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0張PPT)高原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平原地形圖的判讀任務一一、等高線地形圖什么是海拔?(絕對高度):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什么是相對高度?:地面某一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甲地海拔為_______米,乙地海拔為_______米,甲乙兩地的相對高度為______米。671354317任務二結合課本和視頻思考問題:1、等高線、等高距、等高線地形圖的概念2、等高線的特征3、視頻中展示了那些山體部位一、等高線地形圖相鄰兩條等高線之間的海拔高度差。把海拔高度相同的點連接而成的線。一、等高線地形圖等高距等高線1、概念等高線地形圖識概念一、等高線地形圖等高線地形圖用等高線表示地形的地圖,叫等高線地形圖。1001001001001001001001002002002002002002001501501501501501501501501001001002、等高線的特征閉合曲線同圖等距同線等高100m150m200m250m稀疏陡坡緩坡坡陡的地方,等高線 ;坡緩的地方,等高線 。3、判斷坡度的陡緩密集稀疏密陡疏緩密集1、圖中的等高距是 米。2、如果B是在等高線上,那B的海拔是 米。3、丙山峰的海拔是 米。4、A和B的相對高度是 米。5、乙和丁兩條路線上山,哪一條更省力? 。200800練習11000800400BACD甲乙丙丁800<丙<10001050400乙地形圖的判讀教案授課內容:地形圖的判讀授課時數:1課時授課班級:七年級授課人數:根據班級實際人數確定授課地點:教室授課時間:根據學校課程安排確定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掌握地形圖的基本概念和組成部分。學會識別地形圖上的等高線、等高距、山脊線、山谷線等地形特征。能夠利用地形圖判斷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山脊山谷等地形特征。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分析和討論,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維能力。通過實踐操作,提高學生的地圖閱讀能力和地形分析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重難點重點:等高線、等高距的概念及判讀方法;地形特征的識別。難點:等高線地形圖的綜合判讀和地形特征的空間想象。教學準備教具準備:地形圖掛圖、等高線模型、彩色粉筆等。學生準備:預習地形圖的基本概念和組成部分。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情景導入:通過展示一些地形圖的應用實例(如登山路線規劃、洪水預警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問題:你們知道這些地形圖是如何幫助我們規劃路線和預警災害的嗎?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地形圖的判讀。二、講授新課地形圖的基本概念:介紹地形圖的定義、作用及主要組成部分(比例尺、方向、圖例等)。強調地形圖在地理學習和生活中的重要性。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等高線概念:介紹等高線的定義、等高距的概念及等高線在地形圖上的表示方法。等高線判讀方法:識別等高線的疏密程度與坡度大小的關系。識別等高線的彎曲方向與地形特征的關系(如山脊線、山谷線等)。通過等高線的閉合形態判斷地形類型(如山峰、洼地等)。等高線地形圖的綜合判讀:結合實例,引導學生綜合運用等高線判讀方法,分析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及地形特征。其他地形特征的識別:介紹地形圖上其他常見的地形特征(如河流、湖泊、道路等)及其表示方法。引導學生識別并理解這些地形特征在地理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三、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發放一張地形圖,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并識別地形圖上的等高線、地形特征等。實踐操作:利用等高線模型,讓學生動手操作,感受等高線的立體形態和地形特征。案例分析:選取一個具體的地形圖案例,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和判斷。四、課堂小結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強調地形圖判讀的重要性和方法。提問學生本節課的收獲和疑問,進行答疑解惑。五、布置作業要求學生課后復習本節課所學內容,并嘗試獨立判讀一張地形圖。鼓勵學生利用地形圖進行實地考察或規劃活動,培養地理實踐能力。板書設計標題:地形圖的判讀一、地形圖的基本概念定義作用組成部分(比例尺、方向、圖例)二、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等高線概念定義等高距等高線判讀方法疏密程度與坡度大小彎曲方向與地形特征閉合形態與地形類型三、其他地形特征的識別河流、湖泊、道路等四、課堂小結強調地形圖判讀的重要性和方法教學反思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維能力,通過觀察和討論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地形圖的判讀方法。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地理實踐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和實踐操作。