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湖州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6月期末考試歷史試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湖州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6月期末考試歷史試題

資源簡介

浙江省湖州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6月期末考試歷史試題
1.(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牧野之戰時,周武王在戰前誓詞中稱前來助陣的諸侯為“友邦冢君(長君)”,后來周公推行分封時,稱諸侯為“某土之守臣”。這一轉變(  )
A.適應了生產方式變革的趨勢 B.打破了禪讓制的政治傳統
C.確立了受封諸侯的政治義務 D.體現了早期國家集權特點
【答案】C
【知識點】分封制、宗法制與禮樂制
【解析】【分析】從商到周,生產方式并沒有發生大的變化,A不符合題意;
禪讓制在夏朝時就已被世襲制取代,B不符合題意;
牧野之戰時,周武王稱前來助陣的諸侯為“友邦冢君(長君)”,此時商朝還未被完全推翻,周武王需要通過這種稱呼來團結和聯合各方諸侯,以擊敗商紂王;后來周公推行分封時,稱諸侯為“某土之守臣”,這種稱呼的變化反映了周朝統治的逐漸穩固和中央對地方控制的加強,確立了受封諸侯的政治義務,C符合題意;
周朝尚未實現高度的中央集權,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是推斷類選擇題,時空是商周時期的中國。本題以諸侯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了分封制;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分析;旨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歷史學科素養。
2.(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班固在《漢書·刑法志》中說“及孝文即位……勸趣農桑,減省租賦……懲惡亡秦之政,論議務在寬厚,恥言人之過失。化行天下,告訐之俗易。”下列屬于“孝文”統治時期的舉措是(  )
A.推行“三長制” B.輕徭薄賦
C.頒布“推恩令” D.尊崇儒術
【答案】B
【知識點】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推行“三長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A不符合題意;
據材料“《漢書·刑法志》”“勸趣農桑,減省租賦……懲惡亡秦之政,論議務在寬厚,恥言人之過失”并結合所學可知,“孝文”即漢文帝,漢文帝劉恒在位期間,吸取秦朝的教訓,注重以農為本,多次下詔勸課農桑,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減輕百姓負擔,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B符合題意;
頒布“推恩令”是漢武帝時期加強中央集權的舉措,C不符合題意;
尊崇儒術是漢武帝時期的統治思想,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是正向類選擇題,時空是漢朝時期的中國。本題以《漢書·刑法志》為背景材料,考查了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聯系所學;旨在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的歷史學科素養。
3.(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唐國史補》記載吐蕃贊普的帳中已有眾多內地名茶; 《封氏聞見記》亦載“往年回鶻入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貢使充當販茶之任。據此可知(  )
A.茶葉是連結農牧文明的紐帶 B.中原與邊疆經濟一體化發展
C.邊疆民族生活觀念發生改變 D.榷場的貿易功能進一步凸顯
【答案】A
【知識點】唐朝的民族交融與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材料中提到吐蕃贊普的帳中有眾多內地名茶,回鶻入朝時大量購買茶葉,這表明茶葉在中原地區與邊疆民族之間的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為了連結農牧文明的紐帶,A正確;
當時中原與邊疆的經濟交流密切,但尚未達到一體化的程度,B錯誤;
材料中主要體現的是茶葉在雙方交流中的情況,不能直接得出邊疆民族生活觀念發生改變的結論,C錯誤;
材料中并未提及榷場,榷場的貿易功能在材料中沒有體現,D錯誤。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是推斷類選擇題,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本題以茶葉為背景材料,考查了唐朝的民族交融與民族治理;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把握;旨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歷史學科素養。
4.(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馬端臨在《通考》中寫到: “ (唐)中葉以后,法制隳弛,田畝之在人者,不能禁其賣易。則向之所謂輸庸調者,多無田之人矣。乃欲按籍而征之,令其與豪富兼并者一例出賦,可乎 ”作者旨在強調(  )
A.實施基層治理的重要性 B.門閥士族危及政府統治
C.土地兼并激化社會矛盾 D.賦稅制度調整的必要性
【答案】D
【知識點】唐朝的租庸調制與兩稅法
【解析】【分析】作者強調的是賦稅制度調整的必要性,而不是實施基層治理的重要性,A不符合題意;
馬端臨是強調進行賦稅制度調整,沒有涉及門閥士族的影響,B不符合題意;
材料未提及土地兼并帶來的影響,C不符合題意;
據材料“乃欲按籍而征之,令其與豪富兼并者一例出賦,可乎”可知,馬端臨強調按照田畝資產征稅,能夠使平民與富豪一統納稅,一定程度上緩解土地兼并的問題,由此可知馬端臨是在強調賦稅制度調整的必要性,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是目的類選擇題,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本題以《通考》為背景材料,考查了唐朝的租庸調制與兩稅法;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主旨信息的準確領悟;旨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歷史學科素養。
5.(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因為交通便利、人員聚集帶來商機而自發形成的橋市,成為宋代城市、鄉村最繁華、最有活力的區域之一。橋市商業業態多樣,展現出獨特的活力。這一現象表明(  )
A.工商食官格局的突破 B.市鎮專業分工的深化
C.坊市分區制徹底廢弛 D.商業經濟的持續發展
【答案】D
【知識點】宋元時期的商業發展
【解析】【分析】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打破了工商食官格局,時間不符,A錯誤;
材料中未明顯體現市鎮專業分工的深化,B錯誤;
坊市分區制的徹底廢弛說法過于絕對化,而且材料中也沒體現坊市分區制度,C錯誤;
據材料“ 因為交通便利、人員聚集帶來商機而自發形成的橋市,成為宋代城市、鄉村最繁華、最有活力的區域之一。橋市商業業態多樣,展現出獨特的活力。 ”可知,宋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交易場所大量增加,交通便利和人員聚集帶來了商機,橋市商業業態多樣,展現出獨特的活力,這體現了宋代商業經濟的持續繁榮發展,D正確。
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是本質類選擇題,時空是宋朝的中國。本題以橋市為背景材料,考查了宋元時期的商業發展;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解讀;旨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唯物史觀的歷史學科素養。
6.(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南宋詩人陸游說: “范仲淹起于吳,歐陽修起于楚,蔡襄起于閩,杜衍起于會稽,余靖起于嶺南,皆為一時名臣。及紹圣、崇寧間,取南人更多,而北方士大夫有沉抑之嘆。”這說明宋代(  )
A.經濟發展帶動文化進步 B.出現經濟重心南移趨勢
C.科舉制阻礙了士人進取 D.戶口分布呈現南多北少
【答案】A
【知識點】宋元時期的經濟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據材料可知,到范仲淹起于吳,歐陽修起于楚,蔡襄起于閩等南方出身的名臣在宋代數量眾多,這說明宋代南方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文化的進步,使得南方培養出更多的人才,A正確;
南宋已經完成經濟重心南移,而不是才出現南移趨勢,B錯誤;
材料并未體現科舉制阻礙了士人進取,而是表明南方士人有更多的機會進入仕途,C錯誤;
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南方出身的名臣增多,而非戶口分布的狀態,D錯誤。
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是本質類選擇題,時空是宋代的中國。本題以陸游的言論為背景材料,考查了宋元時期的經濟重心南移;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領悟;旨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歷史學科素養。
7.(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中國古代開通的大運河,貫通南北,對鞏固統一、促進南北經濟交流以及運河沿岸城市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下列見證大運河興衰的運河沿岸城市是(  )
A.濟南 B.長安 C.洛陽 D.漢口
【答案】C
【知識點】隋朝的興亡;中國古代的運河
【解析】【分析】大運河未流經濟南,A錯誤;
長安不是大運河沿岸的城市,B錯誤;
洛陽是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大運河的開通使得洛陽成為了南北交通的樞紐和商業中心,經濟繁榮。隨著歷史的發展,政治中心的轉移和交通方式的改變,大運河裁彎取直,洛陽的地位也相對下降,C正確;
漢口是長江沿岸的重要城市,并非因大運河興衰而具有典型性的城市,D錯誤。
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是正向類選擇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本題以大運河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了中國古代的運河;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聯系所學;旨在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的歷史學科素養。
8.(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對西域的經營歷來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重要議題。觀察圖中信息,按出現時序排列正確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②③④① D.①③④②
【答案】B
【知識點】唐朝的民族交融與民族治理;明朝的內陸邊疆關系;清朝疆域的奠定與地方治理;漢武帝疆域開拓與民族治理;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與民族政策
【解析】【分析】據圖和所學可知,①中在西域地區設伊犁將軍,可知此時是清朝;②中在西域地區設西域都護府,可知此時是漢朝;③中在西域設衛,可知此時是明朝;④中在西域設安西都護府,可知此時是唐朝,故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序是②④③①。
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是組合類選擇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本題以西域的經營為背景材料,考查了漢武帝疆域開拓與民族治理、唐朝的民族交融與民族治理、明朝的內陸邊疆關系、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與民族政策和清朝疆域的奠定與地方治理等知識點;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地圖信息的準確觀察和探究;旨在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的歷史學科素養。
