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8張PPT)第一章 人口與地理環境第三節 人口容量Population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Population capacity新課導入New course import1. 天然池塘中,魚的數量最終達到一種動態平衡,其原因是什么?2. 在人類社會中,一個地區所能容納的人口數量受到哪些因素影響?3. 議一議,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所容納的人口數量超過該國家或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可能會帶來哪些影響?在一個天然的池塘生態系統中,魚的數量與承載力及限制因素之間的關系如圖1-11所示,其增長曲線形態呈英文字母“S”形,故稱S形曲線。隨著魚群數量的增加,對空間、食物和其他生存條件的需求必然加劇,進而影響到魚的數量。受這些限制因素的影響,魚的數量最終達到一種動態平衡。核心素養Core literacy學生需要認識到,人口增長不僅受到自然資源的限制,還會對生態環境產生壓力。因此,人類需要合理控制人口增長,實現人口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人地協調觀學生需要了解不同區域的人口容量和資源環境承載力,以及這些差異對人口分布和遷移的影響。區域認知學生需要運用綜合思維來分析人口增長、資源環境承載力、人口合理容量等概念之間的關系。同時,學生還需要認識到資源環境承載力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受到多種資源的共同制約,其中數量最少的資源往往直接決定了整個系統的承載力。綜合思維學生可以通過實地考察、調查統計等方式來收集和處理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的數據,進而分析人口容量和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現狀和問題。此外,學生還可以通過參與城市規劃、環境保護等實踐活動,提升地理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地理實踐力課標要求:結合實例,解釋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人口合理容量要點導學Essentials Tutorial重點人口增長的因素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和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對比難點區域人口合理容量的影響因素分析方法資源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合理容量曲線圖的判讀三角形坐標統計圖的判讀CONTENTS/目錄人口增長資源環境的限制性人口合理容量Population growth人口增長01PART世界人口增長特點Characteristics of world population growth工業革命之前工業革命之后世界人口增長比較緩慢世界人口迅速增長世界人口發展歷史的總趨勢:人口不斷增長歷史上的人口增長Historical population growth圖 1-12 歷史上的人口增長農業革命(種植業開始)之前人類的生產活動:狩獵和采集人口增長特點:世界人口數量少,增長緩慢原因: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人類獲取食物及防御疾病和災害能力低農業革命之前歷史上的人口增長Historical population growth圖 1-12 歷史上的人口增長農業革命(種植業開始)之前人類的生產活動:利用簡單的工具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人口增長特點:世界人口數量增多,增長速度加快原因:生產力水平有所提高,農業技術發展使食物供應變得穩定農業革命期間農業革命期間歷史上的人口增長Historical population growth圖 1-12 歷史上的人口增長農業革命(種植業開始)之前人類的生產活動:工業生產活動人口增長特點:世界人口數量大幅增加,增長速度很快原因:工業革命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科技水平提高,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人口死亡率不斷下降)工業革命之后農業革命期間工業革命之后影響人口增長大的因素Factors influencing population growth0自然資源醫療衛生環境條件科技進步社會經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世界人口增長是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共同決定的。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變化,除了與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有關,還與當地的人口遷入率和遷出率有關。自然 增長 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總數增加 正增長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總數下降 負增長機械 增長 遷入率>遷出率 人口總數增加 正增長遷入率<遷出率 人口總數下降 負增長人口增長的判斷Judgment on population growth活動Activity1. 讀圖 1-13,指出世界人口每增加 10 億所需要的時間。在此基礎上,分析1830 年以來世界人口增長變化的原因。答案:工業革命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科技水平提高,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人口死亡率不斷下降圖 1-13世界“10 億”人口年表活動Activity2.根據我國歷次人口普查資料,完成下表,并繪制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長率變化的曲線圖。人口普查次數 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 第二次人口普查(1964年) 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年) 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 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 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人口總量/億人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長率/%5.9443.71.42.36.9463.9341.1562.78810.0822.2280.661.56811.3372.1060.6671.43912.4261.0430.6450.75813.3971.190.710.479活動Activity2.