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中作文復習和素材積累“認識自我”材料分析+立意指導+標題范例+素材積累+范文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正如每個人都會囿于自己的皮囊,每個人也同樣囿于自己的意識。”日本設計大師山本耀司:“‘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了一些別的什么,反彈回來,才會知道它的面目。”讀了以上兩則材料,你有怎樣的思考和感悟?請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一、作文材料分析本次作文提供了兩則材料。叔本華的話“正如每個人都會囿于自己的皮囊,每個人也同樣囿于自己的意識”,指出人往往受限于自身的意識,難以突破自我認知的局限。這里的“意識”包括個人的思維模式、觀念、經驗等,這些因素如同無形的枷鎖,使我們在認識自己和世界時存在盲點,無法全面、客觀地看待事物,暗示了突破自我意識禁錮的艱難性以及必要性。山本耀司的話“‘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了一些別的什么,反彈回來,才會知道它的面目”,則從另一個角度闡述了認識自我的途徑。“撞上別的什么”可以理解為與外界的接觸、沖突、碰撞,包括與他人的交往、經歷的困難與挫折、參與的各種活動等。通過這些外部的反饋,我們如同照鏡子一般,從他人的評價、事情的結果中獲取關于自我的信息,從而逐漸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特點、優勢與不足,強調了借助外界力量來認識自我的重要方法。這兩則材料屬于互補關系,叔本華揭示了認識自我的困境,山本耀司則提供了突破困境的一種思路。我們在寫作時需要綜合考慮兩者,探討如何在意識到自我意識局限的情況下,積極利用外界因素來實現對自我的更深刻、準確的認識,進而思考這種認識對個人成長、人生發展的重要意義和價值。二、立意指導1. 借碰撞之光,破認知之繭:著重闡述通過與外界的碰撞,如與不同觀點的人交流、參與新的挑戰等,來打破自身意識的局限,實現對自我的重新認識和成長。可以結合具體事例,說明在碰撞過程中如何發現自己從未察覺的潛力、改變固有的觀念,從而塑造更完善的自我人格和價值體系。2. 內省外鑒,明心見性:強調既要審視自己內心的想法、觀念和情感,反思自我意識中的偏見和狹隘之處,又要借鑒外部的經驗、他人的反饋以及客觀世界的規律。通過內外結合的方式,深入探索自我的本質,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即清晰地了解自己的真正需求、優點和缺點,為個人的人生選擇和發展方向提供堅實的認知基礎。3. 破意識樊籬,繪人生新篇:突出突破自我意識局限對個人人生軌跡的重大影響。以一些勇于突破常規意識束縛的人物或群體為例,講述他們如何在突破后發現新的自我,開啟全新的生活篇章,如在事業上取得突破、在人際關系上實現和諧、在精神追求上達到更高層次等,從而鼓勵讀者積極尋求自我突破,創造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三、標題范例參考1. 《撞破認知局限,尋回真實自我》2. 《于碰撞中省己,在外界里明心》3. 《借外鑒之光,破自我之障》4. 《破意識之繭,綻生命芳華》5. 《以碰撞為筆,繪自我丹青》6. 《內視外察,解鎖自我密碼》7. 《跳出自我樊籬,擁抱多彩世界》8. 《借外力雕琢,顯自我本真》9. 《沖破意識桎梏,重塑自我價值》四、五句名言名句及分析1. “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分析:這句古希臘名言簡潔而深刻,強調了認識自我是人生的重要課題。在自我意識的迷宮中徘徊時,我們應時刻銘記這一使命,通過不斷反思與實踐,努力探尋內心深處真實的自己,為個人成長奠定基礎。2. “人是萬物的尺度。”(普羅泰戈拉)分析:此名言雖有主觀之嫌,但也啟示我們,在認識自我時,個體的體驗和感知至關重要。然而,我們不能僅局限于自身視角,還需與外界互動,以更客觀全面的尺度衡量自我,避免陷入自我中心的誤區。3.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魏征)分析:它提醒我們在認識自我過程中,不能只依賴自己的內心聲音,還應廣泛聽取他人意見。他人的評價如同鏡子,能反射出我們自身忽視的部分,通過兼聽他人看法,我們可以修正自我認知偏差,更加明智地認識自己。4. “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張聞天)分析:這表明我們對自我的認識往往與生活理想緊密相連。通過追求理想生活的過程,我們不斷與現實碰撞,從而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理想與能力,調整自我認知,使自我與生活目標相互契合,實現人生價值。5. “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李嘉誠)分析:此喻形象地說明了認識自我需要內外結合。從內打破象征著自我反思與覺醒,從外打破則代表借助外界力量推動自我成長。只有當我們主動利用外界因素激發內在動力,才能實現從禁錮到突破的轉變,開啟新生。五、八個經典事例1. 蘇軾的人生起伏與自我認知:蘇軾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貶。在黃州時,他從政治上的得意與失意、生活的富足與困苦的強烈對比中,開始反思自己的性格與處世之道。他在東坡上種地,與百姓交朋友,從文學創作到人生哲學都有了新的突破。他將內心的感悟化作詩詞,如《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在與外界環境的碰撞中,重新認識到自己不僅是一個政治家,更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和思想家,實現了自我價值的升華。