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考題型分類突破】專題四 “比較、變化”類(含解析) 2025年高考歷史二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考題型分類突破】專題四 “比較、變化”類(含解析) 2025年高考歷史二輪復習

資源簡介

專題四 “比較、變化”類
【真題示例】
1.(2024·山東,9)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多次表示,世界總人口約四分之一分布在蘇聯、西歐、北美、日本等地。“很難說這十一二億人口的繼續發展能夠建筑在三十多億人口的繼續貧困的基礎上。”中國的外交主張中與這種認識相契合的是 ( )
A.結伴而不結盟
B.改善南北關系
C.推進大國協調合作
D.與周邊國家共同發展
解題 秘籍 試題主旨 新中國的外交
材料分析 根據材料“很難說這十一二億人口的繼續發展能夠建筑在三十多億人口的繼續貧困的基礎上”可知,鄧小平認為今后發達國家的繼續發展很難建立在剝削發展中國家的基礎之上
思維路徑 材料說明鄧小平認為必須改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關系,也就是南北關系,B項正確
失分 點評 概念曲解 結伴而不結盟強調的是不與他國結盟,而是建立伙伴關系,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
張冠李戴 材料強調的是改善南北關系,而不是推進大國協調合作,排除C項
偷梁換柱 材料強調的是改善南北關系,而不是與周邊國家共同發展,排除D項
2.(2024·湖南,16)20世紀50年代,英國在鎮壓肯尼亞“茅茅運動”時,每屠殺一名起義者,得花一萬英鎊。法國為鎮壓印度支那人民獨立斗爭所支出的戰費高達三萬億舊法郎,差不多等于馬歇爾計劃撥款的兩倍。這兩則史實 ( )
A.揭示了民族解放運動的歷史背景
B.有助于解釋殖民統治崩潰的原因
C.有助于衡量英法兩國當時的經濟實力
D.揭示了亞非拉反殖反帝斗爭的正義性
解題 秘籍 試題主旨 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
材料分析 根據材料可知,英國、法國在鎮壓殖民地民族獨立運動的過程中花費了大量財富
思維路徑 鎮壓起義的大量支出,給英、法等殖民國家造成嚴重的財政負擔,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其殖民統治崩潰的原因,B項正確
失分 點評 理解偏差 材料涉及的是二戰后殖民國家勢力的衰落,與民族解放運動的歷史背景無關,排除A項
主旨不符 材料的主旨并非英法兩國當時的經濟實力對比,排除C項
節外生枝 材料并未討論亞非拉反殖反帝斗爭的正義性,而是殖民國家殖民統治崩潰的原因,排除D項
【真題改編】
(2024·新課標卷,25)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紛進行政治變革,爭相延攬人才,諸子百家大都呼吁“選賢與能”。不認同這一理念的學派是 (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改編1)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紛進行政治變革,爭相延攬人才,諸子百家大都呼吁“選賢與能”。不認同這一理念的學派主張 ( )
A.隆禮重法 B.節儉尚賢
C.無為而治 D.以法治國
(改編2)春秋戰國時期,有學派主張:“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故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下列治國思想與該學派相符的是 ( )
A.君子治國 B.節儉尚賢
C.無為而治 D.以法治國
(2024·安徽,1)西周前期,青銅器高古凝重,無取巧用意,紋飾原始,頗有圖騰意味;春秋中葉至戰國末年,器制多輕便適用,每每以現實性的動物為附飾物,追求精巧玲瓏,標新立異。這一變化說明 ( )
A.宗法觀念已經名存實亡
B.青銅鑄造進入鼎盛時期
C.青銅器的禮樂功能弱化
D.農耕工具發生顯著變化
(改編1)西周前期,青銅器高古凝重,無取巧用意,紋飾原始,頗有圖騰意味;春秋中葉至戰國末年,器制多輕便適用,每每以現實性的動物為附飾物,追求精巧玲瓏,標新立異。這一變化說明 ( )
A.青銅變化影響社會變革
B.戰爭對武器材質的需求
C.青銅器的禮樂功能弱化
D.農耕工具發生顯著變化
(改編2)商代甲骨文證實,商王自稱“一人”或“余一人”;西周早期周康王和西周晚期周宣王時期的青銅銘文證實周王自稱“余一人”或“我一人”;春秋中晚期的“叔夷鐘”銘文證實齊靈公也自稱“余一人”。這表明 ( )
A.宗法觀念名存實亡 B.商朝政制得以延續
C.傳統禮制遭到破壞 D.各類文字趨向統一
【最新模擬】
(每小題3分,計48分)
1.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它的誕生和發展與中國兩大重要河流——黃河與長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這兩大河流流域內有大量的文化遺存。下列選項中,均屬于長江流域的是( )
A.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B.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C.半坡文化、龍山文化
D.石家河文化、紅山文化
2.孔子主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子主張“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墨子主張“節儉”。說明他們都 ( )
A.倡導社會和諧與秩序
B.強調道德規范和個人品德
C.推崇節儉和反對奢侈
D.提倡無為而治的政治理念
3.在君臣孰勞問題上,慎子主張:“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無事,君逸樂而臣任勞。臣盡智力以善其事,而君無與焉,仰成而已。”韓非認為“臣有其勞,君有其成功”,方可謂“賢主之經”。這表明二者 ( )
