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生活中的大數比一比第1課時【教學內容】教材第27~28頁相關內容。【素養目標】1.結合“比一比”的現實情境,體會兩個數的大小關系,掌握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方法。2.在比較數的大小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大數的實際意義,發展數學思維,增強數感,積累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重點難點】重點:掌握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方法。難點:能靈活運用知識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師:你們認識這幾座山嗎?有同學去爬過嗎?學生發完言后,教師適當介紹這幾座名山。師:仔細觀察這幅圖,說一說,你從圖中知道到了什么?預設:黃山的海拔約1865米,香山的海拔約575米,泰山的海拔約1533米,華山的海拔約2155米。師:海拔其實指的就是這些山的高度。你們會比較這些山的高度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比一比這些山的高度。二、探究新知1.借助現實情境比大小。師:這幾座山,誰最矮?請同學們試著比一比,說一說。學生嘗試比較,然后舉手匯報:預設1:黃山、泰山、華山都超過了1000米,香山不到1000米,肯定香山最矮。預設2:我準備了一個簡單的數位順序表,把這些數寫在數位順序表里,可以發現只有575是三位數,其他的幾個數都是四位數,四位數肯定是比三位數大的,所以575最小,也就是香山最矮。師:誰最高呢?你會比較嗎?試一試,說一說。學生嘗試比較,然后舉手匯報:預設1:因為已經確定了香山最矮,所以就只需要比較黃山、泰山和華山的高度。黃山、泰山超過了1000米,但是不到2000米,華山超過了2000米,華山最高。預設2:可以借助數位順序表比較。1865、1533和2155都是四位數,位數相同,我們先看最高位,1865和1533的最高位上的數是1,2155最高位上的數是2,2>1,所以2155最大,也就是華山最高。師:香山最矮,華山最高,那黃山和泰山誰高?誰矮?預設1:1865和1533最高位上的數都是1,那怎么辦呢?預設2:看百位上的數,1865百位上的數是8,1533百位上的數是5,8>5,所以1865>1533,黃山和泰山比,黃山高,泰山矮。師:在比較這幾座山的高矮時,我們可以找中間數比較,也可以利用數位順序表比較,無論是哪一種方法,都可以幫助我們判斷出哪座山高、哪座山矮。2.脫離情境比大小。師:現在老師把這四個數單獨拿出來了,你們還會比較嗎?請你們把這四個數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填在書本第27頁的括號里。學生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填空。師:誰來完整地說一說你的比較過程?預設:在這四個數中,只有575是三位數,其他都是四位數,所以575最小;在1865、1533和2155中,2155最高位上的數是2,1865和1535的最高位上的數是1,所以2155最大;1865和1533比較,它們最高位上的數都是1,那就看百位上的數,1865百位上的數是8,1533百位上的數是5,所以1865比1533大。這四個數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是575<1533<1865<2155。師:回顧剛才的比較過程,你們能說一說怎么比較數的大小嗎?學生討論、交流,得出:先按位數比,位數多的那個數大;位數相同時,從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哪個數大,那個數就大;最高位上的數相同時,依次比較下一位上的數。三、課堂練習1.完成教材第28頁練一練第1、2題。2.□里最大能填幾?3572>3□71 49□6<4946□456<6557 8000>□999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五、課后作業完成本課時的習題。【板書設計】比一比(1)【教學反思】本節課主要是學習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我依托教材創設的現實情境,層層遞進,引導學生借助已有的經驗和新學習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前面三個問題相當于是把最后一個問題分解了,在學生解決完前面幾個問題后,將這四座山的海拔高度抽象出來,鼓勵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去比較這四個數的大小,有了前面幾個問題的經驗,學生很順利地比較出了這四個數的大小。整節課上得非常順利,通過課堂練習,學生基本上都能獨立比較出數的大小。第2課時【教學內容】教材第28~29頁“試一試”及相關內容。【素養目標】1.能借助數線比較數的大小,會在數線上標出一個數的大致位置。2.借助直觀模型,進一步感受大數的實際意義,感受估計在生活中的作用,發展估測能力和數感。【重點難點】難點:能借助數線比大小。難點:會在數線上標出一個數的大致位置,發展估測能力。【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師:這里有幾種自行車?價格分別是多少?預設:有三種,價格分別是1200元、800元、1500元。師:哪輛車最便宜?你能用上節課的方法比一比嗎?預設1:我先比較位數,1200和1500是四位數,800是三位數,所以800最小,第②輛車最便宜。預設2:我是這樣比較的,800沒有超過1000,比1000小,而1200和1500都超過了1000,比1000大,所以第②輛車最便宜。師:看來大家對上節課的知識都掌握得不錯!那還有其他的方法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比較大小的另一種方法。二、探究新知1.借助數線比大小。師:觀察數線,你有什么發現?學生獨立觀察數線,然后舉手匯報:預設1:1000到2000中間有10個這樣的小格,1個這樣的小格表示100。(如果學生發現不了,教師要利用課件進行分析,幫助學生明確這樣的1小格表示100。)預設2:從左到右,數越來越大;從右到左,數越來越小。師:現在請你們在書本第28頁的數線中標出這三個數,并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一排。學生在數線圖中標數,并比較大小。師:誰上來展示一下你是怎樣標的?預設:1200比1000大,在1000的右邊,從1000起向右數2個小格就是1200;800比1000小,在1000的左邊,從1000起向左數2個小格就是800;1500比1000大,在1000的右邊,從1000起向右數5個小格就是1500。在數線圖中,越往右數越大,所以是1500>1200>800。(只要學生表述合理,教師就要給予肯定。)2.在數線上標出一個數的大致位置。師:讀一讀這個題,你知道了什么?預設1:一輛電動車的價格是3200元,要求我們在數線上標出3200的位置。預設2:不對,是標出大致的位置,就是大概就行了。師:現在請你們試著在書本第28頁的數線中標出3200的大致位置,然后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學生嘗試標出3200的大致位置,然后舉手展示:預設1:3200肯定離4000遠一些,3000近一些,我標在靠近3000的位置。預設2:我先標出3500的大致位置,3200離3000比離3500更近些,所以把3200標在靠近3000的位置。師:你們覺得哪種標法更好一些?預設:第二種比第一種標得更加精確一點,離3000更近一些。(這里不需要學生標出很精確的位置,只要學生標注的地方離3000更近一些即可。)三、課堂練習完成教材第29頁練一練第3~6題。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五、課后作業完成本課時的習題。【板書設計】比一比(2)【教學反思】本節課在引出問題后,先鼓勵學生用上節課學過的知識解決問題,然后出示數線圖,讓學生在讀懂數線圖的基礎上去標數并進行比較。學生在標數比較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了數的意義,發展了數感。接著,安排了在數線圖上標出一個數的大致位置的活動,讓學生在標數與交流的過程中,體會到了估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培養了估計意識,發展了估測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