2. 海倫·凱勒的成長之路:海倫·凱勒在幼年因病失去視力和聽力,從此生活在一個無聲、無光的世界里,這使她的自我認知最初處于混沌狀態。但在莎莉文老師的引導下,她通過觸摸、感受、學習語言等方式與外界交流。她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學會了閱讀、寫作和說話,并憑借頑強的毅力完成了大學學業,成為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她通過與外界的接觸和碰撞,打破了自身殘障帶來的意識局限,深刻認識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為殘疾人樹立了榜樣,也讓全世界看到了人類精神的偉大。3. 富蘭克林的自我完善計劃:本杰明·富蘭克林意識到自己存在諸多性格弱點,如驕傲、急躁等。為了更好地認識和提升自己,他制定了一項嚴格的自我完善計劃,包括道德、品德、學習等多個方面。他每天記錄自己的行為表現,通過與他人的交往和社會活動來檢驗自己的進步,并根據外界的反饋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思維方式。經過長期的堅持和努力,他不僅成功克服了許多弱點,還成為了美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科學家和作家,他的經歷展示了借助外界監督和反饋進行自我認知和成長的有效途徑。4. 魯迅先生的棄醫從文:魯迅早年留學日本,本想學醫救國,但在日本的學習和生活經歷讓他深感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疾病更為可怕。他看到了當時中國民眾的愚昧和社會的黑暗,這些外界現實與他內心的救國理想發生了強烈碰撞。于是,他毅然決定棄醫從文,拿起筆桿作為武器,以文字來喚醒民眾的意識。通過這次重大的人生轉折,魯迅對自己的使命和價值有了全新的認識,成為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實,對中國的文化和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5. 梵高的繪畫探索與自我發現:梵高早期從事過多種職業,但都未能找到真正的自我表達途徑。直到他投身繪畫,在與顏料、畫布以及自然、人物的接觸中,不斷探索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畫作起初不被當時的主流藝術界認可,然而他堅持自己對色彩和線條的獨特感知,在與外界的審美沖突中逐漸明確了自己的藝術追求。盡管一生貧困潦倒,但他通過繪畫找到了真實的自我,其作品在他去世后獲得了極高的藝術評價,成為了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瑰寶,這表明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與外界的碰撞和堅持自我認知是實現藝術價值的關鍵。6. 哥白尼的日心說突破:哥白尼生活在一個“地心說”盛行的時代,人們普遍接受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觀點。然而,哥白尼通過長期的天文觀測和對天體運行規律的深入研究,發現“地心說”存在諸多矛盾和不合理之處。他的觀點與當時的宗教教義和傳統觀念發生了激烈沖突,但他堅持真理,勇敢地提出了“日心說”。這一理論的誕生不僅是天文學上的重大革命,更是哥白尼突破自我意識局限和外界傳統觀念束縛的結果。他通過對科學事實的探索和堅持,重新認識了宇宙的結構,為人類科學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7. 俞敏洪的創業歷程:俞敏洪從一個農村孩子成長為新東方教育集團的創始人,他的人生經歷充滿了與外界的碰撞和自我認知的轉變。在北大求學期間,他意識到自己與其他同學在知識儲備和綜合素質上的差距,這促使他更加努力學習。畢業后,他在創辦新東方的過程中,面臨著市場競爭、師資管理、教育理念等諸多問題和挑戰。他不斷從失敗和成功中吸取經驗教訓,根據市場需求和學生反饋調整教學方法和業務方向。通過與外界環境的持續互動,他逐漸明確了自己在教育領域的優勢和使命,將新東方打造成為全國知名的教育品牌,同時也實現了自我價值的巨大提升。8. 中國女排的拼搏與成長:中國女排多年來歷經無數次國際大賽的考驗,在與世界各國強隊的交鋒中不斷成長和進步。每一場比賽都是一次與外界的激烈碰撞,球隊在勝利與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對自身的技術水平、戰術配合、團隊精神等方面進行深入反思和調整。從早期的“五連冠”輝煌到后來的起伏跌宕,再到新一代女排的崛起,中國女排始終在不斷適應國際排球發展的趨勢,通過外界的競爭壓力來提升自我認知,完善訓練體系和比賽策略,這種在與外界碰撞中追求卓越的精神不僅讓中國女排成為了中國體育的一面旗幟,也為國家贏得了榮譽,展現了團隊在認識自我和突破局限過程中的堅韌與力量。范文一:破認知之繭,綻生命之光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指出人囿于自己的意識,日本設計大師山本耀司則認為通過與外界碰撞才能認清自我。這啟示我們,唯有突破自我意識的禁錮,借助外在力量不斷省察自身,才能實現自我認知的升華,綻放生命的光彩。自我省察是認識自我的基石。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一生都在不斷地自我反思與追問中前行。他通過審視自己的言行舉止、道德修養和學問傳承,清晰地把握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和價值追求。