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河南省許平汝名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開學考試歷史試卷1.(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官僚”之稱,古已有之。在春秋以前,官僚依附于貴族,類似貴族的管家或管事。春秋戰國時期,官僚逐漸成為獨立的社會階層,并依照國家法令或國君的旨意行使職權。這一轉變有利于( )A.統一大業的實現 B.王室地位的穩固C.專制政體的建立 D.華夏認同的強化【答案】C【知識點】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統一大業的實現”在秦朝完成,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在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地位下降,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春秋戰國時期,官僚逐漸成為獨立的社會階層,并依照國家法令或國君的旨意行使職權。”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分封制的瓦解,貴族政治逐步衰弱,君主權力提升,而依照國家法令或國君的旨意行使職權的官僚,成為君主實行專制統治的重要工具,這有助于專制政體的建立,故C正確;D、結合所學知識,“華夏認同的強化”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君主專制政體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2.(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秦代婦女從事的行業很廣泛,她們不僅從事農業生產,還可以從事紡織業、礦業等商業活動,某些經營有方的婦女甚至得到了秦始皇的褒獎。由此可知,秦代( )A.社會矛盾趨于緩和 B.男女地位實現平等C.重視發展社會經濟 D.重農抑商政策松弛【答案】C【知識點】秦朝的統一措施及其影響【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僅從婦女從事的行業,無法得出社會矛盾的信息,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秦朝男女并未實現平等,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她們不僅從事農業生產,還可以從事紡織業、礦業等商業活動,某些經營有方的婦女甚至得到了秦始皇的褒獎”,可知,秦朝政府鼓勵婦女從事農業以及其他行業,以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故C正確;D、結合所學知識,材料并未說明重農抑商政策的相關信息,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秦朝重視農業發展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3.(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西魏時期的府兵制是兵農分離、充滿部落武裝色彩的特殊軍制,統兵大將類同酋長,戰士戶籍不隸州縣。到了隋朝,府兵制與均田制結合起來,軍人戶籍一律歸地方政府管轄。這一變化( )A.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 B.導致了地方勢力的膨脹C.推動了經濟的全面恢復 D.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答案】D【知識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隋的改革只是改變戶籍的管理,財政問題沒有改變,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隋的改革是有利于抑制地方勢力的膨脹,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軍事制度的改革,和隋經濟的發展關聯不大,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西魏時期的府兵制是兵農分離、充滿部落武裝色彩的特殊軍制,統兵大將類同酋長,戰士戶籍不隸州縣。”可知,府兵的統領權利過大,容易造成分裂割據的局面,隋的改革為軍人戶籍一律歸地方政府管轄,權利掌控在地方官員手中,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故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隋朝兵制改革的作用,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4.(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宋代出現的話本小說將民間語言作為小說語言進行創作。在人物塑造上,宋代話本小說不再以非凡(英雄)人物為主,而是以平凡人物作為主要的塑造對象。這( )A.使中國古代小說進入鼎盛時期 B.順應了市民階層的審美需求C.反映出宋代文學已完全世俗化 D.挑戰了理學倡導的倫理觀念【答案】B【知識點】宋元時期的文學藝術【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明清時期是中國小說的鼎盛時期,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宋代的話本小說以民間語言進行創作,將平凡人物作為主要的塑造對象,這反映了宋代文學的世俗化和平民化,順應了市民階層的審美需求,故B正確;C、結合所學知識,宋代文學已完全世俗化, “完全世俗化”表述夸大,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理學倫理是指三綱五常,材料中沒有涉及理學的信息,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宋代文學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5.(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如圖所示是從《元史·地理》所記載的相關數據中整理的元代人口統計(單位:戶)。影響圖中人口戶數變化的重要因素是( )A.耕地數量多少 B.國家是否統一C.生產力水平高低 D.民族關系好壞【答案】B【知識點】蒙古崛起與元朝的統一【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材料里沒有提到耕地信息,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元朝人口大幅度增加是在元朝統一之后,故B正確;C、結合所學知識,材料沒有涉及生產力高低的信息,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材料未涉及民族關系,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元朝戶口數變化的原因,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6.(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明代后期,江西景德鎮地區“民間青窯,制作闊大,每座容燒小器千余件”“首尾五日可出器”。民窯出產的瓷器除了極少數是官方委托民窯燒制的外,其余的瓷器絕大部分是作為商品在市場銷售的。這可用于印證明代( )A.商品經濟進入新的繁榮期 B.官營手工業技術較為落后C.國家經濟政策發生了巨變 D.大規模使用自由雇傭勞動【答案】A【知識點】明清時期商業的發展【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民窯出產的瓷器除了極少數是官方委托民窯燒制的外,其余的瓷器絕大部分是作為商品在市場銷售的”可知,這表明在明代后期,景德鎮地區的瓷器生產已經高度商業化,瓷器大量作為商品在市場上銷售,這反映了當時商品經濟的繁榮和發展,故A正確;B、結合所學知識,材料中并沒有直接提及官營手工業技術的水平如何,只提到官方會委托民窯燒制瓷器,但這并不能說明官營手工業技術落后,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材料中只提到了民窯生產瓷器并大量銷售的情況,并沒有涉及國家經濟政策的變化,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材料中沒有提到關于自由雇傭勞動的使用情況,只提到了民窯的生產和銷售情況,“大規模使用自由雇傭勞動”無法從材料中推斷,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明朝商品經濟發展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7.(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1723年2月,雍正帝規定:“在京滿漢大臣,外省督、撫、提鎮,仍令折奏外……今著各科道,每日一人上密折,輪流具奏,一折只言一事,無論大小寸務,皆許據實敷陳。”這一規定( )A.杜絕了大臣專權 B.擴大了地方官員職權C.強化了君主專制 D.完善了官僚政治體制【答案】C【知識點】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杜絕了大臣專權,表述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材料未涉及官員職權的變化,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清朝雍正時期擴大了官員呈報奏折的范圍,有利于皇帝加強對管理隊伍的管理,強化了君主專制,故C正確;D、結合所學知識,材料未涉及對官僚機構的調整,不能得出完善了官僚政治體制,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8.(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有學者在論及中國近代某條約時說道:這一條約的簽訂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和關稅主權,便利了英國對華的商品輸出,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該條約是( )A.《北京條約》 B.《天津條約》C.《南京條約》 D.《馬關條約》【答案】C【知識點】鴉片戰爭及其影響【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北京條約》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簽訂的,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進一步加深,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天津條約》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簽訂的,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進一步加深,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第一次鴉片戰爭后簽訂的《南京條約》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會,故C正確;D、結合所學知識,《馬關條約》是在甲午中日戰爭后簽訂的,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大大加深,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南京條約》的影響,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9.(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表1所示為清末留日學生人數的統計(累計)。留日學生人數激增的主要歷史背景是( )表1年份 1896 1898 1899 1900 1901 1902(年初) 1902(9月) 1903人數/人 13 61 147 161 274 579 1058 1300多A.近代學制的頒布 B.民族危機的加深C.民間經濟的發展 D.洋務新政的開展【答案】B【知識點】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留日學生人數激增的主要歷史背景是民族危機的加深,而“近代學制的頒布”發生于清末新政時期,不能解釋1896年—1900年間留學人數變化,也不屬于主要歷史背景,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從1896年到1903年,中國留日學生人數基本呈現快速遞增態勢。