9.(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毛澤東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寫道: “牛郎欲問瘟神事,一樣悲歡逐逝波。”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詩中的“瘟神” “瘟君”是指(  )
A.黑死病 B.瘧疾 C.天花 D.血吸蟲病
【答案】D
【知識點】中國現代醫療衛生體系的建立與完善
【解析】【分析】黑死病是在中世紀的歐洲爆發,A錯誤;
瘧疾與材料的主旨不符,B錯誤;
材料中的“瘟神”是指血吸蟲病,不是天花,C錯誤;
據材料和所學可知,在新中國成立后,南方地區血吸蟲病疫情嚴重,黨和政府帶領廣大群眾積極開展防治血吸蟲病的工作,并取得了顯著成效,毛澤東寫下《七律二首·送瘟神》,表達了對人民健康的關切和戰勝疫病的決心,D正確。
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是正向類選擇題,時空是新中國初期的中國。本題以毛澤東的《七律二首·送瘟神》為背景材料,考查了中國現代醫療衛生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把握;旨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歷史學科素養。
10.(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語言學家注意到,歐洲、西南亞和印度的很多語言在詞匯和語法結構上有很明顯的相似之處。表現出這種相似性的古代語言包括梵語、古波斯語、希臘語和拉丁語。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印歐人的遷徙 B.亞歷山大遠征
C.絲綢之路開通 D.羅馬帝國衰亡
【答案】A
【知識點】印歐人的遷徙及其影響
【解析】【分析】據材料“語言學家注意到,歐洲、西南亞和印度的很多語言在詞匯和語法結構上有很明顯的相似之處。表現出這種相似性的古代語言包括梵語、古波斯語、希臘語和拉丁語。”可和所學知,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可能是印歐人的遷徙,A正確;
亞歷山大東征并沒有到達印度,不會影響梵語,B錯誤;
絲綢之路不涉及歐洲、西南亞和印度的很多語言在詞匯和語法結構上有很明顯的相似之處 ,C錯誤;
羅馬帝國衰亡不可能影響各地語言的相似性,D錯誤。
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是原因類選擇題,時空是古代的世界。本題以古代語言為背景材料,考查了印歐人的遷徙及其影響;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把握;旨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歷史學科素養。
11.(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公元前4世紀晚期,托勒密埃及境內的繆斯宮收藏有大量希臘文化典籍,還有許多用古埃及文字寫的希臘神話,以及埃及故事的希臘文抄本。這反映了(  )
A.世界文化多樣性發展 B.埃及本土文化幾近中斷
C.希臘文化中心的轉移 D.文明多元發展格局形成
【答案】C
【知識點】亞歷山大帝國與亞歷山大遠征;“希臘化時代”
【解析】【分析】這些措施推動希臘文化的傳播和希臘文化中心的轉移,并未推動世界文化多樣性發展,A不符合題意;材料中托勒密王朝的措施促進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未導致埃及本土文化幾近中斷,B不符合題意;
據材料可知,托勒密埃及境內的繆斯宮收藏有大量希臘文化典籍,用古埃及文字寫的希臘神話,以及埃及故事的希臘文抄本,這些措施促進了希臘文化向東方的傳播,推動了希臘文化中心的向東的轉移,C符合題意;
材料中托勒密王朝的措施促進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沒有加快文明多元發展格局形成,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是本質類選擇題,時空是公元前4世紀晚期的世界。本題以托勒密埃及為背景材料,考查了希臘化時代和亞歷山大帝國與亞歷山大遠征;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解讀;旨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歷史學科素養。
12.(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18世紀,英國工業出口增長近450%。18世紀70年代初,英國出口到美洲、非洲、印度及遠東等“新市場”的產品,比世紀初增加了近8倍。該現象出現的推動因素是(  )
A.新航路的開辟及殖民擴張 B.英國“世界工廠”地位確立
C.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確立 D.跨國公司的進一步深入發展
【答案】A
【知識點】歐洲早期的殖民擴張及其影響
【解析】【分析】據材料“18世紀70年代初,英國出口到美洲、非洲、印度及遠東等“新市場”的產品,比世紀初增加了近8倍。”可知,新航路的開辟及殖民擴張推動了英國工業出口增加,A正確;
19世紀中葉,英國確立“世界工廠”地位,B錯誤;
材料未講述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確立,C錯誤;
20世紀90年代,跨國公司進一步深入發展,時間不符,D錯誤。
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是原因類選擇題,時空是18世紀——18世紀70年代的英國。本題以英國工業出口增長為背景材料,考查了歐洲早期的殖民擴張及影響;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把握;旨在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的歷史學科素養。
13.(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下表是某校研究性學習小組搜集到的材料。由此判斷,該小組研究的主題最有可能是(  )
公元前30世紀 古埃及人用莎草紙書寫
公元前13世紀 中國商朝人開始在甲骨上書寫文字
公元前5世紀 古希臘人開始使用羊皮紙
公元1世紀 蔡倫發明造紙術
公元7世紀 中國人發明雕版印刷
公元11 世紀 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
1517年 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 借助印刷術迅速傳播。
A.中外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B.文化傳承的載體及其發展
C.中外學校教育的發展歷程 D.人類自然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答案】B
【知識點】印刷書的興起與發展;文化傳承的載體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的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并非中外文化的交流,A錯誤;
據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表格中的這些材料多與紙張、文字、印刷術等有關,紙張、文字和印刷術等都有助于人類文明的保留和傳播,因此最有可能的主題應該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及其發展,B正確;
表格中未涉及學校的信息,C錯誤;
紙張、文字和印刷術等都屬于人類的文明成就,而不屬于自然遺產,D錯誤。
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是推斷類選擇題,時空是古代、近代的世界。本題主要考查了印刷書的興起與發展和文化傳承的載體;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探究;旨在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的歷史學科素養。
14.(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18世紀的新西蘭,原住民有25萬,到19世紀中葉只剩下5萬人左右,白人已經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  )
A.英國殖民擴張加劇 B.歐洲文化成為當地文化主流
C.種植園經濟的發展 D.大洋洲人口結構替代性改變
【答案】A
【知識點】英國的殖民活動對大洋洲的影響
【解析】【分析】據材料“ 18世紀的新西蘭,原住民有25萬,到19世紀中葉只剩下5萬人左右,白人已經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 ”和所學可知,在18世紀到19世紀中葉,英國殖民擴張加劇,新西蘭原住民數量銳減,白人已經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A正確;
歐洲文化成為當地文化主流是變化的結果,而非原因,B錯誤;
新西蘭沒有大力發展種植園經濟,C錯誤;
大洋洲人口結構替代性改變是材料中反映的現象,而非原因,D錯誤。
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是原因類選擇題,時空是18世紀-19世紀中期的新西蘭。本題以新西蘭居民結構為背景材料,考查了英國的殖民活動對大洋洲的影響;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把握;旨在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的歷史學科素養。
15.(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歷史文物是歷史研究的依據。下列文物可用來研究的共同主題是(  )
A.文明交流互鑒 B.殖民文化侵略
C.全球聯系加強 D.區域文化發展
【答案】A
【知識點】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
【解析】【分析】據本題材料圖片及其下面的文字信息可知,波斯與希臘、中國與西方、中國與韓國在文明之間相互交流,A正確;
中國未進行過殖民侵略,B不符合史實,B錯誤;
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聯系成為一個整體,全球聯系加強,C錯誤;
材料的希臘、波斯、韓國和中國等國家并不屬于同一區域,D錯誤。
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是正向類選擇題,時空是古代的世界。本題以歷史文物為背景材料,考查了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把握;旨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歷史學科素養。
16.(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重視以人為本、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家國情懷、崇德尚賢、強調自強不息、主張和而不同等內涵。下列屬于中華傳統文化同一類內涵的是(  )
①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②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③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知識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中華優秀文化的特點與價值
【解析】【分析】①“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主要是強調個人修行,自強不息;②“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要強調萬物共同孕育、一起生長而互不妨害,日月運行、四時更替各有規律而互不沖突;③“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也強調個人修養,自強不息;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①③屬于同一類,A、B、D錯誤。
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是組合類選擇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本題主要考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把握;旨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歷史學科素養。
