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重慶市南川區2023-2024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重慶市南川區2023-2024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

資源簡介

重慶市南川區2023-2024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
1.(2024九上·南川期末)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下圖所示的地理環境中人們創造的文明成果是(  )
A.金字塔與太陽歷 B.楔形文字
C.種姓制度 D.司母戊鼎與甲骨文
2.(2024九上·南川期末)蘇格拉底曾在回答智者安提豐的問題時說道:“我若想要影響政治,那么是我一個人參與政治的力量強大一些呢,還是我所培養的人都參與政事的影響大些呢 ”材料表明,蘇格拉底旨在強調(  )
A.培養出積極從政的人才 B.改變抽簽式民主程序
C.改革公民大會組織結構 D.給予外邦人政治權力
3.(2024九上·南川期末)“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毀而取回其木料。但在上述情況下,可對改用他人木料者,提起賠償雙倍于木料價金之訴。”《十二銅表法》的這一規定(  )
A.維護了貴族的利益 B.保障了平民的權益
C.利于維護社會秩序 D.否定了財產私有權
4.(2024九上·南川期末)來自羅馬帝國各個角落的貨物匯聚羅馬,使羅馬城中百業興隆。在帝國的繁榮時期,羅馬城中有八十種不同的行業。正是因為出現了這樣多的行業和利益,呼喚著維持繁榮的法律,才產生了平衡多種利益的社會規范。材料說明了羅馬法制(  )
A.興盛的經濟原因 B.激化了社會矛盾
C.建立的文化背景 D.形成了完整體系
5.(2024九上·南川期末)中世紀的歐洲,無論是國王,還是領主,無論是騎士還是普通百姓,一生都在宗教的制約之下。各種習俗、節日都打上深刻的宗教烙印,人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與教會和宗教相關。材料中的“宗教”是(  )
A.佛教 B.伊斯蘭教 C.道教 D.基督教
6.(2024九上·南川期末)史論結合、論從史出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下表史實與結論對應正確的是(  )
選項 史實 結論
A 481年,克洛維建立法蘭克王國 克洛維時期封君封臣制度在西歐得到普遍推行
B 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 穆罕默德的擴張使阿拉伯成為地跨三洲的大帝國
C 11世紀,莊園遍布歐洲各地 莊園成為具有資本主義化的生產單位
D 12世紀,大學在西歐興起 大學成為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A.A B.B C.C D.D
7.(2024九上·南川期末)527年查士丁尼一世即位,隨即成立了羅馬法編纂委員會,由法學家特里波尼安領導。在隨后的三年時間中,整個團隊幾乎搜羅了羅馬史上所有的法律條文,經過系統的篩選整理之后,匯編為《羅馬民法大全》。這反映出《羅馬民法大全》(  )
A.奠定了近代歐洲民法的基礎 B.從根本上改善了奴隸的地位
C.是在繼承中創新發展的結果 D.促進了羅馬帝國的經濟繁榮
8.(2024九上·南川期末)12世紀的日本,由于莊園的普遍建立,莊園之間的矛盾斗爭日益增多。莊園主為了擴大領地,經常要去強占別人的土地;被別人強占土地的領主要保護自己的利益,都要訴諸武力。材料可用于說明日本武士集團(  )
A.興起的歷史背景 B.組織的運行結構
C.奉行的精神文化 D.產生的積極作用
9.(2024九上·南川期末)下圖是小江同學在學習相關內容后制作的思維導圖,其中“ ”空白處應該填寫的內容是(  )
A.墾殖運動的開展 B.新興城市的產生
C.租地農場的建立 D.手工工場的出現
10.(2024九上·南川期末)拉斐爾的《西斯廷的圣母》筆下描繪了“圣母”的溫情和青春的健美形象,與中世紀繪畫中的“圣母”相比,使人們感覺到人性的光彩。材料旨在說明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  )
A.擺脫了宗教題材 B.抨擊了教會的腐化
C.提高了繪畫技巧 D.彰顯了人文主義思想
11.(2024九上·南川期末)下圖為“18世紀的一幅描繪黑奴加工煙草的版畫”。該版畫(  )
A.是研究歐洲殖民史的唯一史料 B.反映了歐洲殖民者的霸權爭奪
C.可以佐證黑奴從事的生產活動 D.沒有承載18世紀版畫藝術信息
12.(2024九上·南川期末)1215年英國頒布的《自由大憲章》規定:“任何自由人,若不經過同等貴族人的依法審判,或是經本國法律判決,任何自由人均不得被逮捕、監禁、沒收財產、剝奪法律保障、流放或受其它損害。”它的頒布(  )
A.奠定了后世民主政治部分原則 B.激化了議會和國王之間的矛盾
C.引發了北美殖民地的抗稅浪潮 D.確立了英國君主立憲政治制度
13.(2024九上·南川期末)國會制定法律,但總統可以否決之;總統經參議院批準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但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經國會通過并經總統簽署的法律違憲;總統執行法律,但必須由國會給予財政支持。材料表明1787年美國憲法規定了(  )
A.各州與聯邦政府間的分權制衡 B.聯邦政府內部的三權分立制衡
C.大州和小州國會代表權的平衡 D.參眾兩院對立法權的再度分割
14.(2024九上·南川期末)拿破侖大軍與反法聯盟作戰,所向披靡,橫掃歐洲大陸。結合所學知識觀察下圖,對這一行動解讀正確的是,它(  )
A.摧毀了法國的君主統治 B.將法國大革命推向高潮
C.客觀上有利于歐洲的發展 D.徹底擊敗了反法聯盟國家
15.(2024九上·南川期末)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我們要分清歷史事實和歷史觀點。史實是歷史事件的描述,歷史觀點是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和評判。以下屬于歷史觀點的是(  )
A.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斷頭臺
B.由杰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
C.1789年5月,法國三級會議召開,討論征稅問題
D.馬克思主義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16.(2024九上·南川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根據考古發掘和旁證資料考察,公元前五世紀希臘手工業的發展已經相當可觀。雅典是最大的手工業中心。制陶、釀酒、榨油、造船、采礦等,規模都很大,有木工、雕刻工、塑像工、青銅匠、金工、畫師、繡工等眾多行業工種。從黑海沿岸考古發現大量雅典生產的陶器,說明產量很高。雅典也成為古典世界最大的貿易中心。它一方面出口自己生產的工農業產品,輸入所需要的糧食、造船木材、銅等物資,一方面經營轉口貿易。
——孫秉瑩等《世界通史綱要》
材料二 歐洲在11世紀,生產便從“低谷”逐漸有些起色,主要是開始使用水磨、風磨作為簡單機械的動力了。這也可算是一次技術上的“小革命”了。當然進展是十分緩慢的;但無論如何,“在工農業生產率方面,以及在商業和市場擴展方面確實曾發生了一系列相互關聯的進步”。因此,“地理大發現”作為歷史發展一個突破性的標記,乃是前此幾個世紀物質生產率積累的結果。這些物質文明的成果,啟發了歐洲人把眼光投向更遠的地方。
——陳樂民、周弘《歐洲文明的進程》
材料三 巴黎公社失敗的具體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當時法國仍是小生產占絕對優勢的國家。1872年全國平均每個企業雇傭工人只有2.9人,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水平遠沒有達到能夠消滅資本主義制度的程度。但巴黎公社在對國家進行民主改造方面創造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此外,在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發揚國際主義精神等方面的創舉和改革,也為工人運動留下了寶貴經驗。
——劉宗緒《世界近代史》
(1)以下表述是從材料一中得出的,請在答題卡對應題號后的括號內寫正確;違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寫錯誤;是材料一沒有涉及的,寫未涉及。
A公元前五世紀,雅典是古希臘最著名的工商業中心。
B古代希臘創造了《擲鐵餅者》和帕特農神廟等造型藝術作品。
C黑海沿岸考古發現的雅典陶器是研究古希臘歷史的文獻史料。
(2)根據所學,指出雅典發達的工商業、開放型的經濟與其政治制度的關系。
(3)材料二表明,作者是從哪一角度考察“地理大發現”得以發生的 指出他依據的具體史事。
(4)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嘗試。請根據材料三,指出巴黎公社“嘗試”的內容。
(5)綜上,談談你的認識。
17.(2024九上·南川期末)社會生活是由諸多因素綜合作用形成一系列復雜的、多層次的社會現象。某班以“生活與社會”為主題開展歷史探究性學習活動,請你參與完成相關任務。
【任務一·探遠古】
墓室壁畫反映了古埃及的經濟生活, 壁畫發現于古羅馬“母獅字幕”。三位年輕人
場景為奴隸工匠們忙碌雕刻的情形。 春日陽光中,一邊吹奏音樂,一邊舞蹈的場景。
【任務二·析近世】
隨著文藝復興的延續,時尚的傳播變得更加容易。17世紀,英國消費者對從印度進口的色彩艷麗且價格便宜的印花棉布產生了興趣。19世紀前,羊毛織品一直是歐洲人制作服裝的主要材料,但是同羊毛織品相比,棉布衣服更輕便,更易清洗,也更容易晾干,對皮膚的刺激更少,因此很受歡迎。棉布的流行,使得毛紡織工業受到威脅18世紀生產者說服議會通過《印花布法案》等一系列法律來保護國內的毛紡織業。然而法律并不能遏制消費者對棉布的狂熱。對棉布的需求如此旺盛,以至于生產者不得不加快紡織速度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國內外市場。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通史》
【任務三·思階層】
油畫《吃馬鈴薯的人》創作于19世紀工業革命時代的歐洲。描繪了五個人物圍坐在一張粗糙的木桌旁。年輕的女人面前有一大盤熱氣騰騰的蒸土豆,她正在分餐,臉上帶有一種疑問的表情。她對面的老婦人正在向杯子里倒著麥芽咖啡。子孫三代同住,齊聚一堂以土豆果腹,享用著一頓粗茶淡飯。一盞煤油燈發出昏暗的燈光照亮了這個場景。
(1)按照史料分類,指出上述材料所示文物屬于哪一類史料。請任選一幅圖片所示的壁畫,指出我們還能夠從中獲取的歷史信息。
(2)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判斷以下表述的正誤。你認為正確,寫正確;不正確,寫不正確。
A英國棉紡織工業所需原材料有來自北美種植園生產的棉花。
B英國興起的“棉布服裝消費熱”導致英國經濟遭受全面打擊。
(3)根據以上材料,概括17世紀英國逐漸興起“印度棉布消費熱”的原因,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影響。
(4)根據所學知識,指出16世紀開始馬鈴薯為何能夠被逐漸引種到亞歐等世界各地。結合材料信息,請你說說對油畫《吃馬鈴薯的人》的理解。可以從作者創作的時代背景、社會現實、表達的思想情感等角度回答
18.(2024九上·南川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任務。
對比起來,1500年以前的許多人類社會均處于不同程度的彼此隔離的狀態之中。不過,這種閉塞狀態從來不是絕對的。早在歐洲人地理大發現之前的漫長數千年中,人類各部分實際上已在相互影響,只是相互影響的確切程度隨歷史時期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存在巨大差異。1500年以后,由于人類的通訊聯系日漸加強、交通工具不斷發達,整個地球一直愈來愈快地縮小,以致今天竟真正地成了一個“宇宙飛船地球”、一個“地球村”。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請從材料中提取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并運用所學世界史相關知識選擇兩個或兩個以上事例,加以闡述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識點】古巴比倫王國