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和甲午中日戰爭帶來的民族危機密切相關,青年學生紛紛去日本學習救亡圖存之道,故B正確;C、結合所學知識,留日學生人數激增的主要歷史背景是民族危機的加深,“民間經濟的發展”不屬于主要歷史背景,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洋務運動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破產,不符合材料時間,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清末新政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0.(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毛澤東說:“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下列說法與材料中的“新”相符的是( )A.斗爭方式方面 B.國共合作方面C.指導思想方面 D.經濟基礎方面【答案】C【知識點】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斗爭方式方面沒有發生變化,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第一次國共合作于1924年達成,與材料中的“新”不符,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從此有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故C正確;D、結合所學知識,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經濟基礎方面沒有發生變化,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識記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1.(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1928年,張學良致電國民黨中央,宣布東三省易幟,降下五色旗,升起青天白日旗,歸順南京國民政府,并提議將12月29日東北易幟日作為“國民黨統一中國紀念日”。東北易幟( )A.從形式上基本統一了全國 B.結束了各地軍閥混戰局面C.激發了民主人士參政熱情 D.實現了大革命的既定目標【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張學良致電國民黨中央,宣布東三省易幟后,并提議將12月29日東北易幟日作為“國黨統一中國紀念日”,可得出從形式上基本統一了全國,故A正確;B、結合所學知識,結束了各地軍閥混戰局面,不符合史實,隨后爆發了中原大戰,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材料未涉及到民主黨派的參政情況,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東北易幟沒有實現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標,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東北易幟的影響,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2.(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如圖所示是1938年7月19日,白求恩寄給紐約朋友信中的部分內容。晉察冀根據地占領的山西、察哈爾、河北三個省的部分地區,已經完全被日軍包圍了,日軍占領了鐵路沿線的所有城鎮,但是八路軍仍控制著整個鄉村,這里也是游擊隊的中心,由統一戰線政府領導。上述內容表明,白求恩( )A.否定共產黨堅持的全面抗戰路線B.認為敵后戰場已成為抗戰的主戰場C.充分肯定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戰D.強調相持階段共產黨中流砥柱地位【答案】C【知識點】抗日戰爭的敵后戰場【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否定共產黨堅持的全面抗戰路線 ”與題意不符,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通過白求恩的信件內容并不能看出敵后戰場的地位,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在晉察冀根據地,日本侵略者占領鐵路沿線和城鎮,但是由中共領導的八路軍控制整個鄉村,成為游擊隊的中心,這里可以看出白求恩對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成就非常認可,即充分肯定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戰,故C正確;D、結合所學知識,1938年10月進入抗戰相持階段,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敵后戰場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3.(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如圖所示為米谷的漫畫《眼睛一眨,母雞變鴨》,漫畫中的黑布上雖寫著民主,可不知道主席臺上的人手在布下搗鼓什么。它所反映的內容( )A.揭露了國民黨假民主真獨裁的面目B.粉飾了國民黨政府的專制獨裁統治C.延緩了解放戰爭的歷史進程D.表達了人們建立民主政權的愿望【答案】A【知識點】重慶談判【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1946年”“黑布上雖寫著民主,可不知道主席臺上的人手在布下搗鼓什么”可知,抗戰勝利后,國民黨政府逆時代潮流而動,試圖堅持其一黨獨裁,漫畫《眼睛一眨,母雞變鴨》揭露了國民黨假民主真獨裁的面目,故A正確;B、結合所學知識,該漫畫具有諷刺意義,并不是粉飾國民黨政府的專制獨裁統治,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材料揭露了國民黨假民主真獨裁的面目,未體現對解放戰爭歷史進程的影響,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材料未涉及人們對建立民主政權的愿望,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重慶談判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4.(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1954年6月底,周恩來總理對印度和緬甸進行了訪問,發表了中印、中緬兩國總理的聯合聲明,宣布了指導中印、中緬關系的基本準則。該準則是( )A.“求同存異”方針 B.結伴而不結盟政策C.一個中國的原則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答案】D【知識點】新中國的外交政策與外交成就【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求同存異”方針是在1955年萬隆會議提出的,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結伴而不結盟政策是針對國家發展而提出的準則,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一個中國的原則是針對臺灣問題而提出的,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周恩來總理對印度和緬甸進行了訪問時,提出了睦鄰友好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故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識記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5.(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表2所示為20世紀90年代中國商品出口結構與進口結構的變化情況。這些變化主要是由于( )表2時間 初級產品/% 工業制成品/% 化工產品/% 輕紡、橡膠、礦冶制品/% 機械運輸設備/% 雜項制品及其他/%出口 進口 出口 進口 出口 進口 出口 進口 出口 進口 出口 進口1991 22.5 17.0 77.5 83.0 5.3 14.5 20.1 16.4 10.0 30.7 42.1 21.31993 18.2 13.7 81.8 86.3 5.0 9.3 17.9 27.4 16.7 43.3 42.3 6.21995 14.4 18.5 85.6 81.5 6.1 13.1 21.7 21.8 21.1 39.9 36.7 6.81997 13.1 20.1 86.9 79.9 5.6 13.6 18.8 22.6 23.9 37.1 38.6 6.61999 10.2 16.2 89.8 83.8 5.3 14.5 17.1 20.7 30.2 41.9 37.2 6.7A.國家重視和優先發展重工業 B.中國與世界經濟的全方位接軌C.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與發展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答案】C【知識點】改革開放以來的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擴大【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20世紀90年代,中國強調重工業、輕工業協調發展,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中國與世界經濟的全方位接軌, “全方位接軌”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中國的工業化水平顯著提高,中國商品出口結構和進口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故C正確;D、結合所學知識,21世紀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改革開放的影響,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6.(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2014年2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釣魚臺國賓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連戰表示:我們要鞏固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堅定推動兩岸互助合作,讓臺灣各界越來越多投入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這反映了( )A.臺灣當局認同中共統一方針B.兩岸合作消除“臺獨”勢力的干擾C.兩岸敵對關系已被徹底終結D.祖國統一符合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答案】D【知識點】“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材料沒有體現出臺灣當局的態度,無法得出相關結論,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消除臺獨勢力”的說法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 兩岸敵對關系已被徹底終結”表述錯誤,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我們要鞏固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認可“九二共識”,推動兩岸合作,反映了祖國統一符合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故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一國兩制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7.(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兩漢時期,中央政府在匈奴人集中分布的區域建立了不同于內地的屬國和道。唐代統治者在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區設羈縻府州,實行羈縻統治。由于邊疆地處多民族交匯地帶,塞外游牧民族侵擾中原和內部邊民叛亂的情況時有發生。漢唐兩朝對邊疆少數民族均采取“順者以德服,逆者以兵臨”之恩威并施手段,對邊疆的少數民族叛亂勢力予以堅決的軍事打擊。