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題 《御風萬里》課 時 第一單元第 三 課時 一 課時課 型 新授課 日 期核心素養目標 1首先突出欣賞課聆聽為主線這一特點,采用初聽、復聽、反復聆聽、動作感知體驗等來理解、感受、體驗音樂的不同風格,不同特點,重點感受復調這種音樂創作手法,巧妙的詮釋了民族大融合的主題思想,強調音樂樂段間的對比,引導學生感受音樂在力度、速度、節奏、情緒上的變化,感知回歸慶典時熱烈、興奮、歡騰的情緒,不斷提高音樂欣賞水平。2最后要在欣賞課中突出音樂感知、音樂體驗、藝術表現力,讓學生在鼓勵及關注中獲得一定的審美感知,落實音樂學科核心素養。3學生們正處在音樂素養形成的關鍵期,正確引導學生養成積極向上且有追求真、善、美的心,樹立正確的聲音意識和美的審美傾向,讓學生在藝術作品中樂器美、結構美、旋律美等因素的體驗,喚起對民族音樂和對偉大祖國的祝福之情的情感共鳴。教學重點 1 在感受、體驗《黃河船夫曲》音樂的同時唱會其主要旋律,為更準確的欣賞音樂打下基礎。2在聆聽音樂中辨析出不同風格民族音樂特點,理解作品的民族團結、融合這一特點。3、學習、掌握復調這一創作手法,更好的理解、感知作品內涵。教學難點 完成作品的完整聆聽,同時注重引導學生感受、體驗音樂速度、力度、音色在表現音樂情緒中的作用。教法、學法 創設情境法、聆聽欣賞法,體驗感受法,對比辨析法,模唱法,探討交流法,視頻體驗法。教具、學具 鋼琴、多媒體音樂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導入 圖片(創設情境)模擬黃河船夫與驚濤駭浪搏斗的情境:生:朋友,你到過黃河嗎?你渡過黃河嗎?你還記得河上的船夫拼著性命和驚濤駭浪搏戰的情景嗎?師:咳喲!生:劃喲劃喲劃喲!師:向前沖喲!生:嘿呦嘿呦!師:拼命劃喲!生:嘿呦嘿呦!師:船工們那!生:嘿呦嘿呦!師:感受完船夫與黃河---驚濤駭浪搏斗的號子,請同學們聆聽一段旋律,分享你聽到了怎樣的黃河?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由這段音樂作為主題音調的交響序曲-----《御風萬里》 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體驗感受船工和驚濤駭浪作斗爭的情境。生:平緩、開闊的黃河。 創設黃河船夫與驚濤駭浪搏斗的情境,讓學生感知一種氣氛,增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繼而引出黃河船夫曲的主題音調學習,并導入課題。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個性設計新課教學 請同學們再次聆聽這個主題音調,1 說出它的演奏樂器?2教師引導并視唱其主題旋律。體會節奏平穩而又具有一定力度的遼闊開朗的音樂情緒。這正是船工在“擺渡”時哼唱的曲調。3 加上歌詞。師:節奏和速度來看,這就使人感覺不是在激流險灘中行船,而是在較寬闊平靜的水面上行進。這段就是《黃河船夫曲》的音調。透過歌詞內容,仿佛讓人看到黃河迂回曲折的河道及無數船只和艄公形象。聆聽第一段音樂1 你在聽到(黃河)主題音調的同時,你還聽到了另一段什么情緒的音樂?2 師:這段深情的音調來自于內蒙古民歌,頌贊名族英雄---《嘎達梅林》。3 再次聆聽這段音樂的主奏樂器?4 彈琴引導學生唱會《嘎達梅林》樂譜。5 最后完整聆聽第一段音樂,體會在《黃河船夫曲》的旋律進行中,將蒙古民歌用對位的形式穿插進來,感受兩段旋律的巧妙融合。聆聽第二段音樂1 你聽到幾段不同的旋律音調。2 師:另外一段音樂是藏族囊嗎的一段旋律。它的情緒如何呀?師:對,囊嗎這種藝術來自于藏族宮廷,所以音樂才如此的優美典雅。3 再次聆聽,并隨老師的的律動體驗優美、細膩的旋律線。4 再一次反復聆聽(兩遍)師:細心的同學在優美旋律的尾部還聽到了一段節奏,請你敲擊出來。四、聆聽第三段音樂1 你聽到幾段不同的旋律音調。2、師:另外一段旋律是哈薩克族音樂曲調,請學生來說說它的情緒是怎樣的?用什么樂器演奏?3、再次聆聽,并模擬短笛的演奏?五、學習音樂的創作方法:復調,是西洋音樂寫作的其中一種,在其黃河船夫曲的旋律演奏中,融入三個少數民族音樂曲調,形成復調對位,融為一體,作者這樣的用意要表達怎樣的愿望?師:也反映我們祖國是個多民族和諧的大家庭。完整的聆聽這一大段音樂,體會感受不同的音樂情緒和復調的創作方法。師:聽到不同的音樂片段用動作來提示。七、聆聽下一段音樂1 請它表現了怎樣的黃河? 學生聆聽后回答(雙簧管)學生唱樂譜----主題音調體會旋律、節奏風格。學生在演唱中不斷感受、體驗。學生學生在不斷重復的歌詞中體驗音樂的風格和音樂情緒。學生細心聆聽,并體驗音樂情緒,與老師和學生分享。生:飽滿、深厚的情緒。生:圓號。學生跟琴準確而有情緒的視唱。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分組用肢體動作來體會不同的旋律。1 黃河音調:用緩慢柔和的波浪手隨音樂律動。2 蒙古族音調:學生在教師帶領下隨音樂做硬肩動作。生:兩段,其中一個是黃河船夫曲主題音調。生:優美、抒情的。學生跟老師身體律動體會旋律起伏。