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一 “推理、推斷”類【真題示例】1.(2024·湖北,1)湖北襄陽鳳凰咀遺址出土的“蛋殼陶杯”(如下圖)制作精美,陶胎輕薄,杯壁厚度不超過0.5毫米。一般認為,蛋殼陶杯是顯示尊貴身份的禮器。該類器物此前主要發現于龍山文化遺存,在其他地區極為罕見。據此可推斷 ( )正視圖 俯視圖A.早期國家認同已廣泛形成B.南北地區間貿易往來較為頻繁C.史前文明存在遠距離交流D.鳳凰咀遺存與大汶口文化同期解題 秘籍 試題主旨 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點材料分析 “蛋殼陶杯”此前主要發現于龍山文化遺存,在其他地區極為罕見,而湖北襄陽鳳凰咀遺址也出土了“蛋殼陶杯”思維路徑 龍山文化遺存與湖北襄陽鳳凰咀遺址這兩個不同地區都出現“蛋殼陶杯”,說明這兩個地區存在一定的交流,C項正確失分 點評 時序不清 新石器時代早期,國家尚未出現,排除A項史實不符 受生產力水平影響,新石器時代南北地區之間交通不便,貿易往來并不頻繁,排除B項表述絕對 據材料可以推知,湖北襄陽鳳凰咀遺存和龍山文化遺存之間存在交流,但無法得出鳳凰咀遺存與大汶口文化同期的結論,排除D項2.(2024·安徽,7)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雖然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學的社會主義之始祖”,有許多獨具慧眼的見解,但“我們對于古人的學說,當參照現在的情形,加以考慮,斷不可一味盲從,做出那‘孔趨亦趨,孔步亦步’的樣子”。由此可見,當時知識界已關注到 ( )A.革命理論傳播的廣泛性B.儒家傳統文化的包容性C.民主主義革命的階段性D.社會主義學說的實踐性解題 秘籍 試題主旨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材料分析 材料反映了當時知識界認為對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說不可一味盲從,要結合現實因素考量思維路徑 材料“對于古人的學說,當參照現在的情形,加以考慮”說明當時知識界已經關注到社會主義學說的實踐性,D項正確失分 點評 夸大其詞 此時是1921年,廣泛性說法錯誤,排除A項節外生枝 材料說的是馬克思主義,未涉及儒家傳統文化的特點,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 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中國的革命要分兩步走。材料沒有涉及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階段性,排除C項3.(2024·新課標卷,30)公元前5世紀,波斯的一份契約記載,有商人承租了國王的私有水源、土地,并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費;另一份契約記載,商人將份地、農具和種子等租給他人,承租人需要按要求支付小麥、扁豆、芝麻等。據此可知,當時波斯 ( )A.開始出現經營借貸業務的商人B.地租的征收以實物為主C.成為西亞最早使用契約的國家D.國王占有全部生產資料解題 秘籍 試題主旨 古代波斯的商業契約材料分析 兩份契約分別記載了國王和商人把生產資料租給別人的情況思維路徑 兩份契約均要求以土地收成作為租費,據此可推斷當時波斯地租的征收以實物為主,B項正確失分 點評 脫離材料 材料未明確商人經營借貸業務的“開始”時間,且除商人外,還有國王出租土地、水源等,“開始出現經營借貸業務的商人”不能涵蓋材料內容,排除A項史實不符 早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兩河流域的人們已經使用契約,古巴比倫時期,訂立契約是普遍現象,排除C項認識片面 材料敘述了除國王占有生產資料外,還涉及了商人占有生產資料如種子等,排除D項【真題改編】(2024·湖北,4)元英宗即位初,中書省奏議:南宋故地納入版圖四十余年來,有田地的納地稅,做買賣的納商稅,此外別無征發,比北方的漢人負擔要輕;田多的富戶們,有的一年收二三十萬石租子,納的官糧卻輕。據此可知,元朝前期 ( )A.抑制土地兼并 B.優容江南經濟C.簡化賦稅名目 D.提高南人地位(改編)元英宗即位初,中書省奏議:南宋故地納入版圖四十余年來,有田地的納地稅,做買賣的納商稅,此外別無征發,比北方的漢人負擔要輕;田多的富戶們,有的一年收二三十萬石租子,納的官糧卻輕。據此可知,元朝前期 ( )A.貧富差距縮小 B.優容江南經濟C.簡化賦稅名目 D.民族歧視嚴重(2024·廣東,10)下表所示為1952年部分城市大型私營工業統購、包銷、訂貨等類商品的產值比重。