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三 “表明、說明”類【真題示例】1.(2024·全國甲卷,32)14世紀,意大利的一位貴婦人在給兒子的信中寫道:“現在有時間的人卻把希望寄托在未來,他就失去了時間。”15世紀初,佛羅倫薩的一位銀行家說:“誰更善于使用時間,誰就能戰勝別人。”這反映出當時 ( )A.教皇權威遭到徹底否定B.“因信稱義”受到普遍尊崇C.世俗追求沖擊宗教觀念D.“天賦人權”思想廣泛流傳解題 秘籍 試題主旨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材料分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文藝復興以人為核心,尊重人的價值,材料強調要珍惜時間,把握當下思維路徑 材料反映出文藝復興時期,人們的思想獲得解放,更加關注現世生活,C項正確失分 點評 說法絕對 “徹底否定”說法太絕對,排除A項概念曲解 16世紀,馬丁·路德進行宗教改革時提出“因信稱義”,排除B項史實不符 啟蒙運動時期提出天賦人權的思想,排除D項2.(2024·安徽,4)1311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議海運事。嘗令海船自揚子江逆流而上,至江東寧國、池、饒、建康等處運糧,然航道險阻,“糧船俱壞,歲歲有之。又湖廣、江西之糧運至真州(今江蘇儀征、六合一帶)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將嘉興、松江秋糧及江淮、江浙財賦都總管府歲征之糧一并海運。這說明,元代 ( )A.江南糧食商品化程度高B.稅糧北運促進海運發展C.長江流域經濟趨于平衡D.財賦重心沿江逐漸西移解題 秘籍 試題主旨 經濟重心南移材料分析 根據材料可知,元朝政府為了解決糧食北運的問題,開始嘗試海運,但初期并非一帆風順,而是遇到很多困難,如曾經嘗試用海船到長江沿岸將稅糧通過長江運輸,但航道險阻,損失較大;湖廣、江西的稅糧運送同樣也遇到問題,于是最終將嘉興、松江秋糧及江淮、江浙財賦都總管府歲征之糧一并海運思維路徑 海運雖然遇到一定困難,但為了解決北方糧食賦稅運輸的問題,反而促進海運發展,這體現了稅糧北運促進海運發展,B項正確失分 點評 主旨不符 材料主旨是南方稅糧的運輸,和江南糧食商品化無關,排除A項表述絕對 長江流域經濟趨于平衡說法太絕對,排除C項史實不符 財賦重心沿江逐漸西移不符合史實,這時經濟重心還是在東南地區,排除D項3.(2024·湖北,2)《岳麓書院藏秦簡》記載:“丞相其以制明告郡縣……毋令吏以苛徭奪黔首春夏時。令皆明焉,以為恒。不從令者,貲(處罰)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發弩各二甲(甲胄)。”這表明秦朝 ( )A.相權挑戰皇權B.延續秦國耕戰國策C.統治殘暴嚴苛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解題 秘籍 試題主旨 秦朝時期的經濟材料分析 根據材料“丞相其以制明告郡縣……毋令吏以苛徭奪黔首春夏時”可知,秦朝時期,中央要求地方官員不能實行苛刻的徭役,搶奪百姓春夏農時思維路徑 材料說明秦朝建立后依然很重視農業生產,延續秦國耕戰國策,B項正確失分 點評 節外生枝 材料主要強調的是秦朝重視農業生產,沒有涉及相權挑戰皇權的信息,排除A項理解偏差 材料體現的是秦朝要求在農忙時節不實行苛刻的徭役,此法令較為合理,不屬于殘暴嚴苛的統治,排除C項史實不符 秦朝尚法,非崇儒,排除D項4.(2024·湖南,14)1830年,一位法國人發明的縫紉機獲得專利,盡管這種縫紉機是用木頭制作的,運轉緩慢而又笨拙,但其很快被應用于軍用制服生產。這表明當時 ( )A.制服生產實現了科學化管理B.機器發明推動了標準化生產C.機器生產全面取代了手工勞動D.科學理論與技術創新緊密結合解題 秘籍 試題主旨 工業革命材料分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用木頭制造的縫紉機盡管較為笨重,但其已具有現代縫紉機的大部分特征,且在軍用制服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思維路徑 用木頭制造的縫紉機有利于軍用制服的統一,故機器發明推動了標準化生產,B項正確失分 點評 表述絕對 材料未涉及制服生產的管理,且“實現了”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以偏概全 機器生產下仍然存在手工勞動,并未全面取代,排除C項史實不符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科學理論與技術創新實現了緊密結合,排除D項【真題改編】(2024·湖南,1)西周時期,國人可以對軍國大事發表意見,甚至能夠影響國君廢立,但不能改變宗主世襲制,更換國君不過是更換宗主。這說明西周 ( )A.軍國大事取決于國人B.血緣政治色彩濃厚C.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D.宗法制度遭到破壞(改編)西周時期,國人可以對軍國大事發表意見,甚至能夠影響國君廢立,但不能改變宗主世襲制,更換國君不過是更換宗主。這說明西周 ( )A.奴隸地位有所提高B.血緣政治色彩濃厚C.政治制度的民主性D.