尊重。
——摘編自周慶才《舊中國最早的百貨公司》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百貨商場興起的主要背景。
(2)根據材料二,概括民國時期上海先施百貨公司的經營特點。
(3)根據材料,簡析近代中外百貨公司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共同作用。
2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在戰爭結束的時候,俄國就像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現在,謝天謝地,他居然能夠拄著拐杖走動了!……這個結果是什么呢?結果就是,把市場,實際上就等于把商品、貨幣、市場機制引進到蘇俄的社會主義建設里面去,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這是一個重大突破。
——摘編自《大國崛起》解說詞
材料二 在某種意義上,有人說,他挽救了市場經濟。就是說,市場經濟不是沒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20世紀30年代的時候,他引進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場經濟又回到了一個比較健康發展的軌道。……開創了市場經濟的新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市場規律這只“看不見的手”和政府干預這只“看得見的手”聯合起來,共同影響經濟,市場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時得以發揮。
——摘編自《大國崛起》解說詞
材料三 1985,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曾經說:“社會主義究竟是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
(1)材料一所說的俄國能夠拄著拐杖走動得益于什么政策?為什么說它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2)材料二中“市場經濟”出現的問題集中表現于哪一歷史事件?有何影響?
(3)材料三中“蘇聯的模式”對蘇聯經濟發展有何消極影響?
參考答案
1.D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中唐以后城市出現坊市時空界限被打破,這反映了國家對商業和城市的管控弱化,D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中唐以后部分城市出現坊市時空界限被打破的現象,“徹底”的說法太絕對,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雇傭問題,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部分現象,不能證明工商業市民階層壯大,排除C項。故選D項。
2.A
【詳解】根據材料“元朝政府發行紙幣,不僅在國內廣泛流通,還有在海外流通的記載,波斯、印度、高麗、日本等皆曾仿行元代紙幣。”可知,元朝政府發行紙幣,不僅在國內廣泛流通,還有在海外流通的記載,波斯、印度、高麗、日本等皆曾仿行元代紙幣。這種現象促進了國內和相關國家商品經濟的發展,擴大了中華文明的影響力,A項正確;仿照元朝印發紙幣,不能體現元的外貿優勢地位,排除B項;材料中的內容為中外文化交往,不能維護并擴大了大一統國家,排除C項;有利于彌合國家間的矛盾屬于無中生有,排除D項。故選A項。
3.A
【詳解】宋代的土地交易,分政府頒發財產所有權證和民間協商訂立契約兩種,體現出社會對契約的重視,適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A項正確;規范土地交易并不能確保政府賦稅收入,排除B項;土地交易重視契約與緩和社會階級矛盾無關,排除C項;規范土地交易維護的并非只是小農的合法權益,排除D項。故選A項。
4.D
【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為配合對匈奴的戰爭,漢武帝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西域的汗血馬、葡萄、苜蓿、胡桃、蠶豆、石榴等物產傳入中原,中原的絲和絲織品以及鑄鐵、鑿井等技術通過這條道路西傳,D項正確;西漢經濟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其發展并不需要依賴世界市場,排除A項;“中國絲織品在歐洲備受推崇”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當時最主要的原因是道路開通,排除B項;“中外農業生產水平穩步提升”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5.D
【詳解】依據材料“初用蕉葉為食器,后與華人市,漸用磁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爪哇人之前的生活方式比較粗糙,中國瓷器和碗碟傳入之后,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善,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政治影響,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對部分東南亞國家的影響,排除B項;“根本上改變”表述絕對,排除C項。故選D項。
6.C
【詳解】材料“壯志西行追古蹤,孤煙大漠夕陽中。駝鈴古道絲綢路,胡馬猶聞唐漢風”、“荒灘大漠鬼難行,鵬鳥欲飛終未能。但見巨龍呼嘯過,絲霞萬匹映天紅”體現了一隊隊的商人帶著自己的貨物 穿梭在絲綢之路上,因此其共同的主題是贊美絲綢之路上貿易盛況,C項正確;兩則材料反映的是絲綢之路上貿易的盛況,不能體現其興衰,排除A項;兩則材料只反映了絲綢之路上貿易的盛況,無法體現“再現漢唐盛世風采”,排除B項;材料只是涉及絲綢之路上的貿易狀況,不能說明陸上交通發展迅速,排除D項。故選C項。
7.C
