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江西省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2月開學考試歷史試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江西省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2月開學考試歷史試題

資源簡介

江西省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2月開學考試歷史試題
1.(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西周初期,“王家”指周王個人的家庭(排除那些已建立宗族的周王兄弟)及維持其財產的管理系統,與“王朝國家”(指中央政府官員體制)均代表周王進行運作。西周后期,“王家”與“王朝國家”分離,“王朝國家”逐漸獲得“自我決定的運行體系的特點”。這一變化(  )
A.反映出集權體制下的局部調整 B.推動了周王朝的官僚化進程
C.淡化了權力分配與血緣的關系 D.表明人文精神促進理性行政
2.(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東漢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中將儒家言及的祥瑞、災異、譴告等“奇跡”進行考論,指出“雷者,太陽之激氣也,何以明之 ”“薏苡”“燕卵”等根本不能生人,乃“異類殊性”。據此可知,王充(  )
A.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B.倡導多元化的治國思想
C.主張天人觀念應因時發展 D.強調發揮人的主體作用
3.(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不同于魏晉時期民間私鑄“土錢”的多樣式,唐朝尤其是開元通寶發行后,私錢完全仿照官錢鑄造,“公鑄者號官爐錢……富商往往藏之,以易江淮私鑄者”。這一現象表明(  )
A.貨幣鑄造逐漸走向規范化 B.官私手工業技藝存在差異
C.貨幣與國家認同密切相關 D.政府的經濟管控能力增強
4.(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唐朝,“客戶”是指離開原住地、遷往他鄉的客籍戶,依照本籍戶的七、八、九等戶標準納稅;北宋前期,“客戶”專指無常產者,不直接承擔差役和力役,而代由主戶承擔。這一變化(  )
A.表明地區間的貧富差距縮小 B.折射出賦役制度趨于貨幣化
C.削弱了戶籍制度的財政功能 D.適應了土地租佃關系的發展
5.(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巡撫初設之時,主“安撫”天下軍民而非主“監察”,“事畢復命,即或停遣”;而明中葉,為適應文官集團勢力的擴充和軍人集團地位的下降這一新的力量對比變化,巡撫成為介于行省與三司之間新的省級軍政長官,明代走出“三司”時代。這一變化反映出(  )
A.地方政權運行的集權化趨勢 B.行政權與監察權相結合
C.行省制具有強大的制度優勢 D.社會主導力量出現下沉
6.(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19世紀50年代,原先產棉布甚少的云南洋紗排擠土紗比洋布排擠土布的現象更突出,且云南存在尚多的閑散勞動力,致使“本省制棉”也“轉售外人”,永昌的五色綿和采帛、麗江的氆氌、東川的苗錦等一時間聲名鵲起。這說明當時云南地區(  )
A.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發展快 B.近代化因素助推傳統經濟發展
C.自然經濟的解體程度較低 D.洋布排擠土布受制于原料成本
7.(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有學者指出,變法失敗后逃亡日本的梁啟超與日本首相談及中國此次變法“生不逢時”“貴邦三十年前,外患未亟,其大憂僅在內訌”時,實際上他們忘了與險惡的國際形勢有關的另一種因素,這一因素與當時“山東城鄉街談大抵天滅洋人”“康黨實乃賣國奸賊”密不可分。據此可知,該學者強調的“另一種因素”反映了(  )
A.思想變革時機尚不成熟 B.變法理論與實際相脫離
C.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 D.民眾非理性的排外情緒
8.(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1915年反日運動的中心口號是“救國”“勿忘國恥”,五四運動則以如何拯救山東為核心議題。而“五卅”本是一樁影響范圍較小的常見涉外慘案,但卻以“亡人”危機為口號,掀起了比之前兩者規模更大、參與階層更廣的“集體行動”。這一現象反映出(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加深 B.民主革命任務發生改變
C.中國國民的民族意識日益覺醒 D.革命領導階級走向成熟
9.(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下面是漫畫家汪子美1946年11月創作的漫畫《如此互惠》。該漫畫折射出(  )
A.國民政府成為美國侵華工具 B.官僚資本主義的迅速膨脹
C.美國與中國經濟依存度增強 D.美元體系的霸權主義本質
10.(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下面是1949~1957年中國政務院(國務院)受理信訪情況統計圖(單位:個)。這一情況表明(  )
A.懲治官員腐敗已成為立國之本
B.擴大新生政權的執政基礎是黨的工作重點
C.黨的群眾路線得到貫徹與堅持
D.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11.(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蘇格拉底與好友克里同爭辯是否應越獄時指出,“不要太顧慮大眾的意見”,“我們要做的就是遵守與我們對什么是正義的、值得過的生活達成的協議”。這反映出蘇格拉底(  )
A.強調自由與美德的崇高價值 B.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精神
C.主張政治精英管理國家事務 D.批判直接民主的非正義性
12.(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12世紀,德國一個規模約4.3平方英里的城鎮,服務著大約三四十個農場、村莊,“滯銷的”肉類、水果、羊毛、木材成為市鎮最重要的商品,而“無所事事的”農民也進入城市作坊、行會中從事皮具、衣物的生產。這反映出(  )
A.農民的消費觀念發生改變 B.城鄉聯系增強推動產銷發展
C.城市商貿范圍和規模拓展 D.經濟發展動力出現根本轉向
13.(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18世紀初,英國民眾每年把大量資金預支給政府作為戰爭開支,議會承諾對戰爭款項進行長期監督,確保其“未被官僚及王室擅用”,并按時向公眾通報款項用途,英國逐漸擺脫戰爭籌款困境。這主要得益于(  )
A.議會支配著政府的財政權力 B.工業資產階級掌握國家政權
C.商品輸出促進社會財富積累 D.憲政制度維護了政府的信用
14.(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下表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與北美之間的制成品貿易情況。這說明當時(  )
A.歐洲大陸均勢格局被打破 B.工業化促使貿易失衡加劇
C.世界大戰爆發的經濟根源 D.傳統霸權仍占據優勢地位
15.(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1940年起,如何保障和平的討論在歐洲多國展開,其中“國家主權是戰爭的根源,只有成立一個共同的聯邦才能避免戰爭”“英法聯合!創立一種兩國共同的公民身份,執行共同的殖民地政策,以及在政治上推進兩國議會的共同決策”的倡議得到了眾多社會人士的認可。這些倡議(  )
A.為戰后西歐聯合提供輿論支撐 B.印證歐洲內部利益日漸趨同
C.順應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 D.旨在鞏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6.(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20世紀80年代起,美國的貿易從原來高額關稅政策逐漸向“非關稅”政策傾斜。1989年,美國以“未能充分有效地保護美國知識產權和拒絕那些依靠知識產權的美國公司進入市場”為理由,將25個國家和地區列入觀察名單,對其貿易進行審查。這一變化反映出(  )
A.貿易保護主義趨于衰退 B.經濟全球化主導國際關系
C.國際競爭呈現出新趨勢 D.國際經濟缺乏制度化規范
17.(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因“現當整齊幣制之際,亟賴設有銀行,為推行樞紐……采擇其緊要諸端,參以中國情形”,于是自1905年起,政府特設戶部銀行作為國家銀行,戶部作為直接管理者,后發展為大清銀行。1928年,中央銀行行長呈請財政部創辦中央銀行,強調這是“貫徹錢幣革命,以解決財政問題”、解決“關款存放”問題和緊急情況下調劑金融的需要。同年11月,中央銀行在上海正式開業,財政部長宋子文兼任中央銀行總裁。1934年,政府明確規定中央銀行作為“銀行的銀行”的部分職能,即中央銀行對存儲銀行存款設保管庫并予之擔保。而由于體制不健全等因素,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多家國有銀行始終履行著中央銀行在貨幣監管、金融監督等方面的職能。
——摘編自常雪峰《近代中國中央銀行制度形成的特點及原因分析》
材料二
1913年,美聯儲正式成立,其根本目標是維持金融穩定,通過提高貼現率來緩解不斷上漲的通脹壓力,以應對19世紀末以來商業銀行破產倒閉風潮。美聯儲作為中央銀行,直屬于國會并對國會負責,銀行領導層人事也由國會任命,獨立于政府,直接保證了中央銀行與政府財政間的適當距離。1935年《銀行法》修訂了《聯邦儲備法》,要求美聯儲在考慮“國家總體信貸狀況”的情況下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并廣泛聽取工商、金融等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對國際金融形勢進行評估、預測,擬定貨幣政策預案。大蕭條時期,高失業率引發美國經濟社會動蕩,美聯儲對金融穩定的關注度有所下降,維持充分就業成為宏觀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
——摘編自邊衛紅《美國中央銀行制度演進及啟示》
(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中國中央銀行制度形成的特點并簡析其成因。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相比于近代中國,美國中央銀行制度的不同之處,并談談其對現代中國銀行發展的啟示。
18.(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周公,西周開國元勛,被封為輔相,不論軍政大事還是疑難小事,周武王都找他商量。唐以前統治者多奉行“周孔之道”,在儒家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下面是學者對先秦兩漢時期文獻中周公形象的研究統計。
——摘編自李佳庚《先秦兩漢時期周公形象研究》
結合所學知識,從材料中任選一個或多個角度,圍繞“先秦兩漢時期周公形象”,自擬論題,并進行簡要論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達清晰。)