根據我國歷次人口普查資料,完成下表,并繪制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長率變化的曲線圖。Constraints 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資源環境的限制性02PART自然資源的重要性The importance of natural resources人類社會自然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要保證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就必須擁有足夠的自然資源社會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日劇增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資源的人均消耗量也在逐步增加。自然資源概念的演變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natural resources社會發展階段:狩獵—采集社會時期 人類技術水平 新增加大規模使用的自然資源種類舊石器時代 粗制石器、鉆木取火 燧石、樹木、魚、獸、果新石器時代 精制石器、刀耕火種 栽培植物、馴化動物自然資源概念的演變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natural resources社會發展階段:農業社會時期 人類技術水平 新增加大規模使用的自然資源種類青銅器時代 冶銅技術,青銅斧、犁,輪軸機械,灌溉技術,木結構建筑 銅、錫、耕地、木材、河流鐵器時代 鐵斧、犁、刀,冶鐵技術,齒輪傳動機械,石結構建筑 鐵、鉛、金、銀、汞、石料、水力中世紀 風車、航海 風能、海洋水產文藝復興時期 爆破技術 硝石(制造炸藥與肥料)自然資源概念的演變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natural resources社會發展階段:工業社會時期 人類技術水平 新增加大規模使用的自然資源種類產業革命時期 蒸汽機 煤殖民時期 火車、輪船、電力、煉鋼、汽車、內燃機 石油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 飛機、化肥 鋁、磷、鉀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 人造纖維、原子技術 稀有元素、放射性元素;石油和煤不僅作為能源,也作為原料20世紀50年代以來 空間技術、電子技術、生物技術等新技術 更多的稀有金屬、半導體材料、遺傳基因資源環境問題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在人類開發利用各種資源(如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等)的過程中,過度開發和不合理使用,會導致人地關系失調,引發嚴重的環境問題,如部分礦產資源枯竭,亂砍濫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破壞,過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積開墾草原引起的土地沙漠化,工業生產造成的大氣、水環境惡化等,進而限制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自然資源的有限性The finite nature of natural resources隨著人類技術水平的提升,自然資源的種類、儲量、用途等已得到不斷豐富、改善,但是自然資源終究是有限的。因此,人類與自然資源之間,需要建立良性循環關系,以實現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和人類的持續發展。探究Inquiry1. 天然池塘中,魚的數量最終達到一種動態平衡,其原因是什么?在一個天然的池塘生態系統中,魚的數量與承載力及限制因素之間的關系如圖1-11所示,其增長曲線形態呈英文字母“S”形,故稱S形曲線。隨著魚群數量的增加,對空間、食物和其他生存條件的需求必然加劇,進而影響到魚的數量。受這些限制因素的影響,魚的數量最終達到一種動態平衡。【答案】池塘生態系統中,空間、食物和其他生存條件的量是有限的,這會影響到魚的數量。受限制因素影響,魚的數量最終達到一種動態平衡。探究Inquiry2. 在人類社會中,一個地區所能容納的人口數量受到哪些因素影響?在一個天然的池塘生態系統中,魚的數量與承載力及限制因素之間的關系如圖1-11所示,其增長曲線形態呈英文字母“S”形,故稱S形曲線。隨著魚群數量的增加,對空間、食物和其他生存條件的需求必然加劇,進而影響到魚的數量。受這些限制因素的影響,魚的數量最終達到一種動態平衡。【答案】在人類社會中,一個地區所能容納的人口數量會受到自然資源環境、科技發展水平、地區開放程度、人均資源消費水平、醫療衛生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探究Inquiry3. 議一議,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所容納的人口數量超過該國家或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可能會帶來哪些影響?在一個天然的池塘生態系統中,魚的數量與承載力及限制因素之間的關系如圖1-11所示,其增長曲線形態呈英文字母“S”形,故稱S形曲線。隨著魚群數量的增加,對空間、食物和其他生存條件的需求必然加劇,進而影響到魚的數量。受這些限制因素的影響,魚的數量最終達到一種動態平衡。【答案】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所容納的人口數量超過該國家或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會導致本地區的資源短缺并因過度開發利用資源而導致環境的結構和功能被破壞,還會由此產生一系列社會問題。Reasonable capacity of the population人口合理容量03PART人口容量Population capacity概念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條件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所容納的人口數量。特點人口容量可分為人口合理容量、人口最高容量等,其中,人口合理容量是一個國家或地區適宜的人口數量,人口最高容量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環境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量。