A.政治出身的相似 B.等級觀念的差異
C.治國理念的相通 D.學術觀點的分歧
4.(原創題·情境創新+視角創新)宋代以前,常有大將、后妃或重臣奪權篡位的事情發生,但960年以后的王朝或為他族所滅,或亡于農民起義,但再無臣下篡權并取得成功的事例發生。這一變化 ( )
A.源于文官制度的成功
B.加劇了統治階級內部矛盾
C.導致宋朝最終走向滅亡
D.削弱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5.軍機處設立前,皇帝選用顧問商議政務多憑個人需求和喜好,不拘官品和職務。軍機處設立后,入值軍機處參與機要者有身份限制,三品以上才識廣博的親信為軍機大臣,四品京堂以下的親信為軍機章京。這一變化 ( )
A.分化了內閣事權
B.規制了皇帝的用人權
C.催生了權臣干政
D.提高了決策的科學性
6.下表中兩位思想家討論的共同話題是 ( )
思想家 觀點
孟子 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
荀子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而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而輟廣
A.道法自然 B.天人關系
C.民本思想 D.宇宙法則
7.下表所示是地方志記載的清朝前期江南部分區域農作物的種植情況。
地區 記載 出處
松江府 郡東……種棉花多于粳稻而棉尤盛,其種稻者不過十之三四 《松江府續志》
嘉定縣 邑中種稻者三分之一……農家多栽棉花 《嘉定縣志》
太倉州 統計州縣地不下八千余頃,大率種木棉者十之七,種稻者十之三 《太倉州志》
據此可知,江南這些區域 ( )
A.農作物種植受經濟效益驅動
B.水稻和棉花輪作制得以推廣
C.農業生產方式發生重大變化
D.商業資本介入農業領域
8.下表為1864—1884年中國進出口平均稅率變動情況統計表。這一變動趨勢 ( )
年份 1864年 1869年 1872年 1879年 1884年
進口 5.22% 5.17% 5.93% 5.89% 6.01%
出口 9.24% 9.10% 10.02% 10.22% 11.59%
A.體現了政府關稅自主的意識
B.不利于中國近代企業的發展
C.適應了近代國際貿易的趨勢
D.折射出小農經濟形態的穩固
9.1978年,全國社隊企業總產值只相當于當年農業總產值的37%左右。1987年,鄉鎮企業產值首次超過了農業總產值,到2008年鄉鎮企業增加值已占農村社會增加值的71.21%,且鄉鎮企業呈現出向工業小區和小城鎮集中布局的趨勢。這些變化 ( )
A.得益于基層民主的建設
B.源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確立
C.有利于城鄉一體化發展
D.導致農業的基礎性地位改變
10.觀察下面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變化示意圖,對圖中三個“高點”出現的共同原因分析正確的是 ( )
A.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B.政策變革或調整的推動
C.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
11.古羅馬史學家塔西佗的《編年史》寫道:屋大維“首先用慷慨的賞賜籠絡軍隊,用廉價的糧食討好民眾……然后再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地位,把元老院、高級長官乃至立法的職權都集于一身”。這反映古代羅馬政治制度的變化是 ( )
A.城邦民主政治建立
B.貴族寡頭政治出現
C.元首制獨裁的形成
D.王權受封建主限制
12.下表所示是法國路易十四統治時期頒行的一些法案內容。這些法案內容 ( )
年份 法案內容
1667年 提高外國葡萄酒進口稅
1678年 對雇傭25人以上的手工工場、商店、商船減免契約稅
1682年 各省治安官可為500法郎以內的貸款合同作擔保
1685年 采用新型紡織機織造毛呢的工商業主可獲皇家特許狀,所獲利潤的25%上交國王
A.推動了自由主義的產生
B.限制了國內市場的發展
C.促進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D.加重對工商業者的盤剝
13.一戰后,亞非拉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從領導力量上看,有無產階級領導的,有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也有王公貴族或部落首領領導的。由此可知,這些國家 ( )
A.反殖民統治斗爭形式多樣
B.徹底擺脫西方殖民統治
C.民族革命出現各階層聯合
D.經濟發展水平程度各異
14.(原創題·情境創新+視角創新)二戰期間,美國國會通過《租借法案》,向國外提供了高達500億美元的物資。1944年,美國注意到蘇聯似乎利用美國人的慷慨為戰后重建作物資儲備,隨后下令停止向蘇聯實施《租借法案》。美國這一政策的變化具有 ( )
A.戰略的過渡性
B.擴張的收縮性
C.目的的統一性
D.本質的侵略性
15.下表所示為二戰后東亞與拉美發展模式對比。
東亞模式 拉美模式
文化背景 儒家文化:勤奮、節儉、儲蓄、教育 拉美天主教:運氣、英雄主義、身份地位
發展戰略 以外向型為主(出口導向) 以內向型為主(進口替代)
政府干預 靈活務實 僵化遲鈍
政治穩定 政局穩定 考迪羅(軍人政府)政局較為動蕩
據此可知,兩種不同發展模式 ( )
A.以各自的歷史和地情為依托
B.以實現獨立自主為發展前提
C.以市場為經濟發展的主推力
D.以民族文化傳承為發展方向
16.下圖所列內容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或更新發布的主要文件。它們共同體現的核心理念是 ( )
