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河北省2024屆普通高中學業水平測試等級性考試模擬(六)歷史試題1.(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禮”和“樂”最早源于中國原始社會祭祀天地鬼神的宗教儀式。在夏商周時期,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禮樂制度。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禮樂文化在儒家倫理教化思想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成熟,成為中華民族的主流傳統文化而傳承千年。據此可知,禮樂文化( )A.起源階段已經具有神權色彩 B.體現出與儒家文化同宗同源C.在原始社會有思想控制作用 D.依托于儒家思想而發展成熟【答案】D【知識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分封制、宗法制與禮樂制【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祭祀天地鬼神”可知,禮樂文化具有原始宗教色彩而非“神權色彩”,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禮”和“樂”起源于原始社會的宗教祭祀儀式,而儒家思想在春秋時創立,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原始社會時期.祭祀天地鬼神的“禮"和“樂”更多地表達的是對天地鬼神的敬畏而非思想控制,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禮樂文化在儒家倫理教化思想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成熟”可知,禮樂文化依托儒家思想逐漸發展成熟,故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禮樂文化與儒家思想的關系,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2.(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有學者統計如下: 齊魯儒學學者占比《史記·儒林傳》 71.79%《漢書·儒林傳》 45.60%《后漢書·儒林傳》 36.36%這種變化表明A.儒學傳播范圍日益擴大 B.區域經濟發展較不均衡C.佛道思想沖擊儒學地位 D.商品經濟沖擊傳統觀念【答案】A【知識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中齊魯儒學學者的占比呈遞減趨勢,從起初占絕對多數到東漢時下降到不到一半,這說明隨著漢朝儒學正統地位的確立,儒學的發展也從其發源地齊魯地區擴展至其他地區,傳播范圍日益擴大,故A正確;B、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僅提到儒學學者的占比變化,只能反映儒學的發展情況,無法看出區域經濟發展情況,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 佛道思想沖擊儒學地位是在魏晉隋唐時期,而材料反映的是漢朝時期,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 齊魯地區作為儒學的發源地,其儒學學者占比起初自然很高,但西漢以后占下降,說明其他地區的占比在上升,進而說明儒學得到發展而非受到沖擊,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漢代儒學的發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3.(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西晉末年始,北方人口因動蕩大量南遷,南遷人口未納入所在郡縣正式戶籍,不負擔國家調役。東晉于咸和年間(326~334)開始實行“土斷政策”,即取消客籍戶,“不論僑土”將居民一律編入正式戶籍。可見土斷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抑止士族勢力膨脹 B.控制人口擴大賦役來源C.緩和僑土之間矛盾 D.發展經濟實現重心南移【答案】B【知識點】中國古代戶籍制度【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反映土斷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賦役來源,抑止士族勢力膨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未納入所在郡縣正式戶籍,不負擔國家調役”“將居民一律編入正式戶籍”來看,僑人由不負擔國家調役,轉變為需要負擔,此舉可以加強對僑人的控制,并且增加賦役來源,故B正確;C、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信息未反映僑人和正式居民之間的矛盾,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信息與實現重心南移無關,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東晉時期土斷政策的目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4.(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下面是中國古代某一朝代的疆域示意圖。下列關于這一朝代邊疆管理的表述,正確的是( )A.①處:設奴兒干都司,對東北地區進行直接管理B.②處:設宣政院,通過冊封和朝貢進行間接控制C.③處:設臺灣府,由福建晉江履行行政管理職能D.④處:設北庭都元帥府,加強對西域地區的管轄【答案】D【知識點】中書省與行省制【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明朝在東北地區設奴兒干都司,對東北地區進行直接管理,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 元朝設宣政院,對西藏地區進行控制,沒有朝貢手段,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 清朝設臺灣府,元朝設置的是澎湖巡檢司,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據圖示可知,元朝定都大都,疆域面積遼闊,在西北地區,即④處,設北庭都元帥府,加強了對西域地區的管轄,故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識記元朝的疆域信息,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5.(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明代思想家李贄在《寄答留都》中宣稱:“我以自私自利之心,為自私自利之學,直取自己快當,不顧他人非刺。”這說明李贄( )A.倡導自然人性 B.反對君主專制C.注重啟發民智 D.強調內心道德【答案】A【知識點】明清時期思想領域的變化【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 李贄的言論抨擊了社會對個體的吞噬,譴責了倫理對人性的淹沒,表明人追求自身之利、滿足自身欲望是合情合理的,故A正確;B、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強調李贄對人性的認識,不屬于其政治主張,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 李贄強調人性,材料并未涉及啟發民智,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 陸王心學強調內心道德,而材料中李贄強調自然人性,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李贄的思想主張,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6.(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南京條約》簽字后,清政府向英國發出照會,要求就《南京條約》未竟事宜繼續進行談判,所提要求之一為“此后英國商民如有與內地民人交涉事件,應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國辦理,內民由內地懲辦”。英國由此獲得的特權是( )A.協定關稅權 B.片面最惠國待遇C.領事裁判權 D.軍艦巡查貿易權【答案】C【知識點】鴉片戰爭及其影響【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協定關稅是《南京條約》中取得的,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 片面最惠國待遇是中國單方面給與外國列強優惠,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此后英國商民如有與內地民人交涉事件,應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國辦理,內民由內地懲辦”可知,這是列強在華取得又一特權,領事裁判權又叫治外法權,破壞了中國司法主權,故C正確;D、結合所學知識, 軍艦巡查貿易權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取得的特權,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領事裁判權的含義,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7.(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下面漫畫刊載于1909年5月11日《神州日報》,標題是“探囊取物”。該漫畫揭示了( )A.中國人自建第一條實用鐵路的背景B.“東南互保”給清政府帶來的危機C.清政府“鐵路國有”政策的后果D.帝國主義國家侵略中國的方式【答案】D【知識點】《辛丑條約》及其對中國的危害【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中國人自建的第一條鐵路是京張鐵路,材料不能反映京張鐵路修筑的背景,材料主要反映了列強對中國經濟侵略以資本輸出為主,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東南互保”協議簽署于1900年,題干涉及時間是1909年,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清政府的“鐵路國有”政策下,許多國內鐵路的修筑權轉讓給了帝國主義國家,題干漫畫反映的是晚清時期列強對華侵略資本輸出取代商品輸出,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 當時處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西方國家侵略方式由商品輸出為主變為以資本輸出為主,修建鐵路反映了列強在中國進行資本輸出。因此該漫畫揭示了帝國主國家侵略中國的方式,故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帝國主義對華的侵略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8.