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 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一、選擇題1.兩宋時期,相對于傳統州縣城市,大量涌現的市鎮超過了3 600處,其中2 200處屬于較為成形和穩定的市鎮,開啟了一條農耕文明時代的城鎮化道路。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草市的發展興盛 B.坊市界限被打破C.市民階層的興起 D.對外貿易的擴大2.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布局自漢至宋形成了與歐洲城市完全不同的坊市制。宋以后雖然坊市制的封閉狀態被打破,但在重要的城市仍保留了官民居住區分開的格局,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清代。這說明坊市制( )A.是維護市場秩序的需要B.具有較濃厚的等級色彩C.有助于城市經濟的發展D.嚴重阻礙中國社會轉型3.中國傳統四合院建筑體現了宗法觀念對人們起居生活的影響。家中長輩應該住在( )A.甲處 B.乙處C.丙處 D.丁處4.下列關于中國古代集鎮的敘述,不符合史實的是( )A.中國古代的鎮主要是為軍事目的而設B.兩宋時期出現工商業者經營及定居的集鎮C.有些鎮發展為一級地方行政機構所在地D.宋元時期出現專業分工的集鎮5.明初,蘇州府的吳江縣盛澤鎮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間“居民且三千家”,“棟宇鱗次,百貨俱集,以貿易為事者,往來無虛日”。由此可見 ( )A.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B.農村集鎮發展迅速C.農耕文明漸趨衰落 D.城市功能不斷完善6.喬爾·科特金在《全球城市史》中說:“城市商人和手工業者躲在安全的城墻后面,他們享受到的獨立性是東方城市居民所無法想象的。這里既沒有皇帝、哈里發和蘇丹限制私有財產權,也沒有商人階層的行業協會特權。”材料所述現象最早發生于( )。A.中世紀初期的西歐B.中世紀初期的東歐C.中世紀后期的西歐D.中世紀后期的東歐7.下列表述中,符合人類居住方式演變規律的是 ( )A.巢居→穴居→半穴居→地面筑屋B.穴居→半穴居→巢居→地面筑屋C.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筑屋D.巢居→半穴居→穴居→地面筑屋8.已知最古老的村莊出現于今天死海北邊綠洲上的埃里哈(杰里科)。當地居民在他們的圓形茅屋周圍建筑起堅固的圍墻,挖掘了護城河。這一情況反映出原始村落存在的意義是 ( )A.定居繁衍 B.防衛保護C.商品交換 D.農業生產9.中國古代早期的集鎮大多出于軍事防御目的而建,故位置多位于戰略要地。英國的貿易小鎮多位于地理位置優越、便于貨物交換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古代集鎮的形成 ( )A.位置分布受軍事、經濟因素的影響B.不受地理位置的影響C.世界各國的形成因素基本相同D.帶動了當地商品經濟的發展10.四合院為北京的傳統民居。下列選項對北京四合院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 )A.以中軸線貫穿,呈對稱形狀B.四合院中南房為正房C.北京四合院比較封閉D.四合院的建筑風格受封建傳統思想影響11.明清時期,商業的繁榮催生了一批新興工商業市鎮。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稱;絲綢業市鎮有著名的盛澤鎮、濮院鎮;景德鎮瓷業也是“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據此可知,明清時期( )A.草市開始成為地方商業中心B.區域生產的專業化明顯C.手工業的經濟主導地位日趨顯現D.市鎮的規模不斷擴大12.奇平卡姆登鎮是今天帶有英倫風情的十大小鎮之一,它 最早可追溯于公元前七世紀,中世紀前后成為英國重要的羊毛貿易地,是英國早期城鎮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中世紀英國的貿易小鎮興起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理位置優越,便于貨物交換B.政府管理有效,社會秩序穩定C.地理位置重要,便于軍事防御D.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13.地處洛陽盆地的偃師二里頭遺址,是著名的青銅時代都城遺址。遺址的主要文化遺存屬二里頭文化,時代約為距今3 800-3 500年,相當于我國歷史上的夏、商王朝時期。這一興盛了約300年的都城是當時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大的城市,被譽為“華夏第一都”。以二里頭遺址為典型遺存的二里頭文化在中國早期國家和文明形成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關于城市形成的描述正確的是( )A.城市都是由鄉村發展而來的B.城市都是由集市發展而來的C.古代城市都是以軍事防御為目的D.