在課后作業中,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提高地理學習的實用性和趣味性。認識山體的不同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山峰:中高周低900米800米700米600米9008007006004、識山體部位山脊:凸低為脊8007006005004008007006005004004、識山體部位山谷:凸高為谷8007006005004008007006005004、識山體部位900鞍部:兩頂之間4、識山體部位陡崖:重疊為崖5004003002004、識山體部位辨析山谷和山脊等高線的彎曲部分向 處凸出;等高線的彎曲部分向 處凸出;低高凸低為脊,凸高為谷看圖說山體部位山脊山峰山谷陡崖鞍部⑤練習2任務三讀圖2.14和課本P34-P35頁文字,探究分層設色地形圖的特征1、分層設色地形圖的定義2、對比平原、丘陵、山地、盆地和高原的地形特征。3、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判讀常見的五種地形。二、分層設色地形圖海拔/米50003000200010005002000雪線在繪有等高線和等深線的地形圖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圍,著上不同的顏色的地圖。二、分層設色地形圖與地形剖面圖1、概念地形圖的判讀教案授課內容:地形圖的判讀授課時數:1課時授課班級:七年級授課人數:根據班級實際人數確定授課地點:教室授課時間:根據學校課程安排確定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掌握地形圖的基本概念和組成部分。學會識別地形圖上的等高線、等高距、山脊線、山谷線等地形特征。能夠利用地形圖判斷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山脊山谷等地形特征。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分析和討論,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維能力。通過實踐操作,提高學生的地圖閱讀能力和地形分析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重難點重點:等高線、等高距的概念及判讀方法;地形特征的識別。難點:等高線地形圖的綜合判讀和地形特征的空間想象。教學準備教具準備:地形圖掛圖、等高線模型、彩色粉筆等。學生準備:預習地形圖的基本概念和組成部分。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情景導入:通過展示一些地形圖的應用實例(如登山路線規劃、洪水預警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問題:你們知道這些地形圖是如何幫助我們規劃路線和預警災害的嗎?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地形圖的判讀。二、講授新課地形圖的基本概念:介紹地形圖的定義、作用及主要組成部分(比例尺、方向、圖例等)。強調地形圖在地理學習和生活中的重要性。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等高線概念:介紹等高線的定義、等高距的概念及等高線在地形圖上的表示方法。等高線判讀方法:識別等高線的疏密程度與坡度大小的關系。識別等高線的彎曲方向與地形特征的關系(如山脊線、山谷線等)。通過等高線的閉合形態判斷地形類型(如山峰、洼地等)。等高線地形圖的綜合判讀:結合實例,引導學生綜合運用等高線判讀方法,分析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及地形特征。其他地形特征的識別:介紹地形圖上其他常見的地形特征(如河流、湖泊、道路等)及其表示方法。引導學生識別并理解這些地形特征在地理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三、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發放一張地形圖,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并識別地形圖上的等高線、地形特征等。實踐操作:利用等高線模型,讓學生動手操作,感受等高線的立體形態和地形特征。案例分析:選取一個具體的地形圖案例,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和判斷。四、課堂小結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強調地形圖判讀的重要性和方法。提問學生本節課的收獲和疑問,進行答疑解惑。五、布置作業要求學生課后復習本節課所學內容,并嘗試獨立判讀一張地形圖。鼓勵學生利用地形圖進行實地考察或規劃活動,培養地理實踐能力。板書設計標題:地形圖的判讀一、地形圖的基本概念定義作用組成部分(比例尺、方向、圖例)二、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等高線概念定義等高距等高線判讀方法疏密程度與坡度大小彎曲方向與地形特征閉合形態與地形類型三、其他地形特征的識別河流、湖泊、道路等四、課堂小結強調地形圖判讀的重要性和方法教學反思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維能力,通過觀察和討論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地形圖的判讀方法。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地理實踐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和實踐操作。