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貴州省銅仁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7月期末質量監測歷史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貴州省銅仁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7月期末質量監測歷史試卷

資源簡介

貴州省銅仁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7月期末質量監測歷史試卷
1.(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考古發現,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文化的整合已經開始。從圖1到圖2的變化表明(  )
A.中華文化呈現中原核心的特征 B.區域文化的交流與擴張在增強
C.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體系形成 D.早期國家神權與王權緊密結合
2.(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宋《萍洲可談》中記載:“海舶大者數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為綱首、副綱首……舶船深闊各數十丈,商人分占貯貨,得數尺許,下以貯物,夜臥其上,貨多陶器,大小相套,無少隙地。”這說明宋代(  )
A.造船技術非常發達 B.外貿稅成為國庫重要財源
C.海外貿易十分繁榮 D.統治者放棄重農抑商政策
3.(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晚清政府早期派出的使節多以外國人為顧問。例如,崇厚出使法國就有兩個法國人和一個英國人和他同行;第一任駐英國公使郭嵩燾的顧問是英國人馬格里;曾紀澤到俄國談判伊犁問題的顧問同樣是馬格里和日意格。這一現象表明近代中國外交(  )
A.具有很強的開放性色彩 B.呈現出半殖民地的特征
C.導致了晚清政府的崩潰 D.受到政治變革深刻影響
4.(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2017年春季開始,中國歷史教材全面落實14年抗戰的概念,8年抗戰的表述改為14年抗戰。消息傳來,中國抗戰史學界深感欣慰。14年抗戰的概念(  )
A.說明歷史研究具有不確定性 B.充分肯定局部抗戰的歷史貢獻
C.強調國共合作抗戰的重要性 D.明確以歐洲戰場的爆發為依據
5.(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練攤”指本錢不多“下海”擺地攤的行為。20世紀80年代初,“練攤”和“個體戶”“倒爺”一樣都是貶義詞。20世紀9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人嘗到了“練攤”的甜頭,紛紛“下海”,一些城市也開始建立自由市場吸納攤販,發展馬路經濟。這一轉變主要得益于(  )
A.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完善 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
C.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 D.市場經濟體制的提出和建立
6.(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波斯帝國曾經的都城帕薩爾加德的遺跡上佇立著一根石柱,石柱上的雕像是波斯國王居魯士(如圖)。他穿著伊朗西部高原埃蘭人風格的外袍,戴著埃及人風格的王冠,系著亞述人和腓尼基人風格的繩結,身后是波斯人風格的四個翅膀。雕像體現了波斯帝國(  )
A.軍事征服阻礙了民族交融 B.經濟發展推動著藝術進步
C.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 D.建立完善的國家管理系統
7.(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阿拉伯半島西部紅海沿岸地區曾是拜占庭帝國通往印度和非洲東岸的通商大道。中國的絲綢、印度的珠寶、馬來群島的香料、非洲的黃金和奴隸都是從海上運到也門,再由駝隊通過漢志商道向北運往地中海沿岸地區。據此可知,當時阿拉伯(  )
A.中轉貿易繁榮發達 B.將造紙術傳播到歐洲
C.建立起廣袤的帝國 D.吸收被征服地區文化
8.(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中世紀的西歐法律規定,具有封臣身份就意味著必須要履行對封君的隨從作戰、經濟援助等責任,不得背棄封君。除非封君有不公正地奴役他、未盡保護之責等行為。這說明(  )
A.領主實行專制集權的統治 B.封君封臣制具有雙向制約性
C.封君封臣制以血緣為紐帶 D.莊園經濟強化了封君封臣制
9.(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在公元前1500年前尼格羅人種(即黑色人種)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蒙古人種(即黃色人種)聚居在亞洲和南北美洲,高加索人種(即白色人種)集聚在歐洲、北非、中東和印度。打破這一人口分布格局的是(  )
A.蒙古三次西征 B.鄭和下西洋
C.絲綢之路開通 D.新航路開辟
10.(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文件宣稱:“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現,對于所有的人,無論是施行保護或處罰都是一樣的。”徹底否定“朕即國家”君主立法的封建專制主義,明確肯定了“人民主權”的公眾立法。這份文件是(  )
A.《獨立宣言》 B.美國1787年憲法
C.《人權宣言》 D.《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11.(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巴黎公社革命后,歐洲各國政府“感到有必要采取行動來對付危及秩序和文明的國際威脅。于是,警察進行國際性合作,剝奪逃亡的公社社員作為政治難民所應接受的保護地位”。這一行動旨在(  )
A.推動歐洲國家一體化 B.推翻臨時政府的腐敗統治
C.加速世界市場的形成 D.反對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
12.(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九國公約》規定:“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完整;施用各種之權勢,以期切實設立并維持各國在中國全境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之原則;不得因中國狀況,乘機營謀特別權利,而減少友邦人民之權利,并不得獎許有害友邦安全之舉動。”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目的是維護中國領土與主權完整
B.消弭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分歧
C.使中國面臨被列強共同宰割局面
D.加劇了美國與日本對中國的爭奪
13.(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在1920年底俄國國內戰爭基本結束的情況下,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但沒有收縮,卻反而被加強。俄國1921年的重工業產量只有一戰前1913年的20%。7年的戰爭加之嚴重的干旱造成全俄約300萬人至1000萬人餓死。材料反映了(  )
A.新經濟政策施行的歷史原因
B.農業集體化帶來的社會危機
C.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推動工業化的完成
D.戰爭造成嚴重的經濟衰退和人口死亡
14.(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隨著一戰歐洲形勢的急劇變化,14萬華工被派遣奔赴歐洲西線戰場。參戰華工一般都是從事繁重的體力工作,一些人被派至前線挖掘戰壕、運送補給、搬運尸體,為歐洲恢復和平以及戰后重建作出了重要貢獻。一戰中的華工(  )
A.用艱辛勞動改變歐洲的政治格局
B.為中國成為戰勝國作出重大貢獻
C.迫使列強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D.助力中國政府成功收復山東主權
15.(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隨著黑人奴隸的解放,他們在自己租賃的土地上往往或多或少地種植西瓜,并將其作為慶祝節日或是豐收的食品。美國白人卻在影視劇中讓黑人演繹搶西瓜、偷西瓜等一些帶有明顯負面形象的行為,并借此說明白人是高貴文明的象征。這反映當時的美國(  )
A.文化滲透種族歧視 B.民主政治逐漸完善
C.廣泛開展民權運動 D.三權分立遭到破壞
16.(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統計,2000年國際直接投資是1980年的22倍。盡管發達國家之間仍然是相互直接投資的重點,但發達國家投向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數量增加,另外,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以及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相互投資已經興起。這反映了(  )
A.區域經濟集團化 B.發達國家主導世界
C.政治多極化趨勢 D.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17.(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絲綢之路在長期發展中開辟出一些支線,新疆、中亞地區的路線尤為復雜。古代歐亞大陸還存在其他重要的商路,往往也被納入“絲綢之路”的廣義范疇。
——摘編自《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
材料二 “一帶一路”(The Belt and Road,縮寫為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于2013年9月、10月分別提出的具有創新性的國際合作倡議。“一帶一路”陸上依托國際大通道,海上以重點港口為節點,會員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使沿線國家和地區在合作中實現共贏。
——摘編自《中外歷史綱要(下)》教師用書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古代絲綢之路的特點。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影響。
18.(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鐵路網的建設和形成是英國工業化走向成熟的標志。鐵路運輸基本上不受氣候條件的限制。鐵路建設促進了經濟的全面繁榮。1830年,鐵路大約產生了5000萬英鎊的收入增長,解決了25萬工人的就業。鐵路建設極大地增加了對鋼鐵、機器、煤炭的需求,促進了這些產業的發展。鐵路加快了原料和產品的流通,鐵路把城市和鄉村、把城市和城市、把各個工業區連接起來,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
——武寅等主編《世界歷史·第5卷》
材料二 到19世紀,工業化帶來的新技術使得思想、貿易物資和人們能夠來到更遠的地方。隨著西歐的新興國家、北美、俄國和日本開啟了各自的工業化進程,工業化的全球影響加強了。到20世紀之初,工業強國憑借技術優勢征服和占領了亞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廣大地域,它們已經把世界劃分成了大帝國,他們鍛造出來的全球聯系并沒有哺育出和諧。恰恰相反,刺激了他們之間對國際地位的激烈競爭。這種不和諧與列強之間的糾紛結合起來,造成了激烈的沖突,使得20世紀成為人類歷史上最暴力的時代。
