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東省湛江市雷州市重點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開學考試歷史試題一、選擇題(20 小題,每小題 3 分,共 60 分。)1.(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呂氏春秋》記載,周族的先祖后稷將“耕織 ”視為“本教 ”,受其影響,“天子親率諸侯耕帝藉 田 ”,大夫、士也分工參與其中;與此同時,“后妃率九嬪蠶于郊,桑于公田 ”。這些陳述意在( )A.復興天子親耕制度 B.傳播男尊女卑觀念C.還原周初歷史風貌 D.宣揚以農為本思想2.(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東漢察舉制注重孝廉一科,郡國守相進行察舉,主要根據鄉黨的聲望,稱為鄉舉里選。隨著地方 豪族勢力的發展,封建國家的行政組織日趨癱瘓,鄉黨輿論逐漸被官僚家族(同時又是豪強)所 支配。這一變化導致東漢時期( )A.地方長官失去舉薦人才的權力 B.門閥政治的逐漸形成C.門第族望成為選官的主要依據 D.九品中正制正式確立3.(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隋唐時期,文才、辯才類的婦女事跡在正史中基本絕跡,而在“禮教 ”“貞節 ”“孝義 ”三大類中, 婦女的人數、事跡相較于前代都有增加。這表明隋唐時期( )A.史學評論具有多元性 B.政府更加注重倫理教化C.理學影響進一步擴大 D.婦女階層文化素質下降4.(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北宋時,東京汴河兩岸出現了大量“行市”,這種商業模式逐漸得到了朝廷的認可。官府為了盈收,也參與到商業競爭中,如開設果子行、面行、肉行等。這說明北宋( )A.打破坊市時空限制 B.朝廷開展商品專賣C.城市經濟功能增強 D.改變重農抑商政策5.(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宋代《慶元倉庫令》篇幅龐雜,其涉及倉儲管理的廣度與深度大大超出前代,其條文共 145 條, 特別是在上供、封樁、點磨、鼓鑄、場務和糴買糧草等方面規定非常細致。就《慶元倉庫令》的內容設置來看,其本質意圖在于( )A.解決積弱積貧 B.順應貨幣經濟C.加強中央集權 D.完善倉儲體制6.(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嘉靖、萬歷年間,內閣制度發展到了鼎盛階段。此時,閣臣不僅朝位班次居六部之上,而且非才 望出眾的尚書、都御史,無資格推補人閣。其五大主要職掌為票擬章奏、書寫詔旨、奏議朝政、封駁帝命、保薦人才。結合所學知識,下列選項中對明代內閣的認識正確的是( )A.內閣大臣成為國家最高行政長官B.內閣名義上可以節制六部C.內閣職權變化取決于皇權的需要D.明代的政治因此日益清明7.(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戶籍制度自秦漢以來便與土地制度、賦役制度形成三位一體,明清時期卻走向與土地制度、賦役 制度分離。這一變化反映了( )A.人身依附控制減弱 B.基層治理的失控C.賦役征收對象擴大 D.貧富差距的縮小8.(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唐朝確立了軍鎮屯戍制度,維護邊疆地區的穩定;元朝設立了宣政院統轄吐蕃事務;清朝推行“改土歸流 ”,維護西南地區的安定。據此可知,唐至清朝的邊疆治理措施( )A.強化了邊疆的軍事管理 B.貫穿了“大一統 ”思想C.確立了因俗而治的方針 D.消除了邊疆地區的隱患9.(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1877 年— 1879 年,清政府在臺灣和天津架設了軍用電報線,到 1902 年,陸續建成多條電報線。 此舉旨在( )A.推動中國通訊近代化發展 B.抵制西方國家的殖民侵略C.促進地區間的交流和聯系 D.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和管理10.(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1907年東三省總督徐世昌來奉后,認為原盛京將軍府“局勢隘陋,不足以壯觀瞻,且接見外賓,受謁僚屬除旗民號房外,并無司道以下各官廳用”而新建總督府,新督府以西洋式的建筑風格為主,同時飾有中式傳統紋樣如祥云、龍紋等。新落成的總督府建筑樣式反映了( )A.清末政局對建筑文化的影響 B.晚清地方大員的奢侈腐化C.列強已經控制中國建筑行業 D.近代東北社會習俗的改變11.(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下表為南京國民政府進口稅率的調整表。它的調整( )時間 稅率1928 年 分為 7 級:7.5%、10%、12.5%、15%、17.5%、22.5%、27.5%1930 年 分為 12 級:5%、7.5%、10%、12.5%、15%、17.5%、20%、25%、30%、35%、40%、50%1933 年 分為 14 級:5%,7.5%、10%、12.5%、15%、17.5%、20%、25%、30%、40%、50%、60%、70%、 80%A.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B.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C.真正實現了國家關稅自主權 D.擺脫了經濟危機的影響12.(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1931 年 11 月,中共在江西瑞金成立了工農民主專政的“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1937 年 5 月,中 共中央在延安召開了蘇區代表會議,正式提出了“新的民主共和國 ”的概念,它的成分包括無產 階級、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及一切國內同意民族和民主革命的分子。這一變化反映 了( )A.中共革命目標的根本變化 B.中共的工作重心出現轉移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D.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13.(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開國大典前一天,周恩來對外事組強調:“遺留在中國的外國使領館……(中國政府)均不承認 其外交地位。今后的建交工作,要通過談判進行,要他們表明與臺灣斷絕一切外交關系,我們才 予承認。”這反映了當時中國的外交方針是( )A.“求同存異 ” B.“一邊倒 ”C.“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 D.“另起爐灶 ”14.(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在中世紀的英國,肉是奢侈之物。進入15世紀,英國鄉村屠戶的生意逐漸興旺起來,村莊永久性啤酒館相當普遍。這表明( )A.食物物種交流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B.食物儲備技術進步確保人民身體健康C.農業生產效率提升推動飲食結構變化D.君主立憲制政體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15.(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在《法國民法典》中,明確規定每個法國人都享有平等的民事權利……私人可以自由處分屬于自 己的所有財產,并要求一方所有權必須尊重他方所有權,不準強制任何人讓出其所有權,即使由 于公共利益也要給予公正和事先的補償。《法國民法典》的這些規定( )A.意在維護和鞏固資產階級的經濟秩序B.旨在打擊王黨復辟維護共和政體C.為拿破侖的獨裁統治提供了法律依據D.以遵循先例作為基本的法律原則16.(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1875 年,美國密蘇里州憲法宣布授權人口在十萬以上的市可制定憲章,實施地方自治;至一戰 前共有 12 個州實行地方自治。市政府權力涉及到飲用水供應、健康和衛生、城市建設、警察、 消防、教育和福利、娛樂等領域。推動美國地方自治的主要因素是( )A.啟蒙思想的廣泛傳播 B.國內工人運動的有力推動C.鄉鎮自治的歷史傳統 D.城市化進入蓬勃發展時期17.(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下表為19世紀英國議會通過的部分法案。據此可推知,當時英國( )時間 法案 內容1847 年 《河道法令》 禁止污染任何作為公共供水水源,授權衛生管理機構對沒有實施供水防污措施的機構切斷供水。1848 年 《公共衛生法》 要求把污水和廢棄物集中處理,并規定由地方當局負責供應清潔衛 生的飲用水。1855 年 《消除污害法案》 進行大規模的排污系統改造工程。A.城市水網建設先進 B.水源污染問題嚴重C.衛生防疫制度健全 D.衛生立法程序嚴密18.(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有學者在談論某一體系時指出,美國不可能同時實現以下兩個條件:既向世界供應充足的美元,又使其黃金儲備維持在滿足黃金可以兌換承諾所要求的水平。該學者談論的體系可能是( )A.維也納體系 B.凡爾賽—華盛頓體系C.雅爾塔體系 D.布雷頓森林體系19.(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西方國家文官制度具有一些共同特點,凡是文官要在資產階級各政黨之間嚴格保持中立,不得公 開參與政治活動。