城市 上海 天津 武漢 西安 沈陽比值 59.5% 70% 65.5% 70% 59.9%由上表可知 ( )A.公私合營企業占主要份額B.私營資本主義經濟顯著增強C.國家掌握私營產品的主要部分D.單一的公有制結構已經形成(改編)下表所示為1952年部分城市大型私營工業統購、包銷、訂貨等類商品的產值比重。城市 上海 天津 武漢 西安 沈陽比值 59.5% 70% 65.5% 70% 59.9%由此可知 ( )A.社會主義改造取得初步成效B.私營資本主義經濟顯著增強C.國家掌握私營產品的主要部分D.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與發展(2024·新課標卷,24)考古學者在某史前遺址發掘出1 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類墓葬分別占總數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規模大、隨葬品豐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禮器等。據此可以推斷,該遺址處于 ( )A.舊石器時代早期 B.舊石器時代晚期C.新石器時代早期 D.新石器時代晚期(改編)下表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青海樂都柳灣遺址的氏族公共墓地隨葬品統計表。墓地 隨葬品170號 僅有灰罐1件,粗雙耳罐2件176號 僅有小垂罐、侈口罐各1件197號 共66件,其中有斧、錛、鑿等生產工具,以及罐、壺等彩陶243號 彩陶壺1件、侈口罐1件及一殘陶器底部據此可知 ( )A.階級分化初步出現B.母系氏族公社出現C.中華文明多元一體D.遺址屬于仰韶文化【最新模擬】(每小題3分,計48分)1.《世本》曰:“蚩尤以金作兵器。”在山東長島店子村龍山文化遺址的灰坑中,曾發現一枚圓形銅片,經考古專家鑒定是黃銅。此外,山東膠州三里河文化遺址中亦出土有銅錐、銅煉渣;河南淮陽平糧臺古城遺址發現一塊銅渣。由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A.新石器時代已存在冶金技術B.歷史文獻可以作為一手史料C.先秦時期各區域間交流頻繁D.考古是研究歷史的最佳途徑2.到南北朝末期,各族人民在經濟生活、文化語言、風俗習慣等方面,都已和漢族基本上一樣了。胡樂、胡舞、胡床、胡餅及尊重婦女的意識等也給漢族文化注入了新鮮血液。據此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 ( )A.女性地位有所提高B.華夏認同觀念的形成C.民族交融雙向互動D.少數民族加速封建化3.唐初,政府重視戶籍管理,戶籍編制嚴格。開元年間(713—741年),戶籍編制工作陷于紊亂停頓,到天寶年間(742—756年),已經是“籍帳之間,虛存戶口”。由此可知,當時 ( )A.莊園經濟趨于鼎盛 B.賦役制度亟待調整C.商品經濟占據主導 D.藩鎮割據日益嚴重4.忽必烈繼位后,在北方創建驛站,滅亡南宋以后,在江南也普遍設立驛站。全國總計設驛站一千五百余處,驛站以大都為中心遍及四方邊地,負責提供來往官員、使臣的飲食,也便利了文書的傳遞。據此可知,元初驛站制度 ( )A.開創了溝通南北的交通網絡B.推動了長途貿易的發展C.提升了政府行政治理的效能D.加快了國家統一的步伐5.(原創題·情境創新+視角創新)1653年,順治帝賜湯若望號為“通玄教師”。諭旨:“爾湯若望來自西洋,精于象緯,閎通歷法。徐光啟特薦于朝,一時專家治歷如魏文魁等,實不及爾。但以遠人,多忌成功,終不見用。朕承天眷,定鼎之初,爾為朕修《大清時憲歷》,迄于有成。又能潔身持行。盡心乃事。……俾知天生賢人,佐佑定歷,補數千年之闕略,非偶然也。”由材料可知 ( )A.清政府奉行閉關自守的政策B.順治帝認為西方歷法優于中國歷法C.清朝皇帝積極了解國際局勢D.順治帝反對封閉和狹隘的文化意識6.某同學在進行主題學習時,搜集了以下材料:《海國圖志》《天朝田畝制度》《復陳購買外洋船炮折》《變法通議》《革命軍》。據此推斷,他所學習的主題應是 ( )A.“天朝上國”觀念的崩潰B.晚清政府的自救運動C.中國人民抵御侵略的決心D.社會各階級挽救危局的努力7.下圖所示為1894—1920年中國國內市場商品平均年增長率。據圖可得出的歷史結論是,這一時期中國 ( )A.貿易逆差局面得到扭轉B.外國商品輸入日益減少C.民族工業呈現發展趨勢D.商品出口量呈增長趨勢8.下圖為近代長三角地區鐵路、水路人口流動量變化圖(寧為南京,甬為寧波,杭為杭州)。據此推知,這一時期 ( )A.長三角水路運輸趨于消亡B.上海是全國的經濟中心C.鐵路帶動了沿線城市的發展D.