漢唐兩朝通過移民實邊、大興屯田等措施,以發展經濟為紐帶,以開展貿易為手段,實現了中原與邊疆地區經濟上的往來互洽。為了實現大一統的政治訴求,漢唐兩朝統治者一直重視對邊疆的文教治理,“宣文教以章其化”,積極推行文化治理方略,以增強邊疆各民族對儒家文化的認同,實現邊疆的政治穩定和社會和諧發展以及邊疆與內地的一體化。——摘編自楊麗、葉珍珍《漢、唐北部邊疆治理比較研究》材料二 唐初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來自北面和西面兩個方向,尤其是雄踞漠北的東突厥。唐初集中精力整合內部,而對突厥則采取隱忍防御之策。經過十幾年的勵精圖治,至貞觀三年(629年),唐王朝國力漸盛,于是戰略目標開始從對內轉向對外,戰略方針也從單純防御轉為積極防御,進而發展為攻守兼備。對外的重點是解除正面的威脅,經過貞觀四年(630年)和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兩次大規模對東突厥的反擊作戰,唐軍先后平滅了東突厥頡利可汗及其余部,滅薛延駝,平定鐵勒諸部,北面的威脅基本得以解除。于是唐王朝轉而向西,經略西域。唐軍首先擊敗吐谷渾,在河西隴右建立起牢固的前進基地,進而征討高昌、龜茲等國,設西、伊、庭三州,設置安西四鎮。到唐高宗時,進一步平定西突厥,唐朝不僅恢復并鞏固了在西域的主導地位,而且影響波及中亞地區。至此,唐代治理邊疆的戰略基本達成了預期效果。——摘編自周德鈞《略論唐代治理西域的大戰略》(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漢唐時期邊疆治理政策的共同之處。(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唐代邊疆戰略成功的原因及其意義。【答案】(1)共同之處:實行因俗而治方針;設置軍政管理機構;對叛亂勢力進行軍事打擊;開展移民實邊、大興屯田;重視培養對儒家文化的認同感。(2)原因:唐朝國力的強盛;邊疆戰略積極主動、主次分明;邊疆戰略靈活;承襲了前代的成功經驗。意義:有利于邊疆地區的社會穩定;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促進了邊疆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邊疆地區的民族交融;增進了邊疆地區與中原之間的經濟文化往來。【知識點】唐朝的民族交融與民族治理;漢武帝疆域開拓與民族治理【解析】【分析】(1)共同之處:據材料“兩漢時期,中央政府在匈奴人集中分布的區域建立了不同于內地的屬國和道。唐代統治者在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區設羈縻府州,實行羈縻統治”可知,實行因俗而治方針;據材料“設羈縻府州,實行羈縻統治……對邊疆的少數民族叛亂勢力予以堅決的軍事打擊”可知,設置軍政管理機構和對叛亂勢力進行軍事打擊;據材料“漢唐兩朝通過移民實邊、大興屯田等措施,以發展經濟為紐帶,以開展貿易為手段,實現了中原與邊疆地區經濟上的往來互洽”可知,開展移民實邊、大興屯田;據材料“漢唐兩朝統治者一直重視對邊疆的文教治理……增強邊疆各民族對儒家文化的認同,實現邊疆的政治穩定和社會和諧發展以及邊疆與內地的一體化”可知,重視培養對儒家文化的認同感。(2)原因:據材料“唐王朝國力漸盛,于是戰略目標開始從對內轉向對外”可知,唐朝國力的強盛;據材料“戰略方針也從單純防御轉為積極防御,進而發展為攻守兼備。對外的重點是解除正面的威脅”可知,邊疆戰略積極主動、主次分明,邊疆戰略靈活;據材料“是唐王朝轉而向西,經略西域。唐軍首先擊敗吐谷渾,在河西隴右建立起牢固的前進基地.進而征討高昌、龜茲等國,設西、伊、庭三州,設置安西四鎮”可知,承襲了前代的成功經驗。意義:據材料“唐朝不僅恢復并鞏固了在西域的主導地位”及所學知識可知,有利于邊疆地區的社會穩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對西域地區的管理的影響還可以從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促進了邊疆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邊疆地區的民族交融;增進了邊疆地區與中原之間的經濟文化往來等角度進行說明。【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漢唐時期邊疆治理政策的共同之處,理解唐代邊疆戰略成功的原因及其意義,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8.(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或許是時代的局限,或許是英國用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所以林則徐、魏源等有識之士僅僅對西方的科學技術感興趣。確切地說,他們是對堅船利炮感興趣,他們始終堅信在綱常禮教方面,西方不如中國,從此“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開始影響中國一批又一批人。在內外交困的背景下,“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也從理論進入實踐階段。19世紀末,“中體西用”思想走到了盡頭,然而思想的閘門已經打開。——摘編自紀鋒《略論近現代中國文化思潮的變遷》材料二 所謂中國近代社會思潮,即“在中國近代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的,那些特定的階級、階層、集團的社會心理、人文觀點和理論意識形態的總和”“不管其成敗如何,不管其內蘊的正確程度如何,都從屬于那個歷史性的問題,作為一種社會前途的設計,都是這場社會選擇的答卷”。它們不僅是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不斷學習的必然結果,而且順應了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潮流,是中國近代化歷史過程中的必然產物。這些形成于中國近代社會的社會思潮,既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影響,又深深地打上了中華民族傳統觀念的烙印,體現出了鮮明的特點。——摘編自馬藝銘《淺析中國近代社會思潮》(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從理論進入實踐的標志性事件,并用史實解釋“19世紀末,‘中體西用’思想走到盡頭”。(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近代中國先后出現的社會思潮,并說明其共同特點。【答案】(1)標志性事件:洋務運動的開展。解釋: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政府慘敗,宣告了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的洋務運動的破產,“中體西用”思想在中國已經行不通。(2)社會思潮:“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師夷長技以自強”(或中體西用,或洋務思潮);維新思想;民主革命(或三民主義);民主共和;實業救國;民主與科學;馬克思主義(或社會主義)。共同特點:誕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都有向西方學習的主張;具有鮮明的愛國主義色彩(以救亡圖存為主題);思潮的推動主體是進步知識分子。【知識點】洋務運動;戊戌維新運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武昌起義【解析】【分析】(1)事件: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可知, “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是指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來抵制西方的侵略,洋務派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建立新式海軍,創辦近代企業等,這正是“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從理論進入實踐的表現,所以這個標志性事件是洋務運動。解釋: “19世紀末, ‘中體西用’思想走到盡頭”。就是指洋務運動失敗了,據所學知識,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政府慘敗,宣告了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的洋務運動的破產, “中體西用”思想在中國已經行不通。(2)社會思潮:據材料一“‘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也從理論進入實踐階段”可知思潮一: “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據材料二“在中國近代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的,那些特定的階級、階層、集團的社會心理、人文觀點和理論意識形態的總和”可知,社會思潮還有: “師夷長技以自強”(或中體西用,或洋務思潮)、維新思想;民主革命(或三民主義)民主共和;實業救國;民主與科學;馬克思主義(或社會主義)。共同特點:據材料二“在中國近代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的”,這些社會思潮都誕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據材料二“它們不僅是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不斷學習的必然結果”可知,都有向西方學習的主張;據所學知識,具有鮮明的愛國主義色彩(以救亡圖存為主題)、思潮的推動主體是進步知識分子。【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洋務運動的相關內容,識記近代中國先后出現的社會思潮及其特點,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9.(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我國經濟的發展也不斷融入世界經濟的總體格局中。中國的商品出口貿易總額從1980年的181.2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218萬億美元,占到了全球商品出口貿易總額的8.8%,趕超美國位居全球第二。中國出口商品結構呈現不斷優化的演進趨勢,工業制成品在出口中已占據絕對主導地位。中國的貿易對象遍及全球,已經擴展至220多個國家和地區。——摘編自秦迪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口貿易結構變動及其優化研究》材料二 目前,我國仍然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為主,很多發展中國家與我國具有相似的勞動力價格優勢,導致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競爭越來越激烈。此外,雖然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不斷上升,但是產品技術含量相對較低,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產品比重不高,仍然以機械產品設備和輕紡工業品為主。這些都將嚴重影響我國工業制成品的國際競爭力,不利于工業制成品的出口。此外,近年來一些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使得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面臨嚴峻挑戰。——摘編自陳相芬《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形勢淺析》2011(1) 根據材料一,歸納1978年至2007年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口貿易發展的認識。【答案】(1)發展特點:出口貿易總額增長速度快;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貿易范圍不斷拓展。原因: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相對穩定的國內環境;中國不斷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2)認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也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與此同時,我國的出口貿易面臨競爭壓力增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不利形勢;我國需要不斷升級產業結構,提升出口商品科技含量;繼續深化對外開放,加強國際貿易合作,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維護世界貿易的秩序。