19.(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外學界持續關注了人民政協制度,下面是國外學者關于人民政協制度的研究情況及研究視角。
·新中國成立初期:預測政協的影響,辨析新中國與蘇聯在國家形勢上的異同。
美國學者施泰納認為中共建政之初,出于迫切鞏固革命時期形成統戰同盟的需要,人民政協被看作“臨時權力機關”,主要功能在于最大限度地吸納社會中潛在的同盟力量以擴大新政權的社會基礎。
·改革開放初期:開始強調中國政治發展的本土特征,強調田野調查和第一手資料在中國研究中的重要性。
人民政協具有廣泛的政黨代表性,象征著中共與民主黨派之間的合作;人民政協具有強烈的政治(社會)精英代表性;人民政協具有一定的新興社會階層代表性。
·21世紀以來:對中國政治制度及其韌性進行討論,對人民政協的研究呈現了更加多元化的發展特征。
浙江省溫嶺市自發產生的“民主懇談會”這一民主形式得到了國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華裔學者何包鋼就曾提出,溫嶺基層鄉村的協商民主實驗是否能夠影響頂層的“兩會”制度設計。
——摘編自金文《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外學界關于中國人民政協制度研究的演進》
(1)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說明新中國人民政協制度為何能引起國外學界的持續關注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應該如何看待國外學術界對中國人民政協制度的認識。
20.(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關于普里格訴賓州案的爭辯
1842年,奴隸主普里格因抓捕一個逃亡奴隸,向賓夕法尼亞州地方法院申請相關證明文件,但該州法院以《1826年賓夕法尼亞州反綁架案》中禁止將黑人視為奴隸強制帶離本州的條款為由,拒絕受理該案件。于是普里格在沒有求助進一步司法程序的情況下便將逃奴帶回本州,因而引發訴訟。
這個案件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時,最高法院法官分歧很大,判決書上最后寫了7個法官的意見,斯托利法官最后宣讀判決結果。
斯托利法官:聯邦憲法中“保證奴隸主追捕奴隸或重新獲得他的奴隸的權利,在蓄奴州的地方法中,這些奴隸是被當作財產看待的”的原則,是需要自由州承認的一個普通法原則,追捕逃奴的管轄權完全建立在聯邦最高權威的基礎之上。
麥克林法官:黑人不是財產,而是具有人格的自然人,聯邦政府要求自由州交出逃亡奴隸的行為無疑會干涉到自由州的內政,對于州出臺的限制奴隸主追捕逃奴的規定應予以大力支持。
尼法官:自由州沒有權力出臺法律限制奴隸主追捕逃奴,出于禮讓條款,自由州有義務尊重蓄奴州的法律,補充聯邦政府對奴隸主權利的保護。
——摘編自宋云偉《美國內戰前聯邦制因素對奴隸制相關案件的影響》
(1)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普里格訴賓州案中法官爭辯的焦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普里格訴賓州案所反映的社會問題。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識點】分封制、宗法制與禮樂制
【解析】【分析】材料詳細描述了西周時期“王家”“與“王朝國家”的關系和轉變:“王家“與“王朝國家”的分離,反映出官僚體制的逐漸完善和復雜化,這個變化是由封建制向官僚制的轉變驅動的,推動了周王朝的官僚化進程,故B正確;
西周時期集權體制尚未形成,排除A;
雖然政治體制的改變可能會影響權才的分配,但是材料中并沒有提到血緣的關系被淡化,排除C;
材料描述的是分封制與宗法制,而非人文精神,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 本題考查了西周的政治,解答本題需結合西周時期“王家”“與“王朝國家”的關系、轉變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依據材料提取概括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答案】A
【知識點】東漢的興衰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薏苡’‘燕卵’等根本不能生人,乃'異類殊性’”與“雷者,太陽之激氣也,何以明之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漢思想家王充反對漢代儒家的“天人感應”學說,認為儒家的“祥瑞”與“災異”是正常的自然現象,不是“天意”的表現,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A項正確;
材料只提及王充的思想,沒有體現“多元化的治國思想”,排除B項;
“主張天人觀念應因時發展”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
“強調發揮人的主體作用”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兩漢的文化,解答本題關鍵是根據王充的觀點進行分析,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3.【答案】C
【知識點】中國古代貨幣的演變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唐朝時期民間私鑄錢改魏晉時期的“多樣式”多是對官錢的仿制,這表明私鑄者本質上認同官錢樣式的權威性,而“公鑄者號官爐錢……富商往往藏之,以易江淮私鑄者”表明在私錢流通的同時,官錢因較高的質量成為相對的高值貨幣,這些均表明民間對官錢和唐政權的認同,故C正確;
題中現象并不能看出貨幣鑄造逐漸走向規范化,排除A;
官私錢之間的差別只能反映官私鑄幣技藝存在差異,不能代表所有官私手工業技藝存在差異,排除B;
題中現象不能看出政府的經濟管控能力增強,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古代的貨幣,解答本題關鍵是結合所學透過現象看本質進行分析,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4.【答案】D
【知識點】宋元時期的農業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唐朝時期的“客戶”是指離開原住地、遷往他鄉的客籍戶,依照本籍戶的七、八、九等戶標準納稅,而北宋前期“客戶”專指無常產者.不直接承擔差役和力役,而代由主戶承擔,這一變化說明宋代的“客戶”不需要承擔賦稅,這適應了土地租佃關系的發展,D項正確;
材料未涉及地區間的貧富差距,材料主要反映了唐宋時期客戶的變化情況,排除A項;
材料主要涉及唐宋時期客戶的變化情況,材料不涉及賦役制度的情況,排除B項;
材料未涉及戶籍制度的財政功能,材料主要反映了唐宋時期客戶的變化情況,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國古代戶籍制度,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本題考查了中國古代戶籍制度,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5.【答案】A
【知識點】明朝政治體制的變化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而明中葉,為適應文官集團勢力的擴充和軍人集團地位的下降這一新的力量對比變化,巡撫成為介于行省與三司之間新的省級軍政長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的巡撫最初是監察官員,但是由于政治局勢的變化,巡撫成為介于行省與三司之間新的省級軍政長官,明朝地方制度中“三司”并立的情況轉為巡撫主政地方,說明地方政權運行的集權化趨勢,A項正確;
材料主旨為”明朝地方制度“,而“行政權與監察權相結合”在材料中沒有涉及,排除B項;
“行省制具有強大的制度優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項;
“社會主導力量”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了明朝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解答本題關鍵是根據“而明中葉,為適應文官集團勢力的擴充和軍人集團地位的下降這一新的力量對比變化,巡撫成為介于行省與三司之間新的省級軍政長官”進行分析,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6.【答案】B
【知識點】鴉片戰爭及其影響
【解析】【分析】由材料“19世紀50年代,原先產棉布甚少的云南洋紗排擠土紗比洋布排擠土布的現象更突出,且云南存在尚多的閑散勞動力”與“永昌的五色綿和采帛、麗江的氆氌、東川的苗錦等一時間聲名鵲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云南原先產棉布很少,但19世紀50年代后,由于機器生產的洋紗的大量涌入,云南的大量閑散勞動力購買洋紗制成棉布出售甚至出口到國外,這說明當時云南地區近代化因素助推傳統經濟發展,故B正確;
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
自然經濟解體的表現是耕織分離,材料未涉及,排除C;
云南洋紗排擠土紗比洋布排擠土布的現象更突出,得不出洋布排擠土布受制于原料成本的結論,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了近代中國經濟結構變化,解答本題關鍵是根據“19世紀50年代,原先產棉布甚少的云南洋紗排擠土紗比洋布排擠土布的現象更突出,且云南存在尚多的閑散勞動力”等信息進行分析,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7.【答案】D
【知識點】戊戌維新運動
【解析】【分析】根據“山東城鄉街談大抵天滅洋人”“康黨實乃賣國奸賊”分析可知,材料強調維新變法失敗的原因之一是民眾存在非理性的排外思想,D正確;
ABC與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維新變法,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山東城鄉街談大抵天滅洋人”“康黨實乃賣國奸賊”。
8.【答案】C
【知識點】五四運動
【解析】【分析】在《辛丑條約》簽訂后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加深,敘述銷誤,排除A;
中國近代社會的民主革命任務是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任務發生改變,不符合史實,排除B;
依據材料概括可知:不論是1915年的反日運動五四運動直至五卅事件,在外國侵略中國時,國人掀起了比之前兩者規模更大、參與階層更廣的“集體行動”,說明中國民眾的反抗意識增強,民族意識日益覺醒,故C正確;
無產階級的代表共產黨是在遵義會議之后走向成熟的,革命領導階級走向成熟,時間不符,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近代民族意識的覺醒,解題關鍵信息是“但卻以'亡人’危機為口號,掀起了比之前兩者規模更大、參與階層更廣的'集體行動’等信息進行分析,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9.【答案】A
【知識點】重慶談判