【詳解】根據材料“隨著大量廉價糧食不斷輸入羅馬,......他們更愿意栽種水果和樹木,其中橄欖樹和葡萄樹占據著最重要的地位”可知,隨著廉價糧食的輸入,羅馬的人們可以在市場上購買都更加物美價廉的糧食,他們更愿意去種植經濟效益更好的水果和樹木等經濟作物,農業生產日益商品化,C項正確;在材料中沒有體現出奴隸制經濟的不斷衰退,排除A項;莊園經濟是西歐封建社會的特征之一,排除B項;地中海沿岸奉行的是重商主義,小農經濟不發達,排除D項。故選C項。
8.C
【詳解】根據材料“輸送到歐洲的白銀約40%仍然被送到了亞洲”“歐洲的白銀在明朝中后期運往中國最常用的路線”及所學知識可知,里斯本是葡萄牙共和國的首都,果阿位于印度西海岸,澳門位于中國。里斯本—果阿—澳門屬于歐洲的白銀在明朝中后期運往中國最常用的路線,C項正確;倫敦是英國的首都,威尼斯是意大利東北部的城市,亞歷山大港是埃及在地中海南岸的一個港口,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波斯灣是阿拉伯海西北伸入亞洲大陸的一個海灣,介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半島之間;馬六甲海峽是位于馬來半島與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的漫長海峽;泉州地處中國福建省東南部。而新航路開辟后,貿易中心逐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阿卡普爾科是墨西哥一座的城市,馬尼拉是菲律賓的首都城市和最大的港口,澳門位于中國。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
9.C
【詳解】根據材料“1790年代的一篇文章里舉例談到:一位每天掙30便士(倫敦勞動階層的標準收入)的40歲花匠,每天可以買一個小麥面包、半磅肉、幾盎司芝士、1品脫啤酒、一些茶和糖。還可以買一些之前被認為是奢侈品的東西,如海外運來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煙草和辣椒等。”可知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展,工人的待遇水平提高,世界聯系逐漸增強,消費品的種類也大大豐富,C項正確;工業革命的發展使得工人的工資水平有所提高,排除A項;材料所述現象與工人階級的非理性消費無關,排除B項;第一次工業革命結束后,1840年左右英國成為世界工廠,排除D項。故選C項。
10.A
【詳解】19世紀后期,中國出口茶葉數量巨大,其價值與進口鴉片價值大致相當,稅額占海關出口稅收一半以上,反映出茶葉貿易在經濟發展中地位突出,A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茶葉貿易有取代鴉片貿易之勢,排除B項;僅茶葉出口情況不能說明農村種植結構出現了巨大調整,排除C項;19世紀后期,中國對外貿易并未由逆差轉為順差,排除D項。故選A項。
11.B
【詳解】根據材料“14、15世紀,非洲東海岸的基盧瓦(位于今坦桑尼亞)居民從印度進口棉紡織品、香水和珍珠,近代考古學家還在此挖掘出大量的中國瓷器。基盧瓦的商人進口這些商品,將從內陸地區獲得的黃金、奴隸和象牙賣出”可知,基盧瓦進出口印度洋貿易中的商品,說明其參與印度洋貿易圈的商業活動,B項正確;材料強調基盧瓦的海外貿易,并未控制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排除A項;14、15世紀時宋朝已經滅亡,排除C項;歐洲殖民者販賣奴隸到美洲以換取奢侈品,排除D項。故選B項。
12.A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發行公債融資,證券交易所成立,銀行產生,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這些體現了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商業經營方式和金融業的發展創新,A項正確;凱恩斯主義產生于20世紀30年代,發行公債融資、證券交易所成立、銀行產生未受到凱恩斯主義影響,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商業經營方式和金融業的不斷發展,與世界市場形成和世界貿易格局變化關系不大,排除C項、D項。故選A項。
13.D
【詳解】依據材料“馬尼拉大帆船從阿卡晉爾科出發將白銀運到菲賓,而菲律賓匯集了中國的瓷器和絲綢、印度和波斯的地毯、馬六甲的香水、爪唯的丁香、鈣蘭的肉桂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的推動下,亞洲市場與美洲市場之間有貿易的交流,中國的瓷器、絲綢、地毯等亞洲的商品在美洲大受歡迎,使得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亞洲,而當時的菲律賓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所以西班牙對亞洲貿易逆差嚴重,D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美洲與亞洲之間的貿易,“主導”表述錯誤,排除A項;此時世界的中心在大西洋沿岸,排除B項;自由貿易是工業革命時期自由主義思想的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
14.A
【詳解】根據材料“將東印度公司從中國或錫蘭運回的亞洲毛尖茶泡在荷蘭或英國生產的歐洲瓷杯中,再添加幾勺南美產的糖”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英國工人所飲之茶由世界各地眾多地區的作物共同構成,自新航路開辟以來,世界市場逐漸形成,全球貿易逐漸興盛,人們的生活內容變得豐富,A項正確;伴隨全球航路的開辟,歐洲物種有發生變化,但材料僅涉及到飲茶的構成,沒有明確歐洲農作物的具體種植情況,故“歐洲農作物種植結構發生變化”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工業革命提高了民眾的生活物質水平,但材料僅涉及到飲茶的構成,沒有明確物資的價格及工人的薪資情況,故“提高了民眾的消費水平”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商業貿易是文化交流的途徑之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過程即促進了文化交流,而非最終形成才能促進文化交流,邏輯錯誤,排除D項。故選A項。