——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簡明新全球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英國鐵路建設促進經濟全面繁榮的表現。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工業革命的影響。
19.(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首次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軍事沖突,也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格局。……1919年1月,一戰戰勝國召開了巴黎和會,建立起世界新秩序——凡爾賽體系這個體系為了維護主要戰勝國的利益,對戰敗國領土及其殖民地進行再分割,尤其是對德國進行了嚴厲的懲罰。法國陸軍元帥福煦在聽到和約內容后就作出了神奇的預言:“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結果不到20年,凡爾賽體系就在大蕭條和納粹黨崛起的輪番沖擊下搖搖欲墜,最終在德國閃擊波蘭的戰斗中土崩瓦解。
——摘編自范主《時間的戰爭:五百年鐘表博弈史》
材料二 雅爾塔體系具有相當的歷史進步性……由于雅爾塔體系是建立在美蘇力量相對平衡的基礎之上,因此雙方都認識到要盡力避免沖突。西方不能再采取明目張膽的武裝干涉,這有利于歐亞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的產生。雅爾塔體系將原法西斯國家轉變為資產階級民主國家,從而埋葬了發動世界大戰的重要根源。它所確立的聯合國安理會的“大國一致”原則,使任何一個大國要想發動戰爭都受到約束。各國人民與政府的維護和平、控制戰爭的意識都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在雅爾塔體系下,西歐在衰落中走向復興中國的政權更迭使亞太地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亞洲和非洲新獨立的民族國家中產生了中立主義勢力,這些成為沖擊大國強權政治的民主力量。
——摘編自徐藍《試論雅爾塔體系對戰后國際關系的影響》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導致凡爾賽體系僅20年就“土崩瓦解”的主要因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凡爾賽體系與雅爾塔體系的相同之處,并簡要說明雅爾塔體系的歷史進步性。
20.(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普通高中教科書《中外歷史綱要(下)》(2019版)自錄(部分)
上述材料展示了近代西方國家殖民擴張以后,亞非拉人民的三次民族解放運動高潮,圍繞“國家獨立與發展”這一主題,自擬論題,展開論述。(要求:論題準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識點】中國石器時代的人類與文明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中華文化呈現中原核心的特征,這種說法并不準確,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整合是多個地區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過程,并非僅以中原為核心,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 據材料可知,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文化整合已經開始,區域文化的交流與擴張在增強,符合文化整合這一背景的,不同地區文化開始整合意味著它們之間的交流和相互影響在增加,故B正確;
C、結合所學知識, 雖然農業生產方式可能是文化的一部分,但僅從文化整合這一角度不能直接推斷出這種具體的農業生產體系的形成,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材料無法得出早期國家神權與王權緊密結合的結論,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石器時代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2.【答案】C
【知識點】宋元時期的商業發展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雖提到船舶規模大,但重點是強調海外貿易的情況,而非單純突出造船技術發達,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并未提及外貿稅及其在國庫中的地位,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海舶規模大,商人眾多,貨物存放緊密,充分體現了宋代海外貿易十分繁榮,故C正確;
D、結合所學知識, 宋代統治者沒有放棄重農抑商政策,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宋代海外貿易的發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3.【答案】B
【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及其影響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這一時期中國的外交開放性并不強,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 晚清政府早期派出的使節多以外國人為顧問,說明這一時期中國的外交深受外國人影響,體現了半殖民地特征,故B正確;
C、結合所學知識, 晚清政府的崩潰與材料所述現象無關,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所列的人物所處的時間節點上并未發生政治變革,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中國外交的特點,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4.【答案】B
【知識點】中國局部抗戰與抗日救亡運動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抗戰時間長度這一研究對象是確定的,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 14年抗戰概念在歷史教材中落實,充分肯定了全面抗戰之前的局部抗戰的貢獻,故B正確;
C、結合所學知識, 局部抗戰時期,不屬于國共合作抗戰時期,因此14年抗戰的概念并不是強調合作抗戰的重要性,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 歐洲戰場的爆發時間是在1939年,與材料中的14年抗戰時間不符,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識記十四年抗戰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5.【答案】D
【知識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完善對于規范經濟活動和保障市場秩序具有重要意義,但不是導致這一轉變的主要原因,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主要是在農村領域,對農村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與城市中的“練攤”和“下海”現象的轉變關系不大,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練攤”等現象轉變的主要原因,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20世紀80年代初,“練攤”和“個體戶”“倒爺”一樣都是貶義詞。20世紀9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人嘗到“練攤”的甜頭,紛紛“下海”,一些城市也開始建立自由市場吸納攤販,發展馬路經濟。這一轉變主要得益于市場經濟體制的提出和建立。1992年“十四大”提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1世紀初,基本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馬路經濟的發展,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6.【答案】C
【知識點】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主旨沒有涉及到軍事征服和民族交融的關系,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未涉及帝國經濟發展對藝術的影響,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波斯帝國對外來文明持開放態度,皇帝居魯士的形象具有不同地區的文化風格,體現了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故C正確;
D、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主旨與國家管理系統無關,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波斯帝國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7.【答案】A
【知識點】阿拉伯帝國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中提到中國、印度、馬來群島、非洲等地的商品通過海上運輸到也門,再由駝隊通過商道向北運往地中海沿岸地區。這表明當時阿拉伯在東西方貿易中起到了重要的中轉作用,其中轉貿易繁榮發達,故A正確;
B、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并未提及阿拉伯將造紙術傳播到歐洲的相關內容,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重點強調的是阿拉伯地區的貿易中轉情況,而非其建立廣袤帝國,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未涉及阿拉伯吸收被征服地區文化的相關信息,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阿拉伯帝國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8.【答案】B
【知識點】封君封臣制度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封君如果不公正地奴役封臣、未盡保護之責等,封臣可以背棄封君,這說明領主并非實行專制集權統治,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在封君封臣制度下,封君封臣是一種契約關系,具有雙向制約屬性, 故B正確;
C、結合所學知識, 封君封臣以土地為紐帶,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主旨與莊園制無關,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封君封臣制的特征,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9.【答案】D
【知識點】新航路開辟后的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蒙古三次西征主要影響了歐亞大陸的政治格局和文化交流,但對人口分布格局的改變相對有限,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 鄭和下西洋主要是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交流,并非導致人口分布格局的重大改變,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 絲綢之路開通促進了東西方的貿易和文化交流,對人口分布格局的直接影響較小,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 據材料可知, 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國家開始了大規模的殖民擴張和黑奴貿易,導致人口在全球范圍內大規模流動,改變了原來各大洲相對獨立的人口分布格局,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0.【答案】C