政治局勢影響人口流動9.1949年3月召開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中共中央高度重視東北局寫成于1948年的《關于東北經濟構成及經濟建設基本方針的提綱》,認為東北的國營經濟的發展是成功的。據此可知,這一時期我黨 ( )A.確定經濟建設作為中心任務B.正在為成為執政黨做好準備C.重視發揮東北工業基地作用D.即將開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10.2024年的春運,人們的出行方式發生了結構性變化,主要體現為自駕的比例增加。為適應這一變化,交通運輸部上線“e路暢通”小程序,幫助人們查詢高速公路實時狀態等信息,如果遇到事故,也可通過小程序“一鍵呼救”。根據材料可知 ( )A.中國高速公路里程已位居世界第一B.信息革命成果已運用到日常生活中C.汽車工業已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D.互聯網小程序推動電子商務的發展11.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每年的泛濫不可預知、來勢兇猛,而尼羅河每年的泛濫可以預知、起勢平緩。故而蘇美爾人將他們的洪水之神視為冷酷無情的惡神,但埃及人卻把他們的洪水之神看作是“它的到來會給每個人帶來歡樂”的喜神。由此可見 ( )A.文化多樣性受自然環境影響B.古埃及文明宗教色彩濃厚C.西亞與埃及間存在文明沖突D.大河流域有利于農業發展12.(原創題·情境創新+視角創新)1937年,阿拉斯加進行土地測量時曾經發掘古城遺跡,根據建筑特征,可以推測這些居民應該是俄羅斯人。目前,這個在阿拉斯加的俄羅斯居民區被考古界認可,被視為歷史事實。時間大概是三百年前,有人推測它是某個航海家或者商人在這里建立的居民區。該古城遺跡可以用來研究 ( )A.俄羅斯人對阿拉斯加進行的殖民擴張B.俄羅斯人探索北冰洋通往太平洋航路C.哥倫布開辟新航路并建立北美殖民地D.北大西洋高緯度地區通往亞洲的航路13.法國政治思想家博丹(1530—1596)認為,國家起源于家庭,是“主權力量對無數家庭及共同事務的公正處理”,是民族利益的集合整體;國家政權屬于國王和議會,應當按照法律進行治理。據此推知,當時歐洲 ( )A.法治觀念深入人心B.代議制民主得到擴展C.民族國家正在形成D.世俗王權已超越教權14.1834年,在普魯士的推動下,德意志關稅同盟成立,包括18個邦,占德意志領土的2/3,同盟內部禁止設立關卡,實行免稅貿易,采用統一的貨幣和度量衡制度。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德意志 ( )A.市場統一促進經濟高速發展B.自由主義潮流占據主導地位C.工業革命要求克服分裂狀態D.實力增強推動海外殖民擴張15.1920年,日本國會批準了一項海軍擴張計劃,即八年內增加八艘戰列艦和八艘裝甲巡洋艦,以它們為主力組成“八八艦隊”。1922年華盛頓會議簽訂的《五國海軍條約》終止了該計劃的實施,英美還要求日本銷毀已下水接近完工的陸奧號戰列艦,但日本強硬堅持,陸奧號最終建成。由材料可知 ( )A.日本力圖獲取德國在山東的特權B.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對戰敗國的掠奪C.華盛頓會議解決了列強間的矛盾D.美英日三國展開海軍軍備競賽16.1981年,世界銀行推出了有關撒哈拉以南非洲發展的《伯格報告》。該報告認為在引發撒哈拉以南非洲經濟困難方面,信貸、匯率等內在的政策性因素比環境惡化、人口膨脹以及“惡化的國際環境”所起的作用更大。據此可知,該報告建議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 ( )A.提高政府民主化水平B.強化市場調節功能C.改善冷戰對抗的局面D.加大對物價的指導參考答案專題一 “推理、推斷”類(2024·湖北,4) B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元朝前期,南方地區納稅比北方輕,這說明元朝前期政府優容江南經濟,B項正確;元朝政府并未抑制土地兼并,排除A項;材料沒有簡化賦稅名目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元朝實行四等人制,南人地位低下,排除D項。(改編) B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元朝前期,南方地區納稅較北方輕,這說明元朝前期,政府優容江南經濟,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前期南方地區納稅比北方輕,但不能說明整個社會貧富差距縮小,排除A項;材料沒有簡化賦稅名目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南宋故地的漢人納稅負擔比北方的漢人負擔要輕,無法體現民族歧視,排除D項。