(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1932年冬,為籌措建設資金和軍餉,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蘇區多次發行建設公債和借谷票,福建上杭蘇區群眾積極購買。次年春,《紅色中華報》號召蘇區群眾退回購買的公債券和借谷票(即將借變成捐,不要政府歸還),上杭群眾依然熱烈響應,紛紛退回公債券和借谷票。這表明當時( )A.黨中央“左”傾錯誤已清除 B.革命根據地經濟形勢好轉C.蘇維埃政權贏得民眾認同 D.國民大革命高潮基本形成【答案】C【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開辟【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1933年的前后,黨中央的“左”傾錯誤還沒有消除,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中蘇區政府的做法是在經濟困難情況下的無奈之舉,不能說革命根據地經濟形勢好轉,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 在革命的艱難時期,蘇區政府向民眾發行公債以及號召民眾主動退回公債券,都得到了群眾的積極支持,這說明蘇維埃政權贏得民眾認同,故C正確;D、結合所學知識, 國民大革命發生在1924-1927年間,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蘇維埃政權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9.(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將大量重點項目放在西北、西南和東北等內陸地區。以上海為代表的沿海工業城市則通過派遣專業人才、支援設備資金、動員企業搬遷等方式予以支持。這( )A.體現了新政權的制度優勢 B.完善了工業體系C.保障了區域經濟均衡發展 D.消除了國防壓力【答案】A【知識點】“一五”計劃與三大改造【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將大量重點項目放在內陸地區,并通過派遣專業人才、支援設備資金、動員企業搬遷等方式予以支持,材料中的事件體現了新政權的制度優勢,有利于內陸地區經濟發展,故A正確;B、結合所學知識, 將大量重點項目放在內陸地區,不屬于工業體系的完善,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保障了區域經濟均衡發展”說法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消除了國防壓力”說法不符合史實,此時國防壓力依然存在,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一五計劃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0.(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改革計劃體制,首先要突破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因此,實行計劃經濟同運用價值規律、發展商品經濟,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統一的,把它們對立起來是錯誤的。”對以上決定認識正確的是( )A.探索克服計劃經濟弊病的途徑 B.實行政企分開以增強企業活力C.對外開放,創辦沿海經濟特區 D.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答案】A【知識點】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分析可知,材料強調經濟體制改革就是改革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A正確;B錯誤,材料涉及經濟體制改革,但是并不能看出實行政企分開以增強企業活力;C錯誤,材料不涉及對外開放;D錯誤,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經濟體制改革,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首先要突破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1.(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古希臘劇場的設計綜合考慮了陽光照射、風向、排水等因素,以避免內部空氣不流通而影響公民的身體健康。這表明古希臘( )A.科技文化繁榮發達 B.民主政治具有深厚文化基礎C.建筑凸顯人文精神 D.戲劇激發了公民的參政熱情【答案】C【知識點】古代希臘文明【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未體現科技繁榮,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沒有涉及民主政治的信息,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 據材料可知,古希臘人在建造劇場時,綜合考慮了與會者的健康問題,在陽光、通風、排水等方面都做了優化,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故C正確;D、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不能體現公民的參政熱情,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古希臘文明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2.(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非洲班圖人有編筐匠、木匠、鐵匠、陶工等,這些工匠“每一個人生產為了自己,同時也為其他的部落成員,陶工給予編筐匠以陶器而得到筐子,裁縫把縫制好的皮口袋供給鐵匠而得到鐵刀”。這反映了當時班圖人( )A.重視手工業技術的改革創新 B.壟斷了東非的商業貿易C.手工業生產呈現商品化趨勢 D.工匠生產分工的專業化【答案】C【知識點】非洲古代文明【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只提到南非班圖人手工業交換現象,未涉及手工業技術的革新,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只提到不同手工業產品的交換,無法說明其壟斷了東非的商業貿易,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 南非班圖人手工業相互交換現象比較常見,說明當時班圖人手工業生產呈現商品化趨勢,故C正確;D、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中的手工業產品只是相互交換,而工匠生產分工的專業化強調生產同一產品的不同分工,兩者互不統屬,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古代非洲文明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3.(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在1543年出版的《天體運行論》中,哥白尼提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中,達爾文提出了生物進化理論。兩種學說的共同意義是( )A.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尊嚴B.推動了近代科學體系的形成C.提供了觀察世界的新視角D.奠定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基礎【答案】C【知識點】科學技術新發展【解析】【分析】哥白尼的日心說、達爾文的進化論都提供了不同于傳統的觀察世界的角度,故正確答案為C項;A項屬于文藝復興的影響,不正確;B項是牛頓經典力學的意義,不正確;D項是啟蒙思想的影響,不正確。14.(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下圖是反映16世紀歐洲社會狀況的漫畫。畫中右邊是新教徒,左邊是天主教徒,中間是一架天平,天平右側托盤中的物品是圣經,左側為教皇。該漫畫意在( )A.宣揚教皇至高無上的神圣權威B.說明新教的勢力已遠超天主教C.強調靈魂獲救要靠自己閱讀圣經D.呼吁教會主持社會的公平和正義【答案】C【知識點】宗教改革【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強調的是因信稱義,非宣揚教皇至高無上的神圣權威,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無法得出新教和天主教會的力量對比,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 從漫畫中可知,天平右邊重于左邊,說明新教徒和圣經比教皇和天主教徒重要,結合時間16世紀,說明宗教改革強調信仰圣經和上帝的重要性,即宣揚因信稱義的思想,故C正確;D、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與呼吁教會主持社會的公平和正義的說法無關,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宗教改革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5.(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1921年,俄共(布)建立監察委員會,其任務是同官僚主義和升官發財思想以及濫用職權的行為作斗爭。監察委員不能兼任其他行政職務,有權出席本級黨委會以及蘇維埃委員會的一切會議并有發言權。本級黨委會必須執行監委會通過的決議。這一舉措( )A.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 B.實現了公權力的制約與平衡C.有益于經濟政策的長期施行 D.利于維護革命隊伍的純潔性【答案】D【知識點】新經濟政策【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斯大林時期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材料時間是1921年,當時斯大林尚未執政,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只列舉了監察委員會的職能,并不能提到其履職效果,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 監察委員會并不負責經濟政策的貫徹,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 俄共(布)監察委員會主要是為了打擊官僚主義和升官發財思想以及濫用職權的行為,監察委員會的委員不能兼任其它行政職務,在黨組織中有很大的發言權,這有助于監察委員會盡責履職,有助于維護革命隊伍的純潔性,故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經濟政策的影響,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6.