但我國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努力實現干部工作的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現代化,堅持服務于民的宗旨。造成我國干部制度與西方文官制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兩極格局和冷戰思維的影響 B.西方文官制度存在重大缺陷C.東西方社會制度和國情不同 D.中國干部制度更加科學合理20.(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2023 年,世貿組織副總干事岡薩雷斯表示,雖然當前全球貿易額總體尚可,但仍有很多因素在 損害多邊貿易體制,如不斷加劇的大國競爭、貿易限制性的產業政策的復蘇,以及令人擔憂的補貼競賽,全球面臨走向脫鉤、 自給自足和“技術民族主義 ”的道路。這表明( )A.經濟全球化具有曲折性 B.反全球化思潮成為共識C.多邊貿易體制逐漸瓦解 D.自給自足是新發展方向二、非選擇題(40 分)21.(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社會階層的變動是社會變化的重要表現之一。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士、農、工、商,謂之四民,其說始于《管子》。三代(夏、商、周)之時,民之秀者乃收之鄉序,升之司徒,而謂之士。——顧炎武《日知錄》然戰國者,攻伐最劇烈之時代也,不但不能廢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故士之好武者正復不少。彼輩自成一集團,不與文士混。以兩集團之對立而有新名詞出焉:文者謂之“儒”,武者謂之“俠”,儒重名譽,俠重義氣……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為二。——摘編自顧頡剛《武士與文士之蛻化》材料二:在政治史方面,唐宋轉型卻帶來了與朝向現代性的進步根本不同的變化,這種朝向現代性的進步是以社會流動、商業成長和文化變化為代表的。當平民在政府中取代士族,由士族政治領袖所提供的對王室權威的制衡喪失了。其結果就是中國早期的現代性以不斷增長的獨裁為標志。高度的中央集權和文官化,使王朝免于內部的篡奪,但還是促進了獨裁統治,因為靠出身而不是靠才學獲得皇位的君主,開始成為不變的政治權威和群臣效忠的對象。在內藤看來,這種特殊形態的君主獨裁制貫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國社會,而君主獨裁下的社會階層反而相對平等,也就是平民社會取代了貴族社會。——摘編自(美)包弼德《唐宋轉型的反思——以思想的變化為主》(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春秋戰國時期士人階層的變化狀況并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宋轉型在政治方面的主要特點,并分析北宋時期推動“平民社會”出現的歷史原因。22.(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5 世紀末至 16 世紀初,原產于美洲的糧食作物玉米、馬鈴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 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帶到歐洲,之后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地。美洲作物外傳的同時, 也有很多歐亞作物傳入美洲,如:小麥、大麥、水稻,蘋果、葡萄、檸檬,黃瓜、甜瓜、豌豆,甘蔗 等。此外,歐洲移民還把牛、驢、羊、雞等畜禽傳入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材料二: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與東北地區。但是,僅以這些地區 生產的糧食,猶不足維持明代中葉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開始,有許多新的糧食作物引進中國,最為 重要者為甘薯與玉米。甘薯“畝可得數千斤,勝五谷幾倍 ”,初入中國時,地方官員當作歉收時的救 荒糧,玉米“種一收千,其利甚大 ”。兩者皆富含淀粉,可充主食,以補稻米與麥類之不足,且不拘 土壤與地形,或可在山地種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將過去認為無法使用的土地,一變為農田……因為 土地使用的方式改變,邊緣土地的植被改變,也嚴重地改變了地貌與生態。——摘編自許倬云《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1)據材料一,概括指出 16 世紀以來物種傳播的特點。(2)據材料二并根據所學知識,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傳入中國并得到廣泛種植的原因,簡析其對 明清社會經濟的影響。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商周時期的農業發展【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伴隨著各國的稅制改革,對農業的重視程度提高,在這種背景下,《呂氏春秋》強調周先祖對農業的重視,其目的是宣揚以農為本的思想,D項正確;《呂氏春秋》記載了西周先祖對農業的重視,但沒有要求當今天子親耕,排除A項;重視農業與男尊女卑沒有直接關系,且《呂氏春秋》記載中有“后妃率九嬪蠶于郊,桑于公田”的描述,沒有涉及男尊女卑,排除B項;《呂氏春秋》不是史書,對周初的記載是為了宣揚重視農業,而非還原周初歷史風貌,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 本題考查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農業,解答本題需理解掌握春秋戰國時期的農業發展狀況,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2.【答案】C【知識點】東漢的興衰【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東漢時期察舉制逐漸沒落,官員逐漸被官僚。豪強家族所支配,故導致東漢時期門閥政治逐漸形成,故C項正確;材料雖強調地方豪族勢力的發展,但地方長官仍有推薦人才的權力,排除A項;門第族望成為選官的主要依據是九品中正制,排除C項;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正式確立,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了察舉制,解答本題需理解掌握東漢的察舉制變化及影響,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3.【答案】B【知識點】中國古代鄉約制度【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隋唐時期,正史中“禮教”“貞節”“孝義”三大類的婦女人數和事跡有所增加,這表明隋唐時期政府有意加強對婦女的倫理道德教化,B項正確;記載內容的變化并不能說明史學評論具有多元性,排除A項;理學觀念產生于宋朝時期,排除C項;文才、辯才類的婦女事跡在正史中基本絕跡,并不意味著婦女文化素質下降,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了隋唐的教化,解答本題根據材料主旨隋唐時期政府有意加強對婦女的倫理道德教化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4.【答案】C【知識點】宋元時期的商業發展【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中“這種商業模式漸漸得到了朝廷的認可。官府為了盈收,也參與到商業競爭中,如開設果子行、面行、肉行等"可知,隨著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的經濟功能不斷加強,故C正確;材料未涉及坊市時空限制被打破,排除A;材料沒體現商品專賣的相關信息,排除B;重農抑商政策貫穿于整個封建社會,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宋朝的商業發展,主要考查了北宋“行市”,旨在考查學生對材料的理解掌握和對選項的辨識分析能力。5.【答案】C【知識點】宋初專制集權的加強【解析】【分析】《慶元倉庫令》篇幅龐雜,在上供、封樁、點磨、鼓鑄、場務和糴買糧草等方面規定非常細致,這說明政府對于倉庫的管理非常重視,而倉庫令是中央發布的倉儲命令,其本質意圖在于加強中央集權,故C項正確;《慶元倉庫令》內容關乎倉庫管理,這并不能解決積貧積弱的問題,排除A項;貨幣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最高階段,而宋代尚未進入貨幣經濟,排除B項;D項不是本質意圖,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了宋代中央集權的加強,解答本題根據材料主旨政府重視倉庫的管理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6.【答案】C【知識點】內閣制與省府縣制【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明朝內閣是皇帝的內侍機構,其職權大小取決皇帝的意志,故C項正確;內閣始終沒有取得法定的中央一級行政機構的地位,沒有實權,不能統領百官、六部,故AB兩項錯誤;明朝為了牽制內閣,設司禮監對內閣權力進行制約,導致明朝后期政治腐敗,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明朝的內閣制度,解題的關鍵是對內閣制度的特點和影響的理解,旨在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的能力。