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考試歷史試卷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上)。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圖1所示是紅山文化晚期牛河梁遺址石質生產工具出土情況統計。據此可推知,當時石鏃11件、碾磨器1件、刮削器7件、敲砸器8件、石環1件、石球3件、石磨棒9件、石磨盤1件、石刀2件、骨梗石刃刀2件。圖1A.工具制造水平取得了突破 B.農業與手工業初步分離C.磨制石器取代了打制石器 D.生產方式呈現出多樣性2.秦始皇下令修筑馳道,“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馳道中央寬三丈(約7米),是皇帝專用御道,馳道兩旁民眾可以行走。據此可知,秦朝的馳道A.主要是為了促進各地商業發展B.主要分布在秦朝的邊境地區C.其設計體現了皇權至上的原則D.采用了民間集資的修建方式3.漢文帝在位期間曾打算修建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遂作罷;“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漢文帝此舉A.旨在集中資源對抗匈奴威脅 B.意在減輕農民賦稅負擔C.踐行了提倡節儉的治國理念 D.彰顯了無為而治的思想4.唐代揚州城內店鋪櫛比,商旅輻輳,波斯與大食商人長期駐足,經營珍寶藥材。夜市如詩中所繪“夜市千燈照碧云”,燈火長明,三更方歇,五更又起,徹夜不輟。這反映出唐代A.重商主義政策得到貫徹 B.經濟重心南移已經完成C.揚州商品經濟發展繁榮 D.海外貿易成為經濟支柱5.貞觀六年(632年),朝廷設立的各類高等學校有學生三千多人。此后,百濟、新羅、日本諸國紛紛派遣青年學子入唐求學。長安“六學”(國子監領導的中央官學)的學生最多時超過八千人,成為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學府。材料可用于說明,唐代A.儒家文化圈國際影響力提升 B.科舉考試覆蓋整個東亞地區C.朝貢活動與制度創新相伴隨 D.教育發展推動中外文化交流6.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十六國、北朝時期)壁畫中的“天女”形象,線條勾勒“綿”“緩”“韌”“細”“圓”“轉”,強調精神性,翩然而飛,滿壁風動,以飄帶、流云、天花、人物動勢巧妙地彰顯畫面動感。由此可見,這些壁畫A.帶有“以形寫神”的風格 B.反映了佛教的廣泛傳播C.寄托了作者的教化追求 D.折射出絲綢之路的繁榮7.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初年,削州鎮之權,“令文臣知州事”,其后,派二品以上的官員充任一州的長官。宋太祖這樣做主要是為了A.完善地方官員選拔制度 B.防范地方割據局面重現C.提升地方行政管理水平 D.推動地方文化教育發展8.《續資治通鑒》記載,北宋四川地區的交子起初是由當地大商戶私自印發的,交子可以依其面值兌換金屬貨幣。后來發生擠兌潮,大商戶因拒絕兌換,多次被告上公堂。最終,朝廷接受當地轉運使的建議,設立了官方紙幣發行機構“交子務”。這說明,官方紙幣的發行A.排擠了傳統金屬貨幣 B.強化了中央集權制度C.引發了民間商業混亂 D.拓展了政府經濟職能9.金熙宗即位后,廢除了女真舊制中的勃極烈制度,改用遼、宋漢官制,在中央設立尚書省、元帥府、御史臺,在地方沿襲宋朝的路、府、州、縣四級制。這一改制A.推動了金朝封建化進程 B.反映了對中原正統的認同C.緩和了民族緊張的局勢 D.體現了金朝政治的二元性10.元朝時,雖然被收編的漢軍及新附軍的統屬權由中央委付于地方政府,但中央政府通過授受牌符、禁止擅調軍隊的行為,限制地方政府懲辦將領的權力,使地方政府無法獨立行使軍權,中央政府則擁有直接布置調換戍兵和整點軍隊的權力。這些制度設計A.體現了中央集權特征 B.減輕了地方政府負擔C.促進了蒙漢民族交融 D.埋下了武將專權隱患11.順治十三年(1656年),《遼東授官例》引入內地,“有殷室人戶能開(墾)至二千畝以上者,照遼陽招民事例量為錄用”;康熙十三年(1674年)又規定“凡貢監生員、民人墾地三十頃以上至百頃以上者······授予知縣、縣丞、守備、把總等官”。據此可推知,清代初年A.官員人數劇增 B.政府進行墾荒C.人地矛盾尖銳 D.遼東開始開發12.圖2所示為1723年雍正皇帝頒賜七世達賴喇嘛的金印,印文為漢、藏、滿、蒙古4種文字,刻有“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拉呾喇達賴喇嘛之印”字樣。這可用于印證A.清朝實施平等民族政策B.藏傳佛教在清朝成為國教C.清廷對西藏行使管轄權D.西藏地區文化政策的開放13.《醒世姻緣傳》、“三言”“二拍”等小說中有關白銀的描述不可勝數,大到如捐官、行賄、購房、買賣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費和社交饋贈,處處可見,銅錢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頻繁。這些作品A.真實再現明清時期白銀的貨幣化B.可以佐證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狀況C.反映了明清時期市民文化的繁榮D.反映了明清時期社會奢靡風氣的盛行14.有學者指出:“近百年來,貫穿于中國歷史之一中心問題,為如何求自強以御外侮也。此一自強運動,實始于咸豐末年英法聯軍之役以后,而甲午一戰,則為此初期三十年自強運動失敗之總結也。”這一自強運動失敗的根源是A.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 B.封建制度的腐朽C.清朝經濟基礎的薄弱 D.領導階級的軟弱15.20世紀初期,西方列強紛紛投資中國的鐵路、礦山。到宣統三年(1911年)為止,中國已修成的鐵路總長為9292公里,其中40%被控制在列強手中。另據統計,至清末,西方列強已經控制了中國煤礦開采量的90%以上。這A.是列強經濟侵略深入的體現 B.表明列強侵華方式發生了巨變C.有利于民族工業進一步發展 D.暫時緩和了清政府與列強矛盾16.孫中山早期的民族主義思想主要體現為“驅逐韃虜”“異種亂華”。1912年,孫中山重新解釋了民族主義,并提出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五族共和”。這一轉變主要是基于A.革命形勢的發展 B.《中華民國約法》的頒布C.社會性質的改變 D.民族矛盾的基本消除17.