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練六 中國近現代化(二)——經濟、生活近現代化的變遷(建議用時:75分鐘 分值: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2024·遼寧高三模擬)下表所示為1850—1859年上海港和廣州港的外籍商人數(單位:人)。這反映出( )。 年份 到上海港的外籍商人數 到廣州港的外籍商人數1850年 362 3621855年 243 3341859年 408 172A.中國的對外貿易格局發生變化B.太平天國運動中心轉移到廣州C.清政府關稅自主權的逐漸喪失D.近代中國商業經營方式的創新2.(2024·湖南長沙九校高三二模)下圖所示是中國近代某城市空間結構的基本模式。據圖推知,當時中國該城市( )。A.功能以政治和軍事為主B.主要體現統治性與秩序性C.交通依賴的是自然條件D.具有中西交融多元并舉性3.(改編)19世紀后半葉,洋布在城鎮市民中的流行,不僅為人們的日常衣食生活增加了一種衣物質料,而且帶來了消費方式、穿著習慣、社會身份、文化內涵等多方面的變化。據此可知,洋布流行( )。A.加劇了中國社會各階層的分化B.被賦予了濃厚的政治倫理色彩C.成為社會文化變遷的一種因素D.反映中國近代化取得顯著進步4.(2024·遼寧葫蘆島二模)1883年12月《申報》刊登《中西公司異同說》一文,對中國近代企業中的股東大會做出如下評價:“原擬以為可者,無人焉否之;原擬以為否者,無人焉可之,此一會也,殊顯可有可無,于公司之事絕無裨益。”材料體現了( )。A.中國照搬了西方企業模式B.中國近代企業實行股份制C.中國經濟近代化艱難發展D.洋務企業官督商辦的弊端5.(2024·遼寧高三三模)下圖為20世紀20年代出版的楊柳青年畫《喜慶大來》。該畫描繪的是年終歲末一富戶公子衣錦還鄉的盛況:他駕著福特T型硬頂轎車歸至府門外,車內裝滿元寶,元寶正在由三名兒童從車上搬下運送回府。由此可知,該年畫( )。A.說明汽車得到廣泛應用B.折射出交通的立體化趨勢C.迎合了民眾的審美情趣D.體現社會生活的全盤西化6.(2024·黑龍江高三模擬)1920年日本對華出口較1919年下降7.2%,下降數額為2 915萬美元;1921年日本對華出口又同比下降8 696萬美元。同期,其他國家對華出口增長30%以上。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資本主義出現短暫春天B.歐美列強的商業競爭C.群眾性愛國運動的高漲D.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7.(原創)民國時期各類大眾報刊時常刊登啟事,這些啟事往往由普通民眾發布刊登,為某一時代勞動大眾生活的反映。《徽州日報》就刊登了許多訂婚和結婚啟事、解除婚約啟事、離婚啟事等。該現象說明當時( )。A.女性社會地位不斷提高B.婚戀觀念呈現近代化C.婚姻方式徹底發生變化D.報刊主導了價值取向8.(2024·江蘇南通高三三模)《1921年浙江社會經濟調查》記載,在浙江與上海的內河運輸中,“小輪船除運載旅客外,還拖帶貨船,但運輸的貨物以上海過來的為多,從湖州到上海的極少,有時往往空船返航”。下列對該記載解讀正確的是( )。A.技術進步推動農業生產繁榮B.內河航運加強東西部的聯系C.城鄉交流促進民族工業產生D.新式交通便利工業品的銷售9.(2024·東北三省三校高三二模)1926年12月,湖南省農民協會根據省農民代表大會《金融問題決議案》宣布不準公錢局、商錢局發行市票,也不準市場上使用銀元,凡持銀元到市場上購買貨物或到農村收購土特產的,均須先到瀏東平民銀行兌換紙幣。該決議案( )。 A.順應了工作重心轉移的需要B.有利于全國金融秩序的穩定C.積累了金融工作的寶貴經驗D.增強了蘇維埃政府的治理能力10.(2024·廣東大灣區高三二模)1938年前后,國民政府多次修訂早年制定的《礦業法》,強調“中華民國領域內之礦均為國有”,只有獲經行政院核準后,才可與外國人合資經營礦業,但半數以上的股份應為中國各級政府所有,并有半數以上董事系中國政府之代表。國民政府此舉( )。A.旨在與日本爭奪重要的戰略資源B.呼應了民間的提倡國貨運動C.有助于應對國防建設的經濟需求D.示好西方以便爭取戰時外援11.(2024·河南適應性測試)1955年5月,山西省高平縣某鄉成立衛生保健站,經費來源主要有三——農民群眾的保健費、農業生產合作社公益金和醫療業務收入,社員看病時只收藥費。該舉動得到衛生部肯定,并在我國部分地區推廣。由此可知,當時農村( )。A.生產關系調整推動社會保障變革B.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高漲C.農民基本醫療服務需求得以解決D.已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12.(2024·河北唐山高三一模)根據國家三線建設規劃,1964年國家計委批準唐山鐵道學院陸續遷往四川,并更名為西南交通大學。唐山鐵道學院內遷是三線建設時期高校內遷的縮影。類似舉措主要是為了( )。A.培養科技人才 B.應對緊張形勢C.