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河北省唐山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歷史期末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河北省唐山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歷史期末試卷

資源簡介

河北省唐山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歷史期末試卷
1.(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黃河流域的居民就發明了原始農業。在西安半坡遺址中,曾發掘出大量的炭化粟粒。據此可推知(  )
A.已使用石制、木制農具進行農業生產
B.粟的種植在我國北方已經得到普及
C.中國是世界最早產生農耕文明的國家
D.黃河流域的農業文明發展程度最高
【答案】A
【知識點】中國古代的食物生產與生活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六七千年以前,處于新石器時代,此時已使用石制、木制農具進行農業生產,A項正確;
材料中只提及半坡遺址中種植粟,據此無法得出粟的種植在北方已經得到普及的結論,B項錯誤;
材料中沒有提及世界其他國家的情況,無法得出中國是世界最早產生農耕文明的國家,C項錯誤;
材料中只提及黃河流域,沒有提及其他地區,無法得出黃河流域的農業文明發展程度最高,D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食物生產與生活,解題的關鍵是抓住材料時間,結合新石器時代中國農業生產狀況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2.(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東漢察舉制注重孝廉一科,郡國守相進行察舉,主要根據鄉黨的聲望,稱為鄉舉里選。隨著地方 豪族勢力的發展,封建國家的行政組織日趨癱瘓,鄉黨輿論逐漸被官僚家族(同時又是豪強)所 支配。這一變化導致東漢時期(  )
A.地方長官失去舉薦人才的權力 B.門閥政治的逐漸形成
C.門第族望成為選官的主要依據 D.九品中正制正式確立
【答案】C
【知識點】東漢的興衰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東漢時期察舉制逐漸沒落,官員逐漸被官僚。豪強家族所支配,故導致東漢時期門閥政治逐漸形成,故C項正確;
材料雖強調地方豪族勢力的發展,但地方長官仍有推薦人才的權力,排除A項;
門第族望成為選官的主要依據是九品中正制,排除C項;
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正式確立,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察舉制,解答本題需理解掌握東漢的察舉制變化及影響,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3.(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孫權統治時期,在任命官僚時,比較注意北方流寓地主與江東土著地主之間的平衡。該政策(  )
A.阻礙了江南地區的持續開發 B.沿襲了曹魏政權的用人政策
C.順應了鞏固政權的現實需要 D.消除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
【答案】C
【知識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可知,孫權在任命官僚時比較注意北方流寓地主與江東土著地主之間的平衡,結合所學可知,這有利于參政人才集團的平衡,有利于維護自身的統治,C項正確;
材料重在強調官僚任命政策,這一政策有利于統治的穩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進江南地區的發展,而且“持續”的說法有誤,A項錯誤;
材料并沒有提及曹魏政權的用人政策,無法看出孫權沿襲了曹魏政權的用人政策,B項錯誤;
“消除了”的說法過于絕對化,D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三國鼎立,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信息,結合東吳的政治舉措及其影響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4.(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馬端臨在《文獻通考·自序》中關于兩稅法曾說:“隨田之在民者稅之,而不復問其多寡,始于商鞅;隨民之有田者稅之,而不復視其丁中,始于楊炎。”據此可知,兩稅法的實施(  )
A.導致了均田制遭到破壞 B.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C.固定了國家征稅的時間 D.改變了以田畝為主的征稅標準
【答案】B
【知識點】唐朝的租庸調制與兩稅法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隨民之有田者稅之,而不復視其丁中,始于楊炎”可知,兩稅法的實施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B項正確;
均田制遭到破壞是兩稅法實施的背景,A項錯誤;
材料中沒有提及兩稅法的征收時間,C項錯誤;
兩稅法的征稅標準仍然是以田畝為主,D項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兩稅法,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隨民之有田者稅之,而不復視其丁中,始于楊炎”,聯系兩稅法的背景、征稅標準和影響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5.(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并州總管劉世讓威鎮邊陲,“突厥懼其威名,乃縱反間,言世讓與可汗通謀,將為亂。高祖不之察,逆誅世讓,籍沒其家。”至貞觀初,“突厥來降者言世讓初無逆謀”,后經太宗查勘,確屬冤案,遂即為之平反。這主要體現唐太宗(  )
A.禮刑并用的思想 B.明法慎刑的思想
C.立法寬簡的思想 D.無罪推定的思想
【答案】B
【知識點】中國古代法律體系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可知,唐太宗在確認劉世讓是冤案后,為之平反,這體現出唐太宗明法慎刑的思想,B項正確;
材料未提及禮刑并用的思想,A項錯誤;
材料強調的是法律實踐,而非立法,C項錯誤;
無罪推定是指任何人在未經依法判決有罪之前,應視其無罪,與材料信息不符,D項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法律制度,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信息,從明法慎刑思想的角度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6.(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南宋統治者將政區規劃、地圖繪制視為國家政典的重要組成部分。僅宋孝宗(1162—1189年)就先后三次組織專業人員,將不斷增設的路、州、縣納入新版“全國地圖”,并將縣以下新出現市鎮的人口、物產、風俗、地形等詳細錄入《經濟要纂》。該做法側面反映了南宋(  )
A.江南地區人口增加與經濟發展 B.國家治理的效能日益低下
C.政府以職業定戶籍來穩定財政 D.統治者重視行政版圖規劃
【答案】A
【知識點】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可知,南宋政府多次更新全國地圖,結合所學可知,主要是因為南方經濟發展,人口不斷從外地遷入導致路、州、縣的增加,A項正確;
從材料中不能看出國家治理的情況,B項錯誤;
材料強調的是南宋統治者進行政區規劃、地圖繪制,與編撰戶籍無關,C項錯誤;
統治者重視行政版圖規劃是材料反映的表面現象,其根本原因是南方人口的增加與經濟的發展,D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信息,結合南宋南方經濟發展和人口遷移對地方行政制度的影響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7.(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年),朝廷放寬了私人海上貿易,對番貨實行“抽分”制度,對暹羅、滿刺加等國的來華貨物,俱按十分之三抽。據此可知當時(  )
A.民間貿易所得利潤是國家稅收主要來源
B.朝廷試圖強化對海外貿易的控制和壟斷
C.政府對稅收及外貿管理機構進行了改革
D.朝貢貿易不再成為對外貿易的唯一渠道
【答案】C
【知識點】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可知,明朝政府放寬了海上貿易限制,并且對關稅進行了改革,這體現出政府對稅收及外貿管理機構進行了改革,C項正確;
材料強調的是海外貿易制度的改革,不能得出民間貿易利潤是國家稅收主要來源的結論,A項錯誤;
材料反映的是明政府放寬私人海上貿易,而非強化,B項錯誤;
材料中未提及朝貢貿易,D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明清時期的對外交往,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結合明朝的對外貿易狀況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的能力。
8.(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1905年到1910年,國內新設廠礦企業出現了一個新的高峰,其中資本在萬元以上者有209家,共擁有資本7525.5萬元。同1895年至1898年出現過的高峰相比,其資本力量更強,投資范圍更廣。影響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列強暫時放松對中國經濟侵略 B.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有力推動
C.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D.新政客觀上促進民族企業發展
【答案】D
【知識點】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可知,1905年到1910年我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得到發展。結合所學可知,當時處于清末新政時期,清政府為挽救自身統治,鼓勵發展民族工業,推動了其發展,D項正確;
