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六 “因果、影響”類【真題示例】1.(2024·新課標卷,26)三國魏代漢、西晉代魏,都通過“禪讓”實現:權臣在切實掌握軍政權力后,皇帝下詔表彰其功業、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動讓位;公卿大臣則群起勸進,權臣再三謙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權。“禪讓”反復出現 ( )A.保障了政治和平穩定B.放棄了血緣世襲傳統C 維護了特權階層利益D.鞏固了儒學忠孝倫理解題 秘籍 試題主旨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材料分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三國魏代漢、西晉代魏,都通過“禪讓”的方式實現,“禪讓”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一大批官僚集團的心理需求,他們也希望皇帝主動把皇帝這個位置讓給那些權臣,自己又能不違背儒家的“君為臣綱”“忠孝仁義”的倫理綱常思維路徑 根據材料可知,三國魏代漢和西晉代魏都以“禪讓”的形式實現,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可知,三國、西晉時期一些聲名顯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特權,逐漸發展為士族階層,在地方上的影響較大。當時戰亂頻仍,“禪讓”作為政權更迭中代價相對較小的方式,最符合士族階層保存自身實力的利益訴求,“禪讓”過程中,新政權為了得到地方豪強及士族的支持,多會出讓部分權力,逐漸形成了兩晉時期“皇帝與士族共治天下”的模式,因此,“禪讓”維護了特權階層利益,故選C項失分 點評 表述絕對 雖然“禪讓”是以和平的方式實現改朝換代的,但統治階層內部矛盾依舊無法調和,如魏很快被西晉取代,西晉內部發生“八王之亂”,等等,這說明“禪讓”無法保障政治和平穩定,排除A項史實不符 “禪讓”后的新統治者的皇位依舊以血緣世襲,“放棄了”說法錯誤,排除B項理解有誤 權臣取得皇位,建立新政權,違背了儒家的忠孝倫理觀念,排除D項2.(2024·新課標卷,33)1897年,西非黃金海岸成立“土著居民權利保護協會”,主要成員是地方首領和受過西式教育的上層人士。他們成功抵制了殖民者將大片土地宣布為“無人居住土地”的企圖。20世紀初,類似團體在非洲其他殖民地也相繼成立。這些團體的存在 ( )A.促使和平抗爭成為主要斗爭形式B.推動了非洲首個政黨的誕生C.幫助大多數地區免于淪為殖民地D.促進了民族獨立思想的傳播解題 秘籍 試題主旨 非洲的民族獨立運動材料分析 依據材料可知,19—20世紀,非洲成立了“土著居民權利保護協會”或類似團體,其成立的目的是抵制殖民者將大片土地宣布為“無人居住土地”,從而避免使原住民的土地淪為殖民地思維路徑 材料描述了在反抗西方殖民統治的過程中,西非部分地區成立了保護本民族居民權利的團體,這說明當時該地區出現了民族獨立意識,后來類似團體在非洲其他殖民地相繼成立,說明這些團體的存在促進了民族獨立思想的傳播,故選D項失分 點評 史實不符 帝國主義在瓜分非洲的過程中,一直遭到非洲人民的強烈反抗,在此時期,武裝斗爭是非洲人民的主要斗爭形式,排除A項脫離材料 “土著居民權利保護協會”屬于民間團體,不屬于政黨,且非洲在此之前就已經建立了政黨,如1879年在阿拉比領導下,埃及成立了祖國黨,排除B項夸大其詞 這些團體的成立只能說明非洲民族獨立意識的加強,并不會直接幫助大多數地區免于淪為殖民地,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列強侵占了幾乎整個非洲,排除C項3.(2024·湖南,5)唐末以后出現的新藩鎮,其軍隊主要靠強迫征發而來,難以結成牢固的軍人集團。到后周時,中央禁軍成為最強大的力量。這些變化 ( )A.有利于中央集權體制的重建B.從源頭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C.促進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D.使重文輕武觀念逐漸被接受解題 秘籍 試題主旨 唐朝的藩鎮割據、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材料分析 據材料可知,新藩鎮軍隊的特點使得其難以形成強大從而的割據勢力,而中央禁軍力量的強大則增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能力思維路徑 這些變化有助于改變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地方勢力強大,從而威脅中央的局面,為重新建立中央集權體制創造了有利條件,A項正確失分 點評 表述絕對 “從源頭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的說法過于絕對,雖然這些變化對遏制藩鎮割據有積極作用,但不能說這些變化從源頭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排除B項移花接木 材料主要論述的是軍事力量的變化,與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并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節外生枝 材料沒有體現重文輕武觀念逐漸被接受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4.