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江西省吉安市遂川縣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歷史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江西省吉安市遂川縣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歷史試卷

資源簡介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縣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歷史試卷
1.(2024七上·遂川期末)從如圖中我們能獲得的關于北京人的歷史信息有(  )
A.頭部帶有猿的某些特征 B.懂得人工取火
C.有愛美的意識 D.栽培水稻,飼養家畜
2.(2024七上·遂川期末)“元謀人遺址”作為世界級文化資源,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被評為云南省第一張歷史名片。這主要是因為元謀人(  )
A.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
B.是黃河流域文明的代表
C.已經能夠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D.生活在“舊石器時代”
3.(2024七上·遂川期末)圖1和圖2是我國新年期時代的兩種房屋復原圖,造成具樣式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
圖1 圖2
A.不同地區的審美觀念 B.不同地區的生活習慣
C.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 D.不同地區的文化習作
4.(2024七上·遂川期末)追溯中國姓氏的起源,姓起源于母系社會,氏大量產生于周朝。有的以官職為氏,如司馬、史等;有的以技藝為姓,如陶、屠等。宋、魯、魏、韓等氏是什么制度的體現(  )
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郡縣制
5.(2024七上·遂川期末)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A “七雄戈戟亂如麻,四海無人得坐家。” “七雄戈戟”目的是為了在兼并中獲勝,實現統一
B “秦王掃六合……諸侯盡西來。” “掃六合”描述了秦始皇焚書坑儒
C “漢祖起豐沛,乘運以躍鱗。” 詩句描繪漢高祖開創“文景之治”
D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詩中曹操“壯心”的是指打敗袁紹…
A.A B.B C.C D.D
6.(2024七上·遂川期末)某歷史博物館展出的下列物品屬于(  )
A.文獻史料 B.實物史料 C.視頻史料 D.口述史料
7.(2024七上·遂川期末)學會計算歷史年代,了解紀年方法,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學習歷史。秦國完成統一大業、建立秦朝的時間大致位于下面年代尺的哪一處(  )
A.A B.B C.C D.D
8.(2024七上·遂川期末)秦王朝的統治由朝廷下至郡、縣、鄉(亭)里層層控制,國家權力自上而下延伸,又自下而上集中。這種統治模式(  )
A.為統一六國創造條件 B.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C.提高了軍隊戰斗力 D.導致了秦朝迅速滅亡
9.(2024七上·遂川期末)文物承載著燦爛文明,傳承著歷史文化。下列文物按制作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②④③① D.④①③②
10.(2024七上·遂川期末)理解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聯系,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下列歷史事件之間因果關系不正確的是(  )
A.甲骨文的出現——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B.項羽劉邦起義——秦朝滅亡
C.西漢諸侯王勢力大大減弱,從此一蹶不振——推恩令的頒布
D.佛教的傳入——豐富了我國文化的內涵
11.(2024七上·遂川期末)漢武帝為推進我國大一統格局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在加強思想控制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A.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B.焚書坑儒
C.百家爭鳴 D.統一文字
12.(2024七上·遂川期末)歷史事實指的是歷史的真實情況,歷史觀點是觀察、分析歷史事實所處的立場和看法。下列對漢武帝的敘述中屬于歷史觀點的是(  )
A.漢武帝派大將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B.漢武帝時設鹽鐵丞,總管全國鹽鐵經營事務
C.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
D.漢武帝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進入鼎盛時期
13.(2024七上·遂川期末)如表列出了東漢中后期4個皇帝的即位年齡及壽命。這種情況導致的直接后果是(  )
皇帝 即位年 卒年
沖帝 2歲 3歲
質帝 8歲 9歲
桓帝 15歲 36歲
靈帝 12歲 34歲
A.統治者實行暴政 B.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C.陳勝、吳廣起義 D.諸侯割據一方
14.(2024七上·遂川期末)郵票是國家的一張名片,也是歷史的一面鏡子。如圖是我國2022年發行的4枚郵票,其紀念的歷史事物(  )
A.強化了對西南地區的控制 B.給政府造成沉重經濟負擔
C.保證了漢王朝的長治久安 D.是東西方交流的重要象征
15.(2024七上·遂川期末)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下列關于我國兩漢時期科技文化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A.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B.華佗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被后世稱為“醫圣”
C.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佛教的不同派別,受到下層民眾的信奉
D.張騫通西域后,佛教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豐富了中國文化
16.(2024七上·遂川期末)如圖為我國古代某時期民族內遷示意圖。該圖反映了(  )
A.戰國時期民族交融逐步加強 B.魏晉時期北方各族大舉南下
C.盛唐時代各族歸附中央政權 D.兩宋時期北方民族政權并立
17.(2024七上·遂川期末)關注歷史教材的課目標題,可以準確把握歷史的階段特征。下表教材目錄括號處應填上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
第16課三國鼎立 第17課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第18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A.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
B.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C.早期國家和社會變革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18.(2024七上·遂川期末)小歷圍繞某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梳理了以下內容。他研究的主題是魏晉南北朝時期(  )
時間 史實
三國時期 孫吳開發江東
東晉 “荊揚晏安,戶口殷實”
宋(南朝) “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捻,則數郡忘饑”
A.局部統一的實現 B.朝代更替的頻繁
C.江南地區的開發 D.北方民族大交融
19.(2024七上·遂川期末)有學者指出:“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樣,鮮卑族拓跋部曾經相當落后、保守,并與華夏文明格格不入。孝文帝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覺、積極、主動地接受漢文化。”這主要說明孝文帝改革(  )
A.促進了民族交融 B.促進民主制發展
C.結束了分裂狀態 D.改變了國貧現象
20.(2024七上·遂川期末)以下是漢字“中國”演變的歷程,據此可知(  )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隸書 楷書
A.漢字審美功能日益突出 B.漢字的演變趨勢由繁到簡
C.漢字傳承演變沒有關聯 D.象形是漢字唯一造字方式
21.(2024七上·遂川期末)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某中學歷史興趣小組進行主題探究活動,請你參加。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學習歷史。材料一是復習夏、商、周更迭知識時制作的年代尺。其中"?"反映的歷史事件是什么?
(2)材料二圖1中①②處分別應填寫的制度和人物分別是什么?圖2反映了我國西周時期實行的一種什么制度,此制度實行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反映的是秦朝在地方推行的哪一制度,該制度具有怎樣的歷史地位?
22.(2024七上·遂川期末)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時期。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
(1)根據材料,寫出這場改革的名稱。
(2)根據以上材料,圍繞材料提煉一個觀點,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23.(2024七上·遂川期末)某校七年級(3)班同學以“兩漢:大一統王朝”為主題展開探究活動,請你參與。
【締造鼎盛王朝】
材料一
【對外交往頻繁】
材料二 絲綢之路示意圖
【科技文化繁榮】
材料三 我國大約在公元前1世紀,就有了紙,東漢蔡倫對造紙術進行改進,提高了紙的產量和質量,此后紙張開始代替竹帛……
——摘編自劉燕華主編《生存與科技》
(1)依據材料一、指出西漢初期中央面臨的問題和漢武帝解決問題的方法?