一戰時期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經濟侵略,與材料時間不符,A項錯誤;
國民經濟建設運動開始是在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B項錯誤;
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與材料時間不符,C項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解題的關鍵是抓住材料時間,解讀分析材料信息,結合20世紀初民族工業發展狀況和原因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9.(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1948年12月1日,華北人民政府成立以后,將華北解放區的華北銀行、山東解放區的北海銀行和西北解放區的西北農民銀行合并,在河北石家莊成立了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統一發行人民幣。當時人民幣的發行(  )
A.促進了人民政權統一、穩定的貨幣制度的形成
B.確立了人民幣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
C.推動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迅速連成一片
D.奠定了解放戰爭進入戰略決戰階段的物質基礎
【答案】A
【知識點】人民幣及其發行原則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48年12月時,人民解放戰爭正處于戰略決戰階段,人民幣的發行有利于解放區的經濟建設,促進人民政權統一、穩定的貨幣制度的形成,A項正確;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人民幣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B項錯誤;
1948年12月時,解放區已經連成一片,C項錯誤;
1948年9月,遼沈戰役打響,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序幕,D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貨幣的演進,解題的關鍵是抓住材料時間,解讀材料信息,結合解放戰爭的進程和人民幣發行的作用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10.(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2016年中國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人民幣成為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之一。2022年SDR貨幣籃子的權重做出重新調整。表1中數據變化本質上反映中國(  )
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SDR)權重分布
時間 貨幣
美元 歐元 人民幣 日元 英鎊
2016年10月 41.37% 30.93% 10.92% 8.33% 8.09%
2022年8月 43.38% 29.31% 12.28% 7.59% 7.44%
表1
A.主導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B.在國際金融中的影響力上升
C.努力構建國際政治新秩序 D.人民幣在世界范圍自由流通
【答案】B
【知識點】人民幣及其發行原則
【解析】【分析】依據表格信息可知,2016年10月至2022年6月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權重不斷增加,英、歐、日等國或地區的貨幣權重出現或多或少的下降,這說明人民幣在國際金融中的影響力有所上升,B項正確;
中國并未主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A項錯誤;
材料未涉及中國努力構建國際政治新秩序的相關信息,C項錯誤;
材料只是體現了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權重不斷增加,不能得出人民幣在世界范圍自由流通的結論,D項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表格信息,結合中國人民幣的地位和影響力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11.(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福特在《統治的熱望》一書中認為:“比起其他城邦的人來,雅典人允許個性更少羈絆,鼓勵個人天分更加充分的發展。”而羅馬元老院在沒有遇到任何嚴峻挑戰的環境下有權頒布“元老院最后決議”,并且對其決策的正確與否公民無人質疑。據此可知(  )
A.雅典國家權力掌握在雅典人手中
B.雅典公民具有絕對的政治自由權
C.羅馬共和政體具有貴族寡頭特征
D.元老院是羅馬國家最高權力機關
【答案】C
【知識點】古羅馬的共和制與元首制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雅典國家權力掌握在雅典公民人手中,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 雅典公民具有絕對的政治自由權”說法不正確,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羅馬元老院在沒有遇到任何嚴峻挑戰的環境下有權頒布“元老院最后決議”,并且對其決策的正確與否公民無人質疑”可知,羅馬共和國中元老院權力大,體現政體具有寡頭政治特政,故C正確;
D、結合所學知識,羅馬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是公民大會,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羅馬共和政體的特征,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2.(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它是國際法漫長發展過程中的一塊重要里程碑。它不僅標志著一個由眾多主權國家組成的實際的國際社會的存在,而且標志著一種對國際行為產生直接約束力的國際法的產生。材料中的“它”是指(  )
A.《戰爭與和平法》 B.維也納體系
C.《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D.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答案】C
【知識點】國際法的形成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它不僅標志著一個由眾多主權國家組成的實際的國際社會的存在,而且標志著一種對國際行為產生直接約束力的國際法的產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它”是指《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于1648年,確立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原則,建立了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體系,并制定了一系列國際法原則,C項正確;
《戰爭與和平法》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與材料信息不符,A項錯誤;
維也納體系建立起以大國協調、歐洲均勢為特征的國際關系體系,使得國際法的應用范圍逐漸從歐洲擴大到美洲、亞洲等其他地區,與材料信息不符,B項錯誤;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是在一戰后,屬于2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表現,與材料信息不符,D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國際法的形成,解題的關鍵信息是“它不僅標志著一個由眾多主權國家組成的實際的國際社會的存在,而且標志著一種對國際行為產生直接約束力的國際法的產生”,結合《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內容和意義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13.(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1871年3月頒布的《德意志帝國憲法》,以“統一”優先于“民主”、“自由”為原則,確立了以國王為中心、而非議會為中心的君主立憲制。這(  )
A.確立了資產階級的領導權 B.阻礙了國內資本主義發展
C.緩和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D.體現了歷史與現實的考量
【答案】D
【知識點】意大利、德意志的統一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871年德意志統一后,根據其君主制的歷史傳統與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實際,確立了以國王為中心、而非議會為中心的君主立憲制,這體現了歷史與現實的考量,D項正確;
德意志確立了以國王為中心、而非議會為中心的君主立憲制,并不是確立了資產階級領導權,A項錯誤;
德意志統一和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有利于國內資本主義的發展,而非阻礙,B項錯誤;
德意志君主立憲制的確立,與緩和中央和地方矛盾無關,C項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德意志的統一,解題的關鍵是解讀材料信息,結合德意志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及其特點和影響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14.(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工業革命使大機器工業發展起來,生產效率迅速提高,急需開辟國外新市場,通過鐵路將港口與腹地成功連接起來,通過輪船把世界各國鐵路連接起來,造就了國際性交通運輸網,為大工業的商品輸出和資金流動帶來極大便利。材料主旨是(  )
