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二輪專題強化練】專題練十三 世界歷史切面(六)思想解放——從文藝復興到馬克思主義誕生與傳播(含解析) 2025年高考歷史二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二輪專題強化練】專題練十三 世界歷史切面(六)思想解放——從文藝復興到馬克思主義誕生與傳播(含解析) 2025年高考歷史二輪復習

資源簡介

專題練十三 世界歷史切面(六)思想解放——從文藝復興到馬克思主義誕生與傳播
(建議用時:75分鐘 分值:100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
1.(2024·江西上饒高三二模)關于阿拉伯帝國文明的地位,權威的科學史學家的評價是“縱向來看,它在人類歷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下列對“啟后”理解正確的是,阿拉伯文化(  )。
A.促進了文藝復興運動的到來
B.融合了古希臘羅馬的人文精神
C.直接推動了西歐社會轉型
D.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的分水嶺
2.(原創)下圖所示《阿爾諾芬尼夫婦像》是尼德蘭畫家揚·凡·艾克于1434年創作的一幅油畫,該畫描繪了尼德蘭典型的富裕市民的新婚家庭。其用色十分細膩,不僅再現了夫婦的外貌和個性特征,還對室內的環境、什物進行了極其逼真的描繪。該作品(  )。
A.蘊含著理性主義的思想理念
B.反映了荷蘭手工業的發展
C.突出了人在社會中的主體性
D.深受基督教生活倫理影響
3.(2024·山東高三模擬)15世紀,意大利學者布魯尼批評古羅馬時代的希臘人普魯塔克的《西塞羅傳》,認為它對羅馬人充滿偏見。布魯尼對各類原始材料逐一鑒別考訂,重新撰寫了《西塞羅傳》。上述現象可用于說明,史學研究(  )。
A.本質是主觀認識的反映
B.深受研究者立場影響
C.得益于近代科學的發展
D.推動了近代思想解放
4.(2024·山東棗莊高三三模)14—17世紀,但丁用意大利方言寫成了《神曲》,路德用德文翻譯了《圣經》,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英格蘭最后一部用拉丁語出版的主要著作……拉丁語在歐洲的使用范圍不斷縮小。上述現象(  )。
A.完善了人文主義的基本內涵
B.瓦解了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
C.復興了古希臘、古羅馬文化
D.有助于民族國家的形成發展
5.(2024·廣東高三模擬)16世紀,德國南方著重推行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建筑藝術,用豐富的想象力和豪華的裝飾來為信徒營造“新天堂”。相反,在北方,教堂建筑都傾向更為簡潔的風格,他們認為教堂僅僅是一種信徒的集會場所,無需過多的裝飾。這主要緣于德國南北方(  )。
A.文藝復興運動開展程度不同
B.對待啟蒙運動的政治態度迥異
C.宗教改革運動影響存在差異
D.接納科學革命的程度差距較大
6.(2024·東北三省三校高三二模)1559年,伊麗莎白一世頒布《信仰統一法案》,對主教的職能進行了重新界定,要求主教們“在宗教審判和教會運行中推行此項法令,并且有權在自己的教省和教區內監督并改正違背這些政策的宗教行為”。該法令(  )。
A.體現了因信稱義理念
B.擴大了基督教會的影響
C.剝奪了教會的審判權
D.推動了世俗王權的加強
7.(2024·福建寧德高三三模)在中世紀,歐洲大學的入學者基本不受國別地域、意識形態的影響。16世紀中期以來,歐洲不少國家或地區要求大學入學者不但要宣布效忠于本地教會,還必須效忠于封建統治者。這一變化反映出(  )。
A.世俗王權與神權沖突加劇
B.宗教改革成果遭到削弱
C.歐洲地區的文化交流受限
D.大學辦學模式開始轉變
8.(2024·東北三省三校高三二模)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們大多首要關注政治制度問題,而19世紀初的許多法國思想家將社會狀況的因素納入政治思考的范圍。孔德、圣西門等思想家還表達出對道德重建問題的極大興趣和關注。據此可知,這一時期的法國(  )。
①國民道德素養普遍提高 ②工業革命帶來新的社會問題 ③民主共和政體已經確立 ④針對大革命的反思不斷深入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9.(2024·黑龍江高三二模)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指出,人僅當服從于內心給自己頒布的道德律時,才獲得了自己區別于其他動物的人格、價值和尊嚴,即人要“自己為自己立法”。康德這一思想(  )。
A.旨在為闡發啟蒙思想尋找歷史依據
B.恢復了被基督教長期泯滅的人性
C.折射出當時社會道德出現嚴重倒退
D.豐富了啟蒙運動理性主義的內涵
10.(2024·山東濟寧高三二模)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一些思想家明確指出,不存在不變的、通用的規則,與人類文明和先進的科學技術相比,未經開發的自然世界能夠更好地體現出上帝的榮耀。這些觀點體現了(  )。
