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旋轉復習課》教學設計一、學習目標1.掌握旋轉的定義和性質,能畫出平面圖形簡單旋轉后的圖形,根據旋轉的性質進行簡單的計算和證明。2.借助旋轉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旋轉與全等、直角三角形等知識的聯系。3.經歷借助圖形思考問題的過程,初步建立幾何直觀,感受圖形變換是研究幾何問題、發現幾何結論的有效工具。4.敢于發表自己的想法、提出質疑,養成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學習習慣。二、教學重難點重點:理解和掌握旋轉的定義和性質,能夠利用它們進行計算和推理難點:通過構造旋轉后的圖形,將問題中的條件轉化,發現幾何結論三、教學過程1.復習基礎知識,建立知識框架提出問題:關于旋轉,你都知道什么?旋轉不改變圖形的大小和形狀,只改變圖形的位置。(練習)根據旋轉定義和性質進行判斷:△ABC和△ADE均是頂角為40°的等腰三角形,BC、DE分別是底邊,圖中哪兩個三角形可以通過怎樣的旋轉而相互得到?學生觀察圖形,口答結論并說明判斷依據2.利用基礎知識,發展基本技能進行課堂練習,根據旋轉的定義和性質計算邊長和角度。(1).在△ABC中,∠C=75°,將△ABC繞點A順時針旋轉后,得到△ADE,且點E在BC上,則∠DEB的度數為____________.(2).在Rt△ABC中,∠ACB=90°,BC=1,∠B=60°,將△ABC繞點C旋轉得到△DEC,其中點D與點A對應,點E與點B對應,且點A、D、E在同一條直線上,則線段AD的長為___________。3.經典例題研究,感受旋轉的目的提出問題:(1).在等邊三角形ABC內有一點P,已知PA=3,PB=4,PC=5,求∠APB的度數。追問:我們為什么要旋轉?我們是任意進行旋轉嗎?你認為在這樣的問題里旋轉需要什么樣的條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體會:(1)旋轉的目的:當我們需要改變圖形的位置,例如將不規則圖形轉化為規則圖形時,可以考慮圖形變換的方式——旋轉;(2)旋轉的條件:當圖中存在等腰三角形,或兩條具有公共端點的兩條線段時,可以嘗試使用旋轉。(變式練習)在正方形ABCD內有一點P,已知PA=,PB=1,PC=3,求∠APB的度數。4.小組交流探索,旋轉創造圖形隨堂練習:在四邊形ABCD中,AB=AD=6,∠BCD=∠BAD=90°,AC=8,求BC+CD的值。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已知點A(0,4),B(4,4),點M、N是射線OC上兩動點(OM學生獨立思考后,小組交流,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提示:(1)需要改變線段的位置嗎?(2)用什么方法改變位置?(3)有這樣做的條件嗎?5.課堂小結(1)你學習或復習了哪些知識和方法?(2)這部分知識和前面哪些知識有聯系?(3)你有什么感想、體會和收獲?(4)你覺得自己和小組伙伴表現怎么樣?你喜歡上數學課嗎?四、教學反思本節課是一節復習課,在學生現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預定完成的教學目標有知識性目標:掌握旋轉的定義和性質,能畫出平面圖形簡單旋轉后的圖形,根據旋轉的性質進行簡單的計算和證明。同時需要在借助旋轉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旋轉與全等、直角三角形等知識的聯系,使學生關注新舊知識與方法之間的聯系,建立知識結構。另一方面,從核心素養的培養和發展角度來看。通過知識的復習和問題的解決,本節課需要培養學生感受數學的本質,創造性的應用數學工具,構建旋轉后的圖形,從而將目前不可研究的圖形轉化為可研究的圖形,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因此在課堂中,復習知識、建立結構時,教師就提醒學生:旋轉不改變圖形的大小和形狀,只改變圖形的位置。在研究經典例題時,追問為什么要旋轉?使學生體會我們需要改變線段的位置,所以采用旋轉的方法。通過不同的解決方法,學生能夠直觀感受等腰三角形在旋轉中起到的作用,為他們利用旋轉,創造可研究的圖形打下基礎,從而突破難點。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思維導圖可以更好的幫助我們理清知識之間的關系,建立知識結構。小組交流和探索也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思維,是更加適合學生發展的好的教學方法。本節課教學在時間控制上有所不足,另外小組合作交流的效果還不夠,需要再深入思考和改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