(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理性預期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西方經濟學流派,該學派認為理性預期使得人們能夠預料到政府政策的結果,并因此采取相應的對策,最終使政策失效。80年代其主要思想已被西方經濟學界所普遍接受。這是由于該學派( )A.順應了經濟自由化的潮流 B.解釋了宏觀調控的合理性C.揭示“滯脹”現象的根源 D.適應了企業國有化的趨勢【答案】A【知識點】“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調整【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 理性預期學派認為,理性預期使得人們能夠預料到政府政策的結果,并因此采取相應的對策,最終使政府的政策失效,這是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的理論學派,順應了經濟自由化的潮流,故A正確;B、結合所學知識, 理性預期學派認為要預判政府政策,進而使其失效,是反對宏觀調控的表現,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理性預期學派是反對政府對經濟過多干預的理論學派,沒有描述關于“滯脹”現象根源的問題,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中沒有描述企業國有化的信息,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的調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7.(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西晉短暫統一中國,初以黃紙登記當地居民戶主姓名、年齡、家庭情況,裝訂成冊,稱為黃籍。后由于戰亂,中原地區大批流民流寓江左,形成了許多僑民郡縣,帶來管理不便。東晉初,政府將南方土著居民仍以黃籍登記,僑民編入“白籍”不承擔賦役,與“黃籍”土著百姓生活無異而負擔不同,僑民與土著矛盾突出;有的僑民成為豪門世族的佃客、部曲,出現“編戶虛耗,南北權豪,競招游食”“國弊家豐”的局面……后東晉政府先后十次頒布命令,將僑民編入所居郡縣戶籍,與黃籍戶一樣承擔國家賦役,稱作“土斷”。對于世家大族隱藏戶口的,嚴厲打擊。南方土著和北方僑民混合雜居,僑民“后裔遂長為南方之人矣”。“以土斷定”使僑置系統與當地系統混合編制,構筑成新的地方行政轄隸系統。——摘編自雷震《黃、白籍問題與“土斷”》(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東晉對僑民管理的變化及其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東晉對僑民管理變化的影響。【答案】(1)變化:從將僑民編入“白籍”不承擔賦役到實行“土斷”將僑民編入居住地戶籍,要求同等承擔賦役。原因:北民大量南遷;地方行政管轄系統出現混亂局面;稅收流失影響國家財政收入;豪門世族勢力膨脹威脅中央統治。(2)影響:構筑了新的地方行政轄隸系統;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治;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有利于促進民族融合和南北文化的交流。【知識點】中國古代戶籍制度【解析】【分析】(1)變化:根據材料“東晉初,政府將南方土著居民仍以黃籍登記,僑民編入‘白籍’不承擔賦役,與‘黃籍’土著百姓生活無異而負擔不同”“東晉政府先后十次頒布命令,將僑民編入所居郡縣戶籍,與黃籍戶一樣承擔國家賦役,稱作‘土斷’”可知變化為從將僑民編入“白籍”不承擔賦役到實行“土斷”將僑民編入居住地戶籍,要求同等承擔賦役。原因:根據材料“由于戰亂,中原地區大批流民流寓江左,形成了許多僑民郡縣,帶來管理不便”“僑民編入‘白籍’不承擔賦役,與‘黃籍’土著百姓生活無異而負擔不同,僑民與土著矛盾突出;有的僑民成為豪門世族的佃客、部曲,出現‘編戶虛耗,南北權豪,競招游食’ ‘國弊家豐’的局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原因有北民大量南遷;地方行政管轄系統出現混亂局面;稅收流失影響國家財政收入;豪門世族勢力膨脹威脅中央統治。(2)影響:根據材料“將僑民編入所居郡縣戶籍,與黃籍戶一樣承擔國家賦役”“對于世家大族隱藏戶口的,嚴厲打擊”“南方土著和北方僑民混合雜居,僑民‘后裔遂長為南方之人矣’。 ‘以土斷定’使僑置系統與當地系統混合編制,構筑成新的地方行政轄隸系統”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影響有:構筑了新的地方行政轄隸系統;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治;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有利于促進民族融合和南北文化的交流。【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東晉對僑民管理的變化及其原因,理解東晉對僑民管理變化的影響,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本題是對比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東晉(中國)。第一小問變化:根據材料“東晉初,政府將南方土著居民仍以黃籍登記,僑民編入‘白籍’不承擔賦役,與‘黃籍’土著百姓生活無異而負擔不同”“東晉政府先后十次頒布命令,將僑民編入所居郡縣戶籍,與黃籍戶一樣承擔國家賦役,稱作‘土斷’”可知變化為從將僑民編入“白籍”不承擔賦役到實行“土斷”將僑民編入居住地戶籍,要求同等承擔賦役。第二小問原因:根據材料“由于戰亂,中原地區大批流民流寓江左,形成了許多僑民郡縣,帶來管理不便”“僑民編入‘白籍’不承擔賦役,與‘黃籍’土著百姓生活無異而負擔不同,僑民與土著矛盾突出;有的僑民成為豪門世族的佃客、部曲,出現‘編戶虛耗,南北權豪,競招游食’ ‘國弊家豐’的局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原因有北民大量南遷;地方行政管轄系統出現混亂局面;稅收流失影響國家財政收入;豪門世族勢力膨脹威脅中央統治。(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東晉(中國)。影響:根據材料“將僑民編入所居郡縣戶籍,與黃籍戶一樣承擔國家賦役”“對于世家大族隱藏戶口的,嚴厲打擊”“南方土著和北方僑民混合雜居,僑民‘后裔遂長為南方之人矣’。 ‘以土斷定’使僑置系統與當地系統混合編制,構筑成新的地方行政轄隸系統”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影響有:構筑了新的地方行政轄隸系統;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治;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有利于促進民族融合和南北文化的交流。18.(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明治政府成立后,大力推進以地稅改革為中心的農業變革。1869年,實行地制改革,通過實行“版籍革返”。“廢藩置縣”,明治政府將各藩領主所轄版圖(土地)和戶籍(人民)收歸中央,從根本上廢除了嚴重阻礙農業發展的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1872年,政府又廢除了禁止地買賣法令,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宣布個人對土地擁有所有權,并給土地所有者頒發地契。1873年,政府發布“地稅改革法令”,規定:凡持有土地執照者,均要向政府繳納地稅,地稅的稅率應為土地價格的3%;土地價格很高,以致地稅也很高;政府還按地稅的1/3向土地所有者收附加稅一一村費;地稅和村費一律用貨幣交納。——摘編自湯曉黎《日本明治政府地稅改革探析》(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日本地稅改革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日本地稅改革的影響。【答案】(1)特點:政府主導;立法保障;循序漸進;保護新興地主階級利益;正稅與附加稅相結合;改繳貨幣地稅(貨幣稅取代實物稅);地稅重、稅率高。(2)影響:廢除了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確立了土地私有制;擴大稅源,增加財政收入;為工業化創造了條件;推動了農村商品經濟發展;加速了日本近代化的進程;但加重了農民負擔,保留了封建殘余。【知識點】日本明治維新【解析】【分析】(1)特點:根據“明治政府成立后,大力推進以地稅改革為中心的農業變革”得出:政府主導;根據“地稅改革法令”得出:立法保障;根據“1869年”“版籍革返”“1872年,政府又廢除了禁止地買賣法令,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宣布個人對土地擁有所有權,并給土地所有者頒發地契”等得出:循序漸進;根據“從根本上廢除了嚴重阻礙農業發展的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宣布個人對土地擁有所有權,并給土地所有者頒發地契”得出:保護新興地主階級利益;根據“地稅的稅率應為土地價格的3%;土地價格很高,以致地稅也很高;政府還按地稅的1/3向土地所有者收附加稅一一村費;地稅和村費一律用貨幣交納”得出:正稅與附加稅相結合;改繳貨幣地稅(貨幣稅取代實物稅);地稅重、稅率高。(2)影響:根據“從根本上廢除了嚴重阻礙農業發展的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又廢除了禁止地買賣法令,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宣布個人對土地擁有所有權,并給土地所有者頒發地契”等信息分析可知,廢除了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確立了土地私有制;根據“凡持有土地執照者,均要向政府繳納地稅,地稅的稅率應為土地價格的3%”得出:擴大稅源,增加財政收入;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推動了農村商品經濟發展;為工業化創造了條件;加速了日本近代化的進程;根據“土地價格很高,以致地稅也很高;政府還按地稅的1/3向土地所有者收附加稅一一村費”得出:但加重了農民負擔,保留了封建殘余。故答案為:(1)特點:政府主導;立法保障;循序漸進;保護新興地主階級利益;正稅與附加稅相結合;改繳貨幣地稅(貨幣稅取代實物稅);地稅重、稅率高。(2)影響:廢除了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確立了土地私有制;擴大稅源,增加財政收入;為工業化創造了條件;推動了農村商品經濟發展;加速了日本近代化的進程;但加重了農民負擔,保留了封建殘余。【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日本的明治維新,考查學生提取材料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和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難度適中。19.(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世紀中期,錢穆發表《中國社會演變》,認為社會有它本身內在必然的發展。