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練十一 世界歷史切面(四)國際關系——從民族國家建立到國際關系演變(建議用時:75分鐘 分值: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2024·遼寧重點高中協作校高三二模)14世紀蔓延歐洲的黑死病導致大量教授拉丁語的大中小學教師死亡,使得學校的拉丁語教育水平大幅下降,拉丁語作為官方語言逐漸走向衰落,歐洲各國的官方語言普遍從拉丁語轉向方言。這一結果( )。A.瓦解了傳統文化的權威B.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推進C.推動了人文主義的興起D.推動了民族意識的萌發2.(2024·湖南懷化高三二模)16、17世紀英國的古物研究運動蓬勃發展,學者們成立了“伊麗莎白古物學會”,并通過交換手稿、文獻、通信以及聚會與互訪等活動,交流研究心得和寫作進展,互通學術信息,對英國的歷史、法律、制度、宗教等方面進行相對系統的研究。該運動( )。A.奠定了英國代議制度的基礎B.推動了近代科學革命的發展C.提升了古物學家的社會地位D.適應了近代民族國家的轉型3.(2024·福建福州高三三模)1681年,法國路易十四頒布《海事條例》,1807年拿破侖把《海事條例》的私法部分納入《法國商法典》第二編。此后所有有商法典的國家都把海商法作為商法典的主要內容。這反映了( )。A.法國是海洋法的發源地B.海洋法的發展具有傳承性C.西方的國際法最終成型D.海洋成為列強爭奪的焦點4.(2024·河南信陽高三二模)19世紀出現兩種國家主義觀念,其一主張“各國皆有治理其本國境內一切事情之權利,對于任何他國,概可勿顧”;另一主張“凡強大而文明之國家,對于文明較遜或政治未甚發達之國家,宜握治理之權利,并可望受其保護與治理”。這兩種觀念的碰撞使得( )。A.世界各地沖突不斷 B.民族國家紛紛建立C.世界各國共同發展 D.各國外交關系變化5.(2024·廣東高三二模)1814年,維也納會議的正統原則如下:認同1789年前法國及其他各封建君主是正統王朝,恢復他們的統治權力、政治制度及所屬領土,若原有君主被拿破侖推翻,可由其兄弟或親屬代替為世襲君主。這一原則的提出( )。A.開創了用會議解決爭端的先例B.旨在恢復和鞏固歐洲的封建秩序C.使歐洲國家民族意識開始萌發D.打破了大國主宰歐洲事務的局面6.(2024·湖北高三模擬)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和法國政府達成共識:要維持民眾士氣,就必須滿足普通民眾的基本需要。兩國政府都經常干涉經濟以確保工人能夠獲得較高的工資、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糧食庫存的公平分配。因此戰爭期間法國和英國雇傭工人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上述材料說明一戰( )。A.推動英法政府職能轉變B.提高了工人的經濟地位C.得到了英法民眾的支持D.出現國家干預經濟模式7.(2024·山東濰坊高三二模)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對國聯發送的有關為饑民呼吁、鴉片禁運計劃、盟約修改意見等函件,美國均未回復。然而,美國官方代表幾乎每次都列席國聯有關軍備、經濟和社會問題的會議。這說明( )。A.國聯具有普遍性與權威性B.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被沖擊C.集體安全機制進一步完善D.美國外交帶有利己主義色彩8.(2024·山東日照高三二模)下圖為新西蘭漫畫家大衛·洛于1921年12月發表的漫畫《華盛頓們》。作者意在( )。A.期冀大國真心緩和遠東的局勢B.表達出對亞太國際秩序的不滿C.揭示新秩序不能長久維護和平D.諷喻了列強間復雜的利益紛爭9.(2024·黑龍江高三二模)隨著法西斯勢力的膨脹和蔓延,1934年,以英法為首的30個國聯成員國邀請蘇聯加入國聯,并得到瑞典、挪威、丹麥、芬蘭等國的支持。同年9月18日,國聯以38票對3票的絕對優勢通過了蘇聯加入國聯的提案,并讓蘇聯擔任理事會常任理事。這反映出( )。A.世界反法西斯陣營力量的逐漸壯大B.當時歐洲外交的功利主義特征C.經濟危機緩和了歐洲意識形態對立D.蘇聯的外交環境得到顯著改善10.(原創)1935年阿根廷發動了全民防治結核病的運動。在這次運動開幕式上,阿根廷大主教稱:“為了祖國的利益,讓我們成為更容忍、更友愛、更為阿根廷、更虔誠的基督徒,對抗結核病是人民和政府的事業,是所有人的事業。”阿根廷主教的發言( )。A.推動了阿根廷的民族獨立B.促進了傳染病防治體系建立C.目的在于傳播天主教信仰D.有利于凝聚民眾的民族情感11.(2024·安徽皖南八校高三三模)有學者認為,二戰后東亞秩序的獨特之處在于,東亞大陸地區和東亞沿海地區在政治、經濟和安全上彼此割裂、尖銳對立,是一種典型的“陸海分離型”秩序架構。這一秩序( )。A.深受美蘇兩大陣營影響B.體現美國稱霸世界野心C.說明東亞歷史恩怨深重D.導致東亞地區長期動蕩12.(原創)從1957年10月開始,美蘇兩國科學家進行了艱難的談判。盡管雙方就交換從衛星獲取的原始數據、衛星發射裝置的詳細參數等問題一直沒有達成共識,但談判在遙測信號頻率和處理后的衛星數據的交流上都達成了合作意向。這表明( )。A.冷戰中對抗與交流并存B.合作共贏成為美蘇共識C.美蘇爭霸局勢有所緩和D.蘇聯衛星技術領先美國13.(2024·廣東深圳高三二調)1958年戴高樂重返政壇后,主張推動歐洲聯合,建立“歐洲人的歐洲”。他反對法國成為美國的附屬或“小伙伴”,而應當“在一個歐洲人的歐洲中間保持法國的面目”。由此可知,戴高樂旨在( )。A.建立統一市場,實施貿易保護B.