A.交通運輸網便于西方國家殖民擴張
B.工廠制度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生產力
C.商品輸出推動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展
D.工業革命促進統一世界市場的形成
【答案】D
【知識點】工業革命的影響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推動了交通運輸的發展,便利了國際貿易,有利于世界市場的形成,D項正確;
材料沒有涉及殖民擴張的信息,A項錯誤;
工廠制度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但這不是材料強調的主旨,B項錯誤;
材料強調的是工業革命促進了交通運輸的發展,進而推動世界市場形成,而非商品輸出推動世界市場的發展,C項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工業革命的影響,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信息,結合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形成的影響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15.(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英國文官考試一開始就是通才教育,而美國的文官考試內容更加重視選拔專才。無論是通才還是專才,英美兩國的文官考試都(  )
A.沿用了傳統選官制度的方法 B.借鑒了中國科舉考試的內容
C.體現了公開考試和擇優原則 D.規范了政務官的選用和管理
【答案】C
【知識點】西方文官制度及其影響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英國文官重視通才,美國重視專才,無論是通才還是專才,兩國都注重考試的公開公正,且錄取方式都是擇優錄取,C項正確;
考試選拔不是傳統選官的延續,A項錯誤;
中國科舉考試內容為四書五經,這不是英美兩國的文官考試內容,B項錯誤;
材料強調的是選官,與管理無關,D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近代西方文官制度,解題的關鍵是解讀材料信息,結合英國和美國文官制度的相同點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16.(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2023年10月16日,某國際組織在意大利首都羅馬舉行了世界糧食日全球活動揭幕儀式和第三屆世界糧食論壇開幕式,聚焦加強水資源可持續管理、推動農業糧食體系轉型、加快落實氣候行動,共建“零饑餓”世界。該國際組織的徽標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識點】保障糧食安全與消除饑餓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聚焦加強水資源可持續管理、推動農業糧食體系轉型、加快落實氣候行動,共建‘零饑餓’世界”并結合所學可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宗旨是提高人民的營養水平和生活標準,改進農產品的生產和分配,改善農村和農民的經濟狀況,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并保證人類免于饑餓,依據選項圖標,B項是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正確;
A項是世界貿易組織,其宗旨是以非歧視性、開放、公平為原則,促進全球貿易和經濟發展,保證就業、收入與需求的增長,提高人類的生活水平,與材料信息不符,錯誤;
C項是世界貨幣基金組織,其宗旨是穩定國際匯兌,加強國際貨幣合作,通過提供短期貸款緩解成員國國際收支平衡,與材料信息不符,錯誤;
D項是世界銀行,其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戰后的歐洲經濟復興,后來則轉向全球性的發展援助,為成員國提供長期貸款和技術援助,與材料信息不符,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消除饑餓與食品安全,解題的關鍵信息是“聚焦加強水資源可持續管理、推動農業糧食體系轉型、加快落實氣候行動,共建‘零饑餓’世界”,結合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宗旨和徽標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17.(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
——恩格斯
材料二
針對有一種“唐宋變革”理論把唐、宋兩代分割為二,唐為貴族政治,宋則變而為君主獨裁,同時其政治、經濟、文化上都“近代化”了的情況,當代學者閻步克認為,唐宋兩朝的政治體制的相似性大于變異性。期間雖有變化,但其變化幅度未必就比秦漢400多年的變化幅度更大,更達不到所謂“變革”的程度。此期經濟、文化、社會方面的若干新現象,總體上仍然從屬于中國史的內在演化規律,不具備西歐的那種“近代化”的意義。
——摘編自閻步克《波峰與波谷: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社會形態演進角度概括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的內涵,用材料中恩格斯觀點的角度簡述這次“社會大變革”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材料中關于宋代社會的其中一種觀點,并從經濟角度給予說明。
【答案】(1)內涵: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或奴隸制度瓦解,封建制度形成;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形成)
原因: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犁牛耕的應用,封建小農經濟形成,生產關系急劇變化(或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生產關系逐漸形成);新興地主階級不斷壯大,兼并戰爭不斷,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壞;為適應社會變動,各諸侯國紛紛變法,封建制度正式確立。
(2)觀點一:(出現“近代化”因素)“近代化”:城市坊市分區制度逐漸瓦解(或城市市場的時空界限被打破,或坊市界限被打破);貨幣的發展;海外貿易繁榮;商品經濟發展,商業進一步繁榮。
觀點二:傳統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占主體地位;手工業、商業雖然迅速發展,但都建立在封建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并未產生新的經濟因素(或近代資本主義經濟)。
【知識點】宋元時期的商業發展;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宋元時期的農業發展;宋元時期的手工業發展
【解析】【分析】(1)內涵:依據材料“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并結合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表現可知,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或奴隸制度瓦解,封建制度形成;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形成。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生產關系、階級關系、政治等角度分析,即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犁牛耕的應用,封建小農經濟形成,生產關系急劇變化(或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生產關系逐漸形成)新興地主階級不斷壯大,兼并戰爭不斷,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適應社會變動,各諸侯國紛紛變法,封建制度正式確立。
(2)觀點一:依據材料“唐為貴族政治,宋則變而為君主獨裁,同時其政治、經濟、文化上都‘近代化’了的情況”可知,宋朝時期出現“近代化”因素。說明:注意限定信息“經濟角度”,結合宋朝商業發展的表現解答,即城市坊市分區制度逐漸瓦解(或城市市場的時空界限被打破,或坊市界限被打破);貨幣的發展;海外貿易繁榮;商品經濟發展,商業進一步繁榮。
觀點二:依據材料“其變化幅度未必就比秦漢400多年的變化幅度更大,更達不到所謂‘變革’的程度。此期經濟、文化、社會方面的若干新現象,總體上仍然從屬于中國史的內在演化規律,不具備西歐的那種‘近代化’的意義”可知,宋朝時期仍處于傳統封建社會。說明:注意限定信息“經濟角度”,結合宋朝的小農經濟及其地位和局限性解答,即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占主體地位;手工業、商業雖然迅速發展,但都建立在封建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并未產生新的經濟因素(或近代資本主義經濟)。
【點評】本題考查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宋元時期的商業、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第一問,內涵:依據材料一,結合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表現從社會制度和形態角度解答;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生產關系、階級關系、政治等角度分析;第二問,觀點:依據材料二,從近代化因素和傳統封建社會角度分析;說明:結合宋朝商業發展的表現和小農經濟的地位和局限性分別進行說明,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18.(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它(科舉制)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其流弊日深。特別是道光、咸豐以后,一方面列強的入侵,通過科舉選拔的人才,不足以應付“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一方面西方文化的輸入、師夷長技思想的影響,促使一批憂國之士認識到八股取士導致士子只知詩文而不通中外…… 摘編自李世愉、胡平《中國科舉制度通史·清代卷》
