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主題十一、近現代民族主義與國際法的發展【主題探究】角度1 近現代民族主義的發展材料 美國歷史學者菲利普·霍夫曼對近代歐洲國家間關系的處理方式進行了專題研究。他認為,17世紀中期以來,歐洲各國統治者因追逐個人“榮耀”而發動戰爭的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并對自己的這一論斷進行了例證。下表所示是在某數據庫中搜索法語單詞“gloire” (榮耀)和“guerre” (戰爭)時,這兩個詞出現在同一個句子中的次數和頻率。年份 次數 頻率(每萬字出現率)1600—1699年 240 0.11%1700—1799年 177 0.04%1800—1899年 142 0.02%按照菲利普·霍夫曼的邏輯,指出表中數據所反映的歐洲國家間關系處理方式的變化,并為其提供史實依據。作答: 角度2 近代以來國際法與國際秩序的構建材料一 雖然近代國際法確立了國家主權獨立、國際平等等原則,但“非文明與半文明”的殖民地、附屬國卻無法享受這些原則的保護。在歐洲大國的主導下,近代國際法確立起保護關系、租借地、勢力范圍等原則,這些原則成為列強殖民擴張和統治的重要法律依據。——摘編自常大毅《從法的性質看國際法的本質》材料二 二戰后,國際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法律”,應用于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國際法領域的租借地、勢力范圍等原則被廢除。以聯合國為代表的國際組織獲得極大發展,在經濟和文化領域訂立了大量國際法規。廣大發展中國家以公平、合理、互利為原則,推動制定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國際法規。為協調對太空的利用,各國還訂立了外層空間法。國際法獲得了極大的發展。(1)根據材料一、二,指出近現代國際法的發展趨勢,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作答: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二戰后國際法發展的作用。作答: 1.中世紀的歐洲,對國王或對自己的上級領主不服從,是大逆不道的行為,是不忠。1628年,英國《權利請愿書》指出,對國王的不忠,并不是對公共事業的不忠。1649年,國王查理一世被判處死刑,罪名是“暴君、叛徒、殺人犯和我國善良人民的公敵”。這些變化反映出英國 ( )A.共和國體制的建立 B.忠誠觀念日益淪喪C.君主立憲制的形成 D.民族國家意識強化2.法國大革命期間,2 600萬法國人中,約一半人不會說法語?!度藱嘈浴返戎匾募坏貌环g成當地語言。革命政府提出,國家的書寫語言應當被所有公民執行,于是大力倡導法語,進行一場“語言革命”。這一做法推動法國 ( )A.文化認同意識的增強B.成為啟蒙運動的中心C.建立獨立的民族國家D.擺脫天主教會的束縛3.1815年前,歐洲一國君主去世后,該國簽訂的所有國際條約即被視為無效,如果不想讓這些條約失效,就必須馬上請新君主重新簽署續約。1815年后,這一規則不再適用,即使君主去世,條約也始終有效,除非一方有意毀約。出現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歐洲君主制遭遇嚴峻挑戰B.國際調解機制進步穩定國際秩序C.民族國家認同主體的轉變D.維也納體系維持歐洲均勢的需要4.下表所示為維也納會議外交方面的相關內容(部分)。由此可見,維也納會議 ( )內容 概況外交制度 制定《關于外交人員等級的章程》,確認了外交代表的名稱、等級和位次問題會議分級召開制度 如將討論主權領土問題與功能合作領域的會議分開,此后國際上逐漸采用分委員會制、秘密會議和非正式磋商等形式開會A.推動了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B.推動了國際法的發展C.重建了歐洲的均勢與和平D.開創了和平解決爭端的先例5.下表所示是20世紀主要國際法中有關戰爭的部分條款。據此可知 ( )國際法 條款《國際聯盟盟約》 聯盟會員國約定,倘聯盟會員國間發生爭議,勢將決裂者,當將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決,或交行政院審查。聯盟會員國并約定無論如何,非俟仲裁員裁決或法庭判決或行政院報告后三個月屆滿以前,不得從事戰爭《非戰公約》 締約各方同意它們之間可能發生的一切爭端或沖突,不論其性質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處理或解決《聯合國憲章》 各會員國在其國際關系上不得使用威脅或武力,或以與聯合國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會員國或國家之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A.國際法適應國際形勢不斷調整B.禁止戰爭是國際法的重要原則C.國際法有力地維護了世界和平D.維護國家主權是國際法的宗旨【熱點聚集】1.人文主義與西歐民族主義的發展民族國家建立的前提是民族主義的發展,而歐洲各地發生的宗教改革運動不同程度上培育了世俗民族精神,大大加速了天主教大世界解體的進程。在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下,羅馬教皇漸漸被排擠,各國的王權得以加強。而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和世俗階層的擴大,一些城市和城邦通過贖買等手段取得了自治權。世俗階層開始參與國家的管理,國家的主權屬性慢慢被表現出來。正如姜守明教授所說“歷史上世俗性自治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是一個民族國家獨立于羅馬司法權的重要標志”,近代的民族國家也就在世俗民族精神的推動下逐漸開始有了雛形和發展。但丁沒有使用官方語言拉丁語,而使用意大利的托斯卡納方言撰寫《神曲》,因其使用民族語言而貼近大眾生活。薄伽丘也用托斯卡納方言寫作小說《十日談》,大膽揭露社會各階層人士的真實面目而備受各界關注。這種榜樣力量影響了歐洲并開啟了用民族語言寫作的先河。由此可知,文藝復興 ( )A.使人們擺脫教會的長期束縛B.促進歐洲民族意識的覺醒C.加快了人文精神的廣泛傳播D.推動歐洲文學藝術的繁榮1.14世紀,蔓延歐洲的黑死病導致大量教授拉丁語的教師死亡,使得學校的拉丁語教育水平大幅下降,拉丁語作為官方語言逐漸走向衰落,歐洲各國的官方語言普遍從拉丁語轉向方言。