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上冊 第一單元 走進社會生活第一課 豐富的社會生活第2課時 在社會中成長一、教學分析【教材分析】《在社會中成長》分為兩目,第一目“在社會課堂中成長”和第二目“養成親社會行為”。第一目“在社會課堂中成長”主要圍繞社會對個人成長的作用展開,既是對上一課時“我與社會”的進一步深化,又為本課時第二目“養成親社會行為”的學習做認識準備。本目主要表達了兩層意思。其一,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其二,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第二目“養成親社會行為”。主要圍繞青少年養成親社會行為的原因以及如何養成親社會行為展開,引導學生親近社會,服務和奉獻社會,積極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本課學習的落腳點。【教學目標】課程標準 理解不同的社會角色,形成親社會的行為; 以“我在社會中成長”為議題,探討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對于個人成長的意義,理解社會責任感的重要價值。核心素養目標 道德修養:體會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感受親社會行為的意義,提升道德修養。 健全人格:學會在社會中生存和發展,在實踐中成長,塑造健康人格。 法制觀念:知道個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要不斷增強規則意識,樹立正確價值觀。 責任意識:認識到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在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培養責任感。【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知道親社會行為的表現以及怎樣養成親社會行為。教學難點:理解社會化的內涵及社會對我們個人成長的意義。二、導入新課材料導入:“狼孩”的故事1920年,印度傳教士辛格在狼群中發現兩個“狼孩”。這兩個孩子剛回到人類社會之初,具備明顯的動物習性和狼的特點:生吞食物,四肢爬行,喜暗怕光,白天總是蜷縮在陰暗的角落里,夜間則四處爬行,凌晨像狼一樣嚎叫,給她穿衣服她會粗野地撕掉,不會說話,沒有人的理性。辛格夫婦為了使他們能轉變為人,做出了各種嘗試,遺憾的是,她們幾乎很難學會人類的言行。小女孩到人類社會的第11個月就死了。大女孩活到了十幾歲,但她直到最后還沒有真正學會說話,智力也只相當于3、4歲的孩子。思考:這兩個女孩有人的生理屬性,為什么卻不具有人的稟性,變成“狼”了呢?教師總結: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教師加以引導,學生思考:(1)“狼孩”是一個社會人嗎?(2)“狼孩”的悲劇啟示我們融入社會有什么意義?教師總結:(1)只有社會化的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只有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人才能真正成長和發展起來。(2)只有通過社會,我們才能真正實現由“生物的我”向“社會的我”的轉變,才能真正實現我們人生的社會價值。教師導語:“狼孩”的事實,證明了人類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生存和發展。只有社會化的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只有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人才能真正地成長和發展起來。那么人的生存和發展與社會到底有什么關系呢?今天我們來學習《在社會中成長》。三、新課講授目標導學一:在社會課堂中成長(一)我們是怎樣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的?1.思考:我們是怎樣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的?提示:學生各抒己見。(PPT圖片+材料呈現)教師總結:途徑:父母的撫育、同伴的幫助、老師的教誨和社會的關愛等。影響:知識不斷豐富,能力不斷提高,規則意識不斷增強,價值觀日漸養成。結果:逐步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2.教師補充:社會化相關知識。社會化是指一個人從最初的自然的生物個體轉化為社會人的過程。在社會生活中,我們通過學習社會知識,了解和認識社會,并從中獲得社會經驗,形成社會認可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例舉,加深對社會化的認識。(二)為什么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1.思考:結合下列圖片內容,說說人的生存和發展與社會的關系。學生回答問題,教師點撥歸納:食品的生產過程、書籍的生產過程。我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所需的物品等都來源于社會。2.愛因斯坦說:“我們吃別人種的糧食,穿別人縫的衣服,住別人造的房子。我們的大部分知識和信仰都是別人創造的,由別人傳授給我們的……”思考:愛因斯坦的話說明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是怎樣的?提示: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總結:我們的衣食住行、學習和娛樂等都與社會的方方面面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人的生存和發展也離不開社會,每個人都從社會中獲得物質支持和精神滋養。3.