改善工業布局 D.增強國防力量13.(2024·福建泉州高三質檢)20世紀50年代,上海開始籌劃地鐵建設,但受到一系列因素影響,長期徘徊。改革開放后,上海地鐵從戰備工程回到市內交通運輸上,建設步伐不斷加快。20世紀90年代,上海的城市交通進入立體化時代。這反映了( )。A.技術水平帶動城市格局變化B.上海引進外資完善交通運輸體系C.交通改善提升城市治理能力D.國家政策影響基礎設施建設14.(2024·廣東佛山高三二模)20世紀60年代,新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問世后,獲得國際上極高的關注和贊揚。茅盾先生觀看后即興賦詩:“莫笑故事誕,此中有哲情,畫意與詩情,三美此全具。”這體現出新中國的藝術創作趨向( )。A.突出情節的曲折性B.服務于國際市場C.擺脫強烈的政治性D.探索民族化道路15.(2024·江西新余高三二模)1984年,中國郵政開辦國內特快專遞業務,開中國快遞業之先河。2010—2020年,中國快遞行業業務收入和業務總量均保持逐年增長趨勢。2014年中國快遞業跨入百億件時代,居世界首位。我國快遞行業的快速發展主要源于( )。A.經濟特區的創辦與示范B.信息網絡的普及與運用C.郵政企業的開拓與創新D.民眾對快遞的普遍接受16.(2024·遼寧重點高中協作校高三二模)201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式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2022年人民幣在SDR的權重被提升至第三位,至2023年3月,法國、俄羅斯和巴西等70多個國家將人民幣加入外匯儲備籃子。下列選項中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①人民幣在金融體系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②世界貿易金融市場開始形成 ③中國在世界金融體系中居主導地位 ④世界金融體系改革得到推進A.②④ B.①④C.③④ D.②③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2024·湖北圓創聯盟聯考)[工業化之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20世紀20—30年代中國思想界關于工業化問題的對立思潮工業化思潮 反工業化思潮孫倬章指出:中國因以農立國,故數千年以來,毫無進化之成績;今欲與彼進化之工業國,并駕齊驅,以謀生存,而仍欲偏重農業,寧非南轅北轍,背道而馳乎 章士釗指出:“英德兩國,為爭工業之霸權,創開古今未有之大戰局”“當世工業國所貽于人民之苦痛何若”陳宰鈞指出:“欲減少農民之人數,以期農化之實現,舍廣立工廠,多雇傭工外,實無他術” 董時進指出:“農業國可以不需工業國而獨立,工業國不能離農業國而存在”“中國若行工業化……外人之染指是也。農業之性質,不許人有攫取大利之機會”楊明齋指出:“在農業進入工業之際,一國的政治法律、社會的道德、人格風俗習慣都是因之而變動……補救的辦法,惟有急進于工” 龔張斧指出:“竊以為立國之道不在物質文明,而在風俗之淳厚;不在都市之華美,而在鄉村之逸安”——摘編自周積明、郭瑩等著《震蕩與沖突中國早期現代化進程中的思潮和社會》材料二 1940年,翁文灝提出“以農立國,以工建國”的口號,認為中國要“加強國防,爭取抗戰勝利”以及“躋于現代國家之林”必須加緊發展工業,即以工建國;但同時因為中國是一個農業古國,國家的主要財源依然要依賴于農業,此即以農立國。共產黨人許滌新提出:“今日在可能之限度內我們絕不能放松工業化的工作;在抗戰成功以后的建設征程中,我們必須把中國由農業國變為能夠以自己本身力量來生產必需機器設備品的工業國。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注重重工業。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之注重重工業,就是我們最好的參考。”——摘編自鄭大華、鄒小站主編《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20世紀20—30年代工業化思潮和反工業化思潮的主要論點。(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20世紀上半葉中國思想界圍繞工業化問題展開論戰的歷史背景,并對論戰進行評述。(8分) 18.(2024·廣東大灣區高三二模)僑匯是指近代以來海外華僑匯款回國內的款項。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南洋是近代華人移居海外的主要地區。據統計,僑居馬來亞(馬來西亞的前身之一)的華人1931年為170.9萬人,1934年為190.7萬人,1938年達到222萬余人。華僑中,“千百十萬之富豪相繼出現”,錫礦、橡膠等產業都被華僑掌握。僑匯約始于19世紀60年代,1902—1936年中國僑匯年均2.5億元,1937年則達到4.74億元,1938年國民政府在南洋“加緊吸收華僑匯款”,僑匯更達6.44億元。