(2024·廣東,10) C 解析 根據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1952年部分城市大型私營工業統購、包銷、訂貨等類商品的產值比重較高,說明國家在私營工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影響較大。結合所學可知,1953年我國開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材料所述符合進行三大改造的需要,故私營工業逐漸步入國家經濟軌道,國家掌握私營產品的主要部分,C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私營企業中統購、包銷、訂貨的份額,未涉及公私合營企業,排除A項;由材料無法看出私營資本主義經濟顯著增強,排除B項;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國實行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排除D項。(改編) C 解析 根據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1952年部分城市大型私營企業統購、統銷、訂貨等類商品的產值比重較高,說明國家在私營企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影響較大,且結合所學可知,1953年我國開展了三大改造,將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為公有制,材料所述符合進行三大改造的需要,故私營工業逐漸步入國家經濟軌道,國家掌握私營產品的主要部分,C項正確;1952年社會主義改造尚未開始實行,排除A項;由材料無法看出私營資本主義經濟顯著增強,排除B項;部分城市大型私營企業統購、統銷、訂貨等類商品的產值比重不能說明整個國民經濟恢復與發展的情況,排除D項。(2024·新課標卷,24) D 解析 根據材料中該遺址大、中、小墓葬的比例對比以及大型基葬的特點可知,隨葬品品類較多且出現了禮器,說明當時的社會已經出現貧富分化。結合所學可知,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的父系氏族社會,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開始出現,故選D項;舊石器時代早期,先民從事漁獵和采集,過著群居生活,并未出現貧富分化,排除A項;舊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早期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生產力依然低下,氏族成員共同勞動,成果共享,排除B、C兩項。(改編) A 解析 據材料信息可知,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樂都柳灣遺址的公共墓地中,不同墓葬的隨葬品存在明顯的差異,反映了這一時期貧富差距和階級分化,A項正確;母系氏族公社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已出現,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一個遺址,不能整體反映中華文明的情況,排除C項;仰韶文化屬于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遺存,地處黃河中游,而材料所述的樂都柳灣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地處黃河上游,排除D項。1.A 解析 據材料信息可知,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了黃銅材質的歷史遺物,結合所學史實可知,龍山文化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即說明新石器時代已存在冶金技術,故選A項;《世本》所述內容并不能作為研究新石器時代的一手史料,排除B項;材料強調在龍山文化遺址、三里河文化遺址、平糧臺古城遺址中均發現銅質物品,并無各地區交流頻繁的信息,排除C項;考古研究要與文獻史料相互印證,“最佳途徑”一詞表述有誤,排除D項。