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中作文復習和素材積累“時空通信”材料分析+立意指導+標題范例+素材積累+范文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作。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南京條約》簽訂,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52年,太平天國在永安正式頒行馮云山在獄中創制的《太平天歷》。1952年,中國土地改革,人民生產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2022年,我國站在歷史的新起點,看向遠方,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準備。因此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更應對歷史有著自己的看法,有著自己的理解。假設有一臺時光機允許一封時空通信,你(何兆洋)代表2022年的青少年,有幸被邀請給1842年的清政府或1852年的太平天國領導階層又或是1952的農民寫一封信,請你結合自身感受與啟示,合理選擇三個主題中的一個并創作。要求:思想健康,內容充實;文體特征明顯(符合書信體要求);語言流暢,書寫清晰;字數不少于800字;不許透露真實信息。一、作文材料分析材料呈現了中國近現代史上三個關鍵年份的重要事件:1842 年鴉片戰爭失敗與《南京條約》簽訂,標志著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屈辱開端,這是中國近代苦難歷史的深刻寫照,反映了當時清政府的腐朽、國力的衰弱以及在列強侵略下的無奈與掙扎,背后是封建制度的落后、科技軍事的懸殊差距以及閉關鎖國政策導致的與世界發展脫軌等因素。1852 年太平天國頒行《太平天歷》,這一事件發生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是農民階級試圖推翻清朝統治、建立新政權的一次大規模嘗試。太平天國運動有著復雜的背景,包括土地兼并嚴重、農民生活困苦、民族矛盾激化等,其頒布新歷體現了對舊秩序的挑戰和對新制度、新文化的探索,但同時也伴隨著內部矛盾、宗教色彩濃厚等問題,反映了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以及在歷史變革中的艱難摸索。1952 年中國土地改革,這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重大舉措,旨在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奠定了基礎,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土地制度的根本性變革,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政權為了廣大人民利益進行的制度創新和社會變革,標志著中國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的關鍵一步,展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生命力。任務驅動要求以 2022 年青少年的身份給其中一個歷史時期的相關方寫一封信,這就需要我們深入了解所選時期的歷史背景、事件本質和主要人物,站在當下的視角,運用現代的價值觀、歷史觀和知識體系,與過去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和交流。在信中,要表達對歷史事件的深刻認識、從中汲取的經驗教訓以及對當代青少年使命的思考,既要有對歷史的尊重和理解,又要有對未來的展望和擔當,使書信具有歷史的厚重感和時代的使命感,同時要注意書信的格式規范、語言得體和情感真摯。二、立意指導(以寫給 1842 年清政府為例)1. 以史為鑒,興改革創新之風:回顧 1842 年清政府因閉關鎖國、制度僵化等原因導致的落后挨打局面,強調改革創新對于國家發展的關鍵作用。從日本明治維新、俄國彼得一世改革等歷史事例中汲取經驗,對比清政府的保守,指出只有積極主動地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改革,破除陳規陋習,引入新思想、新技術,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避免被列強欺凌,使國家走向富強之路,引導當代青少年樹立改革創新的意識,在新時代積極推動社會各領域的變革。2. 科技強國,鑄民族復興之基:分析鴉片戰爭中中國在科技和軍事上與西方列強的巨大差距,如西方的堅船利炮與中國傳統武器的對比,闡述科技在國家實力競爭中的核心地位。借鑒西方工業革命后科技推動國家崛起的歷史,如英國憑借先進的科技成為世界霸主,警示清政府不重視科技發展的慘痛后果,呼吁重視科技教育、培養科技人才、加大科技研發投入,鼓勵當代青少年投身科技事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科技力量,以科技的強大支撐國家的繁榮與安全。3. 開放包容,迎世界發展之潮:反思清政府長期奉行的閉關鎖國政策,使其閉目塞聽,與世界發展趨勢脫節,導致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劣勢。以古代絲綢之路促進文化交流、商業繁榮以及近代西方國家通過開放走向強盛為例,闡述開放包容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倡導清政府應摒棄狹隘的觀念,積極與世界各國交流合作,學習先進文化和技術,融入世界發展的潮流,提醒當代青少年要有全球視野和開放思維,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推動中華民族與世界共同發展進步。三、標題范例參考1. 《致 1842 年清政府的一封信:以史為鑒,開創未來》2. 《跨越時空的通信——于 1842 年探尋民族復興之路》3. 