中國社會不會長停留在殖民化的狀態下,也決不會再回復到宋明以來科舉社會的老路去;并表達了對中國社會未來發展的四點看法。第一,中國社會決不能常靠古老的農村經濟作中心,而且古老的農村經濟也早已在此一百年來,給外來的資本主義蕩潰無存了。中國社會之必將工業化,走上以新科學工業配合農業,先復興本國社會經濟,再配合上國際貿易,在整個世界經濟圈中占一席位。第二,中國社會決不能且亦斷不該走上資本主義社會的路。這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歷史及現代世界潮流趨向的人,所同樣首肯的。第三,中國社會發展,必將在其內在自身獲得一種自發的生機。即是從它傳統歷史文化所形成的國民性中,獲得一種精神上之支撐與鼓勵,領導與推進。而決不能從外面如法炮制,依樣葫蘆地模仿抄襲。第四,培植真正的中國智識分子。沒有知識分子,則對社會發展之前途提不出理想,提不出方案。社會不會在盲目中發展,必先有知識分子的理想與方案出現。——摘編自錢穆《國史新論·中國社會演變》對材料中的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任意一點或整體),并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的相關史實予以闡述。(要求:看法具體明確,史論結合,論據充分,表達清晰。)【答案】看法:我認同中國近代社會發展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闡述:甲午中日戰爭之后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開始了維新變法運動,運動中提出興民權、設議院、主張君主立憲制,但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在具體變法過程中沒有涉及到興民權設議院的君主立憲制的內容,使得運動最終以失敗告終。《辛丑條約》的簽訂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資產階級隊伍不斷壯大,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發動了辛亥革命,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但由于革命黨人的妥協退讓,袁世凱奪去了革命果實,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總之,近代的資產積極維新派和資產階級革命派都對主張走資本主義的道路,但由于資產階級的局限性都以失敗告終,說明中國近代社會發展應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知識點】戊戌維新運動;辛亥革命及其意義【解析】【分析】看法:根據材料“中國社會決不能且亦斷不該走上資本主義社會的路”可知材料的觀點是中國近代社會發展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我的看法是認同。闡述:從資產階級維新派產生的背景來說甲午中日戰爭之后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開始了維新變法運動。從變法的內容和影響來闡述是運動中提出興民權、設議院、主張君主立憲制,但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在具體變法過程中沒有涉及到興民權設議院的君主立憲制的內容,使得運動最終以失敗告終。從辛亥革命的背景角度論述《辛丑條約》的簽訂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資產階級隊伍不斷壯大,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發動了辛亥革命。從辛亥革命的內容和影響角度論述為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但由于革命黨人的妥協退讓,袁世凱奪去了革命果實,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最后總結概括為近代的資產積極維新派和資產階級革命派都對主張走資本主義的道路,但由于資產階級的局限性都以失敗告終,說明中國近代社會發展應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注意史實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中國社會演變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20.(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全面抗戰爆發前后,為了在中國西部地區建立新的國防工業基礎,準備和堅持長期抗戰,國民政府策動了規模巨大的工業內遷。內遷工廠大多數是當時中國工業界各行業中規模較大、設備較先進、管理和技術水平較高的名牌廠。如內遷民營工廠中大鑫制罐廠、上海機器廠、中國亞浦耳電器廠、華生及華成電器廠等,都是中國近代工業中名列各行業前茅的者。內遷的國營工廠多數是當時最先進的鋼鐵聯合企業。這些工廠的內遷,不僅把當時沿海地區的相對來說較為先進的工業設備、工業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到了大后方,更重要的是使大批工業科技人才和熟練技工匯集到大后方,據1941年的統計,內遷的工程技術人員達2萬余人。——摘編自黃立人《論抗戰時期的大后方工業科技》材料二 1964年5月,毛澤東提出,要考慮解決全國工業布局不平衡的問題,加強三線建設,防備敵人的入侵。8月,中央作出了在三線地區開展以戰備為中心大規模建設工業、交通、國防科技設施的重大戰略決策。三線建設從1964年開始,到1980年,全國三線地區共投入2052.68億元,相當于1953年—1964年投資的三倍。根據1984年普查,在中西部建成了1945個大型企業、科研設計院所。三線建設無論規模還是時間跨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由于涉及國防安全,三線建設當時不見諸報端。——《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工業內遷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說明新中國三線建設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適應抗戰需要;以大企業和技術設備先進企業為主;包括民營企業和國營企業;規模巨大;工業內遷帶動了技術設備、人才的內遷。(任答3點)(2)成就:推進了我國現代化進程;加強了國防建設;推動了西部落后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國民經濟布局。原因:國內政局相對穩定;黨的堅強領導和全國人民的支持,提供了有力保障;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計劃經濟體制的優勢)(任答2點)【知識點】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社會主義探索時期的建設成就【解析】【分析】(1)特點:根據材料“為了在中國西部地區建立新的國防工業基礎,準備和堅持長期抗戰”可知,適應抗戰需要;根據材料“內遷工廠大多數是當時中國工業界各行業中規模較大、設備較先進、管理和技術水平較高的名牌廠”可知,以大企業和技術設備先進企業為主;根據材料“如內遷民營工廠中大鑫制罐廠、上海機器廠、中國亞浦耳電器廠、華生及華成電器廠等”“內遷的國營工廠多數是當時最先進的鋼鐵聯合企業”可知,包括民營企業和國營企業和規模巨大;根據材料“僅把當時沿海地區的相對來說較為先進的工業設備、工業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到了大后方,更重要的是使大批工業科技人才和熟練技工匯集到大后方”可知,工業內遷帶動了技術設備、人才的內遷。(2)成就:根據材料“三線建設從1964年開始,到1980年,全國三線地區共投入2052.68億元,相當于1953年—1964年投資的三倍”可得出推進了我國現代化進程;根據材料“根據1984年普查,在中西部建成了1945個大型企業、科研設計院所”可得出加強了國防建設,這也推動了西部落后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國民經濟布局。原因:根據材料“1964年5月,毛澤東提出,要考慮解決全國工業布局不平衡的問題,加強三線建設,防備敵人的入侵”和所學可知,這時期我國國內政局相對穩定,為三線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國內環境;根據材料“三線建設從1964年開始,到1980年,全國三線地區共投入2052.68億元,相當于1953年—1964年投資的三倍”可得出黨的堅強領導和全國人民的支持,提供了有力保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線建設成就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即計劃經濟體制的優勢。【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工業內遷的特點,理解新中國三線建設取得的成就及其原因,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特點:根據材料“為了在中國西部地區建立新的國防工業基礎,準備和堅持長期抗戰”可知,適應抗戰需要;根據材料“內遷工廠大多數是當時中國工業界各行業中規模較大、設備較先進、管理和技術水平較高的名牌廠”可知,以大企業和技術設備先進企業為主;根據材料“如內遷民營工廠中大鑫制罐廠、上海機器廠、中國亞浦耳電器廠、華生及華成電器廠等”“內遷的國營工廠多數是當時最先進的鋼鐵聯合企業”可知,包括民營企業和國營企業和規模巨大;根據材料“僅把當時沿海地區的相對來說較為先進的工業設備、工業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到了大后方,更重要的是使大批工業科技人才和熟練技工匯集到大后方”可知,工業內遷帶動了技術設備、人才的內遷。(2)本題是特點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中國。成就:根據材料“三線建設從1964年開始,到1980年,全國三線地區共投入2052.68億元,相當于1953年—1964年投資的三倍”可得出推進了我國現代化進程;根據材料“根據1984年普查,在中西部建成了1945個大型企業、科研設計院所”可得出加強了國防建設,這也推動了西部落后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國民經濟布局。原因:根據材料“1964年5月,毛澤東提出,要考慮解決全國工業布局不平衡的問題,加強三線建設,防備敵人的入侵”和所學可知,這時期我國國內政局相對穩定,為三線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國內環境;根據材料“三線建設從1964年開始,到1980年,全國三線地區共投入2052.68億元,相當于1953年—1964年投資的三倍”可得出黨的堅強領導和全國人民的支持,提供了有力保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線建設成就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即計劃經濟體制的優勢。1 / 1河北省2024屆普通高中學業水平測試等級性考試模擬(六)歷史試題1.