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主題十二、世界市場的形成與國際金融貿易【主題探究】角度1 世界市場的形成材料圖1 圖2圖1和圖2為世界近代史上兩個歷史時期(1650—1750年和1900年前后)的世界貿易局部路線示意圖。分別指出圖1和圖2代表的歷史時期,并提取圖片信息進行簡要說明。(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釋和說明邏輯清晰,表述成文。)作答: 角度2 國際金融貿易與全球化材料 金融全球化的歷史形態工業革命前 布雷頓森林體系 當代廣度 亞歐之間長期存在貴金屬流動,16世紀擴展到美洲 共產主義國家被排除在國際貨幣體制之外 各國真正地、普遍地參與國際金融和貨幣秩序制度化 金融中心數量少,商人和銀行網絡開始發展起來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管理國際金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不斷加深分層 通過一些小的中心組織國際金融;歐洲中心 美元作為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儲備貨幣控制著國際貿易 私人金融集中在倫敦、紐約和東京;貿易各處都有——摘編自蕭國亮、隋福民《世界經濟史》(1)根據材料,概括金融全球化的階段性特征。作答: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金融全球化的影響及啟示。作答: 1.甘蔗原產于印度,16世紀以后廣泛種植于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巴西是甘蔗種植面積最大的國家,巴西蔗糖成為當時重要的國際商品。這反映出 ( )A.新航路開辟促進了早期全球化發展B.物種的跨洲傳播具有單向性C.物種交流改變了殖民地的經濟結構D.歐洲殖民者開始主導世界市場2.下表反映了1870—1900 年世界船舶噸位數(單位:百萬凈噸)的變化情況。這一變化 ( )時間 帆船 汽船1870年 14.1 2.71880年 14.5 5.51890年 12.0 10.21900年 10.0 16.2A.促使世界各國工業差距不斷縮小B.有利于更多國家擴大工業產品的出口C.適應了世界貿易迅速發展的需要D.為多數國家進入世界市場提供了工具3.下表為2010年前后世界銀行決策機構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投票權重表。這反映了 ( )時間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2010年前 55.94% 44.06%2010年后 52.81% 47.19%A.國際政治新秩序亟待建立B.國際經濟秩序的重構任重道遠C.發達國家逐步壟斷金融市場D.區域經濟集團化進程加快4.截止到2023年2月5日,美國某影片的全球票房約為21.74億美元,其中海外票房總計15.38億美元,約四分之三的票房收入來自海外市場,遠遠超出了美國本土票房收入。這折射出 ( )A.美國的第三產業發展獨領風騷B.美國電影行業霸主地位動搖C.世界政治多極化發展趨勢明顯D.世界經濟發展的全球化趨勢5.下圖是1973年至2021年全球累計生效的區域貿易協定趨勢圖(單位:個)。據此可知,當今世界 ( )A.區域集團化成為主流發展趨勢B.各國經濟發展差距拉大C.經濟全球化促進國際經貿發展D.世貿組織的影響力削弱【熱點聚集】1.新航路的開辟:經濟全球化的開端大航海時代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篇章。在這方面,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里,用非常精練生動的語言作了很好的總結描述:美洲的發現、繞過非洲的航行,給新興的資產階級開辟了新天地。東印度和中國的市場、美洲的殖民化、對殖民地的貿易、交換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業、航海業和工業空前高漲,因而使正在崩潰的封建社會內部的革命因素迅速發展。費爾南德茲-阿梅斯托說:“1492年那一年,不只基督教國度改頭換面,整個世界也脫胎換骨。”為什么呢 他解釋說:“我們置身的現代世界絕大部分始于1492年,所以對于研究全球史某一特定年代的歷史學家來說,1492年是很顯而易見的選擇……說到1492年,最常有的聯想是哥倫布在這一年發現了前往美洲的路線,這可以說是改變世界的重大事件。從此以后,舊世界得以跟新世界接觸,借由將大西洋從屏障轉成通道的過程,把過去分立的文明結合在一起,使名副其實的全球歷史——真正的‘世界體系’——成為可能,各地發生的事件都在一個互相聯結的世界里共振共鳴,思想和貿易引發的效應越過重洋,就像蝴蝶拍動翅膀擾動了空氣。歐洲長期的帝國主義就此展開,進一步重新打造全世界;美洲加入了西方世界的版圖,大幅增加了西方文明的資源,也使得在亞洲稱霸已久的帝國和經濟體走向衰頹。”——摘編自李伯重《新航路的開辟:經濟全球化的開端》17世紀,荷蘭畫家維米爾創作的部分油畫展現了市民家中掛著的地圖或者擺放的地球儀。畫作中的市民無不以擁有來自中國的瓷器、絲綢,來自美洲的海貍皮、白銀,來自非洲的黑奴和來自荷蘭的地圖和地球儀為耀。這些畫作反映的時代主題是 ( )A.市民群體與全球化貿易B.宗教改革與印刷業革命C.新航路開辟與價格革命D.文藝復興與思想的啟蒙1.