在課后作業中,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提高地理學習的實用性和趣味性。識別五種基本地形AEBDC山地丘陵盆地平原高原2、陸地表面 地形的特征綠色表示:______藍色表示:______黃色表示:______褐色表示:______白色表示:______平原海洋高原、山地、丘陵高山雪線以上3、判讀常見的五種地形海拔/米50003000200010005002000雪線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地形圖的判讀教案授課內容:地形圖的判讀授課時數:1課時授課班級:七年級授課人數:根據班級實際人數確定授課地點:教室授課時間:根據學校課程安排確定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掌握地形圖的基本概念和組成部分。學會識別地形圖上的等高線、等高距、山脊線、山谷線等地形特征。能夠利用地形圖判斷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山脊山谷等地形特征。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分析和討論,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維能力。通過實踐操作,提高學生的地圖閱讀能力和地形分析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重難點重點:等高線、等高距的概念及判讀方法;地形特征的識別。難點:等高線地形圖的綜合判讀和地形特征的空間想象。教學準備教具準備:地形圖掛圖、等高線模型、彩色粉筆等。學生準備:預習地形圖的基本概念和組成部分。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情景導入:通過展示一些地形圖的應用實例(如登山路線規劃、洪水預警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問題:你們知道這些地形圖是如何幫助我們規劃路線和預警災害的嗎?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地形圖的判讀。二、講授新課地形圖的基本概念:介紹地形圖的定義、作用及主要組成部分(比例尺、方向、圖例等)。強調地形圖在地理學習和生活中的重要性。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等高線概念:介紹等高線的定義、等高距的概念及等高線在地形圖上的表示方法。等高線判讀方法:識別等高線的疏密程度與坡度大小的關系。識別等高線的彎曲方向與地形特征的關系(如山脊線、山谷線等)。通過等高線的閉合形態判斷地形類型(如山峰、洼地等)。等高線地形圖的綜合判讀:結合實例,引導學生綜合運用等高線判讀方法,分析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及地形特征。其他地形特征的識別:介紹地形圖上其他常見的地形特征(如河流、湖泊、道路等)及其表示方法。引導學生識別并理解這些地形特征在地理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三、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發放一張地形圖,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并識別地形圖上的等高線、地形特征等。實踐操作:利用等高線模型,讓學生動手操作,感受等高線的立體形態和地形特征。案例分析:選取一個具體的地形圖案例,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和判斷。四、課堂小結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強調地形圖判讀的重要性和方法。提問學生本節課的收獲和疑問,進行答疑解惑。五、布置作業要求學生課后復習本節課所學內容,并嘗試獨立判讀一張地形圖。鼓勵學生利用地形圖進行實地考察或規劃活動,培養地理實踐能力。板書設計標題:地形圖的判讀一、地形圖的基本概念定義作用組成部分(比例尺、方向、圖例)二、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等高線概念定義等高距等高線判讀方法疏密程度與坡度大小彎曲方向與地形特征閉合形態與地形類型三、其他地形特征的識別河流、湖泊、道路等四、課堂小結強調地形圖判讀的重要性和方法教學反思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維能力,通過觀察和討論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地形圖的判讀方法。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地理實踐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和實踐操作。在課后作業中,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提高地理學習的實用性和趣味性。隨堂練習讀某地等高線圖,完成下面小題。1.圖中山峰的海拔高度可能是( )A.1400米 B.1450米C.1600米 D.1300米2.圖中虛線處的山體部位是( )A.陡崖 B.鞍部C.山脊 D.山谷3.圖中河流干流的流向大致是( )A.由北向南 B.由東向西C.由西北向東南 D.由東北向西南BDC課堂總結小結等高線地形圖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海拔、相對高度識別山體部位等高線的特征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閉合曲線同線等高同圖等距密陡疏緩分層設色地形圖五種陸地基本形態平原 丘陵 山地 高原 盆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