7.【答案】A【知識點】明清時期的賦稅制度與“一條鞭法”【解析】【分析】依據材料概括可知:秦漢時期賦役制度的基礎是土地制度和戶籍制度,依據戶籍征收田租和丁稅,承擔徭役、兵役,到了明清時期丁稅合并到地畝征收,戶籍不再是征收賦役的依據,戶籍制度與土地制度、賦役制度分離,表明人身依附控制減弱,A項正確;材料說明的是中國古代戶籍制度與土地制度、賦役制度的變化,未涉及基層治理的失控,排除B項;中國古代戶籍制度與土地制度、賦役制度的變化不會導致賦役征收對象擴大,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財富的分配問題,不能得出貧富差距的縮小,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演變,解答本題關鍵是根據“明清時期卻走向與土地制度、賦役 制度分離”進行分析 ,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8.【答案】B【知識點】唐朝的民族交融與民族治理【解析】【分析】依據材料概括可知:從唐至清邊疆治理采用不同措施,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理,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貫穿了“大一統”思想,B項正確;宣政院、改土歸流不是軍事管理,排除A項;改士歸流不是因俗而治,排除C項;說法過于絕對,不符合史消除了邊疆地區的隱患,實,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解答本題需結合古代對邊疆治理措施及意義進行分析,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9.【答案】B【知識點】洋務運動【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可知,電報涉及消息的傳遞,軍事作戰等方面,清政府建成多條電報線有利于抵制西方國家的殖民侵路,故B項正確;材料中電報線主要為軍用,排除A項;材料中電報線主要為軍用,而非促進地區間的交流和聯系,排除C項;材料中電報線主要為軍用,而非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和管理,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了近代社會生活變化,解答本題關鍵是根據“清政府在臺灣和天津架設了軍用電報線”進行分析,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0.【答案】A【知識點】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 東三省總督徐世昌修建以西洋式的建筑風格為主的總督府是為了接見外賓,由此可見,清末政局對建筑文化的影響,A項正確;晚清地方大員的奢侈腐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材料強調徐世昌主張修建總督府,無法得出列強已經控制中國建筑行業的認識,排除C項;材料不涉及東北社會習俗變化的信息,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近代建筑,解答本題需根據中國近代建筑特點進行分析。11.【答案】A【知識點】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政治與經濟【解析】【分析】依據材料概括可知:可知從稅率的調整來看,整體上進口稅率是增加的,意味著進口商品的價格會增加,故而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故A項正確;南京國民政府自主調整關稅,不能反映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B項,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不能真正實現國家關稅自主權,排除C項;擺脫了經濟危機的影響,說法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了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解答本題關鍵是根據表格中進口稅率不斷增加并結合關稅的作用進行分析,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2.【答案】D【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開辟【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新的民主共和國”及所學可知,隨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步伐的加緊,中華民族面臨的危機日益嚴重。中國共產黨為了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提出了“新的民主共和國”的概念,這有助于團結國內一切力量共同對抗日本的侵略,D項正確;中國共產黨革命的目標并未發生根本性變化,首要目標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排除A項;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實際承認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標志著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排除B項;1949年中共七屆二中全會著重討論了黨的工作重心的戰略轉移,即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的問題,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了中華蘇維埃政權的建設,解答本題關鍵是根據“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新的民主共和國”并結合十年對峙時期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3.【答案】D【知識點】新中國的外交政策與外交成就【解析】【分析】根據材料“遺留在中國的外國使領館.…(中國政府)均不承認其外交地位。今后的建交工作,要通過談判進行,要他們表明與臺灣斷絕一切外交關系,我們才予承認"可知,材料反映了當時中國的外交方針是“另起爐灶”,即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一切舊的屈辱的外交關系,而要在新的基礎上經過談判同各國另行建立的新的平等的外交關系。與材料內容相符,故D項正確;材料反映了當時中國的外交方針是“另起爐灶”,與“求同存異”無關,排除A項;一邊倒”就是中國政府在外交上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排除B項;“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就是先清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殘余勢力,取締帝國主義在華的一切特權,鞏固新中國的獨立和主權,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新中國的外交要求,解答本題要搞清楚新中國初期我國外交方針的特點和當時的國際環境特征,學生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功底。14.【答案】C【知識點】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的交流的影響【解析】【分析】根據“進入15世紀,英國鄉村屠戶的生意逐漸興旺起來,村莊永久性啤酒館相當普遍”分析可知,材料中屠戶生意的興亡和啤酒館的出現體現了人民飲食結構的變化,主要原因是農業的發展,C正確;A錯誤,材料不涉及物種的交流;C錯誤“確保”說法過于絕對化;D錯誤,君主立憲制確立于1689年,與材料時間不相符;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近代歐洲農業的發展,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進入15世紀,英國鄉村屠戶的生意逐漸興旺起來,村莊永久性啤酒館相當普遍”。15.【答案】A【知識點】“大陸法系”【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每個法國人都享有平等的民事權利....私人可以自由處分屬于自己的所有財產”“所有權必須尊重他方所有權,不準強制任何人讓出其所有權”及所學可知,這些規定有利于維護私人財產權不受侵犯,推動了資產階級經濟秩序的法制化,A項正確;1804年拿破侖稱帝,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法國民法典)的目的不是為了維護共和體制,排除B;材料并未涉及““獨裁統治”的相關信息,排除C;《法國民法典》屬于“大陸法系”“英美法系”以遵循先例為基本原則,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了大陸法系,解答本題關鍵是根據《法國民法典》 的內容進行分析,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6.【答案】D【知識點】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解析】【分析】根據材料“1875年,美國密蘇里州憲法宣布授權人口在十萬以上的市可制定憲章,實施地方自治;至一戰前共有12個州實行地方自治。