15.B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隨著美元加息,“加劇跨境資本流動,導致美元快速回流美國,從而導致其他國家貨幣貶值壓力加大,部分新興經濟體深陷債務危機,甚至將重蹈上世紀滯脹的覆轍”,這說明了世界金融體系還不完善亟需調整,B項正確;材料主要反映了美元不斷加息給金融體系帶來了不利影響,沒有體現世界經濟危機周而復始,排除A項;材料中反映的新興經濟體經濟受影響的原因主要是外部因素,排除C項;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已經徹底崩潰,排除D項。故選B項。
16.D
【詳解】根據材料“1971年8月,美國宣布關閉黃金窗口,美元與黃金脫鉤;1973年,美國迫使石油輸出國組織接受全球石油交易用美元結算。”可知,美國并未放棄美元對世界經濟的主導地位,反而是利用石油這種世界大宗商品貿易來加強美元在金融市場的優勢地位,進而維護其世界霸主地位,D項正確;材料體現美國對世界金融的控制加強,而不是美國霸主地位走向衰落,排除A項;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但是美元依然是國際貨幣最重要的支付貨幣,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多極化趨勢,排除C項。故選D項。
17.C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戰、二戰、大蕭條和美蘇冷戰均不利于國際間的經濟合作,打亂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C項正確;世界經濟大危機和大蕭條并未直接導致國際關系格局的瓦解,排除A項;世界經濟大危機和大蕭條與民族國家的發展無關,排除B項;第一次世界大戰并非經濟危機爆發的后果,排除D項。故選C項。
18.A
【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70年代末,面對“滯脹”困境,英國政府調整資本主義的運行機制,放棄凱恩斯主義,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控制通貨膨脹,鼓勵企業自由競爭,讓已經實現國有化的企業重新私有化,使萎靡的英國經濟暫時走出衰退狀態,A項正確;當時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已經過時,被英國政府放棄,排除B項;當時英國只是減少了國家對對經濟的干預,并未放棄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排除C項;“解決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的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A項。
19.D
【詳解】依據材料時間可知,當時處于經濟大危機時期;依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經濟大危機沉重打擊了歐美國家,為了緩解金融危機,西方國家加大了對蘇聯的貸款,D項正確;A項不是西方國家對蘇聯貸款的目的,排除;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就已經建立,排除B項;材料現象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緩解金融危機,不是為了獲取壟斷利益,排除C項。故選D項。
20.A
【詳解】根據材料“中歐班列于2011年開行,開行量從2011年的不足20列發展到2020年的1.24萬列,已通達歐洲的20多個國家的160多個城市”,可知,中歐班列數量不斷增加,有利于中歐之間的人員流動和經貿往來,擴大了中國在歐洲的影響力,A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中國交通運輸能力領先世界,排除B項;“一帶一路”倡議只涉及絲綢之路沿線的主要國家,以亞歐國家為主,“帶動了世界經濟的恢復發展”的說法過于夸張,排除C項;“凸顯交通運輸對外交關系的影響”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21.(1)特點:起源早;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政府主導轉為私人契約普遍化;涉及內容廣泛;形式增多;程序日益簡化。
(2)新發展的表現:引入西方契約觀念;經濟(民法)立法增強;契約法規的形式、結構趨于成熟。新發展的原因: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西學東漸,思想解放;社會政治變革的推動;有識之士的支持。
22.(1)主要背景:機器大生產豐富了商品的種類與數量;傳統工商業走向衰落;工業革命加速城市化進程,擴大了市場需求;
(2)經營特點:利用股份制創辦企業;經營方式靈活多樣;追求誠信經營;采用科學管理方式。
(3)共同作用:創新了商業經營方式;活躍了商品經濟;擴大了就業崗位;便利(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23.(1)政策:新經濟政策。原因:利用商品、貨幣、市場建設社會主義。
(2)表現: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影響:破壞各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加深了各國的政治、社會危機;使國際關系趨于惡化。
(3)消極影響:片面發展重工業,使得國民經濟農輕重比例嚴重失調;長期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阻礙了地方和企業生產積極性;犧牲廣大農民的利益,造成蘇聯農業生產長期停滯不前。
試卷第4頁,共5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