【解析】【分析】解放戰爭時期,國民政府與美國簽訂不平等條約,美國借此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收中國的財富為其所用,這從本質上體現了國民政府成為美國侵華工具,故A正確;
材料描述的是對國民政府的諷刺以及對美國的揭露,而非官僚資本的膨脹,排除B;
材料描述的是對中國的經濟侵略而非依存度,排除C;
材料描述的是對國民政府的諷刺,而非美元霸權,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了解放戰爭,解答本題關鍵是結合解放戰爭的背景及經過進行分析,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0.【答案】C
【知識點】建國初期國民經濟的恢復
【解析】【分析】圖表反映了1949~1957年中國政務院(國務院)受理信訪情況逐年上升,這說明黨的群眾路線得到貫徹與堅持,故C正確;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排除A;
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排除B;
材料未涉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新中國的民主政治,解答本題關鍵是根據1949~1957年中國政務院(國務院)受理信訪情況逐年上升進行分析,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1.【答案】B
【知識點】古代希臘文明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材料強調正義的價值,而不是自由,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蘇格拉底注重正義和注重與值得過的生活達成協議,這反映了他具有理性主義精神,故B正確;
C、結合所學知識,蘇格拉底主張正義等價值理念,未涉及政治精英管理國家,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蘇格拉底主張正義等價值理念,未涉及批判直接民主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蘇格拉底的主張,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2.【答案】B
【知識點】西歐的城市
【解析】【分析】材料中提到城鎮為周圍的農場、村莊提供服務,同時農民也進入城市從事生產,這表明城鄉之間的聯系在增強,促進了農產品的銷售和加工生產,表明城鄉聯系增強推動產銷發展,B項正確;
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城鄉聯系對產銷的推動作用,而不是農民消費觀念的改變,排除A項;
雖然城市的商貿活動可能會有所發展,但材料并未直接提及城市商貿范圍和規模的拓展,排除C項;
材料中并沒有提到經濟發展動力的根本轉向,且在12世紀,農業仍然是主要的經濟部門,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中世紀的歐洲,解答本題關鍵是根據城鎮為周圍的農場、村莊提供服務,同時農民也進入城市從事生產進行分析,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3.【答案】D
【知識點】英國君主立憲制
【解析】【分析】“未被官僚及王室擅用”,并按時向公眾通報款項用途,英國逐漸擺脫戰爭籌款閑境,體現了民眾對政府的信任,說明的是憲政制度維護了政府的信用,故D正確;
“議會支配”的說法絕對化,排除A;
工業革命從是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中期,1832年議會改革之后,工業資產階級掌握國家政權,排除B;
材料與社會財富積累無關,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了英國的代議制,解答本題關鍵是根據“未被官僚及王室擅用”進行分析,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4.【答案】D
【知識點】工業革命的影響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概括可知:此時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英國和歐洲大陸向北美出口的貿易額明顯增加,而北美向英國和歐洲出口額則增長緩慢,是工業化促進了生產效率的提升,導致貿易失加劇,B項正確;
材料列舉的是整個歐洲大陸的貿易額,不能看出歐洲各國的勢力,不能得出歐洲大陸均勢格局被打破,排除A項;
世界大戰爆發的經濟根源,是經濟發展水平與政治勢力不均衡導致的,材料未涉及政治方面的內容,排除C項;
材料可以看出歐洲發展速度較快,而北美也有所發展,不能說明傳統霸權仍占據優勢地位,排除D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了世界貿易的發展,解答本題關鍵是根據英國和歐洲大陸向北美出口的貿易額明顯增加,而北美向英國和歐洲出口額則增長緩慢進行分析,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5.【答案】A
【知識點】多極力量的成長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英法聯合!創立一種兩國共同的公民身份,執行共同的殖民地政策,以及在政治上推進兩國議會的共同決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法國家在1940年起認識到了歐洲聯合的重要性,這為戰后西歐聯合提供輿論支撐,故A正確;
“歐洲內部利益日漸趨同”不符合歷史事實,排除B;
“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
“旨在鞏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與題意不符,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了歐洲一體化,解答本題關鍵是根據“英法聯合!創立一種兩國共同的公民身份,執行共同的殖民地政策,以及在政治上推進兩國議會的共同決策”進行分析,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6.【答案】C
【知識點】20世紀以來的世界經濟
【解析】【分析】美國以“未能充分有效地保護美國知識產權和拒絕那些依靠知識產權的美國公司進入市場”為理由,對25個國家和地區列入觀察名單,對其貿易進行審查,說明美國是根據本國的情況做出的貿易審查,并未按照國家準則進行,說明美國為了提高國際競爭力,在貿易政策上向高科技產業傾斜,體現了國際競爭呈現出新趨勢,故C正確;
材料描述的是貿易保護主義呈現新的加強趨勢,而非衰退,排除A;
經濟全球化主導國際關系,夸大了經濟全球化的作用,排除B;
二戰后,世界經濟具有一定協調機制,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經濟全球化,解答本題關鍵是根據美國以“未能充分有效地保護美國知識產權和拒絕那些依靠知識產權的美國公司進入市場”為理由,對25個國家和地區列入觀察名單進行分析,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7.【答案】(1)特點:借鑒外國金融經驗;財政屬性較為突出;濃厚的官僚化色彩;附屬于財政部門(服務于專制與獨裁統治);制度不健全;職能多由眾多國家銀行分散行使。成因:舊式金融機構難以完成經濟轉型的任務;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及官僚資本主義的影響;配合幣制改革、改定新約等客觀需要;近代新式金融的經營經驗不足。
(2)不同之處:應對周期性金融危機的需要;具有較大的獨立性;具有階段性目標;市場化、法制化;決策的社會性;具備一定的前瞻性。啟示:立足國情;應有相對的獨立性、權威性;因時調整發展策略;充分發揮社會的建設力量。
【知識點】國際金融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解析】【分析】(1)特點:根據材料一“于是自1905年起,政府特設戶部銀行作為國家銀行,戶部作為直接管理者,后發展為大清銀行”可知,政府主導;根據材料一“自1905年起,政府特設戶部銀行作為國家銀行,戶部作為直接管理者,后發展為大清銀行。1928年,中央銀行行長呈請財政部創辦中央銀行”可知,發展過程曲折;根據材料一“1928年,中央銀行行長呈請財政部創辦中央銀行,強調這是'貫徹錢幣革命,以解決財政問題’、解決'關款存放’問題和緊急情況下調劑金融的需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以解決財政問題為主要目的;根據材料一“1934年,政府明確規定中央銀行作為'銀行的銀行’的部分職能,即中央銀行對存儲銀行存款設保管庫并予之擔保。而由于體制不健全等因素,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多家國有銀行始終履行著中央銀行在貨幣監管、金融監督等方面的職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主要承擔監管職能,存儲功能不明顯。原因:根據材料一“自1905年起,政府特設戶部銀行作為國家銀行,戶部作為直接管理者,后發展為大清銀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社會動蕩缺乏穩定的社會環境;根據材料一“而由于體制不健全等因素,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多家國有銀行始終履行著中央銀行在貨幣監管、金融監督等方面的職能”可知,銀行體制不健全;再結合中國近代史的所學知識可知,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
(2)不同:根據材料二“1913年,美聯儲正式成立,其根本目標是維持金融穩定”可知,主要面向國家金融;根據材料二“美聯儲作為中央銀行,直屬于國會并對國會負責,銀行領導層人事也由國會任命,獨立于政府,直接保證了中央銀行與政府財政間的適當距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有立法機關主導,與政府有聯系有限;根據材料二“廣泛聽取工商、金融等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對國際金融形勢進行評估、預測,擬定貨幣政策預案”可知,與社會發展密切聯系;根據材料二“對國際金融形勢進行評估、預測,擬定貨幣政策預案”可知,職能廣泛日健全。啟示:根據材料二“1935年《銀行法》修訂了《聯邦儲備法》,要求美聯儲在考慮'國家總體信貸狀況’的情況下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并廣泛聽取工商、金融等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對國際金融形勢進行評估、預測,擬定貨幣政策預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銀行發展必須在結合具體國情的基礎上,吸收國外先進經驗;根據材料一“現當整齊幣制之際,亟賴設有銀行,為推行樞紐…采擇其緊要諸斌,參以中國情形”可知,銀行發展必須符合社會的發展趨勢。
故答案為:
(1) 特點:借鑒外國金融經驗;財政屬性較為突出;濃厚的官僚化色彩;附屬于財政部門(服務于專制與獨裁統治);制度不健全;職能多由眾多國家銀行分散行使。成因:舊式金融機構難以完成經濟轉型的任務;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及官僚資本主義的影響;配合幣制改革、改定新約等客觀需要;近代新式金融的經營經驗不足。