(2024·黑吉遼卷,13)1069年,日本后三條天皇頒布法令,規定取締非法莊園。為此,天皇成立“記錄莊園券契所”,任命親信擔任官員,對莊園文書進行嚴格審查,如果莊園領主相關文書不全,其莊園將被沒收。這一措施意在 ( )A.遏制地方官員貪腐 B.穩定封建主從關系C.維護法律政令統一 D.加強朝廷經濟基礎解題 秘籍 試題主旨 日本封建莊園材料分析 根據材料“為此,天皇成立‘記錄莊園券契所’,任命親信擔任官員,對莊園文書進行嚴格審查,如果莊園領主相關文書不全,其莊園將被沒收”并結合所學可知,隨著莊園制的不斷發展,莊園之間以及莊園與國家各級政權之間的矛盾和斗爭日益突出,有實力的莊園主為維護自己的利益,甚至兼并其他莊園,將一部分農民武裝起來思維路徑 1069年,日本后三條天皇頒布法令,取締非法莊園。為此,天皇成立專門機構,任命親信擔任官員,審查莊園文書并沒收相關文書不全的莊園,這實質上是為了收回流失到地方勢力手中的土地和資源,從而加強中央朝廷對全國經濟資源的控制,這不僅打擊了地方莊園勢力,也增強了朝廷自身的經濟實力,進而鞏固了中央集權,故選D項失分 點評 主旨不符 材料僅體現了天皇沒收相關文書不全的莊園,其主要目的是尋求經濟和政治權力的集中,并未體現遏制地方官員貪腐的內容,排除A項脫離材料 材料措施意在加強朝廷經濟基礎,而非穩定封建主從關系,且材料中并無封建主從關系發生變動的信息,排除B項理解偏差 材料中嚴格審查莊園文書可視為一種維護法律政令統一的行為,但這并非主要目的,審查莊園文書是天皇加強朝廷經濟基礎的一種手段,排除C項【真題改編】(2024·甘肅,5)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繁榮。海禁之時,民間多私攜物品往交趾諸處,經日本轉手販賣,換取日本長崎銀,將至中國,鑿沉其舟,攜銀以歸。私商冒險帶回白銀的深層原因是,當時明朝 ( )A.東南沿海倭患嚴重B.白銀主要來自日本C.海上商業貿易發達 D.經濟高度依賴白銀(改編)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繁榮。海禁之時,民間多私攜物品往交趾諸處,經日本轉手販賣,換取日本長崎銀,將至中國,鑿沉其舟,攜銀以歸。私商冒險帶回白銀的深層原因是,當時明朝 ( )A.東南沿海倭患嚴重 B.長途販運貿易發達C.對外實行海禁政策 D.經濟高度依賴白銀(2024·湖南,11)1993年全國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11 050.9萬公頃,比1978年減少1 007.8萬公頃。農村社會商品的零售總額達到6 417億元,比1978年增長6.9倍。導致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場經濟體制建立B.經營體制改革的推進C.農民收入不斷增加D.鄉鎮企業的大量出現(改編)1993年全國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11 050.9萬公頃,比1978年減少1 007.8萬公頃。農村社會商品的零售總額達到6 417億元,比1978年增長6.9倍。導致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B.經營體制改革的推進C.糧食進口的逐年增加D.退耕還林意識的增強(2024·湖北,12)中世紀中前期,地中海地區的主流通貨是拜占庭帝國的蘇勒德斯金幣、阿拉伯帝國的第納爾金幣。自13世紀中葉起,佛羅倫薩的弗洛林金幣和威尼斯的杜卡托金幣取代它們,成為地中海貿易的主流通貨。這一轉變的原因是 ( )A.意大利民族國家興起B.封建莊園制度的成熟C.大量貴金屬涌入歐洲D.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改編)中世紀中前期,地中海地區的主流通貨是拜占庭帝國的蘇勒德斯金幣、阿拉伯帝國的第納爾金幣。自13世紀中葉起,佛羅倫薩的弗洛林金幣和威尼斯的杜卡托金幣取代它們,成為地中海貿易的主流通貨。這一轉變的原因是 ( )A.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B.金本位貨幣制的實行C.大量貴金屬涌入歐洲D.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2024·甘肅,15)20世紀初的英國倫敦居民,可能身著英制襯衫,戴著瑞士手表,端著中國茶杯,喝著印度紅茶,打電話訂購美洲煙草。倫敦居民之所以能享有如此豐富的物質生活,原因是 ( )A.倫敦工業制造業高度發達B.英國社會福利制度很完善C.英國流行奢靡的消費觀念D.倫敦是全球重要貿易中心(改編)20世紀初的英國倫敦居民,可能身著英制襯衫,戴著瑞士手表,端著中國茶杯,喝著印度紅茶,打電話訂購美洲煙草。倫敦居民之所以能享有如此豐富的物質生活,原因是 ( )A.倫敦工業制造業高度發達B.英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C.經濟全球化成為時代潮流D.倫敦是全球重要貿易中心(2024·新課標卷,34)1917年10月8日,新的彼得格勒蘇維埃執行委員會成立,由13名布爾什維克、6名社會革命黨人和3名孟什維克組成,布爾什維克黨人當選為蘇維埃主席。在莫斯科等大城市的蘇維埃中,布爾什維克黨人也取得了主導地位。這 ( )A.表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完成B.