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期末模擬練 2024--2025學年初中歷史統編版七年級上冊(新教材)一、選擇題1.《周易》記載:“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狈从沉诉h古人類居住條件的變化, 而促使這一變化發生的根本原因是( )A.磨制石器的發展 B.原始農業的興起C.家畜飼養的出現 D.陶器玉器的制作2.傳說4000多年前,炎帝、黃帝結盟打敗蚩尤,后來又與九黎族經過長期發展融合,形成了華夏族。后人尊奉的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是( )A.炎帝、堯 B.炎帝、黃帝 C.黃帝、堯 D.堯、舜3.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下列事件中,發生在①時期的是( )A.盤庚遷殷 B.國人暴動 C.諸侯爭霸 D.商鞅變法4.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界出現了諸子并起、學派林立、百家爭鳴的繁榮氣象,揭開了中國文化史上光彩奪目的新篇章。下列主張屬于道家學派思想的是( )A.順應自然 B.建立中央集權統治 C.以法治國 D.“兼愛”“非攻”5.《夏小正》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科學文獻之一,記載:“正月農緯厥耒,囿有見韭;三月攝桑,委揚,始蠶,祈麥實,越有小旱;四月囿有見杏;五月種黍、菽、糜時也?!边@說明夏代歷法( )A.體系發展已趨于成熟 B.催生了農時觀念C.與農業生產聯系緊密 D.適應了小農經濟發展6.“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卑喙獭稘h書》中的這段記載,說明秦朝實行( )A.分封制 B.郡縣制 C.郡國并行制 D.世襲制7.據統計,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十月,洞庭郡遷陵縣登記在冊的男女囚徒共226人,約占當年該縣編戶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上述材料反映了秦朝( )A.人口眾多 B.徭役繁重 C.戰爭頻繁 D.刑罰嚴苛8.《史記·項羽本紀》記載:“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戰少利,陳余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边@是破釜沉舟的典故來源。與破釜沉舟相關的戰役是( )A.楚漢之爭 B.垓下戰役 C.漠北戰役 D.巨鹿之戰9.下列選項的表述,與年代尺中朝代序號對應正確的是( )A.①開發江東 B.②短暫統一 C.③八王之亂 D.④休養生息10.以下文物共同佐證了南朝時期( )A.糧食作物的高產 B.農業技術的進步C.商品貿易的繁榮 D.手工業較為發達11.《漢書》載:“然塞鑿空,諸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完成“鑿空之旅”的時間是公元前119年,處于( )A.公元前2世紀初 B.公元前1世紀末C.公元前1世紀初 D.公元前2世紀末12.《宋書》云:“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苯系貐^得到開發的原因不包括( )A.社會秩序比較安定 B.江南自然條件優越C.是全國經濟重心 D.北方人口大量南遷13.據《魏書》記載,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自稱鮮卑拓跋氏是黃帝的后裔,與中原華夏同源共祖。孝文帝此舉的目的是( )A.推動中外交流 B.結束分裂局面 C.加快漢化腳步 D.鞏固北魏政權14.以下是西北的河西走廊地區出土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畫像磚,這反映的歷史現象是( )A.大一統局面形成 B.北方政權的對立C.江南地區的開發 D.北方民族的交融15.歷史課上,老師正在講解一本北朝著作:“它介紹了選種、浸種和給水稻催芽等技術以及輪作和套種的經驗。在強調因地、因時制宜的同時……書中提出的綠肥輪作法,歐洲人直到19世紀30年代后才實行?!贝酥鲬牵? )A.《氾勝之書》 B.《蘭亭集序》 C.《九章算術》 D.《齊民要術》二、綜合題16.改革是推動歷史的動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進步與發展,需要不斷改革創新,與時俱進。材料一:合并小都、小鄉、小邑、小聚為縣,設置縣令、縣丞,共三十一個縣,由國君直接委派官員治理……變法五年后,國家富強起來。——整編百度文庫《史記 商君列傳》材料二:“能得爵首一者,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摘《商君書.境內》材料三:材料四:“漢興,海內為一……蜀卓氏之先,趙人也,用鐵致富……。富致僮千人,田池射獵之樂,擬於人君……(魯)曹邴氏……以鐵治起,富致巨萬……”——《史記.貨殖列傳》材料五:為了提高鮮卑族的文化水平,便于讀漢人書,接受漢文化,文帝下令宣布:“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年三十以上,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降爵黜官?!?br/>——《北史 咸陽玉禧傳》(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歷史事件?材料中所體現此次改革對后世地方行政管理影響深遠的一項內容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的是變法中的哪一項改革措施?(3)上圖所體現的變法中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改革措施是什么?(4)針對材料四所出現的問題,西漢武帝為改變這狀況,實行了怎樣的改革措施?在全國統一推行什么貨幣?(5)材料五反映的是哪一歷史改革?其中“正音”指的是什么?(6)站在整個中華民族的角度,這次改革最大的歷史貢獻是什么?17.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如圖春秋爭霸形勢圖 材料二 把漢朝公主嫁給匈奴的冒頓單于,并多多配送嫁妝……劉邦聽從了婁敬的建議……后來的惠帝、文帝、景帝繼續執行…… ——摘自王書熙編著《漢武帝劉徹傳》材料三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夏天,武帝集結十萬騎兵……又征調十萬步兵轉運糧草……此役,漠北匈奴主力喪失怠盡,殘兵敗將遠遁逃命不敢再戰。