(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禮”和“樂”最早源于中國原始社會祭祀天地鬼神的宗教儀式。在夏商周時期,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禮樂制度。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禮樂文化在儒家倫理教化思想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成熟,成為中華民族的主流傳統文化而傳承千年。據此可知,禮樂文化( )A.起源階段已經具有神權色彩 B.體現出與儒家文化同宗同源C.在原始社會有思想控制作用 D.依托于儒家思想而發展成熟2.(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有學者統計如下: 齊魯儒學學者占比《史記·儒林傳》 71.79%《漢書·儒林傳》 45.60%《后漢書·儒林傳》 36.36%這種變化表明A.儒學傳播范圍日益擴大 B.區域經濟發展較不均衡C.佛道思想沖擊儒學地位 D.商品經濟沖擊傳統觀念3.(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西晉末年始,北方人口因動蕩大量南遷,南遷人口未納入所在郡縣正式戶籍,不負擔國家調役。東晉于咸和年間(326~334)開始實行“土斷政策”,即取消客籍戶,“不論僑土”將居民一律編入正式戶籍。可見土斷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抑止士族勢力膨脹 B.控制人口擴大賦役來源C.緩和僑土之間矛盾 D.發展經濟實現重心南移4.(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下面是中國古代某一朝代的疆域示意圖。下列關于這一朝代邊疆管理的表述,正確的是( )A.①處:設奴兒干都司,對東北地區進行直接管理B.②處:設宣政院,通過冊封和朝貢進行間接控制C.③處:設臺灣府,由福建晉江履行行政管理職能D.④處:設北庭都元帥府,加強對西域地區的管轄5.(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明代思想家李贄在《寄答留都》中宣稱:“我以自私自利之心,為自私自利之學,直取自己快當,不顧他人非刺。”這說明李贄( )A.倡導自然人性 B.反對君主專制C.注重啟發民智 D.強調內心道德6.(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南京條約》簽字后,清政府向英國發出照會,要求就《南京條約》未竟事宜繼續進行談判,所提要求之一為“此后英國商民如有與內地民人交涉事件,應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國辦理,內民由內地懲辦”。英國由此獲得的特權是( )A.協定關稅權 B.片面最惠國待遇C.領事裁判權 D.軍艦巡查貿易權7.(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下面漫畫刊載于1909年5月11日《神州日報》,標題是“探囊取物”。該漫畫揭示了( )A.中國人自建第一條實用鐵路的背景B.“東南互保”給清政府帶來的危機C.清政府“鐵路國有”政策的后果D.帝國主義國家侵略中國的方式8.(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1932年冬,為籌措建設資金和軍餉,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蘇區多次發行建設公債和借谷票,福建上杭蘇區群眾積極購買。次年春,《紅色中華報》號召蘇區群眾退回購買的公債券和借谷票(即將借變成捐,不要政府歸還),上杭群眾依然熱烈響應,紛紛退回公債券和借谷票。這表明當時( )A.黨中央“左”傾錯誤已清除 B.革命根據地經濟形勢好轉C.蘇維埃政權贏得民眾認同 D.國民大革命高潮基本形成9.(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將大量重點項目放在西北、西南和東北等內陸地區。以上海為代表的沿海工業城市則通過派遣專業人才、支援設備資金、動員企業搬遷等方式予以支持。這( )A.體現了新政權的制度優勢 B.完善了工業體系C.保障了區域經濟均衡發展 D.消除了國防壓力10.(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改革計劃體制,首先要突破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因此,實行計劃經濟同運用價值規律、發展商品經濟,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統一的,把它們對立起來是錯誤的。”對以上決定認識正確的是( )A.探索克服計劃經濟弊病的途徑 B.實行政企分開以增強企業活力C.對外開放,創辦沿海經濟特區 D.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1.(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古希臘劇場的設計綜合考慮了陽光照射、風向、排水等因素,以避免內部空氣不流通而影響公民的身體健康。這表明古希臘( )A.科技文化繁榮發達 B.民主政治具有深厚文化基礎C.建筑凸顯人文精神 D.戲劇激發了公民的參政熱情12.(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非洲班圖人有編筐匠、木匠、鐵匠、陶工等,這些工匠“每一個人生產為了自己,同時也為其他的部落成員,陶工給予編筐匠以陶器而得到筐子,裁縫把縫制好的皮口袋供給鐵匠而得到鐵刀”。這反映了當時班圖人( )A.重視手工業技術的改革創新 B.壟斷了東非的商業貿易C.手工業生產呈現商品化趨勢 D.工匠生產分工的專業化13.(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在1543年出版的《天體運行論》中,哥白尼提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中,達爾文提出了生物進化理論。兩種學說的共同意義是( )A.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尊嚴B.推動了近代科學體系的形成C.提供了觀察世界的新視角D.奠定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基礎14.(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下圖是反映16世紀歐洲社會狀況的漫畫。畫中右邊是新教徒,左邊是天主教徒,中間是一架天平,天平右側托盤中的物品是圣經,左側為教皇。該漫畫意在( )A.宣揚教皇至高無上的神圣權威B.說明新教的勢力已遠超天主教C.強調靈魂獲救要靠自己閱讀圣經D.呼吁教會主持社會的公平和正義15.(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1921年,俄共(布)建立監察委員會,其任務是同官僚主義和升官發財思想以及濫用職權的行為作斗爭。監察委員不能兼任其他行政職務,有權出席本級黨委會以及蘇維埃委員會的一切會議并有發言權。本級黨委會必須執行監委會通過的決議。這一舉措( )A.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 B.實現了公權力的制約與平衡C.有益于經濟政策的長期施行 D.利于維護革命隊伍的純潔性16.(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理性預期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西方經濟學流派,該學派認為理性預期使得人們能夠預料到政府政策的結果,并因此采取相應的對策,最終使政策失效。80年代其主要思想已被西方經濟學界所普遍接受。這是由于該學派( )A.順應了經濟自由化的潮流 B.解釋了宏觀調控的合理性C.揭示“滯脹”現象的根源 D.適應了企業國有化的趨勢17.(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西晉短暫統一中國,初以黃紙登記當地居民戶主姓名、年齡、家庭情況,裝訂成冊,稱為黃籍。后由于戰亂,中原地區大批流民流寓江左,形成了許多僑民郡縣,帶來管理不便。東晉初,政府將南方土著居民仍以黃籍登記,僑民編入“白籍”不承擔賦役,與“黃籍”土著百姓生活無異而負擔不同,僑民與土著矛盾突出;有的僑民成為豪門世族的佃客、部曲,出現“編戶虛耗,南北權豪,競招游食”“國弊家豐”的局面……后東晉政府先后十次頒布命令,將僑民編入所居郡縣戶籍,與黃籍戶一樣承擔國家賦役,稱作“土斷”。對于世家大族隱藏戶口的,嚴厲打擊。南方土著和北方僑民混合雜居,僑民“后裔遂長為南方之人矣”。“以土斷定”使僑置系統與當地系統混合編制,構筑成新的地方行政轄隸系統。——摘編自雷震《黃、白籍問題與“土斷”》(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東晉對僑民管理的變化及其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東晉對僑民管理變化的影響。18.(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明治政府成立后,大力推進以地稅改革為中心的農業變革。1869年,實行地制改革,通過實行“版籍革返”。“廢藩置縣”,明治政府將各藩領主所轄版圖(土地)和戶籍(人民)收歸中央,從根本上廢除了嚴重阻礙農業發展的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1872年,政府又廢除了禁止地買賣法令,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宣布個人對土地擁有所有權,并給土地所有者頒發地契。1873年,政府發布“地稅改革法令”,規定:凡持有土地執照者,均要向政府繳納地稅,地稅的稅率應為土地價格的3%;土地價格很高,以致地稅也很高;政府還按地稅的1/3向土地所有者收附加稅一一村費;地稅和村費一律用貨幣交納。——摘編自湯曉黎《日本明治政府地稅改革探析》(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日本地稅改革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日本地稅改革的影響。19.(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世紀中期,錢穆發表《中國社會演變》,認為社會有它本身內在必然的發展。中國社會不會長停留在殖民化的狀態下,也決不會再回復到宋明以來科舉社會的老路去;并表達了對中國社會未來發展的四點看法。第一,中國社會決不能常靠古老的農村經濟作中心,而且古老的農村經濟也早已在此一百年來,給外來的資本主義蕩潰無存了。中國社會之必將工業化,走上以新科學工業配合農業,先復興本國社會經濟,再配合上國際貿易,在整個世界經濟圈中占一席位。第二,中國社會決不能且亦斷不該走上資本主義社會的路。這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歷史及現代世界潮流趨向的人,所同樣首肯的。第三,中國社會發展,必將在其內在自身獲得一種自發的生機。即是從它傳統歷史文化所形成的國民性中,獲得一種精神上之支撐與鼓勵,領導與推進。而決不能從外面如法炮制,依樣葫蘆地模仿抄襲。第四,培植真正的中國智識分子。沒有知識分子,則對社會發展之前途提不出理想,提不出方案。社會不會在盲目中發展,必先有知識分子的理想與方案出現。——摘編自錢穆《國史新論·中國社會演變》對材料中的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任意一點或整體),并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的相關史實予以闡述。