A.法國尖銳的等級對立
B.對啟蒙運動的理性思考
C.抵制工業革命的傾向
D.對科學革命的悲觀態度
11.(2024·云南、廣西、貴州高三二模)啟蒙思想家盧梭認為:“行政權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辦事員;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們掌權和把他們拉下臺;對受托人來說,不存在契約的問題,只有服從。”這反映出盧梭(  )。
A.分析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必要性
B.反對君主專制倡導君主立憲制
C.思考了人民和政府的契約關系
D.為資本主義國家提供分權理論
12.(原創)18世紀,在法國“特許”出版的書籍中,神學與科學和藝術書籍所占份額大小發生顛倒,神學書籍從17世紀末占特許出版總量的約1/2降至18世紀80年代的約1/10,填補其空出份額的則是代表世俗文化的科學和藝術書籍。據此可知(  )。
A.啟蒙運動有所發展 B.科技革命沖擊神學
C.封建王權得到強化 D.言論自由逐漸實現
13.(2024·廣東大灣區高三二模)19世紀初,在美國工人運動中處于邊緣地位的女工群體,用道德話語來伸張自身權益,試圖獲得資本家的憐憫。一些資本家抓住可乘之機,推出應對措施將工廠精心包裝為“模范社區”,贏得不少社會贊譽,但回避了女工遭遇殘酷剝削的事實。據此可知,當時(  )。
A.基層社區承擔更多政府功能
B.經濟發展加劇貧富差距
C.工人運動缺乏科學理論指導
D.女性群體社會地位降低
14.(2024·河南鄭州高三一模)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出:資本的運轉使得人的自由與個性被消解,勞動者被異化為資本的工具,無產階級陷入精神和生活的兩難困境。所以要以革命的手段使人真正成為“自然界的自覺的和真正的主人”。這說明(  )。
A.馬克思主義揭示了社會發展規律
B.馬克思主義具有較鮮明的人民性
C.無產階級開始成為獨立政治力量
D.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特征
15.(2024·河北保定高三二模)馬克思認為,小生產“這種生產方式既排斥生產資料的積聚,也排斥同一生產過程內部的分工……這種生產方式必然要被消滅”,而“發展社會勞動生產力,是資本的歷史任務和存在理由”。馬克思的這一論述意在說明(  )。
A.社會主義運動條件成熟
B.資本主義產生的必然性
C.資本主義興起的血腥性
D.工人階級革命覺悟提高
16.(2024·廣東茂名高三二模)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后,馬克思指出,如果農民站到革命一邊,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和拋棄小私有觀念,“無產階級革命就會得到一種合唱,若沒有這種合唱,它在一切農民國度中的獨唱是不免要變成孤鴻哀鳴的”。這(  )。
A.標志著社會主義學說走向科學
B.表明馬克思主張建立工農聯盟
C.意味著農民成為革命主力軍
D.說明推翻資本主義條件已成熟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
17.(改編)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意大利文藝復興是人文主義精神的復興,形成了和當時占統治地位的神的對立,達到人性對神性的平衡訴求。意大利的文學、雕塑、建筑、繪畫等藝術形式,在歷時400年左右的復興中,不是以革命的摧枯拉朽式的疾風暴雨來蕩滌中世紀高度宗教化的一神觀念,而是以一種溫和溫情的方式將人性元素滲入人的純神性統治的精神世界中,并占據一定的位置,形成西方人一種新的人文主義精神。文藝復興所產生的影響是社會性的,應該說它使得城邦,或者說是城市,或者叫社會活躍起來,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人們覺悟提高了。商業、經濟、文化各方面相互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更加互相影響了。
——摘編自劉云德《溫柔的背叛——意大利文藝復興再認識》
材料二 20世紀初,一大批先進知識分子發起了思想解放運動,史稱新文化運動。他們明確提出了“人權”和“科學”的口號,樹立起“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以個性解放的思想與進化論觀點為武器,猛烈抨擊封建統治階級宣揚的“往圣先賢”,反對文言文、舊道德,提倡新文學、新道德。新文化運動沉重打擊了封建禮教,喚醒了一代青年,在中國社會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對婦女解放、道德革命、個性獨立、家庭革命等問題展開熱烈討論,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摘編自王曉瓊《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文藝復興的特點。(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文化運動與文藝復興的相同點,并分析影響新思想在近代中國傳播的因素。(8分)