2.C 解析 據材料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族人民在多方面與漢族基本一樣,同時漢族也吸收了少數民族的文化,體現了民族交融的雙向互動,C項正確;少數民族尊重婦女的意識對漢族文化有所影響,并不能證明女性地位有所提高,排除A項;華夏認同觀念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而不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民族交融的雙向互動,而不單單是漢族文化對少數民族的影響,排除D項。3.B 解析 據材料可知,唐初政府重視戶籍管理,戶籍編制嚴格,但是到了開元年間,戶籍編制工作陷于紊亂停頓,天寶年間,戶籍編制更是虛存戶口。這說明當時戶籍管理日漸松散,而戶籍管理又是征稅的依據,反映出當時的賦役制度亟待調整,B項正確。漢代時期莊園經濟趨于鼎盛,A項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這一時期小農經濟占據主導地位,排除C項;材料內容與藩鎮割據無關,排除D項。4.C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元朝構建了以大都為中心通向全國乃至境外的驛路交通網,其職能主要是為公差人員和往來使者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務,運輸官府物資等,這對鞏固政權、維護中央集權統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有助于提升政府的行政效能,C項正確;元初驛站制度并不是溝通南北交通網絡的開始,且“開創了”表述錯誤,排除A項;驛站制度并不是為長途貿易服務的,排除B項;元朝滅亡南宋以后國家已經實現統一,排除D項。5.D 解析 順治帝的諭旨有兩點值得注意:一、不隱諱中國傳統歷法具有缺陷,公開承認西洋學術可以補數千年之闕略;二、反對“但以遠人,多忌成功”的封閉、狹隘的文化意識,而主張博求外域文化。其姿態顯然開明,故選D項。材料明顯在講對外交往,而不是閉關自守的政策,排除A項。順治帝沒有覺得西方歷法優于中國歷法,只是說西方歷法可以彌補中國歷法的缺陷,排除B項。材料并沒有體現清朝皇帝積極了解國際局勢,排除C項。6.D 解析 據材料信息可知,《海國圖志》是地主階級抵抗派魏源的代表作,《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的綱領性文件,《復陳購買外洋船炮折》是曾國藩的奏折,《變法通議》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的著作,《革命家》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著作,這些反映了地主階級、農民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社會各階級挽救危局的努力,沒有涉及“天朝上國”觀念的崩潰,排除A項;《革命軍》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著作,宣傳了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思想,不屬于清政府的自救運動,排除B項;《天朝田畝制度》與抵御列強侵略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7.C 解析 由圖片可知,與1894—1908年相比,1908—1920年我國國內生產商品的年均增長率大幅增加,且超過了進口商品的增長率,這說明中國民族工業呈現不斷發展的趨勢,故選C項;圖中只有進口商品,并未提到出口商品,所以無法得出貿易逆差局面得到扭轉的結論,排除A項;圖中進口商品的增長率都在5%以上,說明進口商品還是不斷增加的,不能得出外國商品輸入日益減少的結論,排除B項;圖中沒有反映商品出口量的情況,所以無法得出商品出口量呈增長趨勢的結論,排除D項。8.D 解析 仔細觀察圖片可發現,鐵路運輸的人口流動量總體呈上升趨勢,而水路人口流動量一直徘徊在低水平狀態,其中1911年爆發辛亥革命,人口流動規模因民眾避難而迅速擴大,而1927年受北伐戰爭影響,兩條鐵路人口流動量大幅下降。這說明政治局勢影響人口流動,故選D項。由圖可知,水路客運發展整體穩定,且水路運輸除客運外還包括貨運,并未消亡,排除A項;題干中的幾條鐵路和水路運輸均連接上海,說明上海的區域中心地位突出,但無法反映上海在全國的經濟地位,排除B項;材料信息僅反映鐵路帶動了人口流動,未涉及鐵路對沿線城市發展的影響,排除C項。