(2)依據材料二、分析西漢時期絲綢之路得以開辟的歷史條件(至少兩條)。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代對外交往方面的特征。
(3)依據材料三、指出張仲景在我國古代醫藥學方面的歷史地位。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蔡倫改進造紙術的歷史影響。
24.(2024七上·遂川期末)探究歷史發展的脈絡和特征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某中學以“走進秦漢”為主題,設計了以下探究活動,請你完成下列探究任務。
【時空觀念——四海歸一】
秦朝形勢圖
(1)仔細觀察《秦朝形勢圖》,請在圖中方框內寫出秦朝都城的名稱。據圖指出秦朝疆域的特點。
【加強集權——破舊立新】
材料一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陸續增設至四十余郡,在那下設縣。這些郡縣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管轄下的地方行政單位。秦制以銅虎符發兵,虎符制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領兵者手中,左右合符,才能調動軍隊。這是保證兵權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后,以秦律為基礎,參照六國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
——摘自《秦漢史》
(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朝在統一國家中的地位。根據材料一,歸納秦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史料實證——思想認同】
材料二 秦始皇及其臣下對戰國以來蓬勃發展的思想心存畏忌,唯恐妨礙專制主義集權制度的鞏固,因而采取了粗暴的扼殺政策。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燒毀民間收藏的諸子百家書籍,僅留下秦國的史書及醫藥、種植和占卜之類的書籍。第二年,他又將提出非議的460多個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史稱“焚書坑儒”。這一事件的后果極為惡劣,戰國以來自由活潑的學術氛圍遭到毀滅性打擊,中國文化乃至社會發展因此遭受到難以估量的損失。
——摘編自《中國大通史·秦漢(上)》
材料三 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禁止)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學術系統)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服從)矣。
——《漢書董仲舒傳》
(3)根據材料二,指出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影響。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指出董仲舒提出的建議。綜上,指出秦始皇和漢武帝對特儒學的不同態度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唯物史觀——總結規律】
(4)綜合上述主題的探究內容,請你概括秦漢時期的時代特征,并談一談你的認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識點】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圖片和結合所學可知,圖片展示的是北京人的復原樣貌,我們可以看到北京人的頭部還保有一部分猿類的特征,A項符合題意;
B:北京人可以使用火,但并非是人工火,且在圖中無發得出結論,B項不符合題意;
C:有愛美意識并不能在圖片中體現出來,C項不符合題意;
D:栽培水稻,飼養家畜是農耕時代的原始居民才能掌握的技能,并非北京人,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北京人,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答案】A
【知識點】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解析】【分析】A:根據所學可知,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是中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因此作為世界級文化資源,具有唯一性和獨特性,是云南省的一張歷史名片,A項符合題意;
B:元謀人生活在于今云南省元謀縣,屬于長江流域文明的代表,B項不符合題意;
C:元謀人已經能夠制造工具并會使用火,但與題干“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不符,C項不符合題意;
D:生活在“舊石器時代”的除了元謀人還有北京人、山頂洞人等,與題干“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不符,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元謀人,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3.【答案】C
【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圖片和結合所學可知,圖片分別是半坡人居住的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和河姆渡人居住的干欄式房屋。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氣候濕潤,因此他們居住干欄式房屋,種植水稻。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氣候比較干燥,因此他們居住半地穴式房屋,種植粟。故造成其樣式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C項符合題意;
A:不同地區的審美觀念不是造成其樣式差異的主要原因,A項不符合題意;
B:不同地區的生活習慣不是造成其樣式差異的主要原因,B項不符合題意;
D:不同地區的文化習作不是造成其樣式差異的主要原因,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原始農耕生活,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4.【答案】C
【知識點】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周朝實行分封制,宋、魯、魏、韓等氏均為諸侯國的名字,所以宋、魯、魏、韓等氏應是以封地(國)為氏,C項正確;
禪讓制是傳說中上古五帝時期產生部落聯盟首領的一種方式,即將部落聯盟首領的位子傳給賢德之人,與題干不符,排除A項;
世襲制是夏朝開始的一種王位繼承制度,它指的是王位、爵號和財產按照家族血緣關系世代繼承下去的一種政治制度,在中國古代史上影響深遠,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B項;
郡縣制是一種行政區劃制度,與氏無關,因為它主要是為了便于中央政權對地方進行統治和管理,在郡縣制下,官員由皇帝直接任命,而不是基于血緣關系,排除D項;
故答案為:C項。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西周分封制的認識。
5.【答案】A
【知識點】戰國七雄
【解析】【分析】A:根據所學可知,“七雄戈戟亂如麻,四海無人得坐家”,可知描述的是戰國時期諸侯爭霸。諸侯爭霸的目的是為了在兼并中獲勝,實現統一,A項符合題意;
B:“秦王掃六合……諸侯盡西來。”描述的是秦始皇統一六國,B項不符合題意;
C:“漢祖起豐沛,乘運以躍鱗。”,描述的是漢高祖建立漢朝,C項不符合題意;
D:“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描述的是曹操希望統一中國的雄心壯志,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戰國七雄,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6.【答案】B
【知識點】秦鞏固統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圖片和結合所學可知,圖片中的物品都是出土的文物或者遺留下來的實物,屬于實物史料,有較高的史料價值,B項符合題意;
A:文獻史料指書籍之類,A項不符合題意;
C:題干圖片是實物,不是視頻史料,C項不符合題意;
D:口述史料是由親歷者回憶、講述的內容,題干圖片是實物,不是口述史料,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實物史料,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7.【答案】B
【知識點】秦滅六國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秦國完成統一大業的時間”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全國,公元前221年是公元前3世紀晚期,位于年代尺的B處,B項符合題意;
A:A點接近公元前300年,A項不符合題意;
C:C點都在公元前200年一公元前100年之間,C項不符合題意;
D:D點都在公元前200年一公元前100年之間,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秦國完成統一大業,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8.【答案】B
【知識點】秦確立中央集權制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秦王朝的統治由朝廷下至郡、縣、鄉(亭)、里,層層控制,國家權力自上而下延伸,又自下而上集中”可知,這是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B項符合題意;
A:郡縣制是統一六國后實行的,A項不符合題意;
C:商鞅變法獎勵軍功,提高了軍隊戰斗力,C項不符合題意;
D: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主要是秦的暴政,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郡縣制,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9.【答案】C
【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商鞅變法;秦鞏固統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C:根據圖片和結合所學可知,①是半兩錢,秦始皇下令廢除六國的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統一貨幣,在全國流通,所以①是秦朝;②為豬紋陶缽,出土于河姆渡遺址,所以②是河姆渡遺址;③是商鞅銅方量,這是商鞅變法時期的器物,所以③是戰國時期;④是四羊方尊,是商代青銅器,所以④是商代,綜上,按制作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②④③①,C項符合題意;
A:①②③④排序錯誤,A項不符合題意;
B:③②④①排序錯誤,B項不符合題意;
D:④①③②排序錯誤,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0.【答案】C
【知識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西漢初年,諸侯王勢力強大,各據一方,政治上甚至公開反抗朝廷,有的還企圖謀反。為此,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從而削弱了諸侯國的實力,諸侯王從此一蹶不振。由此可知,“推恩令的頒布”是因,而“西漢諸侯王勢力大大減弱,從此一蹶不振”是果,C項符合題意;
甲骨文是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故“甲骨文的出現”是因,而“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是果,排除A項;
秦朝末年,秦朝在項羽、劉邦起義軍的打擊下滅亡了,故“項羽劉邦起義”是因,而“秦朝滅亡”是果,排除B項;
“佛教的傳入”是因,而“佛教豐富了我國文化的內涵”是果,排除D項;
故選C項。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能力,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漢武帝大一統措施的認識。
11.【答案】A
【知識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解析】【分析】A:根據所學可知,漢武帝時期,為了實現大一統,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大力推行儒學教育,A項符合題意;
B:秦朝焚書坑儒,B項不符合題意;
C:百家爭鳴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家流派之間爭芳斗艷的局面,C項不符合題意;
D:秦朝統一文字為小篆,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罷黜百家,尊崇儒術”,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2.【答案】D
【知識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解析】【分析】D:根據結合所學可知,歷史事實指的是歷史的真實情況,歷史觀點是觀察、分析歷史事實所處的立場和看法,漢武帝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進入鼎盛時期是對漢武帝鞏固大一統局面的做法的看法、評價、認識,屬于歷史觀點,D項符合題意;
A:“漢武帝派大將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是對漢武帝的軍事措施的敘述,屬于歷史事實,A項不符合題意;
B:“漢武帝時設鹽鐵丞,總管全國鹽鐵經營事務”是對漢武帝的經濟措施的敘述,屬于歷史事實,B項不符合題意;
C:“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是對漢武帝的經濟措施的敘述,屬于歷史事實,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歷史事實和歷史觀點,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3.【答案】B
【知識點】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