【知識點】法國大革命與《人權宣言》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獨立宣言》主要是宣布美國脫離英國而獨立,強調天賦人權和人民主權等原則,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 美國1787年憲法確立了美國的聯邦制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人權宣言》宣稱“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現,對于所有的人,無論是施行保護或處罰都是一樣的。”它徹底否定了“朕即國家”君主立法的封建專制主義,明確肯定了“人民主權”的公眾立法,故C正確;
D、結合所學知識,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主要是為了解放黑奴,廢除奴隸制,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識記《人權宣言》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1.【答案】D
【知識點】巴黎公社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 警察進行國際性合作,剝奪逃亡的公社社員作為政治難民所應接受的保護地位 ”可以得出,作為無產階級革命的巴黎公社引發了資產階級的恐懼,其他國家害怕本國國內也出現類似的工人運動,以反對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故D正確;
依據已學知識, 巴黎公社時期歐洲國家并未出現一體化趨勢,排除A項;
題干中“剝奪逃亡的公社社員作為政治難民所應接受的保護地位”的舉措針對的是巴黎公社,而非臨時政府, 打擊巴黎公社運動和加速世界市場形成無關,排除B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巴黎公社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2.【答案】C
【知識點】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列強的目的并非真正維護中國領土與主權完整,而是為了列強共同支配中國,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 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分歧不可能因為一個公約而消弭,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九國公約》使中國面臨被列強共同宰割局面,《九國公約》表面上聲稱“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完整”,但實際上是為了打破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使中國又恢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故C正確;
D、結合所學知識, 《九國公約》遏制了日本在華的擴張,并非加劇了美國與日本對中國的爭奪,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九國公約》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3.【答案】A
【知識點】新經濟政策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1920年底,俄國國內戰爭基本結束的情況下,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但沒有收縮,卻反而被加強,結果導致了嚴重的經濟危機,而且餓死大量人口,這說明了當時經濟政策調整的必然性,因此1921年,列寧領導的蘇俄放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新經濟政策,因此材料反映了新經濟政策實行的歷史原因,故A正確;
B、結合所學知識, 農業集體化是斯大林時期執行的,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 蘇聯工業化是斯大林執政時期完成,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 人口大量死亡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導致的,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原因,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4.【答案】B
【知識點】華工與美洲、大洋洲的開發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華工的艱辛勞動主要是在后勤保障等方面,并未直接改變歐洲的政治格局,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 一戰中的華工為協約國一方提供了重要的勞動力支持,他們的辛勤付出和貢獻使得中國在一戰中能夠以協約國成員的身份成為戰勝國之一,為中國成為戰勝國作出了重大貢獻,故B正確;
C、結合所學知識, 列強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主要是因為一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并非華工的作用,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 中國政府未能成功收復山東主權,巴黎和會上列強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一戰中華工的作用,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5.【答案】A
【知識點】殖民者入侵對美洲的影響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美國黑人奴隸雖然被解放,但是在一些影視劇中美國白人仍然丑化黑人,說明在美國文化中滲透著種族歧視,故A正確;
B、結合所學知識, 種族歧視不利于民主政治完善,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材料沒涉及民權運動,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 三權分立指的是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美國的文化特征,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6.【答案】D
【知識點】經濟全球化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區域經濟集團化強調的是特定區域內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和一體化,材料主要體現的是全球范圍內的投資情況,而非特定區域,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重點強調的是國際直接投資的整體發展情況,不是突出發達國家的主導地位,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 政治多極化趨勢主要體現在國際政治格局中多個力量中心的崛起和相互制衡,與材料中的經濟投資情況關系不大,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 據材料可知, 2000 年國際直接投資大幅增長,且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以及發展中國家相互之間的直接投資都在興起。這反映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經濟全球化使得資本在全球范圍內更加自由地流動,促進了國際投資的增長和各國之間經濟聯系的加強,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經濟全球化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7.【答案】(1)特點:路線復雜,存在眾多支線。涵蓋地域廣泛,連接歐亞大陸。貿易內容豐富,商品種類多樣。持續時間長,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
(2)影響:經濟方面:促進了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與發展,推動了貿易和投資的增長,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優化了資源配置,有助于各國經濟的互補和協同發展。政治方面:增強了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政治互信,為解決地區和全球性問題提供了合作平臺,有利于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文化方面: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增進了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豐富了各國的文化內涵。國際關系方面:推動了多邊主義和開放型世界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全球治理體系的完善,有助于構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社會方面: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提高了沿線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知識點】“一帶一路”;“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
【解析】【分析】(1)特點:材料一中提到絲綢之路開辟出支線,路線復雜,尤其是新疆、中亞地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代絲綢之路具有路線多元且復雜的特點。材料還提到存在其他被納入廣義范疇的商路,這表明其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不斷吸納其他商路。結合所學可知,古代絲綢之路連接了歐亞大陸的眾多地區,說明其具有地域跨度大的特點。