宗法制度遭到破壞(2024·甘肅,7)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條”要求,國人視以為恥,各地掀起“紀念國恥”運動。國恥日的選擇,一般以5月7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為國恥日。但自5月20日之后,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以5月9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條約之日為國恥日。這一轉變說明 ( )A.北洋時期政治上分崩離析B.國人認為救亡應以自強為本C.北洋政府的外交徹底失敗D.國人思想受新文化運動影響(改編)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條”要求,國人視以為恥,各地掀起“紀念國恥”運動。國恥日的選擇,一般以5月7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為國恥日。但自5月20日之后,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以5月9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條約之日為國恥日。這一轉變說明 ( )A.北洋軍閥割據勢力不得人心B.國人認為救亡應以自強為本C.外交失敗引發學生愛國運動D.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2024·全國甲卷,33)有學者評論,當一個手織女工從織機旁站起來休息時,沒有其他人等著接她的活去完成下一個工序,但是“在棉紡廠中,所有的機器都是開動著的,時刻都需要有人照看”“是機器迫使工人接受工廠紀律的”。這可以表明工業革命期間 ( )A.生產組織方式發生深刻變革B.機器大生產推動人身解放C.工廠紀律保障工人勞動權益D.工人勞動自主性極大提高(改編)18世紀上半葉,英國紡織廠女工如果在勞作的時候停下來休息,并不會有人過多在意。而到了18世紀下半葉,紡織原料由工廠統一供應和調配,整個生產過程處于工廠主的監督管理之下,紡織廠各生產環節協同勞作,這使得女織工不能夠輕易休息。這一現象表明工業革命 ( )A.開始實現生產的專業化B.促使女權運動開始興起C.推動了生產組織的變革D.強化了工廠的管理能力(2024·湖南,15)1919年,美國總統威爾遜表示:“世界大亂要求毫不延緩地研究勞資關系中出現的困難,迫使我們把自己家里的事情整頓好。坦白地說,在沒有承認工人長期為之斗爭的基本權利之前,是不可能經常地、穩定地調整好勞資關系的。”這表明 ( )A.十月革命產生了世界性影響B.美國國內革命形勢漸趨成熟C.世界大戰有利于各國改善工人待遇D.法西斯主義威脅到美國社會的穩定(改編)1919年,美國總統威爾遜表示:“世界大亂要求毫不延緩地研究勞資關系中出現的困難,迫使我們把自己家里的事情整頓好。坦白地說,在沒有承認工人長期為之斗爭的基本權利之前,是不可能經常地、穩定地調整好勞資關系的。”這表明 ( )A.十月革命產生了世界性影響B.美國國內革命形勢漸趨成熟C.美國大力加強對經濟的干預D.美國建立“福利國家”勢在必行(2024·安徽,14)18世紀末,東方的茶葉和西印度群島種植園里的糖,成為英國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茶葉為英國人的生活增添了諸多雅趣,他們將糖與牛奶加入紅茶中,別具匠心地調制成英式紅茶。這表明 ( )A.全球聯系的加強影響社會文化B.亞非拉地區成為歐洲經濟附庸C.商品的流動加速資本原始積累D.工業革命加劇了社會階層分化(改編)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大量進口的中國外銷瓷,在荷蘭各階層中引領收藏和使用中國瓷器的風尚。這一風尚和市場競爭都促使代爾夫特陶匠從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模仿和借鑒中國外銷瓷的裝飾,以西方視角表現出想象中的中國。由此可知,當時 ( )A.全球性經濟文化聯系漸趨加強B.工業革命促使瓷器生產標準化C.東印度公司壟斷中荷瓷器貿易D.中國已經成為荷蘭的經濟附庸(2024·甘肅,2)秦政權制定多種律令來保障文書的制作、傳遞與保存,其中文書制作的格式和規范稱為“式”。例如,里耶秦簡中的行政文書,就嚴格遵循了“式”的要求。“式”的推行說明秦代 ( )A.統一了文字度量衡 B.依靠嚴刑峻法統治C.文書行政的標準化 D.地方治理日趨完善(改編)秦簡記載,秦代君主下“制書”或臣下“受制”問詢、議論,都要制作“簿”書,寫明制書“初到初受”的部門以及“上”的年月日、官府“別留”的天數、“傳留”情況,并與回復的“對”一起呈上。據此可知,秦代 ( )A.統一了文字度量衡B.官僚體系效率低下C.依靠嚴刑峻法統治D.行政運作趨于規范【最新模擬】(每小題3分,計48分)1.(原創題·情境創新+視角創新)大禹治水與夏國家的產生有著緊密的因果關系。治理水患需要集中全社會的資源,要調動全社會的人力、物力、財力來治理,在這一過程中必然產生管理機構。這說明了 ( )A.社會治理推進體制構建B.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C.治理水患需要中央集權D.大禹治水推動階級分化2.李悝被魏文侯任命為相國,他編纂了《法經》。其中盜、賊、囚、捕四篇以打擊盜賊為主,雜篇涉及禁城(越城)、禁嬉(賭博)、禁徒(聚集)等對編戶齊民的治理。