(2) 不同之處:應對周期性金融危機的需要;具有較大的獨立性;具有階段性目標;市場化、法制化;決策的社會性;具備一定的前瞻性。啟示:立足國情;應有相對的獨立性、權威性;因時調整發展策略;充分發揮社會的建設力量。
【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國和美國金融領域的相關知識,考查了考生依據材料提取概括信息以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8.【答案】論題:先秦兩漢時期對周公形象的塑造迎合了統治需要。
論述:對周公“道德典范”“圣人”等形象的塑造,迎合了不同時期國家治理的現實需要。先秦后期,面對禮崩樂壞的局面,孔子對周公極為推崇,致力于恢復周公的禮樂制度,因為周公的品德、地位及歷史功績與儒家所倡導的圣人之德與圣人之位相符,故將周公納入道統傳承而加以圣化。漢武帝“獨尊儒術”的國策,促使儒學成為社會主流思想,對儒學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周公自然為儒生及士人所尊崇。而“孝”成為王朝治天下的原則和準繩,且隨著時代發展,孝的重要意義被不斷闡發,愈發為統治階級和學者們所重視,因此在以孝治天下的漢代社會,周公被作為孝道典范而進行廣泛宣揚,成為維護社會倫理秩序的重要工具。
【知識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解析】【分析】首先,據材料擬定論題,據材料中不同時期的周公形象有不同的變化可得出,先秦兩漢時期周公形象體現儒學思想的變遷。然后,組織不同時期的史實進行簡要論述;先秦兩漢時期周公形象主要從攝政當國的風云人物轉型為始終克己復禮的本分忠臣,這反映了儒學思想由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顯學到兩漢時期的官方正統思想。春秋時期,儒家思想初步形成,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突出了周公制禮作樂的道德典范形象;戰國時期,孟子、荀子對儒家學說的發展使儒學成為諸子中的蔚然大宗,成為“百家爭鳴”中的家,尤其是孟子發展了孔子的學說,政治上主張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周公形象從攝政當國的風云人物變成輔國重臣形象和強調了圣人形象,廣泛宣揚仁德的道德品質。西漢時期,董仲舒對儒家思想進行了發揮,增添了“君權神授”和“大一統”等思想內容,適應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需要,儒家思想獲得了“獨尊”的正統地位,突顯周公的道德典范形象和強調了圣人形象,“周公便完全退居到臣子的位置上,他那些'踐祚當國’攝行天子事’的壯舉也不再被人們輕易提起。東漢時期,王莽篡漢沖擊了周公形象;儒家思想統治地位進一步鞏固;東漢政權對周公形象進行再塑,強調其輔政功勞,周公成為本分的忠臣。總之,周公形象儒家的圣人的形象不斷鞏固,經歷了從攝政當國的風云人物轉型為始終克已復禮的本分忠臣,是儒家思想的變遷的產物。本題是開放性試題,可以擬定其他論題,如:先秦兩漢時期周公道德典范形象鞏固、先秦兩漢時期周公維持圣人形象、先秦兩漢時期周公形象為統治者服務等,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為:
論題:先秦兩漢時期對周公形象的塑造迎合了統治需要。論述:對周公“道德典范”“圣人”等形象的塑造,迎合了不同時期國家治理的現實需要。先秦后期,面對禮崩樂壞的局面,孔子對周公極為推崇,致力于恢復周公的禮樂制度,因為周公的品德、地位及歷史功績與儒家所倡導的圣人之德與圣人之位相符,故將周公納入道統傳承而加以圣化。漢武帝“獨尊儒術”的國策,促使儒學成為社會主流思想,對儒學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周公自然為儒生及士人所尊崇。而“孝”成為王朝治天下的原則和準繩,且隨著時代發展,孝的重要意義被不斷闡發,愈發為統治階級和學者們所重視,因此在以孝治天下的漢代社會,周公被作為孝道典范而進行廣泛宣揚,成為維護社會倫理秩序的重要工具。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中國古代史,屬于開放性試題,需要結合材料圖表提出觀點,然后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論述,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19.【答案】(1)原因:中國方面:新中國人民政協制度具有強大生命力與制度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凸顯;中國經濟實力與國際地位的不斷上升;中國融入并逐漸引領全球化進程;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突出貢獻;中國改革開放為世界認識中國敞開了窗口。國外方面: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加深;服務于對華政策的需要;國外民主制度面臨挑戰;部分海外學者對改善基層治理等問題尋求中國智慧與方法。
(2)看待:國外學者研究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深化,從新中國成立初期著重關注政協凝聚社會共識的作用,到改革開放后強調人民政協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再到新時代研究視角拓展到協商民主視域;應該看到研究視角和立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向海外傳播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思想,加強對外宣傳,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知識點】中國基本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1)原因:據材料“新中國成立初期:預測政協的影響,辨析新中國與蘇聯在國家形勢上的異同。”可知,政協的影響以及新中國與蘇聯在國家形勢上的異同成為國外學界關注的焦點;據所學可知,建國初期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一直作為人大的代行機關;1949年北平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新中國的成立。
(2)認識:據材料“美國學者施泰納認為中共建政之初,出于迫切鞏固革命時期形成統戰同盟的需要,人民政協被看作'臨時權力機關”可知,建國初期,政協作為國家臨時權力機關;據材料“人民政協具有廣泛的政黨代表性,象征著中共與民主黨派之間的合作”可知,人民政協具有廣泛的政黨代表性據所學可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作為中國的參政、議政組織;據材料“對中國政治制度及其韌性進行討論,對人民政協的研究呈現了更加多元化的發展特征。”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制度事關中國政治制度的韌性。
故答案為:
(1) 原因:中國方面:新中國人民政協制度具有強大生命力與制度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凸顯;中國經濟實力與國際地位的不斷上升;中國融入并逐漸引領全球化進程;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突出貢獻;中國改革開放為世界認識中國敞開了窗口。國外方面: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加深;服務于對華政策的需要;國外民主制度面臨挑戰;部分海外學者對改善基層治理等問題尋求中國智慧與方法。
(2) 看待:國外學者研究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深化,從新中國成立初期著重關注政協凝聚社會共識的作用,到改革開放后強調人民政協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再到新時代研究視角拓展到協商民主視域;應該看到研究視角和立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向海外傳播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思想,加強對外宣傳,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0.【答案】(1)焦點:黑人的身份地位問題;維護財產私有權的問題;聯邦集權與州分權的協調問題;不同州之間關于禮讓條款的問題。
(2)問題:社會治理法制化,但制度并不完善;1787年后構建的聯邦制存在弊端;南北方經濟制度不同,矛盾重重;種族矛盾尖銳;民主平等思想影響力有限。
【知識點】美國1787年憲法
【解析】【分析】(1)焦點:根據材料“聯邦憲法中'保證奴隸主追捕奴隸或重新獲得他的奴隸的權利,在蓄奴州的地方法中,這些奴隸是被當作財產看待的’的原則”“麥克林法官:黑人不是財產,而是具有人格的自然人”可知,是關于奴隸的法律地位問題,即黑人是否應被視為財產或具有人格的自然人;根據材料“需要自由州承認的一個普通法原則,追捕逃奴的管轄權完全建立在聯邦最高權威的基礎之上”、“聯邦政府要求自由州交出逃亡奴隸的行為無疑會干涉到自由外的內政,對于州出臺的限制奴隸主追捕逃奴的規定應予以大力支持”可知,是關于州權與聯邦權力的關系問題,即自由州是否有權力出臺法律限制奴隸主追捕逃奴以及聯邦政府是否有權力要求自由州交出逃亡奴隸;根據材料“自由州沒有權力出臺法律限制奴隸主追捕逃奴,出于禮讓條款,自由州有義務尊重蓄奴州的法律,補充聯邦政府對奴隸主權利的保護”可知,是關于“禮讓條款”的適用范圍問題,即自由州是否有義務尊重蓄奴州的法律,并補充聯邦政府對奴隸主權利的保護。
(2)社會問題:根據材料“案件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時,最高法院法官分歧很大,判決書上最后寫了7個法官的意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普里格訴賓州案反映了美國內戰前社會的深刻問題。可以從南北經濟制度矛盾、聯邦政府與各州之間權力的矛盾、司法公正性問題等角度進行詳細說明,如:首先,南北經濟制度存在尖銳矛盾,南方以奴隸制為基礎,而北方則以工業和自由勞動力為主,這種矛盾導致了兩大政治力量的對立和斗爭。其次,聯邦政府的權力與州權之存在激烈的斗爭,這也導致了南北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分歧和沖突。此外,種族歧視和奴隸制的存在也是該案件反映的問題之一,這些制度對黑人造成了極大的不公和壓迫。最后,司法公正和司法獨立的問題也備受關注,因為不同的法官對案件的處理方式和結果存在明顯的分歧和爭議,這也導致了社會的不穩定和混亂。因此,普里格訴賓州案所反映的社會問題不僅是南北之間的矛盾和斗爭,也是美國社會深層次的制度和文化問題的體現。
故答案為:
(1) 焦點:黑人的身份地位問題;維護財產私有權的問題;聯邦集權與州分權的協調問題;不同州之間關于禮讓條款的問題。
(2) 問題:社會治理法制化,但制度并不完善;1787年后構建的聯邦制存在弊端;南北方經濟制度不同,矛盾重重;種族矛盾尖銳;民主平等思想影響力有限。
【點評】本題考查美國南北戰爭。第一問,解答本題需要掌握普里格訴賓州案中法官爭辯的焦點;第二問,解答本題需要掌握普里格訴賓州案所反映的社會問題,考查考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信息、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和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素養。
