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上冊 第一單元 走進社會生活第二課 網絡生活新空間第2課時 合理利用網絡一、教學分析【教材分析】本課時是部編版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第二課時《合理利用網絡》,學生在第一課時已經了解到了網絡是把雙刃劍,所以,在享受現代文明、互聯網時代帶來方便快樂的同時,也要懂得如何合理地運用好網絡,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預防網絡帶來的消極影響。本課時意在提高學生的媒介素養,引導學生學會“信息節食”,在網絡世界中也要自覺遵守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傳播網絡正能量,做一名負責的網絡參與者。本課教材內容與時俱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關度高,對學生的現實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教學目標】課程標準 辨別媒體中的不良信息,了解網絡環境中如何保護未成年人隱私等合法權益。 以“如何鑄牢自我保護的防火墻”為議題,討論網絡信息安全和個人隱私保護的方法與策略。可采取主題班會的形式,或者舉辦圖片展,交流分享成功經驗,或者制訂安全上網指導手冊。核心素養目標 政治認同:利用網絡為社會傳遞正能量,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道德修養:養成網絡媒介素養,遵守網絡公德,養成文明上網、合理用網的個人素質。 法治觀念:了解網絡交往的規則,形成正確的網絡生活意識和習慣,養成遵守網絡規則的意識。 健全人格:掌握網絡交往自我保護的知識,理解網絡的價值與作用,善用網絡帶來的正向價值,合理利用網絡促進自我和社會的發展。 責任意識:增強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為維護和參與網絡環境盡自己的責任。【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理性參與網絡生活。教學難點:傳播網絡正能量。二、導入新課材料和問題導入:教師展示:思考:面對網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現,其根本原因是什么?教師總結:媒介素養不同。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合理利用網絡。三、新課講授目標導學一:理性參與網絡生活(一)如何理性參與網絡生活?1.思考:媒介素養是什么?提示: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總結:媒介素養一般是指人們正確地、建設性地使用媒介資源的能力。它包括人們面對各種信息時的選擇、理解、質疑、評估等能力。選擇能力——是否瀏覽?理解能力——是否合適?質疑能力——是否正確?評估能力——是否有用?2.教師展示:思考:你有沒有遇見過這些問題?網絡還給你帶來哪些困擾?提示: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引導學生:網絡聊天,網絡游戲等可以放松身心,但要適度,注意分寸。如果沉迷其中,會耽誤學業,影響身心健康,還可能被不良信息和網絡犯罪威脅自身安全。3.教師展示:網癮的定義及危害網癮又稱為網絡過度使用癥,主要是指長時間沉迷于網絡,對網絡之外的事情沒有多少興趣,影響身心健康的一種病癥。 網癮患者無法控制上網時間,花費在網上的時間比原定時間要長,想減少或控制上網時間卻做不到。關注網上的情況超過自己的現實生活 網絡成癮對身體的傷害: 頸項疾病,眼干燥癥 腕管擠壓綜合征 睡眠障礙、免疫力下降 孤僻、精神不振、扭曲、 悲觀、消極 自殘、輕生思考:我們該怎么改變呢?(如何理性參與網絡生活?)提示: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總結:互聯網上有無限的信息,而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我們要注意瀏覽、尋找與學習和工作有關的信息,不應在無關信息面前停留,不應在無聊信息上浪費精力,更不可沉溺于網絡,要學會“信息節食”。做法:暫時關閉網絡、安排好自己的時間、讓父母進行監督、提高自控力等。4.教師播放視頻:《辨別謠言》。學生進一步了解謠言存在于網絡的形態,注重防范。思考:看完視頻,你有什么感悟?提示: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總結:學會辨析網絡信息,抵制不良信息,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5.教師展示:《如何辨別網絡謠言?》知識卡片讓學生舉例生活中遇到的相關謠言,加深對謠言的了解,不再被謠言所迷惑。6.教師展示:法律條文。讓學生對造謠的后果有明確的認識。“網絡誹謗”“網絡傳謠”入刑:新修訂的刑法規定,同一誹謗信息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達到500次以上的,要承擔刑事責任。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傳播虛假消息,造成嚴重后果的,最高將被處以七年有期徒刑。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246條第1款規定的“情節嚴重”,可構成誹謗罪。