【解析】【分析】B:根據表格內容可知,東漢后期皇帝即位時大多年幼,結合所學可知,這種狀況下,身為皇帝母親的太后大多臨朝聽政,重用外戚,當皇帝長大后,為奪回權力,又多依賴宦官,最終導致了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B項符合題意;
A:表格可以看出統治者即位時年幼,看不出統治者實行暴政,A項不符合題意;
C:陳勝、吳廣起義是指秦朝末年爆發的農民大起義,C項不符合題意;
D:表格體現不出諸侯割據,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外戚、宦官交替專權,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4.【答案】D
【知識點】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解析】【分析】據題干“我國2022年發行的4枚郵票”和所學知識可知,圖示“千年帝京”指的是洛陽,洛陽是我國古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之一,也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是東西方交流的重要象征;“大漠雄關”指的是嘉峪關,嘉峪關是明代長城沿線九鎮所轄千余個關隘中最雄險的一座,至今保存較為完好,它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是東西方交流的重要象征;“神秘古國”指的是樓蘭古國,位于今天中國新疆羅布泊西北岸,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是東西方交流的重要象征;“西域勝境”指的是喀什古城,位于中國新疆西南部,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之一,是東西方交流的重要象征,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D符合題意;
強化了對西南地區的控制是改土歸流的影響,排除A;
給政府造成沉重經濟負擔是朝貢貿易的特點,排除B;
保證了漢王朝的長治久安,說法絕對,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絲綢之路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絲綢之路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答案】A
【知識點】造紙術的發明及影響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造紙術的發明,便利于書寫和信息的傳播,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A符合題意;
東漢張仲景寫下《傷寒雜病論》等著作,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后世尊稱他為“醫圣”,排除B;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別,排除C;
張騫通西域后,佛教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豐富了中國文化,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造紙術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造紙術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答案】B
【知識點】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匈奴、鮮卑、羯、氐、羌”和結合所學可知,東漢、魏、晉時期,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斷內遷,原來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東遷入陜西關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遷到山西一帶;而鮮卑族有一部分遷到遼寧,有一部分遷到陜西及河套地區,可以得出,圖片描述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的歷史信息,B項符合題意;
A:戰國時期民族交融逐步加強,與題干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
C:盛唐時代各族歸附中央政權,與題干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
D:兩宋時期北方民族政權并立,與題干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少數民族內遷,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7.【答案】B
【知識點】三國鼎立;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第16課三國鼎立;第17課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第:18課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中的內容反映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的時代特征,故選B項。
“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起源”指的是石器時代的歷史,這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
“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指的是夏、商、西周時期的歷史,這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指的是秦漢時期的歷史,這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考查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時代特征,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
18.【答案】C
【知識點】江南地區的開發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孫吳開發江東、東晉荊揚晏安,宋(南朝)一歲或捻,則數郡忘饑”和結合所學可知,到南朝時,由于大量人口南遷,帶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C項符合題意;
A:題干所述內容都是關于江南地區的發展狀況,未體現局部統一的實現,A項不符合題意;
B:題干所述內容都是關于江南地區的發展狀況,未體現朝代更替的頻繁,B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所敘述的發生在江南地區,在南方,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江南地區的開發,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9.【答案】A
【知識點】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孝文帝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覺、積極、主動地接受漢文化”可知,孝文帝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漢化措施,在朝廷中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改鮮卑姓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通婚,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A項符合題意;
B:促進民主制發展,表述錯誤,B項不符合題意;
C: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已經統一了黃河流域,C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沒有反映改變了國貧現象,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0.【答案】B
【知識點】漢字的演變;魏晉南北朝的文化——書法、繪畫與雕塑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中漢字“中國”演變的歷程可知,從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再到隸書、楷書,漢字的寫法逐漸簡化,結合所學可知這反映了漢字的演變趨勢由繁到簡,B項符合題意;
A:題干的主旨是漢字演變趨勢由繁到簡,沒有體現審美功能日益突出,A項不符合題意;
C:漢字“中國”演變的歷程中有相似之處,漢字存在一定的傳承關聯,C項不符合題意;
D:漢字具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多種造字方式,“象形是漢字唯一造字方式”說法錯誤,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漢字演變的歷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1.【答案】(1)歷史事件:周武王伐紂,西周建立,或牧野之戰。
(2)制度:禪讓制;人物:啟;制度:分封制;目的:鞏固周朝的統治。
(3)制度:郡縣制;歷史地位:開創了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大禹治水;秦確立中央集權制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圖示和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1046年,武王聯合各地勢力,組成龐大的政治聯盟,與商軍在牧野決戰,商軍倒戈,周軍占領商都,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2)根據材料二圖1和結合所學可知,堯、舜、禹時期實行禪讓制,即將部落首領位子傳給賢德之人;禹的兒子啟在禹死后繼承了他的位子,從此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根據材料二圖二和結合所學可知,圖二反映的是分封制。為了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周王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諸侯具有較大的獨立性,但需要向周王進獻貢物,并服從周王調兵。
(3根據材料三圖三和結合所學可知,在地方上,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郡縣制的實行,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故答案為:
(1)歷史事件:周武王伐紂,西周建立,或牧野之戰。
(2)制度:禪讓制;人物:啟;制度:分封制;目的:鞏固周朝的統治。
(3)制度:郡縣制;歷史地位:開創了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點評】本題以三則材料為依托,考查武王伐紂、禪讓制、世襲制、分封制、郡縣制,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
(1)歷史事件:由題干圖示并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1046年,武王聯合各地勢力,組成龐大的政治聯盟,與商軍在牧野決戰,商軍倒戈,周軍占領商都,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2)制度:觀察圖1并結合所學可知,堯、舜、禹時期實行禪讓制,即將部落首領位子傳給賢德之人;人物:禹的兒子啟在禹死后繼承了他的位子,從此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制度及目的:觀察圖二并結合所學可知,反映的是分封制。為了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周王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諸侯具有較大的獨立性,但需要向周王進獻貢物,并服從周王調兵。
(3)制度:觀察圖三并結合所學可知,在地方上,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地位:結合所學可知,郡縣制的實行,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2.【答案】(1)北魏孝文帝改革。
(2)觀點1:改革推動社會的發展。
論述: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如講漢語、穿漢服、改漢姓等措施,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北方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糧食產量增多,手工業和商業日趨活躍,緩和了此前因長期戰亂而導致的民族矛盾,極大地促進了民族融合,為國家重新走向統一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有效的措施,只有與時俱進的改革,才能使國家不斷發展。
觀點2:民族交融促進國家發展。
論述:魏晉以來,我國大批北方人民為躲避戰禍南下,北方游牧民族也不斷內遷,內遷的少數民族向漢族學習農業技術中原先進政治制度,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食物,服飾等,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改革,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通漢婚等,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綜上所述,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之間的不斷加強交往、交流與交融,促進了民族交融,也推動了新的統一局面的形成。
【知識點】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孝文帝”“鮮卑姓氏改為漢姓”“胡人漢服”等信息和結合所學可知,這場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2)本問屬于開放性問題。首先,根據圖片中關于孝文帝從語言、服飾等方面的改革內容到“漢人胡食,胡人漢服”等信息,結合所學提煉觀點,例如改革推動社會的發展,或者民族交融促進國家發展等。其次,結合材料信息及所學可知,從魏孝文帝改革內容及影響,或從北方少數民族內遷促進民族融合以及民族交融促進社會發展方面加以論述,最后回顧觀點,強調改革推動社會的發展,或民族交融促進國家發展。例如:
觀點1:改革推動社會的發展。論述: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如講漢語、穿漢服、改漢姓等措施,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北方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糧食產量增多,手工業和商業日趨活躍,緩和了此前因長期戰亂而導致的民族矛盾,極大地促進了民族融合,為國家重新走向統一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有效的措施,只有與時俱進的改革,才能使國家不斷發展。
觀點2:民族交融促進國家發展。論述:魏晉以來,我國大批北方人民為躲避戰禍南下,北方游牧民族也不斷內遷,內遷的少數民族向漢族學習農業技術中原先進政治制度,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食物,服飾等,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改革,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通漢婚等,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之間的不斷加強交往、交流與交融,促進了民族交融,也推動了新的統一局面的形成。
故答案為:
(1)名稱:北魏孝文帝改革。
(2)觀點1:改革推動社會的發展。論述: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如講漢語、穿漢服、改漢姓等措施,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北方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糧食產量增多,手工業和商業日趨活躍,緩和了此前因長期戰亂而導致的民族矛盾,極大地促進了民族融合,為國家重新走向統一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有效的措施,只有與時俱進的改革,才能使國家不斷發展。
觀點2:民族交融促進國家發展。論述:魏晉以來,我國大批北方人民為躲避戰禍南下,北方游牧民族也不斷內遷,內遷的少數民族向漢族學習農業技術中原先進政治制度,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食物,服飾等,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改革,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通漢婚等,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綜上所述,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之間的不斷加強交往、交流與交融,促進了民族交融,也推動了新的統一局面的形成。
【點評】本題以三則圖文材料為依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
(1)改革:依據材料“孝文帝”“鮮卑姓氏改為漢姓”“胡人漢服”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這場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2)論述:本問屬于開放性問題。首先,根據圖片中關于孝文帝從語言、服飾等方面的改革內容到“漢人胡食,胡人漢服”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提煉觀點,例如改革推動社會的發展,或者民族交融促進國家發展等。其次,結合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從魏孝文帝改革內容及影響,或從北方少數民族內遷促進民族融合以及民族交融促進社會發展方面加以論述,最后回顧觀點,強調改革推動社會的發展,或民族交融促進國家發展。例如:
觀點1:改革推動社會的發展。
論述: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如講漢語、穿漢服、改漢姓等措施,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北方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糧食產量增多,手工業和商業日趨活躍,緩和了此前因長期戰亂而導致的民族矛盾,極大地促進了民族融合,為國家重新走向統一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有效的措施,只有與時俱進的改革,才能使國家不斷發展。
觀點2:民族交融促進國家發展。
論述:魏晉以來,我國大批北方人民為躲避戰禍南下,北方游牧民族也不斷內遷,內遷的少數民族向漢族學習農業技術中原先進政治制度,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食物,服飾等,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改革,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通漢婚等,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之間的不斷加強交往、交流與交融,促進了民族交融,也推動了新的統一局面的形成。
23.【答案】(1)問題:諸侯國勢力強大,中央集權面臨威脅。方法:推恩令。
(2)條件:西漢國力強大;手工業特別是絲織業發達;張騫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政府的政策等。(答到兩點)特征:以友好往來為主;到達的國家多;到達的地方遠;以陸路為主。(答到兩點)
(3)地位:被稱為“醫圣”;影響:對后世的影響巨大,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知識點】漢武帝的大一統;張騫的歷史貢獻;造紙術的發明及影響;張仲景、華佗及其醫學成就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西漢初期中央和封國力量對比”可知,封國轄郡的個數和人口都比中央多,說明諸侯國勢力強大,中央集權面臨威脅。結合所學可知,為解決諸侯國力量過于強大的問題,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實施“推恩令”,逐步削弱諸侯國的實力,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
(2)根據材料二絲綢之路示意圖和結合所學可知,西漢國力強大,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政治基礎;手工業特別是絲織業的發達為絲綢之路提供了運輸的物品;張騫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奠定了基礎;政府為絲綢之路的開辟提供了政策支持,加強了對西域的管理。根據材料二圖示可知,漢朝絲綢之路以陸路為主,到達的國家很多,到達的地方很遠,最遠到達了古羅馬;當時絲綢之路以商貿為主,以友好往來的方式為主。
(3)根據所學可知,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被譽為“醫圣”。蔡倫改進造紙術對后世的影響巨大,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故答案為:
(1)問題:諸侯國勢力強大,中央集權面臨威脅。方法:推恩令。
(2)條件:西漢國力強大;手工業特別是絲織業發達;張騫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政府的政策等。(答到兩點)特征:以友好往來為主;到達的國家多;到達的地方遠;以陸路為主。(答到兩點)
(3)地位:被稱為“醫圣”;影響:對后世的影響巨大,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點評】本題以三則圖文材料為依托,考查推恩令、漢通西域、《傷寒雜病論》、蔡倫改進造紙術,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
(1)問題:根據圖示“西漢初期中央和封國力量對比”可知,封國轄郡的個數和人口都比中央多,說明諸侯國勢力強大,中央集權面臨威脅。
方法:根據所學知識,為解決諸侯國力量過于強大的問題,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實施“推恩令”,逐步削弱諸侯國的實力,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
(2)條件: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國力強大,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政治基礎;手工業特別是絲織業的發達為絲綢之路提供了運輸的物品;張騫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奠定了基礎;政府為絲綢之路的開辟提供了政策支持,加強了對西域的管理。
特征:根據材料二圖示可知,漢朝絲綢之路以陸路為主,到達的國家很多,到達的地方很遠,最遠到達了古羅馬;當時絲綢之路以商貿為主,以友好往來的方式為主。
(3)地位:根據所學知識,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被譽為“醫圣”。
影響:根據所學知識,蔡倫改進造紙術對后世的影響巨大,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24.【答案】(1) 都城:咸陽;
特點:疆域遼闊;建立郡縣制。
(2) 地位: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
措施:推行郡縣制;控制兵權;制定法律。
(3) 影響:焚書坑儒使戰國以來自由活潑的學術氛圍遭到毀滅性打擊,中國文化乃至社會發展因此遭受到難以估量的損失;
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目的:加強思想控制,鞏固統治。
(4) 特征:統一多民族國家的 建立和鞏固;
認識: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統一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等。
【知識點】秦鞏固統一的措施;“焚書坑儒”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異同
【解析】【分析】
(1)都城:依據所學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定都在咸陽。
特點:依據秦朝形勢圖可以看出秦朝疆域遼闊,依據圖片中“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秦朝設立郡縣制,在此圖充分體現。
(2)地位:依據所學可知,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基礎。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
措施:根據材料一信息可知,“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陸續增設至四十余郡,在郡下設縣。”指的是秦朝在地方上實行的郡縣制;“秦制以銅虎符發兵”體現的是秦始皇控制兵權的措施;“以秦律為基礎,參照六國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體現了秦朝通過制定法律來加強中央集權。
(3)影響:依據材料二信息“這一事件的后果極為惡劣,戰國以來自由活潑的學術氛圍遭到毀滅性打擊,中國文化乃至社會發展因此遭受到難以估量的損失”可知,秦始皇焚書坑儒使戰國以來自由活潑的學術氛圍遭到毀滅性打擊,中國文化乃至社會發展因此遭受到難以估量的損失。
建議:依據所學可知,漢武帝采取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
目的:依據所學可知,秦始皇在全國實行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度,焚書坑儒是對思想文化的強制統一,排斥異己。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也是為了在思想上統一起來,為鞏固統治服務。 因此,無論是秦始皇的強制統一,還是漢武帝的推崇儒家思想,他們的共同目的都是為了統一思想,維護和鞏固其統治地位。
(4)時代特征:依據所學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并推行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西漢建立后,統治者采取休養生息政策,使經濟恢復和社會穩定。在漢武帝統治時期,大一統的局面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故秦漢時期的時代特征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 建立和鞏固。
認識:開放題,從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統一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等方面答即可。
【點評】本題考點是郡縣制、焚書坑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解題方法:(1)都城名稱:結合所學分析即可。
特點:結合所學對地圖進行分析即可。
(2)地位:結合所學分析秦朝建立的影響即可。
措施:閱讀史料,找出關鍵信息“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陸續增設至四十余郡,在郡下設縣”、“秦制以銅虎符發兵”、“以秦律為基礎,參照六國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結合秦朝鞏固統一的基本知識對關鍵信息進行分析即可。
(3)影響:閱讀史料,找出關鍵信息“這一事件的后果極為惡劣,戰國以來自由活潑的學術氛圍遭到毀滅性打擊,中國文化乃至社會發展因此遭受到難以估量的損失”,結合焚書坑儒的基本知識對關鍵信息分析提取即可。
建議:結合董仲舒的相關知識對史料信息進行分析提取即可。
目的:結合所學分別分析焚書坑儒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兩個措施實施的相關背景即可得出答案。
(4)特征:結合所學分析當時秦漢時期的社會背景即可得出答案。
認識:結合所學分析即可。
1 / 1江西省吉安市遂川縣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歷史試卷