城市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14.據考古發現,南宋國都臨安的城市規劃異于前代。臨安的城市中心為資本和商業集中地,皇宮反倒偏居一隅。這反映出當時( )A.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分離B.商業發展削弱了專制皇權C.工商業發展影響城市布局D.傳統坊市格局已經被打破二、非選擇題1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古代中國,大約在距今4000—5000年,中國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即先后出現了一批早期城市,這些城市都是區域性的政治、軍事中心。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各地形成了大批城市,這些城市都是中國統治者為了建立政治中心、軍事據點而建立起來的。——摘編自周執前《古代城市發展道路的規律及其社會學意義》材料二 隨著農村商品經濟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鄉村市鎮脫穎而出,成為手工業和商業中心。廣東茂名梅篆墟,地處水陸交馳的交通線上,各地商人來這里坐肆列市。清初葉夢珠記述,松江府朱涇鎮標布盛行,富商巨賈操重資而來市者,白銀動以數萬計。松江府新場鎮“以鹽場新遷而名,賦為兩浙之最”,是著名鹽業市鎮。正德年間《姑蘇志》載該府市鎮達73個,以蘇州府吳江縣盛澤鎮為例,東南至新杭市2.5千米,東至王江涇鎮3千米,北至平望鎮7.5千米,西至震澤鎮15千米,至南潯鎮25千米。——摘編自《中國全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早期城市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清城鎮化發展的原因。與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江南市鎮在功能上有何變化 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蕭何治(建造)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大倉。上見其壯麗,甚怒,謂何曰:“天下匈匈(擾攘不安),勞苦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何曰:“……且夫天子以四海為家,非令壯麗亡以重威,且亡令后世有以加(超越)也。”——《漢書·高帝紀》材料二 “私居,執政、親王曰府,余官曰宅,庶民曰家。…… 六品以上,宅舍許作烏頭門,父祖舍宅有者,子孫許仍有之。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栱(立柱和橫梁之間成弓形的承重結構)、藻井(室內頂棚的獨特裝飾部分)及五色文采為飾,仍不得四鋪飛檐。庶人舍屋,許五架,門一間兩廈而已。”——《宋史輿服志》材料三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東西廂房圍繞中間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傳統住宅的統稱。這種院落,一般采用出入一個院門。平時,院門一關,處于一種完全封閉狀態。進大門后的第一道院子,南面有一排朝北的房屋,叫做倒座,通常作為賓客居住、書塾、男仆人居住或雜間。自此向前,經過二道門進到正院。正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開間進深都較大,臺基較高,多為長輩居住,東西廂房開間進深較小,臺基也較矮,常為晚輩居住。正房、廂房和垂花門用廊連接起來,圍繞成一個規整的院落,構成整個四合院的核心空間。過了正房向后,就是后院,這又是一層院落,有一排坐北朝南的較為矮小的房屋,叫做后罩房,多為女傭人居住,或為庫房、雜間。(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蕭何營建“壯麗”建筑的目的。(2)材料二中對房屋建筑從哪些方面進行了規定?體現出儒家的什么思想?(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四合院的特點。分析中國古代院落式建筑與政治制度的內在聯系。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A解析:草市發展到宋代逐漸演變為相對集中、具有比較完備的飲食和服務設施的地方商業中心。作為新興的農村商業中心,從聚散不定的村落交易點到初具專業化特點的商貿聚合地,以草市為依托的新型市鎮大量涌現,故A項正確。各種市鎮大量涌現并不是坊市界限被打破的結果,B項排除;宋代市民階層的興起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并非市鎮大量涌現的原因,C項排除;對外貿易的擴大與市鎮的大量涌現并無直接關系,D項排除。2.B解析:A項明顯與題干主旨不符;根據題干材料信息“與歐洲城市完全不同的坊市制”“但在重要的城市仍保留了官民居住區分開的格局”,從“官民居住區分開”可以看出宋代雖然打破了坊市的界限,但仍然具有較濃厚的等級色彩,故B項正確;坊市制實際上不利于城市經濟的發展,故排除C項;題干坊市制與中國社會轉型沒有直接關系,故排除D項。