清末朝廷對傳統文官制度進行變革,在形式上是為了配合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工作的深入開展,在實質上則是為了走向近代世界和實行開明專制,這也是清末預備立憲何以從官制改革“入手”的根本原因。為能選拔出符合當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有用人才,清廷開始著手對傳統科舉制度進行變革。 摘編自劉為勇《清末文官制度變革研究》
1905年12月13日,《大公報》稱:“科舉停止后,考試學堂者轂擊肩摩。”該報于1906年7月13日又記:“(京師)有某官立學堂之某學生,得父死之電而不奔喪”,因為“回鄉里往返須三月之久,恐曠課而扣分數”。 摘編自張亞群《從考“官”到考“學”——廢科舉后考試文化的變革與傳承》
1912年2月,內務部總長呈文說,各省獨立以來,唯軍政一節全歸我有,而地方官吏如府縣各缺,皆仍清政府之舊人……伏乞速頒文官考驗之令。孫中山接文后,批令法制局,仿照中外考試制度,速即擬定文官考試章程,咨參議院議決施行。 摘編自謝青、湯德用主編《中國考試制度史》
表2
圍繞“清末民初選官制度的變革”自擬論題,并運用表2中材料觀點加以闡釋。(論點明確,邏輯清晰,歸納概括)
【答案】略
【知識點】學堂選官與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民國時期的文官考試制度
【解析】【分析】本題屬于開放性題,沒有固定的答案。圍繞“清末民初選官制度的變革”,依據表格信息,結合晚清時期和民國時期選官制度的變化及其背景可以得出論題是民族危機推動中國選拔人才制度變革。然后依據表格信息,結合所學從洋務運動時期、維新變法時期、清末新政時期以及民國時期人才選拔變革的背景、內容及影響進行闡釋。最后進行總結,得出結論是近代以來,在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下,在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刺激下,在客觀上推動了中國不斷變革人才選制度。言之有理即可。
【點評】本題考查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解題的關鍵是依據表格信息,結合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的背景、內容以及影響分析,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分析闡述的能力。
19.(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考察,七十年的新中國外交都經歷了“變”與“不變”的崢嶸歲月。“變”表現在新中國外交理論與實踐的與時俱進,對傳統外交理念和戰略的突破與創新,如外交使命的層層推進,外交戰略的因時制宜,外交話語的不斷加強。“不變”表現在新中國外交對既有核心原則的一貫堅守,對普遍價值的始終捍衛。新中國外交的“變”與“不變”的進程既有內外動力,而且遵循著相輔相成、推陳出新的辯證關系。
——白衛東、劉常喜《崢嶸七十年:新中國外交的“變”與不變》
材料二
縱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其外交思維與邏輯主要可劃分為革命式外交、參與式外交和引領式外交……這種歷史轉變不僅映射出對時代主題的研判發生著變化,也反映著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正在以自身古典優秀國家間政治思想資源并伴以馬克思主義國際觀為指導,來對西方資本主義主導建立的國際事務話語機制進行著有益改造。
——摘編自李博一《百年變局下的中國外交話語:轉型與重構》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概括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外交“變”與“不變”的主要表現。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有關“革命式外交”和“引領式外交”的重要方針或方案。
【答案】(1)變:理論: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
實踐:實行不結盟政策(或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不變:核心原則: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普遍價值: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利益,維護世界和平。
(2)革命式外交:“一邊倒”“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引領式外交: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外交方針,深化同周邊國家的關系;提出“真實親誠”原則,加強與非洲國家之間的團結合作;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與完善;倡導和推動的“一帶一路”建設等。
【知識點】新中國的外交政策與外交成就;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解析】【分析】(1)主要表現:變:依據材料“‘變’表現在新中國外交理論與實踐的與時俱進,對傳統外交理念和戰略的突破與創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理論上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實踐上實行不結盟政策(或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不變:依據材料“‘不變’表現在新中國外交對既有核心原則的一貫堅守,對普遍價值的始終捍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核心原則上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普遍價值上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利益,維護世界和平。
(2)重要方針或方案:革命式外交:結合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解答,即“一邊倒”“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引領式外交:結合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外交內容解答,即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外交方針,深化同周邊國家的關系;提出“真實親誠”原則,加強與非洲國家之間的團結合作;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與完善;倡導和推動的“一帶一路”建設等。
【點評】本題考查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改革開放后的外交以及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第一問,依據材料一,結合所學從理論和實踐角度解答“變”的表現,結合所學從核心原則和普遍價值角度解答“不變”的表現;第二問,依據材料二,結合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方針和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外交內容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20.(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資產階級在1848年前的60年里已經獲得歷史性的突破。在經濟、政治、意識形態陣線上皆取得勝利。只要記住這一點足矣。1789—1848年的歲月——那個時期的主線是雙元革命:由英國發起、主要限于英國的工業改造和與法國有關、主要限于法國的政治改造,兩者異曲同工,皆是新社會的勝利,一個被法國歷史學家稱為“所向披靡的資產階級”的社會,當時人可不像我們現在這般肯定。站在資產階級政治思想理論家后面的,是一大群準備將溫和自由主義革命轉變為社會革命的群眾。處在資本家之下和周圍的,是被迫離鄉背井、滿腹怨言的“勞動貧民”,他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19世紀30—40年代是充滿危機的年代,前景未卜,只有樂天派才敢對其結果作出預測。
——摘編自艾瑞克·霍布斯鮑姆《資本的年代》
材料二
“工業革命”這個詞有三層含義,首先它指工具改良和非生物動力在生產中的運用,其次它指勞動組織、工業結構及整個經濟活動方式的轉變,最后,它指由此產生的社會變化,指社會整體變革的過程。
——摘編自錢乘旦《第一個工業化社會》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雙元革命”的具體表現,并說明“當時人可不像我們現在這般肯定”的原因。
(2)運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相關史實,對材料二中所述觀點的前兩個層次展開說明。
【答案】(1)雙元革命:政治上,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推翻封建專制制度;經濟上,通過工業革命,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
原因:工業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不斷分化,工人運動發展迅猛;馬克思主義誕生。
(2)第一層次:內燃機的發明和使用,電力的廣泛使用,進一步推動機器的發明和應用,石油和電成為主要動力能源。
第二層次:電力、汽車、石油等工業的建立,使重工業得到迅速發展,改變了工業結構;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促成了壟斷組織的形成。
【知識點】法國大革命與《人權宣言》;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