奠定了十月革命勝利的組織基礎C.加速了羅曼諾夫王朝的滅亡D.標志著蘇維埃政權取代臨時政府(改編)1917年10月8日,新的彼得格勒蘇維埃執行委員會成立,由13名布爾什維克、6名社會革命黨人和3名孟什維克組成,布爾什維克黨人當選為蘇維埃主席。在莫斯科等大城市的蘇維埃中,布爾什維克黨人也取得了主導地位。這 ( )A.表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完成B.奠定了十月革命勝利的組織基礎C.宣告了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D.標志著俄國布爾什維主義的誕生(2024·新課標卷,31)16世紀上半葉,航海家在太平洋開發了連接美洲和亞洲的東風帶海上走廊,中后期利用日本洋流從菲律賓群島航行至美洲西海岸;17世紀初,荷蘭人利用西風帶環球航行。16至17世紀的航海活動 ( )A.激發“地圓說”的形成B.表明世界殖民體系的確立C.導致陸路貿易基本停滯D.促進了貴金屬的全球流動(改編)16世紀早期,葡萄牙人占領了印度果阿,并在那里建立了鑄幣廠,開始發行貨幣并使其在葡屬印度流通。印度果阿、馬六甲和東非在葡萄牙一連串戰略堡壘的布局下,形成了一個成熟的三角貿易區域。這反映出,當時 ( )A.印度洋貿易的新發展B.陸路貿易的基本停滯C.原始積累的途徑多元D.世界殖民體系的確立(2024·山東,8)1979年,中國科學院將辦院方針概括為“側重基礎、側重提高,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服務”;1984年,提出的新辦院方針是“大力加強應用研究,積極而有選擇地參加發展工作,繼續重視基礎研究”。辦院方針的調整旨在 ( )A.服務國家經濟建設大局B.提升自主創新能力C.促進科學技術人才流動D.貫徹科教興國戰略(改編)下表所示為改革開放前后中國高等教育辦學方式的變化。這些變化反映出 ( )改革開放前 改革開放后學校體制 國有化 一主多元資金來源 單一的投資制 多渠道集資教學觀念 以知識為本、以教師為中心 以學生為中心招生就業制度 統招統配 面向市場A.社會變革促進思想解放B.自主創新能力得到提升C.國家政策影響辦學體制D.科教興國戰略成果顯著【最新模擬】(每小題3分,計48分)1.某教授認為,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古印度文明都處在相對集中的較小范圍,一旦遭到外族入侵或自然災害,就難以恢復;而中華文明所在范圍和回旋余地很大,便于吸納與整合不同民族的勢力和文化,也不致因地區性的自然災害而全體毀滅。這一觀點旨在 ( )A.從文化角度論證中華文明的包容性B.從地理角度論證中華文明的連續性C.從文化角度論證中華文明的先進性D.從地理角度論證中華文明的本土性2.(原創題·情境創新+視角創新)晁錯說:“奸邪之吏,乘其亂法,以成其威,獄官主斷,生殺自恣。上下瓦解,各自為制。秦始亂之時,吏之所先侵者,貧人賤民也;至其中節,所侵者富人吏家也;及其末涂,所侵者宗室大臣也。是故親疏皆危,外內咸怨,離散逋逃,人有走心。”這反映出秦亡的原因是 ( )A.皇帝揮霍無度,濫用民力B.郡縣制下地方權力過大C.宦官專權削弱皇帝權力D.秦朝法吏酷虐,吏治嚴苛3.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把鮮卑穆、樓、于等八姓與漢族崔、李、王等大姓劃為同等,并將士族劃定為膏粱、華腴、甲姓、乙姓、丙姓、丁姓諸等級,規定士族不得擔任低級官職。這些舉措意在 ( )A.緩和士族與庶族之間的矛盾B.推動各民族的交融C.促進鮮卑貴族內部的團結D.鞏固王朝政治統治4.北宋時期,江南地區出現一年兩熟稻麥復種的耕作方式,但實行之初種植規模并不大。這種耕作方式要求收麥與插秧在一周內完成,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力,因此平原地區稻麥復種規模大于山區。南宋時,在地少人多的情況下,稻麥復種制得到推廣,土地利用率也提高了一倍。由此可知,南宋稻麥復種制得以推廣的主要原因是 ( )A.習慣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B.鐵犁牛耕成為主要耕作方式C.小麥在南方種植規模的擴大D.經濟重心南移現象日益突出5.(原創題·情境創新+視角創新)史書記載:“(明清時期)閩、粵之輕生往海外者,冒風濤、蹈覆溺而不顧,良由生齒日眾、地狹民稠,故無室無家之人,一往海外,鮮回鄉者。”由此可知,明清時期的海外移民 ( )A.是國內人口劇增的必然結果B.改善了個體的生存環境C.客觀上推動了中外文化交流D.得到了明清政府的支持6.晚清時期某一外交條款規定:“如蒙大皇帝恩準西洋各外國商人一體赴福州、廈門、寧波、上海四港口貿易,英國毫無靳惜,但各國既與英人無異,設將來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準英人一體均沾。”據此推知,這一條款直接導致了 ( )A.朝貢體系瓦解B.白銀大量外流C.列強結成同盟 D.洋務運動興起7.下圖所示是1909年出版的漫畫《不倒翁》,畫中文字為:“嗟乎不倒翁,衣冠何赫赫。乃為外人之傀儡,是為玩部之人物。”該漫畫旨在揭示 ( )A.近代中國民族危機不斷加深B.國民打倒列強、除軍閥的愿景C.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必要性D.清政府的統治根基嚴重動搖8.1926年10月,國民黨通過的《宣傳決議案》指出:“衡陽常德各為湘南湘西數十縣交通樞紐,應各辦日報一種;此后各城市廣設文化書社流通本黨書報及各新文化書報;各縣黨部應各辦刊物一種,周刊旬刊或年月刊。”