——摘編自林金枝《華僑華人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等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遭遇經濟封鎖,中國的外貿規模很小,平衡國際收支困難。1950—1988年,我國外貿逆差共計61.24億美元,而同期僑匯約96.1億美元,其中給僑屬的小額贍家款占多數。國家通過提供專供生活物資等手段,將這些僑匯集中起來,同時又積極爭取投資性僑匯。廣東、福建兩省的華僑投資公司吸收的資金,以1952年為100,到1955年就為305。——摘編自任貴祥《新中國三十年僑匯政策研究(1950—1980)》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30年代后期南洋僑匯的變化趨勢,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僑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所起的作用。(6分) 19.(2024·廣東高三二模)教育實踐的成功離不開正確教育方針的指導。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中國共產黨不同時期的教育方針年份 教育方針1934年 毛澤東在第二次全國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蘇維埃文化教育的總方針……在于以共產主義的精神來教育廣大的勞苦民眾,在于使文化教育為革命戰爭與階級斗爭服務……”1937年 洛川會議提出:“實行……新制度新課程。實施普及的義務的免費的教育方案,提高人民民族覺悟的程度。實行全國學生的武裝訓練”1957年 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材料二 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摘編自《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1990年)(1)結合所學知識,分別簡析材料一中三條教育方針形成的時代背景。(6分) (2)根據上述材料,指出新中國在1957年和1990年制定的教育方針的關系,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1990年教育方針的意義。(6分) 20.(2024·江西高考第一次質檢)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本書作為一部研究晚清西南社會發展的區域史著作,以法國人來華考察筆記等史料為依托,通過外國人的視角,展現了這一時期西南地區豐富有趣的社會細節,如婦女“天足運動”、富商生活、馬幫行旅、近代教育等,介紹了當地獨具特色的種植業、絲綢業、鹽業、采礦業等,從多個角度展示晚清時期西南地區富有地域特點的社會發展與變遷,讓我們得以一窺西南社會和平發展的熱鬧景象,對全面認識晚清西南社會具有較高歷史價值。——摘編自屈小玲《晚清西南社會與近代變遷: 法國人來華考察筆記研究(1892—1910)》 根據材料,以法國人觀察西南社會的變遷的視角,寫一篇游記。(12分,要求:題目準確,聯系材料,內容充實,史論結合,邏輯嚴密。) 參考答案1.A 根據材料可知,1859年,到上海港的外籍商人數超越了去廣州港的外籍商人數,而到廣州港的外籍商人數則呈現下降態勢,這說明當時中國對外貿易格局發生變化,A項正確;太平天國運動從兩廣地區發展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排除B項;外籍商人到廣州港和上海港的人數差異與清政府關稅自主權無直接關系,排除C項;材料中未提及商業經營方式的創新,排除D項。2.D 材料中的中國近代某城市既有體現中國傳統的老城區、傳統商業中心,又有體現西方影響的商埠區、工業居住混合區和西式新中心,這說明當時中國該城市具有中西交融多元并舉性,D項正確;由材料信息可知,當時中國該城市經濟功能十分突出,排除A項;該城市的地域劃分沒有明顯的禮制和等級特征,不能體現統治性與秩序性,排除B項;由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近代中國城市交通除傳統的河運外,越來越依靠走電車、汽車的馬路與走火車的鐵路,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降低,排除C項。3.C 據題意可知,洋布的流行帶來了消費方式、穿著習慣、社會身份、文化內涵等多方面的變化,這說明洋布的流行使市民生活方式發生變化,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社會文化信息,C項正確;洋布流行無法引發社會各階層分化,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政治倫理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洋布流行折射出近代化的一些信息,但D項說法夸大,排除。