1.(2024七上·遂川期末)從如圖中我們能獲得的關于北京人的歷史信息有(  )
A.頭部帶有猿的某些特征 B.懂得人工取火
C.有愛美的意識 D.栽培水稻,飼養家畜
【答案】A
【知識點】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圖片和結合所學可知,圖片展示的是北京人的復原樣貌,我們可以看到北京人的頭部還保有一部分猿類的特征,A項符合題意;
B:北京人可以使用火,但并非是人工火,且在圖中無發得出結論,B項不符合題意;
C:有愛美意識并不能在圖片中體現出來,C項不符合題意;
D:栽培水稻,飼養家畜是農耕時代的原始居民才能掌握的技能,并非北京人,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北京人,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2024七上·遂川期末)“元謀人遺址”作為世界級文化資源,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被評為云南省第一張歷史名片。這主要是因為元謀人(  )
A.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
B.是黃河流域文明的代表
C.已經能夠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D.生活在“舊石器時代”
【答案】A
【知識點】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解析】【分析】A:根據所學可知,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是中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因此作為世界級文化資源,具有唯一性和獨特性,是云南省的一張歷史名片,A項符合題意;
B:元謀人生活在于今云南省元謀縣,屬于長江流域文明的代表,B項不符合題意;
C:元謀人已經能夠制造工具并會使用火,但與題干“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不符,C項不符合題意;
D:生活在“舊石器時代”的除了元謀人還有北京人、山頂洞人等,與題干“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不符,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元謀人,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3.(2024七上·遂川期末)圖1和圖2是我國新年期時代的兩種房屋復原圖,造成具樣式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
圖1 圖2
A.不同地區的審美觀念 B.不同地區的生活習慣
C.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 D.不同地區的文化習作
【答案】C
【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圖片和結合所學可知,圖片分別是半坡人居住的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和河姆渡人居住的干欄式房屋。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氣候濕潤,因此他們居住干欄式房屋,種植水稻。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氣候比較干燥,因此他們居住半地穴式房屋,種植粟。故造成其樣式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C項符合題意;
A:不同地區的審美觀念不是造成其樣式差異的主要原因,A項不符合題意;
B:不同地區的生活習慣不是造成其樣式差異的主要原因,B項不符合題意;
D:不同地區的文化習作不是造成其樣式差異的主要原因,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原始農耕生活,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4.(2024七上·遂川期末)追溯中國姓氏的起源,姓起源于母系社會,氏大量產生于周朝。有的以官職為氏,如司馬、史等;有的以技藝為姓,如陶、屠等。宋、魯、魏、韓等氏是什么制度的體現(  )
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郡縣制
【答案】C
【知識點】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周朝實行分封制,宋、魯、魏、韓等氏均為諸侯國的名字,所以宋、魯、魏、韓等氏應是以封地(國)為氏,C項正確;
禪讓制是傳說中上古五帝時期產生部落聯盟首領的一種方式,即將部落聯盟首領的位子傳給賢德之人,與題干不符,排除A項;
世襲制是夏朝開始的一種王位繼承制度,它指的是王位、爵號和財產按照家族血緣關系世代繼承下去的一種政治制度,在中國古代史上影響深遠,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B項;
郡縣制是一種行政區劃制度,與氏無關,因為它主要是為了便于中央政權對地方進行統治和管理,在郡縣制下,官員由皇帝直接任命,而不是基于血緣關系,排除D項;
故答案為:C項。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西周分封制的認識。
5.(2024七上·遂川期末)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A “七雄戈戟亂如麻,四海無人得坐家。” “七雄戈戟”目的是為了在兼并中獲勝,實現統一
B “秦王掃六合……諸侯盡西來。” “掃六合”描述了秦始皇焚書坑儒
C “漢祖起豐沛,乘運以躍鱗。” 詩句描繪漢高祖開創“文景之治”
D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詩中曹操“壯心”的是指打敗袁紹…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識點】戰國七雄
【解析】【分析】A:根據所學可知,“七雄戈戟亂如麻,四海無人得坐家”,可知描述的是戰國時期諸侯爭霸。諸侯爭霸的目的是為了在兼并中獲勝,實現統一,A項符合題意;
B:“秦王掃六合……諸侯盡西來。”描述的是秦始皇統一六國,B項不符合題意;
C:“漢祖起豐沛,乘運以躍鱗。”,描述的是漢高祖建立漢朝,C項不符合題意;
D:“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描述的是曹操希望統一中國的雄心壯志,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戰國七雄,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6.(2024七上·遂川期末)某歷史博物館展出的下列物品屬于(  )
A.文獻史料 B.實物史料 C.視頻史料 D.口述史料
【答案】B
【知識點】秦鞏固統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圖片和結合所學可知,圖片中的物品都是出土的文物或者遺留下來的實物,屬于實物史料,有較高的史料價值,B項符合題意;
A:文獻史料指書籍之類,A項不符合題意;
C:題干圖片是實物,不是視頻史料,C項不符合題意;
D:口述史料是由親歷者回憶、講述的內容,題干圖片是實物,不是口述史料,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實物史料,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7.(2024七上·遂川期末)學會計算歷史年代,了解紀年方法,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學習歷史。秦國完成統一大業、建立秦朝的時間大致位于下面年代尺的哪一處(  )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識點】秦滅六國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秦國完成統一大業的時間”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全國,公元前221年是公元前3世紀晚期,位于年代尺的B處,B項符合題意;
A:A點接近公元前300年,A項不符合題意;
C:C點都在公元前200年一公元前100年之間,C項不符合題意;
D:D點都在公元前200年一公元前100年之間,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秦國完成統一大業,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8.(2024七上·遂川期末)秦王朝的統治由朝廷下至郡、縣、鄉(亭)里層層控制,國家權力自上而下延伸,又自下而上集中。這種統治模式(  )
A.為統一六國創造條件 B.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C.提高了軍隊戰斗力 D.導致了秦朝迅速滅亡
【答案】B
【知識點】秦確立中央集權制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秦王朝的統治由朝廷下至郡、縣、鄉(亭)、里,層層控制,國家權力自上而下延伸,又自下而上集中”可知,這是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B項符合題意;
A:郡縣制是統一六國后實行的,A項不符合題意;
C:商鞅變法獎勵軍功,提高了軍隊戰斗力,C項不符合題意;
D: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主要是秦的暴政,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郡縣制,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9.(2024七上·遂川期末)文物承載著燦爛文明,傳承著歷史文化。下列文物按制作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②④③① D.④①③②
【答案】C
【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商鞅變法;秦鞏固統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C:根據圖片和結合所學可知,①是半兩錢,秦始皇下令廢除六國的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統一貨幣,在全國流通,所以①是秦朝;②為豬紋陶缽,出土于河姆渡遺址,所以②是河姆渡遺址;③是商鞅銅方量,這是商鞅變法時期的器物,所以③是戰國時期;④是四羊方尊,是商代青銅器,所以④是商代,綜上,按制作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②④③①,C項符合題意;
A:①②③④排序錯誤,A項不符合題意;
B:③②④①排序錯誤,B項不符合題意;
D:④①③②排序錯誤,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0.(2024七上·遂川期末)理解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聯系,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下列歷史事件之間因果關系不正確的是(  )
A.甲骨文的出現——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B.項羽劉邦起義——秦朝滅亡
C.西漢諸侯王勢力大大減弱,從此一蹶不振——推恩令的頒布
D.佛教的傳入——豐富了我國文化的內涵
【答案】C
【知識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西漢初年,諸侯王勢力強大,各據一方,政治上甚至公開反抗朝廷,有的還企圖謀反。為此,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從而削弱了諸侯國的實力,諸侯王從此一蹶不振。由此可知,“推恩令的頒布”是因,而“西漢諸侯王勢力大大減弱,從此一蹶不振”是果,C項符合題意;
甲骨文是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故“甲骨文的出現”是因,而“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是果,排除A項;
秦朝末年,秦朝在項羽、劉邦起義軍的打擊下滅亡了,故“項羽劉邦起義”是因,而“秦朝滅亡”是果,排除B項;
“佛教的傳入”是因,而“佛教豐富了我國文化的內涵”是果,排除D項;
故選C項。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能力,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漢武帝大一統措施的認識。
11.(2024七上·遂川期末)漢武帝為推進我國大一統格局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在加強思想控制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A.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B.焚書坑儒
C.百家爭鳴 D.統一文字
【答案】A
【知識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解析】【分析】A:根據所學可知,漢武帝時期,為了實現大一統,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大力推行儒學教育,A項符合題意;
B:秦朝焚書坑儒,B項不符合題意;
C:百家爭鳴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家流派之間爭芳斗艷的局面,C項不符合題意;
D:秦朝統一文字為小篆,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罷黜百家,尊崇儒術”,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2.(2024七上·遂川期末)歷史事實指的是歷史的真實情況,歷史觀點是觀察、分析歷史事實所處的立場和看法。下列對漢武帝的敘述中屬于歷史觀點的是(  )
A.漢武帝派大將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B.漢武帝時設鹽鐵丞,總管全國鹽鐵經營事務
C.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
D.漢武帝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進入鼎盛時期
【答案】D