資源環境承載力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概念是指一定時期內,在維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資源、環境所能容納的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特點區域資源環境對人口和經濟的支持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如果超越這一限度,就會造成資源和環境問題資源環境承載力人口數量人口數量人口激增人口暴跌資源環境承載力新的資源環境承載力饑荒疾病污染資源枯竭時間時間人口控制假設情境a假設情境b在人口數量達到資源承載力之前,可以努力控制人口,最終人口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范圍內保持穩定人口增長超過資源承載力,最終由于饑荒、疾病、污染和資源枯竭,造成人口大量減少,新的資源環境承載力重新建立。資源環境承載力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表示的是區域資源、環境對人口的最大容量,是一個生存層面上的警戒值。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前提是保證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良好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知識拓展Knowledge development影響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主要因素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資源豐富資源貧乏科技發達科技落后經濟發達經濟落后教育水平高教育水平低區域開放區域閉塞消費水平低消費水平高分配制度合理分配制度不合理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大小受自然資源數量和質量、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人均消費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大小知識拓展Knowledge development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大小社會經濟科技發展水平人均消費水平自然資源數量和質量010203知識拓展Knowledge development01 自然資源狀況 [數量和質量]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然資源狀況一般來說,在既定的對外聯系、經濟技術水平、社會文化條件下,某區域所能承載的人口數量就如同木桶能夠容納多少水一樣,是由當地的自然資源“短板”所決定的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大小知識拓展Knowledge development我們知道,當一只木桶的桶底面積確定后,木桶能裝多少水,并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就是所謂的“短板效應”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大小問題探究Problem Exploration1. 假如各塊木板代表不同的資源種類,那么“短板效應”揭示了什么道理?2. 如果要提高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可以通過哪些途徑解決自然資源“短板”問題?由于資源之間的不可替代性,承載力最小的資源成為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瓶頸。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發現和開發新的資源、通過貿易獲取其他地方的資源等。知識拓展Knowledge development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大小人類的生產與生活依賴自然資源自然資源有限,資源豐富程度與環境承載力成正相關估算某個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依據:通常用某一種或幾種資源的承載力。耕 地水礦 產知識拓展Knowledge development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大小水資源是估算我國西北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主要依據自然資源是影響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首要因素。資源越豐富,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越大。估算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時,一般主要考慮的是人類生存所依賴的一種或幾種資源,如土地、淡水等。知識拓展Knowledge development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大小人均消費水平03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02自然資源數量和質量01知識拓展Knowledge development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大小02 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還可能發現新的資源,從而擴大資源環境承載力。科技水平的提高促使交通運輸快速發展,從而促進區域間的貿易往來。知識拓展Knowledge development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大小一些國家和地區可以通過貿易,獲取其他地方的資源,以滿足不斷增加的人口的需要。例如,日本的土地資源、礦產資源都不足,但通過大量利用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資源,提高了本國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從而承載了大量的人口。知識拓展Knowledge development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大小科技發展水平是影響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重要因素??