17.(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關于詩句“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的作者,眾說紛紜。一說是日本使者向朱元璋介紹日本風俗時答: “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一說是永樂二年,越南胡朝太上皇胡季犛向明朝使臣作詩稱贊安南的人文: “欲問安南事,安南風俗淳。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上述材料側面反映了(  )
A.日本和越南同屬古代中國的藩屬國
B.日本和越南全盤學習漢唐服飾制度
C.中華文化對周邊國家強大的輻射力
D.中華文化在交流中不斷發展與創新
【答案】C
【知識點】中華優秀文化的特點與價值
【解析】【分析】材料中不能直接反映出日本和越南同屬古代中國的藩屬國,A不符合題意;
“全盤學習”的表述絕對化,他們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借鑒和吸收了漢唐的制度和文化,B不符合題意;
據材料信息可知,日本使者和越南胡朝太上皇的表述,都提到了“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這從側面反映了中華文化對周邊國家強大的輻射力,C符合題意;
材料重點強調的是中華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影響,而不是中華文化自身在交流中的發展與創新,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是本質類選擇題,時空是明朝的中國。本題主要考查了古代商路上的中西精神文化交流;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探究;旨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歷史學科素養。
18.(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下圖是1996年發行的《中國郵政開辦一百周年》紀念郵票小型張,主圖兩邊底襯采用1896年總理衙門議辦郵政的奏折。右側文字為: “(臣)等查光緒二年間,赫德因議滇案請設送信官局,為郵政發端之始,經臣衙門函商北洋大臣李(鴻章)”,左側文字為: “(理)合專折具陳。赫德所擬章程條款,另具清單恭呈御覽。伏乞皇上圣鑒訓示。謹奏。光緒二十二年二月初七日。” “依議。欽此。”以下對此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
A.元代驛站制度為送信官局的創設奠定基礎
B.赫德創建郵政系統客觀上推動中國近代化
C.清末新政開啟了近代中國國家郵政事業
D.總理衙門已取代軍機處的軍政中樞地位
【答案】B
【知識點】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近代以來中國城市化的演進
【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句,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空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赫德議辦郵政,客觀上推動了中國近代郵政事業的發展,促進了信息傳遞方式的近代化,對中國的經濟、文化交流等方面產生了積極影響,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B項正確;
材料中并未提及元代驛站制度與送信官局創設的關系,排除A項;
材料中1896年并不是清末新政時期,中國郵政的發端并非始于清末新政,排除C項;
總理衙門實際上是辦理外交和總攬洋務新政的中樞,并沒有取代軍機處的軍政中樞地位,排除D項。
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是正向類選擇題,時空是近代的中國。本題以《中國郵政開辦一百周年》紀念郵票小型張為背景材料,考查了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和近代以來中國城市化的演進;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探究;旨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唯物史觀的歷史學科素養。
19.(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下圖是法國收藏的拜占庭帝國(395年-1453年)文物“獵人絲綢”。該文物采用了在中國斜紋織錦技術上發展起來的緯面復合斜紋織錦技術,中間的圖案為拜占庭皇家狩獵的場景展示了皇家權力與外交活動。“獵人絲綢”可以佐證(  )
A.法蘭克王國是拜占庭帝國文化的繼承者
B.貴族寡頭政治是拜占庭帝國的突出特點
C.拜占庭帝國建立在連年征服戰爭的基礎之上
D.絲綢之路為東西方之間技術文化交流提供便利
【答案】D
【知識點】古代商路上的中西物質與技術交流;古代商路上的中西精神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拜占庭帝國發展了自己的絲綢生產技術,不能說明法蘭克王國是拜占庭帝國文化的繼承者,A錯誤;
材料中沒有直接體現拜占庭帝國的政治特點是貴族寡頭政治,B錯誤;
材料沒有信息表明拜占庭帝國是建立在連年征服戰爭基礎之上的,C錯誤;
據材料信息和所學可知,“獵人絲綢”采用了在中國斜紋織錦技術上發展起來的緯面復合斜紋織錦技術,這說明中國的絲綢技術傳播到了拜占庭帝國,絲綢之路為東西方之間技術文化交流提供便利,D正確;
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是本質類選擇題,時空是古代的世界。本題以文物“獵人絲綢”為背景材料,考查了古代商路上的中西物質與技術交流和精神文化交流;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解讀;旨在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的歷史學科素養。
20.(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1908年,福特T型汽車駛下生產線。它是世界上第一種以大量通用零部件進行大規模流水線裝配作業的汽車,這種生產方式是工業生產方式的革命。T型車價格低廉,成為全世界第一輛普通百姓買得起的汽車,為世界汽車工業帶來一場革命。1921年該車型產量占世界汽車產量的56.6%,走向了世界每個角落。據此可知,福特T型車的發展得益于(  )
A.美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 B.關貿總協定取消關稅壁壘
C.現代工業生產技術的革新 D.世界貨幣體系形成與完善
【答案】C
【知識點】工廠制度;工業革命的影響
【解析】【分析】美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與福特T型車的發展沒有直接關系,A不符合題意;
1947年關貿總協定成立,1921年不可能出現關貿總協定取消關稅壁壘 ,B不符合題意;
據材料“ 它是世界上第一種以大量通用零部件進行大規模流水線裝配作業的汽車,這種生產方式是工業生產方式的革命。T型車價格低廉,成為全世界第一輛普通百姓買得起的汽車,為世界汽車工業帶來一場革命。 ”和所學可知,大規模流水線裝配作業是創新的生產方式,是現代工業生產技術的革新,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使得汽車能夠大量生產,價格低廉并走向世界,C符合題意;
材料未提及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與完善,而且其對福特T型車的生產和銷售的影響較小,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是原因類選擇題,時空是20世紀的世界。本題以福特T型車為背景材料,考查了工廠制度和工業革命的影響;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把握;旨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唯物史觀的歷史學科素養。
21.(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有學者認為,由于和特定時代的主導意識形態存在勾連關系,南宋以來的岳飛敘述實際上是岳飛信仰傳統的創造與再創造的過程,岳飛或被納入君臣之義、華夷之辨語境,或被納入民族主義、階級對立語境里。岳飛敘述是表象化的岳飛歷史,客觀的岳飛歷史只能是歷史學者追尋的一個可以接近而永難抵達的高遠目標。學者旨在說明(  )
A.不同時代的岳飛敘述涵蓋了岳飛歷史的全貌
B.意識形態的制約是岳飛敘述變化的根本原因
C.將不同的岳飛敘述融為一體是歷史學者的使命
D.對岳飛的信仰是構建客觀的岳飛歷史的前提
【答案】B
【知識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客觀的岳飛歷史只能是歷史學者追尋的一個可以接近而永難抵達的高遠目標”可知,不同時代的岳飛敘述并不能涵蓋了岳飛歷史的全貌,A錯誤;
據材料信息可知,不同的時代的意識形態對岳飛的敘述是不同的,說明意識形態的制約是岳飛敘述變化的根本原因,B正確;
歷史學者要找到客觀的關于岳飛歷史,并非將不同時期的岳飛敘述融合,C錯誤;
對岳飛的信仰是由于和特定時代的主導意識形態有勾連關系,D錯誤。
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是本質類選擇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本題以岳飛敘述為背景材料,考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把握;旨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歷史學科素養。
22.(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閱讀材料, 回答問題。
材料一 文化教育上的新設施是洋務運動僅次于工業的重要內容……在它們剛剛出現的時候,自然還比不上科舉制度的尊榮,但它們的存在又會動搖和瓦解科舉制度。因此風氣稍開之后,又出現了以西學為主的自強學堂,甚至舊式書院也開設了一部分西學課程,古老的書院制度以其順乎潮流的變化表現了中國人價值觀念的變化。而這一切,又推進了出版、印刷事業的發展……向中國人傳播了聲、光、化、電和西方的史地國情,打開了傳統文化之外的另一片天地。
——摘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材料二 陳獨秀之所以歌頌西方文化,抨擊中國文化,目的在提倡民主政治與科學精神……辟斥儒教是為發展民主政治,辟斥鬼神是為發展科學精神,而于前者尤不遺余力。因為專制思想已根深蒂固,儒家學說為其最大憑藉,所以反對孔子學說特別激烈。他說中國民族之任人魚肉,由于喪失了強梁敢進的精神與抵抗力,強梁精神與抵抗力的喪失,由于專制君主之流毒,由于孔子學說之為害……以反孔教為前提的思想解放運動正式揭幕。
——摘自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
(1)根據材料一,概括洋務運動“文化教育上的新設施”的影響。結合所學,簡述20世紀初清政府在教育上除舊布新的舉措。
(2)根據材料二,概括陳獨秀激烈反對儒家學說的原因。結合所學,從中華文化發展的角度,說明“以反孔教為前提的思想解放運動”的影響。
(3)綜合材料一、二,結合所學,分析我們應如何應對外來強勢文化的沖擊。
【答案】(1)影響:動搖和瓦解了科舉制度;推動了新式學堂的產生;改變了中國人的價值觀念;促進了出版和印刷事業的發展;傳播了西學(西方科技知識)。
舉措:廢除科舉;書院、府、州、縣學改為學堂;建立起一套較為完整的學校制度;設立學部;頒布《奏定學堂章程》 (頒布癸卯學制)
(2)原因:提倡民主與科學的需要(“發展民主政治的需要”亦可);儒家思想是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思想基礎;儒家思想使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社會(“儒家思想使中國民族喪失抵抗力”亦可)。
影響:抨擊封建思想(動搖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科學與民主成為中華民族追求的價值目標;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3)應對:努力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維護自己的文化特性,維系自己的文化根脈);注意發揚儒家文化的精華,同時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答“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亦可)
【知識點】洋務運動;新文化運動;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學堂選官與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