這一結果 ( )A.瓦解了傳統文化的權威B.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推進C.推動了人文主義的興起D.推動了民族意識的萌發2.14—17世紀,但丁用意大利方言寫成了《神曲》,路德用德文翻譯了《圣經》,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英格蘭最后一部用拉丁語出版的主要著作……拉丁語在歐洲的使用范圍不斷縮小。上述現象 ( )A.完善了人文主義的基本內涵B.瓦解了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C.復興了古希臘、古羅馬文化D.有助于民族國家的形成發展3.1527年,馬丁·路德在艾斯萊本建立了高等拉丁學校。二十年后,德國出現了60所新教城市學校,這些學校的課程包括德語學習和“世俗話題”的教學,不再是神學一家獨大的局面。這些城市學校 ( )A.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B.順應了民族國家發展的需求C.擺脫了教會神學的思想控制D.構建了資產階級“理性王國”4.1521—1534年,馬丁·路德根據自己的理解用大眾化的語言翻譯出德文版《圣經》。他翻譯《圣經》使用的是德國語言,“創造了德語”。這種統一的語言成為聯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紐帶。路德所譯德文版《圣經》 ( )A.推動了德意志國家的統一B.打擊了羅馬天主教會的統治C.增強了德國民族認同意識D.加速了歐洲各國王權的加強2.全球治理體系變革要求建設國際法治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以國際法為基礎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有待形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主動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推進國際關系法治化。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以國際良法促進全球善治,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弊鳛樨撠熑蔚拇髧?我國將繼續為推動全球治理法治化、實現全球善治貢獻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摘編自周婧《在推動國際法治建設中貢獻中國力量》15世紀,西葡兩國主張“發現論”,明確對美洲土地的財產權。該理論不僅被歐洲國家所認同,還成為國際法的組成部分。16世紀,英國提出“無主地論”和“有效占有論”,參與對美洲的爭奪,“發現論”在國際法中的位置逐漸被新理論取代。這一變化 ( )A.揭示了近代國際法的強權色彩B.說明美洲陷入歐洲各國的爭奪C.標志著英國全球殖民霸權確立D.順應了國家治理法治化的趨勢1.19世紀初,拿破侖帝國崩潰后,以英、俄、奧、普為首的戰勝國召開了維也納會議,會議確立了四個原則(如下表所示)。依據這四個原則建立的維也納體系 ( )正統原則 承認1789年前法國及其他各封建君主是正統王朝,恢復他們的統治權力、政治制度及所屬領土補償原則 重整版圖的過程中失去領土的國家及在對拿破侖力戰有功的國家均給予補償勢力均衡原則 確保在重整歐洲的過程中,無一國家可取絕對的優勢圍堵法國原則 增強法國周邊國家的力量,以圍堵法國,以防其擴張A.希望建立新的歐洲政治均勢B.維護了弱小民族國家的利益C.維持了歐洲列強之間的和平D.構建了成熟的全球治理體系2.下表為國際法發展的歷程表。據此可知 ( )時間 國際法內容1648年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認了各締約國可以對違約國集體制裁的國際法基本原則1920年 《國際聯盟盟約》規定參會主權國家形成決議時實行“全體一致”原則1945年 《聯合國憲章》確定通過決議需要五個常任理事國一致同意的“大國一致”原則A.各國獨立主權得到尊重B.國際法維護世界和平的作用減弱C.集體安全體制不斷完善D.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被根本遏制3.下表為二戰后期重要國際會議簡況表。時間 會議 主要內容1943年11月 中國、美國、英國舉行開羅會議 對日作戰和戰后亞太地區的安排問題1943 年11—12月 蘇聯、美國、英國舉行德黑蘭會議 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組建聯合國、處置德國和蘇聯對日作戰問題1945年2月 蘇聯、美國、英國舉行雅爾塔會議 處置德國、波蘭政府和疆界、聯合國、遠東事務安排問題1945年7—8月 蘇聯、美國、英國舉行波茨坦會議 處置德國、波蘭西部疆界和組建國際法庭問題上表表明,二戰后期 ( )A.各個國家立場趨于一致B.大國協調利于解決問題C.對日作戰成為主要議題D.強權政治統領戰時會議4.二戰后,聯合國成立,各類國際組織數量激增,各類跨國企業和個人越來越多地參與國際事務。國際法調整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裁軍、國際人權、國際環境等國際法性質的公約或宣言紛紛問世。進入21世紀之后,可持續發展、生物多樣性等國際法理念日益受到重視。上述現象 ( )A.有利于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展B.推動了世界多極化格局的形成C.維護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D.表明國際經濟新秩序已經建立參考答案十一、近現代民族主義與國際法的發展角度1 近現代民族主義的發展答案 變化:因君主個人“榮耀”而發動戰爭的情況在減少。依據從民族國家形成的角度作答:專制王權國家向民族國家轉變,國家利益逐漸高于君主自身榮耀。從社會運動對專制王權的沖擊的角度作答: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拿破侖戰爭等沖擊專制王權。從國際法發展的角度作答: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和維也納體系通過談判解決爭端的方式逐漸被認可。