市政府權力涉及到飲用水供應、健康和衛生、城市建設、警察、消防、教育和福利、娛樂等領域”,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中后期,美國城市化進入蓬發展時期,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規模擴大,城市管理出現困難,推動了美國地方自治的發展,故D項正確;啟蒙思想的廣泛傳播是在18世紀,與材料時間不符,故A項錯誤;材料與工人運動無關,故B項錯誤;鄉鎮自治的歷史傳統不是推動美國地方自治的主要因素,故C項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了美國的政治,解答本題關鍵是根據美國城市管理出現問題進行分析,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7.【答案】B【知識點】英國責任內閣制【解析】【分析】根據材料“禁止污染任何作為公共供水水源,授權工生管理機構對沒有實施供水防污措施的機構切斷供水”“要求把污水和廢棄物集中處理,并規定由地方當局負責供應清潔衛生的飲用水”“進行大規模的排污系統改造工程”,可知當時水源污染問題嚴重,故B項正確;材料強調水源污染,未涉及水網建設的信息,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衛生防疫制度的信息,排除C項;材料是19世紀英國議會通過的部分法案,未表明衛生立法程序的信息,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第一次工業革命,解答本題需結合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進行分析,考查學生分析材料信息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8.【答案】D【知識點】“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調整【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既向世界供應充足的美元,又使其黃金儲備維持在滿足黃金可以兌換承諾所要求的水平”及所學知識分析可知,二戰后美國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元與黃金掛鉤,成為了金融領域的霸主,但是這一體系存在自身的缺陷,不能長久維持,材料反映的就是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缺陷,D正確;ABC錯誤,維也納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都是政治體系,與材料中的黃金、美元無關;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二戰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既向世界供應充足的美元,又使其黃金儲備維持在滿足黃金可以兌換承諾所要求的水平”。19.【答案】C【知識點】西方文官制度及其影響【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造成我國公務員制與西方公務員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東西方社會制度和國情不同,C符合題意;ABD選項不屬于主要原因,排除AB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西方的文官制度,解答本題要求學生結合西方文官制度的特點以及我國干部管理制度的特征來分析,學生要有一定的結合所學知識理解題干的能力。20.【答案】A【知識點】經濟全球化【解析】【分析】根據材料“雖然當前全球貿易額總體尚可,但仍有很多因素在損害多邊貿易體制,如不斷加劇的大國競爭、貿易限制性的產業政策的復蘇,以及令人擔憂的補貼競賽,全球面臨走向脫鉤、自給自足和·技術民族主義"的道路。"可知,當今世界仍然有很多因素在損害多邊貿易體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這體現了經濟全球化的曲折性,故A項正確;“反全球化思潮成為共識”表述錯誤,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多邊貿易體制逐漸瓦解的相關信息,表述有誤,排除C項;材料沒有表明自給自足是新發展方向,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經濟全球化,解答本題需結合材料逆全球化的因素進行分析,學生要有一定的結合所學知識理解題干的能力。21.【答案】(1)變化情況:士人地位不斷上升,成為四民之首;士人分化為文士與武士,其社會性格相應發生變化,武士的社會作用相對突出。原因:社會劇烈變動,分封制走向崩潰,禮樂制度遭受沖擊,爭霸兼并戰爭的進行;私學教育發展,“百家爭鳴”局面形成;新興地主掌權倚重士人、禮賢下士,養士之風興盛;推行軍功制,獎勵耕戰;小農經濟的發展,封建經濟形成。(2)特點:皇權失去制衡,專制獨裁加強(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平民社會取代貴族社會。歷史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經濟繁榮,市民階層壯大;科舉制進一步發展,社會階層流動加快;科技進步(如印刷術),教育(如書院)的發展,市民文化繁榮;士族門閥的衰落。【知識點】宋元時期的社會變化;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解析】【分析】(1)第一小問變化狀況:根據材料中三代(夏、商、周)之時,民之秀者乃收之鄉序,升之司徒,而謂之士。.......故士之好武者正復不少。彼輩自成一集團,不與文士混.儒重名譽,俠重義氣等信息概括即可。原因:根據事件戰國時期,需結合戰國時期時代特征,從制度嬗變,百家爭鳴,政治利益角度出發分析即可。(2)特點:需要需要結合唐宋時期政治制度變化表現進行分析。原因:需要從當時宋朝的政治、經濟、思想、教育等方面進行回答。故答案為: (1)變化情況:士人地位不斷上升,成為四民之首;士人分化為文士與武士,其社會性格相應發生變化,武士的社會作用相對突出。原因:社會劇烈變動,分封制走向崩潰,禮樂制度遭受沖擊,爭霸兼并戰爭的進行;私學教育發展,“百家爭鳴”局面形成;新興地主掌權倚重士人、禮賢下士,養士之風興盛;推行軍功制,獎勵耕戰;小農經濟的發展,封建經濟形成。(2)特點:皇權失去制衡,專制獨裁加強(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平民社會取代貴族社會。歷史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經濟繁榮,市民階層壯大;科舉制進一步發展,社會階層流動加快;科技進步(如印刷術),教育(如書院)的發展,市民文化繁榮;士族門閥的衰落。【點評】本題側重考查了學生通過史料來分析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調動并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回答特點類的問題時需要注意分析問題的角度,側重能力的考查。22.【答案】(1)特點:種類多;范圍廣;食物物種為主;雙向交流;歐洲人是主要傳播者(2)原因:新航路開辟后,美洲物種傳入歐洲,進而傳入中國;中國人地矛盾突出;玉米、甘薯等作物產量高,適應性強。影響:積極:擴大了耕地面積,緩解了人地矛盾;豐富了食品資源,增加了糧食供應量;提高了中國社會的抗饑荒能力,促進了人口的增長;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等。消極:過度墾荒造田,導致水土流失,對自然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知識點】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的交流的影響【解析】【分析】(1)特點:通過材料“原產于美洲的高產作物...蔬菜作物”“很多亞洲作物傳入美洲”可以概括得出種類多,范圍廣,以糧食作物為主,是雙向交流。(2)原因:通過材料“僅以這些地區生產的糧食猶不足維持明代中葉以后增加的人口”“且不拘土壤與地形”再結合所學知識從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扔張的角度來概括。積極影響從緩解中國人地矛盾,增加了中國糧食產量,促進中國人口增長和商品經濟發展等角度來分析。消極影響通過材料“改變了地貌與生態”可以概括得出過度的墾荒造田導致水土流失,破壞了生態環境。故答案為:(1)特點:種類多;范圍廣;食物物種為主;雙向交流;歐洲人是主要傳播者(2)原因:新航路開辟后,美洲物種傳入歐洲,進而傳入中國;中國人地矛盾突出;玉米、甘薯等作物產量高,適應性強。影響:積極:擴大了耕地面積,緩解了人地矛盾;豐富了食品資源,增加了糧食供應量;提高了中國社會的抗饑荒能力,促進了人口的增長;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等。消極:過度墾荒造田,導致水土流失,對自然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點評】(1)本題考查新航路的開辟。主要考查新航路開辟后物種傳播的特點。(2)本題考查新航路的開辟。主要考查新航路開辟后高產作物在中國的廣泛種植原因及其影響,解答本題關鍵是學生通過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范圍內物種的交流以及中國高產作物引進的原因和影響,主要考查學生基礎知識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讀能力。1 / 1廣東省湛江市雷州市重點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開學考試歷史試題一、選擇題(20 小題,每小題 3 分,共 60 分。)