【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及其意義;對外開放與經濟特區;改革開放以來的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擴大;改革開放后中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解析】【分析】(1)發展特點:根據材料“商品出口貿易總額從1980年的181.2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218萬億美元,占到了全球商品出口貿易總額的8.8%,趕超美國位居全球第二。”可知,出口貿易總額增長速度快;根據材料“中國出口商品結構呈現不斷優化的演進趨勢,工業制成品在出口中已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可知,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根據材料“中國的貿易對象遍及全球,已經擴展至220多個國家和地區。”可知,貿易范圍不斷拓展。原因:根據材料時間可知,這一時期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后,我國相對穩定的國內環境;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后,中國不斷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潮流;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2)認識:根據材料一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也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根據材料“近年來一些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使得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可知,與此同時,我國的出口貿易面臨競爭壓力增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不利形勢;根據材料“我國仍然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為主,很多發展中國家與我國具有相似的勞動力價格優勢……仍然以機械產品設備和輕紡工業品為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需要不斷升級產業結構,提升出口商品科技含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應該繼續深化對外開放,加強國際貿易合作,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維護世界貿易的秩序。【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1978年至2007年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特點及其原因,理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口貿易發展的影響,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20.(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華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古代中國從中原地區不斷擴展成為領土廣袤的“大一統”國家。“大一統”可謂中國歷史轉動之軸心,不斷推動各民族交融與發展,從而創造了光輝璀璨的中華文化。——摘編自劉余莉、程麗君《“大一統”與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自擬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完整)【答案】論題: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為各民族的交融與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闡述:秦建立起第一個空前統一的封建王朝以后,通過征服南方越族地區,遷徙六國貴族到南方巴蜀等地,推動了這些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漢代開辟絲綢之路,設置西域都護府,極大地推動了西域地區各民族與中原王朝之間的往來。同時,西漢政府進一步加強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使得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加強,各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唐朝中央政府在西域地區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使西域地區各民族能夠繼續通過絲綢之路保持與中原地區的往來,加深了與西域地區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唐朝還積極發展與吐番等周邊少數民族的友好關系,在擴大中原文明的影響力的同時,也推動了與各民族之間的交融。元明清時期,隨著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對邊疆民族地區的經營和管理更加完善和成熟,如元朝設置宣政院專門對吐蕃進行管理,設立北庭都元帥府和宣慰司等以加強對西域的軍務管理,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臺灣;明朝設置奴兒干都司管理東北女真部落;清朝專設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的民族事務,這些措施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使得民族之間的交融達到了新的高度。總之,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為各民族的交融與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古代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鑒,促成了中國各民族共同的歷史進步。【知識點】唐朝的民族交融與民族治理【解析】【分析】首先,閱讀材料,擬定論題,如由材料“中華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大一統’可謂中國歷史轉動之軸心,不斷推動各民族交融與發展,從而創造了光輝璀璨的中華文化”結合中國古代各朝代的民族政策和民族關系可得出論題: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為各民族的交融與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其次,結合中國古代各大一統王朝采取的民族政策和民族關系分析闡釋。如秦統一后,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區,遷徙六國貴族到南方巴蜀等地,推動了這些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漢朝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府,極大地推動了西域地區各民族與中原王朝之間的往來。西漢政府還進一步加強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使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加強,各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唐朝在西域地區設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使西域地區各民族能夠繼續通過絲綢之路保持與中原地區的往來,加深了與西域地區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唐朝還積極發展與吐蕃等周邊少數民族的友好關系,這些舉措在擴大中原文明的影響力的同時也推動了與各民族之間的交融。元明清時期,隨著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對邊疆民族地區的經營和管理更加完善和成熟,如元朝設置宣政院專門對吐進行管理,設立北庭都元帥府和宣慰司等以加強對西域的軍務管理,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臺灣;明朝設置奴兒干都司管理東北女真部落;清朝專設理灌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的民族事務,這些措施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使得民族之間的交融達到了新的高度。最后,綜上所述,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為各民族的交融與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古代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鑒,促成了中國各民族共同的歷史進步。故答案為:論題: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為各民族的交融與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闡述:秦建立起第一個空前統一的封建王朝以后,通過征服南方越族地區,遷徙六國貴族到南方巴蜀等地,推動了這些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漢代開辟絲綢之路,設置西域都護府,極大地推動了西域地區各民族與中原王朝之間的往來。同時,西漢政府進一步加強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使得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加強,各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唐朝中央政府在西域地區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使西域地區各民族能夠繼續通過絲綢之路保持與中原地區的往來,加深了與西域地區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唐朝還積極發展與吐番等周邊少數民族的友好關系,在擴大中原文明的影響力的同時,也推動了與各民族之間的交融。元明清時期,隨著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對邊疆民族地區的經營和管理更加完善和成熟,如元朝設置宣政院專門對吐蕃進行管理,設立北庭都元帥府和宣慰司等以加強對西域的軍務管理,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臺灣;明朝設置奴兒干都司管理東北女真部落;清朝專設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的民族事務,這些措施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使得民族之間的交融達到了新的高度。總之,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為各民族的交融與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古代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鑒,促成了中國各民族共同的歷史進步。【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史綜合,解答本題需要掌握中國古代史的相關知識,考查考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信息、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和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素養。1 / 1河南省許平汝名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開學考試歷史試卷1.