【知識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解析】【分析】D:根據結合所學可知,歷史事實指的是歷史的真實情況,歷史觀點是觀察、分析歷史事實所處的立場和看法,漢武帝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進入鼎盛時期是對漢武帝鞏固大一統局面的做法的看法、評價、認識,屬于歷史觀點,D項符合題意;
A:“漢武帝派大將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是對漢武帝的軍事措施的敘述,屬于歷史事實,A項不符合題意;
B:“漢武帝時設鹽鐵丞,總管全國鹽鐵經營事務”是對漢武帝的經濟措施的敘述,屬于歷史事實,B項不符合題意;
C:“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是對漢武帝的經濟措施的敘述,屬于歷史事實,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歷史事實和歷史觀點,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3.(2024七上·遂川期末)如表列出了東漢中后期4個皇帝的即位年齡及壽命。這種情況導致的直接后果是(  )
皇帝 即位年 卒年
沖帝 2歲 3歲
質帝 8歲 9歲
桓帝 15歲 36歲
靈帝 12歲 34歲
A.統治者實行暴政 B.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C.陳勝、吳廣起義 D.諸侯割據一方
【答案】B
【知識點】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
【解析】【分析】B:根據表格內容可知,東漢后期皇帝即位時大多年幼,結合所學可知,這種狀況下,身為皇帝母親的太后大多臨朝聽政,重用外戚,當皇帝長大后,為奪回權力,又多依賴宦官,最終導致了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B項符合題意;
A:表格可以看出統治者即位時年幼,看不出統治者實行暴政,A項不符合題意;
C:陳勝、吳廣起義是指秦朝末年爆發的農民大起義,C項不符合題意;
D:表格體現不出諸侯割據,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外戚、宦官交替專權,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4.(2024七上·遂川期末)郵票是國家的一張名片,也是歷史的一面鏡子。如圖是我國2022年發行的4枚郵票,其紀念的歷史事物(  )
A.強化了對西南地區的控制 B.給政府造成沉重經濟負擔
C.保證了漢王朝的長治久安 D.是東西方交流的重要象征
【答案】D
【知識點】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解析】【分析】據題干“我國2022年發行的4枚郵票”和所學知識可知,圖示“千年帝京”指的是洛陽,洛陽是我國古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之一,也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是東西方交流的重要象征;“大漠雄關”指的是嘉峪關,嘉峪關是明代長城沿線九鎮所轄千余個關隘中最雄險的一座,至今保存較為完好,它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是東西方交流的重要象征;“神秘古國”指的是樓蘭古國,位于今天中國新疆羅布泊西北岸,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是東西方交流的重要象征;“西域勝境”指的是喀什古城,位于中國新疆西南部,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之一,是東西方交流的重要象征,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D符合題意;
強化了對西南地區的控制是改土歸流的影響,排除A;
給政府造成沉重經濟負擔是朝貢貿易的特點,排除B;
保證了漢王朝的長治久安,說法絕對,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絲綢之路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絲綢之路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2024七上·遂川期末)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下列關于我國兩漢時期科技文化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A.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B.華佗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被后世稱為“醫圣”
C.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佛教的不同派別,受到下層民眾的信奉
D.張騫通西域后,佛教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豐富了中國文化
【答案】A
【知識點】造紙術的發明及影響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造紙術的發明,便利于書寫和信息的傳播,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A符合題意;
東漢張仲景寫下《傷寒雜病論》等著作,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后世尊稱他為“醫圣”,排除B;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別,排除C;
張騫通西域后,佛教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豐富了中國文化,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造紙術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造紙術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2024七上·遂川期末)如圖為我國古代某時期民族內遷示意圖。該圖反映了(  )
A.戰國時期民族交融逐步加強 B.魏晉時期北方各族大舉南下
C.盛唐時代各族歸附中央政權 D.兩宋時期北方民族政權并立
【答案】B
【知識點】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匈奴、鮮卑、羯、氐、羌”和結合所學可知,東漢、魏、晉時期,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斷內遷,原來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東遷入陜西關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遷到山西一帶;而鮮卑族有一部分遷到遼寧,有一部分遷到陜西及河套地區,可以得出,圖片描述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的歷史信息,B項符合題意;
A:戰國時期民族交融逐步加強,與題干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
C:盛唐時代各族歸附中央政權,與題干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
D:兩宋時期北方民族政權并立,與題干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少數民族內遷,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7.(2024七上·遂川期末)關注歷史教材的課目標題,可以準確把握歷史的階段特征。下表教材目錄括號處應填上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
第16課三國鼎立 第17課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第18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A.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
B.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C.早期國家和社會變革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答案】B
【知識點】三國鼎立;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第16課三國鼎立;第17課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第:18課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中的內容反映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的時代特征,故選B項。
“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起源”指的是石器時代的歷史,這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
“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指的是夏、商、西周時期的歷史,這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指的是秦漢時期的歷史,這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考查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時代特征,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
18.(2024七上·遂川期末)小歷圍繞某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梳理了以下內容。他研究的主題是魏晉南北朝時期(  )
時間 史實
三國時期 孫吳開發江東
東晉 “荊揚晏安,戶口殷實”
宋(南朝) “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捻,則數郡忘饑”
A.局部統一的實現 B.朝代更替的頻繁
C.江南地區的開發 D.北方民族大交融
【答案】C
【知識點】江南地區的開發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孫吳開發江東、東晉荊揚晏安,宋(南朝)一歲或捻,則數郡忘饑”和結合所學可知,到南朝時,由于大量人口南遷,帶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C項符合題意;
A:題干所述內容都是關于江南地區的發展狀況,未體現局部統一的實現,A項不符合題意;
B:題干所述內容都是關于江南地區的發展狀況,未體現朝代更替的頻繁,B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所敘述的發生在江南地區,在南方,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江南地區的開發,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9.(2024七上·遂川期末)有學者指出:“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樣,鮮卑族拓跋部曾經相當落后、保守,并與華夏文明格格不入。孝文帝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覺、積極、主動地接受漢文化。”這主要說明孝文帝改革(  )
A.促進了民族交融 B.促進民主制發展
C.結束了分裂狀態 D.改變了國貧現象
【答案】A
【知識點】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孝文帝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覺、積極、主動地接受漢文化”可知,孝文帝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漢化措施,在朝廷中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改鮮卑姓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通婚,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A項符合題意;
B:促進民主制發展,表述錯誤,B項不符合題意;
C: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已經統一了黃河流域,C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沒有反映改變了國貧現象,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0.(2024七上·遂川期末)以下是漢字“中國”演變的歷程,據此可知(  )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隸書 楷書
A.漢字審美功能日益突出 B.漢字的演變趨勢由繁到簡
C.漢字傳承演變沒有關聯 D.象形是漢字唯一造字方式
【答案】B
【知識點】漢字的演變;魏晉南北朝的文化——書法、繪畫與雕塑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中漢字“中國”演變的歷程可知,從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再到隸書、楷書,漢字的寫法逐漸簡化,結合所學可知這反映了漢字的演變趨勢由繁到簡,B項符合題意;
A:題干的主旨是漢字演變趨勢由繁到簡,沒有體現審美功能日益突出,A項不符合題意;
C:漢字“中國”演變的歷程中有相似之處,漢字存在一定的傳承關聯,C項不符合題意;
D:漢字具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多種造字方式,“象形是漢字唯一造字方式”說法錯誤,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漢字演變的歷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1.(2024七上·遂川期末)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某中學歷史興趣小組進行主題探究活動,請你參加。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學習歷史。材料一是復習夏、商、周更迭知識時制作的年代尺。其中"?"反映的歷史事件是什么?