4.C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近代中國企業采用股份制經營方式,體現出中國經濟近代化的發展狀態,但本應發揮重要作用的股東大會卻形同虛設,在企業管理方面呈現出濃重的封建色彩,體現出中國經濟近代化歷程的曲折與艱難,故C項正確;中國近代企業的股份制經營模式確實向西方借鑒和學習,但并非照抄照搬,故A項錯誤;材料意在通過中國近代企業股東大會的作用反映中國近代企業存在的問題,故B項錯誤;材料并沒有說明近代企業為洋務企業,故D項錯誤。5.C 材料中的年畫《喜慶大來》將新式的汽車與中國古代傳統轎車樣式相結合,車上裝滿元寶,突出民間傳統衣錦還鄉的美好愿望,這符合民眾的審美情趣,C項正確;材料涉及汽車,但無法說明汽車得到廣泛應用,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水陸空交通的立體化,排除B項;材料體現了西式生活方式,也體現了傳統的生活方式,排除D項。6.C 根據材料信息,1920年至1921年日本對華出口呈下降趨勢,而同期,其他國家對華出口增長30%以上,這主要是由于五四運動以來,中國民眾愛國熱情高漲,各地抵制日貨運動的進行,C項正確;民族資本主義的短暫春天是在1912—1919年,排除A項;抵制日貨運動的興起,推動了歐美列強的對華出口,排除B項;國民革命運動興起于1924年,排除D項。7.B 《徽州日報》刊登了許多訂婚和結婚啟事、解除婚約啟事、離婚啟事,這說明當時的婚姻觀念由傳統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轉變為追求婚戀平等自由,因而可知婚戀觀念呈現近代化,故B項正確;結束婚姻不一定是女性提出的,因而不能推知女性社會地位不斷提高,A項錯誤;“婚姻方式徹底發生變化”的表述過于絕對,C項錯誤;報刊的輿論宣傳不代表它已經主導了價值取向,D項錯誤。8.D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近代中國上海的工業相對發達,所以在浙江與上海的內河運輸中,從上海運輸到湖州的貨物應該以工業品居多,而湖州的貨物很少運輸到上海,由此說明小輪船這種新式交通便利了工業品銷售,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貨物的流通,并不能體現農業生產的繁榮,排除A項;浙江與上海都屬于東部地區,所以不能體現加強東西部的聯系,排除B項;民族工業的產生是在19世紀中后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9.C 由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湖南省《金融問題決議案》的相關規定對打擊投機倒把、穩定金融市場秩序、維護農民利益是有益的,為金融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C項正確;1926年,黨的工作重心還未發生轉移,排除A項;該決議案是湖南省農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未涉及全國,排除B項;當時蘇維埃政府尚未成立,排除D項。10.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正處于全民族抗戰時期,國民政府修訂《礦業法》有助于加強政府對礦業經營的管理,并且從中獲取了半數以上的股份,這為當時國防建設提供了經濟支持,C項正確;國民政府此舉并不是與日本爭奪重要的戰略資源,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經營礦業與提倡國貨運動的關系,排除B項;“中華民國領域內之礦均為國有”的主張不利于列強在華獲取利益,排除D項。11.A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1956年我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在農業方面采取合作社的方式,說明當時農村生產關系調整推動社會保障變革,A項正確;材料未體現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高漲,并且社會主義制度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才建立,排除B項;“農民基本醫療服務需求得以解決”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2003年后我國才逐漸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排除D項。12.B 20世紀60年代,中國外交形勢嚴峻,與美國和蘇聯都關系緊張。