知識點總結:為什么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①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我們的知識不斷豐富,能力不斷提高,規則意識不斷增強,價值觀日漸養成,我們逐步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②人的生存和發展也離不開社會,每個人都從社會中獲得物質支持和精神滋養。過渡:既然人的成長是社會化的過程,那我們要逐漸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就要養成親社會行為。目標導學二:養成親社會行為(三)親社會行為的表現?(什么是親社會行為?)1.教師請同學講《盲人挑燈》的故事。一個漆黑的夜晚,沒有月亮也沒有星星。一個苦行僧走到一個荒僻的地方,看到一盞昏黃的燈光正從巷道的深處亮過來。走至近處,卻發現挑燈者是一個盲人。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個雙目失明的人,挑一盞燈豈不是多此一舉? 僧人問:“敢問施主,既然你什么也看不到,為何還要挑一盞燈?” 盲人緩緩答道:“雖然我是盲人,但挑了這盞燈籠,為別人照亮了路,別人就不會撞到我。”思考:“盲人挑燈”的故事給我們什么啟示?提示: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總結:在社會生活中,善待他人其實就是善待自己。如果人人心里都燃起一盞愛的明燈,用愛來照亮別人,那我們就能擁有一份充滿愛意的光明。2.教師引導:生活中有黑就有白,也有灰色的過渡地帶,看材料,說說你的看法。圖一:老人跌倒,路人避之唯恐不及 圖二:有人被偷,家長教育孩子“少管閑事”思考:面對以上“看客”現象和冷漠心態,我們應該怎樣做?提示: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總結:青少年處于走向社會的關鍵時期,應該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關注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養成親社會行為。3.思考:親社會行為的表現?提示: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總結:謙讓、分享、幫助他人、關心社會發展等親社會行為,有利于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獲得他人和社會的接納與認可。教師展示:“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加深學生對親社會行為的理解。2023年7月30日,北京強降雨致K396次列車迫停在門頭溝落坡嶺站,近千名乘客被困。“只要有我們一口吃的,肯定有你們的”,這是落坡嶺社區黨支部書記孟二梅,給全體乘客的承諾。回憶起當時救援的場景,孟二梅動情地說,“只有災難真正到你身邊的時候,你才能知道當時那個艱辛”。從無人知曉到感動中國,她用小小的肩膀扛起了近千名滯留乘客的生死安危。今年60歲的農業專家楊華德,援助非洲布隆迪已有9年。在楊華德和團隊手把手幫助下,布隆迪水稻產量由平均每公頃3噸提升至10噸。楊華德帶出的布隆迪學生,不僅自家水稻種得好,還被派往鄰國傳播先進經驗。稻浪千重,路遠情長。(四)為什么要養成親社會行為?思考:你是否參加過這些活動?對你有什么意義?提示: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總結:為什么要養成親社會行為?(親社會行為的意義)①青少年處于走向社會的關鍵時期,應該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關注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養成親社會行為。②有利于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獲得他人和社會的接納與認可。③我們只有主動關心社會,積極融入社會,傾力奉獻社會,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五)如何養成親社會行為?1.思考:如何養成親社會行為?提示: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總結:①親社會行為在人際交往和社會實踐中養成。②我們要主動了解社會,關注社會發展變化,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③在社會生活中,我們要遵守社會規則,熱心幫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2.思考:中學生可以參加的親社會行為有哪些?(培養親社會行為的具體途徑?)提示:學生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往往是具體的、描述性的,教師應引導學生把實踐活動的成果歸類,并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提升。學生小組討論,教師總結:例如:志愿服務、愛心義賣、愛心捐書、文明禮讓,公交車上給孕婦、老人讓座;謙虛、平易近人、樂于分享;要有愛心、幫助他人;宣傳環保、交通知識,為災區人民捐款、捐物,扶助老弱病殘,到社區打掃衛生等。四、課堂小結通過這堂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社會為個人成長提供了物質支持和精神滋養,我們要養成親社會行為。作為中學生,我們應該從小關心社會,樹立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意識,將所學知識和本領應用到實踐中,承擔起青年人的責任和使命,主動關心社會發展,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在社會的大課堂里不斷成長,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為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