古希臘作家狄奧佛拉斯塔所著的《植物探究》只收錄500種植物;瑞士植物學家卡斯珀·鮑欣于1596年出版的長篇巨著《植物的劇場》中總覽了6 000種植物;到17世紀80年代,約翰·雷的《一般植物史》列出了18 000多種植物。這是由于 ( )A.食品儲備技術的進步B.世界各地的聯系日趨緊密C.人們的飲食習慣改變D.工業革命助推了物種交流2.瘟疫造成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大量死亡,西班牙侵略者卻幾乎不被感染,傳教士趁此竭力灌輸這是神在借疫病表達憤怒和對侵略者偏愛的理念。原住民則由于缺少遭遇一連串致命傳染病的相似經歷,也認同了征服者的這一說法。據此可推知 ( )A.世界殖民體系形成B.美洲文化自信遭到削弱C.非洲原有社會解體D.歐洲貿易中心發生轉移3.16世紀末,美洲種植園經濟迅速發展,但擁有優質土地的種植園主并不種植谷物,所需糧食則從舊大陸高價購入。這一現象表明美洲 ( )A.找到正確的經濟發展道路B.人口銳減降低了糧食需求C.殖民掠奪影響了種植結構D.經濟秩序受價格革命沖擊4.16世紀至18世紀初,大規模的殖民地開拓為國際分工準備了條件,確立了早期的國際分工和國際分工的最初形式——宗主國和殖民地的國際分工體系。這一國際分工體系 ( )A.實質是農業國與工業國的分工體系B.反映出世界貿易形成多中心的格局C.與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貿易秩序相適應D.促使遠程貿易逐漸發展到洲際貿易2.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這是習近平主席把握時代特點、擔負時代使命、著眼世界各國共同利益提出的重大倡議。現存全球治理體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成分嚴重制約國際社會的團結與合作。隨著全球性挑戰增多,加強全球治理、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已是大勢所趨。中國主張全球性挑戰需要全球性應對,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堅持理念、政策、機制開放,充分聽取國際社會各利益攸關方的建議和訴求,鼓勵各國積極參與和融入,不斷尋求最大公約數,使關于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主張轉化為各方共識。推進全球治理規則民主化、法治化,努力使全球治理體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數國家的意愿和利益。中國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借以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為核心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制定了應對熱帶病的路線圖,以改變瘧疾、血吸蟲病等給貧困地區造成的困境。世界銀行等多個組織共同簽署了《關于被忽視的熱帶病的倫敦宣言》,并每年向世衛組織提供定向捐助資金。這些做法 ( )A.構建了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B.有利于多視角關注公共領域C.縮小了南北之間的經濟差距D.旨在促進國際協調與合作1.有學者指出,與金本位條件下維持統一規則的自發性和松散性不同,《布雷頓森林協定》使各成員國在法律形式上承諾遵守相關規則,在該框架內用國際合作來取代各國政府以往只根據國內經濟形勢進行決策。該學者意在強調布雷頓森林體系 ( )A.用國際合作與協商取代單方面行動B.實現了各成員國之間匯率的統一C.鞏固了美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壟斷地位D.極大地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2.從1975年開始,美國、英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每年召開一次七國首腦會議。1977年起,歐洲共同體委員會主席也應邀參加。1983年以前,會議焦點主要集中在能源問題和通貨膨脹問題上。材料反映七國首腦會議當時的首要目標是 ( )A.加強協調應對經濟危機B.共同合作穩定國際匯率C.緩和矛盾對抗蘇聯威脅D.總結經驗改革福利制度3.2011年,《國際形勢黃皮書》指出,全球政治與安全形勢最突出的特點是西方大國與新興大國之間力量與影響的此消彼長,推動了世界格局的變化以應對金融危機、氣候變化、恐怖主義等全球性問題,新興大國作用凸顯,并走向全球政治舞臺的中央。材料意在說明 ( )A.新興大國壟斷了世界話語權B.西方大國的世界主導權減弱C.世界權力中心呈現分散趨勢D.世界多極政治格局已經形成4.當今世界,出現了全球經濟政治化與主權國家政治經濟化雙重發展趨勢。各式各樣的國際制度、規范、法律和組織層出不窮,恰似一張遍及全球各個角落的“大網”,約束各國和各種非國家行為體的行為。由此可見,當今世界 ( )A.強權政治受到了有效制約B.全球治理機制亟待改革C.全球化與多極化成為潮流D.合作共贏成為世界共識參考答案十二、世界市場的形成與國際金融貿易角度1 世界市場的形成答案 圖1為1900年前后的世界貿易局部路線圖。(寫在說明前后均可)說明:鐵路已經出現在各大洲;英國與美洲、非洲、亞洲、大洋洲等各大洲之間存在貿易往來。