(2)影響:材料一中指出古代絲綢之路的復雜性和多元性,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歷史借鑒和文化基礎。材料二提到“一帶一路”使沿線國家和地區打造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實現共贏。結合所學知識,其影響可概括為,經濟方面:促進了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與發展,推動了貿易和投資的增長,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優化了資源配置,有助于各國經濟的互補和協同發展。政治方面:增強了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政治互信,為解決地區和全球性問題提供了合作平臺,有利于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文化方面: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增進了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豐富了各國的文化內涵。國際關系方面:推動了多邊主義和開放型世界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全球治理體系的完善,有助于構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社會方面: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提高了沿線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古代絲綢之路的特點,理解“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影響,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8.【答案】(1)產生了可觀的收入增長,增加了就業機會;極大地增加了對鋼鐵、機器、煤炭等產業的需求,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加快了原料和產品的流通,促進了城市與鄉村、城市與城市、工業區之間的連接,推動了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
(2)積極方面:帶來了新技術,使思想、貿易物資和人員的流動范圍更廣; 推動了西歐新興國家、北美、俄國和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工業化進程,加強了工業化的全球影響。消極方面:工業強國憑借技術優勢征服和占領廣大地域,劃分世界為大帝國,造成了地區的不平等和壓迫;刺激了列強之間對國際地位的激烈競爭,導致列強之間的糾紛和不和諧; 這種競爭和糾紛結合,造成了激烈的沖突,使 20 世紀成為人類歷史上最暴力的時代。
【知識點】工業革命的影響
【解析】【分析】(1)表現:根據材料一“1830 年,鐵路大約產生了 5000 萬英鎊的收入增長,解決了 25 萬工人的就業。”這表明鐵路建設帶來了顯著的收入增長,并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鐵路建設極大地增加了對鋼鐵、機器、煤炭的需求,促進了這些產業的發展。”體現出鐵路建設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刺激了產業需求。 “鐵路把城市和鄉村、把城市和城市、把各個工業區連接起來,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說明鐵路加強了不同地區和產業之間的聯系,促進了經濟的協調發展。
(2)影響:要從正反兩方面來分析。積極影響:根據材料二“到 19 世紀,工業化帶來的新技術使得思想、貿易物資和人們能夠來到更遠的地方。隨著西歐的新興國家、北美、俄國和日本開啟了各自的工業化進程,工業化的全球影響加強了。”可知,工業革命帶來新技術,促進了人員、思想和物資的流動,推動了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工業化進程,增強了工業化在全球的影響力。 消極影響:根據材料二“到 20 世紀之初,工業強國憑借技術優勢征服和占領了亞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廣大地域,它們已經把世界劃分成了大帝國,他們鍛造出來的全球聯系并沒有哺育出和諧。恰恰相反,刺激了他們之間對國際地位的激烈競爭。這種不和諧與列強之間的糾紛結合起來,造成了激烈的沖突,使得 20 世紀成為人類歷史上最暴力的時代。”可以得出:工業強國憑借技術優勢征服和占領廣大地域,劃分世界為大帝國,造成了地區的不平等和壓迫;刺激了列強之間對國際地位的激烈競爭,導致列強之間的糾紛和不和諧; 這種競爭和糾紛結合,造成了激烈的沖突,使 20 世紀成為人類歷史上最暴力的時代。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能力,理解英國鐵路建設促進經濟全面繁榮的表現,理解工業革命的影響,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9.【答案】(1)因素:凡爾賽體系不合理;1929年經濟大危機的影響;法西斯的擴軍備戰;國際聯盟的軟弱;英法綏靖政策;德國閃擊波蘭;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2)共同之處:都帶有強權政治色彩(霸權政治秩序);都是戰爭的產物,以維護世界和平為主要目標;③都調整了國際關系,建立國際新秩序(都暫時協調了各國的關系,出現了相對穩定的狀態);以召開國際會議的方式,通過締結一系列條約建立國際新秩序。積極影響:在整體上維護了世界的和平狀態(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有利于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推動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亞非拉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推動國際政治經濟民主化(孕育了世界格局多極化)。
【知識點】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
【解析】【分析】(1)主要因素:據材料“結果不到20年,凡爾賽體系就在大蕭條和納粹黨崛起的輪番沖擊下搖搖欲墜,最終在德國閃擊波蘭的戰斗中土崩瓦解。”并結合所學可知,1929年經濟大危機的影響;德國閃擊波蘭;據所學可知,凡爾賽體系建立在戰勝國剝削壓榨戰敗國基礎上,因此這個體系只是暫時調整了利益關系;大危機爆發后,許多國家社會危機不斷加深,尤其是法西斯國家國內矛盾加深,積極擴軍備戰;國際聯盟雖然標榜維護世界和平,但是國際聯盟無法發揮維護世界和平的作用;同時西方大國英法等實行綏靖政策,這些行為客觀上加速了二戰的爆發;一戰后民族民主運動不斷高漲。
(2)共同之處:從兩個體系的主導國家看,都帶有強權政治色彩(霸權政治秩序);根據材料“由于雅爾塔體系是建立在美蘇力量相對平衡的基礎之上,因此雙方都認識到要盡力避免沖突”“由于雅爾塔體系是建立在美蘇力量相對平衡的基礎之上,因此雙方都認識到要盡力避免沖突”并結合所學,從兩個體系出現以及目標來看,兩者都是戰爭的產物,以維護世界和平為主要目標;根據材料“1919年1月,一戰戰勝國召開了巴黎和會,建立起世界新秩序——凡爾賽體系這個體系”“西方不能再采取明目張膽的武裝干涉,這有利于歐亞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的產生”可知,都調整了國際關系,建立國際新秩序(都暫時協調了各國的關系,出現了相對穩定的狀態);從兩個體系產生的方式看,以召開國際會議的方式,通過締結一系列條約建立國際新秩序。積極影響:根據材料“從而埋葬了發動世界大戰的重要根源”可知,在整體上維護了世界的和平狀態(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根據材料“西方不能再采取明目張膽的武裝干涉,這有利于歐亞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的產生”可知,有利于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根據材料“在雅爾塔體系下,西歐在衰落中走向復興中國的政權更迭使亞太地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亞洲和非洲新獨立的民族國家中產生了中立主義勢力,這些成為沖擊大國強權政治的民主力量”可知,推動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亞非拉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推動國際政治經濟民主化(孕育了世界格局多極化)。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導致凡爾賽體系僅20年就“土崩瓦解”的主要因素,理解凡爾賽體系與雅爾塔體系的相同之處,理解雅爾塔體系的歷史進步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20.【答案】論題:國家獨立是國家發展的前提。
論述:任何一個民族國家,只有獲得民族獨立,才能夠得到發展。近代以來,西方列強通過武力、經濟等手段,對亞非拉地區進行致殖民掠奪,將這些地區視為原料產地、商品傾銷市場、資本投資場所,在列強的掠奪下,亞非拉地區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亞非拉人民掀起了反抗外來侵略的民族獨立運動,諸如印度、埃及和中國,雖然很多運動被鎮壓,但是亞非拉人民的斗爭并未停止;兩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亞非拉人民反抗殖民侵略提供了契機,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亞非拉地區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反抗殖民侵略的活動,如印度的甘地領導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洲列強被極大削弱,大量國家獲得了獨立,獨立后的亞非拉國家,利用相對穩定的世界形勢,大力發展經濟,國家實力快速上升,如中國獨立之后,子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國家迅速恢復經濟,并大力發展工業,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也在快速上升。由此可知,國家獨立是國家發展的前提。
【知識點】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一戰”后亞洲民族民主運動;“一戰”后非洲獨立意識的醒覺;“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二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
【解析】【分析】論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一個國家要想發展,首先得獲得獨立,由此可以提出論題:國家獨立是國家發展的前提。論述:根據所學知識,從亞非拉地區被殖民、亞非拉人民不斷地反抗以及亞非拉國家獨立之后,經濟快速發展三個角度進行分析,首先從亞非拉地區被殖民角度分析:任何一個民族國家,只有獲得民族獨立,才能夠得到發展。近代以來,西方列強通過武力、經濟等手段,對亞非拉地區進行致殖民掠奪,將這些地區視為原料產地、商品傾銷市場、資本投資場所,在列強的掠奪下,亞非拉地區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然后論述亞非拉人民的抗爭: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亞非拉人民掀起了反抗外來侵略的民族獨立運動,諸如印度、埃及和中國,雖然很多運動被鎮壓,但是亞非拉人民的斗爭并未停止;兩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亞非拉人民反抗殖民侵略提供了契機,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亞非拉地區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反抗殖民侵略的活動,如印度的甘地領導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最后論證亞非拉國家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洲列強被極大削弱,大量國家獲得了獨立,獨立后的亞非拉國家,利用相對穩定的世界形勢,大力發展經濟,國家實力快速上升,如中國獨立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國家迅速恢復經濟,并大力發展工業,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也在快速上升。由此可知,國家獨立是國家發展的前提。注意史實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 / 1貴州省銅仁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7月期末質量監測歷史試卷