萍妓皆礁?,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能力越強,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越大。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受地開放程度的影響和制約。地區是個開放系統,一些國家和地區可以通過貿易等途徑獲取其他地區的資源,從而提高自身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知識拓展Knowledge development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大小人均消費水平03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02自然資源數量和質量01知識拓展Knowledge development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大小03 人均消費水平資源環境承載力總是相對于一定的消費水平而言的。相同的資源環境條件,相對于不同消費水平所供養的人口數量,顯然是不同的,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會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而降低。知識拓展Knowledge development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大小如果按照美國人的消費水平來生活,印度所能容納的人口就要比現在少得多;這是因為美國人在吃、穿、住、行和娛樂等方面消耗的資源之多,與其人口數量是不成比例的。知識拓展Knowledge development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大小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受消費水平的影響和制約。消費水平越高,資源環境承載力越小。生活消費包括物質生活消費和精神生活消費等。還有許多因素,如社會分配制度等,對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也有影響。人口容量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關系Knowledge development人口容量是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社會經濟發展共同作用的產物,是衡量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人口合理容量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capacity and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概念:人口合理容量則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capacity and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人口合理容量影響人口戰略影響人口政策影響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閱讀Reading人口合理容量有三個特點:一是臨界性。如果某地人口數量與人口合理容量相當,表明人口與其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源基本協調。二是相對性。相同面積的土地在不同地區、不同自然條件和科學技術水平下,人口合理容量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地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人口合理容量也是不同的。三是警戒性。盡管人口合理容量是一個理想的、難以確定精確數值的“虛數”,但是它對于一個國家或地區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出臺人口政策具有著重要意義。人口合理容量的特點人口合理容量的特點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asonable capacity of the population人口合理容量臨界性相對性警戒性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人口與其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源基本協調人口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將受到破壞不同地區同一地區不同自然條件下不同科學技術水平下不同歷史時期人口合理容量不同對一個國家或地區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出臺人口政策具有重要意義提升區域人口容量的措施Measures to increase the population capacity of the region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是確定區域可承載人口規模的基本參數提升區域人口容量借助于資源調配、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等努力適度降低人均資源消費水平閱讀Reading人口數量不是越少越好。例如,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齡化對日本未來的發展將會產生嚴重影響和制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日本人口生育率明顯降低:1947年每對夫婦平均生育 4.54人,1957年下降到 2.04人。20世紀 60年代日本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期,生育率一度上升,但 1970年后又持續回落,近幾年已降到 1.4人左右。倘若這種趨勢持續下去,那么到 22世紀之初,日本人口將減少 2/3,即從目前的 1.27億下降到 4500萬。日本人口老齡化與低生育率密切相關。2016年 5月 19日,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了新的世界各國平均壽命統計數據,日本以男女平均 83.7歲的高值連續第 23次排名第一。通常來說,國民長壽意味著該國醫療衛生、社會福祉狀況優越,但也意味著社會老齡化趨勢嚴重。在日本人口中,約 3392萬是 65歲以上人群,老齡率達26.7%。按世界衛生組織的評定標準,老齡率超過 14%是“老齡社會”,21% 以上則定義為“超老齡社會”。2025年前后,日本老齡率將超過30%,2060年很可能突破 40%。