【解析】【分析】(1)第一小問影響,據材料一“在它們剛剛出現的時候,自然還比不上科舉制度的尊榮,但它們的存在又會動搖和瓦解科舉制度”可知,動搖和瓦解了科舉制度;據材料一“甚至舊式書院也開設了一部分西學課程,古老的書院制度以其順乎潮流的變化表現了中國人價值觀念的變化”可知,推動了新式學堂的產生;改變了中國人的價值觀念;據材料“而這一切,又推進了出版、印刷事業的發展”可知,促進了出版和印刷事業的發展;據材料“向中國人傳播了聲、光、化、電和西方的史地國情,打開了傳統文化之外的另一片天地”可知,傳播了西學(西方科技知識)。第二小問舉措,據材料一“20世紀初清政府在教育上除舊布新”和所學可知,20世紀初,清政府為了維護統治,掀起了清末新政,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上的主要舉措是:廢除科舉;書院、府、州、縣學改為學堂;建立起一套較為完整的學校制度;設立學部;頒布《奏定學堂章程》 (頒布癸卯學制)。
(2)第一小問原因,據材料二“陳獨秀之所以歌頌西方文化,抨擊中國文化,目的在提倡民主政治與科學精神”可知,提倡民主與科學的需要(“發展民主政治的需要”亦可);據材料二“因為專制思想已根深蒂固,儒家學說為其最大憑藉,所以反對孔子學說特別激烈”可知,儒家思想是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思想基礎;據材料二“他說中國民族之任人魚肉,由于喪失了強梁敢進的精神與抵抗力,強梁精神與抵抗力的喪失,由于專制君主之流毒,由于孔子學說之為害”可知,儒家思想使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社會(“儒家思想使中國民族喪失抵抗力”亦可)。第二小問影響,據材料二“從中華文化發展的角度,說明‘以反孔教為前提的思想解放運動’的影響”和所學可知,題意要求分析新文化運動在中華文化發展方面的影響,可以從新文化對儒家思想的影響、對中華民族的影響和對后來的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影響,具體如下:抨擊封建思想(動搖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科學與民主成為中華民族追求的價值目標;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3)據材料二“他說中國民族之任人魚肉,由于喪失了強梁敢進的精神與抵抗力,強梁精神與抵抗力的喪失,由于專制君主之流毒,由于孔子學說之為害”和所學可知,我們應該辯證的去看待中西方文化,不能一味的肯定或否定,要努力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維護自己的文化特性,維系自己的文化根脈);要注意發揚儒家文化的精華,同時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
【點評】本題是影響類、特點類、背景類和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的中國。本題以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和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為背景材料,考查了新文化運動、學堂選官與留學畢業生和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提取和探究;旨在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等歷史學科綜合素養。
23.(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閱讀材料, 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在歷史中,蒙古人的征服戰爭常被描述成落后民族對諸多人類文明古老而發達的中心區的野蠻進攻。但是,蒙古人的戰爭帶來的不僅僅是死亡和絕望。在蒙古人實力的鼎盛時期,他們的統治者建立起了一個廣大的國度,蒙古的廣大領土橫跨歐洲的大部分地區、亞洲和中東,在東半球的各文明之間搭建了橋梁。蒙古人還為全球范圍內的民族交流打下了更堅實的基礎,擴展并加強了從古典時期開始建立起來的世界體系。
——摘編自 [美]皮特·斯特恩斯等《全球文明史》
材料二 拿破侖在動亂之中,戲劇性地讓法國大革命的理念傳遍了歐洲。此外,強調人民主權的法國重組大大促進了政治上的民族主義這一概念,即每個民族共同體均有權自由地、不受外力控制地表達自己的意愿……他代表了一股變革的力量,不僅在統治時期給歐洲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將他的理念散播出去,從而塑造了歐洲的未來。
—摘編自[美] 弗蘭克·薩克雷、約翰·芬德林《世界大歷史: 1799—1900》
材料三 法國駐印度支那總督于1926年寫道:“這場把歐洲浸潤在血泊中的戰爭……喚醒了遠離我們的土地上人民的獨立意識……過去幾年里,一切都變了。不論是人還是思想,就連亞洲本身都變了。 ”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
(1)根據材料一,指出材料所述的歷史事件并概括其影響。
(2)根據材料二,概括“政治上的民族主義”的概念內涵,結合所學,列舉兩例十九世紀上半葉歐洲國家對這一內涵回應的事件。
(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簡述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如何喚醒亞非獨立意識的。結合所學,概述兩次世界大戰對世界殖民體系的影響。
【答案】(1)歷史事件:蒙古西征。
影響:①對被征服地區:破壞了被征服地區的文明,使人們流離失所,生靈涂炭;
②對蒙古:使蒙古發展為地跨歐亞的世界性帝國;
③對文明交流:客觀上推動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④對民族遷徙:引發了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
⑤對世界:擴展并加強了世界體系。
(2)內涵:人民主權;民族自決;
回應:俄國十二月黨人起義;波蘭華沙民族起義;1848年奧地利、普魯士革命。
(3)如何喚醒:打破了白人天命論;推動亞非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傳播民族自覺原則。
影響: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世界殖民體系開始解體;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土崩瓦解(退出了歷史舞臺)。
【知識點】蒙古西征及其對東西方交流的影響;“一戰”后亞洲民族民主運動;“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西方民族國家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1)第一小問作答需依據材料一“在歷史中,蒙古人的征服戰爭常被描述成落后民族對諸多人類文明古老而發達的中心區的野蠻進攻”可知材料描述的事件是蒙古西征。第二小問的作答需依據材料一“他們的統治者建立起了一個廣大的國度,蒙古的廣大領土橫跨歐洲的大部分地區、亞洲和中東,在東半球的各文明之間搭建了橋梁。蒙古人還為全球范圍內的民族交流打下了更堅實的基礎,擴展并加強了從古典時期開始建立起來的世界體系”及所學可知,主要是對被征服地區:破壞了被征服地區的文明,使人們流離失所,生靈涂炭;使蒙古發展為地跨歐亞的世界性帝國;客觀上推動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引發了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擴展并加強了世界體系。
(2)第一小問需依據材料二“即每個民族共同體均有權自由地、不受外力控制地表達自己的意愿……他代表了一股變革的力量,不僅在統治時期給歐洲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及所學可知“政治上的民族主義”的概念內涵是人民主權;民族自決。第二小問需結合所學可知,包括俄國十二月黨人起義;波蘭華沙民族起義;1848年奧地利、普魯士革命等。
(3)第一小問作答需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通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打破了白人天命論;推動亞非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傳播民族自覺原則。第二小問作答需依據材料三“喚醒了遠離我們的土地上人民的獨立意識……過去幾年里,一切都變了。不論是人還是思想,就連亞洲本身都變了”及所學可知,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世界殖民體系開始解體;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土崩瓦解。【點評】本題旨在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唯物史觀和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素養,試題以皮特·斯特恩斯等《全球文明史》、弗蘭克·薩克雷、約翰·芬德林《世界大歷史: 1799—1900》和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 為背景材料,考查了蒙古西征及其對東西方交流的影響、一戰后亞洲民族民主運動和西方民族國家及其特征。
24.(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閱讀材料, 回答問題。
材料一 北宋人對本朝超邁唐代的財政能力和國家治理效果頗為自得,稱宋太宗朝歲入緡錢已“兩倍于唐室矣”。北宋財政增長首先來自較唐朝更加嚴密的財政征調制度。北宋前期三司統領財政……北宋獲取工商業財源的主要途徑是向民間征收商稅和實行禁榷(指的是政府專賣)。宋朝第一次制定了系統的商稅制度,建立了從京師榷貨務到地方商稅務場的征稅系統,第一次使商稅成為國家財政的重要收入。
——摘編自黃純艷《北宋財政能力與國家治理》
材料二 宋哲宗時,大臣劉摯說: “祖宗之法,不以武人為大帥,專制一道,必以文臣為經略,以總制之。武人為總管,領兵馬,號將官受制,出入戰守,惟所指麾。國家承平百有二十余年,內外無事,以其制御邊臣,得其道也。”宋仁宗朝以后“自來武臣在邊,多被文臣掣肘”的現象日益突出。歐陽修曾說過: “大凡武臣,嘗疑朝廷偏厚文臣,假有二人相爭,實是武人理曲,然終亦不服,但謂執政盡是文臣,遞相黨助,輕沮武人。”以文馭武的直接后果,是導致軍功階層在宋朝政治上消亡,入伍從軍為世人所鄙視。
——李華瑞《宋型國家歷史的演進》
(1)根據材料一,指出北宋取得“超邁唐代”財政收入的制度建設。結合所學,簡述北宋提升財政能力的時代背景。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簡要評述材料中的歷史現象。
【答案】(1)制度建設:確立嚴密的財政征調制度;制定系統的商稅制度。 背景:邊患嚴重;中央集權加強;農耕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工商業經濟的發展”“海外貿易發達”亦可)
(2)現象:該現象是宋代施行“崇文抑武” (“以文馭武”亦可)治國方針的體現。
背景:吸取唐后期軍閥割據、政局動蕩的歷史教訓;
評價:抑制了武將勢力膨脹,導致軍功階層在宋朝政治上消亡;提高了文官地位;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社會價值觀和風氣;導致軍事力量不振,與北方少數民族交戰處于劣勢。
【知識點】宋初專制集權的加強
【解析】【分析】(1)第一小問制度建設,根據材料一“北宋財政增長首先來自較唐朝更加嚴密的財政征調制度。北宋前期三司統領財政……北宋獲取工商業財源的主要途徑是向民間征收商稅和實行禁榷(指的是政府專賣)。宋朝第一次制定了系統的商稅制度,建立了從京師榷貨務到地方商稅務場的征稅系統”可得出,主要是確立嚴密的財政征調制度;制定系統的商稅制度。第二小問背景,據所學可從北宋時期的邊患、經濟發展等方面進行概括,即邊患嚴重;中央集權加強;農耕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
(2)根據材料二“祖宗之法,不以武人為大帥,專制一道,必以文臣為經略,以總制之”可知,材料二中描述的現象是北宋王朝的重文輕武方針。這一方針實行的背景主要是吸取唐后期軍閥割據、政局動蕩的歷史教訓。由此可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評價。從積極的角度來說,這一治國方針抑制了武將勢力膨脹,導致軍功階層在宋朝政治上消亡;提高了文官地位;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社會價值觀和風氣;但從消極的角度來說,這一方針也導致軍事力量不振,與北方少數民族交戰處于劣勢。
【點評】本題是特點類、背景類和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是,時空是北宋時期的中國。本題以黃純艷《北宋財政能力與國家治理》和李華瑞《宋型國家歷史的演進》為背景材料,考查了宋初專制集權的加強;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把握;旨在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等歷史學科綜合素養。
1 / 1浙江省湖州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6月期末考試歷史試題