工業革命中,蒸汽機得到改進并廣泛應用,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隨著工業革命的擴展和列強的擴張,鐵路在美洲、歐洲、亞洲、非洲等地出現。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在世界貿易中處于支配地位。以英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工業革命提供的強大軍事和經濟實力,大肆向世界各地擴張,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任答四點即可)據此判斷圖1是1900年前后的世界貿易局部路線圖。圖2為1650—1750年的世界貿易局部路線圖。(寫在說明前后均可)說明: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著主要的世界貿易路線;大量貿易路線的目的地都是亞洲的印度和中國;傳統的地中海貿易仍然在發揮作用。葡萄牙和西班牙人最早開始開辟新航路,并占據了歐洲至美洲和亞洲最有利的通商航線。葡萄牙人在印度、馬六甲、中國澳門等地建立殖民據點,從事絲銀貿易。西班牙人一方面把大量美洲白銀運回歐洲,另一方面在其殖民地菲律賓和墨西哥之間從事跨越太平洋的馬尼拉大帆船貿易。西、葡商人用白銀換取中國的絲綢、瓷器等產品,大量白銀流入中國。一個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逐漸形成。(任答四點即可)據此判斷圖2是1650—1750年的世界貿易局部路線圖。解析 圖1:根據材料“航海貿易線”可知,英國與美洲、非洲、亞洲、大洋洲等各大洲之間存在貿易往來;根據材料“鐵路”可知,鐵路已經出現在各大洲;結合所學知識,從工業革命及殖民擴張等方面解釋說明,如工業革命中,蒸汽機得到改進并廣泛應用,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隨著工業革命的擴展和列強的擴張,鐵路在美洲、歐洲、亞洲、非洲等地出現。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在世界貿易中處于支配地位。以英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工業革命提供的強大軍事和經濟實力,大肆向世界各地擴張,世界市場最終形成。綜上所述,圖1是1900年前后的世界貿易局部路線圖。圖2:根據材料中的航海路線分布可知,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著主要的世界貿易路線;大量貿易路線的目的地都是亞洲的印度和中國;傳統的地中海貿易仍然在發揮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從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等方面分析,如葡萄牙和西班牙人最早開始開辟新航路,并占據了歐洲至美洲和亞洲最有利的通商航線。葡萄牙人在印度、馬六甲、中國澳門等地建立殖民據點,從事絲銀貿易。西班牙人一方面把大量美洲白銀運回歐洲,另一方面在其殖民地菲律賓和墨西哥之間從事跨越太平洋的馬尼拉大帆船貿易。西、葡商人用白銀換取中國的絲綢、瓷器等產品,大量白銀流入中國。一個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逐漸形成。綜上所述,圖2是1650—1750年的世界貿易局部路線圖。角度2 國際金融貿易與全球化答案 (1)階段性特征:工業革命前,亞歐之間的貴金屬貿易擴展至美洲地區,出現了少數金融中心,但以歐洲為主;二戰后初期,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形成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制,出現了全球性的金融組織,美元占據主導地位,具有渾厚的意識形態色彩;當代,資本流動全球化,金融市場一體化,金融機構在全球擴張,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全球金融體系。(2)影響:增強了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度;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影響了國際格局的演變;增大了全球性的金融風險;等等。啟示:全面辯證地看待金融全球化的影響;確立對外開放意識,積極參與金融全球化的進程;現代國際金融加快了資本在全球的流動,為人們提供各種資金便利;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金融新秩序,建立對金融風險的處置應對機制,防范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產生。