1.(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考古發現,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文化的整合已經開始。從圖1到圖2的變化表明(  )
A.中華文化呈現中原核心的特征 B.區域文化的交流與擴張在增強
C.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體系形成 D.早期國家神權與王權緊密結合
【答案】B
【知識點】中國石器時代的人類與文明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中華文化呈現中原核心的特征,這種說法并不準確,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整合是多個地區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過程,并非僅以中原為核心,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 據材料可知,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文化整合已經開始,區域文化的交流與擴張在增強,符合文化整合這一背景的,不同地區文化開始整合意味著它們之間的交流和相互影響在增加,故B正確;
C、結合所學知識, 雖然農業生產方式可能是文化的一部分,但僅從文化整合這一角度不能直接推斷出這種具體的農業生產體系的形成,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材料無法得出早期國家神權與王權緊密結合的結論,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石器時代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2.(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宋《萍洲可談》中記載:“海舶大者數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為綱首、副綱首……舶船深闊各數十丈,商人分占貯貨,得數尺許,下以貯物,夜臥其上,貨多陶器,大小相套,無少隙地。”這說明宋代(  )
A.造船技術非常發達 B.外貿稅成為國庫重要財源
C.海外貿易十分繁榮 D.統治者放棄重農抑商政策
【答案】C
【知識點】宋元時期的商業發展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雖提到船舶規模大,但重點是強調海外貿易的情況,而非單純突出造船技術發達,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并未提及外貿稅及其在國庫中的地位,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海舶規模大,商人眾多,貨物存放緊密,充分體現了宋代海外貿易十分繁榮,故C正確;
D、結合所學知識, 宋代統治者沒有放棄重農抑商政策,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宋代海外貿易的發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3.(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晚清政府早期派出的使節多以外國人為顧問。例如,崇厚出使法國就有兩個法國人和一個英國人和他同行;第一任駐英國公使郭嵩燾的顧問是英國人馬格里;曾紀澤到俄國談判伊犁問題的顧問同樣是馬格里和日意格。這一現象表明近代中國外交(  )
A.具有很強的開放性色彩 B.呈現出半殖民地的特征
C.導致了晚清政府的崩潰 D.受到政治變革深刻影響
【答案】B
【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及其影響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這一時期中國的外交開放性并不強,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 晚清政府早期派出的使節多以外國人為顧問,說明這一時期中國的外交深受外國人影響,體現了半殖民地特征,故B正確;
C、結合所學知識, 晚清政府的崩潰與材料所述現象無關,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所列的人物所處的時間節點上并未發生政治變革,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中國外交的特點,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4.(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2017年春季開始,中國歷史教材全面落實14年抗戰的概念,8年抗戰的表述改為14年抗戰。消息傳來,中國抗戰史學界深感欣慰。14年抗戰的概念(  )
A.說明歷史研究具有不確定性 B.充分肯定局部抗戰的歷史貢獻
C.強調國共合作抗戰的重要性 D.明確以歐洲戰場的爆發為依據
【答案】B
【知識點】中國局部抗戰與抗日救亡運動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抗戰時間長度這一研究對象是確定的,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 14年抗戰概念在歷史教材中落實,充分肯定了全面抗戰之前的局部抗戰的貢獻,故B正確;
C、結合所學知識, 局部抗戰時期,不屬于國共合作抗戰時期,因此14年抗戰的概念并不是強調合作抗戰的重要性,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 歐洲戰場的爆發時間是在1939年,與材料中的14年抗戰時間不符,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識記十四年抗戰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5.(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練攤”指本錢不多“下海”擺地攤的行為。20世紀80年代初,“練攤”和“個體戶”“倒爺”一樣都是貶義詞。20世紀9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人嘗到了“練攤”的甜頭,紛紛“下海”,一些城市也開始建立自由市場吸納攤販,發展馬路經濟。這一轉變主要得益于(  )
A.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完善 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
C.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 D.市場經濟體制的提出和建立
【答案】D
【知識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完善對于規范經濟活動和保障市場秩序具有重要意義,但不是導致這一轉變的主要原因,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主要是在農村領域,對農村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與城市中的“練攤”和“下海”現象的轉變關系不大,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練攤”等現象轉變的主要原因,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20世紀80年代初,“練攤”和“個體戶”“倒爺”一樣都是貶義詞。20世紀9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人嘗到“練攤”的甜頭,紛紛“下海”,一些城市也開始建立自由市場吸納攤販,發展馬路經濟。這一轉變主要得益于市場經濟體制的提出和建立。1992年“十四大”提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1世紀初,基本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馬路經濟的發展,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6.(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波斯帝國曾經的都城帕薩爾加德的遺跡上佇立著一根石柱,石柱上的雕像是波斯國王居魯士(如圖)。他穿著伊朗西部高原埃蘭人風格的外袍,戴著埃及人風格的王冠,系著亞述人和腓尼基人風格的繩結,身后是波斯人風格的四個翅膀。雕像體現了波斯帝國(  )
A.軍事征服阻礙了民族交融 B.經濟發展推動著藝術進步
C.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 D.建立完善的國家管理系統
【答案】C
【知識點】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主旨沒有涉及到軍事征服和民族交融的關系,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未涉及帝國經濟發展對藝術的影響,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波斯帝國對外來文明持開放態度,皇帝居魯士的形象具有不同地區的文化風格,體現了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故C正確;
D、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主旨與國家管理系統無關,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波斯帝國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7.(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阿拉伯半島西部紅海沿岸地區曾是拜占庭帝國通往印度和非洲東岸的通商大道。中國的絲綢、印度的珠寶、馬來群島的香料、非洲的黃金和奴隸都是從海上運到也門,再由駝隊通過漢志商道向北運往地中海沿岸地區。據此可知,當時阿拉伯(  )
A.中轉貿易繁榮發達 B.將造紙術傳播到歐洲
C.建立起廣袤的帝國 D.吸收被征服地區文化
【答案】A
【知識點】阿拉伯帝國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中提到中國、印度、馬來群島、非洲等地的商品通過海上運輸到也門,再由駝隊通過商道向北運往地中海沿岸地區。這表明當時阿拉伯在東西方貿易中起到了重要的中轉作用,其中轉貿易繁榮發達,故A正確;
B、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并未提及阿拉伯將造紙術傳播到歐洲的相關內容,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重點強調的是阿拉伯地區的貿易中轉情況,而非其建立廣袤帝國,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未涉及阿拉伯吸收被征服地區文化的相關信息,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阿拉伯帝國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8.(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中世紀的西歐法律規定,具有封臣身份就意味著必須要履行對封君的隨從作戰、經濟援助等責任,不得背棄封君。除非封君有不公正地奴役他、未盡保護之責等行為。這說明(  )
A.領主實行專制集權的統治 B.封君封臣制具有雙向制約性
C.封君封臣制以血緣為紐帶 D.莊園經濟強化了封君封臣制
【答案】B