這說明李悝的《法經》 ( )A.旨在實現富國強兵B.打擊了貴族的勢力C.反映了中央集權的加強D.是封建成文法典的典范3.東漢末年出現“天下提挈,政在家門,豪雄角逐,分割疆宇”的局面;東晉時期則是“主威不樹,臣道專行,國典人殊,朝綱家異,編戶之命,竭于豪門”。這表明 ( )A.九品中正制被破壞B.士族豪強爭相割據混戰C.專制集權遭到嚴重削弱D.南方政權更替頻繁4.唐玄宗時,正諫大夫房融之子房琯以“素有宰相望”拜相,唐肅宗時以其“素有重名”,深得倚重。后來房琯經常稱病,不肯上朝,常與人談論佛道虛無之事,受到輿論的非議,終被貶為太子少師。材料表明唐朝 ( )A.科舉成為主要選官途徑B.社會輿論影響宰相選任C.恩蔭制度依舊廣泛盛行D.佛道思想成為主流思想5.明清時期諸多家訓不再單純要求家族子弟讀詩書、習舉業,而是實事求是地選擇可自立行業,農桑、商賈至于書畫醫卜也可,即“凡學一藝,必有益于自身”。這說明明清家訓 ( )A.起到凝聚宗族的作用B.鼓勵宗族子弟分家擇業C.適應社會發展的趨勢D.體現工商皆本的價值觀6.甲午中日戰爭之后,湖南巡撫陳寶箴在支持梁啟超辦時務學堂時指出,“泰西各學均有精微,而取彼之長補我之短,必以中學為根本”。康有為在上海強學會章程中明確規定強學會研究中西各種學問時“皆以孔子經學為本”。這一現象表明當時 ( )A.中體西用思想影響深遠B.洋務派勢力依然很強大C.維新勢力受到政治打擊D.制度變革成為社會共識7.(原創題·情境創新+視角創新)“至于三民主義,他們完全拋棄了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而只接受了民族主義的部分內容,即反對滿族統治的民族主義。他們并未意識到在民國建立后,必須繼續進行反對帝國主義的抗爭。這些都為以后軍閥割據及復辟帝制的企圖(1915年袁世凱復辟與1917年張勛復辟)鋪平了道路。”這表明 ( )A.相對于推翻舊制而言,建立新制度更艱難B.袁世凱和張勛復辟帝制是中國同盟會導致的C.辛亥革命沒有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D.民國時期的社會重建沒有取得任何成效8.1943年1月,中英、中美簽訂新約,其主要內容是:廢除治外法權;廢除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交還北平使館區和租界;等等。這表明 ( )A.抗戰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B.中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C.軸心國力圖迅速結束戰爭D.中華民族的抗戰成效顯著9.1978年7月至9月,國務院召開務虛會議,著重探討了各類引進問題,尤其是怎樣提升技術引入力度、增加外匯、使用比較合理的方式去引進海外投資等。這表明當時我國 ( )A.加大對外開放力度B.改善經濟建設環境C.調整外資利用方式D.探尋經濟發展路徑10.截至20世紀末,中國已與100多個國家簽訂了文化合作協定。中共十八大以來,文化外交被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歡樂春節、亞洲藝術節、中非文化聚集等一批文化交流活動覆蓋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文化外交的標志性品牌。這表明文化外交 ( )A.成為區域合作的主要手段B.實現了外交工作重心轉移C.致力于發展新型大國關系D.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11.生活在漢謨拉比創建的帝國之中,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保護神,居民的信仰虔誠而熱烈,不同地區的居民有著自己的風俗和法律習慣。他們對城市和故鄉的認同根深蒂固,他們首先是尼普爾人、烏爾人、烏魯克人、拉爾薩人……而不是某個大國的國民。這主要表明古巴比倫王國 ( )A.多元文化帝國治理的復雜性B.宗教信仰矛盾引發強烈沖突C.法典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D.采用暴力手段鞏固王權統治12.笈多王朝滅亡后,印度在7世紀建立戒日王朝。戒日王朝宣布土地國有,并把土地分配給臣屬和封國。臣屬的封地稱采邑,各封國也把土地分給下級貴族作為采邑。最初的封地以祿田的形式存在,以后轉為世襲領地。這表明當時的印度 ( )A.雅利安人進入北部地區B.奴隸制王朝開始興起C.進入封建社會形態D.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13.1517年,馬丁·路德將反對教會的論文釘在威登堡教堂的大門上,論文是用德文印刷的,并在“15天內傳遍全國”。從1520年至1540年,德文書出版的數量是這之前20年出版的3倍之多。這表明印刷術的發展 ( )A.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普及B.改變了人們的宗教意識C.助推了民族意識的發展D.削弱了教會的統治地位14.工業革命極大改變了人類的物質與精神生活,特別是德國在1870年把中等程度的職業學校升格為工科大學并開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這說明德國 ( )A.確立了分科教育的基本方式B.成為歐洲工業革命的中心C.