18.(2024·湖南長沙高三三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4至17世紀是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隨著社會經濟與政治的急劇變革,西方文化也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出現了以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為標志的近代化轉型。文藝復興把人們從中世紀神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確立了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義傳統,在文學、藝術、政治學、史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領域初步確立了資產階級新文化。宗教改革則打破了羅馬天主教一統天下的局面,實現了教會的民族化,建立了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新教,完成了對西方基督教文化傳統的近代化改造。
——摘編自馬敏、邢來順《近代西方文化的轉型之文藝復興》
材料二 西方文化轉型過程中,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的觀點在歐洲得到了廣泛而深刻的傳播,后來又在世界其他地區蔓延。但是它們所取得的這一切成就和勝利也是有代價的。有些代價雖然在當時表現不明顯、不突出,但是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暴露在了社會面前。它“頭痛地發現了許多出乎意料的困難”。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在轉型時期帶給社會偉大進步和歷史價值的同時,也導致了社會的精神危機,引起了人們的信仰迷茫和對生存意義的失落。這種代價同社會轉型時期劇烈變動的社會生活和文化變革的突飛猛進是密不可分的。
——摘編自李鋼《近代西方文化轉型的代價沉思》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西方文化轉型的社會背景。(6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近代西方文化轉型”進行闡述。(8分,要求:觀點明確,史實清楚,邏輯嚴密。)







19.(2024·河北石家莊高三三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社會的經濟進步一旦把擺脫封建桎梏和通過消除封建不平等來確立權利平等的要求提上日程,這種要求就必定迅速地擴大其范圍。
大工業發展到更高階段時,就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用以限制它的狹隘范圍發生沖突了。
從直接生產者身上榨取無酬剩余勞動的獨特經濟形式,決定了統治和從屬的關系,這種關系是直接從生產本身中生長出來的,并且又對生產產生決定性的反作用。但是,這種從生產關系本身中生長出來的經濟共同體的全部結構,以及這種共同體的獨特的政治結構,都是建立在上述的經濟形式之上的。
——摘編自[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材料二 身處快速工業化進程的馬克思深刻洞悉了工業文明的積極意義和負面影響。一方面,工業化創造的生產力,極大提高了人類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能力,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征的工業文明。另一方面,馬克思也看到,在工業化主導下的自然遭到了破壞,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高度緊張,人成為一種獨特的“物”。馬克思對這些現象給予了深刻的批判,從這一意義上說,馬克思工業文明思想既是工業化時代的產物,又是對工業化的批判與超越。
——摘編自馮凱《馬克思工業文明思想的
  理論闡釋及其當代價值研究》
(1)根據材料一,概括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并指出這一觀點產生的背景。(8分)









(2)說明上述材料對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史料價值。(4分)




20.(2024·江蘇高三三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列書籍為西方歷史學者艾瑞克·霍布斯鮑姆重要的代表作,已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累計銷量突破500萬冊,成為全球持續熱銷的歷史著作。