這一指示的主要目的是 ( )A.促進經濟近代化進程B.動員民眾參與國民革命C.推動新文化運動發展D.擴大國民黨的階級基礎9.下圖所示是1949—1956年《人民日報》中“新中國”一詞的使用頻率(單位:次)。影響其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國 ( )A.面臨嚴峻的國際形勢B.社會主義改造的穩步推進C.新政權逐步走向穩固D.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10.21世紀初,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本著構建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的理念,描繪出一幅海陸交相呼應的新藍圖,開辟了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新途徑,并倡議開啟了上海合作組織、亞投行、金磚國家領導人會議等新合作模式。這些舉措旨在 ( )A.積極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完善B.發展與第三世界國家的關系C.構建新型的睦鄰友好合作關系D.貫徹落實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1.公元前6世紀末,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實行經濟改革,推行度量衡雙軌制。一方面,大流士一世融合波斯本土度量衡和古巴比倫、亞述度量衡,推出帝國官方標準化的度量衡體系;另一方面,在被征服地區允許本地人依舊使用本土度量衡。這些舉措旨在 ( )A.消弭波斯帝國內部矛盾B.維護帝國統一和穩定C.加強對被征服地的控制D.促進各民族交往交融12.(原創題·情境創新+視角創新)在中世紀,人類意識的兩個方面——內心自省和外界觀察都一樣——一直處于一層共同的紗幕之下,處于睡眠或半醒狀態。這層紗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見織成的……在意大利,這層紗幕最先煙消云散。“這層紗幕”出現的主要原因在于 ( )A.落后的封建經濟體制B.歐洲民眾的宗教信仰C.中世紀的蒙昧野蠻狀態D.天主教推行的專制統治13.182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法案,將美國平均關稅從20%提高到40%以上,這項法案被時人稱為“可憎法案”,下圖為“可憎法案”投票表決結果分布圖。這一結果出現的原因是 ( )A.經濟模式存在差異B.自由主義思潮盛行C.政治斗爭日益激烈D.黑人民權運動興起14.19世紀初期是英國工業化的高潮階段,這一時期勞資雙方的對抗日益激烈,面對勞工階層的不滿和反抗,政府曾采取鎮壓與安撫相結合的方式來穩定社會秩序。后來政府逐步拋棄家長制保護主義法規、條令,既不做勞資沖突中弱勢方的保護者,也不做勞資沖突的仲裁者。英國政策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勞資雙方關系得到改善B.資本主義制度的不斷完善C.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D.經濟發展和社會結構變化15.1926年4月,聯共(布)中央向全黨發出通知,要求每一個黨員,黨內外每一個工作人員都要養成極大的責任感,節約每一個蘇維埃盧布和戈比。同時,蘇維埃國家盡量設法增加工業和商業的利潤,實行嚴格的節約制度,發行公債,努力吸收居民的游資。這些舉措出臺的背景是 ( )A.新經濟政策開始全面實施B.政府確立了優先發展重工業方針C.計劃經濟模式已基本形成D.來自法西斯德國的威脅日益加劇16.2024年1月1日起,埃及、埃塞俄比亞、伊朗、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正式成為金磚國家的成員,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從5國擴容至10國。擴容后,金磚國家總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40%以上。這有助于 ( )A.發展中國家發揮主導作用B.區域集團合作程度的加深C.全球治理體系的不斷創新D.打破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參考答案專題六 “因果、影響”類(2024·甘肅,5) D 解析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繁榮,貨幣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愈發重要,白銀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經濟運轉對白銀的需求量大增。因此,民間私商冒險從海外帶回白銀的深層原因是當時明朝經濟高度依賴白銀,D項正確;東南沿海倭患嚴重是海禁的原因之一,而不是私商冒險帶回白銀的深層原因,排除A項;明朝中后期的白銀,很大一部分來自美洲,還有一部分來自歐洲和日本,且材料沒有對明朝白銀的來源進行對比,不能從中得出明朝白銀主要來自日本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中明朝采取了海禁的政策,不利于海上商業貿易的發展,排除C項。