高等教育傾向于世俗化和商業化D.教育適應了新的生產方式的需要15.列寧在十月革命四周年時說:“這個偉大的日子離開我們愈遠,俄國無產階級革命的意義就愈明顯……我們有權引以為自豪的是,從對人民群眾的深遠影響來看,我們所做的這種清除工作比……法國大革命要……深刻得多。”這說明十月革命 ( )A.標志著列寧主義正式誕生B.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第一次偉大嘗試C.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D.為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16.2024年3月,美國眾議院以國家安全為由通過法案,強制中國某公司出售旗下短視頻應用程序,否則將會封禁這款全美最受歡迎的手機軟件。有人據此創作了如右漫畫,意在說明美國 ( )漫畫《美國政治的雙面游戲》A.濫用國際規則具有破壞性B.奉行叢林法則具有掠奪性C.維護國家安全具有緊迫性D.宣揚自由民主具有虛偽性參考答案專題三 “表明、說明”類(2024·湖南,1) B 解析 據材料可知,西周時期,國人雖能對軍國大事發表意見,甚至影響國君廢立,但不能改變宗主世襲制,更換國君也只是更換宗主,這說明雖然國君可能因國人的意見而被更換,但新立的國君依然是基于血緣關系的繼承者,說明血緣政治色彩濃厚,B項正確;“軍國大事取決于國人”的說法錯誤,雖然國人能發表意見并產生一定影響,但最終決定權不在國人手中,排除A項;材料并未體現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排除C項;材料表明宗法制度在當時發揮著重要作用,并未遭到破壞,排除D項。(改編) B 解析 據材料可知,西周時期,國人雖能對軍國大事發表意見,甚至影響國君廢立,但不能改變宗主世襲制,更換國君也只是更換宗主,這說明雖然國君可能因國人的意見而被更換,但新立的國君依然是基于血緣關系的繼承者,說明血緣政治色彩濃厚,B項正確;雖然材料中的國人能發表意見并產生一定影響,但國人屬于西周的自由民,國人不包括奴隸,排除A項;雖然“國人可以對軍國大事發表意見,甚至能夠影響國君廢立”,但材料更強調“不能改變宗主世襲制,更換國君不過是更換宗主”,故C項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材料表明宗法制度在當時發揮著重要作用,并未遭到破壞,排除D項。(2024·甘肅,7) B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由之前日本人提出最后通牒之日作為國恥日到北洋政府接受條約時間作為國恥日的轉變,體現了國人認識到國家之所以受到列強侵略,根本問題在于自身的力量薄弱,因此,只有自強方能挽救危亡,B項正確;當時的北洋政府是袁世凱統治時期,政治上并沒有分裂,排除A項;“北洋政府的外交徹底失敗”說法過于絕對,日本政府提出的“二十一條”,北洋政府并沒有完全答應,排除C項;新文化運動以1915年9月《新青年》的創辦為開始標志,當時尚未開展,排除D項。(改編) B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由之前日本人提出“二十一條”要求的最后通牒時間作為國恥日到北洋政府接受條約時間作為國恥日的轉變,體現了國人認識到國家之所以受到列強侵略,根本問題在于自身的力量薄弱,因此,只有自強方能挽救危亡,B項正確;當時是袁世凱統治時期,1916年袁世凱死后出現軍閥割據局面,排除A項;材料中的愛國運動不一定是學生發起的,排除C項;材料并未涉及無產階級在運動中的作用,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排除D項。(2024·全國甲卷,33) A 解析 工業革命前,工場手工業大部分以分包的形式在家庭里開展,集中的工場非常少見。工業革命實現了從工場手工業到機器大工業的飛躍,工廠制度成為最為普遍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將生產資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過使用機器進行大批量生產,并實施細致的分工和嚴格的紀律,故 A項正確。機器大生產使工人成為機器的附庸,故B項錯誤。工人權益并非由工廠紀律保障,故C項錯誤。勞動自主性不是由工廠制提高的,故D項錯誤。(改編) C 解析 據材料可知,18世紀下半葉,紡織廠的生產組織和管理形式發生了變化,女工不能輕易休息。結合所學可知,18世紀下半葉,以改良蒸汽機為代表的一系列技術革新引發了從手工勞動到機器大生產的巨大變革。工廠出現,工廠制度逐漸形成。工廠制度帶來了生產組織的巨變,因此材料的現象表明工業革命推動了生產組織的變革,C項正確;工業革命之前的手工工場時期,就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生產專業化,排除A項;材料表明工業革命時期工廠主對女工的壓榨,但沒有涉及女性為爭取自己權益進行的斗爭,排除B項;工業革命改變了紡織廠的管理形式,而不是強化了工廠的管理能力,排除D項。(2024·湖南,15) A 解析 1917年爆發了十月革命,俄國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工人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使得工人階級在政治上的重要作用受到更多關注。