【解析】【分析】據材料信息“公元前18世紀的古巴比倫王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古代兩河流域的文明,結合所學可知,兩河流域的文字是楔形文字,B項正確;
A項屬于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排除A項;
B項屬于印度河流域的文明成就,排除C項;
D項屬于中國商朝的文明成就,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了古巴比倫王國,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2.【答案】A
【知識點】古代歐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蘇格拉底的話表達了他認為通過培養更多的人參與政治,比他一個人直接參與政治能產生更大的影響力。這反映了他對于教育和培養人才的重視,認為這些人才能夠在政治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材料表明蘇格拉底旨在強調的是“培養出積極從政的人才”,A正確;
材料未涉及民主程序,而是強調“群體的力量影響政治大”,因此要所培養的人都參與政事,排除B項;
材料未涉及到“公民大會的改革”,排除C項;
材料未涉及“給予外邦人政治權力”的劃分,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古代歐洲的古典文化,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3.【答案】C
【知識點】羅馬帝國的興亡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十二銅表法》是古羅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它對于維護當時的社會秩序和穩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一法律規定了在特定情況下,使用他人木料的行為雖然受到限制,但木料所有人不能擅自拆毀取回木料,而只能通過法律途徑提起賠償訴訟。這既保護了木料所有人的財產權,也限制了其隨意取回木料的行為,避免了可能的社會沖突。因此,這一規定主要目的是維護社會秩序,選項C正確;
選項A錯誤,因為這一規定并沒有特別偏向貴族,而是對所有人都適用;
選項B也錯誤,因為它并沒有特別強調保障平民的權益;
選項D更是錯誤,因為這一規定實際上是在保護財產所有權,而不是否定它。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羅馬法,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4.【答案】A
【知識點】羅馬帝國的興亡
【解析】【分析】材料主要描述了羅馬帝國時期,由于各地貨物的匯聚和多種行業的興起,羅馬城變得非常繁榮。這種繁榮的經濟活動呼喚著相應的法律來維持秩序和平衡各種利益。因此,這段材料強調的是羅馬法制產生的經濟原因。選項A“興盛的經濟原因”與材料描述相符,因為正是由于經濟的繁榮和多種行業的出現,才需要相應的法律來規范和管理,A正確;
選項B“激化了社會矛盾”并沒有在材料中得到體現,反而材料提到的是法律的出現是為了平衡多種利益,而不是激化矛盾,排除B;
選項C“建立的文化背景”雖然與羅馬法制有關,但材料中并沒有特別強調文化背景對法制建立的影響,排除C;
選項D“形成了完整體系”雖然羅馬法確實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但材料中并沒有提及這一點,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了羅馬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5.【答案】D
【知識點】基督教的興起與傳播
【解析】【分析】在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占據主導地位,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題目描述中可以看到,無論是國王、領主,還是騎士、普通百姓,他們的生活中都充滿了宗教色彩,各種習俗、節日都與宗教緊密相連,人們的衣食住行以及生老病死也都與教會和宗教有關。D選項基督教則正好符合題目描述的中世紀歐洲的宗教狀況,它在歐洲有著深厚的歷史和文化根基,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響,D正確;
A選項佛教主要起源于印度,后來傳播到亞洲其他地區,在中世紀歐洲的影響力并不顯著,排除A;
B選項伊斯蘭教主要在中東、北非和部分亞洲地區廣泛傳播,同樣在中世紀歐洲不是主導宗教,排除B;
C選項道教主要在中國發展,與歐洲中世紀的社會背景不符,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基督教的興起與傳播,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學生需要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結合材料關鍵詞和所學知識推導出正確答案。
6.【答案】D
【知識點】西歐大學的興起
【解析】【分析】12世紀,大學在西歐興起,并認為大學成為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這一結論是準確的。中世紀大學的興起確實標志著教育的一大進步,它們不僅促進了知識的傳播,還為后來的文藝復興和科學革命奠定了基礎。因此,“最美好的花朵”這一形容恰當地反映了大學在中世紀歐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D正確;
481年,克洛維建立法蘭克王國,并認為克洛維時期封君封臣制度在西歐得到普遍推行。然而,實際上封君封臣制度在西歐的普遍推行是在8世紀后,特別是在查理·馬特改革之后,而非克洛維時期。因此,A選項的結論是不準確的,排除A;
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并認為穆罕默德的擴張使阿拉伯成為地跨三洲的大帝國。這里存在一個時間上的混淆。穆罕默德確實在7世紀初創立了伊斯蘭教,但阿拉伯成為地跨三洲的大帝國是在他去世后的幾個世紀里,特別是在奧斯曼帝國時期,而非穆罕默德本人擴張的結果。所以,B選項的結論也是錯誤的,排除B;
11世紀,莊園遍布歐洲各地,并認為莊園成為具有資本主義化的生產單位。然而,莊園作為中世紀歐洲的主要經濟單位,其內部實行的是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并不具備資本主義化的特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要晚得多,主要是在近代早期,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西歐大學的興起,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時應加強相關習題的練習,不斷總結相關知識點,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
7.【答案】C
【知識點】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分析】《羅馬民法大全》的編纂是在繼承前人法律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的,團隊搜羅并篩選整理了羅馬史上幾乎所有的法律條文,這體現了對既有法律的繼承。同時,通過系統的整理和匯編,也體現了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發展。因此,選項C“是在繼承中創新發展的結果”準確反映了《羅馬民法大全》的編纂特點,C正確;
選項A雖然《羅馬民法大全》對近代歐洲民法有深遠影響,但材料中沒有直接體現這一點,排除A;
選項B表述有誤,因為《羅馬民法大全》并沒有從根本上改善奴隸的地位,排除B;
選項D雖然法律體系的完善可能有助于經濟發展,但材料中沒有直接說明《羅馬民法大全》促進了羅馬帝國的經濟繁榮,且527年時羅馬帝國已經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羅馬法,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8.【答案】A
【知識點】古代日本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材料中明確提到了由于莊園之間的矛盾和土地爭奪,領主們需要訴諸武力來保護自己的利益。這種社會動蕩和土地爭奪的背景正是日本武士集團興起的重要原因。因此,這段材料確實可用于說明日本武士集團興起的歷史背景,A正確;
材料中并沒有提及關于武士集團內部如何組織、管理或運行的具體信息,排除B;
盡管武士集團有其獨特的精神文化,但這段材料并沒有涉及到這方面的內容,如武士道精神等,排除C;
材料主要描述的是武士集團興起的背景和原因,而沒有提及其產生的積極作用或影響,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古時期的日本,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9.【答案】B
【知識點】西歐城市的興起
【解析】【分析】由所學知識可知,從10世紀起,西歐農業技術提高,農業剩余產品增加,商業貿易發展,人口增長,舊的城市開始復蘇,新的城市不斷產生,B項正確;
11世紀以后,歐洲農村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各地紛紛開展墾殖運動,排除A項;
14世紀中葉以后,歐洲開始建立租地農場,排除C項;
13世紀,歐洲開始出現手工工場,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西歐城市的興起,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0.【答案】D
【知識點】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拉斐爾的《西斯廷的圣母》與中世紀繪畫中的“圣母”形象有所不同。在中世紀,圣母的形象往往被描繪得較為僵硬、神圣,缺乏人性的溫暖。而拉斐爾的作品則展現了圣母的溫情和青春的健美,使人們能夠感受到她作為一個普通人所具有的情感和特質。這種變化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即強調人的價值、尊嚴和情感。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它推動了藝術、文學和科學等領域的革新與發展,D正確;
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并沒有完全擺脫宗教題材,而是對宗教題材進行了更為人性化、情感化的表現,排除A;
材料中并沒有提及對教會腐化的抨擊,排除B;
雖然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技巧確實有所提高,但材料主要強調的是繪畫中人文主義思想的體現,而不是單純技巧的提升,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文藝復興,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11.【答案】C
【知識點】歐洲早期的殖民掠奪
【解析】【分析】據題干“18世紀的一幅描繪黑奴加工煙草的版畫”可知,版畫中的黑奴正在加工煙草,這可以佐證黑奴所從事的生產活動,C項正確;
版畫屬于藝術品,并非是研究歐洲殖民史的唯一史料,說法絕對,排除A項;
題干信息說的是“18世紀的一幅描繪黑奴加工煙草的版畫”,可以佐證黑奴從事的生產活動,但并無法反映歐洲殖民者的霸權爭奪,排除B項;
“沒有承載18世紀版畫藝術信息”的說法與題干“18世紀的一幅描繪黑奴加工煙草的版畫”無關,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歐洲早期的殖民掠奪,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2.【答案】A