9.B 解析 據材料“東北的國營經濟的發展是成功的”可知,中共中央重視東北局的經濟建設成果,這表明黨在思考和探索未來執政后的經濟建設方針和策略,在為成為執政黨做好準備,B項正確;1949年3月,當時全國還未完全解放,黨的工作重心仍是奪取全國政權,而非經濟建設,排除A項;材料重點強調的是對東北國營經濟發展模式的重視,而非單純重視東北工業基地的作用,排除C項;此時新中國還未成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還未提上日程,排除D項。10.B 解析 據材料可知,2024年春運時期人們自駕出行比例增加,為了適應這一變化,交通運輸部上線“e路暢通”小程序方便人們高速出行的需要,說明信息革命成果已經運用到日常生活中,B項正確;材料僅反映2024年春運時期我國自駕出行比例增加,據材料信息無法得出中國高速公路里程已位居世界第一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C、D兩項,排除。11.A 解析 據材料可知,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兩個區域的大河泛濫的不同特點促成了蘇美爾人和埃及人對洪水之神的不同態度,反映出文化多樣性受自然環境影響,故選A項;材料反映的是蘇美爾人和埃及人對洪水的態度,不是古埃及文明宗教色彩濃厚,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西亞和埃及文化的不同,沒有提及文明沖突,排除C項;西亞和埃及都屬于大河流域,但材料沒有提及這兩個地區農業的發展,排除D項。12.B 解析 根據材料“阿拉斯加”“俄羅斯人”“三百年前,有人推測它是某個航海家或者商人在這里建立的居民區”可以推斷,這個遺跡可能與17世紀俄羅斯人在北美高緯度的阿拉斯加地區探索新航路有關,B項正確;材料只反映俄羅斯人的航海或經商,并未涉及俄羅斯人的殖民擴張問題,A項錯誤;雖然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新大陸,但材料反映的是俄羅斯人,哥倫布是意大利人,C項錯誤;材料反映的阿拉斯加地處高緯度的北太平洋與北冰洋之間,沒有涉及北大西洋高緯度地區,D項錯誤。13.C 解析 據材料“國家起源于家庭”“是民族利益的集合整體”可知,博丹的觀點強調了國家的民族性,他認為國家是民族利益的集合整體,這與當時歐洲正在形成的民族國家概念是一致的,故選C項;從博丹的論述中可知,他強調法律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性,但并不能由此推斷出當時歐洲法治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且16世紀的歐洲只有一些法治思想萌芽,要說“深入人心”還為時過早,排除A項;這一時期歐洲國家并未建立代議制民主,更談不上“得到擴展”,排除B項;雖然16世紀的歐洲王權與教權之間確實存在沖突,但博丹的觀點并沒有直接涉及這兩者之間的權力對比,排除D項。14.C 解析 根據材料“1834年”“普魯士的推動”“同盟內部禁止設立關卡,實行免稅貿易,采用統一的貨幣和度量衡制度”并結合所學可知,德意志工業革命的開展迫切要求其克服四分五裂局面,建立統一的國內市場,故選C項;從材料中看不出德意志經濟的高速發展,排除A項;自由主義潮流、海外殖民均與材料無關,排除B、D兩項。15.D 解析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雖然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對美英日的海軍進行了規定和限制,但日本卻強硬地擴張海軍,反映了美英日三國在亞太地區的軍備競賽,故選D項;1919年巴黎和會上英法美等國已經把德國原來在山東的一切權益轉讓給日本,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海軍擴張問題,B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據材料“日本強硬堅持,陸奧號最終建成”并結合所學可知,華盛頓會議并沒有解決列強之間的矛盾,排除C項。16.B 解析 1981年的《伯格報告》認為,信貸、匯率等政策性因素是引發撒哈拉以南非洲經濟困難的主要原因。據此可知,該報告建議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強化市場調節功能,即讓市場更自由地決定信貸和匯率等經濟變量,這有助于減少政府對經濟的過度干預,提高經濟效率,故選B項;報告關注的是經濟問題,而不是政治或民主化問題,排除A項;報告討論的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而不是國際政治關系或冷戰對抗,排除C項;雖然物價是影響經濟的一個因素,但報告并沒有特別強調物價問題,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