美國總統威爾遜認識到調整勞資關系的必要性,進而去鞏固資本主義政治,由此可見十月革命產生了世界性影響,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美國國內革命的形勢,且此時美國并未出現國內革命,排除B項;世界大戰不利于世界局勢的穩定,更不會直接推動各國改善工人待遇,排除C項;1922年,墨索里尼發動政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法西斯政權,1919年美國還未出現法西斯主義,排除D項。(改編) A 解析 1917年爆發了十月革命,俄國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工人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使得工人階級在政治上的重要作用受到更多關注。美國總統威爾遜認識到調整勞資關系的必要性,進而去鞏固資本主義政治,由此可見十月革命產生了世界性影響,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美國國內革命的形勢,且此時美國并未出現國內革命,排除B項;美國大力加強對經濟的干預是在二戰后至20世紀70年代,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調整勞資關系,但沒有涉及“福利國家”制度,且“福利國家”建立于二戰以后,排除D項。(2024·安徽,14) A 解析 根據材料“茶葉為英國人的生活增添了諸多雅趣,他們將糖與牛奶加入紅茶中,別具匠心地調制成英式紅茶”并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全球聯系增強,商品種類交流的規模更大,程度更加頻繁,人們的飲食生活也受到了影響,故全球聯系的加強影響社會文化,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歐洲國家對亞非拉等落后地區的掠奪,無法得出亞非拉地區成為歐洲經濟附庸的結論,排除B項;資本原始積累是主要通過暴力直接使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由此使貨幣財富迅速集中于少數人手中的歷史過程,材料未涉及相關內容,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機器大生產的內容,與工業革命無關,且材料體現不出社會階層分化,排除D項。(改編) A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荷蘭東印度公司進口中國外銷瓷,以至引發模仿中國外銷瓷的情況,這說明17世紀以來全球性經濟文化聯系逐漸加強,故選A項;工業革命始于18世紀中后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荷蘭東印度公司大量進口中國外銷瓷,不等于其壟斷瓷器貿易,“壟斷”一詞過于絕對,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荷蘭對中國的掠奪,無法得出中國已經成為荷蘭的經濟附庸的結論,排除D項。(2024·甘肅,2) C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秦代文書制作有著嚴格的規范,即“式”,說明秦代文書行政的標準化,C項正確;統一文字度量衡主要是在文字、長度、容量和重量等方面的統一,與“式”所體現的文書制作格式和規范不是同一范疇,排除A項;“式”的推行重點在于規范文書行政,而非強調嚴刑峻法統治,排除B項;地方治理日趨完善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改編) D 解析 秦代君主下“制書”或臣下“受制”以及問詢、議論等有著嚴格的程序和規定,據此可知秦代行政運作趨于規范,故選D項;統一文字度量衡主要是在文字、長度、容量和重量等方面的統一,與材料中秦代行政運作不屬于同一范疇,排除A項;“寫明制書……年月日……天數……一起呈上”說明官僚體系效率較高,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嚴刑峻法實施的情況,排除C項。1.A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大禹治水屬于社會治理,在這個過程中國家機器產生,A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及社會生產力的進步與國家機器的關系,B項錯誤;治理水患過程中有一定的權力集中,但不是中央集權,C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階級分化,D項錯誤。