【知識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自由大憲章》是1215年英國國王約翰在貴族和市民的壓力下簽署的一份文件,它首次限制了君主的絕對權力,為英國的普通法和憲法制度奠定了基礎。其中規定了一系列保護個人權利和自由的原則,如限制征稅權、保障司法公正等,這些原則后來成為現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由大憲章》確立了一些基本的法律原則,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護私有財產等,這些原則對后來的民主政治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A正確;
《自由大憲章》簽署時,英國還沒有形成現代意義上的議會。議會的發展是在后來的幾個世紀中逐漸形成的,排除B;
《自由大憲章》與北美殖民地的抗稅浪潮沒有直接關系。北美殖民地的抗稅浪潮主要是對英國的稅收政策和殖民地政策的不滿,排除C;
《自由大憲章》雖然限制了君主的權力,但并沒有直接確立君主立憲制。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是在后來的幾個世紀中逐步完成的,特別是經過1688年的光榮革命后,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學生需要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結合材料關鍵詞和所學知識推導出正確答案。
13.【答案】B
【知識點】華盛頓與美國獨立戰爭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國會制定法律但總統可以否決,總統任命法官但最高法院可以宣布法律違憲,總統執行法律需要國會的財政支持。這些信息都圍繞著聯邦政府的三個主要機構——國會、總統和最高法院——展開,并展示了它們之間如何相互制約。B選項提到的是聯邦政府內部的三權分立制衡。這與題干中描述的國會、總統和最高法院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完全吻合。國會立法、總統行政、最高法院司法,三者之間既獨立又相互制約,正是三權分立制衡的體現,B正確;
題干中并沒有提及各州與聯邦政府之間的關系,排除A;
C選項涉及的是大州和小州國會代表權的平衡。這一點在題干中并未提及,排除C;
D選項提到的是參眾兩院對立法權的再度分割。雖然參眾兩院確實在立法過程中有不同的職責和權力,但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國會、總統和最高法院之間的制衡關系,而非參眾兩院之間的關系,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美國1787年憲法,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時應加強相關習題的練習,不斷總結相關知識點,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
14.【答案】C
【知識點】法國大革命與《人權宣言》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文字對地圖信息作的注解,地圖形象直觀地反映文字的內容,它們共同表達的是拿破侖在歐洲的軍事行動的結果;結合所學知識,1799年11月,拿破侖發動霧月政變,組成了新政府。他領導的法國軍隊一次次打敗歐洲的反法聯盟。拿破侖大軍所向披靡,幾乎橫掃了整個歐洲大陸,在廢除當地封建特權的同時,也對當地人民進行了壓榨和剝削,但在客觀上有利于歐洲的發展,C項正確;
題干信息中沒有涉及摧毀了法國的君主統治,排除A項;
法國大革命使歐洲各國君主深受震動,他們害怕革命傳播,決定絞殺法國的革命,結成反法聯盟,進攻法國,法國國內的保王黨勢力趁機抬頭,妄圖復辟,在異常嚴峻的形勢下,以羅伯斯庇爾為首的雅各賓派組成了救國委員會,采取了一系列嚴厲的措施,平息了國內的叛亂,打退了反法聯軍,把大革命推向高潮,排除B項;
由題干信息不能推導出是否徹底擊敗了反法聯盟國家,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法國大革命,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5.【答案】D
【知識點】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及意義
【解析】【分析】馬克思主義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這個選項不是對一個具體歷史事件的描述,而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種評價和認識,即它如何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這屬于對歷史事件或現象的理論分析和評判,因此是歷史觀點,D正確;
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斷頭臺。這是一個具體的歷史事件,描述了查理一世在特定年份被處決的情況,屬于歷史事實,排除A;
由杰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這同樣是對一個具體歷史事件的描述,即《獨立宣言》的起草及其宣告的內容,也是歷史事實,排除B;
1789年5月,法國三級會議召開,討論征稅問題。這描述了法國三級會議在特定時間召開及其討論的主題,同樣屬于歷史事實的范疇,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馬克思主義,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學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進行作答。
16.【答案】(1)A正確;B未涉及;C錯誤
(2)關系:發達的商品經濟是雅典實行民主政體的經濟基礎。(如果從“商品經濟關系的發展,深刻影響了雅典人的社會心理,商業貿易促使人們堅守契約精神,追求公平、民主、自由”等言之有理的角度回答,也可)
(3)角度:生產力發展的角度。史事:11世紀以來,歐洲開始使用水磨、風磨作為簡單機械的動力;這一技術,在工農業生產率方面,以及在商業和市場擴展方面發生了一系列相互關聯的進步,啟發了歐洲人把眼光投向更遠的地方。
(4)內容:對國家進行民主改造;在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發揚國際主義精神等方面的創舉和改革。
(5)認識:生產力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決定著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
【知識點】雅典民主政治;新航路的開辟;巴黎和會與《凡爾賽條約》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公元前五世紀”“雅典是最大的手工業中心”“雅典也成為古典世界最大的貿易中心”可得出,A項內容正確;材料一有關希臘手工業和貿易的發展情況,并沒有涉及藝術作品,故B項沒有涉及;
根據所學可知,陶器是屬于實物史料,故C項錯誤。
(2)關系:根據所學可知,雅典的商品經濟發達,人們在相互貿易過程中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等精神有利于雅典實行民主政體,故發達的商品經濟是雅典實行民主政體的經濟基礎。
(3)角度及依據:根據材料二“主要是開始使用水磨、風磨作為簡單機械的動力了。這也可算是一次技術上的‘小革命’了”“在工農業生產率方面,以及在商業和市場擴展方面確實曾發生了一系列相互關聯的進步”可得出,作者是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考察的,其主要依據是歐洲在11世紀起,開始使用水磨、風磨作為簡單機械的動力,這一次技術上的“小革命”,在工農業生產率方面,以及在商業和市場擴展方面發生了一系列相互關聯的進步。
(4)內容:根據材料三“巴黎公社在對國家進行民主改造方面創造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在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發揚國際主義精神等方面的創舉和改革”可得出,巴黎公社“嘗試”的內容有對國家進行民主改造;在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發揚國際主義精神等方面的創舉和改革。
(5)認識:本題是開放性題目,根據上述材料言之有理即可。如生產力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決定著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新航路開辟、雅典民主政治、巴黎和會與《凡爾賽條約》,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較好的考查了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1)根據材料一“公元前五世紀”“雅典是最大的手工業中心”“雅典也成為古典世界最大的貿易中心”可得出,A項內容正確;材料一有關希臘手工業和貿易的發展情況,并沒有涉及藝術作品,故B項沒有涉及;
根據所學可知,陶器是屬于實物史料,故C項錯誤。
(2)關系:根據所學可知,雅典的商品經濟發達,人們在相互貿易過程中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等精神有利于雅典實行民主政體,故發達的商品經濟是雅典實行民主政體的經濟基礎。
(3)角度及依據:根據材料二“主要是開始使用水磨、風磨作為簡單機械的動力了。這也可算是一次技術上的‘小革命’了”“在工農業生產率方面,以及在商業和市場擴展方面確實曾發生了一系列相互關聯的進步”可得出,作者是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考察的,其主要依據是歐洲在11世紀起,開始使用水磨、風磨作為簡單機械的動力,這一次技術上的“小革命”,在工農業生產率方面,以及在商業和市場擴展方面發生了一系列相互關聯的進步。
(4)內容:根據材料三“巴黎公社在對國家進行民主改造方面創造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在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發揚國際主義精神等方面的創舉和改革”可得出,巴黎公社“嘗試”的內容有對國家進行民主改造;在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發揚國際主義精神等方面的創舉和改革。
(5)認識:本題是開放性題目,根據上述材料言之有理即可。如生產力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決定著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
17.【答案】(1)史料:實物史料。獲取的信息:示例一(古埃及壁畫):手工業(雕刻)生產使用的工具;該手工生產的組織管理形式;雕刻藝術審美觀;工匠的衣著服飾;壁畫本身所體現的藝術風格和表達的主題等。示例二(古羅馬壁畫):畫中人生活的自然環境;使用的樂器和舞蹈藝術;娛樂人的衣著服飾;壁畫本身所體現的藝術風格和表達的主題等。
(2)A正確;B錯誤
(3)原因:文藝復興促進了歐洲消費時尚觀念的傳播;印度棉布良好的品質,具有色彩艷麗、輕便、易清洗、對人體刺激小等特點;價格便宜。影響:沖擊了英國國內的毛紡織業;英國議會制定了系列保護毛紡織業、限制棉布進口和消費的法律;促使紡織技術革新,英國率先興起工業革命。
(4)原因:新航路的開辟,美洲以及各大洲之間的聯系加強。理解:19世紀,歐洲進入工業革命時代。經濟高速發展,并沒有消除貧困,造成了貧富分化和階級對立等新的社會矛盾。油畫是對時代的反映,作者想通過畫作來表現底層勞動者生活的真實現狀和表達對勞動者生活的悲憫同情,引發統治者對底層群眾的關懷,調整政策,改善勞動者的待遇和生活條件。
【知識點】古埃及文明;新航路的開辟;林肯與美國南北戰爭;第一次工業革命