(2)材料二圖1中①②處分別應填寫的制度和人物分別是什么?圖2反映了我國西周時期實行的一種什么制度,此制度實行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反映的是秦朝在地方推行的哪一制度,該制度具有怎樣的歷史地位?
【答案】(1)歷史事件:周武王伐紂,西周建立,或牧野之戰。
(2)制度:禪讓制;人物:啟;制度:分封制;目的:鞏固周朝的統治。
(3)制度:郡縣制;歷史地位:開創了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大禹治水;秦確立中央集權制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圖示和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1046年,武王聯合各地勢力,組成龐大的政治聯盟,與商軍在牧野決戰,商軍倒戈,周軍占領商都,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2)根據材料二圖1和結合所學可知,堯、舜、禹時期實行禪讓制,即將部落首領位子傳給賢德之人;禹的兒子啟在禹死后繼承了他的位子,從此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根據材料二圖二和結合所學可知,圖二反映的是分封制。為了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周王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諸侯具有較大的獨立性,但需要向周王進獻貢物,并服從周王調兵。
(3根據材料三圖三和結合所學可知,在地方上,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郡縣制的實行,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故答案為:
(1)歷史事件:周武王伐紂,西周建立,或牧野之戰。
(2)制度:禪讓制;人物:啟;制度:分封制;目的:鞏固周朝的統治。
(3)制度:郡縣制;歷史地位:開創了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點評】本題以三則材料為依托,考查武王伐紂、禪讓制、世襲制、分封制、郡縣制,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
(1)歷史事件:由題干圖示并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1046年,武王聯合各地勢力,組成龐大的政治聯盟,與商軍在牧野決戰,商軍倒戈,周軍占領商都,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2)制度:觀察圖1并結合所學可知,堯、舜、禹時期實行禪讓制,即將部落首領位子傳給賢德之人;人物:禹的兒子啟在禹死后繼承了他的位子,從此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制度及目的:觀察圖二并結合所學可知,反映的是分封制。為了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周王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諸侯具有較大的獨立性,但需要向周王進獻貢物,并服從周王調兵。
(3)制度:觀察圖三并結合所學可知,在地方上,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地位:結合所學可知,郡縣制的實行,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2.(2024七上·遂川期末)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時期。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
(1)根據材料,寫出這場改革的名稱。
(2)根據以上材料,圍繞材料提煉一個觀點,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答案】(1)北魏孝文帝改革。
(2)觀點1:改革推動社會的發展。
論述: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如講漢語、穿漢服、改漢姓等措施,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北方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糧食產量增多,手工業和商業日趨活躍,緩和了此前因長期戰亂而導致的民族矛盾,極大地促進了民族融合,為國家重新走向統一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有效的措施,只有與時俱進的改革,才能使國家不斷發展。
觀點2:民族交融促進國家發展。
論述:魏晉以來,我國大批北方人民為躲避戰禍南下,北方游牧民族也不斷內遷,內遷的少數民族向漢族學習農業技術中原先進政治制度,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食物,服飾等,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改革,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通漢婚等,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綜上所述,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之間的不斷加強交往、交流與交融,促進了民族交融,也推動了新的統一局面的形成。
【知識點】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孝文帝”“鮮卑姓氏改為漢姓”“胡人漢服”等信息和結合所學可知,這場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2)本問屬于開放性問題。首先,根據圖片中關于孝文帝從語言、服飾等方面的改革內容到“漢人胡食,胡人漢服”等信息,結合所學提煉觀點,例如改革推動社會的發展,或者民族交融促進國家發展等。其次,結合材料信息及所學可知,從魏孝文帝改革內容及影響,或從北方少數民族內遷促進民族融合以及民族交融促進社會發展方面加以論述,最后回顧觀點,強調改革推動社會的發展,或民族交融促進國家發展。例如:
觀點1:改革推動社會的發展。論述: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如講漢語、穿漢服、改漢姓等措施,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北方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糧食產量增多,手工業和商業日趨活躍,緩和了此前因長期戰亂而導致的民族矛盾,極大地促進了民族融合,為國家重新走向統一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有效的措施,只有與時俱進的改革,才能使國家不斷發展。
觀點2:民族交融促進國家發展。論述:魏晉以來,我國大批北方人民為躲避戰禍南下,北方游牧民族也不斷內遷,內遷的少數民族向漢族學習農業技術中原先進政治制度,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食物,服飾等,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改革,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通漢婚等,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之間的不斷加強交往、交流與交融,促進了民族交融,也推動了新的統一局面的形成。
故答案為:
(1)名稱:北魏孝文帝改革。
(2)觀點1:改革推動社會的發展。論述: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如講漢語、穿漢服、改漢姓等措施,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北方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糧食產量增多,手工業和商業日趨活躍,緩和了此前因長期戰亂而導致的民族矛盾,極大地促進了民族融合,為國家重新走向統一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有效的措施,只有與時俱進的改革,才能使國家不斷發展。
觀點2:民族交融促進國家發展。論述:魏晉以來,我國大批北方人民為躲避戰禍南下,北方游牧民族也不斷內遷,內遷的少數民族向漢族學習農業技術中原先進政治制度,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食物,服飾等,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改革,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通漢婚等,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綜上所述,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之間的不斷加強交往、交流與交融,促進了民族交融,也推動了新的統一局面的形成。
【點評】本題以三則圖文材料為依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
(1)改革:依據材料“孝文帝”“鮮卑姓氏改為漢姓”“胡人漢服”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這場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2)論述:本問屬于開放性問題。首先,根據圖片中關于孝文帝從語言、服飾等方面的改革內容到“漢人胡食,胡人漢服”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提煉觀點,例如改革推動社會的發展,或者民族交融促進國家發展等。其次,結合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從魏孝文帝改革內容及影響,或從北方少數民族內遷促進民族融合以及民族交融促進社會發展方面加以論述,最后回顧觀點,強調改革推動社會的發展,或民族交融促進國家發展。例如:
觀點1:改革推動社會的發展。
論述: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如講漢語、穿漢服、改漢姓等措施,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北方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糧食產量增多,手工業和商業日趨活躍,緩和了此前因長期戰亂而導致的民族矛盾,極大地促進了民族融合,為國家重新走向統一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有效的措施,只有與時俱進的改革,才能使國家不斷發展。
觀點2:民族交融促進國家發展。
論述:魏晉以來,我國大批北方人民為躲避戰禍南下,北方游牧民族也不斷內遷,內遷的少數民族向漢族學習農業技術中原先進政治制度,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食物,服飾等,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改革,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通漢婚等,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之間的不斷加強交往、交流與交融,促進了民族交融,也推動了新的統一局面的形成。
23.(2024七上·遂川期末)某校七年級(3)班同學以“兩漢:大一統王朝”為主題展開探究活動,請你參與。
【締造鼎盛王朝】
材料一
【對外交往頻繁】
材料二 絲綢之路示意圖
【科技文化繁榮】
材料三 我國大約在公元前1世紀,就有了紙,東漢蔡倫對造紙術進行改進,提高了紙的產量和質量,此后紙張開始代替竹帛……
——摘編自劉燕華主編《生存與科技》
(1)依據材料一、指出西漢初期中央面臨的問題和漢武帝解決問題的方法?