1 / 1江西省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2月開學考試歷史試題
1.(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西周初期,“王家”指周王個人的家庭(排除那些已建立宗族的周王兄弟)及維持其財產的管理系統,與“王朝國家”(指中央政府官員體制)均代表周王進行運作。西周后期,“王家”與“王朝國家”分離,“王朝國家”逐漸獲得“自我決定的運行體系的特點”。這一變化(  )
A.反映出集權體制下的局部調整 B.推動了周王朝的官僚化進程
C.淡化了權力分配與血緣的關系 D.表明人文精神促進理性行政
【答案】B
【知識點】分封制、宗法制與禮樂制
【解析】【分析】材料詳細描述了西周時期“王家”“與“王朝國家”的關系和轉變:“王家“與“王朝國家”的分離,反映出官僚體制的逐漸完善和復雜化,這個變化是由封建制向官僚制的轉變驅動的,推動了周王朝的官僚化進程,故B正確;
西周時期集權體制尚未形成,排除A;
雖然政治體制的改變可能會影響權才的分配,但是材料中并沒有提到血緣的關系被淡化,排除C;
材料描述的是分封制與宗法制,而非人文精神,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 本題考查了西周的政治,解答本題需結合西周時期“王家”“與“王朝國家”的關系、轉變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依據材料提取概括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東漢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中將儒家言及的祥瑞、災異、譴告等“奇跡”進行考論,指出“雷者,太陽之激氣也,何以明之 ”“薏苡”“燕卵”等根本不能生人,乃“異類殊性”。據此可知,王充(  )
A.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B.倡導多元化的治國思想
C.主張天人觀念應因時發展 D.強調發揮人的主體作用
【答案】A
【知識點】東漢的興衰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薏苡’‘燕卵’等根本不能生人,乃'異類殊性’”與“雷者,太陽之激氣也,何以明之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漢思想家王充反對漢代儒家的“天人感應”學說,認為儒家的“祥瑞”與“災異”是正常的自然現象,不是“天意”的表現,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A項正確;
材料只提及王充的思想,沒有體現“多元化的治國思想”,排除B項;
“主張天人觀念應因時發展”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
“強調發揮人的主體作用”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兩漢的文化,解答本題關鍵是根據王充的觀點進行分析,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3.(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不同于魏晉時期民間私鑄“土錢”的多樣式,唐朝尤其是開元通寶發行后,私錢完全仿照官錢鑄造,“公鑄者號官爐錢……富商往往藏之,以易江淮私鑄者”。這一現象表明(  )
A.貨幣鑄造逐漸走向規范化 B.官私手工業技藝存在差異
C.貨幣與國家認同密切相關 D.政府的經濟管控能力增強
【答案】C
【知識點】中國古代貨幣的演變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唐朝時期民間私鑄錢改魏晉時期的“多樣式”多是對官錢的仿制,這表明私鑄者本質上認同官錢樣式的權威性,而“公鑄者號官爐錢……富商往往藏之,以易江淮私鑄者”表明在私錢流通的同時,官錢因較高的質量成為相對的高值貨幣,這些均表明民間對官錢和唐政權的認同,故C正確;
題中現象并不能看出貨幣鑄造逐漸走向規范化,排除A;
官私錢之間的差別只能反映官私鑄幣技藝存在差異,不能代表所有官私手工業技藝存在差異,排除B;
題中現象不能看出政府的經濟管控能力增強,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古代的貨幣,解答本題關鍵是結合所學透過現象看本質進行分析,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4.(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唐朝,“客戶”是指離開原住地、遷往他鄉的客籍戶,依照本籍戶的七、八、九等戶標準納稅;北宋前期,“客戶”專指無常產者,不直接承擔差役和力役,而代由主戶承擔。這一變化(  )
A.表明地區間的貧富差距縮小 B.折射出賦役制度趨于貨幣化
C.削弱了戶籍制度的財政功能 D.適應了土地租佃關系的發展
【答案】D
【知識點】宋元時期的農業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唐朝時期的“客戶”是指離開原住地、遷往他鄉的客籍戶,依照本籍戶的七、八、九等戶標準納稅,而北宋前期“客戶”專指無常產者.不直接承擔差役和力役,而代由主戶承擔,這一變化說明宋代的“客戶”不需要承擔賦稅,這適應了土地租佃關系的發展,D項正確;
材料未涉及地區間的貧富差距,材料主要反映了唐宋時期客戶的變化情況,排除A項;
材料主要涉及唐宋時期客戶的變化情況,材料不涉及賦役制度的情況,排除B項;
材料未涉及戶籍制度的財政功能,材料主要反映了唐宋時期客戶的變化情況,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國古代戶籍制度,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本題考查了中國古代戶籍制度,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5.(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巡撫初設之時,主“安撫”天下軍民而非主“監察”,“事畢復命,即或停遣”;而明中葉,為適應文官集團勢力的擴充和軍人集團地位的下降這一新的力量對比變化,巡撫成為介于行省與三司之間新的省級軍政長官,明代走出“三司”時代。這一變化反映出(  )
A.地方政權運行的集權化趨勢 B.行政權與監察權相結合
C.行省制具有強大的制度優勢 D.社會主導力量出現下沉
【答案】A
【知識點】明朝政治體制的變化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而明中葉,為適應文官集團勢力的擴充和軍人集團地位的下降這一新的力量對比變化,巡撫成為介于行省與三司之間新的省級軍政長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的巡撫最初是監察官員,但是由于政治局勢的變化,巡撫成為介于行省與三司之間新的省級軍政長官,明朝地方制度中“三司”并立的情況轉為巡撫主政地方,說明地方政權運行的集權化趨勢,A項正確;
材料主旨為”明朝地方制度“,而“行政權與監察權相結合”在材料中沒有涉及,排除B項;
“行省制具有強大的制度優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項;
“社會主導力量”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了明朝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解答本題關鍵是根據“而明中葉,為適應文官集團勢力的擴充和軍人集團地位的下降這一新的力量對比變化,巡撫成為介于行省與三司之間新的省級軍政長官”進行分析,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6.(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19世紀50年代,原先產棉布甚少的云南洋紗排擠土紗比洋布排擠土布的現象更突出,且云南存在尚多的閑散勞動力,致使“本省制棉”也“轉售外人”,永昌的五色綿和采帛、麗江的氆氌、東川的苗錦等一時間聲名鵲起。這說明當時云南地區(  )
A.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發展快 B.近代化因素助推傳統經濟發展
C.自然經濟的解體程度較低 D.洋布排擠土布受制于原料成本
【答案】B
【知識點】鴉片戰爭及其影響
【解析】【分析】由材料“19世紀50年代,原先產棉布甚少的云南洋紗排擠土紗比洋布排擠土布的現象更突出,且云南存在尚多的閑散勞動力”與“永昌的五色綿和采帛、麗江的氆氌、東川的苗錦等一時間聲名鵲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云南原先產棉布很少,但19世紀50年代后,由于機器生產的洋紗的大量涌入,云南的大量閑散勞動力購買洋紗制成棉布出售甚至出口到國外,這說明當時云南地區近代化因素助推傳統經濟發展,故B正確;
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
自然經濟解體的表現是耕織分離,材料未涉及,排除C;
云南洋紗排擠土紗比洋布排擠土布的現象更突出,得不出洋布排擠土布受制于原料成本的結論,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了近代中國經濟結構變化,解答本題關鍵是根據“19世紀50年代,原先產棉布甚少的云南洋紗排擠土紗比洋布排擠土布的現象更突出,且云南存在尚多的閑散勞動力”等信息進行分析,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7.(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有學者指出,變法失敗后逃亡日本的梁啟超與日本首相談及中國此次變法“生不逢時”“貴邦三十年前,外患未亟,其大憂僅在內訌”時,實際上他們忘了與險惡的國際形勢有關的另一種因素,這一因素與當時“山東城鄉街談大抵天滅洋人”“康黨實乃賣國奸賊”密不可分。據此可知,該學者強調的“另一種因素”反映了(  )
A.思想變革時機尚不成熟 B.變法理論與實際相脫離
C.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 D.民眾非理性的排外情緒
【答案】D
【知識點】戊戌維新運動
【解析】【分析】根據“山東城鄉街談大抵天滅洋人”“康黨實乃賣國奸賊”分析可知,材料強調維新變法失敗的原因之一是民眾存在非理性的排外思想,D正確;
ABC與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維新變法,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山東城鄉街談大抵天滅洋人”“康黨實乃賣國奸賊”。
8.(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1915年反日運動的中心口號是“救國”“勿忘國恥”,五四運動則以如何拯救山東為核心議題。而“五卅”本是一樁影響范圍較小的常見涉外慘案,但卻以“亡人”危機為口號,掀起了比之前兩者規模更大、參與階層更廣的“集體行動”。這一現象反映出(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加深 B.民主革命任務發生改變
C.中國國民的民族意識日益覺醒 D.革命領導階級走向成熟
【答案】C
【知識點】五四運動
【解析】【分析】在《辛丑條約》簽訂后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加深,敘述銷誤,排除A;