【解析】【分析】(1)史料:結合所學可知,墓室壁畫屬于了解歷史的第一手史料,屬于實物史料;信息:示例一(古埃及壁畫):反映的是古埃及的經濟生活,場景是奴隸工匠們忙碌雕刻的情形,所以可以了解古埃及生產使用的工具;該手工生產的組織管理形式;雕刻藝術審美觀;工匠的衣著服飾;壁畫本身所體現的藝術風格和表達的主題等;示例二(古羅馬壁畫):反映的是三位年輕人在春日陽光中,一邊吹奏音樂,一邊舞蹈的場景,所以可以了解畫中人生活的自然環境;使用的樂器和舞蹈藝術;娛樂人的衣著服飾;壁畫本身所體現的藝術風格和表達的主題等。
(2)結合所學可知,美國獨立后,南北方存在兩種不同的經濟形式。南方的以種植園經濟為主,大量使用黑奴勞動。英國在工業革命后,對棉花的需求進一步刺激了美國種植園經濟的發展。南方為了擴大棉花等原料出口,換取英國廉價的工業品,反對提高關稅,所以A英國棉紡織工業所需原材料有來自北美種植園生產的棉花的表述正確;由材料“對棉布的需求如此旺盛,以至于生產者不得不加快紡織速度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國內外市場。”可知,B英國興起的“棉布服裝消費熱”導致英國經濟遭受全面打擊的表述錯誤。
(3)原因:由材料“隨著文藝復興的延續,時尚的傳播變得更加容易。”“但是同羊毛織品相比,棉布衣服更輕便,更易清洗,也更容易晾干,對皮膚的刺激更少,因此很受歡迎。”“英國消費者對從印度進口的色彩艷麗且價格便宜的印花棉布產生了興趣。”可知,17世紀英國逐漸興起“印度棉布消費熱”的原因是文藝復興促進了歐洲消費時尚觀念的傳播;印度棉布良好的品質,具有色彩艷麗、輕便、易清洗、對人體刺激小等特點;價格便宜;影響:由材料“棉布的流行,使得毛紡織工業受到威脅”“18世紀生產者說服議會通過《印花布法案》等一系列法律來保護國內的毛紡織業”“對棉布的需求如此旺盛,以至于生產者不得不加快紡織速度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國內外市場。”并結合所學可知,其影響是沖擊了英國國內的毛紡織業;英國議會制定了系列保護毛紡織業、限制棉布進口和消費的法律;促使紡織技術革新,英國率先興起工業革命。
(4)原因: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使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往來日益密切;理解:由材料“油畫《吃馬鈴薯的人》創作于19世紀工業革命時代的歐洲”“子孫三代同住,齊聚一堂以土豆果腹,享用著一頓粗茶淡飯。”可知,19世紀,歐洲進入工業革命時代。經濟高速發展,并沒有消除貧困,造成了貧富分化和階級對立等新的社會矛盾。油畫是對時代的反映,作者想通過畫作來表現底層勞動者生活的真實現狀和表達對勞動者生活的悲憫同情,引發統治者對底層群眾的關懷,調整政策,改善勞動者的待遇和生活條件。
【點評】本題考查了古埃及文明、新航路開辟、工業革命、美國南北戰爭,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1)史料:結合所學可知,墓室壁畫屬于了解歷史的第一手史料,屬于實物史料;信息:示例一(古埃及壁畫):反映的是古埃及的經濟生活,場景是奴隸工匠們忙碌雕刻的情形,所以可以了解古埃及生產使用的工具;該手工生產的組織管理形式;雕刻藝術審美觀;工匠的衣著服飾;壁畫本身所體現的藝術風格和表達的主題等;示例二(古羅馬壁畫):反映的是三位年輕人在春日陽光中,一邊吹奏音樂,一邊舞蹈的場景,所以可以了解畫中人生活的自然環境;使用的樂器和舞蹈藝術;娛樂人的衣著服飾;壁畫本身所體現的藝術風格和表達的主題等。
(2)結合所學可知,美國獨立后,南北方存在兩種不同的經濟形式。南方的以種植園經濟為主,大量使用黑奴勞動。英國在工業革命后,對棉花的需求進一步刺激了美國種植園經濟的發展。南方為了擴大棉花等原料出口,換取英國廉價的工業品,反對提高關稅,所以A英國棉紡織工業所需原材料有來自北美種植園生產的棉花的表述正確;由材料“對棉布的需求如此旺盛,以至于生產者不得不加快紡織速度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國內外市場。”可知,B英國興起的“棉布服裝消費熱”導致英國經濟遭受全面打擊的表述錯誤。
(3)原因:由材料“隨著文藝復興的延續,時尚的傳播變得更加容易。”“但是同羊毛織品相比,棉布衣服更輕便,更易清洗,也更容易晾干,對皮膚的刺激更少,因此很受歡迎。”“英國消費者對從印度進口的色彩艷麗且價格便宜的印花棉布產生了興趣。”可知,17世紀英國逐漸興起“印度棉布消費熱”的原因是文藝復興促進了歐洲消費時尚觀念的傳播;印度棉布良好的品質,具有色彩艷麗、輕便、易清洗、對人體刺激小等特點;價格便宜;影響:由材料“棉布的流行,使得毛紡織工業受到威脅”“18世紀生產者說服議會通過《印花布法案》等一系列法律來保護國內的毛紡織業”“對棉布的需求如此旺盛,以至于生產者不得不加快紡織速度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國內外市場。”并結合所學可知,其影響是沖擊了英國國內的毛紡織業;英國議會制定了系列保護毛紡織業、限制棉布進口和消費的法律;促使紡織技術革新,英國率先興起工業革命。
(4)原因: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使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往來日益密切;理解:由材料“油畫《吃馬鈴薯的人》創作于19世紀工業革命時代的歐洲”“子孫三代同住,齊聚一堂以土豆果腹,享用著一頓粗茶淡飯。”可知,19世紀,歐洲進入工業革命時代。經濟高速發展,并沒有消除貧困,造成了貧富分化和階級對立等新的社會矛盾。油畫是對時代的反映,作者想通過畫作來表現底層勞動者生活的真實現狀和表達對勞動者生活的悲憫同情,引發統治者對底層群眾的關懷,調整政策,改善勞動者的待遇和生活條件。
18.【答案】【示例一】觀點:在新航路開辟之前,世界各地(文明)之間就存在交流,相互影響。中國西漢時期,開辟的絲綢之路成為中西文明交流的大通道,漢朝的絲綢等貨物,經西域運往中亞、西亞,再轉運到歐洲,中國同世界各地的貿易與文化交流得到發展。佛教在古代印度產生后,于公元前1世紀經中亞傳到中國新疆,再傳入中國內地,后又傳到東亞、東南亞許多國家。亞歷山大東征和帝國的建立,在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大量工商業者隨軍隊流動,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6-9世紀,日本積極吸收中國文化。中國文化直接影響著日本,推動日本進行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拜占庭帝國對基督教、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傳統,以及西亞、北非等地的東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阿拉伯帝國時期,埃及、兩河流域、希臘等地的文化得到了廣泛的接觸和交流,在保留各自特點的基礎上帶上了濃厚的伊斯蘭教色彩;在吸收、消化外來文化的基礎上,阿拉伯人創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他們將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傳入歐洲,為世界文化的交流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上述史事表明,在新航路開辟之前世界各地(文明)之間就存在交流,相互影響。【示例二】觀點: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地的聯系大大加強,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新航路開辟后,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往來日益密切。為了拓展市場,推銷產品,尋找原料,歐洲人奔走世界各地,進行殖民擴張和掠奪。歐洲殖民者在歐洲、非洲和美洲之間進行了長達幾百年的“三角貿易”。歐洲殖民者的殖民商業活動,有助于世界市場逐漸形成,促進了物種、技術和文化的傳播,對世界各地的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美國獨立戰爭對法國大革命產生了深遠影響。從18世紀后期起,其他西方國家紛紛學習英國的先進技術和生產經驗。法國、美國、德國等國先后進行工業革命。上述史事表明,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地的聯系大大加強,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
【知識點】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鑒真與玄奘;新航路的開辟;歐洲早期的殖民掠奪
【解析】【分析】觀點: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絲綢之路是中西方交往的大動脈,中國的四大發明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了西方,唐朝時期,玄奘西行天竺,因此可知題目為在新航路開辟之前,世界各地(文明)之間就存在交流,相互影響。論述:根據所學指可知,中國西漢時期,開辟的絲綢之路成為中西文明交流的大通道,漢朝的絲綢等貨物,經西域運往中亞、西亞,再轉運到歐洲,中國同世界各地的貿易與文化交流得到發展。佛教在古代印度產生后,于公元前1世紀經中亞傳到中國新疆,再傳入中國內地,后又傳到東亞、東南亞許多國家。亞歷山大東征和帝國的建立,在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大量工商業者隨軍隊流動,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6-9世紀,日本積極吸收中國文化。中國文化直接影響著日本,推動日本進行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拜占庭帝國對基督教、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傳統,以及西亞、北非等地的東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阿拉伯帝國時期,埃及、兩河流域、希臘等地的文化得到了廣泛的接觸和交流,在保留各自特點的基礎上帶上了濃厚的伊斯蘭教色彩;在吸收、消化外來文化的基礎上,阿拉伯人創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他們將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傳入歐洲,為世界文化的交流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因此綜合上述史事可知,在新航路開辟之前世界各地(文明)之間就存在交流,相互影響。
觀點: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的開辟發現了美洲,也加強了世界與歐洲的聯系,因此可知題目為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地的聯系大大加強,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
論述: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通過新航路的開辟,哥倫布發現了美洲,也加強了世界與歐洲的聯系新航路開辟后,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往來日益密切。為了拓展市場,推銷產品,尋找原料,歐洲人奔走世界各地,進行殖民擴張和掠奪。歐洲殖民者在歐洲、非洲和美洲之間進行了長達幾百年的“三角貿易”。歐洲殖民者的殖民商業活動,有助于世界市場逐漸形成,促進了物種、技術和文化的傳播,對世界各地的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美國獨立戰爭對法國大革命產生了深遠影響。從18世紀后期起,其他西方國家紛紛學習英國的先進技術和生產經驗。法國、美國、德國等國先后進行工業革命。因此綜合上述史事可知,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地的聯系大大加強,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新航路開辟,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1 / 1重慶市南川區2023-2024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