【解析】【分析】(1)具體表現:依據材料“1789—1848年的歲月—那個時期的主線是雙元革命:由英國發起、主要限于英國的工業改造和與法國有關、主要限于法國的政治改造,兩者異曲同工,皆是新社會的勝利”并結合所學可知,政治上,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推翻封建專制制度;經濟上,通過工業革命,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原因:依據材料“站在資產階級政治思想理論家后面的,是一大群準備將溫和自由主義革命轉變為社會革命的群眾。處在資本家之下和周圍的,是被迫離鄉背井、滿腹怨言的‘勞動貧民’,他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并結合所學可知,工業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不斷分化,工人運動發展迅猛;結合所學從馬克思主義誕生角度進行補充。
(2)說明:依據材料“首先它指工具改良和非生物動力在生產中的運用”并結合所學可知,內燃機的發明和使用,電力的廣泛使用,進一步推動機器的發明和應用,石油和電成為主要動力能源;依據材料“其次它指勞動組織、工業結構及整個經濟活動方式的轉變”并結合所學可知,電力、汽車、石油等工業的建立,使重工業得到迅速發展,改變了工業結構;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促成了壟斷組織的形成。
【點評】本題考查法國大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一問,具體表現:依據材料一,結合法國大革命和第一次工業革命及其影響解答;原因:依據材料一,結合所學從階級分化和工人運動以及馬克思主義誕生等角度分析;第二問,依據材料二,結合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明成果和影響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1 / 1河北省唐山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歷史期末試卷
1.(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黃河流域的居民就發明了原始農業。在西安半坡遺址中,曾發掘出大量的炭化粟粒。據此可推知(  )
A.已使用石制、木制農具進行農業生產
B.粟的種植在我國北方已經得到普及
C.中國是世界最早產生農耕文明的國家
D.黃河流域的農業文明發展程度最高
2.(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東漢察舉制注重孝廉一科,郡國守相進行察舉,主要根據鄉黨的聲望,稱為鄉舉里選。隨著地方 豪族勢力的發展,封建國家的行政組織日趨癱瘓,鄉黨輿論逐漸被官僚家族(同時又是豪強)所 支配。這一變化導致東漢時期(  )
A.地方長官失去舉薦人才的權力 B.門閥政治的逐漸形成
C.門第族望成為選官的主要依據 D.九品中正制正式確立
3.(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孫權統治時期,在任命官僚時,比較注意北方流寓地主與江東土著地主之間的平衡。該政策(  )
A.阻礙了江南地區的持續開發 B.沿襲了曹魏政權的用人政策
C.順應了鞏固政權的現實需要 D.消除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
4.(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馬端臨在《文獻通考·自序》中關于兩稅法曾說:“隨田之在民者稅之,而不復問其多寡,始于商鞅;隨民之有田者稅之,而不復視其丁中,始于楊炎。”據此可知,兩稅法的實施(  )
A.導致了均田制遭到破壞 B.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C.固定了國家征稅的時間 D.改變了以田畝為主的征稅標準
5.(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并州總管劉世讓威鎮邊陲,“突厥懼其威名,乃縱反間,言世讓與可汗通謀,將為亂。高祖不之察,逆誅世讓,籍沒其家。”至貞觀初,“突厥來降者言世讓初無逆謀”,后經太宗查勘,確屬冤案,遂即為之平反。這主要體現唐太宗(  )
A.禮刑并用的思想 B.明法慎刑的思想
C.立法寬簡的思想 D.無罪推定的思想
6.(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南宋統治者將政區規劃、地圖繪制視為國家政典的重要組成部分。僅宋孝宗(1162—1189年)就先后三次組織專業人員,將不斷增設的路、州、縣納入新版“全國地圖”,并將縣以下新出現市鎮的人口、物產、風俗、地形等詳細錄入《經濟要纂》。該做法側面反映了南宋(  )
A.江南地區人口增加與經濟發展 B.國家治理的效能日益低下
C.政府以職業定戶籍來穩定財政 D.統治者重視行政版圖規劃
7.(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年),朝廷放寬了私人海上貿易,對番貨實行“抽分”制度,對暹羅、滿刺加等國的來華貨物,俱按十分之三抽。據此可知當時(  )
A.民間貿易所得利潤是國家稅收主要來源
B.朝廷試圖強化對海外貿易的控制和壟斷
C.政府對稅收及外貿管理機構進行了改革
D.朝貢貿易不再成為對外貿易的唯一渠道
8.(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1905年到1910年,國內新設廠礦企業出現了一個新的高峰,其中資本在萬元以上者有209家,共擁有資本7525.5萬元。同1895年至1898年出現過的高峰相比,其資本力量更強,投資范圍更廣。影響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列強暫時放松對中國經濟侵略 B.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有力推動
C.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D.新政客觀上促進民族企業發展
9.(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1948年12月1日,華北人民政府成立以后,將華北解放區的華北銀行、山東解放區的北海銀行和西北解放區的西北農民銀行合并,在河北石家莊成立了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統一發行人民幣。當時人民幣的發行(  )
A.促進了人民政權統一、穩定的貨幣制度的形成
B.確立了人民幣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
C.推動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迅速連成一片
D.奠定了解放戰爭進入戰略決戰階段的物質基礎
10.(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2016年中國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人民幣成為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之一。2022年SDR貨幣籃子的權重做出重新調整。表1中數據變化本質上反映中國(  )
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SDR)權重分布
時間 貨幣
美元 歐元 人民幣 日元 英鎊
2016年10月 41.37% 30.93% 10.92% 8.33% 8.09%
2022年8月 43.38% 29.31% 12.28% 7.59% 7.44%
表1
A.主導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B.在國際金融中的影響力上升
C.努力構建國際政治新秩序 D.人民幣在世界范圍自由流通
11.(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福特在《統治的熱望》一書中認為:“比起其他城邦的人來,雅典人允許個性更少羈絆,鼓勵個人天分更加充分的發展。”而羅馬元老院在沒有遇到任何嚴峻挑戰的環境下有權頒布“元老院最后決議”,并且對其決策的正確與否公民無人質疑。據此可知(  )
A.雅典國家權力掌握在雅典人手中
B.雅典公民具有絕對的政治自由權
C.羅馬共和政體具有貴族寡頭特征
D.元老院是羅馬國家最高權力機關
12.(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它是國際法漫長發展過程中的一塊重要里程碑。它不僅標志著一個由眾多主權國家組成的實際的國際社會的存在,而且標志著一種對國際行為產生直接約束力的國際法的產生。材料中的“它”是指(  )
A.《戰爭與和平法》 B.維也納體系
C.《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D.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13.(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1871年3月頒布的《德意志帝國憲法》,以“統一”優先于“民主”、“自由”為原則,確立了以國王為中心、而非議會為中心的君主立憲制。這(  )
A.確立了資產階級的領導權 B.阻礙了國內資本主義發展
C.緩和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D.體現了歷史與現實的考量
14.(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工業革命使大機器工業發展起來,生產效率迅速提高,急需開辟國外新市場,通過鐵路將港口與腹地成功連接起來,通過輪船把世界各國鐵路連接起來,造就了國際性交通運輸網,為大工業的商品輸出和資金流動帶來極大便利。材料主旨是(  )
A.交通運輸網便于西方國家殖民擴張
B.工廠制度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生產力
C.商品輸出推動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展
D.工業革命促進統一世界市場的形成
15.(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英國文官考試一開始就是通才教育,而美國的文官考試內容更加重視選拔專才。無論是通才還是專才,英美兩國的文官考試都(  )
A.沿用了傳統選官制度的方法 B.借鑒了中國科舉考試的內容
C.體現了公開考試和擇優原則 D.規范了政務官的選用和管理
16.(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2023年10月16日,某國際組織在意大利首都羅馬舉行了世界糧食日全球活動揭幕儀式和第三屆世界糧食論壇開幕式,聚焦加強水資源可持續管理、推動農業糧食體系轉型、加快落實氣候行動,共建“零饑餓”世界。該國際組織的徽標是(  )
