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題 課桌有多長 主備人教學目標 1.再次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同一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量感)2.認識厘米,體會厘米的實際意義。(運算能力、應用能力)3.初步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和線的長度(限整厘米),能估計較小物體的長度。(量感、應用能力)4.在自主探究和交流思辨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教學重點 認識厘米,體會厘米的實際意義。教學難點 初步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和線的長度(限整厘米),能估計較小物體的長度。教學準備 課件、鉛筆課時安排 1課時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共一課時環節一:創設情境 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到測量標準不同,測量結果也不同,從而引出數學中也有許多這樣的例子,讓學生初步感受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教學目標1)(量感)大黃狗和小老鼠是一對好朋友。這一天,大黃狗邀請小老鼠去他家玩,可小老鼠卻以距離遠為由拒絕了。大黃狗生氣的說:“你不想去就不想去吧,怎么能說路很遠呢?明明我每次到你家幾步就到了。”引導學生思考大黃狗和小老鼠他們為什么會爭吵。 學生聽故事,思考問題。預設:大黃狗的腳步比小老鼠的腳步長。環節二:講授新課 通過學生的自主交流,讓學生了解尺子的三要素,引出長度單位厘米。通過找一找,說一說,比一比,描一描等方法建立起1厘米的表象,讓學生充分感知到1厘米有多長。通過說一說“什么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緊密聯系,提高學生數學的興趣。(教學目標2)通過估一估,初步培養學生的量感,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從而得出測量的方法。(應用意識,運算能力)利用不同學生的測量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討論與交流,得出不對準0刻度的測量方法。(運算能力,應用意識)通過量一量、畫一畫的活動,幫助學生鞏固并運用新知。(應用意識,運算能力)出示紅紅和林林的圖片,引導學生明白由于測量工具的不同,測量的結果不同。(揭示課題:課桌有多長)活動一:認識直尺,學習厘米。(教學目標2)1.引導學生回憶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小結:尺子的三要素:刻度,刻度線,長度單位——厘米。2.感知厘米厘米是一個長度單位,可以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1)引導學生在尺子上找一找1cm,并說一說是如何快速找到1厘米的。小結:相鄰兩個數字之間的距離是1厘米。(2)引導學生用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1cm有多長。(3)在學習單上描一描長度為1厘米的線,感受1厘米的長度。3.引導學生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活動三:測量物體的長度(教學目標3)1.拿出鉛筆,引導學生估一估鉛筆的長度。2.教師引導學生用尺子測量鉛筆的長度。活動內容:測量鉛筆的長度。活動要求:(1)量:量一量鉛筆的長度。(2)說:同桌互相說一說測量方法。3.匯報交流。4.小結測量方法:一端對準0刻度線,另一端對準幾就是幾厘米。5.出示不同學生的測量結果,引導學生判斷測量方法是否正確,并說明原因。追問:不對準0刻度,可以測量出結果嗎?小結:當對準其他刻度時,可以用物體一端的大刻度減去另一端的小刻度,得到的差就是物體的長度。6.量一量,畫一畫。我們會量物體的長度了,那你會量線、畫線嗎?引導學生完成學習單第2題。注意:量線、畫線時要注意將長度寫在線上。 觀察圖片,思考并回答問題。預設:測量工具不同。學生回憶尺子要素,同桌討論再匯報。預設:數字,長短不一的線條,厘米…預設:從0到1是1厘米,1到2是1厘米……學生借助直尺上1厘米的長度,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劃1厘米的長度。學生完成學習單上第1題描一描。學生結合實際自由說說。學生測量鉛筆長度,并與同桌交流測量方法。學生獨自觀察判斷,然后反饋。同桌討論:不對準0刻度,可以測量出結果嗎?學生獨自量一量、畫一畫,并反饋結果。環節三:鞏固練習 及時進行鞏固練習,可以使學生及時進行知識反饋,加強學生的理解和記憶。讀一讀,讀出下面石頭的長度。 學生獨立思考并匯報。環節四:拓展提升 通過視頻的學習,學生們能夠掌握更多的測量方法,還能在跨文化交流中增強民族自信,拓展國際視野。厘米是國際上統一的長度單位,那我們國家也有自己的長度單位,例如,我們常說的尺寸,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古人是如何測量長度的。 學生觀看視頻。環節五:課堂小結 幫助學生理清所學知識的層次結構。通過學習這一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學生自由發言談收獲。課后學習建議:請你用尺子量一量你的課桌有多長。板書設計 課桌有多長(認識厘米)刻度尺子 刻度線長度單位:厘米 cm一端對準0刻度線,另一端對準幾就是幾厘米。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