日本低生育率和老齡化問題如得不到解決,將給日本的未來發展投下陰影。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齡化對日本未來發展的影響活動Activity1.閱讀下列材料,完成相關任務。占里侗寨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個自然村落,平均海拔 380 米,面積不足 16 平方千米。占里創造了兩項令人驚嘆的奇跡:一是這里人口數量長期保持在 700 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幾乎為零;二是自清代中葉以來,這里無刑事案件發生。相傳,占里先民居于廣西蒼梧郡(今廣西梧州),后因戰亂和饑荒,遷徙至這里。到了清代中葉,人口增多,人均擁有的田地日漸減少,森林砍伐量劇增,族人械斗的事也時常發生。于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寨老立下寨規:全寨不能超過 160 戶,人口總數不能超過 700 人,一對夫婦最多只能生育兩個孩子。從此,占里的人口得到控制,治安也穩定了,這個寨規也隨之被當作一種規矩沿襲下來,形成了占里人獨有的生育習俗。(1)分析占里侗寨人口數量長期保持在 700 左右的原因。答案:嚴格遵循計劃生育意識,有效控制了人口過快增長,自然增長率幾乎為零。圖 1-16 貴州占里地理位置活動Activity(2)占里侗寨寨規規定一對夫婦最多只能生育兩個孩子的依據是什么?答案:根據當地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等自然資源的實際狀況。圖 1-16 貴州占里地理位置1.閱讀下列材料,完成相關任務。占里侗寨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個自然村落,平均海拔 380 米,面積不足 16 平方千米。占里創造了兩項令人驚嘆的奇跡:一是這里人口數量長期保持在 700 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幾乎為零;二是自清代中葉以來,這里無刑事案件發生。相傳,占里先民居于廣西蒼梧郡(今廣西梧州),后因戰亂和饑荒,遷徙至這里。到了清代中葉,人口增多,人均擁有的田地日漸減少,森林砍伐量劇增,族人械斗的事也時常發生。于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寨老立下寨規:全寨不能超過 160 戶,人口總數不能超過 700 人,一對夫婦最多只能生育兩個孩子。從此,占里的人口得到控制,治安也穩定了,這個寨規也隨之被當作一種規矩沿襲下來,形成了占里人獨有的生育習俗。活動Activity2.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曾對我國各地土地資源的生產能力及人口承載力進行了深入研究,分別計算出既有技術條件下各地的土地生產潛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結果如下表。據此,完成相關任務。(1)哪些地區可承載人口量多?哪些地區可承載人口量少?為什么?答案:中溫帶、南溫帶、亞熱帶可承載人口量多;北溫帶、熱帶、干旱及半干旱區、青藏區可承載人口量少。原因:中溫帶、南溫帶、亞熱帶水熱條件較優越,農業自然資源生產潛力大,年生物量大,可承載人口多。北溫帶、青藏高原區熱量條件較差,農業自然資源生產潛力小,可承載人口少,熱帶地區水熱條件優越,但面積較小,可承載人口量較小,干早及半干早區水源條件較差,可承載人口量較小。自然環境對人口發展及其地理分布有制約作用。我國各地區的土地生產潛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注:資料來源于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 1991 年發表的《中國土地資源生產能力及人口承載量研究》報告。活動Activity2.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曾對我國各地土地資源的生產能力及人口承載力進行了深入研究,分別計算出既有技術條件下各地的土地生產潛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結果如下表。據此,完成相關任務。(2)你認為上表中可承載人口量是一定的嗎?可承載人口量將會在什么情況下發生變化?答案:不一定。同一地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科技發展水平、地區開放程度、人均資源消費水平等因素發生變化的條件下,可承載人口也將會發生變化。我國各地區的土地生產潛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注:資料來源于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 1991 年發表的《中國土地資源生產能力及人口承載量研究》報告。知識拓展Knowledge development資源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對比從影響因素及特征上理解二者的聯系項目 聯系影響因素人均消費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區開放程度自然資源狀況、科技發展水平、經濟發展程度容量值最大人口規模適度人口規模資源環境承載力人口合理容量知識拓展Knowledge development資源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對比從影響因素及特征上理解二者的聯系項目 聯系特征 不確定性 不同時期,影響因素會發生變化,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合理容量具有明顯的不確定性相對確定性 在某一具體時期,影響因素相對不變的情況下,可對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合理容量進行相對的定量估計續表知識拓展Knowledge development資源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對比從實質上理解二者的區別項目 資源環境承載力 人口合理容量角度 自然資源的承載力 人口與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體現意義 生存 發展人口數量 大 小實質 強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資源環境所能承載的最大人口(極限人口),是一個警戒值 強調在保證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條件下,促進可持續發展前提下的適度人口(最佳人口),是一個合理值Lesson summary小結課堂能力提升:運用資料,描述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概念及其影響因素,闡述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特征及意義,解釋謀求人口合理容量的原因、措施。