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探險海陸變遷第三節——海陸變遷滄海桑田 一探究竟結合圖文材料,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的變遷并解釋原因。1神秘恐龍 緣起白堊通過拼接大洲輪廓,理解并運用大陸漂移說的觀點解釋地理現象。探秘珠峰 志在必得借助板塊示意圖,辨識六大板塊并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地理事物的成因。3探險目標2探險小隊首先來到湖南省張家界,細心的隊員看到了在這座城市一些街道石板路上,千姿百態的海洋生物化石清晰可見,陸地上為什么會有海洋生物化石呢?探險任務一:滄海桑田 一探究竟我國科學工作者在喜馬拉雅山考察時,發現巖石中含有魚、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由海洋變為陸地大約在2.5億年前,云南石林所在的地區還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沉積形成了深厚的石灰巖。后來,地殼抬升,巖層露出水面,逐漸形成了如今的石林奇觀。原因1地殼的抬升由海洋變為陸地在我國東部海域的臺灣海峽,人們發現了森林遺跡和古河道等人類活動的遺跡。由陸地變為海洋過去30年間全球海平面整體上升9.4厘米,同期太平洋部分水域海平面上升達到15厘米,大幅超過全球平均水平,并對太平洋島國的生存造成嚴重挑戰。原因2海平面的升降由陸地變為海洋自1300年至2000年,荷蘭領土變化尤為明顯,部分海域被改造成陸地。由海洋變為陸地"世界島"位于阿聯酋迪拜沿岸,每個島嶼的面積從2300平方米到8360平方米不等,相鄰島嶼之間至少要隔著50米寬的海水,是世界最的大人造海島。原因3人類活動由海洋變為陸地地殼運動海平面升降人類活動人為原因自然原因歸納:海陸變遷的原因火山噴發物會在火山口堆積形成高地地震會導致地表巖層斷裂或錯位非洲會分離出第七大陸嗎?有些時候海陸的變遷也會變得很快,比如在一次海底火山噴發中,由于熔巖的噴出海底火山不斷升高,在幾天之內可能出露海面,形成一座新的島嶼。但是,在大多數時候,海陸的變遷是十分緩慢的。在非洲東部,這里分布著一條巨大的斷裂帶,我們稱為"東非大裂谷",東非大裂谷是由于非洲板塊內部的張裂而形成,隨著分離的繼續,東非大裂谷也在不斷的變寬變深。我們可以設想,在將來隨著東非大裂谷的繼續擴張,最終海水將會灌入到裂谷中,到時候從非洲分離出去的那一部分陸地,會不會分離出第七大陸呢?評價任務一:析趣聞,找證據探險目標 評價任務 評價量規結合圖文材料,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的變遷并解釋原因。 評價任務一: 析趣聞,找證據 材料中哪些現象體現出了海陸變遷? A等級:能依據材料找出海陸變遷的兩個例子,并能準確表達;B等級:能依據材料找出海陸變遷的一個例子,并能準確表達;C等級:不能依據材料找出海陸變遷的例子。探險小隊來到山東省諸城市,這里的巨型山東龍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體形最高大的鴨嘴龍,標本顯示這種恐龍從頭到尾有15米長,站立時有8米高,有上千枚牙齒,與北美洲的埃德蒙頓龍很相似。這是巧合嗎?探險任務二:神秘恐龍 緣起白堊小組活動:是巧合?還是真理?材料及工具:描圖紙1張、地圖1張、筆1支、剪刀1把。實踐過程:第一步:把描圖紙覆蓋在地圖上,用筆描出非洲大陸、南美洲大陸的輪廓。第二步:把描好的兩幅圖沿大陸輪廓剪下來,試著把它們拼在一起,看一看,拼合處是否基本吻合。如果吻合,試認真思考原因。第三步:演示這兩塊大陸的漂移過程可能是怎樣的。魏格納與大陸漂移假說魏格納(1880年—1930年),德國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1910年,魏格納在觀察中發現,南美洲東岸的凸出部分, 恰好與大西洋彼岸的非洲西岸凹入部分遙相對應。他不由猜測, 大西洋兩岸的大陸會不會本來就是一塊,后來因破裂漂移才分開的呢 經過反復觀察,他還發現北美大陸、格陵蘭島和歐洲大陸的輪廓正好也可以嵌合在一起。他堅信這些絕不是巧合, 便沿著這個思路進行研究。經過實地考察和深入研究,魏格納在1912年系統地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塊叫“泛大陸”的龐大陸地,被叫作“泛大洋” 的廣袤海洋包圍。