【知識點】封君封臣制度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封君如果不公正地奴役封臣、未盡保護之責等,封臣可以背棄封君,這說明領主并非實行專制集權統治,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在封君封臣制度下,封君封臣是一種契約關系,具有雙向制約屬性, 故B正確;
C、結合所學知識, 封君封臣以土地為紐帶,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主旨與莊園制無關,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封君封臣制的特征,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9.(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在公元前1500年前尼格羅人種(即黑色人種)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蒙古人種(即黃色人種)聚居在亞洲和南北美洲,高加索人種(即白色人種)集聚在歐洲、北非、中東和印度。打破這一人口分布格局的是(  )
A.蒙古三次西征 B.鄭和下西洋
C.絲綢之路開通 D.新航路開辟
【答案】D
【知識點】新航路開辟后的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蒙古三次西征主要影響了歐亞大陸的政治格局和文化交流,但對人口分布格局的改變相對有限,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 鄭和下西洋主要是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交流,并非導致人口分布格局的重大改變,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 絲綢之路開通促進了東西方的貿易和文化交流,對人口分布格局的直接影響較小,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 據材料可知, 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國家開始了大規模的殖民擴張和黑奴貿易,導致人口在全球范圍內大規模流動,改變了原來各大洲相對獨立的人口分布格局,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0.(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文件宣稱:“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現,對于所有的人,無論是施行保護或處罰都是一樣的。”徹底否定“朕即國家”君主立法的封建專制主義,明確肯定了“人民主權”的公眾立法。這份文件是(  )
A.《獨立宣言》 B.美國1787年憲法
C.《人權宣言》 D.《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答案】C
【知識點】法國大革命與《人權宣言》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獨立宣言》主要是宣布美國脫離英國而獨立,強調天賦人權和人民主權等原則,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 美國1787年憲法確立了美國的聯邦制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人權宣言》宣稱“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現,對于所有的人,無論是施行保護或處罰都是一樣的。”它徹底否定了“朕即國家”君主立法的封建專制主義,明確肯定了“人民主權”的公眾立法,故C正確;
D、結合所學知識,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主要是為了解放黑奴,廢除奴隸制,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識記《人權宣言》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1.(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巴黎公社革命后,歐洲各國政府“感到有必要采取行動來對付危及秩序和文明的國際威脅。于是,警察進行國際性合作,剝奪逃亡的公社社員作為政治難民所應接受的保護地位”。這一行動旨在(  )
A.推動歐洲國家一體化 B.推翻臨時政府的腐敗統治
C.加速世界市場的形成 D.反對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
【答案】D
【知識點】巴黎公社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 警察進行國際性合作,剝奪逃亡的公社社員作為政治難民所應接受的保護地位 ”可以得出,作為無產階級革命的巴黎公社引發了資產階級的恐懼,其他國家害怕本國國內也出現類似的工人運動,以反對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故D正確;
依據已學知識, 巴黎公社時期歐洲國家并未出現一體化趨勢,排除A項;
題干中“剝奪逃亡的公社社員作為政治難民所應接受的保護地位”的舉措針對的是巴黎公社,而非臨時政府, 打擊巴黎公社運動和加速世界市場形成無關,排除B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巴黎公社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2.(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九國公約》規定:“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完整;施用各種之權勢,以期切實設立并維持各國在中國全境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之原則;不得因中國狀況,乘機營謀特別權利,而減少友邦人民之權利,并不得獎許有害友邦安全之舉動。”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目的是維護中國領土與主權完整
B.消弭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分歧
C.使中國面臨被列強共同宰割局面
D.加劇了美國與日本對中國的爭奪
【答案】C
【知識點】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列強的目的并非真正維護中國領土與主權完整,而是為了列強共同支配中國,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 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分歧不可能因為一個公約而消弭,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九國公約》使中國面臨被列強共同宰割局面,《九國公約》表面上聲稱“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完整”,但實際上是為了打破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使中國又恢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故C正確;
D、結合所學知識, 《九國公約》遏制了日本在華的擴張,并非加劇了美國與日本對中國的爭奪,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九國公約》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3.(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在1920年底俄國國內戰爭基本結束的情況下,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但沒有收縮,卻反而被加強。俄國1921年的重工業產量只有一戰前1913年的20%。7年的戰爭加之嚴重的干旱造成全俄約300萬人至1000萬人餓死。材料反映了(  )
A.新經濟政策施行的歷史原因
B.農業集體化帶來的社會危機
C.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推動工業化的完成
D.戰爭造成嚴重的經濟衰退和人口死亡
【答案】A
【知識點】新經濟政策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1920年底,俄國國內戰爭基本結束的情況下,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但沒有收縮,卻反而被加強,結果導致了嚴重的經濟危機,而且餓死大量人口,這說明了當時經濟政策調整的必然性,因此1921年,列寧領導的蘇俄放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新經濟政策,因此材料反映了新經濟政策實行的歷史原因,故A正確;
B、結合所學知識, 農業集體化是斯大林時期執行的,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 蘇聯工業化是斯大林執政時期完成,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 人口大量死亡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導致的,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原因,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4.(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隨著一戰歐洲形勢的急劇變化,14萬華工被派遣奔赴歐洲西線戰場。參戰華工一般都是從事繁重的體力工作,一些人被派至前線挖掘戰壕、運送補給、搬運尸體,為歐洲恢復和平以及戰后重建作出了重要貢獻。一戰中的華工(  )
A.用艱辛勞動改變歐洲的政治格局
B.為中國成為戰勝國作出重大貢獻
C.迫使列強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D.助力中國政府成功收復山東主權
【答案】B
【知識點】華工與美洲、大洋洲的開發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華工的艱辛勞動主要是在后勤保障等方面,并未直接改變歐洲的政治格局,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 一戰中的華工為協約國一方提供了重要的勞動力支持,他們的辛勤付出和貢獻使得中國在一戰中能夠以協約國成員的身份成為戰勝國之一,為中國成為戰勝國作出了重大貢獻,故B正確;
C、結合所學知識, 列強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主要是因為一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并非華工的作用,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 中國政府未能成功收復山東主權,巴黎和會上列強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一戰中華工的作用,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5.(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隨著黑人奴隸的解放,他們在自己租賃的土地上往往或多或少地種植西瓜,并將其作為慶祝節日或是豐收的食品。美國白人卻在影視劇中讓黑人演繹搶西瓜、偷西瓜等一些帶有明顯負面形象的行為,并借此說明白人是高貴文明的象征。這反映當時的美國(  )
A.文化滲透種族歧視 B.民主政治逐漸完善
C.廣泛開展民權運動 D.三權分立遭到破壞
【答案】A
【知識點】殖民者入侵對美洲的影響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美國黑人奴隸雖然被解放,但是在一些影視劇中美國白人仍然丑化黑人,說明在美國文化中滲透著種族歧視,故A正確;