解析 第①小問,根據材料“歐洲各國統治者因追逐個人‘榮耀’而發動戰爭的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和表格信息得出,因君主個人“榮耀”而發動戰爭的情況在減少。第②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7—19世紀歐洲的民族國家逐漸形成,國家利益逐漸高于君主自身榮耀;該時期歐洲爆發了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拿破侖戰爭等,沖擊了封建專制;該時期國際法不斷發展,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和維也納體系主張通過談判解決爭端的方式逐漸被認可。角度2 近代以來國際法與國際秩序的構建答案 (1)趨勢:適用范圍從歐洲擴展到全世界;從傳統領域擴展到文化、科技、海洋資源等領域;立法由大國主導變為國際組織和多數國家普遍參與;由大國強權到注重公平合理;國際組織作用日益凸顯。(答出兩點即可)原因: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二戰后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及發展中國家的斗爭;國際組織的普遍成立;科學技術的發展。(答出兩點即可)(2)作用: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有利于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推動了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構建。(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 第(1)問第①小問,根據材料“二戰后,國際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法律’,應用于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國際法領域的租借地、勢力范圍等原則被廢除。……為協調對太空的利用,各國還訂立了外層空間法”“在歐洲大國的主導下……這些原則成為列強殖民擴張和統治的重要法律依據”“廣大發展中國家以公平、合理、互利為原則,推動制定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國際法規。為協調對太空的利用,各國還訂立了外層空間法”“以聯合國為代表的國際組織獲得極大發展”可得出答案。第②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二戰后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及發展中國家的斗爭;國際組織的普遍成立;科學技術的發展;等等。第(2)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有利于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推動了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構建。1.D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英國人從認為對國王不服從就是對國家不忠,到認為對國王不忠不是對公共事業不忠,再到將國王查理一世以“暴君、叛徒、殺人犯和我國善良人民的公敵”的罪名判處死刑,這說明英國人的民族國家意識不斷強化,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英國建立共和國體制,且英國建立的是君主立憲政體,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英國人民族國家意識的強化,沒有體現忠誠觀念日益淪喪,排除B項;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的標志是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排除C項。2.A 解析 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法國革命政府大力倡導法語,有利于增強對法國大革命后政治文化的認同,A項正確;啟蒙思想推動法國大革命,法國大革命爆發在啟蒙運動之后,排除B項;法國大革命前就建立了獨立的民族國家,排除C項;這一做法有利于形成政治文化的共同體,與擺脫天主教會束縛無關,排除D項。3.C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歐洲民族國家認同由君主轉變為具有獨立主權的民族國家,在國際上,國際關系的主體不再是君主,而是主權國家,C項正確;此時歐洲許多國家如英國、德意志、俄國等仍采用君主制,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國際法主體的演變,而非國際調解機制,排除B項;材料主旨并非維持歐洲均勢,排除D項。4.A 解析 根據材料“制定《關于外交人員等級的章程》,確認了外交代表的名稱、等級和位次問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對外交制度的具體規定,這說明維也納會議推動了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A項正確;材料主要提及近代外交制度的發展,而非國際法的發展,排除B項;“重建了歐洲的均勢與和平”夸大了維也納會議的作用,排除C項;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開創了和平解決爭端的先例,排除D項。5.B 解析 根據表格信息可知,從《國際聯盟盟約》到《非戰公約》再到《聯合國憲章》,這些國際法都強調禁止戰爭,說明禁止戰爭是國際法的重要原則,B項正確;材料中的國際法都強調禁止戰爭,沒有體現“調整”,排除A項;結合所學可知,這些國際法實際上都沒有能夠真正禁止戰爭,在維護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有限,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國際法的一貫原則是禁止戰爭,而非維護國家主權,排除D項。1.