1.(2024九上·南川期末)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下圖所示的地理環境中人們創造的文明成果是(  )
A.金字塔與太陽歷 B.楔形文字
C.種姓制度 D.司母戊鼎與甲骨文
【答案】B
【知識點】古巴比倫王國
【解析】【分析】據材料信息“公元前18世紀的古巴比倫王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古代兩河流域的文明,結合所學可知,兩河流域的文字是楔形文字,B項正確;
A項屬于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排除A項;
B項屬于印度河流域的文明成就,排除C項;
D項屬于中國商朝的文明成就,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了古巴比倫王國,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2.(2024九上·南川期末)蘇格拉底曾在回答智者安提豐的問題時說道:“我若想要影響政治,那么是我一個人參與政治的力量強大一些呢,還是我所培養的人都參與政事的影響大些呢 ”材料表明,蘇格拉底旨在強調(  )
A.培養出積極從政的人才 B.改變抽簽式民主程序
C.改革公民大會組織結構 D.給予外邦人政治權力
【答案】A
【知識點】古代歐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蘇格拉底的話表達了他認為通過培養更多的人參與政治,比他一個人直接參與政治能產生更大的影響力。這反映了他對于教育和培養人才的重視,認為這些人才能夠在政治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材料表明蘇格拉底旨在強調的是“培養出積極從政的人才”,A正確;
材料未涉及民主程序,而是強調“群體的力量影響政治大”,因此要所培養的人都參與政事,排除B項;
材料未涉及到“公民大會的改革”,排除C項;
材料未涉及“給予外邦人政治權力”的劃分,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古代歐洲的古典文化,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3.(2024九上·南川期末)“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毀而取回其木料。但在上述情況下,可對改用他人木料者,提起賠償雙倍于木料價金之訴。”《十二銅表法》的這一規定(  )
A.維護了貴族的利益 B.保障了平民的權益
C.利于維護社會秩序 D.否定了財產私有權
【答案】C
【知識點】羅馬帝國的興亡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十二銅表法》是古羅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它對于維護當時的社會秩序和穩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一法律規定了在特定情況下,使用他人木料的行為雖然受到限制,但木料所有人不能擅自拆毀取回木料,而只能通過法律途徑提起賠償訴訟。這既保護了木料所有人的財產權,也限制了其隨意取回木料的行為,避免了可能的社會沖突。因此,這一規定主要目的是維護社會秩序,選項C正確;
選項A錯誤,因為這一規定并沒有特別偏向貴族,而是對所有人都適用;
選項B也錯誤,因為它并沒有特別強調保障平民的權益;
選項D更是錯誤,因為這一規定實際上是在保護財產所有權,而不是否定它。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羅馬法,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4.(2024九上·南川期末)來自羅馬帝國各個角落的貨物匯聚羅馬,使羅馬城中百業興隆。在帝國的繁榮時期,羅馬城中有八十種不同的行業。正是因為出現了這樣多的行業和利益,呼喚著維持繁榮的法律,才產生了平衡多種利益的社會規范。材料說明了羅馬法制(  )
A.興盛的經濟原因 B.激化了社會矛盾
C.建立的文化背景 D.形成了完整體系
【答案】A
【知識點】羅馬帝國的興亡
【解析】【分析】材料主要描述了羅馬帝國時期,由于各地貨物的匯聚和多種行業的興起,羅馬城變得非常繁榮。這種繁榮的經濟活動呼喚著相應的法律來維持秩序和平衡各種利益。因此,這段材料強調的是羅馬法制產生的經濟原因。選項A“興盛的經濟原因”與材料描述相符,因為正是由于經濟的繁榮和多種行業的出現,才需要相應的法律來規范和管理,A正確;
選項B“激化了社會矛盾”并沒有在材料中得到體現,反而材料提到的是法律的出現是為了平衡多種利益,而不是激化矛盾,排除B;
選項C“建立的文化背景”雖然與羅馬法制有關,但材料中并沒有特別強調文化背景對法制建立的影響,排除C;
選項D“形成了完整體系”雖然羅馬法確實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但材料中并沒有提及這一點,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了羅馬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5.(2024九上·南川期末)中世紀的歐洲,無論是國王,還是領主,無論是騎士還是普通百姓,一生都在宗教的制約之下。各種習俗、節日都打上深刻的宗教烙印,人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與教會和宗教相關。材料中的“宗教”是(  )
A.佛教 B.伊斯蘭教 C.道教 D.基督教
【答案】D
【知識點】基督教的興起與傳播
【解析】【分析】在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占據主導地位,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題目描述中可以看到,無論是國王、領主,還是騎士、普通百姓,他們的生活中都充滿了宗教色彩,各種習俗、節日都與宗教緊密相連,人們的衣食住行以及生老病死也都與教會和宗教有關。D選項基督教則正好符合題目描述的中世紀歐洲的宗教狀況,它在歐洲有著深厚的歷史和文化根基,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響,D正確;
A選項佛教主要起源于印度,后來傳播到亞洲其他地區,在中世紀歐洲的影響力并不顯著,排除A;
B選項伊斯蘭教主要在中東、北非和部分亞洲地區廣泛傳播,同樣在中世紀歐洲不是主導宗教,排除B;
C選項道教主要在中國發展,與歐洲中世紀的社會背景不符,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基督教的興起與傳播,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學生需要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結合材料關鍵詞和所學知識推導出正確答案。
6.(2024九上·南川期末)史論結合、論從史出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下表史實與結論對應正確的是(  )
選項 史實 結論
A 481年,克洛維建立法蘭克王國 克洛維時期封君封臣制度在西歐得到普遍推行
B 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 穆罕默德的擴張使阿拉伯成為地跨三洲的大帝國
C 11世紀,莊園遍布歐洲各地 莊園成為具有資本主義化的生產單位
D 12世紀,大學在西歐興起 大學成為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識點】西歐大學的興起
【解析】【分析】12世紀,大學在西歐興起,并認為大學成為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這一結論是準確的。中世紀大學的興起確實標志著教育的一大進步,它們不僅促進了知識的傳播,還為后來的文藝復興和科學革命奠定了基礎。因此,“最美好的花朵”這一形容恰當地反映了大學在中世紀歐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D正確;
481年,克洛維建立法蘭克王國,并認為克洛維時期封君封臣制度在西歐得到普遍推行。然而,實際上封君封臣制度在西歐的普遍推行是在8世紀后,特別是在查理·馬特改革之后,而非克洛維時期。因此,A選項的結論是不準確的,排除A;
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并認為穆罕默德的擴張使阿拉伯成為地跨三洲的大帝國。這里存在一個時間上的混淆。穆罕默德確實在7世紀初創立了伊斯蘭教,但阿拉伯成為地跨三洲的大帝國是在他去世后的幾個世紀里,特別是在奧斯曼帝國時期,而非穆罕默德本人擴張的結果。所以,B選項的結論也是錯誤的,排除B;
11世紀,莊園遍布歐洲各地,并認為莊園成為具有資本主義化的生產單位。然而,莊園作為中世紀歐洲的主要經濟單位,其內部實行的是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并不具備資本主義化的特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要晚得多,主要是在近代早期,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西歐大學的興起,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時應加強相關習題的練習,不斷總結相關知識點,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
7.(2024九上·南川期末)527年查士丁尼一世即位,隨即成立了羅馬法編纂委員會,由法學家特里波尼安領導。在隨后的三年時間中,整個團隊幾乎搜羅了羅馬史上所有的法律條文,經過系統的篩選整理之后,匯編為《羅馬民法大全》。這反映出《羅馬民法大全》(  )
A.奠定了近代歐洲民法的基礎 B.從根本上改善了奴隸的地位
C.是在繼承中創新發展的結果 D.促進了羅馬帝國的經濟繁榮
【答案】C
【知識點】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分析】《羅馬民法大全》的編纂是在繼承前人法律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的,團隊搜羅并篩選整理了羅馬史上幾乎所有的法律條文,這體現了對既有法律的繼承。同時,通過系統的整理和匯編,也體現了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發展。因此,選項C“是在繼承中創新發展的結果”準確反映了《羅馬民法大全》的編纂特點,C正確;
選項A雖然《羅馬民法大全》對近代歐洲民法有深遠影響,但材料中沒有直接體現這一點,排除A;
選項B表述有誤,因為《羅馬民法大全》并沒有從根本上改善奴隸的地位,排除B;
選項D雖然法律體系的完善可能有助于經濟發展,但材料中沒有直接說明《羅馬民法大全》促進了羅馬帝國的經濟繁榮,且527年時羅馬帝國已經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羅馬法,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8.(2024九上·南川期末)12世紀的日本,由于莊園的普遍建立,莊園之間的矛盾斗爭日益增多。莊園主為了擴大領地,經常要去強占別人的土地;被別人強占土地的領主要保護自己的利益,都要訴諸武力。材料可用于說明日本武士集團(  )
A.興起的歷史背景 B.組織的運行結構
C.奉行的精神文化 D.產生的積極作用
【答案】A
【知識點】古代日本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材料中明確提到了由于莊園之間的矛盾和土地爭奪,領主們需要訴諸武力來保護自己的利益。這種社會動蕩和土地爭奪的背景正是日本武士集團興起的重要原因。因此,這段材料確實可用于說明日本武士集團興起的歷史背景,A正確;
材料中并沒有提及關于武士集團內部如何組織、管理或運行的具體信息,排除B;
盡管武士集團有其獨特的精神文化,但這段材料并沒有涉及到這方面的內容,如武士道精神等,排除C;