  上面的書籍反映了一位學者對18—20世紀世界歷史的認識。選擇某一本書或者自擬一個書名,并運用世界史具體史實,予以論述。(12分,要求:主題明確,論證充分,史實準確,表述清晰。)










參考答案
1.A 歐洲文藝復興的大師們從用阿拉伯語書寫的古代希臘與羅馬巨著開始,點燃了復興的火炬,促進了文藝復興的到來,A項正確;“融合了古希臘羅馬的人文精神”屬于“繼承”而非“啟后”,排除B項;阿拉伯文化并沒有直接推動西歐社會轉型,排除C項;阿拉伯文化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而非分水嶺,排除D項。
2.C 依據題干1434年可知,這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該畫作還原出15世紀市民階層世俗生活的場景,體現出鮮明的人文主義精神,故C項正確;理性主義是啟蒙運動時期的核心思想,排除A項;題干提到富裕市民的生活,但不能反映手工業的發展,排除B項;該畫作無法體現受基督教生活倫理的影響,排除D項。
3.B 布魯尼認為古羅馬時代的普魯塔克所著《西塞羅傳》“對羅馬人充滿偏見”,即主觀成分太多,而他重新撰寫的《西塞羅傳》則“對各類原始材料逐一鑒別考訂”,這可用于說明史學研究深受研究者立場影響,B項正確;史學研究的確帶有主觀色彩,但“本質是主觀認識的反映”說法錯誤,排除A項;近代科學興起于16世紀,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近代思想解放和史學研究的影響,排除D項。
4.D 歐洲各地知識分子開始使用本民族語言進行創作和學術交流,這些變化有助于增強民眾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進而促進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D項正確;人文主義的內涵主要涉及人的價值、尊嚴、自由和理性等,使用民族語言不是完善人文主義本身,排除A項;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是天主教會,語言使用不足以瓦解這一精神支柱,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語言使用的轉變,而非直接復興古典文化的行動,排除C項。
5.C 16世紀,歐洲爆發了宗教改革,在新教地區提倡改革,對教堂和宗教儀式進行改革,所以德國南北方教堂建筑的差異主要在于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存在差異,C項正確;文藝復興運動主要是宣揚人文主義,重視人的價值,肯定人的欲望,突破宗教對人的束縛,排除A項;16世紀時,啟蒙運動尚未開始,排除B項;德國南北方教堂的風格與科學革命無關,排除D項。
6.D 材料中《信仰統一法案》主要是對主教的職能進行了重新界定,世俗王權對宗教提出了要求,提高了世俗王權的地位,推動了世俗王權的加強,故D項正確;材料未提及信仰的內容,排除A項;這一法令在推行過程中提升了王權,削弱了教會影響力,排除B項;“剝奪了教會的審判權”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
7.C 從16世紀中期開始,隨著宗教改革的發展和君主權力的加強,許多國家開始要求大學的師生必須宣誓效忠當地的教會和世俗統治者,這一變化將大學入學者固定在當地社會中,使得歐洲地區的文化交流受限,C項正確;材料“不但要宣布效忠于本地教會,還必須效忠于封建統治者”體現了世俗王權與神權的并立,而不是沖突,排除A項;據材料可知,王權加強,教權削弱,宗教改革成果得到維護,排除B項;“大學辦學模式開始轉變”是表面現象,不是本質特點,排除D項。
8.D 19世紀初期,第一次工業革命正在進行,社會結構、生產關系、風俗民情等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工業革命帶來的新問題推動法國思想家們進行政治思考,②正確;法國大革命時期是法國社會和政治動蕩的時期,這也使人們不斷去反思舊制度與大革命,④正確,D項正確。法國思想家們關注政治制度的內容發生轉變,不能體現國民道德素養普遍提高,①不符合題意;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頒布,標志著法國共和政體確立,③不符合題意。
9.D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啟蒙運動時期,康德將道德理念納入理性主義中,這是對啟蒙運動以來理性主義內涵的豐富和發展,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人要遵循一定的道德,這與為闡發啟蒙思想尋找歷史依據無關,排除A項;文藝復興恢復了被基督教長期泯滅的人性,排除B項;“嚴重倒退”的說法過于夸大,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