1.(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呂氏春秋》記載,周族的先祖后稷將“耕織 ”視為“本教 ”,受其影響,“天子親率諸侯耕帝藉 田 ”,大夫、士也分工參與其中;與此同時,“后妃率九嬪蠶于郊,桑于公田 ”。這些陳述意在( )A.復興天子親耕制度 B.傳播男尊女卑觀念C.還原周初歷史風貌 D.宣揚以農為本思想【答案】D【知識點】商周時期的農業發展【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伴隨著各國的稅制改革,對農業的重視程度提高,在這種背景下,《呂氏春秋》強調周先祖對農業的重視,其目的是宣揚以農為本的思想,D項正確;《呂氏春秋》記載了西周先祖對農業的重視,但沒有要求當今天子親耕,排除A項;重視農業與男尊女卑沒有直接關系,且《呂氏春秋》記載中有“后妃率九嬪蠶于郊,桑于公田”的描述,沒有涉及男尊女卑,排除B項;《呂氏春秋》不是史書,對周初的記載是為了宣揚重視農業,而非還原周初歷史風貌,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 本題考查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農業,解答本題需理解掌握春秋戰國時期的農業發展狀況,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2.(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東漢察舉制注重孝廉一科,郡國守相進行察舉,主要根據鄉黨的聲望,稱為鄉舉里選。隨著地方 豪族勢力的發展,封建國家的行政組織日趨癱瘓,鄉黨輿論逐漸被官僚家族(同時又是豪強)所 支配。這一變化導致東漢時期( )A.地方長官失去舉薦人才的權力 B.門閥政治的逐漸形成C.門第族望成為選官的主要依據 D.九品中正制正式確立【答案】C【知識點】東漢的興衰【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東漢時期察舉制逐漸沒落,官員逐漸被官僚。豪強家族所支配,故導致東漢時期門閥政治逐漸形成,故C項正確;材料雖強調地方豪族勢力的發展,但地方長官仍有推薦人才的權力,排除A項;門第族望成為選官的主要依據是九品中正制,排除C項;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正式確立,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了察舉制,解答本題需理解掌握東漢的察舉制變化及影響,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3.(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隋唐時期,文才、辯才類的婦女事跡在正史中基本絕跡,而在“禮教 ”“貞節 ”“孝義 ”三大類中, 婦女的人數、事跡相較于前代都有增加。這表明隋唐時期( )A.史學評論具有多元性 B.政府更加注重倫理教化C.理學影響進一步擴大 D.婦女階層文化素質下降【答案】B【知識點】中國古代鄉約制度【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隋唐時期,正史中“禮教”“貞節”“孝義”三大類的婦女人數和事跡有所增加,這表明隋唐時期政府有意加強對婦女的倫理道德教化,B項正確;記載內容的變化并不能說明史學評論具有多元性,排除A項;理學觀念產生于宋朝時期,排除C項;文才、辯才類的婦女事跡在正史中基本絕跡,并不意味著婦女文化素質下降,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了隋唐的教化,解答本題根據材料主旨隋唐時期政府有意加強對婦女的倫理道德教化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4.(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北宋時,東京汴河兩岸出現了大量“行市”,這種商業模式逐漸得到了朝廷的認可。官府為了盈收,也參與到商業競爭中,如開設果子行、面行、肉行等。這說明北宋( )A.打破坊市時空限制 B.朝廷開展商品專賣C.城市經濟功能增強 D.改變重農抑商政策【答案】C【知識點】宋元時期的商業發展【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中“這種商業模式漸漸得到了朝廷的認可。官府為了盈收,也參與到商業競爭中,如開設果子行、面行、肉行等"可知,隨著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的經濟功能不斷加強,故C正確;材料未涉及坊市時空限制被打破,排除A;材料沒體現商品專賣的相關信息,排除B;重農抑商政策貫穿于整個封建社會,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宋朝的商業發展,主要考查了北宋“行市”,旨在考查學生對材料的理解掌握和對選項的辨識分析能力。5.(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宋代《慶元倉庫令》篇幅龐雜,其涉及倉儲管理的廣度與深度大大超出前代,其條文共 145 條, 特別是在上供、封樁、點磨、鼓鑄、場務和糴買糧草等方面規定非常細致。就《慶元倉庫令》的內容設置來看,其本質意圖在于( )A.解決積弱積貧 B.順應貨幣經濟C.加強中央集權 D.完善倉儲體制【答案】C【知識點】宋初專制集權的加強【解析】【分析】《慶元倉庫令》篇幅龐雜,在上供、封樁、點磨、鼓鑄、場務和糴買糧草等方面規定非常細致,這說明政府對于倉庫的管理非常重視,而倉庫令是中央發布的倉儲命令,其本質意圖在于加強中央集權,故C項正確;《慶元倉庫令》內容關乎倉庫管理,這并不能解決積貧積弱的問題,排除A項;貨幣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最高階段,而宋代尚未進入貨幣經濟,排除B項;D項不是本質意圖,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了宋代中央集權的加強,解答本題根據材料主旨政府重視倉庫的管理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6.(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嘉靖、萬歷年間,內閣制度發展到了鼎盛階段。此時,閣臣不僅朝位班次居六部之上,而且非才 望出眾的尚書、都御史,無資格推補人閣。其五大主要職掌為票擬章奏、書寫詔旨、奏議朝政、封駁帝命、保薦人才。結合所學知識,下列選項中對明代內閣的認識正確的是( )A.內閣大臣成為國家最高行政長官B.內閣名義上可以節制六部C.內閣職權變化取決于皇權的需要D.明代的政治因此日益清明【答案】C【知識點】內閣制與省府縣制【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明朝內閣是皇帝的內侍機構,其職權大小取決皇帝的意志,故C項正確;內閣始終沒有取得法定的中央一級行政機構的地位,沒有實權,不能統領百官、六部,故AB兩項錯誤;明朝為了牽制內閣,設司禮監對內閣權力進行制約,導致明朝后期政治腐敗,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明朝的內閣制度,解題的關鍵是對內閣制度的特點和影響的理解,旨在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的能力。7.(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戶籍制度自秦漢以來便與土地制度、賦役制度形成三位一體,明清時期卻走向與土地制度、賦役 制度分離。這一變化反映了( )A.人身依附控制減弱 B.基層治理的失控C.賦役征收對象擴大 D.貧富差距的縮小【答案】A【知識點】明清時期的賦稅制度與“一條鞭法”【解析】【分析】依據材料概括可知:秦漢時期賦役制度的基礎是土地制度和戶籍制度,依據戶籍征收田租和丁稅,承擔徭役、兵役,到了明清時期丁稅合并到地畝征收,戶籍不再是征收賦役的依據,戶籍制度與土地制度、賦役制度分離,表明人身依附控制減弱,A項正確;材料說明的是中國古代戶籍制度與土地制度、賦役制度的變化,未涉及基層治理的失控,排除B項;中國古代戶籍制度與土地制度、賦役制度的變化不會導致賦役征收對象擴大,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財富的分配問題,不能得出貧富差距的縮小,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演變,解答本題關鍵是根據“明清時期卻走向與土地制度、賦役 制度分離”進行分析 ,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8.(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唐朝確立了軍鎮屯戍制度,維護邊疆地區的穩定;元朝設立了宣政院統轄吐蕃事務;清朝推行“改土歸流 ”,維護西南地區的安定。據此可知,唐至清朝的邊疆治理措施( )A.強化了邊疆的軍事管理 B.貫穿了“大一統 ”思想C.確立了因俗而治的方針 D.消除了邊疆地區的隱患【答案】B【知識點】唐朝的民族交融與民族治理【解析】【分析】依據材料概括可知:從唐至清邊疆治理采用不同措施,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理,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貫穿了“大一統”思想,B項正確;宣政院、改土歸流不是軍事管理,排除A項;改士歸流不是因俗而治,排除C項;說法過于絕對,不符合史消除了邊疆地區的隱患,實,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解答本題需結合古代對邊疆治理措施及意義進行分析,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9.