大約兩億年前,泛大陸開始破裂,“碎塊”像浮在水上的冰塊一樣向外越漂越遠。距今大約兩三百萬年,這些漂移的大陸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現在海陸的基本面貌。證據說明非洲與南美洲的古地層分布相似非洲與南美洲的古生物化石相似非洲與南美洲的生物演化相似20世紀60年代以來,古地磁學、深海探測和大地精密測量等研究結果,都有力地證實大陸確實在“漂移”。1.人造衛星探測表明,大西洋每年以1.5厘米的速度擴展。2.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島與美洲大陸之間以平均每年5.1厘米的速度靠近。現在什么技術證實了大陸在漂移?南極洲為什么有煤炭資源?南極大陸發現的歷史其實并不長,直到18世紀,才有探險家和捕鯨隊發現了它,之后人們便開始了對南極大陸的探索。以前的人們只發現了南極洲有雪原和極地動物,只會為美麗的極光停留,現代的南極成了科考隊的好去處,許多國家都在這里建立了考察基地。科學家認為南極洲的地下應該有大量礦藏資源,果然不出所料,他們找到了5000多億噸的煤炭。按照我們的想法,南極洲沒有多少動植物,有常年被冰雪覆蓋,怎么就有這么多的煤炭?評價任務二:觀現象,析原因探險目標 評價任務 評價量規通過拼接大洲輪廓,理解并運用大陸漂移說的觀點解釋地理現象。 評價任務二: 觀現象,析原因 南極洲為什么會有豐富的煤炭資源? A等級:結合圖文資料,完整分析南極洲煤炭資源豐富的原因;B等級:結合圖文材料,理解南極洲煤炭資源豐富的原因和大陸漂移有關;C等級:不能獨立分析南極洲煤炭資源豐富的原因。探險小隊第三站計劃到珠穆朗瑪峰,出發前不禁陷入思考珠穆朗瑪峰是如何長到這么高的呢?探險任務三:探秘珠峰 志在必得小組活動:板塊拼拼看小組分工,剪出六大板塊的輪廓,拼合在合適的位置,并合作完成學案探險任務三。思考:1.全球幾大板塊?2.哪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3.印度洋板塊包括哪些陸地?世界六大板塊分布板塊構造學說: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不是完整的一塊,而是大致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的。各大板塊內部一般比較穩定,各大板塊交界地帶的地殼活動比較活躍。小組活動:板塊對對碰利用手中的課本按照板塊的運動方向移動,從而感悟碰撞擠壓和張裂拉伸的過程。“→←”表示板塊相互碰撞擠壓,會導致山脈的隆起,或形成海溝、島弧、山脈等。②“←→”表示板塊相互張裂拉 伸,會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和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珠穆朗瑪峰就會不斷增高。珠穆朗瑪峰究竟是怎樣長高的?2.科迪勒拉山系北段的落基山脈是怎樣形成的?怎樣形成的?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碰撞擠壓。落基山脈是由美洲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1.阿爾卑斯山脈是怎樣形成的?評價任務三:用學說,釋現象3.紅海為什么在不斷擴張?4.地中海為什么在不斷縮小?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張列拉伸,形成新的海洋。非洲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擠壓,面積不斷縮小,最終消失。評價任務三:用學說,釋現象探險目標 評價任務 評價量規借助板塊示意圖,辨識六大板塊并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地理事物的成因。 評價任務三: 用學說,釋現象 分析阿爾卑斯山脈、落基山脈、地中海、紅海的成因。 A等級:能在圖中準確分析出四個現象的成因;B等級:能在圖中準確分析出三個現象的成因;C等級:能在圖中準確分析出兩個以下個現象的成因。課后作業:繪制探險報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