為了穩固國防安全,我國開始進行三線建設,唐山鐵道學院就是在這一背景下進行搬遷的,所以類似舉措主要是為了應對緊張形勢,B項正確;唐山鐵道學院即使不搬遷,也可以培養出相應人才,排除A項;唐山鐵道學院不屬于工業企業,其搬遷和改善工業布局無關,排除C項;一個學院的搬遷并不一定能夠增強國防力量,排除D項。13.D 上海地鐵建設雖然在改革開放之前就有籌劃,但長期徘徊,國家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推動了上海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上海地鐵的修建,伴隨著浦東開放,上海對外開放的深入發展,上海城市交通進入立體化時代,這反映了國家政策對基礎設施建設的影響,D項正確;改革開放前中國就具備建設地鐵的技術水平,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上海在基礎設施修建上引進外資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上海交通的改善,沒有涉及交通改善的影響,排除C項。14.D 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以水墨畫的形式展現,兼具哲情、畫意與詩情,而水墨畫反映了中國傳統的民族特色,這說明新中國的藝術創作趨向探索民族化道路,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動畫情節內容,不能體現情節的曲折性,排除A項;獲得國際上的贊揚不代表新中國的藝術創作就是為國際市場服務的,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新中國的藝術創作趨向擺脫強烈的政治性,排除C項。15.B 近年來我國快遞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這主要得益于我國快遞服務的發展出現了新思路,企業將“互聯網+”、電子商務與快遞業結合,使快遞服務更加安全、快捷,推動了快遞行業的快速發展,B項正確;經濟特區創辦與快遞業發展沒有必然的因果聯系,排除A項;“郵政企業的開拓與創新”并不是快遞行業快速發展的主要因素,排除C項;如果沒有現代科技的發展,即使是民眾普遍接受也不能使快遞業迅速發展,排除D項。16.B 人民幣被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說明人民幣在世界金融體系中的地位不斷上升,新的貨幣的加入也有利于世界金融體系的改革,①④正確,B項正確;“開始形成”的說法不正確,②錯誤;中國在當今世界金融體系中尚未占據主導地位,③錯誤,排除A、C、D三項。17.答案 (1)工業化思潮:工業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工業化有利于推動城市化進程,改善國民經濟結構和緩解人口困局;工業化有利于改良政治和社會風俗。(3分)反工業化思潮:工業化導致世界大戰的發生;發展農業有利于經濟獨立和防范外國經濟滲透;發展農業有利于保持淳樸民風。(3分)(2)歷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世界帶來深重的災難,引起國人的反思;中華民國建立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迅速但深受國外國內環境影響;日本的侵華加劇民族危機,建立重工業體系的任務迫在眉睫;農業人口眾多帶來社會壓力;蘇聯工業化對中國的示范。(任答兩點即可得4分)評述:工業化思潮認識到近代中國發展工業,建立完整工業體系和國防體系,實現國家振興,特別是應對當時日本侵華的重要性;反工業化思潮對工業化發展導致的消極后果以及提高民眾生活水平進行了客觀思考,但把世界大戰的爆發原因簡單地歸結為工業化是偏頗的。總之,工業化是世界發展方向,工業化思潮更適合中國的現實國情。(4分)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近代中國工業化思潮和反工業化思潮的論戰。第(1)問,概括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作答即可。第(2)問,提取材料時間、內容信息,從國外、國內環境方面分析歷史背景,并運用所學知識對歷史現象進行客觀評價分析即可。18.答案 (1)趨勢:不斷增加。原因:在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打擊下,華僑為規避風險回國投資;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開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國內投資環境;國民政府的幣制改革穩定了金融秩序;群眾性抵制日貨運動;等等。