我們也應如此,時刻保持自省的意識,在日常的點滴中反思自己的選擇、行為和思想,從而發現自身的優點與不足,為自我認知的深化奠定基礎。只有通過深入的自我省察,我們才能像古代賢士一樣,在內心的澄澈中找尋到真實的自我,不被外界的喧囂與浮躁所迷惑,堅守內心的本真與善良。外界磨礪是認清自我的關鍵。“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蘇軾的一生便是在外界的重重磨礪中,逐漸認清自我、成就非凡的典范。他年少成名,卻仕途坎坷,屢遭貶謫。然而,正是這些挫折與磨難,讓他在黃州的東坡上種地、在赤壁之下泛舟時,有機會與大自然和普通百姓深度接觸。他從詩詞歌賦到人生哲學都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與轉變,從一個單純的文人墨客成長為兼具豁達胸懷與深邃思想的文學巨匠。可見,外界的磨礪如同試金石,能讓我們在困境中看到自己的潛力與局限,在挫折中磨礪意志、錘煉品格,從而更加準確地認識自己,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價值所在。兼聽則明是提升自我的助力。唐太宗李世民廣納諫言,開創“貞觀之治”,成為一代明君。他深知自己作為君主,視野和思維存在局限,因此虛心聽取魏征等大臣的意見和建議,從國家治理的方針政策到個人的行為舉止,都在臣子的進諫中不斷修正和完善。正是這種兼聽的胸懷和智慧,讓他能夠突破自身意識的狹隘,站在更高的角度審視自己和國家的發展,從而成就了大唐的盛世繁華。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應學會傾聽他人的聲音,無論是朋友的直言相告,還是師長的諄諄教導,亦或是陌生人的客觀評價,都可能成為我們認識自我、提升自我的寶貴契機。通過兼聽他人的觀點,我們可以彌補自身認知的不足,拓寬視野,讓自己在成長的道路上更加穩健地前行。我們生活在一個復雜多變的世界里,自我認知是一場漫長而深刻的旅程。只有通過持續的自我省察、勇敢地接受外界磨礪,并虛心兼聽他人意見,我們才能突破自我意識的繭縛,清晰地認識自己,綻放出生命獨特的光芒。讓我們以自省為筆、以磨礪為墨、以兼聽為紙,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時代的洪流中留下堅實而閃耀的足跡。范文二:借碰撞之鏡,鑒自我之形叔本華感慨人受困于自身意識,山本耀司則提出借外界碰撞來認識自我。這告訴我們,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需要鏡子照亮,我們在認識自我的道路上,也需借助與外界的碰撞這面鏡子,清晰地映照出真實的自己,從而實現自我的蛻變與成長。碰撞于人際交流中,明自身長短。“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徐霞客游歷四方,與各地的文人墨客、山野村夫交流切磋。在與他人的交談中,他聽聞了許多奇聞軼事、地理風貌,這些信息不僅豐富了他的知識儲備,更讓他在對比和交流中發現自己在觀察自然、記錄地理現象方面的獨特優勢和敏銳視角。同時,他人的質疑和建議也促使他反思自己考察方法的不足之處,進而不斷改進。正是通過與形形色色的人交流碰撞,徐霞客能夠更加全面地認識自己的能力和特質,為他撰寫《徐霞客游記》這一偉大著作奠定了堅實基礎,也讓他在地理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成就了一番獨特的事業。碰撞在困境挑戰前,塑堅韌品格。“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司馬遷因李陵之禍遭受宮刑,深陷人生絕境。然而,正是這場巨大的磨難與他內心的理想信念發生了強烈碰撞,讓他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價值和使命。他沒有在困境中沉淪,反而以驚人的毅力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發憤著書,最終完成了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在與困境的碰撞中,司馬遷看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勇氣和力量,塑造了堅韌不屈的品格,也讓后人從他的著作中看到了一個偉大史學家在困境中對自我價值的深刻認知和不懈追求,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碰撞自多元文化間,拓視野格局。“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唐朝作為一個開放包容的時代,眾多文人雅士在與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中獲得了全新的自我認知和藝術靈感。王維的詩歌繪畫作品中,既有中原文化的底蘊,又融入了西域等地的風情特色,他在接觸不同文化的過程中,拓寬了自己的審美視野和創作思路。通過與佛教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流互動,唐朝的詩人們突破了本土文化的局限,在文學藝術領域展現出更加恢弘大氣、兼容并包的格局,他們的作品也因此具有了穿越時空的魅力,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我們每個人都像是一座有待開發的寶藏,而與外界的碰撞就是開啟寶藏之門的鑰匙。在人際交流中明辨自身優劣,于困境挑戰前錘煉堅韌品格,從多元文化間拓寬視野格局,我們就能借助碰撞這面鏡子,精準地洞察自我,不斷挖掘自身潛力,實現自我的完善與升華。讓我們勇敢地投身于豐富多彩的世界,積極與外界碰撞,在時代的舞臺上展現出最耀眼、最真實的自我,為人類文明的進步添磚加瓦,書寫屬于自己的輝煌傳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