(改編) D 解析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繁榮,貨幣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愈發重要,白銀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經濟運轉對白銀的需求量大增。因此,民間私商冒險從海外帶回白銀的深層原因是當時明朝經濟高度依賴白銀,D項正確;東南沿海倭患嚴重是海禁的原因之一,而不是私商冒險帶回白銀的深層原因,排除A項;明朝時期的長途販運貿易主要是指國內不同區域之間的貿易,與材料中的從海外帶回白銀不符,排除B項;明朝實行海禁政策不是深層原因,排除C項。(2024·湖南,11) B 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農村商品經濟蓬勃發展,故出現材料所述現象,B項正確;21世紀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排除A項;農民收入不斷增加是材料所述現象的結果,并非原因,排除C項;鄉鎮企業的大量出現是材料所述現象的表現,并非原因,排除D項。(改編) B 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農村商品經濟蓬勃發展,故出現材料所述現象,B項正確;21世紀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排除A項;糧食進口的增加不能解釋材料中農村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增長,排除C項;材料并未涉及退耕還林意識,而且退耕還林與農村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增長無關,排除D項。(2024·湖北,12) D 解析 隨著歐洲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威尼斯等城市商業日益繁榮,在經濟活動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強,其發行的貨幣也逐漸在地區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D項正確;意大利民族國家興起在這一時期并不明顯,且與貨幣轉變的直接關系不大,排除A項;封建莊園制度主要關注的是農業生產和社會結構,而金幣流通的變化更多地反映了貿易和商業活動的變遷,排除B項;此時新航路還未開辟,歐洲并沒有大量的貴金屬涌入,排除C項。(改編) D 解析 隨著歐洲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威尼斯等城市商業日益繁榮,在經濟活動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強,其發行的貨幣也逐漸在地區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D項正確;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是通過新航路開辟及歐洲國家早期的殖民擴張實現的,排除A項;金本位貨幣制的實行是從1816年的英國開始的,排除B項;中世紀前期到13世紀中葉,新航路還未開辟,歐洲并沒有大量的貴金屬涌入,排除C項。(2024·甘肅,15) D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初的英國占據著世界上面積最多的殖民地,倫敦成為全球重要的貿易中心,故倫敦居民可以享受到全球的各種商品,D項正確;英國倫敦居民享用的商品并不都是倫敦本土制造生產的,故無法得出倫敦工業制造業高度發達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英國對社會的救濟,無法得出其福利制度非常完善的結論,排除B項;享受到全球各地的商品并不等同于英國流行奢靡的消費觀念,排除C項。(改編) D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初的英國占據著世界上面積最多的殖民地,倫敦成為全球重要的貿易中心,故倫敦居民可以享受到全球的各種商品,D項正確;英國倫敦居民享用的商品并不都是倫敦本土制造生產的,故無法得出倫敦工業制造業高度發達的結論,排除A項;英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是在二戰以后,排除B項;經濟全球化是商品、技術、信息、貨幣、人員、資金等生產要素的跨國跨地區流動,材料未體現經濟全球化,排除C項。(2024·新課標卷,34) B 解析 依據材料可知,在1917年成立的新的彼得格勒蘇維埃執行委員會中,布爾什維克黨人占多數且當選為主席,在莫斯科等大城市中布爾什維克黨人也取得了主導地位,這為十月革命的勝利奠定了組織基礎,B項正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完成是在1917年的俄歷二月,而材料涉及的時間是1917年10月,A項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二月革命使羅曼諾夫王朝滅亡,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標志著蘇維埃政權取代臨時政府的事件是十月革命的勝利,排除D項。