五四運動爆發后,廣州學生群體發起抵制日貨運動,后來當地工人廣泛加入,呈現“學生在前、群眾在后”的特點。與此同時,山東的抵制日貨運動猛烈而持久,一些旅居山東的英美人士尤其是美國人也積極配合并參與反日運動。這說明五四運動A.促進了思想解放 B.具有劃時代意義C.取得了初步勝利 D.影響廣泛且深刻18.據統計,1927年8月至11月的短短三個月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起義就有22次,其中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有著獨特的地位和意義,“代表了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戰爭的發展方向”。這一發展方向指的是A.恢復國民革命聯合戰線 B.大力推動工人罷工運動C.開辟工農武裝割據道路 D.發動農民開展土地革命19.1931年12月,中央蘇區發布《關于修筑道路橋梁的第一號命令》,提出用競賽的辦法促進蘇區交通建設。據統計,截至1932年11月,興國修整道路48段,共計520里,橋梁98座;寧都修好橋梁80余座;永豐修好橋梁43座,道路尚在修建之中。這一時期的交通建設A.響應了開展土地革命的方針 B.奠定了反“圍剿”勝利的基石C.體現了蘇區政府的動員能力 D.鞏固了蘇維埃政權的民主制20.1940年下半年,華北敵后的國民黨軍衛立煌部、閻錫山部、龐炳勛部等紛紛出擊(與八路軍相比,其規模、時間及戰績均難以相提并論),對華北南部之日軍的北援起到了阻擊和牽制作用。國民黨衛立煌部等出擊A.說明敵后戰場是主戰場 B.配合了八路軍發動的百團大戰C.為武漢保衛戰積聚力量 D.說明了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21.1947年12月25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召開的會議上作《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提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事原則,指出“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同時,注重陣地攻擊戰術,奪取敵人的據點和城市?!边@反映了A.人民解放軍在戰略上采取了主動 B.黨的工作重心已經發生轉移C.國民黨主要軍事力量基本被摧毀 D.人民解放軍軍事理論的成熟22.1956年,當時一位主管經濟工作的同志在黨的八大上發言:“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是工商業的主體,但是附有一定數量的個體經營······自由市場,是在國家領導之下,作為國家市場的補充?!边@段講話的歷史背景是,我國A.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成為共識 B.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C.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基本確立 D.土地所有制性質發生了轉變23.1984年,供銷合作社在恢復“三性”(群眾性、民主性、靈活性)的基礎上,深入進行以“全民”變“集體”,“官辦”改“民辦”為核心的改革,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等多種經營方式以及設立農村商業網點。供銷合作社的這些舉措A.利于培育市場經濟意識 B.發展了計劃經濟新的模式C.解決了產銷之間的矛盾 D.滿足了社會大眾消費需求24.截至2021年,中國空間站的太陽能電池技術、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一些傳感器空間站等空間站建造相關技術都是立足于目前中國發展能力和水平的,綜合這些能力實現最優、最好的性能,既符合我國國情,也和世界先進水平比肩。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科技發展A.走的是中國特色發展之路 B.科技體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C.整體水平躋身于世界前列 D.起步雖晚但發展速度相當快25.2014年2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釣魚臺國賓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連戰表示:我們要鞏固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堅定推動兩岸互助合作,讓臺灣各界越來越多投入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這反映了A.臺灣當局認同中共統一方針 B.兩岸合作消除“臺獨”勢力的干擾C.兩岸敵對關系已被徹底終結 D.祖國統一符合中華民族根本利益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4分,共20分。每道題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正確答案,全部正確給4分,少選給2分,多選和錯選均不給分。26.墨子認為,“今若國之與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此則天下之害也”。由此可見,墨子的思想體現了A.兼愛非攻的理念 B.對社會秩序重建的渴望C.民貴君輕的主張 D.對封建等級制度的維護27.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均田制,規定男子十五歲以上授露田四十畝、桑田二十畝,婦人授露田二十畝等。同時,在文化方面尊崇儒術,興辦學校。孝文帝的這些舉措A.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 B.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C.加強了北魏的政治統治 D.順應了民族交融的趨勢28.司禮監在明代政治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掌印太監有“內相”之稱。司禮監權力核心在“批紅”制度,即代皇帝批閱公文。司禮監在明代中晚期權力日增,甚至凌駕于內閣之上。這一現象的出現A.