1972年《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 1978年 《世界遺產名錄》收錄了首批12處世界遺產 1998年 《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條例》 2003年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2019年 《瀕危世界遺產名錄》已收錄33個國家的53項世界遺產(包括文化遺產36項和自然遺產17項)
A.完善對文化遺產的認識
B.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
C.確保文化遺產的真實性
D.有效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
參考答案
專題四 “比較、變化”類
(2024·新課標卷,25) C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諸子百家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上層建筑變革的背景下,大都呼吁“選賢與能”,但道家與此主張相悖,老子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莊子崇尚逍遙自由,如《道德經》中有“不尚賢,使民不爭”的表述,故選C項;儒家經典《禮記》中有“選賢與能”的主張,墨家代表墨子則倡導尚賢,法家代表人物韓非主張“任賢”并由賢良智者“集思廣益”,他們都試圖影響現實政治,并不同程度地得到了一些諸侯國統治者的呼應,排除A、B、D三項。
(改編1) C 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道家提倡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與自然和諧相處,代表沒落的奴隸主貴族階層,其思想較為保守,并不積極主張變法改革,延攬人才,C項正確;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提出“隆禮重法”等思想,代表了新興的地主階級的利益,其主張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諸侯國變法改革的需要,排除A項;墨家代表社會下層平民的利益,主張“節儉”“尚賢”,排除B項;法家提出以法治國、因時變革的思想,排除D項。
(改編2) A 解析 根據“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可知,該學派認為,只要人的素質達到君子的水平,即便沒有法也能夠很好地治理國家。由此可知,該學派注重人的能力和素質,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中的觀點應該是儒家學派的主張,A項正確;B項是墨家思想主張,墨家代表下層平民的利益,與“君子”不符,排除B項;該學派重視人的作用,道家主張無為而治,二者不相符,排除C項;該學派認為“則法雖省,足以遍矣”,由此可知該學派不主張以法治國,排除D項。
(2024·安徽,1) C 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青銅器本為禮器,到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禮崩樂壞,青銅器走向輕便實用,附飾物由圖騰意味的紋飾走向現實性的動物紋飾,審美功能增強,這說明青銅器作為禮器的功能弱化,C項正確;宗法制度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走向崩潰,但宗法觀念依然存在,排除A項;青銅鑄造鼎盛時期是在商周時期,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到將青銅器作為農具使用,且結合所學可知,青銅器大多作為禮器用于祭祀,很少作為農具使用,春秋戰國時期農耕工具發生顯著變化是指鐵制農具的使用,排除D項。
(改編1) C 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青銅器本為禮器,到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禮崩樂壞,青銅器走向輕便實用,附飾物由圖騰意味的紋飾走向現實性的動物紋飾,這說明青銅器作為禮器的功能弱化,C項正確;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期,但青銅器的變化是當時社會變革的表現和結果,而不是原因,排除A項;材料中“每每以現實性的動物為附飾物,追求精巧玲瓏,標新立異”與武器的需求無關,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到將青銅器作為農具使用,且結合所學可知,青銅器大多作為禮器用于祭祀,很少作為農具使用,春秋戰國時期農耕工具發生顯著變化是指鐵制農具的使用,排除D項。
(改編2) C 解析 商王、西周早期周康王和西周晚期周宣王均自稱“一人”或“余一人”或“我一人”,強調了自己與眾不同的地位,但到春秋中晚期諸侯國齊國的國君齊靈公也自稱“余一人”,強調了他獨一無二的地位,這分明是沒有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僭越了周禮,表明傳統禮制遭到破壞,故選C項;宗法制度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走向崩潰,但宗法觀念依然存在,排除A項;周王自稱“余一人”或“我一人”雖然與商代有所關系,但無法直接證實周朝延續和繼承了商朝政治制度,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文字的內容而不是文字本身的發展變化,排除D項。
1.B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均屬于長江流域的文化遺存,B項正確;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屬于黃河流域的文化遺存,排除A項;半坡文化、龍山文化屬于黃河流域的文化遺存,排除C項;石家河文化屬于長江流域的文化遺存,紅山文化屬于遼河流域的文化遺存,排除D項。