(改編) B 解析 依據材料可知,在1917年成立的新的彼得格勒蘇維埃執行委員會中,布爾什維克黨人占多數且當選為主席,在莫斯科等大城市中布爾什維克黨人也取得了主導地位,這為十月革命的勝利奠定了組織基礎,B項正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完成是在1917年的俄歷二月,材料涉及的時間是1917年10月,A項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1917年11月,全俄工農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俄國布爾什維主義誕生于1903年,排除D項。(2024·新課標卷,31) D 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6—17世紀的航海活動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使得美洲的貴金屬能夠被運往亞洲和歐洲等地,促進了貴金屬的全球流動,D項正確;“地圓說”在16世紀以前就已經形成,“地圓說”是此時航海活動的背景,排除A項;世界殖民體系的確立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排除B項;雖然航海活動興起,但陸路貿易并沒有基本停滯,C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改編) A 解析 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印度果阿成為葡萄牙海外殖民開拓的關鍵地點。葡萄牙在印度果阿建立了鑄幣廠,發行貨幣,并使其在葡屬印度流通,這一舉措有助于加強葡萄牙在當地的經濟控制和影響力。葡萄牙在印度果阿的統治和活動,以及其在印度洋地區的其他戰略據點的布局,使一個成熟的三角貿易區域形成。葡萄牙通過這些據點,基本壟斷了印度洋的香料貿易,反映了當時印度洋貿易的新發展,故選A項。雖然航海活動興起,大洋貿易興起,但陸路貿易并沒有基本停滯,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通過殖民的方式進行原始積累,無法體現原始積累的途徑多元,排除C項;世界殖民體系的確立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2024·山東,8) A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1979年,中國科學院將辦院方針概括為“側重基礎、側重提高,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服務”,這表明當時中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的初期,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因此辦院方針調整為側重基礎研究和提高科研水平,以服務于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到了1984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深入發展,中國科學院提出的新辦院方針是“大力加強應用研究,積極而有選擇地參加發展工作,繼續重視基礎研究”,這表明辦院方針的調整旨在更好地服務國家經濟建設大局,將科學研究與國家的現實需求相結合,A項正確;雖然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是科研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它不是辦院方針調整的主要目的,排除B項;辦院方針的調整主要關注的是科研方向和服務的對象,而不是人才的流動,排除C項;科教興國戰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而辦院方針的調整發生在1979年和1984年,因此D項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改編) C 解析 據表格內容可知,改革開放后,中國高等教育在學校體制、資金來源、教學觀念和招生就業制度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反映了改革開放政策對辦學體制的影響,故選C項;材料內容為改革開放前后中國高等教育辦學方式的變化,不屬于思想變革,不能體現社會變革與思想解放之間的關系,排除A項;材料內容是中國高等教育辦學方式的變化,并未體現這種變化產生的影響,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由材料無法體現,排除B項;材料內容為改革開放前后中國高等教育辦學方式的變化,沒有涉及科教興國戰略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排除D項。1.B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中華文明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雖然中華文明會遭受外族入侵或自然災害,但中華文明的總體規模大,能夠吸收借鑒不同民族文化,包容不同民族的勢力,因此中華文明仍然能夠延續下去,故選B項;文明的包容性指的是一個文明體系在與其他文明交流互動時,能夠尊重、接納并融合不同文化、信仰、習俗等的差異性,形成和諧共處的多元文化格局,排除A項;先進性需要將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進行對比才能體現出來,材料沒有這方面的對比,排除C項;本土性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文化、歷史、地理、語言、宗教等方面所展現出的獨特性和內在一致性,排除D項。