爭取獨立自主,提升法國地位C.加強歐洲合作,解決“滯脹”問題D.緩和法蘇關系,保持歐洲均勢14.(2024·山東濟寧高三三模)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和蘇聯都先于聯合國提出了非殖民化問題。20世紀80年代之前,美國和蘇聯都不惜成本地支持非殖民地化。其做法旨在( )。A.改變世界格局 B.打擊老牌帝國C.穩定全球秩序 D.服務冷戰戰略15.(2024·安徽合肥高三四模)國際法院成立之初被視為聯合國系統中最不成功的機構,認為它為發達國家的霸權地位合法化提供了法律保障。20世紀70年代,國際法院重申法官背景的多元化,進行訴訟程序的改革,并盡可能減少大國政治對司法的影響。國際法院的改革( )。A.推動了“大國一致”原則的形成B.有利于推進國際司法民主化C.確立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機制D.表明美國構建單極世界遭到抵制16.(2024·湖南高三三模)下列圖片可以用來說明,進入21世紀以后( )。圖1 20世紀多邊主義基本架構 圖2 21世紀多邊主義基本架構A.世界新的政治經濟秩序確立B.世界愈益呈現出多極化趨勢C.世界經濟領域出現逆全球化D.世界單邊主義得到有效遏制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2024·安徽高三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在中國古代國家產生之際,由于商品經濟極不發達,家長制家庭沒有像雅典那樣分化為個體家庭,氏族部落內部雖然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貧富差別,但是階級分化并不十分明顯。中國古代部落戰爭的結果是征服者把被征服者置于自己的統治之下,從而使屬于不同部落的人們組成了新的結構,于是原有的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長制家庭便具有了地域的性質。在古代中國,家長制家族組織卻與國家在某種程度上達成了一致,家長制家族組織國家產生以后得到強化,原有的家庭結構生長成為政治結構的補充部分,成為專制國家的重要支柱。——摘編自陳恩林《談中國古代國家形成的道路及特點》材料二 隨著西歐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出現了市民階級。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舉起人文主義旗幟,把斗爭矛頭直指以羅馬教會為代表的封建制度,宗教改革促進了民族意識的成長,他們關注、效忠與認同自己所在的民族和國家。16—17世紀,西歐建立了以王權為中心的君主國家,形成了大眾忠誠于王權的新的政治認同,民族語言迅速傳播與使用,文化教育也有了發展。由此,整個民眾的民族意識與民族情感大大增強。資產階級高舉起反封建的旗幟,打倒了王權,從此,國家成為由全體公民結成的統一的共同體。——摘編自李宏圖《論近代西歐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國家和西歐近代民族國家產生的不同因素。(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西歐近代民族國家的主要特征及其影響。(8分) 18.(2024·河北唐山高三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19世紀后半葉國際法大事記1856年,歐洲大國與土耳其、撒丁諸國簽署《巴黎海戰宣言》,規定了海戰法的四大原則。1864年,歐美十二國簽訂《日內瓦紅十字公約》,確立了戰爭法中傷病者及中立人民待遇的原則。1868年,歐洲十七國簽訂《關于在戰爭中放棄使用某些爆炸性彈丸的宣言》,禁止使用一定重量以下的爆炸性彈丸或裝有爆炸性或易燃物質的彈丸。1874年,歐美亞二十二國簽署了第一個國際性郵政公約《伯爾尼條約》,并正式成立了郵政總聯盟。歐洲十五國簽訂了《關于戰爭法規和慣例的國際宣言》,規定作戰人員與普通平民區別對待,不準擄掠民物等內容。1883年,歐美十一國通過了《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同時設立國際保護工業產權聯盟,旨在保護專利及商標。1884年,《保護海底電纜公約》簽訂,對平時海底電線的保護作出規范。1890年,歐洲各國鐵路代表制定了《國際鐵路貨物運送規則》,并創設國際鐵路貨運聯盟。——摘編自世界知識出版社《國際 條約集(1648—1871)》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9世紀后半葉國際法的發展趨勢,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評19世紀后半葉國際法的發展。(6分) 19.(2024·東北三省四市教研聯合體高三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近年來,“全球南方”概念持續升溫。一般來說,“全球南方”包括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太平洋島嶼以及亞洲的發展中國家。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群體性崛起。進入21世紀,廣大發展中國家更加積極通過南南合作和區域及跨區域整合來增強自身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以應對西方霸權秩序的挑戰。烏克蘭危機后,“全球南方”公開表達了獨立自主的政治立場。