10.B 18世紀末19世紀初,啟蒙運動在法國達到高潮,啟蒙思想家們倡導理性主義,但理性主義也存在弊端,未經開發的世界可能比人類文明更好,這說明思想家對啟蒙運動的理性反思,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法國社會等級對立尖銳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據材料無法得出思想家抵制工業革命的傾向,排除C項;材料體現不出思想家對科學革命持悲觀態度,排除D項。
11.C 材料體現了啟蒙思想家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和人民主權說,這說明盧梭思考了人民和政府的契約關系,C項正確;材料主要表述政府與人民的關系,沒有涉及資產階級革命必要性的信息,排除A項;盧梭主張建立共和制,排除B項;孟德斯鳩三權分立學說為資產階級國家政治體制設計奠定了理論基礎,排除D項。
12.A 18世紀科學和藝術書籍出版的數量大大超過了神學書籍,這與啟蒙運動有關,A項正確;18世紀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但是科技革命時代還沒有到來,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世俗文化的發展,并沒有體現王權的強化,排除C項;當時法國仍處于專制時代,言論自由并沒有逐漸實現,排除D項。
13.C 從材料中可以看出,美國女工群體在維護自身權益時,使用的是道德話語,而不是基于科學理論的斗爭方法,這說明當時工人運動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C項正確;材料中并沒有提及基層社區和政府功能的關系,排除A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工人運動的問題,與貧富差距關系不大,排除B項;工業革命提高了女性社會地位,排除D項。
14.B 馬克思主義反對資本主義對人的“異化”,主張以革命的手段喚醒人的意志,這表明馬克思主義站在人民的角度看社會,B項正確;材料沒有顯示馬克思主義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揭示,排除A項;“無產階級開始成為獨立政治力量”是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之前,排除C項;“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特征”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
15.B 由材料可知,馬克思意在強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就是在生產力發展、生產社會化的基礎上取代小生產方式而產生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生產力與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及社會主義運動條件成熟的信息,也沒有提及資本主義興起的血腥性,排除A、C兩項;材料強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必然性,而不是工人階級革命覺悟提高,排除D項。
16.B 據材料可知,馬克思認為,如果農民站到革命一邊,無產階級革命就會得到一種合唱,這體現了馬克思主張建立工農聯盟,B項正確;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排除A項;革命主力軍一直是工人階級,而非農民,排除C項;1848年正值資本主義上升期,推翻資本主義的條件尚未成熟,排除D項。
17.答案 (1)特點:以人文主義為核心;受到古希臘羅馬文化影響;以文學藝術為手段;具有溫和漸進性;以反對封建神學價值觀為目標;影響深遠。(6分)
(2)相同點: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思想解放運動;都以文學為武器,涉及文化領域的斗爭;都集中在知識分子階層;都解放了思想。(4分)
因素:民族危機的加深;統治階級的態度;國民的文化程度和受教育程度;民族經濟的發展;民族主義的覺醒;社會變革的推動;社會觀念的變化;有識之士的倡導。(4分,任答四點即可)
解析 第(1)問,根據“人文主義精神的復興”得出以人文主義為核心;根據“意大利的文學、雕塑、建筑、繪畫等藝術形式”得出以文學藝術為手段;根據“以一種溫和溫情的方式”得出具有溫和漸進性;根據“以一種溫和溫情的方式將人性元素滲入人的純神性統治的精神世界”得出以反對封建神學價值觀為目標;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以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為口號、影響深遠。第(2)問第①小問可以從領導階層、表現形式、群眾基礎等方面來作答;第②小問需要結合近代中國的社會背景,從政治、社會、經濟、思想觀念等多方面作答。
18.答案 (1)社會背景:近代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新興資產階級和市民階層的壯大;近代歐洲城市自治的發展和王權的加強;民族國家初步形成;歐洲基督教會腐敗和黑暗束縛人們的思想。(任答三點即可得6分)