A. B.
C. D.
17.(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
——恩格斯
材料二
針對有一種“唐宋變革”理論把唐、宋兩代分割為二,唐為貴族政治,宋則變而為君主獨裁,同時其政治、經濟、文化上都“近代化”了的情況,當代學者閻步克認為,唐宋兩朝的政治體制的相似性大于變異性。期間雖有變化,但其變化幅度未必就比秦漢400多年的變化幅度更大,更達不到所謂“變革”的程度。此期經濟、文化、社會方面的若干新現象,總體上仍然從屬于中國史的內在演化規律,不具備西歐的那種“近代化”的意義。
——摘編自閻步克《波峰與波谷: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社會形態演進角度概括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的內涵,用材料中恩格斯觀點的角度簡述這次“社會大變革”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材料中關于宋代社會的其中一種觀點,并從經濟角度給予說明。
18.(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它(科舉制)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其流弊日深。特別是道光、咸豐以后,一方面列強的入侵,通過科舉選拔的人才,不足以應付“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一方面西方文化的輸入、師夷長技思想的影響,促使一批憂國之士認識到八股取士導致士子只知詩文而不通中外…… 摘編自李世愉、胡平《中國科舉制度通史·清代卷》
清末朝廷對傳統文官制度進行變革,在形式上是為了配合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工作的深入開展,在實質上則是為了走向近代世界和實行開明專制,這也是清末預備立憲何以從官制改革“入手”的根本原因。為能選拔出符合當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有用人才,清廷開始著手對傳統科舉制度進行變革。 摘編自劉為勇《清末文官制度變革研究》
1905年12月13日,《大公報》稱:“科舉停止后,考試學堂者轂擊肩摩。”該報于1906年7月13日又記:“(京師)有某官立學堂之某學生,得父死之電而不奔喪”,因為“回鄉里往返須三月之久,恐曠課而扣分數”。 摘編自張亞群《從考“官”到考“學”——廢科舉后考試文化的變革與傳承》
1912年2月,內務部總長呈文說,各省獨立以來,唯軍政一節全歸我有,而地方官吏如府縣各缺,皆仍清政府之舊人……伏乞速頒文官考驗之令。孫中山接文后,批令法制局,仿照中外考試制度,速即擬定文官考試章程,咨參議院議決施行。 摘編自謝青、湯德用主編《中國考試制度史》
表2
圍繞“清末民初選官制度的變革”自擬論題,并運用表2中材料觀點加以闡釋。(論點明確,邏輯清晰,歸納概括)
19.(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考察,七十年的新中國外交都經歷了“變”與“不變”的崢嶸歲月。“變”表現在新中國外交理論與實踐的與時俱進,對傳統外交理念和戰略的突破與創新,如外交使命的層層推進,外交戰略的因時制宜,外交話語的不斷加強。“不變”表現在新中國外交對既有核心原則的一貫堅守,對普遍價值的始終捍衛。新中國外交的“變”與“不變”的進程既有內外動力,而且遵循著相輔相成、推陳出新的辯證關系。
——白衛東、劉常喜《崢嶸七十年:新中國外交的“變”與不變》
材料二
縱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其外交思維與邏輯主要可劃分為革命式外交、參與式外交和引領式外交……這種歷史轉變不僅映射出對時代主題的研判發生著變化,也反映著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正在以自身古典優秀國家間政治思想資源并伴以馬克思主義國際觀為指導,來對西方資本主義主導建立的國際事務話語機制進行著有益改造。
——摘編自李博一《百年變局下的中國外交話語:轉型與重構》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概括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外交“變”與“不變”的主要表現。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有關“革命式外交”和“引領式外交”的重要方針或方案。
20.(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資產階級在1848年前的60年里已經獲得歷史性的突破。在經濟、政治、意識形態陣線上皆取得勝利。只要記住這一點足矣。1789—1848年的歲月——那個時期的主線是雙元革命:由英國發起、主要限于英國的工業改造和與法國有關、主要限于法國的政治改造,兩者異曲同工,皆是新社會的勝利,一個被法國歷史學家稱為“所向披靡的資產階級”的社會,當時人可不像我們現在這般肯定。站在資產階級政治思想理論家后面的,是一大群準備將溫和自由主義革命轉變為社會革命的群眾。處在資本家之下和周圍的,是被迫離鄉背井、滿腹怨言的“勞動貧民”,他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19世紀30—40年代是充滿危機的年代,前景未卜,只有樂天派才敢對其結果作出預測。
——摘編自艾瑞克·霍布斯鮑姆《資本的年代》
材料二
“工業革命”這個詞有三層含義,首先它指工具改良和非生物動力在生產中的運用,其次它指勞動組織、工業結構及整個經濟活動方式的轉變,最后,它指由此產生的社會變化,指社會整體變革的過程。
——摘編自錢乘旦《第一個工業化社會》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雙元革命”的具體表現,并說明“當時人可不像我們現在這般肯定”的原因。
(2)運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相關史實,對材料二中所述觀點的前兩個層次展開說明。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識點】中國古代的食物生產與生活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六七千年以前,處于新石器時代,此時已使用石制、木制農具進行農業生產,A項正確;
材料中只提及半坡遺址中種植粟,據此無法得出粟的種植在北方已經得到普及的結論,B項錯誤;
材料中沒有提及世界其他國家的情況,無法得出中國是世界最早產生農耕文明的國家,C項錯誤;
材料中只提及黃河流域,沒有提及其他地區,無法得出黃河流域的農業文明發展程度最高,D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食物生產與生活,解題的關鍵是抓住材料時間,結合新石器時代中國農業生產狀況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2.【答案】C
【知識點】東漢的興衰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東漢時期察舉制逐漸沒落,官員逐漸被官僚。豪強家族所支配,故導致東漢時期門閥政治逐漸形成,故C項正確;
材料雖強調地方豪族勢力的發展,但地方長官仍有推薦人才的權力,排除A項;
門第族望成為選官的主要依據是九品中正制,排除C項;
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正式確立,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察舉制,解答本題需理解掌握東漢的察舉制變化及影響,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3.【答案】C
【知識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可知,孫權在任命官僚時比較注意北方流寓地主與江東土著地主之間的平衡,結合所學可知,這有利于參政人才集團的平衡,有利于維護自身的統治,C項正確;
材料重在強調官僚任命政策,這一政策有利于統治的穩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進江南地區的發展,而且“持續”的說法有誤,A項錯誤;
材料并沒有提及曹魏政權的用人政策,無法看出孫權沿襲了曹魏政權的用人政策,B項錯誤;
“消除了”的說法過于絕對化,D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三國鼎立,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信息,結合東吳的政治舉措及其影響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4.【答案】B
【知識點】唐朝的租庸調制與兩稅法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隨民之有田者稅之,而不復視其丁中,始于楊炎”可知,兩稅法的實施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B項正確;
均田制遭到破壞是兩稅法實施的背景,A項錯誤;
材料中沒有提及兩稅法的征收時間,C項錯誤;
兩稅法的征稅標準仍然是以田畝為主,D項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兩稅法,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隨民之有田者稅之,而不復視其丁中,始于楊炎”,聯系兩稅法的背景、征稅標準和影響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5.【答案】B
【知識點】中國古代法律體系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可知,唐太宗在確認劉世讓是冤案后,為之平反,這體現出唐太宗明法慎刑的思想,B項正確;
材料未提及禮刑并用的思想,A項錯誤;
材料強調的是法律實踐,而非立法,C項錯誤;
無罪推定是指任何人在未經依法判決有罪之前,應視其無罪,與材料信息不符,D項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法律制度,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信息,從明法慎刑思想的角度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6.【答案】A
【知識點】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可知,南宋政府多次更新全國地圖,結合所學可知,主要是因為南方經濟發展,人口不斷從外地遷入導致路、州、縣的增加,A項正確;
從材料中不能看出國家治理的情況,B項錯誤;
材料強調的是南宋統治者進行政區規劃、地圖繪制,與編撰戶籍無關,C項錯誤;
統治者重視行政版圖規劃是材料反映的表面現象,其根本原因是南方人口的增加與經濟的發展,D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信息,結合南宋南方經濟發展和人口遷移對地方行政制度的影響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7.【答案】C
【知識點】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可知,明朝政府放寬了海上貿易限制,并且對關稅進行了改革,這體現出政府對稅收及外貿管理機構進行了改革,C項正確;
材料強調的是海外貿易制度的改革,不能得出民間貿易利潤是國家稅收主要來源的結論,A項錯誤;
材料反映的是明政府放寬私人海上貿易,而非強化,B項錯誤;
材料中未提及朝貢貿易,D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明清時期的對外交往,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結合明朝的對外貿易狀況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的能力。
8.【答案】D