烏克蘭危機也被視為“全球南方”政治覺醒的重要標志。“全球南方”正在成為一個彼此認可、處境相似的發展共同體,具有鮮明的非西方、反霸權、謀發展、求正義的共性。與此同時,西方國家對“全球南方”國家掀起了爭奪、拉攏與分化的外交攻勢。對此,“全球南方”國家應凝聚共識,在南南合作深入演進的歷史進程中,推動發展合作、維護公平正義。——摘編自崔守軍《“全球南方”崛起的動因與影響》等(1)根據材料,概括“全球南方”崛起的表現。(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全球南方”崛起的影響。(6分) 20.(2024·云南高三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國際體系是由諸多國際行為體組成的整體。世界國際體系的變遷如下表所示:階段分期 具體體現區域性國際體系(17世紀以前) 城邦國際體系:與部落、城邦聯系在一起,相對獨立,自成一體帝國區域性國際體系:多元并存(如東亞中華帝國體系、北方游牧帝國體系等)現代歐洲國際體系(17世紀—19世紀末)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確立一系列國際關系基本原則維也納體系:協調體制,維護歐洲和平與均勢俾斯麥大陸聯盟體系:維持德國歐陸霸權地位歐洲殖民擴張體系(15世紀末—20世紀初) 歐洲列強殖民擴張,美日獨立后參與瓜分世界全球性國際體系(1919—1991年)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歐洲霸權走向衰落,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興起雅爾塔體系:美蘇主導下的兩極格局,20世紀70年代多元力量興起裂變中的國際關系(1991年后) 非西方世界崛起,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遭遇挑戰;種種矛盾顯現,成為未來國際體系難以逾越的問題——摘編自劉德斌主編《國際關系史》 選擇一個具體的國際體系,并結合所學知識,以具體史實闡述你對所選體系的看法。(12分,要求:觀點明確,所選體系與史實相吻合,邏輯嚴謹。) 參考答案1.D 根據材料可知,黑死病導致大量教授拉丁語的大中小學教師死亡,使得拉丁語作為官方語言逐漸走向衰落,歐洲各國的官方語言普遍轉向方言,這一結果推動了民族意識的萌發,D項正確;歐洲傳統文化仍是基督教文化,其權威并沒有被瓦解,排除A項;宗教改革運動于1517年開始,排除B項;文藝復興運動推動了人文主義的興起,排除C項。2.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6—19世紀,西方國家從專制王權國家發展為民族國家,材料所述有助于加強民眾對英國的了解,進而加強國家認同,這適應了近代英國民族國家的轉型,D項正確;英國代議制在中世紀晚期便已經出現,排除A項;材料強調對歷史、法律等的研究,并非對自然科學的研究,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古物學家社會地位的變化,排除C項。3.D 據材料可知,19世紀以來歐洲資本主義國家重視商法典中的海商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以來,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先后爭奪海上霸權,所以各國重視海商法反映了近代各國對海洋的爭奪,D項正確;材料只提到了法國頒布《海事條例》,不能推出法國是海洋法的發源地,排除A項;傳承海洋法只是表象,不是材料的本質,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海商法,不能反映西方的國際法成型,排除C項。4.A 根據材料可知,一種觀點強調主權國家獨立自主地處理本國事務,另一種觀點強調文明強國具有對落后國家進行干預管理的權利,這兩種觀念的碰撞使得世界各地沖突不斷,A項正確。5.B 根據材料可知,維也納會議的正統原則就是恢復法國大革命前正統王朝的統治,因而可知這一原則的提出旨在恢復和鞏固歐洲的封建秩序,B項正確;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的簽訂開創了用會議解決爭端的先例,排除A項;維也納會議之前,歐洲國家的民族意識已經產生,排除C項;材料主旨為正統原則的確定,“打破了大國主宰歐洲事務的局面”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6.A 材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兩國使用政府權力干預經濟保證工業生產,提高工人工資,改善工人工作環境、產品的分配等,政府干預經濟即政府職能的轉型,A項正確;B項表述不全面,排除;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得到英法民眾支持,排除C項;國家干預經濟模式出現于羅斯福新政時期,排除D項。7.D 根據材料可知,有關為饑民呼吁、鴉片禁運計劃、盟約修改意見等與美國沒有太大關系的函件美國不予回復,而與國家利益聯系緊密的軍備、經濟和社會問題的會議美國卻幾乎每次出席,這表明美國的外交帶有強烈的利己主義色彩,D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國聯在處理國際事務上的效果,排除A項;材料并無有力證據說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受到沖擊,排除B項;材料并無信息表明集體安全機制得到完善,排除C項。