(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1877 年— 1879 年,清政府在臺灣和天津架設了軍用電報線,到 1902 年,陸續建成多條電報線。 此舉旨在( )A.推動中國通訊近代化發展 B.抵制西方國家的殖民侵略C.促進地區間的交流和聯系 D.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和管理【答案】B【知識點】洋務運動【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可知,電報涉及消息的傳遞,軍事作戰等方面,清政府建成多條電報線有利于抵制西方國家的殖民侵路,故B項正確;材料中電報線主要為軍用,排除A項;材料中電報線主要為軍用,而非促進地區間的交流和聯系,排除C項;材料中電報線主要為軍用,而非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和管理,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了近代社會生活變化,解答本題關鍵是根據“清政府在臺灣和天津架設了軍用電報線”進行分析,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0.(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1907年東三省總督徐世昌來奉后,認為原盛京將軍府“局勢隘陋,不足以壯觀瞻,且接見外賓,受謁僚屬除旗民號房外,并無司道以下各官廳用”而新建總督府,新督府以西洋式的建筑風格為主,同時飾有中式傳統紋樣如祥云、龍紋等。新落成的總督府建筑樣式反映了( )A.清末政局對建筑文化的影響 B.晚清地方大員的奢侈腐化C.列強已經控制中國建筑行業 D.近代東北社會習俗的改變【答案】A【知識點】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 東三省總督徐世昌修建以西洋式的建筑風格為主的總督府是為了接見外賓,由此可見,清末政局對建筑文化的影響,A項正確;晚清地方大員的奢侈腐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材料強調徐世昌主張修建總督府,無法得出列強已經控制中國建筑行業的認識,排除C項;材料不涉及東北社會習俗變化的信息,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近代建筑,解答本題需根據中國近代建筑特點進行分析。11.(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下表為南京國民政府進口稅率的調整表。它的調整( )時間 稅率1928 年 分為 7 級:7.5%、10%、12.5%、15%、17.5%、22.5%、27.5%1930 年 分為 12 級:5%、7.5%、10%、12.5%、15%、17.5%、20%、25%、30%、35%、40%、50%1933 年 分為 14 級:5%,7.5%、10%、12.5%、15%、17.5%、20%、25%、30%、40%、50%、60%、70%、 80%A.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B.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C.真正實現了國家關稅自主權 D.擺脫了經濟危機的影響【答案】A【知識點】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政治與經濟【解析】【分析】依據材料概括可知:可知從稅率的調整來看,整體上進口稅率是增加的,意味著進口商品的價格會增加,故而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故A項正確;南京國民政府自主調整關稅,不能反映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B項,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不能真正實現國家關稅自主權,排除C項;擺脫了經濟危機的影響,說法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了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解答本題關鍵是根據表格中進口稅率不斷增加并結合關稅的作用進行分析,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2.(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1931 年 11 月,中共在江西瑞金成立了工農民主專政的“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1937 年 5 月,中 共中央在延安召開了蘇區代表會議,正式提出了“新的民主共和國 ”的概念,它的成分包括無產 階級、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及一切國內同意民族和民主革命的分子。這一變化反映 了( )A.中共革命目標的根本變化 B.中共的工作重心出現轉移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D.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答案】D【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開辟【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新的民主共和國”及所學可知,隨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步伐的加緊,中華民族面臨的危機日益嚴重。中國共產黨為了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提出了“新的民主共和國”的概念,這有助于團結國內一切力量共同對抗日本的侵略,D項正確;中國共產黨革命的目標并未發生根本性變化,首要目標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排除A項;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實際承認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標志著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排除B項;1949年中共七屆二中全會著重討論了黨的工作重心的戰略轉移,即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的問題,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了中華蘇維埃政權的建設,解答本題關鍵是根據“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新的民主共和國”并結合十年對峙時期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3.(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開國大典前一天,周恩來對外事組強調:“遺留在中國的外國使領館……(中國政府)均不承認 其外交地位。今后的建交工作,要通過談判進行,要他們表明與臺灣斷絕一切外交關系,我們才 予承認。”這反映了當時中國的外交方針是( )A.“求同存異 ” B.“一邊倒 ”C.“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 D.“另起爐灶 ”【答案】D【知識點】新中國的外交政策與外交成就【解析】【分析】根據材料“遺留在中國的外國使領館.…(中國政府)均不承認其外交地位。今后的建交工作,要通過談判進行,要他們表明與臺灣斷絕一切外交關系,我們才予承認"可知,材料反映了當時中國的外交方針是“另起爐灶”,即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一切舊的屈辱的外交關系,而要在新的基礎上經過談判同各國另行建立的新的平等的外交關系。與材料內容相符,故D項正確;材料反映了當時中國的外交方針是“另起爐灶”,與“求同存異”無關,排除A項;一邊倒”就是中國政府在外交上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排除B項;“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就是先清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殘余勢力,取締帝國主義在華的一切特權,鞏固新中國的獨立和主權,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新中國的外交要求,解答本題要搞清楚新中國初期我國外交方針的特點和當時的國際環境特征,學生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功底。14.(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在中世紀的英國,肉是奢侈之物。進入15世紀,英國鄉村屠戶的生意逐漸興旺起來,村莊永久性啤酒館相當普遍。這表明( )A.食物物種交流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B.食物儲備技術進步確保人民身體健康C.農業生產效率提升推動飲食結構變化D.