中國近代社會的民主革命任務是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任務發生改變,不符合史實,排除B;
依據材料概括可知:不論是1915年的反日運動五四運動直至五卅事件,在外國侵略中國時,國人掀起了比之前兩者規模更大、參與階層更廣的“集體行動”,說明中國民眾的反抗意識增強,民族意識日益覺醒,故C正確;
無產階級的代表共產黨是在遵義會議之后走向成熟的,革命領導階級走向成熟,時間不符,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近代民族意識的覺醒,解題關鍵信息是“但卻以'亡人’危機為口號,掀起了比之前兩者規模更大、參與階層更廣的'集體行動’等信息進行分析,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9.(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下面是漫畫家汪子美1946年11月創作的漫畫《如此互惠》。該漫畫折射出(  )
A.國民政府成為美國侵華工具 B.官僚資本主義的迅速膨脹
C.美國與中國經濟依存度增強 D.美元體系的霸權主義本質
【答案】A
【知識點】重慶談判
【解析】【分析】解放戰爭時期,國民政府與美國簽訂不平等條約,美國借此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收中國的財富為其所用,這從本質上體現了國民政府成為美國侵華工具,故A正確;
材料描述的是對國民政府的諷刺以及對美國的揭露,而非官僚資本的膨脹,排除B;
材料描述的是對中國的經濟侵略而非依存度,排除C;
材料描述的是對國民政府的諷刺,而非美元霸權,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了解放戰爭,解答本題關鍵是結合解放戰爭的背景及經過進行分析,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0.(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下面是1949~1957年中國政務院(國務院)受理信訪情況統計圖(單位:個)。這一情況表明(  )
A.懲治官員腐敗已成為立國之本
B.擴大新生政權的執政基礎是黨的工作重點
C.黨的群眾路線得到貫徹與堅持
D.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答案】C
【知識點】建國初期國民經濟的恢復
【解析】【分析】圖表反映了1949~1957年中國政務院(國務院)受理信訪情況逐年上升,這說明黨的群眾路線得到貫徹與堅持,故C正確;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排除A;
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排除B;
材料未涉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新中國的民主政治,解答本題關鍵是根據1949~1957年中國政務院(國務院)受理信訪情況逐年上升進行分析,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1.(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蘇格拉底與好友克里同爭辯是否應越獄時指出,“不要太顧慮大眾的意見”,“我們要做的就是遵守與我們對什么是正義的、值得過的生活達成的協議”。這反映出蘇格拉底(  )
A.強調自由與美德的崇高價值 B.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精神
C.主張政治精英管理國家事務 D.批判直接民主的非正義性
【答案】B
【知識點】古代希臘文明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材料強調正義的價值,而不是自由,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蘇格拉底注重正義和注重與值得過的生活達成協議,這反映了他具有理性主義精神,故B正確;
C、結合所學知識,蘇格拉底主張正義等價值理念,未涉及政治精英管理國家,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蘇格拉底主張正義等價值理念,未涉及批判直接民主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蘇格拉底的主張,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2.(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12世紀,德國一個規模約4.3平方英里的城鎮,服務著大約三四十個農場、村莊,“滯銷的”肉類、水果、羊毛、木材成為市鎮最重要的商品,而“無所事事的”農民也進入城市作坊、行會中從事皮具、衣物的生產。這反映出(  )
A.農民的消費觀念發生改變 B.城鄉聯系增強推動產銷發展
C.城市商貿范圍和規模拓展 D.經濟發展動力出現根本轉向
【答案】B
【知識點】西歐的城市
【解析】【分析】材料中提到城鎮為周圍的農場、村莊提供服務,同時農民也進入城市從事生產,這表明城鄉之間的聯系在增強,促進了農產品的銷售和加工生產,表明城鄉聯系增強推動產銷發展,B項正確;
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城鄉聯系對產銷的推動作用,而不是農民消費觀念的改變,排除A項;
雖然城市的商貿活動可能會有所發展,但材料并未直接提及城市商貿范圍和規模的拓展,排除C項;
材料中并沒有提到經濟發展動力的根本轉向,且在12世紀,農業仍然是主要的經濟部門,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中世紀的歐洲,解答本題關鍵是根據城鎮為周圍的農場、村莊提供服務,同時農民也進入城市從事生產進行分析,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3.(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18世紀初,英國民眾每年把大量資金預支給政府作為戰爭開支,議會承諾對戰爭款項進行長期監督,確保其“未被官僚及王室擅用”,并按時向公眾通報款項用途,英國逐漸擺脫戰爭籌款困境。這主要得益于(  )
A.議會支配著政府的財政權力 B.工業資產階級掌握國家政權
C.商品輸出促進社會財富積累 D.憲政制度維護了政府的信用
【答案】D
【知識點】英國君主立憲制
【解析】【分析】“未被官僚及王室擅用”,并按時向公眾通報款項用途,英國逐漸擺脫戰爭籌款閑境,體現了民眾對政府的信任,說明的是憲政制度維護了政府的信用,故D正確;
“議會支配”的說法絕對化,排除A;
工業革命從是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中期,1832年議會改革之后,工業資產階級掌握國家政權,排除B;
材料與社會財富積累無關,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了英國的代議制,解答本題關鍵是根據“未被官僚及王室擅用”進行分析,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4.(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下表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與北美之間的制成品貿易情況。這說明當時(  )
A.歐洲大陸均勢格局被打破 B.工業化促使貿易失衡加劇
C.世界大戰爆發的經濟根源 D.傳統霸權仍占據優勢地位
【答案】D
【知識點】工業革命的影響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概括可知:此時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英國和歐洲大陸向北美出口的貿易額明顯增加,而北美向英國和歐洲出口額則增長緩慢,是工業化促進了生產效率的提升,導致貿易失加劇,B項正確;
材料列舉的是整個歐洲大陸的貿易額,不能看出歐洲各國的勢力,不能得出歐洲大陸均勢格局被打破,排除A項;
世界大戰爆發的經濟根源,是經濟發展水平與政治勢力不均衡導致的,材料未涉及政治方面的內容,排除C項;
材料可以看出歐洲發展速度較快,而北美也有所發展,不能說明傳統霸權仍占據優勢地位,排除D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了世界貿易的發展,解答本題關鍵是根據英國和歐洲大陸向北美出口的貿易額明顯增加,而北美向英國和歐洲出口額則增長緩慢進行分析,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5.(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1940年起,如何保障和平的討論在歐洲多國展開,其中“國家主權是戰爭的根源,只有成立一個共同的聯邦才能避免戰爭”“英法聯合!創立一種兩國共同的公民身份,執行共同的殖民地政策,以及在政治上推進兩國議會的共同決策”的倡議得到了眾多社會人士的認可。這些倡議(  )
A.為戰后西歐聯合提供輿論支撐 B.印證歐洲內部利益日漸趨同
C.順應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 D.旨在鞏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答案】A
【知識點】多極力量的成長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英法聯合!創立一種兩國共同的公民身份,執行共同的殖民地政策,以及在政治上推進兩國議會的共同決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法國家在1940年起認識到了歐洲聯合的重要性,這為戰后西歐聯合提供輿論支撐,故A正確;
“歐洲內部利益日漸趨同”不符合歷史事實,排除B;
“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
“旨在鞏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與題意不符,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了歐洲一體化,解答本題關鍵是根據“英法聯合!創立一種兩國共同的公民身份,執行共同的殖民地政策,以及在政治上推進兩國議會的共同決策”進行分析,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6.(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20世紀80年代起,美國的貿易從原來高額關稅政策逐漸向“非關稅”政策傾斜。1989年,美國以“未能充分有效地保護美國知識產權和拒絕那些依靠知識產權的美國公司進入市場”為理由,將25個國家和地區列入觀察名單,對其貿易進行審查。這一變化反映出(  )
A.貿易保護主義趨于衰退 B.經濟全球化主導國際關系
C.國際競爭呈現出新趨勢 D.國際經濟缺乏制度化規范
【答案】C
【知識點】20世紀以來的世界經濟
【解析】【分析】美國以“未能充分有效地保護美國知識產權和拒絕那些依靠知識產權的美國公司進入市場”為理由,對25個國家和地區列入觀察名單,對其貿易進行審查,說明美國是根據本國的情況做出的貿易審查,并未按照國家準則進行,說明美國為了提高國際競爭力,在貿易政策上向高科技產業傾斜,體現了國際競爭呈現出新趨勢,故C正確;
材料描述的是貿易保護主義呈現新的加強趨勢,而非衰退,排除A;
經濟全球化主導國際關系,夸大了經濟全球化的作用,排除B;