1.(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牧野之戰時,周武王在戰前誓詞中稱前來助陣的諸侯為“友邦冢君(長君)”,后來周公推行分封時,稱諸侯為“某土之守臣”。這一轉變(  )
A.適應了生產方式變革的趨勢 B.打破了禪讓制的政治傳統
C.確立了受封諸侯的政治義務 D.體現了早期國家集權特點
2.(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班固在《漢書·刑法志》中說“及孝文即位……勸趣農桑,減省租賦……懲惡亡秦之政,論議務在寬厚,恥言人之過失。化行天下,告訐之俗易。”下列屬于“孝文”統治時期的舉措是(  )
A.推行“三長制” B.輕徭薄賦
C.頒布“推恩令” D.尊崇儒術
3.(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唐國史補》記載吐蕃贊普的帳中已有眾多內地名茶; 《封氏聞見記》亦載“往年回鶻入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貢使充當販茶之任。據此可知(  )
A.茶葉是連結農牧文明的紐帶 B.中原與邊疆經濟一體化發展
C.邊疆民族生活觀念發生改變 D.榷場的貿易功能進一步凸顯
4.(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馬端臨在《通考》中寫到: “ (唐)中葉以后,法制隳弛,田畝之在人者,不能禁其賣易。則向之所謂輸庸調者,多無田之人矣。乃欲按籍而征之,令其與豪富兼并者一例出賦,可乎 ”作者旨在強調(  )
A.實施基層治理的重要性 B.門閥士族危及政府統治
C.土地兼并激化社會矛盾 D.賦稅制度調整的必要性
5.(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因為交通便利、人員聚集帶來商機而自發形成的橋市,成為宋代城市、鄉村最繁華、最有活力的區域之一。橋市商業業態多樣,展現出獨特的活力。這一現象表明(  )
A.工商食官格局的突破 B.市鎮專業分工的深化
C.坊市分區制徹底廢弛 D.商業經濟的持續發展
6.(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南宋詩人陸游說: “范仲淹起于吳,歐陽修起于楚,蔡襄起于閩,杜衍起于會稽,余靖起于嶺南,皆為一時名臣。及紹圣、崇寧間,取南人更多,而北方士大夫有沉抑之嘆。”這說明宋代(  )
A.經濟發展帶動文化進步 B.出現經濟重心南移趨勢
C.科舉制阻礙了士人進取 D.戶口分布呈現南多北少
7.(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中國古代開通的大運河,貫通南北,對鞏固統一、促進南北經濟交流以及運河沿岸城市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下列見證大運河興衰的運河沿岸城市是(  )
A.濟南 B.長安 C.洛陽 D.漢口
8.(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對西域的經營歷來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重要議題。觀察圖中信息,按出現時序排列正確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②③④① D.①③④②
9.(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毛澤東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寫道: “牛郎欲問瘟神事,一樣悲歡逐逝波。”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詩中的“瘟神” “瘟君”是指(  )
A.黑死病 B.瘧疾 C.天花 D.血吸蟲病
10.(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語言學家注意到,歐洲、西南亞和印度的很多語言在詞匯和語法結構上有很明顯的相似之處。表現出這種相似性的古代語言包括梵語、古波斯語、希臘語和拉丁語。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印歐人的遷徙 B.亞歷山大遠征
C.絲綢之路開通 D.羅馬帝國衰亡
11.(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公元前4世紀晚期,托勒密埃及境內的繆斯宮收藏有大量希臘文化典籍,還有許多用古埃及文字寫的希臘神話,以及埃及故事的希臘文抄本。這反映了(  )
A.世界文化多樣性發展 B.埃及本土文化幾近中斷
C.希臘文化中心的轉移 D.文明多元發展格局形成
12.(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18世紀,英國工業出口增長近450%。18世紀70年代初,英國出口到美洲、非洲、印度及遠東等“新市場”的產品,比世紀初增加了近8倍。該現象出現的推動因素是(  )
A.新航路的開辟及殖民擴張 B.英國“世界工廠”地位確立
C.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確立 D.跨國公司的進一步深入發展
13.(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下表是某校研究性學習小組搜集到的材料。由此判斷,該小組研究的主題最有可能是(  )
公元前30世紀 古埃及人用莎草紙書寫
公元前13世紀 中國商朝人開始在甲骨上書寫文字
公元前5世紀 古希臘人開始使用羊皮紙
公元1世紀 蔡倫發明造紙術
公元7世紀 中國人發明雕版印刷
公元11 世紀 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
1517年 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 借助印刷術迅速傳播。
A.中外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B.文化傳承的載體及其發展
C.中外學校教育的發展歷程 D.人類自然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14.(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18世紀的新西蘭,原住民有25萬,到19世紀中葉只剩下5萬人左右,白人已經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  )
A.英國殖民擴張加劇 B.歐洲文化成為當地文化主流
C.種植園經濟的發展 D.大洋洲人口結構替代性改變
15.(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歷史文物是歷史研究的依據。下列文物可用來研究的共同主題是(  )
A.文明交流互鑒 B.殖民文化侵略
C.全球聯系加強 D.區域文化發展
16.(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重視以人為本、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家國情懷、崇德尚賢、強調自強不息、主張和而不同等內涵。下列屬于中華傳統文化同一類內涵的是(  )
①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②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③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7.(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關于詩句“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的作者,眾說紛紜。一說是日本使者向朱元璋介紹日本風俗時答: “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一說是永樂二年,越南胡朝太上皇胡季犛向明朝使臣作詩稱贊安南的人文: “欲問安南事,安南風俗淳。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上述材料側面反映了(  )
A.日本和越南同屬古代中國的藩屬國
B.日本和越南全盤學習漢唐服飾制度
C.中華文化對周邊國家強大的輻射力
D.中華文化在交流中不斷發展與創新
18.(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下圖是1996年發行的《中國郵政開辦一百周年》紀念郵票小型張,主圖兩邊底襯采用1896年總理衙門議辦郵政的奏折。右側文字為: “(臣)等查光緒二年間,赫德因議滇案請設送信官局,為郵政發端之始,經臣衙門函商北洋大臣李(鴻章)”,左側文字為: “(理)合專折具陳。赫德所擬章程條款,另具清單恭呈御覽。伏乞皇上圣鑒訓示。謹奏。光緒二十二年二月初七日。” “依議。欽此。”以下對此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
A.元代驛站制度為送信官局的創設奠定基礎
B.赫德創建郵政系統客觀上推動中國近代化
C.清末新政開啟了近代中國國家郵政事業
D.總理衙門已取代軍機處的軍政中樞地位
19.(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下圖是法國收藏的拜占庭帝國(395年-1453年)文物“獵人絲綢”。該文物采用了在中國斜紋織錦技術上發展起來的緯面復合斜紋織錦技術,中間的圖案為拜占庭皇家狩獵的場景展示了皇家權力與外交活動。“獵人絲綢”可以佐證(  )
A.法蘭克王國是拜占庭帝國文化的繼承者
B.貴族寡頭政治是拜占庭帝國的突出特點
C.拜占庭帝國建立在連年征服戰爭的基礎之上
D.絲綢之路為東西方之間技術文化交流提供便利
20.(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1908年,福特T型汽車駛下生產線。它是世界上第一種以大量通用零部件進行大規模流水線裝配作業的汽車,這種生產方式是工業生產方式的革命。T型車價格低廉,成為全世界第一輛普通百姓買得起的汽車,為世界汽車工業帶來一場革命。1921年該車型產量占世界汽車產量的56.6%,走向了世界每個角落。據此可知,福特T型車的發展得益于(  )
A.美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 B.關貿總協定取消關稅壁壘
C.現代工業生產技術的革新 D.世界貨幣體系形成與完善
21.(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有學者認為,由于和特定時代的主導意識形態存在勾連關系,南宋以來的岳飛敘述實際上是岳飛信仰傳統的創造與再創造的過程,岳飛或被納入君臣之義、華夷之辨語境,或被納入民族主義、階級對立語境里。岳飛敘述是表象化的岳飛歷史,客觀的岳飛歷史只能是歷史學者追尋的一個可以接近而永難抵達的高遠目標。學者旨在說明(  )
A.不同時代的岳飛敘述涵蓋了岳飛歷史的全貌
B.意識形態的制約是岳飛敘述變化的根本原因
C.將不同的岳飛敘述融為一體是歷史學者的使命
D.對岳飛的信仰是構建客觀的岳飛歷史的前提
22.(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閱讀材料, 回答問題。
材料一 文化教育上的新設施是洋務運動僅次于工業的重要內容……在它們剛剛出現的時候,自然還比不上科舉制度的尊榮,但它們的存在又會動搖和瓦解科舉制度。因此風氣稍開之后,又出現了以西學為主的自強學堂,甚至舊式書院也開設了一部分西學課程,古老的書院制度以其順乎潮流的變化表現了中國人價值觀念的變化。而這一切,又推進了出版、印刷事業的發展……向中國人傳播了聲、光、化、電和西方的史地國情,打開了傳統文化之外的另一片天地。
——摘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材料二 陳獨秀之所以歌頌西方文化,抨擊中國文化,目的在提倡民主政治與科學精神……辟斥儒教是為發展民主政治,辟斥鬼神是為發展科學精神,而于前者尤不遺余力。因為專制思想已根深蒂固,儒家學說為其最大憑藉,所以反對孔子學說特別激烈。他說中國民族之任人魚肉,由于喪失了強梁敢進的精神與抵抗力,強梁精神與抵抗力的喪失,由于專制君主之流毒,由于孔子學說之為害……以反孔教為前提的思想解放運動正式揭幕。
——摘自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
(1)根據材料一,概括洋務運動“文化教育上的新設施”的影響。結合所學,簡述20世紀初清政府在教育上除舊布新的舉措。
(2)根據材料二,概括陳獨秀激烈反對儒家學說的原因。結合所學,從中華文化發展的角度,說明“以反孔教為前提的思想解放運動”的影響。
(3)綜合材料一、二,結合所學,分析我們應如何應對外來強勢文化的沖擊。
23.(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閱讀材料, 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在歷史中,蒙古人的征服戰爭常被描述成落后民族對諸多人類文明古老而發達的中心區的野蠻進攻。但是,蒙古人的戰爭帶來的不僅僅是死亡和絕望。在蒙古人實力的鼎盛時期,他們的統治者建立起了一個廣大的國度,蒙古的廣大領土橫跨歐洲的大部分地區、亞洲和中東,在東半球的各文明之間搭建了橋梁。蒙古人還為全球范圍內的民族交流打下了更堅實的基礎,擴展并加強了從古典時期開始建立起來的世界體系。
——摘編自 [美]皮特·斯特恩斯等《全球文明史》