(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官僚”之稱,古已有之。在春秋以前,官僚依附于貴族,類似貴族的管家或管事。春秋戰國時期,官僚逐漸成為獨立的社會階層,并依照國家法令或國君的旨意行使職權。這一轉變有利于( )A.統一大業的實現 B.王室地位的穩固C.專制政體的建立 D.華夏認同的強化2.(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秦代婦女從事的行業很廣泛,她們不僅從事農業生產,還可以從事紡織業、礦業等商業活動,某些經營有方的婦女甚至得到了秦始皇的褒獎。由此可知,秦代( )A.社會矛盾趨于緩和 B.男女地位實現平等C.重視發展社會經濟 D.重農抑商政策松弛3.(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西魏時期的府兵制是兵農分離、充滿部落武裝色彩的特殊軍制,統兵大將類同酋長,戰士戶籍不隸州縣。到了隋朝,府兵制與均田制結合起來,軍人戶籍一律歸地方政府管轄。這一變化( )A.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 B.導致了地方勢力的膨脹C.推動了經濟的全面恢復 D.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4.(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宋代出現的話本小說將民間語言作為小說語言進行創作。在人物塑造上,宋代話本小說不再以非凡(英雄)人物為主,而是以平凡人物作為主要的塑造對象。這( )A.使中國古代小說進入鼎盛時期 B.順應了市民階層的審美需求C.反映出宋代文學已完全世俗化 D.挑戰了理學倡導的倫理觀念5.(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如圖所示是從《元史·地理》所記載的相關數據中整理的元代人口統計(單位:戶)。影響圖中人口戶數變化的重要因素是( )A.耕地數量多少 B.國家是否統一C.生產力水平高低 D.民族關系好壞6.(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明代后期,江西景德鎮地區“民間青窯,制作闊大,每座容燒小器千余件”“首尾五日可出器”。民窯出產的瓷器除了極少數是官方委托民窯燒制的外,其余的瓷器絕大部分是作為商品在市場銷售的。這可用于印證明代( )A.商品經濟進入新的繁榮期 B.官營手工業技術較為落后C.國家經濟政策發生了巨變 D.大規模使用自由雇傭勞動7.(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1723年2月,雍正帝規定:“在京滿漢大臣,外省督、撫、提鎮,仍令折奏外……今著各科道,每日一人上密折,輪流具奏,一折只言一事,無論大小寸務,皆許據實敷陳。”這一規定( )A.杜絕了大臣專權 B.擴大了地方官員職權C.強化了君主專制 D.完善了官僚政治體制8.(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有學者在論及中國近代某條約時說道:這一條約的簽訂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和關稅主權,便利了英國對華的商品輸出,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該條約是( )A.《北京條約》 B.《天津條約》C.《南京條約》 D.《馬關條約》9.(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表1所示為清末留日學生人數的統計(累計)。留日學生人數激增的主要歷史背景是( )表1年份 1896 1898 1899 1900 1901 1902(年初) 1902(9月) 1903人數/人 13 61 147 161 274 579 1058 1300多A.近代學制的頒布 B.民族危機的加深C.民間經濟的發展 D.洋務新政的開展10.(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毛澤東說:“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下列說法與材料中的“新”相符的是( )A.斗爭方式方面 B.國共合作方面C.指導思想方面 D.經濟基礎方面11.(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1928年,張學良致電國民黨中央,宣布東三省易幟,降下五色旗,升起青天白日旗,歸順南京國民政府,并提議將12月29日東北易幟日作為“國民黨統一中國紀念日”。東北易幟( )A.從形式上基本統一了全國 B.結束了各地軍閥混戰局面C.激發了民主人士參政熱情 D.實現了大革命的既定目標12.(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如圖所示是1938年7月19日,白求恩寄給紐約朋友信中的部分內容。晉察冀根據地占領的山西、察哈爾、河北三個省的部分地區,已經完全被日軍包圍了,日軍占領了鐵路沿線的所有城鎮,但是八路軍仍控制著整個鄉村,這里也是游擊隊的中心,由統一戰線政府領導。上述內容表明,白求恩( )A.否定共產黨堅持的全面抗戰路線B.認為敵后戰場已成為抗戰的主戰場C.充分肯定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戰D.強調相持階段共產黨中流砥柱地位13.(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如圖所示為米谷的漫畫《眼睛一眨,母雞變鴨》,漫畫中的黑布上雖寫著民主,可不知道主席臺上的人手在布下搗鼓什么。它所反映的內容( )A.揭露了國民黨假民主真獨裁的面目B.粉飾了國民黨政府的專制獨裁統治C.延緩了解放戰爭的歷史進程D.表達了人們建立民主政權的愿望14.(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1954年6月底,周恩來總理對印度和緬甸進行了訪問,發表了中印、中緬兩國總理的聯合聲明,宣布了指導中印、中緬關系的基本準則。該準則是( )A.“求同存異”方針 B.結伴而不結盟政策C.一個中國的原則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5.(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表2所示為20世紀90年代中國商品出口結構與進口結構的變化情況。這些變化主要是由于( )表2時間 初級產品/% 工業制成品/% 化工產品/% 輕紡、橡膠、礦冶制品/% 機械運輸設備/% 雜項制品及其他/%出口 進口 出口 進口 出口 進口 出口 進口 出口 進口 出口 進口1991 22.5 17.0 77.5 83.0 5.3 14.5 20.1 16.4 10.0 30.7 42.1 21.31993 18.2 13.7 81.8 86.3 5.0 9.3 17.9 27.4 16.7 43.3 42.3 6.21995 14.4 18.5 85.6 81.5 6.1 13.1 21.7 21.8 21.1 39.9 36.7 6.81997 13.1 20.1 86.9 79.9 5.6 13.6 18.8 22.6 23.9 37.1 38.6 6.61999 10.2 16.2 89.8 83.8 5.3 14.5 17.1 20.7 30.2 41.9 37.2 6.7A.國家重視和優先發展重工業 B.中國與世界經濟的全方位接軌C.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與發展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16.(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2014年2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釣魚臺國賓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連戰表示:我們要鞏固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堅定推動兩岸互助合作,讓臺灣各界越來越多投入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這反映了( )A.臺灣當局認同中共統一方針B.兩岸合作消除“臺獨”勢力的干擾C.兩岸敵對關系已被徹底終結D.祖國統一符合中華民族根本利益17.(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兩漢時期,中央政府在匈奴人集中分布的區域建立了不同于內地的屬國和道。唐代統治者在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區設羈縻府州,實行羈縻統治。由于邊疆地處多民族交匯地帶,塞外游牧民族侵擾中原和內部邊民叛亂的情況時有發生。漢唐兩朝對邊疆少數民族均采取“順者以德服,逆者以兵臨”之恩威并施手段,對邊疆的少數民族叛亂勢力予以堅決的軍事打擊。漢唐兩朝通過移民實邊、大興屯田等措施,以發展經濟為紐帶,以開展貿易為手段,實現了中原與邊疆地區經濟上的往來互洽。為了實現大一統的政治訴求,漢唐兩朝統治者一直重視對邊疆的文教治理,“宣文教以章其化”,積極推行文化治理方略,以增強邊疆各民族對儒家文化的認同,實現邊疆的政治穩定和社會和諧發展以及邊疆與內地的一體化。——摘編自楊麗、葉珍珍《漢、唐北部邊疆治理比較研究》材料二 唐初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來自北面和西面兩個方向,尤其是雄踞漠北的東突厥。唐初集中精力整合內部,而對突厥則采取隱忍防御之策。經過十幾年的勵精圖治,至貞觀三年(629年),唐王朝國力漸盛,于是戰略目標開始從對內轉向對外,戰略方針也從單純防御轉為積極防御,進而發展為攻守兼備。對外的重點是解除正面的威脅,經過貞觀四年(630年)和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兩次大規模對東突厥的反擊作戰,唐軍先后平滅了東突厥頡利可汗及其余部,滅薛延駝,平定鐵勒諸部,北面的威脅基本得以解除。于是唐王朝轉而向西,經略西域。唐軍首先擊敗吐谷渾,在河西隴右建立起牢固的前進基地,進而征討高昌、龜茲等國,設西、伊、庭三州,設置安西四鎮。到唐高宗時,進一步平定西突厥,唐朝不僅恢復并鞏固了在西域的主導地位,而且影響波及中亞地區。至此,唐代治理邊疆的戰略基本達成了預期效果。——摘編自周德鈞《略論唐代治理西域的大戰略》(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漢唐時期邊疆治理政策的共同之處。(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唐代邊疆戰略成功的原因及其意義。18.(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或許是時代的局限,或許是英國用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所以林則徐、魏源等有識之士僅僅對西方的科學技術感興趣。確切地說,他們是對堅船利炮感興趣,他們始終堅信在綱常禮教方面,西方不如中國,從此“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開始影響中國一批又一批人。在內外交困的背景下,“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也從理論進入實踐階段。19世紀末,“中體西用”思想走到了盡頭,然而思想的閘門已經打開。——摘編自紀鋒《略論近現代中國文化思潮的變遷》材料二 所謂中國近代社會思潮,即“在中國近代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的,那些特定的階級、階層、集團的社會心理、人文觀點和理論意識形態的總和”“不管其成敗如何,不管其內蘊的正確程度如何,都從屬于那個歷史性的問題,作為一種社會前途的設計,都是這場社會選擇的答卷”。它們不僅是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不斷學習的必然結果,而且順應了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潮流,是中國近代化歷史過程中的必然產物。這些形成于中國近代社會的社會思潮,既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影響,又深深地打上了中華民族傳統觀念的烙印,體現出了鮮明的特點。——摘編自馬藝銘《淺析中國近代社會思潮》(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從理論進入實踐的標志性事件,并用史實解釋“19世紀末,‘中體西用’思想走到盡頭”。(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近代中國先后出現的社會思潮,并說明其共同特點。19.(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我國經濟的發展也不斷融入世界經濟的總體格局中。中國的商品出口貿易總額從1980年的181.2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218萬億美元,占到了全球商品出口貿易總額的8.8%,趕超美國位居全球第二。中國出口商品結構呈現不斷優化的演進趨勢,工業制成品在出口中已占據絕對主導地位。