材料主要描述的是武士集團興起的背景和原因,而沒有提及其產生的積極作用或影響,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古時期的日本,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9.(2024九上·南川期末)下圖是小江同學在學習相關內容后制作的思維導圖,其中“ ”空白處應該填寫的內容是(  )
A.墾殖運動的開展 B.新興城市的產生
C.租地農場的建立 D.手工工場的出現
【答案】B
【知識點】西歐城市的興起
【解析】【分析】由所學知識可知,從10世紀起,西歐農業技術提高,農業剩余產品增加,商業貿易發展,人口增長,舊的城市開始復蘇,新的城市不斷產生,B項正確;
11世紀以后,歐洲農村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各地紛紛開展墾殖運動,排除A項;
14世紀中葉以后,歐洲開始建立租地農場,排除C項;
13世紀,歐洲開始出現手工工場,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西歐城市的興起,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0.(2024九上·南川期末)拉斐爾的《西斯廷的圣母》筆下描繪了“圣母”的溫情和青春的健美形象,與中世紀繪畫中的“圣母”相比,使人們感覺到人性的光彩。材料旨在說明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  )
A.擺脫了宗教題材 B.抨擊了教會的腐化
C.提高了繪畫技巧 D.彰顯了人文主義思想
【答案】D
【知識點】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拉斐爾的《西斯廷的圣母》與中世紀繪畫中的“圣母”形象有所不同。在中世紀,圣母的形象往往被描繪得較為僵硬、神圣,缺乏人性的溫暖。而拉斐爾的作品則展現了圣母的溫情和青春的健美,使人們能夠感受到她作為一個普通人所具有的情感和特質。這種變化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即強調人的價值、尊嚴和情感。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它推動了藝術、文學和科學等領域的革新與發展,D正確;
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并沒有完全擺脫宗教題材,而是對宗教題材進行了更為人性化、情感化的表現,排除A;
材料中并沒有提及對教會腐化的抨擊,排除B;
雖然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技巧確實有所提高,但材料主要強調的是繪畫中人文主義思想的體現,而不是單純技巧的提升,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文藝復興,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11.(2024九上·南川期末)下圖為“18世紀的一幅描繪黑奴加工煙草的版畫”。該版畫(  )
A.是研究歐洲殖民史的唯一史料 B.反映了歐洲殖民者的霸權爭奪
C.可以佐證黑奴從事的生產活動 D.沒有承載18世紀版畫藝術信息
【答案】C
【知識點】歐洲早期的殖民掠奪
【解析】【分析】據題干“18世紀的一幅描繪黑奴加工煙草的版畫”可知,版畫中的黑奴正在加工煙草,這可以佐證黑奴所從事的生產活動,C項正確;
版畫屬于藝術品,并非是研究歐洲殖民史的唯一史料,說法絕對,排除A項;
題干信息說的是“18世紀的一幅描繪黑奴加工煙草的版畫”,可以佐證黑奴從事的生產活動,但并無法反映歐洲殖民者的霸權爭奪,排除B項;
“沒有承載18世紀版畫藝術信息”的說法與題干“18世紀的一幅描繪黑奴加工煙草的版畫”無關,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歐洲早期的殖民掠奪,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2.(2024九上·南川期末)1215年英國頒布的《自由大憲章》規定:“任何自由人,若不經過同等貴族人的依法審判,或是經本國法律判決,任何自由人均不得被逮捕、監禁、沒收財產、剝奪法律保障、流放或受其它損害。”它的頒布(  )
A.奠定了后世民主政治部分原則 B.激化了議會和國王之間的矛盾
C.引發了北美殖民地的抗稅浪潮 D.確立了英國君主立憲政治制度
【答案】A
【知識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自由大憲章》是1215年英國國王約翰在貴族和市民的壓力下簽署的一份文件,它首次限制了君主的絕對權力,為英國的普通法和憲法制度奠定了基礎。其中規定了一系列保護個人權利和自由的原則,如限制征稅權、保障司法公正等,這些原則后來成為現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由大憲章》確立了一些基本的法律原則,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護私有財產等,這些原則對后來的民主政治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A正確;
《自由大憲章》簽署時,英國還沒有形成現代意義上的議會。議會的發展是在后來的幾個世紀中逐漸形成的,排除B;
《自由大憲章》與北美殖民地的抗稅浪潮沒有直接關系。北美殖民地的抗稅浪潮主要是對英國的稅收政策和殖民地政策的不滿,排除C;
《自由大憲章》雖然限制了君主的權力,但并沒有直接確立君主立憲制。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是在后來的幾個世紀中逐步完成的,特別是經過1688年的光榮革命后,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學生需要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結合材料關鍵詞和所學知識推導出正確答案。
13.(2024九上·南川期末)國會制定法律,但總統可以否決之;總統經參議院批準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但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經國會通過并經總統簽署的法律違憲;總統執行法律,但必須由國會給予財政支持。材料表明1787年美國憲法規定了(  )
A.各州與聯邦政府間的分權制衡 B.聯邦政府內部的三權分立制衡
C.大州和小州國會代表權的平衡 D.參眾兩院對立法權的再度分割
【答案】B
【知識點】華盛頓與美國獨立戰爭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國會制定法律但總統可以否決,總統任命法官但最高法院可以宣布法律違憲,總統執行法律需要國會的財政支持。這些信息都圍繞著聯邦政府的三個主要機構——國會、總統和最高法院——展開,并展示了它們之間如何相互制約。B選項提到的是聯邦政府內部的三權分立制衡。這與題干中描述的國會、總統和最高法院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完全吻合。國會立法、總統行政、最高法院司法,三者之間既獨立又相互制約,正是三權分立制衡的體現,B正確;
題干中并沒有提及各州與聯邦政府之間的關系,排除A;
C選項涉及的是大州和小州國會代表權的平衡。這一點在題干中并未提及,排除C;
D選項提到的是參眾兩院對立法權的再度分割。雖然參眾兩院確實在立法過程中有不同的職責和權力,但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國會、總統和最高法院之間的制衡關系,而非參眾兩院之間的關系,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美國1787年憲法,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時應加強相關習題的練習,不斷總結相關知識點,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
14.(2024九上·南川期末)拿破侖大軍與反法聯盟作戰,所向披靡,橫掃歐洲大陸。結合所學知識觀察下圖,對這一行動解讀正確的是,它(  )
A.摧毀了法國的君主統治 B.將法國大革命推向高潮
C.客觀上有利于歐洲的發展 D.徹底擊敗了反法聯盟國家
【答案】C
【知識點】法國大革命與《人權宣言》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文字對地圖信息作的注解,地圖形象直觀地反映文字的內容,它們共同表達的是拿破侖在歐洲的軍事行動的結果;結合所學知識,1799年11月,拿破侖發動霧月政變,組成了新政府。他領導的法國軍隊一次次打敗歐洲的反法聯盟。拿破侖大軍所向披靡,幾乎橫掃了整個歐洲大陸,在廢除當地封建特權的同時,也對當地人民進行了壓榨和剝削,但在客觀上有利于歐洲的發展,C項正確;
題干信息中沒有涉及摧毀了法國的君主統治,排除A項;
法國大革命使歐洲各國君主深受震動,他們害怕革命傳播,決定絞殺法國的革命,結成反法聯盟,進攻法國,法國國內的保王黨勢力趁機抬頭,妄圖復辟,在異常嚴峻的形勢下,以羅伯斯庇爾為首的雅各賓派組成了救國委員會,采取了一系列嚴厲的措施,平息了國內的叛亂,打退了反法聯軍,把大革命推向高潮,排除B項;
由題干信息不能推導出是否徹底擊敗了反法聯盟國家,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法國大革命,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5.(2024九上·南川期末)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我們要分清歷史事實和歷史觀點。史實是歷史事件的描述,歷史觀點是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和評判。以下屬于歷史觀點的是(  )
A.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斷頭臺
B.由杰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
C.1789年5月,法國三級會議召開,討論征稅問題
D.馬克思主義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答案】D
【知識點】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及意義
【解析】【分析】馬克思主義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這個選項不是對一個具體歷史事件的描述,而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種評價和認識,即它如何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這屬于對歷史事件或現象的理論分析和評判,因此是歷史觀點,D正確;
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斷頭臺。這是一個具體的歷史事件,描述了查理一世在特定年份被處決的情況,屬于歷史事實,排除A;
由杰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這同樣是對一個具體歷史事件的描述,即《獨立宣言》的起草及其宣告的內容,也是歷史事實,排除B;
1789年5月,法國三級會議召開,討論征稅問題。這描述了法國三級會議在特定時間召開及其討論的主題,同樣屬于歷史事實的范疇,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馬克思主義,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學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進行作答。
16.(2024九上·南川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根據考古發掘和旁證資料考察,公元前五世紀希臘手工業的發展已經相當可觀。雅典是最大的手工業中心。制陶、釀酒、榨油、造船、采礦等,規模都很大,有木工、雕刻工、塑像工、青銅匠、金工、畫師、繡工等眾多行業工種。從黑海沿岸考古發現大量雅典生產的陶器,說明產量很高。雅典也成為古典世界最大的貿易中心。它一方面出口自己生產的工農業產品,輸入所需要的糧食、造船木材、銅等物資,一方面經營轉口貿易。