2.B 解析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強調高尚的品德和與世無爭的態度;墨子的“節儉”也是一種個人品德的體現,他們的這些主張都強調了道德規范和個人品德,故選B項。倡導社會和諧與秩序跟“節儉”思想不符,排除A項;只有墨子明確主張“節儉”,不能就此說他們都推崇節儉,排除C項;“無為而治”是老子的道家思想,孔子和墨子并沒有強調這一點,排除D項。
3.C 解析 根據材料中慎子和韓非的主張可知,慎子和韓非在君臣治國理念上有相同之處,均強調臣子多辦具體事、做實事,君主不要過多干預,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二者的治國理念,非政治出身,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等級觀念,強調的是君臣之間的關系,排除B項;二者的學術觀念具有相似性,排除D項。
4.A 解析 之所以宋代沒有臣下篡權并獲得成功的事例發生,是因為宋代實行了重文輕武的方針,大量的文官被任用,這些文官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才有了材料所示變化的出現,故選A項;這一變化并不會加劇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排除B項;宋朝走向滅亡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重文輕武原則和它的滅亡沒有必然的聯系,排除C項;該措施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排除D項。
5.B 解析 據材料“皇帝選用顧問商議政務多憑個人需求和喜好,不拘官品和職務”“入值軍機處參與機要者有身份限制”可知,軍機處設立之前,皇帝在選用顧問商議政務時,具有一定的隨意性,但軍機處設立后,在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的選擇上有了更多的身份限制,這反映了皇帝的用人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規范,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內閣與軍機處的具體職權,排除A項;軍機處跪受筆錄,是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標志,軍機處本身沒有催生權臣干政,排除C項;軍機處跪受筆錄,完全聽命于皇帝,強化了君主專制,沒有提高決策的科學性,排除D項。
6.B 解析 根據材料“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可知,孟子認為古時候的人專心修養自己天然的爵位,而人世的爵位自然就跟著來了。根據材料“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而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而輟廣”可以得出,荀子認為天不會因為人們厭惡寒冷而中止冬天的到來,地不會因為人們厭惡遼遠而中止向遠處延伸。這說明二者都關注天人關系,B項正確。道法自然是道家學派的主張,孟子、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民本思想,排除C項;孟子未探討宇宙法則,排除D項。
7.A 解析 據表格數據可知,松江府、嘉定縣和太倉州的農作物種植中,棉花的種植比例都較高,而水稻的種植比例則較低,棉花相較于水稻,其種植和加工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更高,故選A項;據材料信息可知,江南部分地區的農業種植作物大多是棉花,少數區域種植水稻,而非水稻和棉花輪作,排除B項;雖然農作物種植結構發生了變化,但農業生產方式仍然以小農經濟為主,沒有發生重大變化,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江南部分地區農作物的種植情況,未提及商業資本對農業的影響,排除D項。
8.B 解析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864—1884年中國進出口平均稅率在總體上都呈現出上升的趨勢,且出口稅率遠遠高于進口稅率,相對而言有利于進口,不利于出口,這對本來就落后的民族工業不利,從而阻礙中國近代企業的發展,故選B項;當時中國關稅主權并不自主,A項與史實不符,排除;近代國際貿易通常傾向于降低關稅以促進貿易自由化,材料中的稅率上升與這一趨勢不符,排除C項;鴉片戰爭后,小農經濟逐漸解體,排除D項。
9.C 解析 據材料可知,1978年到2008年,鄉鎮企業產值增加,且鄉鎮企業呈現出向工業小區和小城鎮集中布局的趨勢,這有利于城鄉一體化發展,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基層民主的建設,排除A項;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排除B項;當時農業的基礎性地位沒有改變,排除D項。
10.B 解析 據圖可知,材料中的三個“高點”分別對應的時間是1957年、1984年、1993年。結合所學可知,1956年底我國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實行改革開放,農村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展開,1984年已經初見成效;中共十四大以后,農村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深化,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因此圖中三個“高點”的出現與經濟政策的調整或變革有關,B項正確。材料中三個“高點”出現的共同原因不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而是經濟調整或經濟改革,排除A項;1957年不是改革開放時期,排除C項;結合所學可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于21世紀初,題干中三個“高點”對應時間均不是21世紀初,排除D項。