中國的貿易對象遍及全球,已經擴展至220多個國家和地區。——摘編自秦迪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口貿易結構變動及其優化研究》材料二 目前,我國仍然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為主,很多發展中國家與我國具有相似的勞動力價格優勢,導致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競爭越來越激烈。此外,雖然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不斷上升,但是產品技術含量相對較低,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產品比重不高,仍然以機械產品設備和輕紡工業品為主。這些都將嚴重影響我國工業制成品的國際競爭力,不利于工業制成品的出口。此外,近年來一些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使得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面臨嚴峻挑戰。——摘編自陳相芬《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形勢淺析》2011(1) 根據材料一,歸納1978年至2007年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口貿易發展的認識。20.(2024高一下·河南開學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華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古代中國從中原地區不斷擴展成為領土廣袤的“大一統”國家。“大一統”可謂中國歷史轉動之軸心,不斷推動各民族交融與發展,從而創造了光輝璀璨的中華文化。——摘編自劉余莉、程麗君《“大一統”與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自擬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完整)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統一大業的實現”在秦朝完成,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在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地位下降,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春秋戰國時期,官僚逐漸成為獨立的社會階層,并依照國家法令或國君的旨意行使職權。”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分封制的瓦解,貴族政治逐步衰弱,君主權力提升,而依照國家法令或國君的旨意行使職權的官僚,成為君主實行專制統治的重要工具,這有助于專制政體的建立,故C正確;D、結合所學知識,“華夏認同的強化”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君主專制政體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2.【答案】C【知識點】秦朝的統一措施及其影響【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僅從婦女從事的行業,無法得出社會矛盾的信息,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秦朝男女并未實現平等,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她們不僅從事農業生產,還可以從事紡織業、礦業等商業活動,某些經營有方的婦女甚至得到了秦始皇的褒獎”,可知,秦朝政府鼓勵婦女從事農業以及其他行業,以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故C正確;D、結合所學知識,材料并未說明重農抑商政策的相關信息,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秦朝重視農業發展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3.【答案】D【知識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隋的改革只是改變戶籍的管理,財政問題沒有改變,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隋的改革是有利于抑制地方勢力的膨脹,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軍事制度的改革,和隋經濟的發展關聯不大,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西魏時期的府兵制是兵農分離、充滿部落武裝色彩的特殊軍制,統兵大將類同酋長,戰士戶籍不隸州縣。”可知,府兵的統領權利過大,容易造成分裂割據的局面,隋的改革為軍人戶籍一律歸地方政府管轄,權利掌控在地方官員手中,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故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隋朝兵制改革的作用,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4.【答案】B【知識點】宋元時期的文學藝術【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明清時期是中國小說的鼎盛時期,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宋代的話本小說以民間語言進行創作,將平凡人物作為主要的塑造對象,這反映了宋代文學的世俗化和平民化,順應了市民階層的審美需求,故B正確;C、結合所學知識,宋代文學已完全世俗化, “完全世俗化”表述夸大,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理學倫理是指三綱五常,材料中沒有涉及理學的信息,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宋代文學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5.【答案】B【知識點】蒙古崛起與元朝的統一【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材料里沒有提到耕地信息,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元朝人口大幅度增加是在元朝統一之后,故B正確;C、結合所學知識,材料沒有涉及生產力高低的信息,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材料未涉及民族關系,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元朝戶口數變化的原因,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6.【答案】A【知識點】明清時期商業的發展【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民窯出產的瓷器除了極少數是官方委托民窯燒制的外,其余的瓷器絕大部分是作為商品在市場銷售的”可知,這表明在明代后期,景德鎮地區的瓷器生產已經高度商業化,瓷器大量作為商品在市場上銷售,這反映了當時商品經濟的繁榮和發展,故A正確;B、結合所學知識,材料中并沒有直接提及官營手工業技術的水平如何,只提到官方會委托民窯燒制瓷器,但這并不能說明官營手工業技術落后,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材料中只提到了民窯生產瓷器并大量銷售的情況,并沒有涉及國家經濟政策的變化,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材料中沒有提到關于自由雇傭勞動的使用情況,只提到了民窯的生產和銷售情況,“大規模使用自由雇傭勞動”無法從材料中推斷,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明朝商品經濟發展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7.【答案】C【知識點】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杜絕了大臣專權,表述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材料未涉及官員職權的變化,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清朝雍正時期擴大了官員呈報奏折的范圍,有利于皇帝加強對管理隊伍的管理,強化了君主專制,故C正確;D、結合所學知識,材料未涉及對官僚機構的調整,不能得出完善了官僚政治體制,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8.【答案】C【知識點】鴉片戰爭及其影響【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北京條約》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簽訂的,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進一步加深,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天津條約》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簽訂的,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進一步加深,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第一次鴉片戰爭后簽訂的《南京條約》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會,故C正確;D、結合所學知識,《馬關條約》是在甲午中日戰爭后簽訂的,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大大加深,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南京條約》的影響,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9.【答案】B【知識點】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留日學生人數激增的主要歷史背景是民族危機的加深,而“近代學制的頒布”發生于清末新政時期,不能解釋1896年—1900年間留學人數變化,也不屬于主要歷史背景,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從1896年到1903年,中國留日學生人數基本呈現快速遞增態勢。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和甲午中日戰爭帶來的民族危機密切相關,青年學生紛紛去日本學習救亡圖存之道,故B正確;C、結合所學知識,留日學生人數激增的主要歷史背景是民族危機的加深,“民間經濟的發展”不屬于主要歷史背景,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洋務運動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破產,不符合材料時間,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清末新政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0.【答案】C【知識點】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斗爭方式方面沒有發生變化,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第一次國共合作于1924年達成,與材料中的“新”不符,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從此有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故C正確;D、結合所學知識,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經濟基礎方面沒有發生變化,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識記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1.