8.C 根據“海軍軍備”“太平洋競爭”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漫畫反映的是華盛頓會議,這次會議使美國海軍軍備可以取得和英國相等的地位,壯大了美國海軍力量,日本則受到壓制,所以作者意在揭示新秩序不能長久維護和平,C項正確;作者是在揭示新秩序不可能帶來真正的和平,而不是期冀大國真心緩和遠東局勢,排除A項;作者是在揭示新秩序不可能帶來真正的和平,并不是在表達對亞太國際秩序的不滿,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列強間的利益紛爭,排除D項。9.B 根據材料可知,1934年蘇聯得到英、法等大量西歐國家的支持,加入國聯,這是在德、日等法西斯勢力逐漸膨脹的情況下出現的,英、法等國邀請蘇聯加入國聯意在借助蘇聯力量遏制法西斯勢力,這說明當時歐洲外交的功利主義特征,B項正確;1942年《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標志著反法西斯陣營的建立,排除A項;蘇聯加入國聯主要是應對德國法西斯的沖擊,而非經濟危機,排除C項;由于反共思想的存在,蘇聯仍受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的排斥,排除D項。10.D 在全民防治結核病的運動中,阿根廷主教宣傳為了祖國利益、更為阿根廷等,這一思想有利于凝聚民眾的民族情感,推動了阿根廷現代民族國家的構建,故選D項;阿根廷在19世紀初獲得民族獨立,排除A項;僅從阿根廷主教的講話中無法得出傳染病防治體系的建立,排除B項;C項錯誤,不符合材料主旨。11.A 根據材料“二戰后”“彼此割裂、尖銳對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形成了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雙方進入冷戰對峙,這種局勢使東亞地區形成對立局面,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東亞范圍,不能體現美國稱霸世界,排除B項;材料中的秩序與歷史恩怨有關,但無法體現歷史恩怨深重,排除C項;二戰后,東亞地區并未長期動蕩,排除D項。12.A 冷戰時期,科學技術成為美蘇兩國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之一,但同時材料表明美蘇科學家存在交流,故選A項;材料只是表明美蘇科學家在衛星數據和遙測信號領域有交流,B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美蘇冷戰局勢緩和,排除C項;材料反映不出蘇聯衛星技術領先美國,D項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3.B 根據材料可知,戴高樂主張歐洲擺脫美國的控制,擺脫美國控制有利于歐洲的獨立自主,歸根結底是要提升法國地位,B項正確;戴高樂的目的是爭取獨立自主和提升法國地位,并不是建立統一市場和緩和法蘇關系,排除A、D兩項;20世紀50年代還沒有出現“滯脹”問題,排除C項。14.D 二戰后,美國和蘇聯都不惜成本地支持非殖民地化,其目的在于拉攏第三世界國家,服務于冷戰戰略,D項正確;美國和蘇聯支持非殖民地化的根本目的是服務冷戰戰略,“改變世界格局”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項;美國和蘇聯支持非殖民地化的根本目的是服務冷戰戰略,“打擊老牌帝國”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項;美國和蘇聯支持非殖民地化的根本目的是服務冷戰戰略,“穩定全球秩序”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15.B 由材料可知,國際法院進行訴訟程序改革,減少大國政治對司法的干預,這有助于推進國際司法民主化的進程,B項正確;聯合國的成立推動了“大國一致”原則的形成,排除A項;1899年海牙和平會議締結的《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公約》,第一次對戰爭權進行了限制,它要求各締約國竭盡全力以保證和平地解決國際爭端,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國際法院對美國構建單極世界的影響,排除D項。16.B 由材料可知,在20世紀多邊主義基本架構中,美國居于這個等級秩序的核心,21世紀以來,新興市場國家在多邊主義基本框架中的地位明顯上升,這說明世界愈益呈現出多極化趨勢,B項正確;世界新的政治經濟秩序尚未確立,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世界經濟領域出現逆全球化,排除C項;“世界單邊主義得到有效遏制”與國際現狀不符,排除D項。17.答案 (1)不同因素:中國——部落征服戰爭,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長制家庭長期存在,商品經濟不發達,階級分化不明顯;西歐——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的推動,王權的加強,新興資產階級力量增強。(6分)(2)主要特征:世俗王權和基督教會的權力長期并立;歐洲專制王權國家逐漸變為具有獨立主權的民族國家;強調人民主權,淡化血緣關系。(3分)影響:增強了公民的國家意識,確立了政治文化認同;促進了歐洲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沖擊了中世紀基督教會神權一統的局面;有利于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促進了歐洲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過渡;刺激了歐洲各國對海外市場的爭奪。