二戰后,世界經濟具有一定協調機制,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經濟全球化,解答本題關鍵是根據美國以“未能充分有效地保護美國知識產權和拒絕那些依靠知識產權的美國公司進入市場”為理由,對25個國家和地區列入觀察名單進行分析,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7.(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因“現當整齊幣制之際,亟賴設有銀行,為推行樞紐……采擇其緊要諸端,參以中國情形”,于是自1905年起,政府特設戶部銀行作為國家銀行,戶部作為直接管理者,后發展為大清銀行。1928年,中央銀行行長呈請財政部創辦中央銀行,強調這是“貫徹錢幣革命,以解決財政問題”、解決“關款存放”問題和緊急情況下調劑金融的需要。同年11月,中央銀行在上海正式開業,財政部長宋子文兼任中央銀行總裁。1934年,政府明確規定中央銀行作為“銀行的銀行”的部分職能,即中央銀行對存儲銀行存款設保管庫并予之擔保。而由于體制不健全等因素,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多家國有銀行始終履行著中央銀行在貨幣監管、金融監督等方面的職能。
——摘編自常雪峰《近代中國中央銀行制度形成的特點及原因分析》
材料二
1913年,美聯儲正式成立,其根本目標是維持金融穩定,通過提高貼現率來緩解不斷上漲的通脹壓力,以應對19世紀末以來商業銀行破產倒閉風潮。美聯儲作為中央銀行,直屬于國會并對國會負責,銀行領導層人事也由國會任命,獨立于政府,直接保證了中央銀行與政府財政間的適當距離。1935年《銀行法》修訂了《聯邦儲備法》,要求美聯儲在考慮“國家總體信貸狀況”的情況下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并廣泛聽取工商、金融等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對國際金融形勢進行評估、預測,擬定貨幣政策預案。大蕭條時期,高失業率引發美國經濟社會動蕩,美聯儲對金融穩定的關注度有所下降,維持充分就業成為宏觀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
——摘編自邊衛紅《美國中央銀行制度演進及啟示》
(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中國中央銀行制度形成的特點并簡析其成因。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相比于近代中國,美國中央銀行制度的不同之處,并談談其對現代中國銀行發展的啟示。
【答案】(1)特點:借鑒外國金融經驗;財政屬性較為突出;濃厚的官僚化色彩;附屬于財政部門(服務于專制與獨裁統治);制度不健全;職能多由眾多國家銀行分散行使。成因:舊式金融機構難以完成經濟轉型的任務;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及官僚資本主義的影響;配合幣制改革、改定新約等客觀需要;近代新式金融的經營經驗不足。
(2)不同之處:應對周期性金融危機的需要;具有較大的獨立性;具有階段性目標;市場化、法制化;決策的社會性;具備一定的前瞻性。啟示:立足國情;應有相對的獨立性、權威性;因時調整發展策略;充分發揮社會的建設力量。
【知識點】國際金融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解析】【分析】(1)特點:根據材料一“于是自1905年起,政府特設戶部銀行作為國家銀行,戶部作為直接管理者,后發展為大清銀行”可知,政府主導;根據材料一“自1905年起,政府特設戶部銀行作為國家銀行,戶部作為直接管理者,后發展為大清銀行。1928年,中央銀行行長呈請財政部創辦中央銀行”可知,發展過程曲折;根據材料一“1928年,中央銀行行長呈請財政部創辦中央銀行,強調這是'貫徹錢幣革命,以解決財政問題’、解決'關款存放’問題和緊急情況下調劑金融的需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以解決財政問題為主要目的;根據材料一“1934年,政府明確規定中央銀行作為'銀行的銀行’的部分職能,即中央銀行對存儲銀行存款設保管庫并予之擔保。而由于體制不健全等因素,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多家國有銀行始終履行著中央銀行在貨幣監管、金融監督等方面的職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主要承擔監管職能,存儲功能不明顯。原因:根據材料一“自1905年起,政府特設戶部銀行作為國家銀行,戶部作為直接管理者,后發展為大清銀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社會動蕩缺乏穩定的社會環境;根據材料一“而由于體制不健全等因素,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多家國有銀行始終履行著中央銀行在貨幣監管、金融監督等方面的職能”可知,銀行體制不健全;再結合中國近代史的所學知識可知,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
(2)不同:根據材料二“1913年,美聯儲正式成立,其根本目標是維持金融穩定”可知,主要面向國家金融;根據材料二“美聯儲作為中央銀行,直屬于國會并對國會負責,銀行領導層人事也由國會任命,獨立于政府,直接保證了中央銀行與政府財政間的適當距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有立法機關主導,與政府有聯系有限;根據材料二“廣泛聽取工商、金融等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對國際金融形勢進行評估、預測,擬定貨幣政策預案”可知,與社會發展密切聯系;根據材料二“對國際金融形勢進行評估、預測,擬定貨幣政策預案”可知,職能廣泛日健全。啟示:根據材料二“1935年《銀行法》修訂了《聯邦儲備法》,要求美聯儲在考慮'國家總體信貸狀況’的情況下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并廣泛聽取工商、金融等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對國際金融形勢進行評估、預測,擬定貨幣政策預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銀行發展必須在結合具體國情的基礎上,吸收國外先進經驗;根據材料一“現當整齊幣制之際,亟賴設有銀行,為推行樞紐…采擇其緊要諸斌,參以中國情形”可知,銀行發展必須符合社會的發展趨勢。
故答案為:
(1) 特點:借鑒外國金融經驗;財政屬性較為突出;濃厚的官僚化色彩;附屬于財政部門(服務于專制與獨裁統治);制度不健全;職能多由眾多國家銀行分散行使。成因:舊式金融機構難以完成經濟轉型的任務;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及官僚資本主義的影響;配合幣制改革、改定新約等客觀需要;近代新式金融的經營經驗不足。
(2) 不同之處:應對周期性金融危機的需要;具有較大的獨立性;具有階段性目標;市場化、法制化;決策的社會性;具備一定的前瞻性。啟示:立足國情;應有相對的獨立性、權威性;因時調整發展策略;充分發揮社會的建設力量。
【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國和美國金融領域的相關知識,考查了考生依據材料提取概括信息以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8.(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周公,西周開國元勛,被封為輔相,不論軍政大事還是疑難小事,周武王都找他商量。唐以前統治者多奉行“周孔之道”,在儒家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下面是學者對先秦兩漢時期文獻中周公形象的研究統計。
——摘編自李佳庚《先秦兩漢時期周公形象研究》
結合所學知識,從材料中任選一個或多個角度,圍繞“先秦兩漢時期周公形象”,自擬論題,并進行簡要論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達清晰。)
【答案】論題:先秦兩漢時期對周公形象的塑造迎合了統治需要。
論述:對周公“道德典范”“圣人”等形象的塑造,迎合了不同時期國家治理的現實需要。先秦后期,面對禮崩樂壞的局面,孔子對周公極為推崇,致力于恢復周公的禮樂制度,因為周公的品德、地位及歷史功績與儒家所倡導的圣人之德與圣人之位相符,故將周公納入道統傳承而加以圣化。漢武帝“獨尊儒術”的國策,促使儒學成為社會主流思想,對儒學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周公自然為儒生及士人所尊崇。而“孝”成為王朝治天下的原則和準繩,且隨著時代發展,孝的重要意義被不斷闡發,愈發為統治階級和學者們所重視,因此在以孝治天下的漢代社會,周公被作為孝道典范而進行廣泛宣揚,成為維護社會倫理秩序的重要工具。
【知識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解析】【分析】首先,據材料擬定論題,據材料中不同時期的周公形象有不同的變化可得出,先秦兩漢時期周公形象體現儒學思想的變遷。然后,組織不同時期的史實進行簡要論述;先秦兩漢時期周公形象主要從攝政當國的風云人物轉型為始終克己復禮的本分忠臣,這反映了儒學思想由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顯學到兩漢時期的官方正統思想。春秋時期,儒家思想初步形成,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突出了周公制禮作樂的道德典范形象;戰國時期,孟子、荀子對儒家學說的發展使儒學成為諸子中的蔚然大宗,成為“百家爭鳴”中的家,尤其是孟子發展了孔子的學說,政治上主張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周公形象從攝政當國的風云人物變成輔國重臣形象和強調了圣人形象,廣泛宣揚仁德的道德品質。西漢時期,董仲舒對儒家思想進行了發揮,增添了“君權神授”和“大一統”等思想內容,適應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需要,儒家思想獲得了“獨尊”的正統地位,突顯周公的道德典范形象和強調了圣人形象,“周公便完全退居到臣子的位置上,他那些'踐祚當國’攝行天子事’的壯舉也不再被人們輕易提起。東漢時期,王莽篡漢沖擊了周公形象;儒家思想統治地位進一步鞏固;東漢政權對周公形象進行再塑,強調其輔政功勞,周公成為本分的忠臣。總之,周公形象儒家的圣人的形象不斷鞏固,經歷了從攝政當國的風云人物轉型為始終克已復禮的本分忠臣,是儒家思想的變遷的產物。本題是開放性試題,可以擬定其他論題,如:先秦兩漢時期周公道德典范形象鞏固、先秦兩漢時期周公維持圣人形象、先秦兩漢時期周公形象為統治者服務等,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為:
論題:先秦兩漢時期對周公形象的塑造迎合了統治需要。論述:對周公“道德典范”“圣人”等形象的塑造,迎合了不同時期國家治理的現實需要。先秦后期,面對禮崩樂壞的局面,孔子對周公極為推崇,致力于恢復周公的禮樂制度,因為周公的品德、地位及歷史功績與儒家所倡導的圣人之德與圣人之位相符,故將周公納入道統傳承而加以圣化。漢武帝“獨尊儒術”的國策,促使儒學成為社會主流思想,對儒學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周公自然為儒生及士人所尊崇。而“孝”成為王朝治天下的原則和準繩,且隨著時代發展,孝的重要意義被不斷闡發,愈發為統治階級和學者們所重視,因此在以孝治天下的漢代社會,周公被作為孝道典范而進行廣泛宣揚,成為維護社會倫理秩序的重要工具。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中國古代史,屬于開放性試題,需要結合材料圖表提出觀點,然后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論述,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19.(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外學界持續關注了人民政協制度,下面是國外學者關于人民政協制度的研究情況及研究視角。