【知識點】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可知,1905年到1910年我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得到發展。結合所學可知,當時處于清末新政時期,清政府為挽救自身統治,鼓勵發展民族工業,推動了其發展,D項正確;
一戰時期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經濟侵略,與材料時間不符,A項錯誤;
國民經濟建設運動開始是在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B項錯誤;
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與材料時間不符,C項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解題的關鍵是抓住材料時間,解讀分析材料信息,結合20世紀初民族工業發展狀況和原因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9.【答案】A
【知識點】人民幣及其發行原則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48年12月時,人民解放戰爭正處于戰略決戰階段,人民幣的發行有利于解放區的經濟建設,促進人民政權統一、穩定的貨幣制度的形成,A項正確;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人民幣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B項錯誤;
1948年12月時,解放區已經連成一片,C項錯誤;
1948年9月,遼沈戰役打響,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序幕,D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貨幣的演進,解題的關鍵是抓住材料時間,解讀材料信息,結合解放戰爭的進程和人民幣發行的作用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10.【答案】B
【知識點】人民幣及其發行原則
【解析】【分析】依據表格信息可知,2016年10月至2022年6月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權重不斷增加,英、歐、日等國或地區的貨幣權重出現或多或少的下降,這說明人民幣在國際金融中的影響力有所上升,B項正確;
中國并未主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A項錯誤;
材料未涉及中國努力構建國際政治新秩序的相關信息,C項錯誤;
材料只是體現了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權重不斷增加,不能得出人民幣在世界范圍自由流通的結論,D項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表格信息,結合中國人民幣的地位和影響力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11.【答案】C
【知識點】古羅馬的共和制與元首制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雅典國家權力掌握在雅典公民人手中,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 雅典公民具有絕對的政治自由權”說法不正確,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羅馬元老院在沒有遇到任何嚴峻挑戰的環境下有權頒布“元老院最后決議”,并且對其決策的正確與否公民無人質疑”可知,羅馬共和國中元老院權力大,體現政體具有寡頭政治特政,故C正確;
D、結合所學知識,羅馬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是公民大會,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羅馬共和政體的特征,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2.【答案】C
【知識點】國際法的形成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它不僅標志著一個由眾多主權國家組成的實際的國際社會的存在,而且標志著一種對國際行為產生直接約束力的國際法的產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它”是指《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于1648年,確立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原則,建立了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體系,并制定了一系列國際法原則,C項正確;
《戰爭與和平法》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與材料信息不符,A項錯誤;
維也納體系建立起以大國協調、歐洲均勢為特征的國際關系體系,使得國際法的應用范圍逐漸從歐洲擴大到美洲、亞洲等其他地區,與材料信息不符,B項錯誤;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是在一戰后,屬于2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表現,與材料信息不符,D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國際法的形成,解題的關鍵信息是“它不僅標志著一個由眾多主權國家組成的實際的國際社會的存在,而且標志著一種對國際行為產生直接約束力的國際法的產生”,結合《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內容和意義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13.【答案】D
【知識點】意大利、德意志的統一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871年德意志統一后,根據其君主制的歷史傳統與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實際,確立了以國王為中心、而非議會為中心的君主立憲制,這體現了歷史與現實的考量,D項正確;
德意志確立了以國王為中心、而非議會為中心的君主立憲制,并不是確立了資產階級領導權,A項錯誤;
德意志統一和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有利于國內資本主義的發展,而非阻礙,B項錯誤;
德意志君主立憲制的確立,與緩和中央和地方矛盾無關,C項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德意志的統一,解題的關鍵是解讀材料信息,結合德意志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及其特點和影響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14.【答案】D
【知識點】工業革命的影響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推動了交通運輸的發展,便利了國際貿易,有利于世界市場的形成,D項正確;
材料沒有涉及殖民擴張的信息,A項錯誤;
工廠制度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但這不是材料強調的主旨,B項錯誤;
材料強調的是工業革命促進了交通運輸的發展,進而推動世界市場形成,而非商品輸出推動世界市場的發展,C項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工業革命的影響,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信息,結合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形成的影響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15.【答案】C
【知識點】西方文官制度及其影響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英國文官重視通才,美國重視專才,無論是通才還是專才,兩國都注重考試的公開公正,且錄取方式都是擇優錄取,C項正確;
考試選拔不是傳統選官的延續,A項錯誤;
中國科舉考試內容為四書五經,這不是英美兩國的文官考試內容,B項錯誤;
材料強調的是選官,與管理無關,D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近代西方文官制度,解題的關鍵是解讀材料信息,結合英國和美國文官制度的相同點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16.【答案】B
【知識點】保障糧食安全與消除饑餓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聚焦加強水資源可持續管理、推動農業糧食體系轉型、加快落實氣候行動,共建‘零饑餓’世界”并結合所學可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宗旨是提高人民的營養水平和生活標準,改進農產品的生產和分配,改善農村和農民的經濟狀況,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并保證人類免于饑餓,依據選項圖標,B項是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正確;
A項是世界貿易組織,其宗旨是以非歧視性、開放、公平為原則,促進全球貿易和經濟發展,保證就業、收入與需求的增長,提高人類的生活水平,與材料信息不符,錯誤;
C項是世界貨幣基金組織,其宗旨是穩定國際匯兌,加強國際貨幣合作,通過提供短期貸款緩解成員國國際收支平衡,與材料信息不符,錯誤;
D項是世界銀行,其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戰后的歐洲經濟復興,后來則轉向全球性的發展援助,為成員國提供長期貸款和技術援助,與材料信息不符,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消除饑餓與食品安全,解題的關鍵信息是“聚焦加強水資源可持續管理、推動農業糧食體系轉型、加快落實氣候行動,共建‘零饑餓’世界”,結合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宗旨和徽標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17.【答案】(1)內涵: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或奴隸制度瓦解,封建制度形成;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形成)
原因: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犁牛耕的應用,封建小農經濟形成,生產關系急劇變化(或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生產關系逐漸形成);新興地主階級不斷壯大,兼并戰爭不斷,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壞;為適應社會變動,各諸侯國紛紛變法,封建制度正式確立。
(2)觀點一:(出現“近代化”因素)“近代化”:城市坊市分區制度逐漸瓦解(或城市市場的時空界限被打破,或坊市界限被打破);貨幣的發展;海外貿易繁榮;商品經濟發展,商業進一步繁榮。