材料二 拿破侖在動亂之中,戲劇性地讓法國大革命的理念傳遍了歐洲。此外,強調人民主權的法國重組大大促進了政治上的民族主義這一概念,即每個民族共同體均有權自由地、不受外力控制地表達自己的意愿……他代表了一股變革的力量,不僅在統治時期給歐洲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將他的理念散播出去,從而塑造了歐洲的未來。
—摘編自[美] 弗蘭克·薩克雷、約翰·芬德林《世界大歷史: 1799—1900》
材料三 法國駐印度支那總督于1926年寫道:“這場把歐洲浸潤在血泊中的戰爭……喚醒了遠離我們的土地上人民的獨立意識……過去幾年里,一切都變了。不論是人還是思想,就連亞洲本身都變了。 ”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
(1)根據材料一,指出材料所述的歷史事件并概括其影響。
(2)根據材料二,概括“政治上的民族主義”的概念內涵,結合所學,列舉兩例十九世紀上半葉歐洲國家對這一內涵回應的事件。
(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簡述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如何喚醒亞非獨立意識的。結合所學,概述兩次世界大戰對世界殖民體系的影響。
24.(2024高二下·湖州期末)閱讀材料, 回答問題。
材料一 北宋人對本朝超邁唐代的財政能力和國家治理效果頗為自得,稱宋太宗朝歲入緡錢已“兩倍于唐室矣”。北宋財政增長首先來自較唐朝更加嚴密的財政征調制度。北宋前期三司統領財政……北宋獲取工商業財源的主要途徑是向民間征收商稅和實行禁榷(指的是政府專賣)。宋朝第一次制定了系統的商稅制度,建立了從京師榷貨務到地方商稅務場的征稅系統,第一次使商稅成為國家財政的重要收入。
——摘編自黃純艷《北宋財政能力與國家治理》
材料二 宋哲宗時,大臣劉摯說: “祖宗之法,不以武人為大帥,專制一道,必以文臣為經略,以總制之。武人為總管,領兵馬,號將官受制,出入戰守,惟所指麾。國家承平百有二十余年,內外無事,以其制御邊臣,得其道也。”宋仁宗朝以后“自來武臣在邊,多被文臣掣肘”的現象日益突出。歐陽修曾說過: “大凡武臣,嘗疑朝廷偏厚文臣,假有二人相爭,實是武人理曲,然終亦不服,但謂執政盡是文臣,遞相黨助,輕沮武人。”以文馭武的直接后果,是導致軍功階層在宋朝政治上消亡,入伍從軍為世人所鄙視。
——李華瑞《宋型國家歷史的演進》
(1)根據材料一,指出北宋取得“超邁唐代”財政收入的制度建設。結合所學,簡述北宋提升財政能力的時代背景。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簡要評述材料中的歷史現象。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識點】分封制、宗法制與禮樂制
【解析】【分析】從商到周,生產方式并沒有發生大的變化,A不符合題意;
禪讓制在夏朝時就已被世襲制取代,B不符合題意;
牧野之戰時,周武王稱前來助陣的諸侯為“友邦冢君(長君)”,此時商朝還未被完全推翻,周武王需要通過這種稱呼來團結和聯合各方諸侯,以擊敗商紂王;后來周公推行分封時,稱諸侯為“某土之守臣”,這種稱呼的變化反映了周朝統治的逐漸穩固和中央對地方控制的加強,確立了受封諸侯的政治義務,C符合題意;
周朝尚未實現高度的中央集權,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是推斷類選擇題,時空是商周時期的中國。本題以諸侯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了分封制;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分析;旨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歷史學科素養。
2.【答案】B
【知識點】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推行“三長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A不符合題意;
據材料“《漢書·刑法志》”“勸趣農桑,減省租賦……懲惡亡秦之政,論議務在寬厚,恥言人之過失”并結合所學可知,“孝文”即漢文帝,漢文帝劉恒在位期間,吸取秦朝的教訓,注重以農為本,多次下詔勸課農桑,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減輕百姓負擔,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B符合題意;
頒布“推恩令”是漢武帝時期加強中央集權的舉措,C不符合題意;
尊崇儒術是漢武帝時期的統治思想,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是正向類選擇題,時空是漢朝時期的中國。本題以《漢書·刑法志》為背景材料,考查了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聯系所學;旨在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的歷史學科素養。
3.【答案】A
【知識點】唐朝的民族交融與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材料中提到吐蕃贊普的帳中有眾多內地名茶,回鶻入朝時大量購買茶葉,這表明茶葉在中原地區與邊疆民族之間的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為了連結農牧文明的紐帶,A正確;
當時中原與邊疆的經濟交流密切,但尚未達到一體化的程度,B錯誤;
材料中主要體現的是茶葉在雙方交流中的情況,不能直接得出邊疆民族生活觀念發生改變的結論,C錯誤;
材料中并未提及榷場,榷場的貿易功能在材料中沒有體現,D錯誤。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是推斷類選擇題,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本題以茶葉為背景材料,考查了唐朝的民族交融與民族治理;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把握;旨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歷史學科素養。
4.【答案】D
【知識點】唐朝的租庸調制與兩稅法
【解析】【分析】作者強調的是賦稅制度調整的必要性,而不是實施基層治理的重要性,A不符合題意;
馬端臨是強調進行賦稅制度調整,沒有涉及門閥士族的影響,B不符合題意;
材料未提及土地兼并帶來的影響,C不符合題意;
據材料“乃欲按籍而征之,令其與豪富兼并者一例出賦,可乎”可知,馬端臨強調按照田畝資產征稅,能夠使平民與富豪一統納稅,一定程度上緩解土地兼并的問題,由此可知馬端臨是在強調賦稅制度調整的必要性,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是目的類選擇題,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本題以《通考》為背景材料,考查了唐朝的租庸調制與兩稅法;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主旨信息的準確領悟;旨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歷史學科素養。
5.【答案】D
【知識點】宋元時期的商業發展
【解析】【分析】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打破了工商食官格局,時間不符,A錯誤;
材料中未明顯體現市鎮專業分工的深化,B錯誤;
坊市分區制的徹底廢弛說法過于絕對化,而且材料中也沒體現坊市分區制度,C錯誤;
據材料“ 因為交通便利、人員聚集帶來商機而自發形成的橋市,成為宋代城市、鄉村最繁華、最有活力的區域之一。橋市商業業態多樣,展現出獨特的活力。 ”可知,宋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交易場所大量增加,交通便利和人員聚集帶來了商機,橋市商業業態多樣,展現出獨特的活力,這體現了宋代商業經濟的持續繁榮發展,D正確。
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是本質類選擇題,時空是宋朝的中國。本題以橋市為背景材料,考查了宋元時期的商業發展;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解讀;旨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唯物史觀的歷史學科素養。
6.【答案】A
【知識點】宋元時期的經濟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據材料可知,到范仲淹起于吳,歐陽修起于楚,蔡襄起于閩等南方出身的名臣在宋代數量眾多,這說明宋代南方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文化的進步,使得南方培養出更多的人才,A正確;
南宋已經完成經濟重心南移,而不是才出現南移趨勢,B錯誤;
材料并未體現科舉制阻礙了士人進取,而是表明南方士人有更多的機會進入仕途,C錯誤;
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南方出身的名臣增多,而非戶口分布的狀態,D錯誤。
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是本質類選擇題,時空是宋代的中國。本題以陸游的言論為背景材料,考查了宋元時期的經濟重心南移;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領悟;旨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歷史學科素養。
7.【答案】C
【知識點】隋朝的興亡;中國古代的運河
【解析】【分析】大運河未流經濟南,A錯誤;
長安不是大運河沿岸的城市,B錯誤;
洛陽是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大運河的開通使得洛陽成為了南北交通的樞紐和商業中心,經濟繁榮。隨著歷史的發展,政治中心的轉移和交通方式的改變,大運河裁彎取直,洛陽的地位也相對下降,C正確;
漢口是長江沿岸的重要城市,并非因大運河興衰而具有典型性的城市,D錯誤。
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是正向類選擇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本題以大運河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了中國古代的運河;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聯系所學;旨在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的歷史學科素養。
8.【答案】B
【知識點】唐朝的民族交融與民族治理;明朝的內陸邊疆關系;清朝疆域的奠定與地方治理;漢武帝疆域開拓與民族治理;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與民族政策
【解析】【分析】據圖和所學可知,①中在西域地區設伊犁將軍,可知此時是清朝;②中在西域地區設西域都護府,可知此時是漢朝;③中在西域設衛,可知此時是明朝;④中在西域設安西都護府,可知此時是唐朝,故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序是②④③①。
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是組合類選擇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本題以西域的經營為背景材料,考查了漢武帝疆域開拓與民族治理、唐朝的民族交融與民族治理、明朝的內陸邊疆關系、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與民族政策和清朝疆域的奠定與地方治理等知識點;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地圖信息的準確觀察和探究;旨在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的歷史學科素養。
9.【答案】D
【知識點】中國現代醫療衛生體系的建立與完善
【解析】【分析】黑死病是在中世紀的歐洲爆發,A錯誤;
瘧疾與材料的主旨不符,B錯誤;
材料中的“瘟神”是指血吸蟲病,不是天花,C錯誤;
據材料和所學可知,在新中國成立后,南方地區血吸蟲病疫情嚴重,黨和政府帶領廣大群眾積極開展防治血吸蟲病的工作,并取得了顯著成效,毛澤東寫下《七律二首·送瘟神》,表達了對人民健康的關切和戰勝疫病的決心,D正確。
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是正向類選擇題,時空是新中國初期的中國。本題以毛澤東的《七律二首·送瘟神》為背景材料,考查了中國現代醫療衛生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把握;旨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歷史學科素養。
10.【答案】A
【知識點】印歐人的遷徙及其影響
【解析】【分析】據材料“語言學家注意到,歐洲、西南亞和印度的很多語言在詞匯和語法結構上有很明顯的相似之處。表現出這種相似性的古代語言包括梵語、古波斯語、希臘語和拉丁語。”可和所學知,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可能是印歐人的遷徙,A正確;