(要求:看法具體明確,史論結合,論據充分,表達清晰。)20.(2024高三下·河北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全面抗戰爆發前后,為了在中國西部地區建立新的國防工業基礎,準備和堅持長期抗戰,國民政府策動了規模巨大的工業內遷。內遷工廠大多數是當時中國工業界各行業中規模較大、設備較先進、管理和技術水平較高的名牌廠。如內遷民營工廠中大鑫制罐廠、上海機器廠、中國亞浦耳電器廠、華生及華成電器廠等,都是中國近代工業中名列各行業前茅的者。內遷的國營工廠多數是當時最先進的鋼鐵聯合企業。這些工廠的內遷,不僅把當時沿海地區的相對來說較為先進的工業設備、工業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到了大后方,更重要的是使大批工業科技人才和熟練技工匯集到大后方,據1941年的統計,內遷的工程技術人員達2萬余人。——摘編自黃立人《論抗戰時期的大后方工業科技》材料二 1964年5月,毛澤東提出,要考慮解決全國工業布局不平衡的問題,加強三線建設,防備敵人的入侵。8月,中央作出了在三線地區開展以戰備為中心大規模建設工業、交通、國防科技設施的重大戰略決策。三線建設從1964年開始,到1980年,全國三線地區共投入2052.68億元,相當于1953年—1964年投資的三倍。根據1984年普查,在中西部建成了1945個大型企業、科研設計院所。三線建設無論規模還是時間跨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由于涉及國防安全,三線建設當時不見諸報端。——《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工業內遷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說明新中國三線建設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分封制、宗法制與禮樂制【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祭祀天地鬼神”可知,禮樂文化具有原始宗教色彩而非“神權色彩”,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禮”和“樂”起源于原始社會的宗教祭祀儀式,而儒家思想在春秋時創立,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原始社會時期.祭祀天地鬼神的“禮"和“樂”更多地表達的是對天地鬼神的敬畏而非思想控制,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禮樂文化在儒家倫理教化思想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成熟”可知,禮樂文化依托儒家思想逐漸發展成熟,故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禮樂文化與儒家思想的關系,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2.【答案】A【知識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中齊魯儒學學者的占比呈遞減趨勢,從起初占絕對多數到東漢時下降到不到一半,這說明隨著漢朝儒學正統地位的確立,儒學的發展也從其發源地齊魯地區擴展至其他地區,傳播范圍日益擴大,故A正確;B、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僅提到儒學學者的占比變化,只能反映儒學的發展情況,無法看出區域經濟發展情況,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 佛道思想沖擊儒學地位是在魏晉隋唐時期,而材料反映的是漢朝時期,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 齊魯地區作為儒學的發源地,其儒學學者占比起初自然很高,但西漢以后占下降,說明其他地區的占比在上升,進而說明儒學得到發展而非受到沖擊,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漢代儒學的發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3.【答案】B【知識點】中國古代戶籍制度【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反映土斷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賦役來源,抑止士族勢力膨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未納入所在郡縣正式戶籍,不負擔國家調役”“將居民一律編入正式戶籍”來看,僑人由不負擔國家調役,轉變為需要負擔,此舉可以加強對僑人的控制,并且增加賦役來源,故B正確;C、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信息未反映僑人和正式居民之間的矛盾,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信息與實現重心南移無關,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東晉時期土斷政策的目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4.【答案】D【知識點】中書省與行省制【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明朝在東北地區設奴兒干都司,對東北地區進行直接管理,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 元朝設宣政院,對西藏地區進行控制,沒有朝貢手段,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 清朝設臺灣府,元朝設置的是澎湖巡檢司,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據圖示可知,元朝定都大都,疆域面積遼闊,在西北地區,即④處,設北庭都元帥府,加強了對西域地區的管轄,故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識記元朝的疆域信息,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5.【答案】A【知識點】明清時期思想領域的變化【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 李贄的言論抨擊了社會對個體的吞噬,譴責了倫理對人性的淹沒,表明人追求自身之利、滿足自身欲望是合情合理的,故A正確;B、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強調李贄對人性的認識,不屬于其政治主張,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 李贄強調人性,材料并未涉及啟發民智,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 陸王心學強調內心道德,而材料中李贄強調自然人性,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李贄的思想主張,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6.【答案】C【知識點】鴉片戰爭及其影響【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協定關稅是《南京條約》中取得的,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 片面最惠國待遇是中國單方面給與外國列強優惠,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此后英國商民如有與內地民人交涉事件,應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國辦理,內民由內地懲辦”可知,這是列強在華取得又一特權,領事裁判權又叫治外法權,破壞了中國司法主權,故C正確;D、結合所學知識, 軍艦巡查貿易權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取得的特權,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領事裁判權的含義,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7.【答案】D【知識點】《辛丑條約》及其對中國的危害【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中國人自建的第一條鐵路是京張鐵路,材料不能反映京張鐵路修筑的背景,材料主要反映了列強對中國經濟侵略以資本輸出為主,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東南互保”協議簽署于1900年,題干涉及時間是1909年,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清政府的“鐵路國有”政策下,許多國內鐵路的修筑權轉讓給了帝國主義國家,題干漫畫反映的是晚清時期列強對華侵略資本輸出取代商品輸出,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 當時處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西方國家侵略方式由商品輸出為主變為以資本輸出為主,修建鐵路反映了列強在中國進行資本輸出。因此該漫畫揭示了帝國主國家侵略中國的方式,故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帝國主義對華的侵略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8.【答案】C【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開辟【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1933年的前后,黨中央的“左”傾錯誤還沒有消除,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中蘇區政府的做法是在經濟困難情況下的無奈之舉,不能說革命根據地經濟形勢好轉,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 在革命的艱難時期,蘇區政府向民眾發行公債以及號召民眾主動退回公債券,都得到了群眾的積極支持,這說明蘇維埃政權贏得民眾認同,故C正確;D、結合所學知識, 國民大革命發生在1924-1927年間,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蘇維埃政權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9.