3.A解析:傳統的四合院是按照中國儒家思想的宗法家族觀念組合的有層次序列的前后院落,廳堂、居室的布置一定是長幼有序、尊卑不同,一般來說,家中的長輩住在北房,按照方位就是甲處,故A項正確;兒女住在廂房的乙處和丙處,故排除B、C兩項;仆人居住在外院的丁處,故排除D項。4.D解析:明清時期出現專業分工的集鎮,故D錯誤,符合題意。5.B解析:我國的經濟重心南移開始于唐朝中后期,故A錯誤;根據材料中明代到清代蘇州府的吳江縣盛澤鎮的規模不斷擴大,貿易繁榮,說明我國古代的農村集鎮經濟發展迅速,故B正確;材料中反映的是集鎮經濟的發展,并未涉及農耕文明的衰落,故C錯誤;材料沒有反映城市功能完善問題,排除D。6.C解析: 中世紀(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代(主要是西歐),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數百年后起,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公元1453年)之后資本主義抬頭的時期為止。在中世紀時期,在世界范圍內,封建制度占據統治地位。“中世紀”一詞是15世紀后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這里既沒有皇帝、哈里發和蘇丹限制私有財產權,也沒有商人階層的行業協會特權”說明當時資本主義萌芽有所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應該屬于中世紀后期的西歐的歷史特點。所以選C項。7.C解析: 人類的居住方式經歷了從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變,故答案選C項。8.B解析: 根據材料“建筑起堅固的圍墻,挖掘了護城河”可知,這是防衛保護的措施,故答案選B項。定居繁衍的意義在題干材料中沒有反映,故排除A項;商品交換并不是原始村落存在的意義,故排除C項;農業生產的發展是原始村落出現的原因,并非意義,故排除D項。9.A解析: 中國古代早期的集鎮因軍事目的而建于戰略要地,英國的早期集鎮出于貨物貿易的需要而建于便于貨物交換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古代集鎮的位置受軍事、經濟因素的影響,A項表述正確、B項錯誤;C項表述錯誤,由于各國的國情不同,集鎮形成的因素也各有不同;古代集鎮的形成確實帶動了當地商品經濟的發展,但與本題題干表述無關,故排除D項。10.B解析: 北京的四合院北房為正房,故B項表述錯誤,答案選B。11.B解析: “棉布、絲綢業、瓷器”等反映出新興工商業市鎮專業化明顯,故選B項;草市開始成為地方商業中心是唐朝時期,排除A項;明清時期農業占經濟主導地位,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市鎮的專業分工,沒有反映規模,排除D項。12.A解析: 7世紀,隨著商業貿易的復興,在英國出現了貿易小鎮,它們主要位于地理位置優越、便于貨物交換的地方,故A項正確。13.D解析: 農業生產技術創新,農業生產效率提高,出現剩余產品,為城市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同農業分離,出現商品生產及交易場所——集市。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易的發展,集市逐步演化為城市,所以說城市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14.C解析: 材料中“臨安的城市中心為資本和商業集中地”“皇宮反倒偏居一隅”說明隨著商業的發展,城市的布局和功能發生變化,故選C項;材料只能說明城市經濟功能增強,無法說明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分離,排除A項;商業發展削弱了專制皇權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材料只說明南宋國都臨安的城市規劃異于前代,無法說明傳統坊市格局已經被打破,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15.(1)特點:分布于大江、大河流域;是區域性的政治、軍事中心。(2)原因:農村商品經濟發展(手工業和商業發達);地處交通要道;人口的不斷增長。變化:經濟功能增強(經濟中心擺脫政治中心而獨立存在)、專門化。16. (1)目的:顯示皇權的至尊和強大;讓后世無法超越;為政治統治服務,維護專制統治。(2)規定:房屋的名稱、式樣以及裝飾等方面。思想:儒家“禮”的思想。(3)特點:封閉;對稱;長幼、尊卑有序。內在聯系:院落的封閉性深受封建專制制度的影響,居住者借助圍墻與外界隔絕,增加安全感,是專制制度壓迫下心理安全的需要;院落中的居住格局深受傳統禮制思想的影響,體現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制觀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