B、結合所學知識, 種族歧視不利于民主政治完善,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材料沒涉及民權運動,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 三權分立指的是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美國的文化特征,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6.(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統計,2000年國際直接投資是1980年的22倍。盡管發達國家之間仍然是相互直接投資的重點,但發達國家投向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數量增加,另外,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以及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相互投資已經興起。這反映了(  )
A.區域經濟集團化 B.發達國家主導世界
C.政治多極化趨勢 D.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答案】D
【知識點】經濟全球化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 區域經濟集團化強調的是特定區域內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和一體化,材料主要體現的是全球范圍內的投資情況,而非特定區域,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重點強調的是國際直接投資的整體發展情況,不是突出發達國家的主導地位,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 政治多極化趨勢主要體現在國際政治格局中多個力量中心的崛起和相互制衡,與材料中的經濟投資情況關系不大,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 據材料可知, 2000 年國際直接投資大幅增長,且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以及發展中國家相互之間的直接投資都在興起。這反映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經濟全球化使得資本在全球范圍內更加自由地流動,促進了國際投資的增長和各國之間經濟聯系的加強,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經濟全球化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7.(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絲綢之路在長期發展中開辟出一些支線,新疆、中亞地區的路線尤為復雜。古代歐亞大陸還存在其他重要的商路,往往也被納入“絲綢之路”的廣義范疇。
——摘編自《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
材料二 “一帶一路”(The Belt and Road,縮寫為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于2013年9月、10月分別提出的具有創新性的國際合作倡議。“一帶一路”陸上依托國際大通道,海上以重點港口為節點,會員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使沿線國家和地區在合作中實現共贏。
——摘編自《中外歷史綱要(下)》教師用書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古代絲綢之路的特點。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影響。
【答案】(1)特點:路線復雜,存在眾多支線。涵蓋地域廣泛,連接歐亞大陸。貿易內容豐富,商品種類多樣。持續時間長,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
(2)影響:經濟方面:促進了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與發展,推動了貿易和投資的增長,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優化了資源配置,有助于各國經濟的互補和協同發展。政治方面:增強了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政治互信,為解決地區和全球性問題提供了合作平臺,有利于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文化方面: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增進了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豐富了各國的文化內涵。國際關系方面:推動了多邊主義和開放型世界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全球治理體系的完善,有助于構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社會方面: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提高了沿線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知識點】“一帶一路”;“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
【解析】【分析】(1)特點:材料一中提到絲綢之路開辟出支線,路線復雜,尤其是新疆、中亞地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代絲綢之路具有路線多元且復雜的特點。材料還提到存在其他被納入廣義范疇的商路,這表明其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不斷吸納其他商路。結合所學可知,古代絲綢之路連接了歐亞大陸的眾多地區,說明其具有地域跨度大的特點。
(2)影響:材料一中指出古代絲綢之路的復雜性和多元性,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歷史借鑒和文化基礎。材料二提到“一帶一路”使沿線國家和地區打造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實現共贏。結合所學知識,其影響可概括為,經濟方面:促進了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與發展,推動了貿易和投資的增長,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優化了資源配置,有助于各國經濟的互補和協同發展。政治方面:增強了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政治互信,為解決地區和全球性問題提供了合作平臺,有利于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文化方面: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增進了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豐富了各國的文化內涵。國際關系方面:推動了多邊主義和開放型世界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全球治理體系的完善,有助于構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社會方面: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提高了沿線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古代絲綢之路的特點,理解“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影響,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8.(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鐵路網的建設和形成是英國工業化走向成熟的標志。鐵路運輸基本上不受氣候條件的限制。鐵路建設促進了經濟的全面繁榮。1830年,鐵路大約產生了5000萬英鎊的收入增長,解決了25萬工人的就業。鐵路建設極大地增加了對鋼鐵、機器、煤炭的需求,促進了這些產業的發展。鐵路加快了原料和產品的流通,鐵路把城市和鄉村、把城市和城市、把各個工業區連接起來,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
——武寅等主編《世界歷史·第5卷》
材料二 到19世紀,工業化帶來的新技術使得思想、貿易物資和人們能夠來到更遠的地方。隨著西歐的新興國家、北美、俄國和日本開啟了各自的工業化進程,工業化的全球影響加強了。到20世紀之初,工業強國憑借技術優勢征服和占領了亞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廣大地域,它們已經把世界劃分成了大帝國,他們鍛造出來的全球聯系并沒有哺育出和諧。恰恰相反,刺激了他們之間對國際地位的激烈競爭。這種不和諧與列強之間的糾紛結合起來,造成了激烈的沖突,使得20世紀成為人類歷史上最暴力的時代。
——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簡明新全球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英國鐵路建設促進經濟全面繁榮的表現。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工業革命的影響。
【答案】(1)產生了可觀的收入增長,增加了就業機會;極大地增加了對鋼鐵、機器、煤炭等產業的需求,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加快了原料和產品的流通,促進了城市與鄉村、城市與城市、工業區之間的連接,推動了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
(2)積極方面:帶來了新技術,使思想、貿易物資和人員的流動范圍更廣; 推動了西歐新興國家、北美、俄國和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工業化進程,加強了工業化的全球影響。消極方面:工業強國憑借技術優勢征服和占領廣大地域,劃分世界為大帝國,造成了地區的不平等和壓迫;刺激了列強之間對國際地位的激烈競爭,導致列強之間的糾紛和不和諧; 這種競爭和糾紛結合,造成了激烈的沖突,使 20 世紀成為人類歷史上最暴力的時代。
【知識點】工業革命的影響
【解析】【分析】(1)表現:根據材料一“1830 年,鐵路大約產生了 5000 萬英鎊的收入增長,解決了 25 萬工人的就業。”這表明鐵路建設帶來了顯著的收入增長,并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鐵路建設極大地增加了對鋼鐵、機器、煤炭的需求,促進了這些產業的發展。”體現出鐵路建設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刺激了產業需求。 “鐵路把城市和鄉村、把城市和城市、把各個工業區連接起來,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說明鐵路加強了不同地區和產業之間的聯系,促進了經濟的協調發展。