觀點二:傳統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占主體地位;手工業、商業雖然迅速發展,但都建立在封建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并未產生新的經濟因素(或近代資本主義經濟)。
【知識點】宋元時期的商業發展;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宋元時期的農業發展;宋元時期的手工業發展
【解析】【分析】(1)內涵:依據材料“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并結合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表現可知,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或奴隸制度瓦解,封建制度形成;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形成。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生產關系、階級關系、政治等角度分析,即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犁牛耕的應用,封建小農經濟形成,生產關系急劇變化(或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生產關系逐漸形成)新興地主階級不斷壯大,兼并戰爭不斷,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適應社會變動,各諸侯國紛紛變法,封建制度正式確立。
(2)觀點一:依據材料“唐為貴族政治,宋則變而為君主獨裁,同時其政治、經濟、文化上都‘近代化’了的情況”可知,宋朝時期出現“近代化”因素。說明:注意限定信息“經濟角度”,結合宋朝商業發展的表現解答,即城市坊市分區制度逐漸瓦解(或城市市場的時空界限被打破,或坊市界限被打破);貨幣的發展;海外貿易繁榮;商品經濟發展,商業進一步繁榮。
觀點二:依據材料“其變化幅度未必就比秦漢400多年的變化幅度更大,更達不到所謂‘變革’的程度。此期經濟、文化、社會方面的若干新現象,總體上仍然從屬于中國史的內在演化規律,不具備西歐的那種‘近代化’的意義”可知,宋朝時期仍處于傳統封建社會。說明:注意限定信息“經濟角度”,結合宋朝的小農經濟及其地位和局限性解答,即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占主體地位;手工業、商業雖然迅速發展,但都建立在封建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并未產生新的經濟因素(或近代資本主義經濟)。
【點評】本題考查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宋元時期的商業、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第一問,內涵:依據材料一,結合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表現從社會制度和形態角度解答;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生產關系、階級關系、政治等角度分析;第二問,觀點:依據材料二,從近代化因素和傳統封建社會角度分析;說明:結合宋朝商業發展的表現和小農經濟的地位和局限性分別進行說明,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18.【答案】略
【知識點】學堂選官與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民國時期的文官考試制度
【解析】【分析】本題屬于開放性題,沒有固定的答案。圍繞“清末民初選官制度的變革”,依據表格信息,結合晚清時期和民國時期選官制度的變化及其背景可以得出論題是民族危機推動中國選拔人才制度變革。然后依據表格信息,結合所學從洋務運動時期、維新變法時期、清末新政時期以及民國時期人才選拔變革的背景、內容及影響進行闡釋。最后進行總結,得出結論是近代以來,在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下,在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刺激下,在客觀上推動了中國不斷變革人才選制度。言之有理即可。
【點評】本題考查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解題的關鍵是依據表格信息,結合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的背景、內容以及影響分析,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分析闡述的能力。
19.【答案】(1)變:理論: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
實踐:實行不結盟政策(或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不變:核心原則: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普遍價值: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利益,維護世界和平。
(2)革命式外交:“一邊倒”“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引領式外交: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外交方針,深化同周邊國家的關系;提出“真實親誠”原則,加強與非洲國家之間的團結合作;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與完善;倡導和推動的“一帶一路”建設等。
【知識點】新中國的外交政策與外交成就;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解析】【分析】(1)主要表現:變:依據材料“‘變’表現在新中國外交理論與實踐的與時俱進,對傳統外交理念和戰略的突破與創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理論上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實踐上實行不結盟政策(或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不變:依據材料“‘不變’表現在新中國外交對既有核心原則的一貫堅守,對普遍價值的始終捍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核心原則上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普遍價值上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利益,維護世界和平。
(2)重要方針或方案:革命式外交:結合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解答,即“一邊倒”“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引領式外交:結合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外交內容解答,即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外交方針,深化同周邊國家的關系;提出“真實親誠”原則,加強與非洲國家之間的團結合作;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與完善;倡導和推動的“一帶一路”建設等。
【點評】本題考查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改革開放后的外交以及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第一問,依據材料一,結合所學從理論和實踐角度解答“變”的表現,結合所學從核心原則和普遍價值角度解答“不變”的表現;第二問,依據材料二,結合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方針和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外交內容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20.【答案】(1)雙元革命:政治上,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推翻封建專制制度;經濟上,通過工業革命,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
原因:工業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不斷分化,工人運動發展迅猛;馬克思主義誕生。
(2)第一層次:內燃機的發明和使用,電力的廣泛使用,進一步推動機器的發明和應用,石油和電成為主要動力能源。
第二層次:電力、汽車、石油等工業的建立,使重工業得到迅速發展,改變了工業結構;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促成了壟斷組織的形成。
【知識點】法國大革命與《人權宣言》;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
【解析】【分析】(1)具體表現:依據材料“1789—1848年的歲月—那個時期的主線是雙元革命:由英國發起、主要限于英國的工業改造和與法國有關、主要限于法國的政治改造,兩者異曲同工,皆是新社會的勝利”并結合所學可知,政治上,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推翻封建專制制度;經濟上,通過工業革命,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原因:依據材料“站在資產階級政治思想理論家后面的,是一大群準備將溫和自由主義革命轉變為社會革命的群眾。處在資本家之下和周圍的,是被迫離鄉背井、滿腹怨言的‘勞動貧民’,他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并結合所學可知,工業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不斷分化,工人運動發展迅猛;結合所學從馬克思主義誕生角度進行補充。
(2)說明:依據材料“首先它指工具改良和非生物動力在生產中的運用”并結合所學可知,內燃機的發明和使用,電力的廣泛使用,進一步推動機器的發明和應用,石油和電成為主要動力能源;依據材料“其次它指勞動組織、工業結構及整個經濟活動方式的轉變”并結合所學可知,電力、汽車、石油等工業的建立,使重工業得到迅速發展,改變了工業結構;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促成了壟斷組織的形成。
【點評】本題考查法國大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一問,具體表現:依據材料一,結合法國大革命和第一次工業革命及其影響解答;原因:依據材料一,結合所學從階級分化和工人運動以及馬克思主義誕生等角度分析;第二問,依據材料二,結合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明成果和影響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楼县| 阿图什市| 上杭县| 黄山市| 苏尼特右旗| 开远市| 池州市| 康马县| 河间市| 天气| 武乡县| 鸡泽县| 永寿县| 安阳县| 松江区| 靖州| 高青县| 施甸县| 绥滨县| 定日县| 无锡市| 祥云县| 淮安市| 南华县| 格尔木市| 登封市| 阿克苏市| 吉安市| 淮阳县| 富民县| 屏山县| 太康县| 通化市| 襄垣县| 福贡县| 武城县| 改则县| 唐河县| 温泉县| 诏安县| 晋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