君主立憲制政體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答案】C【知識點】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的交流的影響【解析】【分析】根據“進入15世紀,英國鄉村屠戶的生意逐漸興旺起來,村莊永久性啤酒館相當普遍”分析可知,材料中屠戶生意的興亡和啤酒館的出現體現了人民飲食結構的變化,主要原因是農業的發展,C正確;A錯誤,材料不涉及物種的交流;C錯誤“確保”說法過于絕對化;D錯誤,君主立憲制確立于1689年,與材料時間不相符;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近代歐洲農業的發展,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進入15世紀,英國鄉村屠戶的生意逐漸興旺起來,村莊永久性啤酒館相當普遍”。15.(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在《法國民法典》中,明確規定每個法國人都享有平等的民事權利……私人可以自由處分屬于自 己的所有財產,并要求一方所有權必須尊重他方所有權,不準強制任何人讓出其所有權,即使由 于公共利益也要給予公正和事先的補償。《法國民法典》的這些規定( )A.意在維護和鞏固資產階級的經濟秩序B.旨在打擊王黨復辟維護共和政體C.為拿破侖的獨裁統治提供了法律依據D.以遵循先例作為基本的法律原則【答案】A【知識點】“大陸法系”【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每個法國人都享有平等的民事權利....私人可以自由處分屬于自己的所有財產”“所有權必須尊重他方所有權,不準強制任何人讓出其所有權”及所學可知,這些規定有利于維護私人財產權不受侵犯,推動了資產階級經濟秩序的法制化,A項正確;1804年拿破侖稱帝,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法國民法典)的目的不是為了維護共和體制,排除B;材料并未涉及““獨裁統治”的相關信息,排除C;《法國民法典》屬于“大陸法系”“英美法系”以遵循先例為基本原則,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了大陸法系,解答本題關鍵是根據《法國民法典》 的內容進行分析,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6.(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1875 年,美國密蘇里州憲法宣布授權人口在十萬以上的市可制定憲章,實施地方自治;至一戰 前共有 12 個州實行地方自治。市政府權力涉及到飲用水供應、健康和衛生、城市建設、警察、 消防、教育和福利、娛樂等領域。推動美國地方自治的主要因素是( )A.啟蒙思想的廣泛傳播 B.國內工人運動的有力推動C.鄉鎮自治的歷史傳統 D.城市化進入蓬勃發展時期【答案】D【知識點】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解析】【分析】根據材料“1875年,美國密蘇里州憲法宣布授權人口在十萬以上的市可制定憲章,實施地方自治;至一戰前共有12個州實行地方自治。市政府權力涉及到飲用水供應、健康和衛生、城市建設、警察、消防、教育和福利、娛樂等領域”,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中后期,美國城市化進入蓬發展時期,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規模擴大,城市管理出現困難,推動了美國地方自治的發展,故D項正確;啟蒙思想的廣泛傳播是在18世紀,與材料時間不符,故A項錯誤;材料與工人運動無關,故B項錯誤;鄉鎮自治的歷史傳統不是推動美國地方自治的主要因素,故C項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了美國的政治,解答本題關鍵是根據美國城市管理出現問題進行分析,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7.(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下表為19世紀英國議會通過的部分法案。據此可推知,當時英國( )時間 法案 內容1847 年 《河道法令》 禁止污染任何作為公共供水水源,授權衛生管理機構對沒有實施供水防污措施的機構切斷供水。1848 年 《公共衛生法》 要求把污水和廢棄物集中處理,并規定由地方當局負責供應清潔衛 生的飲用水。1855 年 《消除污害法案》 進行大規模的排污系統改造工程。A.城市水網建設先進 B.水源污染問題嚴重C.衛生防疫制度健全 D.衛生立法程序嚴密【答案】B【知識點】英國責任內閣制【解析】【分析】根據材料“禁止污染任何作為公共供水水源,授權工生管理機構對沒有實施供水防污措施的機構切斷供水”“要求把污水和廢棄物集中處理,并規定由地方當局負責供應清潔衛生的飲用水”“進行大規模的排污系統改造工程”,可知當時水源污染問題嚴重,故B項正確;材料強調水源污染,未涉及水網建設的信息,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衛生防疫制度的信息,排除C項;材料是19世紀英國議會通過的部分法案,未表明衛生立法程序的信息,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第一次工業革命,解答本題需結合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進行分析,考查學生分析材料信息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8.(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有學者在談論某一體系時指出,美國不可能同時實現以下兩個條件:既向世界供應充足的美元,又使其黃金儲備維持在滿足黃金可以兌換承諾所要求的水平。該學者談論的體系可能是( )A.維也納體系 B.凡爾賽—華盛頓體系C.雅爾塔體系 D.布雷頓森林體系【答案】D【知識點】“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調整【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既向世界供應充足的美元,又使其黃金儲備維持在滿足黃金可以兌換承諾所要求的水平”及所學知識分析可知,二戰后美國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元與黃金掛鉤,成為了金融領域的霸主,但是這一體系存在自身的缺陷,不能長久維持,材料反映的就是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缺陷,D正確;ABC錯誤,維也納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都是政治體系,與材料中的黃金、美元無關;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二戰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既向世界供應充足的美元,又使其黃金儲備維持在滿足黃金可以兌換承諾所要求的水平”。19.(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西方國家文官制度具有一些共同特點,凡是文官要在資產階級各政黨之間嚴格保持中立,不得公 開參與政治活動。但我國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努力實現干部工作的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現代化,堅持服務于民的宗旨。造成我國干部制度與西方文官制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兩極格局和冷戰思維的影響 B.西方文官制度存在重大缺陷C.東西方社會制度和國情不同 D.中國干部制度更加科學合理【答案】C【知識點】西方文官制度及其影響【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造成我國公務員制與西方公務員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東西方社會制度和國情不同,C符合題意;ABD選項不屬于主要原因,排除AB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西方的文官制度,解答本題要求學生結合西方文官制度的特點以及我國干部管理制度的特征來分析,學生要有一定的結合所學知識理解題干的能力。20.(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2023 年,世貿組織副總干事岡薩雷斯表示,雖然當前全球貿易額總體尚可,但仍有很多因素在 損害多邊貿易體制,如不斷加劇的大國競爭、貿易限制性的產業政策的復蘇,以及令人擔憂的補貼競賽,全球面臨走向脫鉤、 自給自足和“技術民族主義 ”的道路。這表明( )A.經濟全球化具有曲折性 B.反全球化思潮成為共識C.多邊貿易體制逐漸瓦解 D.自給自足是新發展方向【答案】A【知識點】經濟全球化【解析】【分析】根據材料“雖然當前全球貿易額總體尚可,但仍有很多因素在損害多邊貿易體制,如不斷加劇的大國競爭、貿易限制性的產業政策的復蘇,以及令人擔憂的補貼競賽,全球面臨走向脫鉤、自給自足和·技術民族主義"的道路。"可知,當今世界仍然有很多因素在損害多邊貿易體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這體現了經濟全球化的曲折性,故A項正確;“反全球化思潮成為共識”表述錯誤,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多邊貿易體制逐漸瓦解的相關信息,表述有誤,排除C項;材料沒有表明自給自足是新發展方向,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經濟全球化,解答本題需結合材料逆全球化的因素進行分析,學生要有一定的結合所學知識理解題干的能力。