——孫秉瑩等《世界通史綱要》
材料二 歐洲在11世紀,生產便從“低谷”逐漸有些起色,主要是開始使用水磨、風磨作為簡單機械的動力了。這也可算是一次技術上的“小革命”了。當然進展是十分緩慢的;但無論如何,“在工農業生產率方面,以及在商業和市場擴展方面確實曾發生了一系列相互關聯的進步”。因此,“地理大發現”作為歷史發展一個突破性的標記,乃是前此幾個世紀物質生產率積累的結果。這些物質文明的成果,啟發了歐洲人把眼光投向更遠的地方。
——陳樂民、周弘《歐洲文明的進程》
材料三 巴黎公社失敗的具體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當時法國仍是小生產占絕對優勢的國家。1872年全國平均每個企業雇傭工人只有2.9人,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水平遠沒有達到能夠消滅資本主義制度的程度。但巴黎公社在對國家進行民主改造方面創造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此外,在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發揚國際主義精神等方面的創舉和改革,也為工人運動留下了寶貴經驗。
——劉宗緒《世界近代史》
(1)以下表述是從材料一中得出的,請在答題卡對應題號后的括號內寫正確;違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寫錯誤;是材料一沒有涉及的,寫未涉及。
A公元前五世紀,雅典是古希臘最著名的工商業中心。
B古代希臘創造了《擲鐵餅者》和帕特農神廟等造型藝術作品。
C黑海沿岸考古發現的雅典陶器是研究古希臘歷史的文獻史料。
(2)根據所學,指出雅典發達的工商業、開放型的經濟與其政治制度的關系。
(3)材料二表明,作者是從哪一角度考察“地理大發現”得以發生的 指出他依據的具體史事。
(4)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嘗試。請根據材料三,指出巴黎公社“嘗試”的內容。
(5)綜上,談談你的認識。
【答案】(1)A正確;B未涉及;C錯誤
(2)關系:發達的商品經濟是雅典實行民主政體的經濟基礎。(如果從“商品經濟關系的發展,深刻影響了雅典人的社會心理,商業貿易促使人們堅守契約精神,追求公平、民主、自由”等言之有理的角度回答,也可)
(3)角度:生產力發展的角度。史事:11世紀以來,歐洲開始使用水磨、風磨作為簡單機械的動力;這一技術,在工農業生產率方面,以及在商業和市場擴展方面發生了一系列相互關聯的進步,啟發了歐洲人把眼光投向更遠的地方。
(4)內容:對國家進行民主改造;在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發揚國際主義精神等方面的創舉和改革。
(5)認識:生產力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決定著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
【知識點】雅典民主政治;新航路的開辟;巴黎和會與《凡爾賽條約》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公元前五世紀”“雅典是最大的手工業中心”“雅典也成為古典世界最大的貿易中心”可得出,A項內容正確;材料一有關希臘手工業和貿易的發展情況,并沒有涉及藝術作品,故B項沒有涉及;
根據所學可知,陶器是屬于實物史料,故C項錯誤。
(2)關系:根據所學可知,雅典的商品經濟發達,人們在相互貿易過程中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等精神有利于雅典實行民主政體,故發達的商品經濟是雅典實行民主政體的經濟基礎。
(3)角度及依據:根據材料二“主要是開始使用水磨、風磨作為簡單機械的動力了。這也可算是一次技術上的‘小革命’了”“在工農業生產率方面,以及在商業和市場擴展方面確實曾發生了一系列相互關聯的進步”可得出,作者是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考察的,其主要依據是歐洲在11世紀起,開始使用水磨、風磨作為簡單機械的動力,這一次技術上的“小革命”,在工農業生產率方面,以及在商業和市場擴展方面發生了一系列相互關聯的進步。
(4)內容:根據材料三“巴黎公社在對國家進行民主改造方面創造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在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發揚國際主義精神等方面的創舉和改革”可得出,巴黎公社“嘗試”的內容有對國家進行民主改造;在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發揚國際主義精神等方面的創舉和改革。
(5)認識:本題是開放性題目,根據上述材料言之有理即可。如生產力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決定著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新航路開辟、雅典民主政治、巴黎和會與《凡爾賽條約》,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較好的考查了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1)根據材料一“公元前五世紀”“雅典是最大的手工業中心”“雅典也成為古典世界最大的貿易中心”可得出,A項內容正確;材料一有關希臘手工業和貿易的發展情況,并沒有涉及藝術作品,故B項沒有涉及;
根據所學可知,陶器是屬于實物史料,故C項錯誤。
(2)關系:根據所學可知,雅典的商品經濟發達,人們在相互貿易過程中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等精神有利于雅典實行民主政體,故發達的商品經濟是雅典實行民主政體的經濟基礎。
(3)角度及依據:根據材料二“主要是開始使用水磨、風磨作為簡單機械的動力了。這也可算是一次技術上的‘小革命’了”“在工農業生產率方面,以及在商業和市場擴展方面確實曾發生了一系列相互關聯的進步”可得出,作者是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考察的,其主要依據是歐洲在11世紀起,開始使用水磨、風磨作為簡單機械的動力,這一次技術上的“小革命”,在工農業生產率方面,以及在商業和市場擴展方面發生了一系列相互關聯的進步。
(4)內容:根據材料三“巴黎公社在對國家進行民主改造方面創造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在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發揚國際主義精神等方面的創舉和改革”可得出,巴黎公社“嘗試”的內容有對國家進行民主改造;在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發揚國際主義精神等方面的創舉和改革。
(5)認識:本題是開放性題目,根據上述材料言之有理即可。如生產力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決定著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
17.(2024九上·南川期末)社會生活是由諸多因素綜合作用形成一系列復雜的、多層次的社會現象。某班以“生活與社會”為主題開展歷史探究性學習活動,請你參與完成相關任務。
【任務一·探遠古】
墓室壁畫反映了古埃及的經濟生活, 壁畫發現于古羅馬“母獅字幕”。三位年輕人
場景為奴隸工匠們忙碌雕刻的情形。 春日陽光中,一邊吹奏音樂,一邊舞蹈的場景。
【任務二·析近世】
隨著文藝復興的延續,時尚的傳播變得更加容易。17世紀,英國消費者對從印度進口的色彩艷麗且價格便宜的印花棉布產生了興趣。19世紀前,羊毛織品一直是歐洲人制作服裝的主要材料,但是同羊毛織品相比,棉布衣服更輕便,更易清洗,也更容易晾干,對皮膚的刺激更少,因此很受歡迎。棉布的流行,使得毛紡織工業受到威脅18世紀生產者說服議會通過《印花布法案》等一系列法律來保護國內的毛紡織業。然而法律并不能遏制消費者對棉布的狂熱。對棉布的需求如此旺盛,以至于生產者不得不加快紡織速度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國內外市場。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通史》
【任務三·思階層】
油畫《吃馬鈴薯的人》創作于19世紀工業革命時代的歐洲。描繪了五個人物圍坐在一張粗糙的木桌旁。年輕的女人面前有一大盤熱氣騰騰的蒸土豆,她正在分餐,臉上帶有一種疑問的表情。她對面的老婦人正在向杯子里倒著麥芽咖啡。子孫三代同住,齊聚一堂以土豆果腹,享用著一頓粗茶淡飯。一盞煤油燈發出昏暗的燈光照亮了這個場景。
(1)按照史料分類,指出上述材料所示文物屬于哪一類史料。請任選一幅圖片所示的壁畫,指出我們還能夠從中獲取的歷史信息。
(2)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判斷以下表述的正誤。你認為正確,寫正確;不正確,寫不正確。
A英國棉紡織工業所需原材料有來自北美種植園生產的棉花。
B英國興起的“棉布服裝消費熱”導致英國經濟遭受全面打擊。
(3)根據以上材料,概括17世紀英國逐漸興起“印度棉布消費熱”的原因,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影響。
(4)根據所學知識,指出16世紀開始馬鈴薯為何能夠被逐漸引種到亞歐等世界各地。結合材料信息,請你說說對油畫《吃馬鈴薯的人》的理解。可以從作者創作的時代背景、社會現實、表達的思想情感等角度回答
【答案】(1)史料:實物史料。獲取的信息:示例一(古埃及壁畫):手工業(雕刻)生產使用的工具;該手工生產的組織管理形式;雕刻藝術審美觀;工匠的衣著服飾;壁畫本身所體現的藝術風格和表達的主題等。示例二(古羅馬壁畫):畫中人生活的自然環境;使用的樂器和舞蹈藝術;娛樂人的衣著服飾;壁畫本身所體現的藝術風格和表達的主題等。
(2)A正確;B錯誤
(3)原因:文藝復興促進了歐洲消費時尚觀念的傳播;印度棉布良好的品質,具有色彩艷麗、輕便、易清洗、對人體刺激小等特點;價格便宜。影響:沖擊了英國國內的毛紡織業;英國議會制定了系列保護毛紡織業、限制棉布進口和消費的法律;促使紡織技術革新,英國率先興起工業革命。
(4)原因:新航路的開辟,美洲以及各大洲之間的聯系加強。理解:19世紀,歐洲進入工業革命時代。經濟高速發展,并沒有消除貧困,造成了貧富分化和階級對立等新的社會矛盾。油畫是對時代的反映,作者想通過畫作來表現底層勞動者生活的真實現狀和表達對勞動者生活的悲憫同情,引發統治者對底層群眾的關懷,調整政策,改善勞動者的待遇和生活條件。
【知識點】古埃及文明;新航路的開辟;林肯與美國南北戰爭;第一次工業革命
【解析】【分析】(1)史料:結合所學可知,墓室壁畫屬于了解歷史的第一手史料,屬于實物史料;信息:示例一(古埃及壁畫):反映的是古埃及的經濟生活,場景是奴隸工匠們忙碌雕刻的情形,所以可以了解古埃及生產使用的工具;該手工生產的組織管理形式;雕刻藝術審美觀;工匠的衣著服飾;壁畫本身所體現的藝術風格和表達的主題等;示例二(古羅馬壁畫):反映的是三位年輕人在春日陽光中,一邊吹奏音樂,一邊舞蹈的場景,所以可以了解畫中人生活的自然環境;使用的樂器和舞蹈藝術;娛樂人的衣著服飾;壁畫本身所體現的藝術風格和表達的主題等。
(2)結合所學可知,美國獨立后,南北方存在兩種不同的經濟形式。南方的以種植園經濟為主,大量使用黑奴勞動。英國在工業革命后,對棉花的需求進一步刺激了美國種植園經濟的發展。南方為了擴大棉花等原料出口,換取英國廉價的工業品,反對提高關稅,所以A英國棉紡織工業所需原材料有來自北美種植園生產的棉花的表述正確;由材料“對棉布的需求如此旺盛,以至于生產者不得不加快紡織速度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國內外市場。”可知,B英國興起的“棉布服裝消費熱”導致英國經濟遭受全面打擊的表述錯誤。
(3)原因:由材料“隨著文藝復興的延續,時尚的傳播變得更加容易。”“但是同羊毛織品相比,棉布衣服更輕便,更易清洗,也更容易晾干,對皮膚的刺激更少,因此很受歡迎。”“英國消費者對從印度進口的色彩艷麗且價格便宜的印花棉布產生了興趣。”可知,17世紀英國逐漸興起“印度棉布消費熱”的原因是文藝復興促進了歐洲消費時尚觀念的傳播;印度棉布良好的品質,具有色彩艷麗、輕便、易清洗、對人體刺激小等特點;價格便宜;影響:由材料“棉布的流行,使得毛紡織工業受到威脅”“18世紀生產者說服議會通過《印花布法案》等一系列法律來保護國內的毛紡織業”“對棉布的需求如此旺盛,以至于生產者不得不加快紡織速度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國內外市場。”并結合所學可知,其影響是沖擊了英國國內的毛紡織業;英國議會制定了系列保護毛紡織業、限制棉布進口和消費的法律;促使紡織技術革新,英國率先興起工業革命。