材料四 如圖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在長期的征服中,比較野蠻的征服者,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不得不適應征服后存在的比較高的“經濟情況”,他們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還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語言?!鞲袼?br/>材料五 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與當地漢人錯居雜處,……他們向漢族人民學習農業技藝,……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十六國北方的統治者,與漢族士人合作,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實行君主專制制度?!鲿x時期,內遷各族大多使用漢語……西北民族的樂器、歌舞等也受到漢族人民的喜愛?!酝摹昂睗h“觀念逐漸淡薄,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材料六 “各族人民親如一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定要實現的根本保證。”——習近平2023年的重要講話(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指出,中原的“諸華”“諸夏”同周邊的戎、狄,蠻、夷等民族的往來與斗爭出現在哪個歷史時期?(2)從材料二到材料三反映了西漢王朝對匈奴的政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結合所學分析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3)材料四圖中反映的事件有什么意義?根據所學指出,與恩格斯的論述最吻合的一次改革是什么?(4)根據材料五分析歸納,北方民族大交融體現在哪些方面?(答出兩方面即可)(5)結合所學與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談談我們應該樹立怎樣的民族觀?參考答案:1.B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促使原始人過定居生活的最根本原因是原始農業的興起,農耕生活使人類有了蓋房定居的生活,并從事更多的生產勞動,進一步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B項正確;磨制石器的發展、家畜飼養的出現、陶器玉器的制作,都是推動人類過定居生活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CD項。故選B項。2.B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黃帝和炎帝聯合起來,打敗了東方強大的蚩尤部落,后來兩個部落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后華夏的主體,后人尊稱黃帝和炎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B項正確;堯舜都是部落聯盟時期著名的首領,并非“人文初祖”,ACD選項中都包含堯或舜,排除ACD項。故選B項。3.C根據時間軸上①處信息“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國都從鎬京東遷洛邑,我國歷史從此進入東周時期,東周前期被稱為春秋時期,這一時期的社會處于動蕩和變化的狀態,王室衰微,諸侯爭霸,C項正確;盤庚遷殷發生在商朝,排除A項;國人暴動發生在公元前841年,排除B項;商鞅變法發生在戰國時期,排除D項。故選C項。4.A結合所學可知,道家學派創始人是老子,他認為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人們應順應自然,A項正確;建立中央集權統治、以法治國屬于法家的思想主張,排除BC項;“兼愛”“非攻”屬于墨家的思想主張,排除D項。故選A項。5.C根據材料可知,夏代歷法記載的是不同月份對應了不同的果蔬、農作物的生長,可見,夏代歷法與農業生產緊密,C項正確;材料中未涉及夏代歷法體系的發展,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涉及夏代歷法和農時的關系,排除B項;小農經濟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6.B據材料“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h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可知,《漢書》認為秦朝設置了郡和縣,且郡縣長官治理地方,因此可以說明秦朝實行了郡縣制,B項正確;分封制實行于西周時期,在春秋戰國時期瓦解,排除A項;郡國并行制實行于漢初,與秦朝無關,排除C項;世襲制出現于夏朝,與秦朝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7.D根據題干“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十月,洞庭郡遷陵縣登記在冊的男女因徒共226人,約占當年該縣編戶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及結合所學可知,遷陵縣有相當比例的人口犯罪而成為囚犯,這是秦朝法律嚴苛的結果。D項正確;僅憑遷陵縣登記人口不能得出整個秦朝人口數量,排除A項;徭役繁重是指統治者向民眾征發的徭役多,而材料是反映當地囚犯數量,排除B項;戰爭頻繁是戰爭問題,而材料是當地的司法問題,排除C項。故選D項。8.D根據題干“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和所學知識可知,項羽驍勇善戰,在巨鹿之戰中以少勝多,將秦軍的主力殲滅。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展開大戰;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渡河后,項羽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本蘼挂粦?,大破秦軍,破釜沉舟成語由此而來,D項正確;楚漢之爭指的是項羽和劉邦的斗爭,與破釜沉舟無關,排除A項;項羽在垓下之戰中兵敗被圍,突圍后自刎,排除B項;通過漠北戰役衛青、霍去病打敗了匈奴,使匈奴無力再與西漢對抗,排除C項。故選D項。