(2)影響:要從正反兩方面來分析。積極影響:根據材料二“到 19 世紀,工業化帶來的新技術使得思想、貿易物資和人們能夠來到更遠的地方。隨著西歐的新興國家、北美、俄國和日本開啟了各自的工業化進程,工業化的全球影響加強了。”可知,工業革命帶來新技術,促進了人員、思想和物資的流動,推動了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工業化進程,增強了工業化在全球的影響力。 消極影響:根據材料二“到 20 世紀之初,工業強國憑借技術優勢征服和占領了亞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廣大地域,它們已經把世界劃分成了大帝國,他們鍛造出來的全球聯系并沒有哺育出和諧。恰恰相反,刺激了他們之間對國際地位的激烈競爭。這種不和諧與列強之間的糾紛結合起來,造成了激烈的沖突,使得 20 世紀成為人類歷史上最暴力的時代。”可以得出:工業強國憑借技術優勢征服和占領廣大地域,劃分世界為大帝國,造成了地區的不平等和壓迫;刺激了列強之間對國際地位的激烈競爭,導致列強之間的糾紛和不和諧; 這種競爭和糾紛結合,造成了激烈的沖突,使 20 世紀成為人類歷史上最暴力的時代。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能力,理解英國鐵路建設促進經濟全面繁榮的表現,理解工業革命的影響,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9.(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首次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軍事沖突,也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格局。……1919年1月,一戰戰勝國召開了巴黎和會,建立起世界新秩序——凡爾賽體系這個體系為了維護主要戰勝國的利益,對戰敗國領土及其殖民地進行再分割,尤其是對德國進行了嚴厲的懲罰。法國陸軍元帥福煦在聽到和約內容后就作出了神奇的預言:“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結果不到20年,凡爾賽體系就在大蕭條和納粹黨崛起的輪番沖擊下搖搖欲墜,最終在德國閃擊波蘭的戰斗中土崩瓦解。
——摘編自范主《時間的戰爭:五百年鐘表博弈史》
材料二 雅爾塔體系具有相當的歷史進步性……由于雅爾塔體系是建立在美蘇力量相對平衡的基礎之上,因此雙方都認識到要盡力避免沖突。西方不能再采取明目張膽的武裝干涉,這有利于歐亞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的產生。雅爾塔體系將原法西斯國家轉變為資產階級民主國家,從而埋葬了發動世界大戰的重要根源。它所確立的聯合國安理會的“大國一致”原則,使任何一個大國要想發動戰爭都受到約束。各國人民與政府的維護和平、控制戰爭的意識都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在雅爾塔體系下,西歐在衰落中走向復興中國的政權更迭使亞太地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亞洲和非洲新獨立的民族國家中產生了中立主義勢力,這些成為沖擊大國強權政治的民主力量。
——摘編自徐藍《試論雅爾塔體系對戰后國際關系的影響》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導致凡爾賽體系僅20年就“土崩瓦解”的主要因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凡爾賽體系與雅爾塔體系的相同之處,并簡要說明雅爾塔體系的歷史進步性。
【答案】(1)因素:凡爾賽體系不合理;1929年經濟大危機的影響;法西斯的擴軍備戰;國際聯盟的軟弱;英法綏靖政策;德國閃擊波蘭;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2)共同之處:都帶有強權政治色彩(霸權政治秩序);都是戰爭的產物,以維護世界和平為主要目標;③都調整了國際關系,建立國際新秩序(都暫時協調了各國的關系,出現了相對穩定的狀態);以召開國際會議的方式,通過締結一系列條約建立國際新秩序。積極影響:在整體上維護了世界的和平狀態(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有利于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推動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亞非拉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推動國際政治經濟民主化(孕育了世界格局多極化)。
【知識點】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
【解析】【分析】(1)主要因素:據材料“結果不到20年,凡爾賽體系就在大蕭條和納粹黨崛起的輪番沖擊下搖搖欲墜,最終在德國閃擊波蘭的戰斗中土崩瓦解。”并結合所學可知,1929年經濟大危機的影響;德國閃擊波蘭;據所學可知,凡爾賽體系建立在戰勝國剝削壓榨戰敗國基礎上,因此這個體系只是暫時調整了利益關系;大危機爆發后,許多國家社會危機不斷加深,尤其是法西斯國家國內矛盾加深,積極擴軍備戰;國際聯盟雖然標榜維護世界和平,但是國際聯盟無法發揮維護世界和平的作用;同時西方大國英法等實行綏靖政策,這些行為客觀上加速了二戰的爆發;一戰后民族民主運動不斷高漲。
(2)共同之處:從兩個體系的主導國家看,都帶有強權政治色彩(霸權政治秩序);根據材料“由于雅爾塔體系是建立在美蘇力量相對平衡的基礎之上,因此雙方都認識到要盡力避免沖突”“由于雅爾塔體系是建立在美蘇力量相對平衡的基礎之上,因此雙方都認識到要盡力避免沖突”并結合所學,從兩個體系出現以及目標來看,兩者都是戰爭的產物,以維護世界和平為主要目標;根據材料“1919年1月,一戰戰勝國召開了巴黎和會,建立起世界新秩序——凡爾賽體系這個體系”“西方不能再采取明目張膽的武裝干涉,這有利于歐亞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的產生”可知,都調整了國際關系,建立國際新秩序(都暫時協調了各國的關系,出現了相對穩定的狀態);從兩個體系產生的方式看,以召開國際會議的方式,通過締結一系列條約建立國際新秩序。積極影響:根據材料“從而埋葬了發動世界大戰的重要根源”可知,在整體上維護了世界的和平狀態(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根據材料“西方不能再采取明目張膽的武裝干涉,這有利于歐亞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的產生”可知,有利于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根據材料“在雅爾塔體系下,西歐在衰落中走向復興中國的政權更迭使亞太地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亞洲和非洲新獨立的民族國家中產生了中立主義勢力,這些成為沖擊大國強權政治的民主力量”可知,推動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亞非拉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推動國際政治經濟民主化(孕育了世界格局多極化)。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導致凡爾賽體系僅20年就“土崩瓦解”的主要因素,理解凡爾賽體系與雅爾塔體系的相同之處,理解雅爾塔體系的歷史進步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20.(2024高一下·銅仁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普通高中教科書《中外歷史綱要(下)》(2019版)自錄(部分)
上述材料展示了近代西方國家殖民擴張以后,亞非拉人民的三次民族解放運動高潮,圍繞“國家獨立與發展”這一主題,自擬論題,展開論述。(要求:論題準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晰)
【答案】論題:國家獨立是國家發展的前提。
論述:任何一個民族國家,只有獲得民族獨立,才能夠得到發展。近代以來,西方列強通過武力、經濟等手段,對亞非拉地區進行致殖民掠奪,將這些地區視為原料產地、商品傾銷市場、資本投資場所,在列強的掠奪下,亞非拉地區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亞非拉人民掀起了反抗外來侵略的民族獨立運動,諸如印度、埃及和中國,雖然很多運動被鎮壓,但是亞非拉人民的斗爭并未停止;兩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亞非拉人民反抗殖民侵略提供了契機,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亞非拉地區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反抗殖民侵略的活動,如印度的甘地領導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洲列強被極大削弱,大量國家獲得了獨立,獨立后的亞非拉國家,利用相對穩定的世界形勢,大力發展經濟,國家實力快速上升,如中國獨立之后,子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國家迅速恢復經濟,并大力發展工業,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也在快速上升。由此可知,國家獨立是國家發展的前提。
【知識點】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一戰”后亞洲民族民主運動;“一戰”后非洲獨立意識的醒覺;“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二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
【解析】【分析】論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一個國家要想發展,首先得獲得獨立,由此可以提出論題:國家獨立是國家發展的前提。論述:根據所學知識,從亞非拉地區被殖民、亞非拉人民不斷地反抗以及亞非拉國家獨立之后,經濟快速發展三個角度進行分析,首先從亞非拉地區被殖民角度分析:任何一個民族國家,只有獲得民族獨立,才能夠得到發展。近代以來,西方列強通過武力、經濟等手段,對亞非拉地區進行致殖民掠奪,將這些地區視為原料產地、商品傾銷市場、資本投資場所,在列強的掠奪下,亞非拉地區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然后論述亞非拉人民的抗爭: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亞非拉人民掀起了反抗外來侵略的民族獨立運動,諸如印度、埃及和中國,雖然很多運動被鎮壓,但是亞非拉人民的斗爭并未停止;兩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亞非拉人民反抗殖民侵略提供了契機,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亞非拉地區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反抗殖民侵略的活動,如印度的甘地領導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最后論證亞非拉國家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洲列強被極大削弱,大量國家獲得了獨立,獨立后的亞非拉國家,利用相對穩定的世界形勢,大力發展經濟,國家實力快速上升,如中國獨立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國家迅速恢復經濟,并大力發展工業,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也在快速上升。由此可知,國家獨立是國家發展的前提。注意史實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巴县| 德兴市| 航空| 金川县| 正阳县| 花莲县| 晋州市| 宽城| 微博| 通海县| 施甸县| 东明县| 津南区| 兴海县| 桑日县| 庆安县| 开原市| 铜山县| 化隆| 昭通市| 雅安市| 昌江| 辉南县| 葫芦岛市| 象州县| 郯城县| 谷城县| 新津县| 龙口市| 孙吴县| 塔城市| 惠东县| 浙江省| 鄂州市| 河曲县| 岳阳县| 沙坪坝区| 东台市| 余姚市| 涡阳县| 新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