2.D 解析 由材料“奸邪之吏,乘其亂法,以成其威,獄官主斷,生殺自恣”“親疏皆危,外內咸怨”可知,吏治嚴苛是秦亡的重要原因,故D項正確;皇帝揮霍無度、郡縣制的弊端、宦官專權在材料中未體現,排除A、B、C三項。3.D 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北魏孝文帝改漢姓,學習、建立門閥制度以便加快封建化,同時又要求士族不得擔任低級官職,這為寒門士人入仕提供了更多機會,有利于鞏固封建統治,D項正確;材料提到建立門閥制度,這顯然不利于緩和士族與庶族之間的矛盾,排除A項;促進民族交融是客觀影響,而非主觀動機,排除B項;材料提及的建立等級森嚴的門閥制度,不能促進鮮卑貴族內部的團結,排除C項。4.A 解析 稻麥復種需要大量人力,而南宋時期稻麥復種得到推廣,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南下,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和對小麥的需求,A項正確;鐵犁牛耕在漢代就成為主要耕作方式,無法解釋南宋稻麥復種的推廣,排除B項;小麥在南方種植規模的擴大是稻麥復種的耕作方式得以推廣的表現,不是原因,排除C項;經濟重心南移現象日益突出不是一年兩熟稻麥復種制得以推廣的主要原因,其主要原因在于北方人南下使得勞動力增多,排除D項。5.C 解析 明清時期的海外移民主觀上是為了改善個體的生存環境,但客觀上卻為中外文化交流和促進遷入國的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故選C項;國內人口劇增是向海外移民的重要原因,但不一定是必然結果,國內人少的時候一樣有人向海外移民,排除A項;移民想要改善個體的生存環境,但不一定能實現這個目標,排除B項;明清時期奉行“海禁”和“閉關自守”政策,所以海外移民的活動沒有得到政府的支持,排除D項。6.B 解析 根據材料“但各國既與英人無異,設將來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準英人一體均沾”及所學可知,1843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虎門條約》,規定“將來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準英人一體均沾”,由此英國獲得了片面最惠國待遇,形成了對華貿易的特權,這直接導致了中國白銀的大量外流,B項正確;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后,清朝維系的朝貢體系徹底瓦解,排除A項;“列強結成同盟”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有關,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后,清朝興起了洋務運動,旨在維護封建統治,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7.C 解析 根據材料“1909年出版的漫畫《不倒翁》”“嗟乎不倒翁,衣冠何赫赫。乃為外人之傀儡,是為玩部之人物”及所學可知,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的極度腐朽反映出其政權覆滅的必然性,故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開展具有必要性,C項正確;近代中國的民族危機不斷加深是材料反映出的表象,并非該漫畫的主旨,排除A項;此時中國并未進入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國民打倒列強、除軍閥的愿景”屬于國民革命時期的內容,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東南互保”的提出,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排除D項。8.B 解析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6年10月,國民黨通過的《宣傳決議案》要求辦各種刊物,其主要目的在于宣傳革命主張,動員民眾參與國民革命,故選B項;材料主要說的是要辦報刊,起的是宣傳作用,“促進經濟近代化進程”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興起于1915年,在20世紀20年代逐漸式微,排除C項;材料主要說的是要辦報刊,主要起了宣傳作用,“擴大國民黨的階級基礎”由材料無法得出,排除D項。