9.B根據時間軸可以得出②位于三國之后,結合所學知識,結束了三國時期混亂局面,完成全國統一的是西晉,而西晉統一時間很短就爆發了八王之亂,最終滅亡,所以屬于短暫統一,B項正確;①屬于三國時期位于北方的魏政權,而開發江東的是東吳政權,排除A項;十六國后期,西晉滅亡后,司馬炎在南方建立東晉,所以③指的是東晉,而八王之亂爆發在西晉,排除C項;鮮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逐漸統一北方,所以④是北魏,北魏孝文帝推行一系列漢化措施進行改革,與休養生息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0.D根據題干信息“南朝青瓷蓮花尊、南朝青釉雞頭龍柄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都是南朝時期的瓷器,見證了南朝時期手工業發展狀況,D項正確;糧食作物主要是指水稻、小麥、玉米等,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項;農業技術的進步主要表現在耕作制度、復種制度、灌溉技術等方面,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B項;商品貿易的繁榮主要表現是商品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商品種類繁多等,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1.D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每百年為一個世紀,年份換算成世紀的方法,是將這個年份的百位(或百千位)上的數字加1,而一般認為一個世紀的前30年為世紀初期,一個世紀的后30年為世紀后期,世紀末一般是指一個世紀的后二十年,一個世紀的100年中,公元前個位十位數上的數字越大,時間越早,個位十位數上的數字越小,時間越晚,公元后正好相反。因此公元前119年處于公元前2世紀末,D項正確;ABC項表述錯誤,排除ABC項。故選D項。12.C本題為逆向選擇題,據題干“‘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和所學知識可知,全國經濟重心是指全國范圍內經濟活動最為集中、經濟總量最大的地區,“是全國經濟重心”不是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而是其發展的結果,C項符合題意,選擇C項;在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頻繁,而江南相對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宋書》中提到的“地廣野豐”說明江南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這自然條件優越是其能夠繁榮的重要因素之一,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南北朝時期,由于北方戰亂,大量的北方人口南遷至江南地區,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勞動力,這對江南地區的開發起到了推動作用,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 13.C據題干“……自稱鮮卑拓跋氏是黃帝的后裔,與中原華夏同源共祖”和所學知識可知,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把包括鮮卑在內的北方各族百余萬人遷到中原。他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規定官員在朝廷上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通婚等。故北魏孝文帝自稱鮮卑拓跋氏是黃帝的后裔,與中原華夏同源共祖,目的是加速北方各族的封建化程度,C項正確;孝文帝的舉動與中外交流無關,排除A項;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排除B項;孝文帝此舉是為了加快漢化腳步,而不是鞏固北魏政權,排除D項。故選C項。14.D根據材料中的畫像磚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漢人學習胡人的生活習俗,胡人學習漢人的生產方式,相互交融,體現了北方民族交融趨勢加強,D項正確;秦漢時期大一統局面形成,排除A項。北方政權的對立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西北河西走廊的畫像磚,沒有體現江南地區的開發,排除C項。故選D項。15.D根據材料“北朝著作”“它介紹了選種、浸種和給水稻催芽等技術以及輪作和套種的經驗。在強調因地、因時制宜”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是《齊民要術》,北朝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偨Y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內容十分豐富。賈思勰主張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種植農作物要因地制宜,不誤農時,D項正確;秦漢時期,農學有較大發展,代表性著作是《氾勝之書》,這部書總結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經驗,提出改良土壤、適度施肥、合理密植等農業生產方法。時間不符,排除A項;《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不是農書,排除B項;《九章算術》最晚成書于東漢時期,總結了東漢以前的數學知識,內容包括解決實際問題的算術、代數、幾何等,是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數學著作,不是農書,排除C項。故選D項。16.(1)事件:商鞅變法;內容:建立縣制,由國君派官吏治理。(2)措施:獎勵軍功。(3)措施: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4)措施:鹽鐵專賣;貨幣:五銖錢。(5)改革:孝文帝改革;“正音”:漢語(漢話)。(6)貢獻:促進北方民族融合。17.(1)歷史時期:春秋時期。(2)變化:由和親演變為武力征伐。原因:匈奴威脅漢朝的統治,影響漢朝的大一統;西漢經過漢初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國力強盛。(3)意義:加強了大陸與臺灣的聯系;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4)體現:①生產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學習;②政治制度上,學習漢族君主專制制度;③文化上,各民族相互借鑒吸收;④民族心理:民族隔閡和民族偏見逐漸減少。(5)民族觀: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民族觀。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