(8分)(2)作用:有利于增加外匯收入和平衡國際收支,促進國家經濟建設;僑匯對繁榮地方經濟、發展文化公益事業均有顯著作用;有利于保護僑民的合法權益,增強其對祖國的認同感。(6分)解析 第(1)問第①小問,由材料“僑匯約始于19世紀60年代,1902—1936年中國僑匯年均2.5億元,1937年則達到4.74億元,1938年國民政府在南洋‘加緊吸收華僑匯款’,僑匯更達6.44億元”可得出20世紀30年代后期南洋僑匯呈現出不斷增加的趨勢。第②小問,從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國民政府幣制改革和群眾性抵制日貨運動等方面說明。第(2)問,從國家經濟建設、文化公益事業、祖國認同感等方面進行回答。19.答案 (1)1934年教育方針形成的背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中國共產黨領導蘇區人民進行反“圍剿”斗爭;土地革命戰爭的深入開展。1937年教育方針形成的背景:日本已經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尚未正式形成。1957年教育方針形成的背景:中共八大召開,確立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1956年底,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基本確立。(6分)(2)關系:1957年的教育方針為1990年的教育方針的形成奠定了基礎,1990年的教育方針是對1957年教育方針的繼承與發展。(2分)意義:為社會主義教育指明了培養目標;為中國教育事業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有利于培養高素質社會主義勞動者;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有利于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4分)解析 第(1)問,1934年教育方針形成的背景:根據材料一“在于以共產主義的精神來教育廣大的勞苦民眾,在于使文化教育為革命戰爭與階級斗爭服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蘇維埃共和國成立;中國共產黨領導蘇區人民進行反“圍剿”斗爭;土地革命戰爭的深入開展。1937年教育方針形成的背景:根據材料一“提高人民民族覺悟的程度。實行全國學生的武裝訓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日本已經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尚未正式形成。1957年教育方針形成的背景:根據材料一“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中共八大召開,確立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1956年底,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基本確立。第(2)問第①小問,根據材料一1957年教育方針內容和材料二1990年教育方針內容可得出1957年的教育方針為1990年的教育方針的形成奠定了基礎,1990年的教育方針是對1957年教育方針的繼承與發展;第②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即可。20.答案 標題:中國西南地區游記。(2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西南地區,受到東南沿海近代化的影響,以及馬幫行旅的傳播,已經有了濃厚的近代化氣息。比如:婦女“天足運動”,思想解放和女權運動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此外,近代教育也在西南地區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在西南地區,既可以看到富商巨賈的生活狀態,也可以看到當地特色的農業、種植業,以及絲綢業、鹽業和采礦業等手工業和工業的近代化進程。雖然這些變化與法國的現代化程度還相距甚遠,但中國實實在在地發生著變革。(8分)法國人在中國西南地區旅游的所見所聞是中國近代化進程的一個縮影,是中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近代化的歷史見證。(2分)解析 首先,可圍繞“晚清西南地區”“游記”“社會發展與變遷”擬定題目,如“中國西南地區游記”“中國西南地區的近代化進程”。其次,結合婦女“天足運動”、富商生活、馬幫行旅、近代教育、產業發展等材料內容,描述西南地區的社會發展與變遷。最后總結:法國人在中國西南地區旅游的所見所聞是中國近代化進程的一個縮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