人文主義與西歐民族主義的發展B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文藝復興時期,但丁和薄伽丘都用意大利方言創作文學作品,從而推動了使用民族語言的浪潮,而民族語言的使用推動了近代民族意識的形成,B項正確;文藝復興并沒有使人們擺脫教會的長期束縛,排除A項;材料強調文藝復興促進歐洲民族意識的覺醒,未體現人文精神的廣泛傳播,排除C項;材料強調文藝復興促進歐洲民族意識的覺醒,“推動歐洲文學藝術的繁榮”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1.D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黑死病導致大量教授拉丁語的教師死亡,使得拉丁語作為官方語言逐漸走向衰落,歐洲各國的官方語言普遍轉向方言,這一結果推動了民族意識的萌發,D項正確;“瓦解了傳統文化的權威”說法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1517年開始的宗教改革運動,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文藝復興運動推動了人文主義的興起,排除C項。2.D 解析 歐洲各地知識分子開始使用本民族語言進行創作和學術交流,這促進了民族語言的發展與普及,這些變化有助于增強民眾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進而促進了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D項正確;人文主義的內涵主要涉及人的價值、尊嚴、自由和理性等,語言的變遷是其影響下的表現之一,而不是完善人文主義本身,排除A項;題干描述現象的核心在于語言的民族化趨勢,不足以概括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瓦解的過程,排除B項;題干強調的是語言使用的轉變,而非直接復興古典文化,排除C項。3.B 解析 根據材料“這些學校的課程包括德語學習和‘世俗話題’的教學,不再是神學一家獨大的局面”及所學可知,此時處于宗教改革時期,德國興建的城市學校中的課程包括德語學習和“世俗話題”的教學,這沖擊了基督教神學,有助于民族語言的傳播及發展,順應了民族國家發展的需要,B項正確;文藝復興運動早于16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排除A項;“擺脫了教會神學的思想控制”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啟蒙思想家構建了資產階級“理性王國”,與題意無關,排除D項。4.C 解析 據材料“他翻譯《圣經》使用的是德國語言”“這種統一的語言成為聯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紐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馬丁·路德將《圣經》譯成德文,使得德語成為德意志各邦的標準語言,這推動了民族語言的發展,增強了德國民族認同意識,C項正確;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實現統一,A項說法夸大了路德所譯德文版《圣經》的作用,排除A項;路德發起的宗教改革的確打擊了羅馬天主教會的統治,但題干強調的是他翻譯的“德文版《圣經》”的作用,排除B項;題干信息未涉及“歐洲各國”,只反映了德國,排除D項。2.全球治理體系變革要求建設國際法治A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西、葡與英國的理論都服務于歐洲國家殖民掠奪的需要,體現了近代國際法服務于強國利益的本質,具有強權色彩,A項正確;“歐洲各國”的說法過于夸張,排除B項;英國全球殖民霸權的確立是在18世紀中期,排除C項;材料信息與國家治理無關,排除D項。1.A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維也納會議后確立的維也納體系,主要是為了維持歐洲各國之間的均勢,防止某一個國家一家獨大,A項正確;維也納體系主要是為了維持歐洲政治均勢,而不是為了維護弱小民族國家的利益,排除B項;維也納體系并沒有能夠真正維持列強之間的和平,排除C項;“成熟”說法過于夸大,排除D項。2.C 解析 據材料可知,《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認各締約國可以對違約國集體制裁,國聯形成“全體一致”原則,聯合國形成“大國一致”原則,這體現出國際社會在制止戰爭、維護世界和平方面的集體安全體制不斷完善,C項正確;材料強調集體安全體制不斷完善,并不涉及單個國家的主權,排除A項;聯合國“大國一致”原則增強了維護世界和平的作用,排除B項;“根本”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3.B 解析 材料表明在二戰后期美蘇等大國召開了一些會議,解決了一些問題,由此可知,大國協調利于解決問題,B項正確;A項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對日作戰不是全部會議的主要議題,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二戰后期美蘇等大國召開了一些會議,解決了一些問題,體現不出強權政治統領戰時會議,排除D項。4.A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國際法主體增多,國際法的適用范圍(領域和內容)擴大,國際法理念和原則更加多元與成熟,這些現象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A項正確;當今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強”,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展,一個穩定的多極化格局尚未形成,排除B項;國際法維護的是所有主權國家的利益,而非僅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排除C項;當今世界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還在形成的過程中,并未建立,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