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結果 B.極大削弱了宰相的權力C.反映了中樞權力的異化 D.意味著太監掌控了朝政29.林則徐編撰的《四洲志》對西方國家民主制度尤其是美國民主制度作了詳細介紹,認為美國“雖不立國王,僅設總領,而國政操之輿論,所言必施行,有害必上聞。事簡政速,令行禁止,與賢辟所治無異。此又變封建郡縣官家之局,而自成世界者”。由此可知,林則徐A.認識到西方制度的進步性 B.具有一定程度的開放意識C.積極傳播西方的民主觀念 D.主張推行西方的民主政治30.萬隆會議是由緬甸、錫蘭(今斯里蘭卡)、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五國發起,沒有美蘇等大國參加,由民族主義國家獨立舉辦的國際會議,在萬隆會議上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這一方針的提出A.體現了中國外交的靈活性 B.消除了亞非國家間政治分歧C.促進了亞非國家間的團結 D.推動了中國外交重心的轉移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30分。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為通商口岸。這些通商口岸成為西方列強傾銷商品、掠奪原料的據點。外國商品如潮水般流入,傳統的手工紡織業遭受重創,許多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但通商口岸也帶來了西方的文化與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沿海地區近代化,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學習西方的器物與技術。-摘編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材料二1978年,中國開啟改革開放進程,沿海城市如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成為經濟特區。隨后,我國還相繼開放沿海港口城市。開放沿海城市促使中國加速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使得我國對外貿易規模持續拓展,吸引外資數量接連攀升。中國制造業產品暢銷全球各地,并且通過引入國外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實現技術水準與生產管理能力的躍升,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與現代化進程加快。-摘編自王檜林《中國現代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國開放通商口岸的影響。(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近代中國與現代中國“開放”的異同點。(12分)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儒學從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中嶄露頭角,歷經數朝變遷,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通過自我革新以及融合其他思想理念,成為貫穿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思想脈絡,并且深刻影響了中國社會的價值觀念與政治格局。-摘編自杜維明《儒學創新的契機》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自擬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完整。)高一考試歷史試卷參考答案1.D 2.C 3.C 4.C 5.D 6.A 7.B 8.D 9.A 10.A 11.C 12.C 13.B 14.B 15.A 16.A 17.A 18.C 19.C 20.B 21.A 22.C 23.A 24.A 25.D 26.AB 27.ABCD 28.AC 29.AB 30.AC31.(1)影響:成為西方列強經濟侵略據點;促進了西方文化與技術在中國的傳播;客觀上推動了沿海地區的近代化進程。(6分)(2)相同點:都加強了中國與外部世界的聯系;都對中國的經濟結構產生了影響。(4分)不同點:近代中國是被迫開放,現代中國是主動開放;近代西方列強強迫中國開放是為了傾銷商品、掠奪原料,現代中國主動開放是為了引進外資、技術和管理經驗,發展本國經濟;近代中國開放主要集中在沿海的通商口岸,開放程度有限,現代中國開放是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近代中國開放使主權受損,經濟淪為西方列強的附庸,現代中國開放推動了經濟的全面發展,綜合國力迅速提升。(8分,答出兩點即可)32.論題:中國古代儒學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發展。(2分)闡述:先秦時期,社會動蕩不安,諸侯紛爭。儒學在百家爭鳴的環境中誕生,孔子提出“仁”“禮”等核心觀念,試圖重建道德倫理和社會等級秩序,但在諸侯爭霸的亂世,儒學尚未成為主流思想。西漢時期,董仲舒將儒學與陰陽五行等學說相結合,強調君權神授、天人感應等觀念。這一時期儒學適應了封建大一統的政治需要,被漢武帝確立為官方正統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及至宋代,面對佛、道思想的沖擊和社會變遷帶來的新問題,儒學再次革新,出現了理學。程朱理學強調“天理”是萬物的本原,主張“存天理,滅人欲”,通過格物致知來探尋天理。理學的形成使儒學更加思辨化、哲學化。從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學受到官方尊崇。(8分)總之,中國古代儒學在發展演變過程中,根據時代需求不斷調整自身內涵,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社會等諸多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分)(“示例”僅作參考,不作為評分的唯一標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