《寫給 1842 年清政府:醒獅當奮起,革新鑄輝煌》4. 《致 1852 年太平天國領導階層:破局之路與時代新思》5. 《1952 年的土地變革之光——照亮歷史與未來的通信》6. 《敬呈 1842 年清政府:勇迎時代浪潮,重塑中華脊梁》7. 《時空信箋:從 2022 年回望 1852 年的思索與啟迪》8. 《致 1952 年農民:土地新生的歷史回響與時代傳承》9. 《2022 年之音傳至 1842 年:變革圖強,共筑華夏》四、五句名言名句及分析1.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戰國策》)分析:此句強調要銘記過去的經驗教訓,以此作為未來行事的借鑒。對于 1842 年的清政府而言,鴉片戰爭的失敗是沉重的打擊,應從中吸取教訓,反思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不足,避免重蹈覆轍。當代青少年也應從歷史事件中學習,明白國家發展需要不斷進步和防范危機,在成長中汲取經驗,走好未來的道路。2.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分析:意味著當事物發展到困境時,就需要變革才能通達,通達才能長久。1842 年的中國面臨著內憂外患的艱難處境,清政府若能理解并踐行這一理念,積極變革制度、發展科技、更新觀念,或許能擺脫困境。這也激勵當代青少年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要有創新和變革的勇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3.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分析:顧炎武的這句名言突出了每個人對國家命運的責任擔當。在 1842 年國家遭受列強侵略的時刻,無論是清政府官員還是普通百姓,都應肩負起挽救國家危亡的責任。對于當代青少年,更應銘記歷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貢獻自己的力量,承擔起時代賦予的使命。4. “師夷長技以制夷。”(魏源)分析:魏源提出的這一思想,在 1842 年的歷史背景下具有重要意義,即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來抵御西方的侵略。這反映了當時有識之士對國家發展道路的思考,提醒清政府要正視西方的優勢,積極學習引進。也啟示當代青少年要善于學習借鑒他人的長處,提升自己和國家的競爭力,在全球化的時代不斷進步。5.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李世民)分析:唐太宗的這句名言告訴我們,歷史就像一面鏡子,能讓我們看清國家興衰的規律。1842 年的清政府可從歷史的鏡子中看到自身的問題和不足,當代青少年也應通過研究歷史,了解國家發展的脈絡,明確個人在時代中的位置和責任,在歷史的映照下不斷完善自我,為國家的繁榮貢獻智慧。五、八個經典事例1. 日本明治維新19 世紀中葉,日本面臨著與中國相似的內憂外患局面,在西方列強的沖擊下,日本幕府統治岌岌可危。1868 年開始的明治維新,全面學習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制度,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廢藩置縣、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等。通過這些改革,日本迅速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實現了從封建國家向近代國家的轉變,國力大幅提升,逐漸擺脫了被列強侵略的命運,并在后來成為亞洲強國,甚至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這一事件表明,在國家面臨危機時,果斷、全面且深入的改革是實現國家振興的關鍵,與 1842 年清政府的保守形成鮮明對比,為清政府提供了一個通過改革實現自救的范例,也讓當代青少年認識到改革對于國家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2. 俄國彼得一世改革17 世紀末 18 世紀初,俄國沙皇彼得一世為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親自前往歐洲學習先進技術和文化。回國后,他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加強中央集權、發展工商業、建立新式軍隊、推行文化教育改革等。這些改革使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得到顯著增強,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讓俄國在歐洲的地位得到提升。彼得一世改革展示了統治者的遠見卓識和改革決心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對于 1842 年的清政府來說,如果能有類似的改革舉措,積極學習西方,或許能夠改變當時的被動局面,也啟發當代青少年要具備開放的眼光和學習的精神,努力提升國家的綜合實力。3. 美國西進運動18 世紀末至 19 世紀末,美國發起了大規模的西進運動,大量人口向西部遷移,開發新的土地和資源。在這個過程中,美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勵政策,促進了西部的農業、工業、交通等方面的發展,推動了美國的領土擴張和經濟增長,為美國成為世界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西進運動體現了一個國家積極開拓進取、充分利用國內資源的發展策略,與 1842 年中國在列強壓迫下國土淪喪、經濟停滯形成對比,啟示清政府應重視國內的發展潛力,鼓勵人民積極參與國家建設,當代青少年也應從中學習到要勇于開拓、積極進取,為國家的發展尋找新的機遇和空間。4. 