《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條 【侮辱罪】【誹謗罪】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二十五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或者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三)揚言實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7.教師展示:真實案例。讓學生把知識理論和現實生活結合,加深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案例一:依法查處楊某為博取眼球和流量而歪曲事實的行為 2024年3月26日,網民楊某通過某短視頻平臺(賬號昵稱:希某某餐飲)上傳一段合江城區元宵活動視頻,并配“相親不成功,出發去開封,王婆,我們來了”等不實內容。面對網友詢問,楊某依然回復:相親。楊某為博取眼球和流量而歪曲事實的行為,造成不良社會影響。 案例二:依法查處羅某歪曲沉船事件事實的網絡謠言 2024年4月2日,網民羅某在某短視頻平臺一用戶發布的“沉船事故”視頻動態下,采用評論的方式,散布“200人啊!聽說當時已經游到岸邊的人,不讓上岸,你們知道有多絕望嘛”等不實信息,引發網友熱議,該評論歪曲事實、擾亂公共秩序,造成嚴重不良社會影響。目前,合江公安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規定,對楊某、羅某二人依法處以行政處罰。8.教師展示:材料: 有一些網友認為,網絡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你看不見我,我也看不見你,網絡生活可以擺脫任何約束,為所欲為。思考:網絡交往的“自由”有沒有限度?提示: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總結:網絡生活是自由的,但這種自由并不是絕對的自由,我們在享受自由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9.教師播放視頻:《護苗·網絡安全系列課堂》。看完視頻,請同學說出哪些平時習以為常,但是卻是錯誤的行為,以后需要怎樣做才對。思考:怎樣做一名負責的網絡參與者?提示: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總結: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網絡生活的基本準則。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網絡言論負責,不制造和傳播謠言,不泄露他人隱私,不惡意攻擊他人,不宣泄負面情緒……只有自覺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負責的網絡參與者。10.教師展示:《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要求全班同學熟悉公約,并共同遵守。11.知識點總結:如何理性參與網絡生活?①我們要提高媒介素養,積極利用互聯網獲取新知、促進溝通、完善自我。②注意瀏覽、尋找與學習和工作有關的信息。不沉溺于網絡,要學會“信息節食”。③要學會辨析網絡信息,讓謠言止于智者,自覺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④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網絡生活的基本準則,自覺遵守道德和法律,做一名負責的網絡參與者。目標導學二:傳播網絡正能量(二)如何傳播網絡正能量?1.教師展示:材料:《春天里的互動 奏響民主最強音》僅2023年,“捎句話”活動累計收到群眾有效留言10萬件;4位部委領導、14位書記省長通過人民網給群眾復信回應關切,話題全網曝光量超5億,全網點評贊超150萬。 人民網2024年“我給兩會捎句話”建言征集活動共收到群眾留言32萬件。其中,由人民網在快手發起的#我給兩會捎句話 話題共發布1.8萬條作品,視頻總播放量達2.5億,總點贊量高達405萬,評論數達82萬,廣大網友積極參與討論,為兩會營造了良好互動態勢與氛圍。思考:該材料啟發我們應怎樣傳播網絡正能量?提示: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總結:我們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為社會發展建言獻策。我們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就身邊的一些公共事務向有關部門積極提出意見和建議,表達我們的訴求,為決策科學化、民主化貢獻自己的力量,讓網絡成為匯聚民智、促進社會和諧與發展的重要渠道。2.思考:對社會生活中的現象、問題,可以通過哪些途徑向有關部門建言獻策?提示: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總結:網民建言征集活動、政務平臺、市長信箱等3.思考:如何傳播網絡正能量?提示: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總結:(1)利用網絡平臺為社會發展建言獻策。(2)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高網絡媒介素養,共同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讓網絡公共空間充滿正能量,弘揚主旋律。四、課堂小結今天,我們既處于現實的生活中又處于虛擬的網絡生活中,我們不僅要遵守現實社會的規則,更要遵守虛擬世界即網絡世界的規則,讓網絡為我所用,不要被網絡所困;讓網絡助力生活,推動社會發展,不要讓生活困于網絡,不要讓社會受阻于網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