亞歷山大東征并沒有到達印度,不會影響梵語,B錯誤;
絲綢之路不涉及歐洲、西南亞和印度的很多語言在詞匯和語法結構上有很明顯的相似之處 ,C錯誤;
羅馬帝國衰亡不可能影響各地語言的相似性,D錯誤。
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是原因類選擇題,時空是古代的世界。本題以古代語言為背景材料,考查了印歐人的遷徙及其影響;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把握;旨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歷史學科素養。
11.【答案】C
【知識點】亞歷山大帝國與亞歷山大遠征;“希臘化時代”
【解析】【分析】這些措施推動希臘文化的傳播和希臘文化中心的轉移,并未推動世界文化多樣性發展,A不符合題意;材料中托勒密王朝的措施促進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未導致埃及本土文化幾近中斷,B不符合題意;
據材料可知,托勒密埃及境內的繆斯宮收藏有大量希臘文化典籍,用古埃及文字寫的希臘神話,以及埃及故事的希臘文抄本,這些措施促進了希臘文化向東方的傳播,推動了希臘文化中心的向東的轉移,C符合題意;
材料中托勒密王朝的措施促進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沒有加快文明多元發展格局形成,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是本質類選擇題,時空是公元前4世紀晚期的世界。本題以托勒密埃及為背景材料,考查了希臘化時代和亞歷山大帝國與亞歷山大遠征;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解讀;旨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歷史學科素養。
12.【答案】A
【知識點】歐洲早期的殖民擴張及其影響
【解析】【分析】據材料“18世紀70年代初,英國出口到美洲、非洲、印度及遠東等“新市場”的產品,比世紀初增加了近8倍。”可知,新航路的開辟及殖民擴張推動了英國工業出口增加,A正確;
19世紀中葉,英國確立“世界工廠”地位,B錯誤;
材料未講述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確立,C錯誤;
20世紀90年代,跨國公司進一步深入發展,時間不符,D錯誤。
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是原因類選擇題,時空是18世紀——18世紀70年代的英國。本題以英國工業出口增長為背景材料,考查了歐洲早期的殖民擴張及影響;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把握;旨在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的歷史學科素養。
13.【答案】B
【知識點】印刷書的興起與發展;文化傳承的載體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的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并非中外文化的交流,A錯誤;
據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表格中的這些材料多與紙張、文字、印刷術等有關,紙張、文字和印刷術等都有助于人類文明的保留和傳播,因此最有可能的主題應該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及其發展,B正確;
表格中未涉及學校的信息,C錯誤;
紙張、文字和印刷術等都屬于人類的文明成就,而不屬于自然遺產,D錯誤。
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是推斷類選擇題,時空是古代、近代的世界。本題主要考查了印刷書的興起與發展和文化傳承的載體;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探究;旨在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的歷史學科素養。
14.【答案】A
【知識點】英國的殖民活動對大洋洲的影響
【解析】【分析】據材料“ 18世紀的新西蘭,原住民有25萬,到19世紀中葉只剩下5萬人左右,白人已經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 ”和所學可知,在18世紀到19世紀中葉,英國殖民擴張加劇,新西蘭原住民數量銳減,白人已經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A正確;
歐洲文化成為當地文化主流是變化的結果,而非原因,B錯誤;
新西蘭沒有大力發展種植園經濟,C錯誤;
大洋洲人口結構替代性改變是材料中反映的現象,而非原因,D錯誤。
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是原因類選擇題,時空是18世紀-19世紀中期的新西蘭。本題以新西蘭居民結構為背景材料,考查了英國的殖民活動對大洋洲的影響;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把握;旨在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的歷史學科素養。
15.【答案】A
【知識點】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
【解析】【分析】據本題材料圖片及其下面的文字信息可知,波斯與希臘、中國與西方、中國與韓國在文明之間相互交流,A正確;
中國未進行過殖民侵略,B不符合史實,B錯誤;
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聯系成為一個整體,全球聯系加強,C錯誤;
材料的希臘、波斯、韓國和中國等國家并不屬于同一區域,D錯誤。
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是正向類選擇題,時空是古代的世界。本題以歷史文物為背景材料,考查了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把握;旨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歷史學科素養。
16.【答案】C
【知識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中華優秀文化的特點與價值
【解析】【分析】①“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主要是強調個人修行,自強不息;②“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要強調萬物共同孕育、一起生長而互不妨害,日月運行、四時更替各有規律而互不沖突;③“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也強調個人修養,自強不息;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①③屬于同一類,A、B、D錯誤。
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是組合類選擇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本題主要考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把握;旨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歷史學科素養。
17.【答案】C
【知識點】中華優秀文化的特點與價值
【解析】【分析】材料中不能直接反映出日本和越南同屬古代中國的藩屬國,A不符合題意;
“全盤學習”的表述絕對化,他們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借鑒和吸收了漢唐的制度和文化,B不符合題意;
據材料信息可知,日本使者和越南胡朝太上皇的表述,都提到了“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這從側面反映了中華文化對周邊國家強大的輻射力,C符合題意;
材料重點強調的是中華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影響,而不是中華文化自身在交流中的發展與創新,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是本質類選擇題,時空是明朝的中國。本題主要考查了古代商路上的中西精神文化交流;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探究;旨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歷史學科素養。
18.【答案】B
【知識點】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近代以來中國城市化的演進
【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句,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空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赫德議辦郵政,客觀上推動了中國近代郵政事業的發展,促進了信息傳遞方式的近代化,對中國的經濟、文化交流等方面產生了積極影響,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B項正確;
材料中并未提及元代驛站制度與送信官局創設的關系,排除A項;
材料中1896年并不是清末新政時期,中國郵政的發端并非始于清末新政,排除C項;
總理衙門實際上是辦理外交和總攬洋務新政的中樞,并沒有取代軍機處的軍政中樞地位,排除D項。
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是正向類選擇題,時空是近代的中國。本題以《中國郵政開辦一百周年》紀念郵票小型張為背景材料,考查了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和近代以來中國城市化的演進;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探究;旨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唯物史觀的歷史學科素養。
19.【答案】D
【知識點】古代商路上的中西物質與技術交流;古代商路上的中西精神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拜占庭帝國發展了自己的絲綢生產技術,不能說明法蘭克王國是拜占庭帝國文化的繼承者,A錯誤;
材料中沒有直接體現拜占庭帝國的政治特點是貴族寡頭政治,B錯誤;
材料沒有信息表明拜占庭帝國是建立在連年征服戰爭基礎之上的,C錯誤;
據材料信息和所學可知,“獵人絲綢”采用了在中國斜紋織錦技術上發展起來的緯面復合斜紋織錦技術,這說明中國的絲綢技術傳播到了拜占庭帝國,絲綢之路為東西方之間技術文化交流提供便利,D正確;
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是本質類選擇題,時空是古代的世界。本題以文物“獵人絲綢”為背景材料,考查了古代商路上的中西物質與技術交流和精神文化交流;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解讀;旨在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的歷史學科素養。
20.【答案】C
【知識點】工廠制度;工業革命的影響
【解析】【分析】美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與福特T型車的發展沒有直接關系,A不符合題意;
1947年關貿總協定成立,1921年不可能出現關貿總協定取消關稅壁壘 ,B不符合題意;
據材料“ 它是世界上第一種以大量通用零部件進行大規模流水線裝配作業的汽車,這種生產方式是工業生產方式的革命。T型車價格低廉,成為全世界第一輛普通百姓買得起的汽車,為世界汽車工業帶來一場革命。 ”和所學可知,大規模流水線裝配作業是創新的生產方式,是現代工業生產技術的革新,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使得汽車能夠大量生產,價格低廉并走向世界,C符合題意;
材料未提及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與完善,而且其對福特T型車的生產和銷售的影響較小,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是原因類選擇題,時空是20世紀的世界。本題以福特T型車為背景材料,考查了工廠制度和工業革命的影響;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把握;旨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唯物史觀的歷史學科素養。
21.【答案】B