【答案】A【知識點】“一五”計劃與三大改造【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將大量重點項目放在內陸地區,并通過派遣專業人才、支援設備資金、動員企業搬遷等方式予以支持,材料中的事件體現了新政權的制度優勢,有利于內陸地區經濟發展,故A正確;B、結合所學知識, 將大量重點項目放在內陸地區,不屬于工業體系的完善,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保障了區域經濟均衡發展”說法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消除了國防壓力”說法不符合史實,此時國防壓力依然存在,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一五計劃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0.【答案】A【知識點】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分析可知,材料強調經濟體制改革就是改革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A正確;B錯誤,材料涉及經濟體制改革,但是并不能看出實行政企分開以增強企業活力;C錯誤,材料不涉及對外開放;D錯誤,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經濟體制改革,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首先要突破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1.【答案】C【知識點】古代希臘文明【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未體現科技繁榮,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沒有涉及民主政治的信息,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 據材料可知,古希臘人在建造劇場時,綜合考慮了與會者的健康問題,在陽光、通風、排水等方面都做了優化,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故C正確;D、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不能體現公民的參政熱情,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古希臘文明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2.【答案】C【知識點】非洲古代文明【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只提到南非班圖人手工業交換現象,未涉及手工業技術的革新,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只提到不同手工業產品的交換,無法說明其壟斷了東非的商業貿易,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 南非班圖人手工業相互交換現象比較常見,說明當時班圖人手工業生產呈現商品化趨勢,故C正確;D、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中的手工業產品只是相互交換,而工匠生產分工的專業化強調生產同一產品的不同分工,兩者互不統屬,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古代非洲文明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3.【答案】C【知識點】科學技術新發展【解析】【分析】哥白尼的日心說、達爾文的進化論都提供了不同于傳統的觀察世界的角度,故正確答案為C項;A項屬于文藝復興的影響,不正確;B項是牛頓經典力學的意義,不正確;D項是啟蒙思想的影響,不正確。14.【答案】C【知識點】宗教改革【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強調的是因信稱義,非宣揚教皇至高無上的神圣權威,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無法得出新教和天主教會的力量對比,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 從漫畫中可知,天平右邊重于左邊,說明新教徒和圣經比教皇和天主教徒重要,結合時間16世紀,說明宗教改革強調信仰圣經和上帝的重要性,即宣揚因信稱義的思想,故C正確;D、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與呼吁教會主持社會的公平和正義的說法無關,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宗教改革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5.【答案】D【知識點】新經濟政策【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斯大林時期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材料時間是1921年,當時斯大林尚未執政,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只列舉了監察委員會的職能,并不能提到其履職效果,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 監察委員會并不負責經濟政策的貫徹,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 俄共(布)監察委員會主要是為了打擊官僚主義和升官發財思想以及濫用職權的行為,監察委員會的委員不能兼任其它行政職務,在黨組織中有很大的發言權,這有助于監察委員會盡責履職,有助于維護革命隊伍的純潔性,故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經濟政策的影響,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6.【答案】A【知識點】“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調整【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 理性預期學派認為,理性預期使得人們能夠預料到政府政策的結果,并因此采取相應的對策,最終使政府的政策失效,這是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的理論學派,順應了經濟自由化的潮流,故A正確;B、結合所學知識, 理性預期學派認為要預判政府政策,進而使其失效,是反對宏觀調控的表現,排除B;C、結合所學知識,理性預期學派是反對政府對經濟過多干預的理論學派,沒有描述關于“滯脹”現象根源的問題,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中沒有描述企業國有化的信息,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的調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7.【答案】(1)變化:從將僑民編入“白籍”不承擔賦役到實行“土斷”將僑民編入居住地戶籍,要求同等承擔賦役。原因:北民大量南遷;地方行政管轄系統出現混亂局面;稅收流失影響國家財政收入;豪門世族勢力膨脹威脅中央統治。(2)影響:構筑了新的地方行政轄隸系統;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治;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有利于促進民族融合和南北文化的交流。【知識點】中國古代戶籍制度【解析】【分析】(1)變化:根據材料“東晉初,政府將南方土著居民仍以黃籍登記,僑民編入‘白籍’不承擔賦役,與‘黃籍’土著百姓生活無異而負擔不同”“東晉政府先后十次頒布命令,將僑民編入所居郡縣戶籍,與黃籍戶一樣承擔國家賦役,稱作‘土斷’”可知變化為從將僑民編入“白籍”不承擔賦役到實行“土斷”將僑民編入居住地戶籍,要求同等承擔賦役。原因:根據材料“由于戰亂,中原地區大批流民流寓江左,形成了許多僑民郡縣,帶來管理不便”“僑民編入‘白籍’不承擔賦役,與‘黃籍’土著百姓生活無異而負擔不同,僑民與土著矛盾突出;有的僑民成為豪門世族的佃客、部曲,出現‘編戶虛耗,南北權豪,競招游食’ ‘國弊家豐’的局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原因有北民大量南遷;地方行政管轄系統出現混亂局面;稅收流失影響國家財政收入;豪門世族勢力膨脹威脅中央統治。(2)影響:根據材料“將僑民編入所居郡縣戶籍,與黃籍戶一樣承擔國家賦役”“對于世家大族隱藏戶口的,嚴厲打擊”“南方土著和北方僑民混合雜居,僑民‘后裔遂長為南方之人矣’。 ‘以土斷定’使僑置系統與當地系統混合編制,構筑成新的地方行政轄隸系統”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影響有:構筑了新的地方行政轄隸系統;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治;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有利于促進民族融合和南北文化的交流。【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東晉對僑民管理的變化及其原因,理解東晉對僑民管理變化的影響,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本題是對比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東晉(中國)。第一小問變化:根據材料“東晉初,政府將南方土著居民仍以黃籍登記,僑民編入‘白籍’不承擔賦役,與‘黃籍’土著百姓生活無異而負擔不同”“東晉政府先后十次頒布命令,將僑民編入所居郡縣戶籍,與黃籍戶一樣承擔國家賦役,稱作‘土斷’”可知變化為從將僑民編入“白籍”不承擔賦役到實行“土斷”將僑民編入居住地戶籍,要求同等承擔賦役。第二小問原因:根據材料“由于戰亂,中原地區大批流民流寓江左,形成了許多僑民郡縣,帶來管理不便”“僑民編入‘白籍’不承擔賦役,與‘黃籍’土著百姓生活無異而負擔不同,僑民與土著矛盾突出;有的僑民成為豪門世族的佃客、部曲,出現‘編戶虛耗,南北權豪,競招游食’ ‘國弊家豐’的局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原因有北民大量南遷;地方行政管轄系統出現混亂局面;稅收流失影響國家財政收入;豪門世族勢力膨脹威脅中央統治。(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東晉(中國)。影響:根據材料“將僑民編入所居郡縣戶籍,與黃籍戶一樣承擔國家賦役”“對于世家大族隱藏戶口的,嚴厲打擊”“南方土著和北方僑民混合雜居,僑民‘后裔遂長為南方之人矣’。 ‘以土斷定’使僑置系統與當地系統混合編制,構筑成新的地方行政轄隸系統”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影響有:構筑了新的地方行政轄隸系統;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治;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有利于促進民族融合和南北文化的交流。18.【答案】(1)特點:政府主導;立法保障;循序漸進;保護新興地主階級利益;正稅與附加稅相結合;改繳貨幣地稅(貨幣稅取代實物稅);地稅重、稅率高。