二、非選擇題(40 分)21.(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社會階層的變動是社會變化的重要表現之一。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士、農、工、商,謂之四民,其說始于《管子》。三代(夏、商、周)之時,民之秀者乃收之鄉序,升之司徒,而謂之士。——顧炎武《日知錄》然戰國者,攻伐最劇烈之時代也,不但不能廢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故士之好武者正復不少。彼輩自成一集團,不與文士混。以兩集團之對立而有新名詞出焉:文者謂之“儒”,武者謂之“俠”,儒重名譽,俠重義氣……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為二。——摘編自顧頡剛《武士與文士之蛻化》材料二:在政治史方面,唐宋轉型卻帶來了與朝向現代性的進步根本不同的變化,這種朝向現代性的進步是以社會流動、商業成長和文化變化為代表的。當平民在政府中取代士族,由士族政治領袖所提供的對王室權威的制衡喪失了。其結果就是中國早期的現代性以不斷增長的獨裁為標志。高度的中央集權和文官化,使王朝免于內部的篡奪,但還是促進了獨裁統治,因為靠出身而不是靠才學獲得皇位的君主,開始成為不變的政治權威和群臣效忠的對象。在內藤看來,這種特殊形態的君主獨裁制貫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國社會,而君主獨裁下的社會階層反而相對平等,也就是平民社會取代了貴族社會。——摘編自(美)包弼德《唐宋轉型的反思——以思想的變化為主》(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春秋戰國時期士人階層的變化狀況并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宋轉型在政治方面的主要特點,并分析北宋時期推動“平民社會”出現的歷史原因。【答案】(1)變化情況:士人地位不斷上升,成為四民之首;士人分化為文士與武士,其社會性格相應發生變化,武士的社會作用相對突出。原因:社會劇烈變動,分封制走向崩潰,禮樂制度遭受沖擊,爭霸兼并戰爭的進行;私學教育發展,“百家爭鳴”局面形成;新興地主掌權倚重士人、禮賢下士,養士之風興盛;推行軍功制,獎勵耕戰;小農經濟的發展,封建經濟形成。(2)特點:皇權失去制衡,專制獨裁加強(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平民社會取代貴族社會。歷史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經濟繁榮,市民階層壯大;科舉制進一步發展,社會階層流動加快;科技進步(如印刷術),教育(如書院)的發展,市民文化繁榮;士族門閥的衰落。【知識點】宋元時期的社會變化;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解析】【分析】(1)第一小問變化狀況:根據材料中三代(夏、商、周)之時,民之秀者乃收之鄉序,升之司徒,而謂之士。.......故士之好武者正復不少。彼輩自成一集團,不與文士混.儒重名譽,俠重義氣等信息概括即可。原因:根據事件戰國時期,需結合戰國時期時代特征,從制度嬗變,百家爭鳴,政治利益角度出發分析即可。(2)特點:需要需要結合唐宋時期政治制度變化表現進行分析。原因:需要從當時宋朝的政治、經濟、思想、教育等方面進行回答。故答案為: (1)變化情況:士人地位不斷上升,成為四民之首;士人分化為文士與武士,其社會性格相應發生變化,武士的社會作用相對突出。原因:社會劇烈變動,分封制走向崩潰,禮樂制度遭受沖擊,爭霸兼并戰爭的進行;私學教育發展,“百家爭鳴”局面形成;新興地主掌權倚重士人、禮賢下士,養士之風興盛;推行軍功制,獎勵耕戰;小農經濟的發展,封建經濟形成。(2)特點:皇權失去制衡,專制獨裁加強(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平民社會取代貴族社會。歷史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經濟繁榮,市民階層壯大;科舉制進一步發展,社會階層流動加快;科技進步(如印刷術),教育(如書院)的發展,市民文化繁榮;士族門閥的衰落。【點評】本題側重考查了學生通過史料來分析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調動并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回答特點類的問題時需要注意分析問題的角度,側重能力的考查。22.(2024高二下·雷州開學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5 世紀末至 16 世紀初,原產于美洲的糧食作物玉米、馬鈴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 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帶到歐洲,之后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地。美洲作物外傳的同時, 也有很多歐亞作物傳入美洲,如:小麥、大麥、水稻,蘋果、葡萄、檸檬,黃瓜、甜瓜、豌豆,甘蔗 等。此外,歐洲移民還把牛、驢、羊、雞等畜禽傳入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材料二: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與東北地區。但是,僅以這些地區 生產的糧食,猶不足維持明代中葉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開始,有許多新的糧食作物引進中國,最為 重要者為甘薯與玉米。甘薯“畝可得數千斤,勝五谷幾倍 ”,初入中國時,地方官員當作歉收時的救 荒糧,玉米“種一收千,其利甚大 ”。兩者皆富含淀粉,可充主食,以補稻米與麥類之不足,且不拘 土壤與地形,或可在山地種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將過去認為無法使用的土地,一變為農田……因為 土地使用的方式改變,邊緣土地的植被改變,也嚴重地改變了地貌與生態。——摘編自許倬云《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1)據材料一,概括指出 16 世紀以來物種傳播的特點。(2)據材料二并根據所學知識,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傳入中國并得到廣泛種植的原因,簡析其對 明清社會經濟的影響。【答案】(1)特點:種類多;范圍廣;食物物種為主;雙向交流;歐洲人是主要傳播者(2)原因:新航路開辟后,美洲物種傳入歐洲,進而傳入中國;中國人地矛盾突出;玉米、甘薯等作物產量高,適應性強。影響:積極:擴大了耕地面積,緩解了人地矛盾;豐富了食品資源,增加了糧食供應量;提高了中國社會的抗饑荒能力,促進了人口的增長;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等。消極:過度墾荒造田,導致水土流失,對自然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知識點】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的交流的影響【解析】【分析】(1)特點:通過材料“原產于美洲的高產作物...蔬菜作物”“很多亞洲作物傳入美洲”可以概括得出種類多,范圍廣,以糧食作物為主,是雙向交流。(2)原因:通過材料“僅以這些地區生產的糧食猶不足維持明代中葉以后增加的人口”“且不拘土壤與地形”再結合所學知識從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扔張的角度來概括。積極影響從緩解中國人地矛盾,增加了中國糧食產量,促進中國人口增長和商品經濟發展等角度來分析。消極影響通過材料“改變了地貌與生態”可以概括得出過度的墾荒造田導致水土流失,破壞了生態環境。故答案為:(1)特點:種類多;范圍廣;食物物種為主;雙向交流;歐洲人是主要傳播者(2)原因:新航路開辟后,美洲物種傳入歐洲,進而傳入中國;中國人地矛盾突出;玉米、甘薯等作物產量高,適應性強。影響:積極:擴大了耕地面積,緩解了人地矛盾;豐富了食品資源,增加了糧食供應量;提高了中國社會的抗饑荒能力,促進了人口的增長;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等。消極:過度墾荒造田,導致水土流失,對自然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點評】(1)本題考查新航路的開辟。主要考查新航路開辟后物種傳播的特點。(2)本題考查新航路的開辟。主要考查新航路開辟后高產作物在中國的廣泛種植原因及其影響,解答本題關鍵是學生通過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范圍內物種的交流以及中國高產作物引進的原因和影響,主要考查學生基礎知識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讀能力。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廣東省湛江市雷州市重點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開學考試歷史試題(學生版).docx 廣東省湛江市雷州市重點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開學考試歷史試題(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