學生仔細聆聽并敲擊出來聽到的節奏。生:兩段,其中一個是黃河船夫曲主題音調。生:輕快、悠揚的。生:短笛。生:民族大團結,民族大融合。學生聽音樂做動作:黃河組動作:用波浪手來表現音樂。蒙古組動肩膀藏族獻哈達動作哈薩克族模擬短笛的演奏。生:壯觀、有氣勢的黃河。 以聆聽為主線,抓住主題音樂學習契機,重點感受音樂旋律的起伏和平緩的節奏,熟悉音樂旋律并為后邊的高效欣賞,提供支持。填入歌詞后有助于學生進一步體驗歌曲情緒,提高藝術表現力,達到背唱主題旋律的目的。引導學生在聆聽音樂時關注音樂情緒,提高賞析能力的同時了解民族文化。引導學生關注音樂要素---音色的變化,增強感知、體驗、辨析音樂的能力,落實核心素養。在聆聽的基礎上,通過視唱旋律,加深對音樂的記憶和想象,提高藝術表現力。關注音樂樂段的完整性,用律動形式,增強學生體驗、感知音樂的能力。依次聆聽音樂,引導學生關注音樂要素的變化:音色、旋律、力度等,提高欣賞水平。通過律動能更細膩的體驗音樂情緒。請學生來完成問題,并說出哈薩克民族音樂的感受,提高學生對音樂總結與表達能力。了解西洋創作技法,引導學生了解這首樂曲是采用中國少數民間音樂曲調,運用了西洋創作技法的中西合璧,也象征著中國不僅有自己的音樂文化,還要不斷創新,更要融入世界文化。注重音樂的完整性,引導學生完整聆聽這幾個音樂片段。采用對比辨析法,提高學生感知音樂的能力。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個性設計小結: 2、音樂要表達怎樣的情感?八、聆聽B段音樂1 音樂使你感受到怎樣的情緒?2 了解音樂創作背景:師:音樂完美且生動再現了全國人民在香港回歸時,響徹大江南北的興奮、熱烈狂歡之聲。這首作品是郭文景先生在香港回歸前夕,受特區“慶委會”之約而專門創作的交響序曲,接下來就讓我們完整的來欣賞。九、情感升華祝福偉大祖國永遠年輕,繁榮昌盛。 生:熱烈、歡騰。學生說出音樂速度、力度、節奏、音色的不同學生了解學習創作背景。學生發自內心對祖國的祝福。 提高學生體驗音樂、表達音樂的能力。引導學生理解作品創作背景。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體驗作品豐富的人文內涵。板書設計 《御風萬里》教學資料剪貼、摘抄《御風萬里-為管弦樂隊與軍樂隊而作》是郭文景應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慶委會”之約專門為為管弦樂隊與軍樂隊而作,于1997年7月1日在香港紅勘體育館“回歸之夜”慶典上首演;2001年獲首屆“金鐘獎”交響樂作品銅獎。樂曲以激情奔涌的快板開始,表現中國人民振奮和喜悅的情緒如浩蕩之風在祖國的萬里長空中飛揚。中段的慢板,用復調技巧將漢、藏、蒙、維等民族的民歌融為一體,表現五十六個民族間的團結和睦。高亢有力的民歌《黃河船夫曲》,則表現了中國人民戰勝一切困難的勇氣和毅力。樂曲在歡騰的氣氛中達到高潮,表達了作者對祖國昌盛和世界和平的祝愿。兩段或兩段以上同時進行、相關但又有區別的聲部所組成,這些聲部各自獨立,但又和諧地統一為一個整體,彼此形成和聲關系,以對位法為主要創作技法。 不同旋律的同時結合叫做對比復調,同一旋律隔開一定時間的先后模仿稱為模仿復調。運用復調手法,可以豐富音樂形象,加強音樂發展的氣勢和聲部的獨立性,造成前呼后應、此起彼落的效果。 復調音樂的體裁:卡農、創意曲、賦格、經文歌、復調尚松、坎佐納等。教學反思 教案檢查記錄簽字設計思路:作品是由三個風格鮮明的民族音樂和一段典型的漢族音樂和諧交織在一起,完美且生動再現了全國人民在香港回歸時,響徹大江南北的興奮、熱烈狂歡之聲。采用分段聆聽體驗感知音樂,對比聆聽辨析,再到整體聆聽的方法。突出欣賞課聆聽為主線,強調學生的情感體驗為設計思路,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反復去體驗、感受、理解音樂作品。以初聽體驗,再次聆聽感知音樂情緒,再聆聽重點感知音樂要素變化,加入視唱主旋律進一步深入的體會音樂,再加入少數民族舞蹈的基本動律反復聆聽,引導學生走進作品,感知作品,達到理解作品,來感受、體驗民族音樂的不同風格,不同特點,理解音樂源于我們深厚的民族音樂土壤,引發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和自豪感。同過循序漸進的聆聽不同音樂片段,讓學生體驗、了解復調這種音樂創作手法,理解作品巧妙詮釋了民族大融合的主題思想,強調音樂樂段間的對比,并引導學生關注音樂在力度、速度、節奏、情緒上的變化,注重對音樂要素的感知和體驗,引導學生體會到回歸慶典時熱烈、興奮、歡騰的情緒,不斷提高音樂欣賞水平。提高音樂辨析和賞析能力,從而加深對經典作品的印象,達到“美存心底”,“美由心發”的藝術審美品味。欣賞課中落實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突出音樂感知、音樂體驗、藝術表現力,讓學生在鼓勵及關注中獲得審美感知能力的提示,并強調感受作品的音色美、結構美、旋律美等因素,喚起對偉大祖國祝福之情的情感共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