【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張學良致電國民黨中央,宣布東三省易幟后,并提議將12月29日東北易幟日作為“國黨統一中國紀念日”,可得出從形式上基本統一了全國,故A正確;B、結合所學知識,結束了各地軍閥混戰局面,不符合史實,隨后爆發了中原大戰,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材料未涉及到民主黨派的參政情況,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東北易幟沒有實現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標,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東北易幟的影響,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2.【答案】C【知識點】抗日戰爭的敵后戰場【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否定共產黨堅持的全面抗戰路線 ”與題意不符,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通過白求恩的信件內容并不能看出敵后戰場的地位,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在晉察冀根據地,日本侵略者占領鐵路沿線和城鎮,但是由中共領導的八路軍控制整個鄉村,成為游擊隊的中心,這里可以看出白求恩對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成就非常認可,即充分肯定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戰,故C正確;D、結合所學知識,1938年10月進入抗戰相持階段,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敵后戰場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3.【答案】A【知識點】重慶談判【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1946年”“黑布上雖寫著民主,可不知道主席臺上的人手在布下搗鼓什么”可知,抗戰勝利后,國民黨政府逆時代潮流而動,試圖堅持其一黨獨裁,漫畫《眼睛一眨,母雞變鴨》揭露了國民黨假民主真獨裁的面目,故A正確;B、結合所學知識,該漫畫具有諷刺意義,并不是粉飾國民黨政府的專制獨裁統治,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材料揭露了國民黨假民主真獨裁的面目,未體現對解放戰爭歷史進程的影響,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材料未涉及人們對建立民主政權的愿望,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重慶談判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4.【答案】D【知識點】新中國的外交政策與外交成就【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求同存異”方針是在1955年萬隆會議提出的,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結伴而不結盟政策是針對國家發展而提出的準則,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一個中國的原則是針對臺灣問題而提出的,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周恩來總理對印度和緬甸進行了訪問時,提出了睦鄰友好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故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識記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5.【答案】C【知識點】改革開放以來的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擴大【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20世紀90年代,中國強調重工業、輕工業協調發展,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中國與世界經濟的全方位接軌, “全方位接軌”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中國的工業化水平顯著提高,中國商品出口結構和進口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故C正確;D、結合所學知識,21世紀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改革開放的影響,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6.【答案】D【知識點】“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材料沒有體現出臺灣當局的態度,無法得出相關結論,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消除臺獨勢力”的說法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 兩岸敵對關系已被徹底終結”表述錯誤,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我們要鞏固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認可“九二共識”,推動兩岸合作,反映了祖國統一符合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故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一國兩制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7.【答案】(1)共同之處:實行因俗而治方針;設置軍政管理機構;對叛亂勢力進行軍事打擊;開展移民實邊、大興屯田;重視培養對儒家文化的認同感。(2)原因:唐朝國力的強盛;邊疆戰略積極主動、主次分明;邊疆戰略靈活;承襲了前代的成功經驗。意義:有利于邊疆地區的社會穩定;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促進了邊疆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邊疆地區的民族交融;增進了邊疆地區與中原之間的經濟文化往來。【知識點】唐朝的民族交融與民族治理;漢武帝疆域開拓與民族治理【解析】【分析】(1)共同之處:據材料“兩漢時期,中央政府在匈奴人集中分布的區域建立了不同于內地的屬國和道。唐代統治者在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區設羈縻府州,實行羈縻統治”可知,實行因俗而治方針;據材料“設羈縻府州,實行羈縻統治……對邊疆的少數民族叛亂勢力予以堅決的軍事打擊”可知,設置軍政管理機構和對叛亂勢力進行軍事打擊;據材料“漢唐兩朝通過移民實邊、大興屯田等措施,以發展經濟為紐帶,以開展貿易為手段,實現了中原與邊疆地區經濟上的往來互洽”可知,開展移民實邊、大興屯田;據材料“漢唐兩朝統治者一直重視對邊疆的文教治理……增強邊疆各民族對儒家文化的認同,實現邊疆的政治穩定和社會和諧發展以及邊疆與內地的一體化”可知,重視培養對儒家文化的認同感。(2)原因:據材料“唐王朝國力漸盛,于是戰略目標開始從對內轉向對外”可知,唐朝國力的強盛;據材料“戰略方針也從單純防御轉為積極防御,進而發展為攻守兼備。對外的重點是解除正面的威脅”可知,邊疆戰略積極主動、主次分明,邊疆戰略靈活;據材料“是唐王朝轉而向西,經略西域。唐軍首先擊敗吐谷渾,在河西隴右建立起牢固的前進基地.進而征討高昌、龜茲等國,設西、伊、庭三州,設置安西四鎮”可知,承襲了前代的成功經驗。意義:據材料“唐朝不僅恢復并鞏固了在西域的主導地位”及所學知識可知,有利于邊疆地區的社會穩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對西域地區的管理的影響還可以從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促進了邊疆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邊疆地區的民族交融;增進了邊疆地區與中原之間的經濟文化往來等角度進行說明。【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漢唐時期邊疆治理政策的共同之處,理解唐代邊疆戰略成功的原因及其意義,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8.【答案】(1)標志性事件:洋務運動的開展。解釋: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政府慘敗,宣告了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的洋務運動的破產,“中體西用”思想在中國已經行不通。(2)社會思潮:“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師夷長技以自強”(或中體西用,或洋務思潮);維新思想;民主革命(或三民主義);民主共和;實業救國;民主與科學;馬克思主義(或社會主義)。共同特點:誕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都有向西方學習的主張;具有鮮明的愛國主義色彩(以救亡圖存為主題);思潮的推動主體是進步知識分子。【知識點】洋務運動;戊戌維新運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武昌起義【解析】【分析】(1)事件: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可知, “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是指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來抵制西方的侵略,洋務派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建立新式海軍,創辦近代企業等,這正是“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從理論進入實踐的表現,所以這個標志性事件是洋務運動。解釋: “19世紀末, ‘中體西用’思想走到盡頭”。就是指洋務運動失敗了,據所學知識,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政府慘敗,宣告了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的洋務運動的破產, “中體西用”思想在中國已經行不通。(2)社會思潮:據材料一“‘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也從理論進入實踐階段”可知思潮一: “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據材料二“在中國近代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的,那些特定的階級、階層、集團的社會心理、人文觀點和理論意識形態的總和”可知,社會思潮還有: “師夷長技以自強”(或中體西用,或洋務思潮)、維新思想;民主革命(或三民主義)民主共和;實業救國;民主與科學;馬克思主義(或社會主義)。共同特點:據材料二“在中國近代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的”,這些社會思潮都誕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據材料二“它們不僅是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不斷學習的必然結果”可知,都有向西方學習的主張;據所學知識,具有鮮明的愛國主義色彩(以救亡圖存為主題)、思潮的推動主體是進步知識分子。【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洋務運動的相關內容,識記近代中國先后出現的社會思潮及其特點,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9.【答案】(1)發展特點:出口貿易總額增長速度快;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貿易范圍不斷拓展。