2.A 解析 李悝被魏文侯任命為相國,他編纂的《法經》內容涉及打擊盜賊和對編戶齊民的治理,這些規定都是為了魏國的長治久安,以適應戰國時期諸侯兼并戰爭的需要,所以李悝的《法經》旨在實現富國強兵,故選A項;題干所述《法經》的內容是針對盜賊和編戶齊民的,并未涉及打擊貴族勢力,所以不能據此得出打擊了貴族勢力的結論,排除B項;《法經》的內容并未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所以不能據此得出反映了中央集權加強的結論,排除C項;《法經》確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封建成文法典,但這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3.C 解析 根據材料“天下提挈,政在家門,豪雄角逐,分割疆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削弱了中央集權,皇權不振;根據材料“主威不樹,臣道專行,國典人殊,朝綱家異,編戶之命,竭于豪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晉時期,士族門閥發展壯大,壟斷官場,從而削弱皇權,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受到削弱。綜上可知,從東漢末年到東晉時期,專制集權遭到嚴重削弱,C項正確;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官制度,與“東漢末年”不符,排除A項;材料主旨為三國兩晉時期皇權的削弱,“士族豪強爭相割據混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南方政權更替頻繁”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4.B 解析 據材料可知,房琯因為“素有宰相望”“素有重名”,先后受到唐玄宗和唐肅宗的器重,擔任宰相,但最終因受到輿論的非議,被貶為太子少師,這說明唐朝時期社會輿論影響宰相的選任,B項正確;材料并沒有提及科舉選官的情況,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房琯因“素有宰相望”“素有重名”而被拜相,而非因恩蔭制度被拜相,排除C項;佛道思想并沒有成為主流思想,D項與史實不符,排除。5.C 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受商品經濟發展的影響,明清時代的家訓使子弟的就業擇業有了大的變化,不再固執地要求后輩走科舉仕途,而是要求根據自身的狀況、喜好,實事求是,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職業,這迎合了社會發展的趨勢,C項正確;材料與凝聚宗族無關,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教育子弟擇業應結合自身的狀況、喜好,而非“分家擇業”,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工商皆本的說法,排除D項。6.A 解析 由“取彼之長補我之短,必以中學為根本”“皆以孔子經學為本”可知,這兩種說法都體現了中體西用的思想,可見中體西用思想影響深遠,故選A項;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排除B項;陳寶箴支持維新運動,而康有為本身就是維新派的代表,題干只是提到二人的言論內容,并未體現維新勢力受到了政治打擊,排除C項;二人的觀點帶有明顯的中體西用色彩,所以據此不能得出制度變革已成為社會共識的結論,排除D項。7.A 解析 材料表明資產階級革命派在斗爭的過程中拋棄了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只接受了民族主義的部分內容,他們沒有意識到在革命勝利后,必須反對帝國主義,建立新的制度,故選A項。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做法為袁世凱和張勛復辟提供了可能性,但并不是中國同盟會導致的,排除B項。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排除C項。民國時期雖然厲行專制統治,但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排除D項。8.D 解析 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當時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經建立,由于中國堅持抗戰,贏得國際社會的認可,英美廢除了英美在華的不平等條約、治外法權、其他特權和收回租界,說明中國的國際地位有所提高,體現了中華民族抗戰的顯著成效,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抗戰形勢發生根本變化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國際地位空前提高”的表述夸大了廢約條款的作用,排除B項;“軸心國力圖迅速結束戰爭”的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9.D 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改革開放前夕,國家積極探索招商引資模式,進而找到一條適合國情的經濟發展路徑,D項正確,排除A項;材料與改善經濟建設環境無關,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對經濟建設道路的探索,而非調整外資利用方式,且此時尚未進行對外開放,排除C項。