【知識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客觀的岳飛歷史只能是歷史學者追尋的一個可以接近而永難抵達的高遠目標”可知,不同時代的岳飛敘述并不能涵蓋了岳飛歷史的全貌,A錯誤;
據材料信息可知,不同的時代的意識形態對岳飛的敘述是不同的,說明意識形態的制約是岳飛敘述變化的根本原因,B正確;
歷史學者要找到客觀的關于岳飛歷史,并非將不同時期的岳飛敘述融合,C錯誤;
對岳飛的信仰是由于和特定時代的主導意識形態有勾連關系,D錯誤。
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是本質類選擇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本題以岳飛敘述為背景材料,考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把握;旨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歷史學科素養。
22.【答案】(1)影響:動搖和瓦解了科舉制度;推動了新式學堂的產生;改變了中國人的價值觀念;促進了出版和印刷事業的發展;傳播了西學(西方科技知識)。
舉措:廢除科舉;書院、府、州、縣學改為學堂;建立起一套較為完整的學校制度;設立學部;頒布《奏定學堂章程》 (頒布癸卯學制)
(2)原因:提倡民主與科學的需要(“發展民主政治的需要”亦可);儒家思想是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思想基礎;儒家思想使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社會(“儒家思想使中國民族喪失抵抗力”亦可)。
影響:抨擊封建思想(動搖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科學與民主成為中華民族追求的價值目標;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3)應對:努力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維護自己的文化特性,維系自己的文化根脈);注意發揚儒家文化的精華,同時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答“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亦可)
【知識點】洋務運動;新文化運動;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學堂選官與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
【解析】【分析】(1)第一小問影響,據材料一“在它們剛剛出現的時候,自然還比不上科舉制度的尊榮,但它們的存在又會動搖和瓦解科舉制度”可知,動搖和瓦解了科舉制度;據材料一“甚至舊式書院也開設了一部分西學課程,古老的書院制度以其順乎潮流的變化表現了中國人價值觀念的變化”可知,推動了新式學堂的產生;改變了中國人的價值觀念;據材料“而這一切,又推進了出版、印刷事業的發展”可知,促進了出版和印刷事業的發展;據材料“向中國人傳播了聲、光、化、電和西方的史地國情,打開了傳統文化之外的另一片天地”可知,傳播了西學(西方科技知識)。第二小問舉措,據材料一“20世紀初清政府在教育上除舊布新”和所學可知,20世紀初,清政府為了維護統治,掀起了清末新政,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上的主要舉措是:廢除科舉;書院、府、州、縣學改為學堂;建立起一套較為完整的學校制度;設立學部;頒布《奏定學堂章程》 (頒布癸卯學制)。
(2)第一小問原因,據材料二“陳獨秀之所以歌頌西方文化,抨擊中國文化,目的在提倡民主政治與科學精神”可知,提倡民主與科學的需要(“發展民主政治的需要”亦可);據材料二“因為專制思想已根深蒂固,儒家學說為其最大憑藉,所以反對孔子學說特別激烈”可知,儒家思想是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思想基礎;據材料二“他說中國民族之任人魚肉,由于喪失了強梁敢進的精神與抵抗力,強梁精神與抵抗力的喪失,由于專制君主之流毒,由于孔子學說之為害”可知,儒家思想使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社會(“儒家思想使中國民族喪失抵抗力”亦可)。第二小問影響,據材料二“從中華文化發展的角度,說明‘以反孔教為前提的思想解放運動’的影響”和所學可知,題意要求分析新文化運動在中華文化發展方面的影響,可以從新文化對儒家思想的影響、對中華民族的影響和對后來的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影響,具體如下:抨擊封建思想(動搖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科學與民主成為中華民族追求的價值目標;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3)據材料二“他說中國民族之任人魚肉,由于喪失了強梁敢進的精神與抵抗力,強梁精神與抵抗力的喪失,由于專制君主之流毒,由于孔子學說之為害”和所學可知,我們應該辯證的去看待中西方文化,不能一味的肯定或否定,要努力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維護自己的文化特性,維系自己的文化根脈);要注意發揚儒家文化的精華,同時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
【點評】本題是影響類、特點類、背景類和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的中國。本題以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和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為背景材料,考查了新文化運動、學堂選官與留學畢業生和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提取和探究;旨在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等歷史學科綜合素養。
23.【答案】(1)歷史事件:蒙古西征。
影響:①對被征服地區:破壞了被征服地區的文明,使人們流離失所,生靈涂炭;
②對蒙古:使蒙古發展為地跨歐亞的世界性帝國;
③對文明交流:客觀上推動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④對民族遷徙:引發了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
⑤對世界:擴展并加強了世界體系。
(2)內涵:人民主權;民族自決;
回應:俄國十二月黨人起義;波蘭華沙民族起義;1848年奧地利、普魯士革命。
(3)如何喚醒:打破了白人天命論;推動亞非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傳播民族自覺原則。
影響: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世界殖民體系開始解體;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土崩瓦解(退出了歷史舞臺)。
【知識點】蒙古西征及其對東西方交流的影響;“一戰”后亞洲民族民主運動;“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西方民族國家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1)第一小問作答需依據材料一“在歷史中,蒙古人的征服戰爭常被描述成落后民族對諸多人類文明古老而發達的中心區的野蠻進攻”可知材料描述的事件是蒙古西征。第二小問的作答需依據材料一“他們的統治者建立起了一個廣大的國度,蒙古的廣大領土橫跨歐洲的大部分地區、亞洲和中東,在東半球的各文明之間搭建了橋梁。蒙古人還為全球范圍內的民族交流打下了更堅實的基礎,擴展并加強了從古典時期開始建立起來的世界體系”及所學可知,主要是對被征服地區:破壞了被征服地區的文明,使人們流離失所,生靈涂炭;使蒙古發展為地跨歐亞的世界性帝國;客觀上推動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引發了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擴展并加強了世界體系。
(2)第一小問需依據材料二“即每個民族共同體均有權自由地、不受外力控制地表達自己的意愿……他代表了一股變革的力量,不僅在統治時期給歐洲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及所學可知“政治上的民族主義”的概念內涵是人民主權;民族自決。第二小問需結合所學可知,包括俄國十二月黨人起義;波蘭華沙民族起義;1848年奧地利、普魯士革命等。
(3)第一小問作答需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通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打破了白人天命論;推動亞非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傳播民族自覺原則。第二小問作答需依據材料三“喚醒了遠離我們的土地上人民的獨立意識……過去幾年里,一切都變了。不論是人還是思想,就連亞洲本身都變了”及所學可知,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世界殖民體系開始解體;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土崩瓦解。【點評】本題旨在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唯物史觀和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素養,試題以皮特·斯特恩斯等《全球文明史》、弗蘭克·薩克雷、約翰·芬德林《世界大歷史: 1799—1900》和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 為背景材料,考查了蒙古西征及其對東西方交流的影響、一戰后亞洲民族民主運動和西方民族國家及其特征。
24.【答案】(1)制度建設:確立嚴密的財政征調制度;制定系統的商稅制度。 背景:邊患嚴重;中央集權加強;農耕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工商業經濟的發展”“海外貿易發達”亦可)
(2)現象:該現象是宋代施行“崇文抑武” (“以文馭武”亦可)治國方針的體現。
背景:吸取唐后期軍閥割據、政局動蕩的歷史教訓;
評價:抑制了武將勢力膨脹,導致軍功階層在宋朝政治上消亡;提高了文官地位;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社會價值觀和風氣;導致軍事力量不振,與北方少數民族交戰處于劣勢。
【知識點】宋初專制集權的加強
【解析】【分析】(1)第一小問制度建設,根據材料一“北宋財政增長首先來自較唐朝更加嚴密的財政征調制度。北宋前期三司統領財政……北宋獲取工商業財源的主要途徑是向民間征收商稅和實行禁榷(指的是政府專賣)。宋朝第一次制定了系統的商稅制度,建立了從京師榷貨務到地方商稅務場的征稅系統”可得出,主要是確立嚴密的財政征調制度;制定系統的商稅制度。第二小問背景,據所學可從北宋時期的邊患、經濟發展等方面進行概括,即邊患嚴重;中央集權加強;農耕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
(2)根據材料二“祖宗之法,不以武人為大帥,專制一道,必以文臣為經略,以總制之”可知,材料二中描述的現象是北宋王朝的重文輕武方針。這一方針實行的背景主要是吸取唐后期軍閥割據、政局動蕩的歷史教訓。由此可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評價。從積極的角度來說,這一治國方針抑制了武將勢力膨脹,導致軍功階層在宋朝政治上消亡;提高了文官地位;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社會價值觀和風氣;但從消極的角度來說,這一方針也導致軍事力量不振,與北方少數民族交戰處于劣勢。
【點評】本題是特點類、背景類和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是,時空是北宋時期的中國。本題以黃純艷《北宋財政能力與國家治理》和李華瑞《宋型國家歷史的演進》為背景材料,考查了宋初專制集權的加強;注意特定的歷史背景,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的準確把握;旨在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等歷史學科綜合素養。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庆县| 剑川县| 昭苏县| 海晏县| 六安市| 阜新| 久治县| 哈巴河县| 读书| 万源市| 漳州市| 拉孜县| 紫金县| 余姚市| 自贡市| 乌审旗| 隆回县| 阜康市| 土默特左旗| 冷水江市| 北京市| 敦化市| 高碑店市| 贵溪市| 夏津县| 新蔡县| 贞丰县| 宜宾市| 吉隆县| 平乐县| 滕州市| 牡丹江市| 安多县| 北流市| 长岭县| 洪湖市| 遂溪县| 筠连县| 增城市| 博爱县| 太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