9.C 解析 “新中國”一詞在《人民日報》中的使用頻率呈下降趨勢,這反映了新政權逐步走向穩固,更少與過去進行對比,更少強調“新中國”,C項正確;“面臨嚴峻的國際形勢”不屬于主要原因,排除A項;在社會主義改造之前,“新中國”一詞的使用頻率就有所下降,排除B項;1956年底,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確立起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10.A 解析 根據材料“開辟了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新途徑”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帶一路”倡議在促進亞歐非的經貿合作,充分利用與發揮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生產、消費、資源等優勢,延長全球的價值鏈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有力地推動了全球治理體系的完善,A項正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并不都是第三世界國家,排除B項;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并不都是我國的鄰國,排除C項;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貫徹是對材料的片面解讀,材料強調的是“上海合作組織、亞投行、金磚國家領導人會議等新合作模式”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完善,排除D項。11.B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大流士一世推行度量衡雙軌制,帝國內既有帝國官方標準化的度量衡體系,適應了帝國統一后的經濟需求;又允許被征服地區本土的度量衡存在,這有利于緩和帝國內部矛盾,維護統治秩序穩定,這些舉措從主觀動機上看,旨在維護自身統治、鞏固政權,故選B項。“消彌”一詞過于絕對,排除A項;根據材料“在被征服地區允許本地人依舊使用本土度量衡”可知,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是客觀結果,而非主觀目的,排除。12.D 解析 “這層紗幕”指的是禁錮人們思想意識的事物,結合“意大利”“中世紀”等關鍵詞可以定位到文藝復興時期,而結合所學可知,中世紀天主教的專制統治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故選D項;A項錯誤,此時封建經濟體制并非禁錮人們思想的主要原因;B項錯誤,宗教信仰并非人們思想的“禁錮者”,而是當時的天主教會;C項是對材料的概括,不是原因,排除 。13.A 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是南北經濟模式不同,北方以資本主義工業為主,南方以種植園經濟為主。美國南北戰爭爆發于1861年,由此可以反推,材料中法案的投票表決結果也與此有關,故選A項;自由主義思潮與低關稅相適應,與材料整體信息不符,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政治斗爭日益激烈,排除C項;美國黑人民權運動興起于20世紀50年代,且與材料現象無關,排除D項。14.D 解析 據材料“政府逐步拋棄家長制保護主義法規、條令……既不做……保護者,也不做……仲裁者”可知,英國在工業化時期經歷了從家長制保護主義到自由放任的轉變。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初期,英國通過立法干預勞資關系,以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工人階級力量壯大),英國政府開始采取自由放任政策,鼓勵勞資雙方通過自由契約和協商來解決沖突,故選D項;政策變化是政府應對勞資對抗的手段,與勞資關系是否改善無直接關系,排除A項;資本主義制度的完善并不意味著政府會對勞資沖突采取中立態度,B項不能解釋英國政策變化的原因,排除;雖然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是19世紀初期英國的重要變化,但這并不會直接影響政府對勞資沖突的態度,排除C項。15.B 解析 據材料“節約每一個蘇維埃盧布和戈比”及所學可知,1924年,列寧逝世,隨后在斯大林領導下,蘇聯實施“社會主義工業化”,確立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故選B項;新經濟政策開始全面實施是在1921年,排除A項;計劃經濟模式基本形成是在1936年,排除C項;此時德國法西斯沒有建立,尚未對蘇聯構成威脅,排除D項。16.C 解析 據材料“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從5國擴容至10國……40%以上”并結合所學可知,金磚國家是發展中國家加強團結與合作的重要平臺,金磚國家擴容后,將進一步提升“全球南方”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這有利于全球治理體系的不斷創新,故選C項;在目前的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達國家發揮主導作用,發展中國家仍然居于被動地位,排除A項;金磚國家不屬于區域集團,不能由材料得出區域集團合作程度加深的結論,排除B項;金磚國家的發展,并沒有打破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D項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