10.D 解析 據題干“與100多個國家簽訂了文化合作協定”“文化外交被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歡樂春節……成為文化外交的標志性品牌”等內容可知,中國在新時期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外交,積極參與世界文化交流活動,這有利于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故選D項;題干述及的是中國與世界各國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外交,而并不僅限于某一特定“區域”,排除A項;題干僅述及“文化外交被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但不能據此擴大為“外交工作重心轉移”,排除B項;結合所學可知,中國致力于發展新型大國關系,但是題干述及的文化外交并不局限于“大國”,排除C項。11.A 解析 根據材料“每個城市……有著自己的風俗和法律習慣”“他們首先是尼普爾人……而不是某個大國的國民”可知,在古巴比倫王國內部不同城市和地區有著不同的保護神、風俗和法律習慣,人們對于國家的認同感不強,這表明多元文化帝國治理的復雜性,故選A項;雖然古巴比倫王國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保護神,居民的信仰虔誠而熱烈,但材料并未提及這些不同的信仰產生了激烈的沖突,排除B項;材料并沒有涉及《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C項與材料無關,排除;材料介紹了古巴比倫王國城市和居民的基本情況,沒有關于統治手段的描述,不能得出“采用暴力手段鞏固王權統治”的結論,排除D項。12.C 解析 據材料戒日王朝“臣屬的封地稱采邑”“最初的封地以祿田的形式存在,以后轉為世襲領地”可知,戒日王朝實行采邑制,表明印度進入封建社會形態,故選C項;雅利安人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進入印度,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奴隸制王朝”不符合史實,應為“封建制王朝”,排除B項;由材料可知,當時的印度未形成中央集權制度,排除D項。13.C 解析 據材料信息可知,馬丁·路德反對教會的論文被用德文印刷后迅速傳播,而德文書籍也隨著印刷術的進步而大量出版,這有利于增強德意志的民族意識,即印刷術助推了民族意識的發展,故選C項;德文出版書籍增加,重點在于其用德意志民族語言進行思想宣傳,即增強德意志民族意識,促進文化教育的普及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馬丁·路德反對教會并不意味著改變了人們的宗教意識,排除B項;材料與教會的統治地位無關,排除D項。14.D 解析 根據材料“1870年”“把中等程度的職業學校升格為工科大學并開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適應了工業革命時期對人才的素質要求,說明教育適應了新的生產方式的需要,故選D項;古希臘時期已經出現了學校,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礎,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70年第二次工業革命剛開始,德國并沒有成為歐洲工業革命的中心,排除B項;高等教育傾向于世俗化和商業化開始于文藝復興時期,排除C項。15.C 解析 根據材料“俄國無產階級革命的意義就愈明顯”“比……法國大革命要……深刻得多”并結合所學十月革命的世界意義可知,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時代,故選C項;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舉行第二次代表大會,標志著列寧主義正式誕生,排除A項;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排除B項;十月革命屬于斗爭實踐,不屬于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斗爭的有力思想武器,排除D項。16.D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美國眾議院以國家安全為由通過法案,強制中國某公司出售旗下短視頻應用程序,這種行為表明美國在實際行動中并未真正貫徹其宣揚的自由民主原則。漫畫中將美國的這種行為比作“海盜文化”,暗示了美國的雙重標準和虛偽性,故選D項;漫畫的重點在于揭示美國在處理國際關系時的兩面性,而不是單純地強調美國濫用國際規則,排除A項;“海盜文化”通常代表著不受規則約束、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掠奪行為,而“規則秩序”與“海盜文化”的對立,正好揭示了美國在處理國際關系時既強調規則秩序,又奉行叢林法則進行掠奪的兩面性,B項不能完整反映漫畫信息,排除;“維護國家安全”只是美國找的借口,并不代表其國家安全真正受到威脅,排除C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