(4)原因: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使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往來日益密切;理解:由材料“油畫《吃馬鈴薯的人》創作于19世紀工業革命時代的歐洲”“子孫三代同住,齊聚一堂以土豆果腹,享用著一頓粗茶淡飯。”可知,19世紀,歐洲進入工業革命時代。經濟高速發展,并沒有消除貧困,造成了貧富分化和階級對立等新的社會矛盾。油畫是對時代的反映,作者想通過畫作來表現底層勞動者生活的真實現狀和表達對勞動者生活的悲憫同情,引發統治者對底層群眾的關懷,調整政策,改善勞動者的待遇和生活條件。
【點評】本題考查了古埃及文明、新航路開辟、工業革命、美國南北戰爭,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1)史料:結合所學可知,墓室壁畫屬于了解歷史的第一手史料,屬于實物史料;信息:示例一(古埃及壁畫):反映的是古埃及的經濟生活,場景是奴隸工匠們忙碌雕刻的情形,所以可以了解古埃及生產使用的工具;該手工生產的組織管理形式;雕刻藝術審美觀;工匠的衣著服飾;壁畫本身所體現的藝術風格和表達的主題等;示例二(古羅馬壁畫):反映的是三位年輕人在春日陽光中,一邊吹奏音樂,一邊舞蹈的場景,所以可以了解畫中人生活的自然環境;使用的樂器和舞蹈藝術;娛樂人的衣著服飾;壁畫本身所體現的藝術風格和表達的主題等。
(2)結合所學可知,美國獨立后,南北方存在兩種不同的經濟形式。南方的以種植園經濟為主,大量使用黑奴勞動。英國在工業革命后,對棉花的需求進一步刺激了美國種植園經濟的發展。南方為了擴大棉花等原料出口,換取英國廉價的工業品,反對提高關稅,所以A英國棉紡織工業所需原材料有來自北美種植園生產的棉花的表述正確;由材料“對棉布的需求如此旺盛,以至于生產者不得不加快紡織速度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國內外市場。”可知,B英國興起的“棉布服裝消費熱”導致英國經濟遭受全面打擊的表述錯誤。
(3)原因:由材料“隨著文藝復興的延續,時尚的傳播變得更加容易。”“但是同羊毛織品相比,棉布衣服更輕便,更易清洗,也更容易晾干,對皮膚的刺激更少,因此很受歡迎。”“英國消費者對從印度進口的色彩艷麗且價格便宜的印花棉布產生了興趣。”可知,17世紀英國逐漸興起“印度棉布消費熱”的原因是文藝復興促進了歐洲消費時尚觀念的傳播;印度棉布良好的品質,具有色彩艷麗、輕便、易清洗、對人體刺激小等特點;價格便宜;影響:由材料“棉布的流行,使得毛紡織工業受到威脅”“18世紀生產者說服議會通過《印花布法案》等一系列法律來保護國內的毛紡織業”“對棉布的需求如此旺盛,以至于生產者不得不加快紡織速度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國內外市場。”并結合所學可知,其影響是沖擊了英國國內的毛紡織業;英國議會制定了系列保護毛紡織業、限制棉布進口和消費的法律;促使紡織技術革新,英國率先興起工業革命。
(4)原因: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使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往來日益密切;理解:由材料“油畫《吃馬鈴薯的人》創作于19世紀工業革命時代的歐洲”“子孫三代同住,齊聚一堂以土豆果腹,享用著一頓粗茶淡飯。”可知,19世紀,歐洲進入工業革命時代。經濟高速發展,并沒有消除貧困,造成了貧富分化和階級對立等新的社會矛盾。油畫是對時代的反映,作者想通過畫作來表現底層勞動者生活的真實現狀和表達對勞動者生活的悲憫同情,引發統治者對底層群眾的關懷,調整政策,改善勞動者的待遇和生活條件。
18.(2024九上·南川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任務。
對比起來,1500年以前的許多人類社會均處于不同程度的彼此隔離的狀態之中。不過,這種閉塞狀態從來不是絕對的。早在歐洲人地理大發現之前的漫長數千年中,人類各部分實際上已在相互影響,只是相互影響的確切程度隨歷史時期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存在巨大差異。1500年以后,由于人類的通訊聯系日漸加強、交通工具不斷發達,整個地球一直愈來愈快地縮小,以致今天竟真正地成了一個“宇宙飛船地球”、一個“地球村”。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請從材料中提取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并運用所學世界史相關知識選擇兩個或兩個以上事例,加以闡述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答案】【示例一】觀點:在新航路開辟之前,世界各地(文明)之間就存在交流,相互影響。中國西漢時期,開辟的絲綢之路成為中西文明交流的大通道,漢朝的絲綢等貨物,經西域運往中亞、西亞,再轉運到歐洲,中國同世界各地的貿易與文化交流得到發展。佛教在古代印度產生后,于公元前1世紀經中亞傳到中國新疆,再傳入中國內地,后又傳到東亞、東南亞許多國家。亞歷山大東征和帝國的建立,在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大量工商業者隨軍隊流動,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6-9世紀,日本積極吸收中國文化。中國文化直接影響著日本,推動日本進行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拜占庭帝國對基督教、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傳統,以及西亞、北非等地的東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阿拉伯帝國時期,埃及、兩河流域、希臘等地的文化得到了廣泛的接觸和交流,在保留各自特點的基礎上帶上了濃厚的伊斯蘭教色彩;在吸收、消化外來文化的基礎上,阿拉伯人創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他們將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傳入歐洲,為世界文化的交流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上述史事表明,在新航路開辟之前世界各地(文明)之間就存在交流,相互影響。【示例二】觀點: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地的聯系大大加強,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新航路開辟后,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往來日益密切。為了拓展市場,推銷產品,尋找原料,歐洲人奔走世界各地,進行殖民擴張和掠奪。歐洲殖民者在歐洲、非洲和美洲之間進行了長達幾百年的“三角貿易”。歐洲殖民者的殖民商業活動,有助于世界市場逐漸形成,促進了物種、技術和文化的傳播,對世界各地的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美國獨立戰爭對法國大革命產生了深遠影響。從18世紀后期起,其他西方國家紛紛學習英國的先進技術和生產經驗。法國、美國、德國等國先后進行工業革命。上述史事表明,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地的聯系大大加強,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
【知識點】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鑒真與玄奘;新航路的開辟;歐洲早期的殖民掠奪
【解析】【分析】觀點: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絲綢之路是中西方交往的大動脈,中國的四大發明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了西方,唐朝時期,玄奘西行天竺,因此可知題目為在新航路開辟之前,世界各地(文明)之間就存在交流,相互影響。論述:根據所學指可知,中國西漢時期,開辟的絲綢之路成為中西文明交流的大通道,漢朝的絲綢等貨物,經西域運往中亞、西亞,再轉運到歐洲,中國同世界各地的貿易與文化交流得到發展。佛教在古代印度產生后,于公元前1世紀經中亞傳到中國新疆,再傳入中國內地,后又傳到東亞、東南亞許多國家。亞歷山大東征和帝國的建立,在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大量工商業者隨軍隊流動,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6-9世紀,日本積極吸收中國文化。中國文化直接影響著日本,推動日本進行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拜占庭帝國對基督教、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傳統,以及西亞、北非等地的東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阿拉伯帝國時期,埃及、兩河流域、希臘等地的文化得到了廣泛的接觸和交流,在保留各自特點的基礎上帶上了濃厚的伊斯蘭教色彩;在吸收、消化外來文化的基礎上,阿拉伯人創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他們將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傳入歐洲,為世界文化的交流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因此綜合上述史事可知,在新航路開辟之前世界各地(文明)之間就存在交流,相互影響。
觀點: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的開辟發現了美洲,也加強了世界與歐洲的聯系,因此可知題目為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地的聯系大大加強,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
論述: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通過新航路的開辟,哥倫布發現了美洲,也加強了世界與歐洲的聯系新航路開辟后,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往來日益密切。為了拓展市場,推銷產品,尋找原料,歐洲人奔走世界各地,進行殖民擴張和掠奪。歐洲殖民者在歐洲、非洲和美洲之間進行了長達幾百年的“三角貿易”。歐洲殖民者的殖民商業活動,有助于世界市場逐漸形成,促進了物種、技術和文化的傳播,對世界各地的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美國獨立戰爭對法國大革命產生了深遠影響。從18世紀后期起,其他西方國家紛紛學習英國的先進技術和生產經驗。法國、美國、德國等國先后進行工業革命。因此綜合上述史事可知,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地的聯系大大加強,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新航路開辟,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阳县| 遵义市| 柳江县| 公安县| 上犹县| 双柏县| 天津市| 平顺县| 天峨县| 建水县| 双桥区| 石台县| 南开区| 汕尾市| 深圳市| 中山市| 无锡市| 深水埗区| 台湾省| 湘阴县| 洛浦县| 邳州市| 绵竹市| 荃湾区| 天津市| 积石山| 三都| 喀喇| 桃江县| 东辽县| 秦皇岛市| 城步| 营山县| 怀宁县| 库伦旗| 视频| 嫩江县| 天峨县| 阳新县| 通江县| 宜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