(2)影響:廢除了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確立了土地私有制;擴大稅源,增加財政收入;為工業化創造了條件;推動了農村商品經濟發展;加速了日本近代化的進程;但加重了農民負擔,保留了封建殘余。【知識點】日本明治維新【解析】【分析】(1)特點:根據“明治政府成立后,大力推進以地稅改革為中心的農業變革”得出:政府主導;根據“地稅改革法令”得出:立法保障;根據“1869年”“版籍革返”“1872年,政府又廢除了禁止地買賣法令,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宣布個人對土地擁有所有權,并給土地所有者頒發地契”等得出:循序漸進;根據“從根本上廢除了嚴重阻礙農業發展的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宣布個人對土地擁有所有權,并給土地所有者頒發地契”得出:保護新興地主階級利益;根據“地稅的稅率應為土地價格的3%;土地價格很高,以致地稅也很高;政府還按地稅的1/3向土地所有者收附加稅一一村費;地稅和村費一律用貨幣交納”得出:正稅與附加稅相結合;改繳貨幣地稅(貨幣稅取代實物稅);地稅重、稅率高。(2)影響:根據“從根本上廢除了嚴重阻礙農業發展的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又廢除了禁止地買賣法令,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宣布個人對土地擁有所有權,并給土地所有者頒發地契”等信息分析可知,廢除了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確立了土地私有制;根據“凡持有土地執照者,均要向政府繳納地稅,地稅的稅率應為土地價格的3%”得出:擴大稅源,增加財政收入;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推動了農村商品經濟發展;為工業化創造了條件;加速了日本近代化的進程;根據“土地價格很高,以致地稅也很高;政府還按地稅的1/3向土地所有者收附加稅一一村費”得出:但加重了農民負擔,保留了封建殘余。故答案為:(1)特點:政府主導;立法保障;循序漸進;保護新興地主階級利益;正稅與附加稅相結合;改繳貨幣地稅(貨幣稅取代實物稅);地稅重、稅率高。(2)影響:廢除了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確立了土地私有制;擴大稅源,增加財政收入;為工業化創造了條件;推動了農村商品經濟發展;加速了日本近代化的進程;但加重了農民負擔,保留了封建殘余。【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日本的明治維新,考查學生提取材料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和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難度適中。19.【答案】看法:我認同中國近代社會發展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闡述:甲午中日戰爭之后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開始了維新變法運動,運動中提出興民權、設議院、主張君主立憲制,但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在具體變法過程中沒有涉及到興民權設議院的君主立憲制的內容,使得運動最終以失敗告終。《辛丑條約》的簽訂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資產階級隊伍不斷壯大,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發動了辛亥革命,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但由于革命黨人的妥協退讓,袁世凱奪去了革命果實,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總之,近代的資產積極維新派和資產階級革命派都對主張走資本主義的道路,但由于資產階級的局限性都以失敗告終,說明中國近代社會發展應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知識點】戊戌維新運動;辛亥革命及其意義【解析】【分析】看法:根據材料“中國社會決不能且亦斷不該走上資本主義社會的路”可知材料的觀點是中國近代社會發展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我的看法是認同。闡述:從資產階級維新派產生的背景來說甲午中日戰爭之后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開始了維新變法運動。從變法的內容和影響來闡述是運動中提出興民權、設議院、主張君主立憲制,但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在具體變法過程中沒有涉及到興民權設議院的君主立憲制的內容,使得運動最終以失敗告終。從辛亥革命的背景角度論述《辛丑條約》的簽訂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資產階級隊伍不斷壯大,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發動了辛亥革命。從辛亥革命的內容和影響角度論述為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但由于革命黨人的妥協退讓,袁世凱奪去了革命果實,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最后總結概括為近代的資產積極維新派和資產階級革命派都對主張走資本主義的道路,但由于資產階級的局限性都以失敗告終,說明中國近代社會發展應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注意史實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中國社會演變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20.【答案】(1)適應抗戰需要;以大企業和技術設備先進企業為主;包括民營企業和國營企業;規模巨大;工業內遷帶動了技術設備、人才的內遷。(任答3點)(2)成就:推進了我國現代化進程;加強了國防建設;推動了西部落后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國民經濟布局。原因:國內政局相對穩定;黨的堅強領導和全國人民的支持,提供了有力保障;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計劃經濟體制的優勢)(任答2點)【知識點】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社會主義探索時期的建設成就【解析】【分析】(1)特點:根據材料“為了在中國西部地區建立新的國防工業基礎,準備和堅持長期抗戰”可知,適應抗戰需要;根據材料“內遷工廠大多數是當時中國工業界各行業中規模較大、設備較先進、管理和技術水平較高的名牌廠”可知,以大企業和技術設備先進企業為主;根據材料“如內遷民營工廠中大鑫制罐廠、上海機器廠、中國亞浦耳電器廠、華生及華成電器廠等”“內遷的國營工廠多數是當時最先進的鋼鐵聯合企業”可知,包括民營企業和國營企業和規模巨大;根據材料“僅把當時沿海地區的相對來說較為先進的工業設備、工業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到了大后方,更重要的是使大批工業科技人才和熟練技工匯集到大后方”可知,工業內遷帶動了技術設備、人才的內遷。(2)成就:根據材料“三線建設從1964年開始,到1980年,全國三線地區共投入2052.68億元,相當于1953年—1964年投資的三倍”可得出推進了我國現代化進程;根據材料“根據1984年普查,在中西部建成了1945個大型企業、科研設計院所”可得出加強了國防建設,這也推動了西部落后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國民經濟布局。原因:根據材料“1964年5月,毛澤東提出,要考慮解決全國工業布局不平衡的問題,加強三線建設,防備敵人的入侵”和所學可知,這時期我國國內政局相對穩定,為三線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國內環境;根據材料“三線建設從1964年開始,到1980年,全國三線地區共投入2052.68億元,相當于1953年—1964年投資的三倍”可得出黨的堅強領導和全國人民的支持,提供了有力保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線建設成就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即計劃經濟體制的優勢。【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工業內遷的特點,理解新中國三線建設取得的成就及其原因,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特點:根據材料“為了在中國西部地區建立新的國防工業基礎,準備和堅持長期抗戰”可知,適應抗戰需要;根據材料“內遷工廠大多數是當時中國工業界各行業中規模較大、設備較先進、管理和技術水平較高的名牌廠”可知,以大企業和技術設備先進企業為主;根據材料“如內遷民營工廠中大鑫制罐廠、上海機器廠、中國亞浦耳電器廠、華生及華成電器廠等”“內遷的國營工廠多數是當時最先進的鋼鐵聯合企業”可知,包括民營企業和國營企業和規模巨大;根據材料“僅把當時沿海地區的相對來說較為先進的工業設備、工業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到了大后方,更重要的是使大批工業科技人才和熟練技工匯集到大后方”可知,工業內遷帶動了技術設備、人才的內遷。(2)本題是特點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中國。成就:根據材料“三線建設從1964年開始,到1980年,全國三線地區共投入2052.68億元,相當于1953年—1964年投資的三倍”可得出推進了我國現代化進程;根據材料“根據1984年普查,在中西部建成了1945個大型企業、科研設計院所”可得出加強了國防建設,這也推動了西部落后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國民經濟布局。原因:根據材料“1964年5月,毛澤東提出,要考慮解決全國工業布局不平衡的問題,加強三線建設,防備敵人的入侵”和所學可知,這時期我國國內政局相對穩定,為三線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國內環境;根據材料“三線建設從1964年開始,到1980年,全國三線地區共投入2052.68億元,相當于1953年—1964年投資的三倍”可得出黨的堅強領導和全國人民的支持,提供了有力保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線建設成就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即計劃經濟體制的優勢。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河北省2024屆普通高中學業水平測試等級性考試模擬(六)歷史試題(學生版).docx 河北省2024屆普通高中學業水平測試等級性考試模擬(六)歷史試題(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