原因: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相對穩定的國內環境;中國不斷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2)認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也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與此同時,我國的出口貿易面臨競爭壓力增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不利形勢;我國需要不斷升級產業結構,提升出口商品科技含量;繼續深化對外開放,加強國際貿易合作,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維護世界貿易的秩序。【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及其意義;對外開放與經濟特區;改革開放以來的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擴大;改革開放后中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解析】【分析】(1)發展特點:根據材料“商品出口貿易總額從1980年的181.2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218萬億美元,占到了全球商品出口貿易總額的8.8%,趕超美國位居全球第二。”可知,出口貿易總額增長速度快;根據材料“中國出口商品結構呈現不斷優化的演進趨勢,工業制成品在出口中已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可知,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根據材料“中國的貿易對象遍及全球,已經擴展至220多個國家和地區。”可知,貿易范圍不斷拓展。原因:根據材料時間可知,這一時期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后,我國相對穩定的國內環境;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后,中國不斷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潮流;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2)認識:根據材料一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也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根據材料“近年來一些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使得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可知,與此同時,我國的出口貿易面臨競爭壓力增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不利形勢;根據材料“我國仍然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為主,很多發展中國家與我國具有相似的勞動力價格優勢……仍然以機械產品設備和輕紡工業品為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需要不斷升級產業結構,提升出口商品科技含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應該繼續深化對外開放,加強國際貿易合作,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維護世界貿易的秩序。【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1978年至2007年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特點及其原因,理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口貿易發展的影響,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20.【答案】論題: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為各民族的交融與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闡述:秦建立起第一個空前統一的封建王朝以后,通過征服南方越族地區,遷徙六國貴族到南方巴蜀等地,推動了這些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漢代開辟絲綢之路,設置西域都護府,極大地推動了西域地區各民族與中原王朝之間的往來。同時,西漢政府進一步加強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使得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加強,各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唐朝中央政府在西域地區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使西域地區各民族能夠繼續通過絲綢之路保持與中原地區的往來,加深了與西域地區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唐朝還積極發展與吐番等周邊少數民族的友好關系,在擴大中原文明的影響力的同時,也推動了與各民族之間的交融。元明清時期,隨著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對邊疆民族地區的經營和管理更加完善和成熟,如元朝設置宣政院專門對吐蕃進行管理,設立北庭都元帥府和宣慰司等以加強對西域的軍務管理,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臺灣;明朝設置奴兒干都司管理東北女真部落;清朝專設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的民族事務,這些措施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使得民族之間的交融達到了新的高度。總之,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為各民族的交融與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古代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鑒,促成了中國各民族共同的歷史進步。【知識點】唐朝的民族交融與民族治理【解析】【分析】首先,閱讀材料,擬定論題,如由材料“中華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大一統’可謂中國歷史轉動之軸心,不斷推動各民族交融與發展,從而創造了光輝璀璨的中華文化”結合中國古代各朝代的民族政策和民族關系可得出論題: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為各民族的交融與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其次,結合中國古代各大一統王朝采取的民族政策和民族關系分析闡釋。如秦統一后,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區,遷徙六國貴族到南方巴蜀等地,推動了這些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漢朝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府,極大地推動了西域地區各民族與中原王朝之間的往來。西漢政府還進一步加強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使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加強,各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唐朝在西域地區設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使西域地區各民族能夠繼續通過絲綢之路保持與中原地區的往來,加深了與西域地區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唐朝還積極發展與吐蕃等周邊少數民族的友好關系,這些舉措在擴大中原文明的影響力的同時也推動了與各民族之間的交融。元明清時期,隨著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對邊疆民族地區的經營和管理更加完善和成熟,如元朝設置宣政院專門對吐進行管理,設立北庭都元帥府和宣慰司等以加強對西域的軍務管理,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臺灣;明朝設置奴兒干都司管理東北女真部落;清朝專設理灌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的民族事務,這些措施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使得民族之間的交融達到了新的高度。最后,綜上所述,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為各民族的交融與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古代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鑒,促成了中國各民族共同的歷史進步。故答案為:論題: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為各民族的交融與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闡述:秦建立起第一個空前統一的封建王朝以后,通過征服南方越族地區,遷徙六國貴族到南方巴蜀等地,推動了這些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漢代開辟絲綢之路,設置西域都護府,極大地推動了西域地區各民族與中原王朝之間的往來。同時,西漢政府進一步加強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使得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加強,各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唐朝中央政府在西域地區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使西域地區各民族能夠繼續通過絲綢之路保持與中原地區的往來,加深了與西域地區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唐朝還積極發展與吐番等周邊少數民族的友好關系,在擴大中原文明的影響力的同時,也推動了與各民族之間的交融。元明清時期,隨著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對邊疆民族地區的經營和管理更加完善和成熟,如元朝設置宣政院專門對吐蕃進行管理,設立北庭都元帥府和宣慰司等以加強對西域的軍務管理,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臺灣;明朝設置奴兒干都司管理東北女真部落;清朝專設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的民族事務,這些措施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使得民族之間的交融達到了新的高度。總之,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為各民族的交融與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古代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鑒,促成了中國各民族共同的歷史進步。【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史綜合,解答本題需要掌握中國古代史的相關知識,考查考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信息、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和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素養。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河南省許平汝名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開學考試歷史試卷(學生版).docx 河南省許平汝名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開學考試歷史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