解析 第(1)問,由材料“工業革命前”“亞歐之間長期存在貴金屬流動,16世紀擴展到美洲”“金融中心數量少,商人和銀行網絡開始發展起來”“通過一些小的中心組織國際金融;歐洲中心”可得出,工業革命前,亞歐之間的貴金屬貿易擴展至美洲地區,出現了少數金融中心,但以歐洲為主;由材料“布雷頓森林體系”“共產主義國家被排除在國際貨幣體制之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管理國際金融”“美元作為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儲備貨幣控制著國際貿易”可得出,二戰后初期,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形成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制,出現了全球性的金融組織,美元占據主導地位,具有渾厚的意識形態色彩;由材料“各國真正地、普遍地參與國際金融和貨幣秩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不斷加深”“私人金融集中在倫敦、紐約和東京;貿易各處都有”可得出,當代,資本流動全球化,金融市場一體化,金融機構在全球擴張,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全球金融體系。第(2)問第①小問,由材料“金融全球化的歷史形態”“廣度”“制度化”“分層”及所學,可從增強了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度、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影響了國際格局的演變、增大了全球性的金融風險等方面說明。第②小問,由材料及所學,可從全面辯證地看待金融全球化的影響;確立對外開放意識,積極參與金融全球化的進程;現代國際金融加快了資本在全球的流動,為人們提供各種資金便利;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金融新秩序,建立對金融風險的處置應對機制,防范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產生等方面說明。1.A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甘蔗經歐洲人之手,從亞洲傳播到美洲,蔗糖隨之成為國際商品,這體現了新航路開辟之后物種之間的跨洲交流,這是早期全球化的表現,A項正確;新航路開辟后,物種的跨洲傳播具有雙向性,排除B項;材料并不是強調物種交流對殖民地經濟結構的影響,排除C項;這一時期世界市場尚未形成,而且從材料無法看出歐洲殖民者的主導地位,排除D項。2.C 解析 據題干中帆船和汽船噸位數的變化情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帆船噸位數減少而汽船噸位數大幅增加,這適應了當時世界貿易迅速發展對運輸效率和運力的更高要求,C項正確;僅由船舶噸位數的變化不能直接得出世界各國工業差距不斷縮小的結論,排除A項;船舶噸位數變化也不能明確表明其有利于更多國家擴大工業產品出口,排除B項;船舶噸位數的變化不能直接為多數國家進入世界市場提供工具,排除D項。3.B 解析 據材料可知,世界銀行決策機構中發展中國家投票權重從44.06%提高到47.19%,但仍低于發達國家,這表明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的比重雖提高,但仍小于發達國家,國際經濟秩序的重構任重道遠,B項正確;材料主要體現的是經濟秩序而不是政治秩序,排除A項;材料體現了世界銀行決策機構中發達國家投票權重有所下降,不能由此得出發達國家逐步壟斷金融市場的結論,排除C項;世界銀行不屬于區域經濟集團,排除D項。4.D 解析 據材料“美國某影片的全球票房……約四分之三的票房收入來自海外市場”可知,美國電影行業與全球經濟聯系緊密,折射出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D項正確;美國第三產業是否領先需要與本國第一、二產業進行比較或與其他國家的第三產業進行比較,排除A項;海外票房高說明美國電影行業仍具有一定影響力,“霸主地位動搖”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世界政治多極化的內容,排除C項。5.C 解析 1973年至2021年全球累計生效的區域貿易協定數量持續增加,特別是21世紀以來增速加快。結合所學可知,經濟全球化促進國際經貿發展,各國通過簽訂區域貿易協定促進國際貿易發展,C項正確;區域貿易發展不等于區域集團化,排除A項;區域貿易協定的簽訂體現了區域貿易發展,不能反映各國經濟發展差距的情況,排除B項;世界貿易組織是當代世界重要的國際經濟組織,“影響力削弱”不符合事實,排除D項。1.新航路的開辟:經濟全球化的開端A 解析 據材料可知,17世紀,荷蘭市民階層生活豐富,世界各地商品匯集于荷蘭,這些畫作反映出市民群體與全球化貿易的發展,A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與宗教改革無關,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新航路開辟對全球貿易的影響,未體現價格革命,排除C項;材料沒有描述文藝復興的信息,排除D項。1.B 解析 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近代以來,關于植物的記載數量顯著增加,這主要是因為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聯系加強,為植物研究提供了條件,B項正確;材料與食品儲備技術的進步無關,排除A項;材料與人們的飲食習慣改變無關,排除C項;工業革命始于18世紀60年代,且主要體現在生產力層面,無法全面解釋材料內容,排除D項。