(5分)解析 第(1)問,中國方面可從部落戰爭、家長制家庭、商品經濟、階級分化等方面進行回答,西歐方面可從資本主義萌芽、三大思想解放運動、王權勢力和資產階級力量等方面進行回答。第(2)問,要求學生從材料二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作出回答。18.答案 (1)趨勢:國際法的簽署國家增多,應用范圍逐漸從歐洲擴大到美洲、亞洲等其他許多地方;形式由宣言到國際公約;應用領域從戰爭到交通、通信和知識產權等經濟領域;戰爭法規的人道主義有所發展,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原則和制度也有所改進。(4分)原因: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國家交往的實踐活動;戰爭的連續不斷發生及其殘酷性引起了人們的思考;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經濟迅速發展的需要。(4分)(2)積極:有利于用和平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為減少戰爭行為開辟了新的途徑;有利于科技發展和應用,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為以后國際法的發展提供了基礎。(3分)消極:在應用中實行雙重標準,某些霸權主義國家為了謀取利益經常違反國際法,導致國際沖突不斷,最終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3分)解析 第(1)問第①小問,可從應用范圍、形式、應用領域等方面進行回答;第②小問,可從外交、戰爭、科技和經濟等多角度探究原因。第(2)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進行評價。19.答案 (1)表現:經濟發展;政治話語權增強,外交上獨立自主;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提升。(6分)(2)影響: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有利于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穩定;促進世界經濟發展;使西方國家對外交作出調整。(6分,任答三點即可)解析 第(1)問,從經濟、政治、外交、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方面回答。第(2)問,由材料“‘全球南方’正在成為一個彼此認可、處境相似的發展共同體,具有鮮明的非西方、反霸權、謀發展、求正義的共性”及所學知識可得出,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有利于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由材料“與此同時,西方國家對‘全球南方’國家掀起了爭奪、拉攏與分化的外交攻勢”及所學知識可得出,使西方國家對外交作出調整;由材料“‘全球南方’國家應凝聚共識,在南南合作深入演進的歷史進程中,推動發展合作、維護公平正義”及所學知識可得出,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穩定,促進世界經濟發展。20.答案 論題:雅爾塔體系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性。(2分)闡述:雅爾塔體系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產物;雅爾塔體系承認被壓迫民族的獨立權利,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崛起;雅爾塔體系通過大國的妥協與合作,建立了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協調了國際爭端,維持了戰后世界和平;雅爾塔體系將蘇聯與歐美兩種不同社會制度國家間的和平共處納入了國際關系體系,對戰后蘇聯和東歐各國的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事業十分有利;其主張的和平、民主與自由,沒有隨著冷戰的終結而消失,是留給冷戰后的世界以及21世紀的寶貴遺產。(8分)總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等舊國際關系格局相比,雅爾塔體系雖然仍帶有大國強權的色彩,但總體上更具歷史進步性。(2分)解析 首先,根據題意要求,選擇一個具體的國際體系,闡釋對該體系的看法,如:雅爾塔體系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性。其次,根據材料“雅爾塔體系:美蘇主導下的兩極格局,20世紀70年代多元力量興起”并結合所學知識,通過分析雅爾塔體系確立的背景、作用和現實意義等,說明與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等舊國際關系格局相比,雅爾塔體系雖然仍帶有大國強權的色彩,但其總體更具歷史進步性。最后,概括總結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