Classroom exercises小練課堂貴州省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體系包含“經濟承載力、社會承載力、環境承載力、資源承載力”等指標,2012~2021年貴州省資源環境承載力總體呈現上升趨勢。下圖示意貴州省資源環境承載力貼近度變化趨勢,數值越近1,表明該年的資源環境承載力越高;反之則越低。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2012~2021年期間,對貴州省資源環境承載力變化起主導作用的是( )①經濟承載力 ②社會承載力③環境承載力 ④資源承載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解析:讀圖可知,2012~2021年期間,貴州省經濟承載力和環境承載力貼近度上升幅度較大,說明對貴州省資源環境承載力變化起主導作用的是經濟承載力和環境承載力,①③正確;而社會承載力和資源承載力貼近度雖有所變化,但變化幅度較小,不是對貴州省資源環境承載力變化起主導作用的因素,②④錯誤。綜上所述,B正確,ACD錯誤,故選B。B貴州省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體系包含“經濟承載力、社會承載力、環境承載力、資源承載力”等指標,2012~2021年貴州省資源環境承載力總體呈現上升趨勢。下圖示意貴州省資源環境承載力貼近度變化趨勢,數值越近1,表明該年的資源環境承載力越高;反之則越低。據此完成下面小題。2.從環境承載力變化趨勢來看,貴州省重點治理了( )①土地鹽堿化 ②土地石漠化③土地沙漠化 ④環境污染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解析:從環境承載力變化趨勢來看,環境承載力貼近度明顯上升,說明環境變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貴州省喀斯特地貌廣布,水土流失嚴重,石漠化問題突出,因此重點治理了土地石漠化,②正確;貴州省位于濕潤地區,沒有明顯的土地鹽堿化和土地沙漠化問題,①③錯誤;貴州省有色金屬等礦產資源豐富,冶金業等造成較嚴重的環境污染,因此還重點治理了環境污染問題,④正確。綜上所述,D正確,ABC錯誤,故選D。D貴州省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體系包含“經濟承載力、社會承載力、環境承載力、資源承載力”等指標,2012~2021年貴州省資源環境承載力總體呈現上升趨勢。下圖示意貴州省資源環境承載力貼近度變化趨勢,數值越近1,表明該年的資源環境承載力越高;反之則越低。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針對貴州省2017年以后資源承載力變化,可采取的措施是( )A.擴大耕地面積 B.發展綠洲農業C.增加教育投入 D.發展旅游業解析:讀圖可知,貴州省2017年以后資源承載力變化表現為經濟承載力、環境承載力和社會承載力上升,資源承載力下降,因此需要進行產業轉型,減少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大力發展旅游業,D正確;擴大耕地面積可能導致生態環境破壞,A錯誤;該地氣候濕潤,不適合發展綠洲農業,B錯誤;增加教育投入不是針對資源承載力下降的措施,C錯誤。故選D。D構建和諧社會,城鄉一體化發展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村鎮建設是促進村鎮綠色、集約、高效發展的過程,是城鄉一體化發展中的重要一環。村鎮建設資源環境承載力,是村鎮建設的自然基礎(包括資源、生態、環境和災害等)對村鎮建設活動的支撐能力。供需耦合是資源環境供給和需求耦合,若供需耦合隨時間變化平穩,則反映了該時段村鎮建設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協調度比較好。下圖為村鎮建設與村鎮建設資源環境承載力協調演進關系圖(T1~T4為村鎮建設的不同時間節點)。據此完成下面小題。4.村鎮建設各階段中,村鎮建設與資源環境承載力可能嚴重失調的是( )A.T1~T2 B.T2~T3 C.T3~T4 D.T2~T4解析:讀圖可知,在T1~T2 階段,村鎮建設發展,但資源環境供給量急劇下降,村鎮建設與資源環境承載力可能嚴重失調,A正確;T2~T3、T3~T4、T2~T4三個階段資源供給量緩慢上升,BCD 錯誤。故選A。A構建和諧社會,城鄉一體化發展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村鎮建設是促進村鎮綠色、集約、高效發展的過程,是城鄉一體化發展中的重要一環。村鎮建設資源環境承載力,是村鎮建設的自然基礎(包括資源、生態、環境和災害等)對村鎮建設活動的支撐能力。供需耦合是資源環境供給和需求耦合,若供需耦合隨時間變化平穩,則反映了該時段村鎮建設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協調度比較好。下圖為村鎮建設與村鎮建設資源環境承載力協調演進關系圖(T1~T4為村鎮建設的不同時間節點)。據此完成下面小題。5.上題所述階段,村鎮建設與資源環境承載力嚴重失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村鎮建設速度加快、強度加大B.自然條件差,資源枯竭C.自然災害嚴重D.氣候變暖,生態退化解析:村鎮建設與資源環境承載力嚴重失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村鎮建設速度加快、強度加大,造成資源環境供給量急劇下降,A正確;隨資源過度開發,造成生態環境惡化,資源數量減少,B錯誤;自然災害嚴重、氣候變暖,生態退化不是村鎮建設與資源環境承載力嚴重失調的主要原因,CD 錯誤。故選A。A構建和諧社會,城鄉一體化發展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村鎮建設是促進村鎮綠色、集約、高效發展的過程,是城鄉一體化發展中的重要一環。村鎮建設資源環境承載力,是村鎮建設的自然基礎(包括資源、生態、環境和災害等)對村鎮建設活動的支撐能力。供需耦合是資源環境供給和需求耦合,若供需耦合隨時間變化平穩,則反映了該時段村鎮建設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協調度比較好。下圖為村鎮建設與村鎮建設資源環境承載力協調演進關系圖(T1~T4為村鎮建設的不同時間節點)。據此完成下面小題。6.由圖可知,村鎮建設的資源環境承載力最后階段達到了高水平,資源環境供需處于動態平衡狀態。下列能實現上述轉變的合理措施是( )①產業轉型升級②提高居民生態環保意識③治理污染,加強生態環境保護④生態移民,人口大量遷出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實現上述轉變的合理措施是產業轉型升級、提高居民生態環保意識、治理污染,加強生態環境保護,①②③正確;生態移民,人口大量遷出不符合實際,④錯誤,故B正確,ACD錯誤。故選 B。B感謝觀看THANKS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