(2)示例
論題:急劇變革背景下的近代西方文化轉型具有雙重影響。(1分)
闡述:14—17世紀,資本主義工商業迅速發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在西歐各地迅速開展,有力地打擊了宗教神權對人們的束縛,推動了人們思想的解放,人文主義、理性主義得到發揚;自然科學興起并發展,進而有力推動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的巨大變革,造就了近代西方世界的崛起。然而人文主義與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和西方民主政治相結合,形成了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對立,造成在激烈競爭之下焦慮的心理與冷漠的人際關系;同時西方文化轉型過程中引起商業文化泛濫、享樂主義盛行;啟蒙運動用理性批判封建制度的同時,極端理性主義帶來新的極權主義以及機械科學觀代替一切社會倫理等引起了近代西方社會動蕩。(6分)
總之,近代西方文化轉型雖付出了一定的代價,但也極大地促進了西方社會經濟、政治、思想的進步。(1分)
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一“社會經濟與政治的急劇變革”并結合14—17世紀的時代背景回答。第(2)問,首先可以從文化轉型的角度提出觀點,然后從積極、消極兩方面分析。
19.答案 (1)觀點:經濟發展推動政治變革,政治變革對經濟發展產生了反作用。(2分,如答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亦可)
背景: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擴展;工業革命的開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弊端的暴露;工業革命造成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國際工人運動的發展。(6分,任答三點即可)
(2)史料價值:材料一選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是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直接史料,但在使用過程中應關注版本和譯文的差別;材料二屬于學者觀點,是研究馬克思主義的間接史料,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作者的主觀意圖,并與其他學者觀點及原始文獻資料相互印證。(4分)
解析 第(1)問第①小問,根據材料“社會的經濟……限制它的狹隘范圍發生沖突”可得出經濟發展推動政治變革;由“這種關系是直接從生產本身中生長出來的,并且又對生產產生決定性的反作用”可得出政治變革對經濟發展產生了反作用。第②小問,結合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工業革命的影響和國際工人運動的相關知識回答。第(2)問,根據材料出處和史學理論研究的相關內容回答。
20.答案 示例
書名:《理性的時代:17—18世紀》。(2分)
論述:17世紀,作為科學革命集大成者的牛頓,通過實驗和理性化思維,確立了較為完整的力學體系,為近代物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促進了思想解放,推動了科學世界觀的形成。18世紀法國成為啟蒙運動的中心,啟蒙思想家通過理性對未來社會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賦人權、自由、平等、法制、權力制衡等,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8分)
總之,17—18世紀的歐洲人,借助理性揭示了自然界的奧秘,并試圖借助理性認識和改造人類社會,理性的時代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2分)
解析 首先,閱讀材料問題“并運用世界史具體史實”可知,世界史是范圍。據材料“對18—20世紀世界歷史的認識”可知,18世紀是革命和資本的時代。仿照來擬定一個書名。例如:《理性的時代:17—18世紀》。然后,結合世界史所學知識來論述。最后,歸納總結,回應書名含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中县| 连城县| 堆龙德庆县| 彭州市| 邮箱| 丰宁| 武义县| 峨边| 体育| 芦溪县| 武汉市| 虹口区| 平顶山市| 灌云县| 于都县| 大安市| 越西县| 余干县| 木里| 庆云县| 遂宁市| 景东| 普格县| 南郑县| 珲春市| 双柏县| 通河县| 莱芜市| 湘乡市| 昌邑市| 汶上县| 凌海市| 桦甸市| 石林| 祁东县| 尖扎县| 瓦房店市| 枣阳市| 惠州市| 浪卡子县| 故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