11.C 解析 據材料“把元老院、高級長官乃至立法的職權都集于一身”并結合所學可知,屋大維通過多種方式將權力集于己身,建立了元首制,實際掌握羅馬國家大權,形成君主政治,元首制是披著共和制外衣的獨裁統治,故選C項;羅馬政體由共和制演變為元首制,沒有建立城邦民主政治,排除A項;元首制是披著共和制外衣的獨裁統治,并非貴族寡頭政治,斯巴達實行貴族寡頭政治,排除B項;王權受到封建主限制是西歐中古時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屋大維統治時期的歐洲社會是奴隸制社會,排除D項。
12.C 解析 材料中的這些法案內容都有助于資本的原始積累,因為它們通過各種措施促進了國內工商業的發展,增強了國家的經濟實力,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故選C項;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中的這些法案內容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重商主義政策的特點,不利于推動自由主義的產生,排除A項;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法國國內市場的發展,而不是限制,排除B項;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促進商業發展,并沒有加重對工商業者的盤剝,排除D項。
13.D 解析 一戰后,亞非拉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力量不同,包括無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王公貴族或部落首領。這些國家擁有的階級不同,社會和經濟發展水平也不同,由此可見,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程度各異,促使亞非拉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力量不同,故選D項。材料內容是亞非拉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力量不同,并沒有涉及具體的斗爭形式,無法得出“多樣”的結論,排除A項;一戰后大多數亞非拉國家依然是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徹底擺脫”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只提及亞非拉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力量各不相同,沒有涉及各階層之間的聯合,C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4.A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租借法案》調整背后美國對蘇聯態度的變化,A項與材料和史實相符,故正確;美國在二戰后迎來向全球擴張的時代,B項說法錯誤,排除;材料體現的是美國由援助蘇聯參加二戰到停止援助,從拉攏蘇聯到為遏制蘇聯作準備,美國前后政策的目的性并不統一,排除C項;二戰期間,美國站在同盟國一邊,并沒有對外侵略,排除D項。
15.A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東亞模式依托于儒家文化背景,強調出口導向和政府靈活干預,政局相對穩定;拉美模式則依托于天主教文化背景,強調進口替代和政府干預,但政局較為動蕩。這兩種發展模式在各自不同的歷史和地情的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特點,故選A項。材料未提及這些國家是獨立自主發展的,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市場與經濟發展的關系,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與史實不符,這些國家都沒有以民族文化傳承為發展方向,排除。
16.B 解析 據材料信息可知,20世紀70年代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或更新多部關于文化遺產的文件,既有自然遺產的,也有文化遺產的,反映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的保護,故選B項;文化遺產是指文物、建筑群、遺址等,有別于自然遺產,材料中既提到了文化遺產,也提到了自然遺產,故“完善對文化遺產的認識”不符合題干“共同體現的核心理念”的要求,排除A項;上述文件的頒布是為了對現有文化遺產、自然遺產進行保護,但受時間和技術等因素的限制,很難保證所有的文化遺產均真實,“確保”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僅通過頒布文化遺產保護文件,沒有各國的大力支持,很難有效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棱县| 安宁市| 杂多县| 砀山县| 乌鲁木齐县| 蓝山县| 湾仔区| 普兰店市| 蒙自县| 静海县| 黔南| 岳普湖县| 称多县| 潮州市| 肥东县| 托克托县| 苗栗县| 南丹县| 交城县| 互助| 友谊县| 吉首市| 工布江达县| 日照市| 武汉市| 阳西县| 通江县| 双峰县| 洪江市| 天门市| 安阳市| 呼伦贝尔市| 古田县| 泰顺县| 中宁县| 公主岭市| 汽车| 平泉县| 庆云县| 霞浦县| 会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