2.B 解析 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出于對瘟疫的恐懼,美洲印第安人選擇信仰天主教,導致拉丁美洲的天主教信徒增加,由此可知,美洲文化自信遭到削弱,B項正確。世界殖民體系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排除A項;美洲原住民因瘟疫大量死亡,導致原有社會解體,而不是非洲,排除C項;歐洲商業格局變化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3.C 解析 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將大量黑奴販賣至美洲,并使殖民地變為其經濟作物的產地,改變了美洲地區原有的農業種植結構,C項正確;材料無法說明美洲找到了正確的經濟發展道路,且種植園經濟較為單一,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人口銳減與糧食需求的關系,排除B項;殖民者將大量貴金屬掠奪至歐洲,使歐洲的經濟秩序受到了價格革命的沖擊,而不是美洲,排除D項。4.C 解析 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16世紀至18世紀初,西歐國家進行大規模海外殖民,宗主國和殖民地的國際分工體系中,占優勢的是宗主國,而這一時期宗主國幾乎都是西歐國家,因此,這一國際分工體系伴隨著以西歐為中心的國際貿易秩序,C項正確;當時尚未進行工業革命,不存在工業國,排除A項;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德等新興工業國家興起,英國的貿易壟斷地位被打破,世界貿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排除B項;古代的絲綢之路貿易就是洲際貿易,排除D項。2.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B 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多個組織都對公共衛生表示了關注,因而可知,這些做法有利于多視角關注公共領域,B項正確;新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還在建立之中,排除A項;材料中的做法屬于衛生防疫領域,不能縮小南北之間的經濟差距,排除C項;材料中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應對熱帶病,排除D項。1.A 解析 根據材料“各成員國在法律形式上承諾遵守相關規則”“用國際合作來取代各國政府以往只根據國內經濟形勢進行決策”可知,布雷頓森林體系加強了成員國的國際合作與協商,A項正確;是否“實現了”,僅由材料信息不得而知,排除B項;美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壟斷地位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依據材料信息無法得出布雷頓森林體系極大地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的結論,排除D項。2.A 解析 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為共同解決世界經濟和貨幣危機,協調經濟政策,重振西方經濟,1975年11月在法國的倡議下,第一次西方主要工業國家首腦會議在法國的朗布依埃舉行,A項正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主要目標是共同合作穩定國際匯率,而不是七國首腦會議,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七國集團對抗蘇聯威脅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七國集團關于福利制度改革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3.C 解析 材料反映了當今世界西方大國在全球格局中地位下降,新興國家影響力增強,這種變化意味著冷戰結束后世界多極化趨勢進一步加強,世界權力中心呈現分散趨勢,C項正確;當今世界新興大國沒有壟斷世界話語權,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不是西方大國的世界主導權減弱,而是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排除B項;當今世界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排除D項。4.B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今國際制度、規范、法律和組織冗雜,因此改革舊全球治理機制,加強國際協調,已經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關心和正在解決的問題,B項正確;“有效制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多極化的相關內容,排除C項;合作共贏成為世界共識,與現實不符,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