·新中國成立初期:預測政協的影響,辨析新中國與蘇聯在國家形勢上的異同。
美國學者施泰納認為中共建政之初,出于迫切鞏固革命時期形成統戰同盟的需要,人民政協被看作“臨時權力機關”,主要功能在于最大限度地吸納社會中潛在的同盟力量以擴大新政權的社會基礎。
·改革開放初期:開始強調中國政治發展的本土特征,強調田野調查和第一手資料在中國研究中的重要性。
人民政協具有廣泛的政黨代表性,象征著中共與民主黨派之間的合作;人民政協具有強烈的政治(社會)精英代表性;人民政協具有一定的新興社會階層代表性。
·21世紀以來:對中國政治制度及其韌性進行討論,對人民政協的研究呈現了更加多元化的發展特征。
浙江省溫嶺市自發產生的“民主懇談會”這一民主形式得到了國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華裔學者何包鋼就曾提出,溫嶺基層鄉村的協商民主實驗是否能夠影響頂層的“兩會”制度設計。
——摘編自金文《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外學界關于中國人民政協制度研究的演進》
(1)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說明新中國人民政協制度為何能引起國外學界的持續關注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應該如何看待國外學術界對中國人民政協制度的認識。
【答案】(1)原因:中國方面:新中國人民政協制度具有強大生命力與制度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凸顯;中國經濟實力與國際地位的不斷上升;中國融入并逐漸引領全球化進程;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突出貢獻;中國改革開放為世界認識中國敞開了窗口。國外方面: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加深;服務于對華政策的需要;國外民主制度面臨挑戰;部分海外學者對改善基層治理等問題尋求中國智慧與方法。
(2)看待:國外學者研究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深化,從新中國成立初期著重關注政協凝聚社會共識的作用,到改革開放后強調人民政協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再到新時代研究視角拓展到協商民主視域;應該看到研究視角和立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向海外傳播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思想,加強對外宣傳,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知識點】中國基本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1)原因:據材料“新中國成立初期:預測政協的影響,辨析新中國與蘇聯在國家形勢上的異同。”可知,政協的影響以及新中國與蘇聯在國家形勢上的異同成為國外學界關注的焦點;據所學可知,建國初期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一直作為人大的代行機關;1949年北平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新中國的成立。
(2)認識:據材料“美國學者施泰納認為中共建政之初,出于迫切鞏固革命時期形成統戰同盟的需要,人民政協被看作'臨時權力機關”可知,建國初期,政協作為國家臨時權力機關;據材料“人民政協具有廣泛的政黨代表性,象征著中共與民主黨派之間的合作”可知,人民政協具有廣泛的政黨代表性據所學可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作為中國的參政、議政組織;據材料“對中國政治制度及其韌性進行討論,對人民政協的研究呈現了更加多元化的發展特征。”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制度事關中國政治制度的韌性。
故答案為:
(1) 原因:中國方面:新中國人民政協制度具有強大生命力與制度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凸顯;中國經濟實力與國際地位的不斷上升;中國融入并逐漸引領全球化進程;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突出貢獻;中國改革開放為世界認識中國敞開了窗口。國外方面: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加深;服務于對華政策的需要;國外民主制度面臨挑戰;部分海外學者對改善基層治理等問題尋求中國智慧與方法。
(2) 看待:國外學者研究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深化,從新中國成立初期著重關注政協凝聚社會共識的作用,到改革開放后強調人民政協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再到新時代研究視角拓展到協商民主視域;應該看到研究視角和立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向海外傳播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思想,加強對外宣傳,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0.(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關于普里格訴賓州案的爭辯
1842年,奴隸主普里格因抓捕一個逃亡奴隸,向賓夕法尼亞州地方法院申請相關證明文件,但該州法院以《1826年賓夕法尼亞州反綁架案》中禁止將黑人視為奴隸強制帶離本州的條款為由,拒絕受理該案件。于是普里格在沒有求助進一步司法程序的情況下便將逃奴帶回本州,因而引發訴訟。
這個案件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時,最高法院法官分歧很大,判決書上最后寫了7個法官的意見,斯托利法官最后宣讀判決結果。
斯托利法官:聯邦憲法中“保證奴隸主追捕奴隸或重新獲得他的奴隸的權利,在蓄奴州的地方法中,這些奴隸是被當作財產看待的”的原則,是需要自由州承認的一個普通法原則,追捕逃奴的管轄權完全建立在聯邦最高權威的基礎之上。
麥克林法官:黑人不是財產,而是具有人格的自然人,聯邦政府要求自由州交出逃亡奴隸的行為無疑會干涉到自由州的內政,對于州出臺的限制奴隸主追捕逃奴的規定應予以大力支持。
尼法官:自由州沒有權力出臺法律限制奴隸主追捕逃奴,出于禮讓條款,自由州有義務尊重蓄奴州的法律,補充聯邦政府對奴隸主權利的保護。
——摘編自宋云偉《美國內戰前聯邦制因素對奴隸制相關案件的影響》
(1)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普里格訴賓州案中法官爭辯的焦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普里格訴賓州案所反映的社會問題。
【答案】(1)焦點:黑人的身份地位問題;維護財產私有權的問題;聯邦集權與州分權的協調問題;不同州之間關于禮讓條款的問題。
(2)問題:社會治理法制化,但制度并不完善;1787年后構建的聯邦制存在弊端;南北方經濟制度不同,矛盾重重;種族矛盾尖銳;民主平等思想影響力有限。
【知識點】美國1787年憲法
【解析】【分析】(1)焦點:根據材料“聯邦憲法中'保證奴隸主追捕奴隸或重新獲得他的奴隸的權利,在蓄奴州的地方法中,這些奴隸是被當作財產看待的’的原則”“麥克林法官:黑人不是財產,而是具有人格的自然人”可知,是關于奴隸的法律地位問題,即黑人是否應被視為財產或具有人格的自然人;根據材料“需要自由州承認的一個普通法原則,追捕逃奴的管轄權完全建立在聯邦最高權威的基礎之上”、“聯邦政府要求自由州交出逃亡奴隸的行為無疑會干涉到自由外的內政,對于州出臺的限制奴隸主追捕逃奴的規定應予以大力支持”可知,是關于州權與聯邦權力的關系問題,即自由州是否有權力出臺法律限制奴隸主追捕逃奴以及聯邦政府是否有權力要求自由州交出逃亡奴隸;根據材料“自由州沒有權力出臺法律限制奴隸主追捕逃奴,出于禮讓條款,自由州有義務尊重蓄奴州的法律,補充聯邦政府對奴隸主權利的保護”可知,是關于“禮讓條款”的適用范圍問題,即自由州是否有義務尊重蓄奴州的法律,并補充聯邦政府對奴隸主權利的保護。
(2)社會問題:根據材料“案件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時,最高法院法官分歧很大,判決書上最后寫了7個法官的意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普里格訴賓州案反映了美國內戰前社會的深刻問題。可以從南北經濟制度矛盾、聯邦政府與各州之間權力的矛盾、司法公正性問題等角度進行詳細說明,如:首先,南北經濟制度存在尖銳矛盾,南方以奴隸制為基礎,而北方則以工業和自由勞動力為主,這種矛盾導致了兩大政治力量的對立和斗爭。其次,聯邦政府的權力與州權之存在激烈的斗爭,這也導致了南北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分歧和沖突。此外,種族歧視和奴隸制的存在也是該案件反映的問題之一,這些制度對黑人造成了極大的不公和壓迫。最后,司法公正和司法獨立的問題也備受關注,因為不同的法官對案件的處理方式和結果存在明顯的分歧和爭議,這也導致了社會的不穩定和混亂。因此,普里格訴賓州案所反映的社會問題不僅是南北之間的矛盾和斗爭,也是美國社會深層次的制度和文化問題的體現。
故答案為:
(1) 焦點:黑人的身份地位問題;維護財產私有權的問題;聯邦集權與州分權的協調問題;不同州之間關于禮讓條款的問題。
(2) 問題:社會治理法制化,但制度并不完善;1787年后構建的聯邦制存在弊端;南北方經濟制度不同,矛盾重重;種族矛盾尖銳;民主平等思想影響力有限。
【點評】本題考查美國南北戰爭。第一問,解答本題需要掌握普里格訴賓州案中法官爭辯的焦點;第二問,解答本題需要掌握普里格訴賓州案所反映的社會問題,考查考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信息、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和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素養。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阳县| 台中市| 兴业县| 石家庄市| 普格县| 庆阳市| 沙河市| 错那县| 宿松县| 康平县| 内丘县| 涞源县| 昌平区| 敦煌市| 威远县| 定远县| 平武县| 鄂尔多斯市| 湟中县| 岑巩县| 漳浦县| 广西| 公主岭市| 阿瓦提县| 永修县| 阳江市| 镇宁| 鸡泽县| 嘉义市| 达尔| 定日县| 扶风县| 白河县| 东莞市| 玉山县| 海盐县| 祁连县| 平遥县| 五莲县| 苗栗县| 乐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