(2)依據材料二、分析西漢時期絲綢之路得以開辟的歷史條件(至少兩條)。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代對外交往方面的特征。
(3)依據材料三、指出張仲景在我國古代醫藥學方面的歷史地位。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蔡倫改進造紙術的歷史影響。
【答案】(1)問題:諸侯國勢力強大,中央集權面臨威脅。方法:推恩令。
(2)條件:西漢國力強大;手工業特別是絲織業發達;張騫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政府的政策等。(答到兩點)特征:以友好往來為主;到達的國家多;到達的地方遠;以陸路為主。(答到兩點)
(3)地位:被稱為“醫圣”;影響:對后世的影響巨大,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知識點】漢武帝的大一統;張騫的歷史貢獻;造紙術的發明及影響;張仲景、華佗及其醫學成就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西漢初期中央和封國力量對比”可知,封國轄郡的個數和人口都比中央多,說明諸侯國勢力強大,中央集權面臨威脅。結合所學可知,為解決諸侯國力量過于強大的問題,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實施“推恩令”,逐步削弱諸侯國的實力,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
(2)根據材料二絲綢之路示意圖和結合所學可知,西漢國力強大,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政治基礎;手工業特別是絲織業的發達為絲綢之路提供了運輸的物品;張騫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奠定了基礎;政府為絲綢之路的開辟提供了政策支持,加強了對西域的管理。根據材料二圖示可知,漢朝絲綢之路以陸路為主,到達的國家很多,到達的地方很遠,最遠到達了古羅馬;當時絲綢之路以商貿為主,以友好往來的方式為主。
(3)根據所學可知,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被譽為“醫圣”。蔡倫改進造紙術對后世的影響巨大,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故答案為:
(1)問題:諸侯國勢力強大,中央集權面臨威脅。方法:推恩令。
(2)條件:西漢國力強大;手工業特別是絲織業發達;張騫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政府的政策等。(答到兩點)特征:以友好往來為主;到達的國家多;到達的地方遠;以陸路為主。(答到兩點)
(3)地位:被稱為“醫圣”;影響:對后世的影響巨大,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點評】本題以三則圖文材料為依托,考查推恩令、漢通西域、《傷寒雜病論》、蔡倫改進造紙術,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
(1)問題:根據圖示“西漢初期中央和封國力量對比”可知,封國轄郡的個數和人口都比中央多,說明諸侯國勢力強大,中央集權面臨威脅。
方法:根據所學知識,為解決諸侯國力量過于強大的問題,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實施“推恩令”,逐步削弱諸侯國的實力,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
(2)條件: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國力強大,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政治基礎;手工業特別是絲織業的發達為絲綢之路提供了運輸的物品;張騫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奠定了基礎;政府為絲綢之路的開辟提供了政策支持,加強了對西域的管理。
特征:根據材料二圖示可知,漢朝絲綢之路以陸路為主,到達的國家很多,到達的地方很遠,最遠到達了古羅馬;當時絲綢之路以商貿為主,以友好往來的方式為主。
(3)地位:根據所學知識,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被譽為“醫圣”。
影響:根據所學知識,蔡倫改進造紙術對后世的影響巨大,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24.(2024七上·遂川期末)探究歷史發展的脈絡和特征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某中學以“走進秦漢”為主題,設計了以下探究活動,請你完成下列探究任務。
【時空觀念——四海歸一】
秦朝形勢圖
(1)仔細觀察《秦朝形勢圖》,請在圖中方框內寫出秦朝都城的名稱。據圖指出秦朝疆域的特點。
【加強集權——破舊立新】
材料一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陸續增設至四十余郡,在那下設縣。這些郡縣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管轄下的地方行政單位。秦制以銅虎符發兵,虎符制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領兵者手中,左右合符,才能調動軍隊。這是保證兵權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后,以秦律為基礎,參照六國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
——摘自《秦漢史》
(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朝在統一國家中的地位。根據材料一,歸納秦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史料實證——思想認同】
材料二 秦始皇及其臣下對戰國以來蓬勃發展的思想心存畏忌,唯恐妨礙專制主義集權制度的鞏固,因而采取了粗暴的扼殺政策。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燒毀民間收藏的諸子百家書籍,僅留下秦國的史書及醫藥、種植和占卜之類的書籍。第二年,他又將提出非議的460多個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史稱“焚書坑儒”。這一事件的后果極為惡劣,戰國以來自由活潑的學術氛圍遭到毀滅性打擊,中國文化乃至社會發展因此遭受到難以估量的損失。
——摘編自《中國大通史·秦漢(上)》
材料三 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禁止)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學術系統)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服從)矣。
——《漢書董仲舒傳》
(3)根據材料二,指出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影響。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指出董仲舒提出的建議。綜上,指出秦始皇和漢武帝對特儒學的不同態度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唯物史觀——總結規律】
(4)綜合上述主題的探究內容,請你概括秦漢時期的時代特征,并談一談你的認識。
【答案】(1) 都城:咸陽;
特點:疆域遼闊;建立郡縣制。
(2) 地位: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
措施:推行郡縣制;控制兵權;制定法律。
(3) 影響:焚書坑儒使戰國以來自由活潑的學術氛圍遭到毀滅性打擊,中國文化乃至社會發展因此遭受到難以估量的損失;
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目的:加強思想控制,鞏固統治。
(4) 特征:統一多民族國家的 建立和鞏固;
認識: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統一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等。
【知識點】秦鞏固統一的措施;“焚書坑儒”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異同
【解析】【分析】
(1)都城:依據所學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定都在咸陽。
特點:依據秦朝形勢圖可以看出秦朝疆域遼闊,依據圖片中“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秦朝設立郡縣制,在此圖充分體現。
(2)地位:依據所學可知,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基礎。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
措施:根據材料一信息可知,“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陸續增設至四十余郡,在郡下設縣。”指的是秦朝在地方上實行的郡縣制;“秦制以銅虎符發兵”體現的是秦始皇控制兵權的措施;“以秦律為基礎,參照六國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體現了秦朝通過制定法律來加強中央集權。
(3)影響:依據材料二信息“這一事件的后果極為惡劣,戰國以來自由活潑的學術氛圍遭到毀滅性打擊,中國文化乃至社會發展因此遭受到難以估量的損失”可知,秦始皇焚書坑儒使戰國以來自由活潑的學術氛圍遭到毀滅性打擊,中國文化乃至社會發展因此遭受到難以估量的損失。
建議:依據所學可知,漢武帝采取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
目的:依據所學可知,秦始皇在全國實行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度,焚書坑儒是對思想文化的強制統一,排斥異己。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也是為了在思想上統一起來,為鞏固統治服務。 因此,無論是秦始皇的強制統一,還是漢武帝的推崇儒家思想,他們的共同目的都是為了統一思想,維護和鞏固其統治地位。
(4)時代特征:依據所學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并推行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西漢建立后,統治者采取休養生息政策,使經濟恢復和社會穩定。在漢武帝統治時期,大一統的局面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故秦漢時期的時代特征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 建立和鞏固。
認識:開放題,從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統一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等方面答即可。
【點評】本題考點是郡縣制、焚書坑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解題方法:(1)都城名稱:結合所學分析即可。
特點:結合所學對地圖進行分析即可。
(2)地位:結合所學分析秦朝建立的影響即可。
措施:閱讀史料,找出關鍵信息“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陸續增設至四十余郡,在郡下設縣”、“秦制以銅虎符發兵”、“以秦律為基礎,參照六國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結合秦朝鞏固統一的基本知識對關鍵信息進行分析即可。
(3)影響:閱讀史料,找出關鍵信息“這一事件的后果極為惡劣,戰國以來自由活潑的學術氛圍遭到毀滅性打擊,中國文化乃至社會發展因此遭受到難以估量的損失”,結合焚書坑儒的基本知識對關鍵信息分析提取即可。
建議:結合董仲舒的相關知識對史料信息進行分析提取即可。
目的:結合所學分別分析焚書坑儒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兩個措施實施的相關背景即可得出答案。
(4)特征:結合所學分析當時秦漢時期的社會背景即可得出答案。
認識:結合所學分析即可。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辰溪县| 洛隆县| 卢氏县| 治多县| 炎陵县| 马关县| 崇左市| 桑植县| 贵溪市| 新营市| 大竹县| 五台县| 鲁山县| 楚雄市| 馆陶县| 称多县| 都昌县| 叙永县| 洛川县| 卢龙县| 方正县| 徐汇区| 滨海县| 梓潼县| 金塔县| 竹溪县| 揭东县| 弥勒县| 富平县| 应城市| 慈溪市| 洞口县| 五寨县| 民县| 周宁县| 绵竹市| 永福县| 徐闻县| 阿坝县| 荥阳市| 泰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