英國工業革命18 世紀 60 年代,英國率先開始了工業革命,從紡織業的技術革新開始,逐漸擴展到各個行業,發明了蒸汽機、珍妮紡紗機等一系列重要的機器設備,實現了生產方式從手工勞動向機器大生產的轉變,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的飛速發展,使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并在全球建立了龐大的殖民帝國。英國工業革命展示了科技進步對國家經濟和國際地位的決定性影響,1842 年的清政府如果能意識到科技的力量,積極引進和發展工業技術,或許能夠改變在鴉片戰爭中的劣勢,這也讓當代青少年深刻認識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國家的科技發展貢獻力量。5. 德國統一與崛起19 世紀中葉,德國處于分裂狀態,經濟發展受到嚴重阻礙,在歐洲列強中處于弱勢地位。在普魯士的領導下,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德國實現了統一。統一后的德國積極發展教育、科技和工業,迅速崛起為歐洲強國。德國的崛起得益于國家的統一、對教育和科技的重視以及積極的對外政策,這對于 1842 年處于內部分裂、外受欺凌的中國來說,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提醒清政府要重視國家的統一和團結,加強教育和科技投入,當代青少年也應從中汲取國家發展需要綜合施策的經驗,為國家的繁榮穩定努力奮斗。6. 中國戊戌變法1898 年,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派發起了戊戌變法運動,試圖通過光緒皇帝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如提倡新學、推行新政、鼓勵工商業發展等,以挽救民族危亡、實現國家富強。雖然戊戌變法最終失敗,但它反映了當時中國有識之士對國家前途的深刻思考和改革的迫切愿望,與 1842 年清政府的保守形成對比,說明在國家面臨危機時,必須要有改革的意識和行動,盡管改革之路可能充滿艱辛,但這是推動國家進步的重要嘗試,也激勵當代青少年在面對時代挑戰時,要敢于提出創新的想法和舉措,為國家的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7.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20 世紀初,印度人民在甘地的領導下,發起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通過和平抵制英國殖民統治的方式,如抵制英貨、不參加英國殖民政府的機構等,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這一運動持續了多年,給英國殖民統治造成了巨大壓力,激發了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精神,最終為印度的獨立奠定了基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展示了在面對強大的殖民統治時,通過和平、團結且持久的抗爭方式也能推動民族解放事業的發展,對于 1842 年遭受列強侵略的中國來說,提供了一種非暴力抵抗的思路和民族精神覺醒的范例,當代青少年也應從中學習到在追求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道路上,要團結一心、堅定信念,選擇合適的斗爭方式。8. 中國古代絲綢之路西漢時期,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此后中國與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商品遠銷海外,同時也引進了西方的許多特產、文化和技術,如佛教、葡萄、石榴等,促進了沿線國家的經濟繁榮和文化交流,增強了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絲綢之路體現了開放交流對于國家發展的積極作用,與 1842 年清政府的閉關鎖國形成鮮明對比,提醒清政府應重視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當代青少年也應從絲綢之路的歷史中認識到開放包容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時代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國家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播。范文一:致 1842 年清政府的一封信尊敬的清政府:當歲月的車輪輾轉至 2022 年,回首 1842 年,那是一段令華夏兒女痛心疾首的歷史。《南京條約》的簽訂,如同一把利刃,割破了古老中國的尊嚴與驕傲,開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篇章。這是閉關鎖國、科技落后、軍事孱弱等多種因素交織的惡果,更是錯失時代發展機遇的必然。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深感有責任與你們對話,期望能為彼時的困境提供些許思考。科技乃強國之基,應大力發展科技,師夷長技。英國在工業革命后,憑借先進的科技成果,如珍妮紡紗機、蒸汽機等,迅速提升了生產力,其堅船利炮更是橫行海上。而清政府卻沉醉于天朝上國的美夢,忽視科技發展,導致軍事裝備陳舊落后,在戰爭中毫無招架之力。若能早一點重視科技研發,培養科技人才,或許在面對列強侵略時,能有更多的自衛之力,不至于一敗涂地。開放是進步之源,需打破閉關鎖國,擁抱世界。歷史上,日本曾與中國一樣面臨著西方列強的壓力,但日本通過明治維新,積極向西方學習,派遣留學生、引進先進技術和制度,迅速走上了富強之路。清政府若能摒棄狹隘的觀念,開放口岸與世界通商交流,學習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先進之處,融入世界發展的潮流,便能拓寬視野,提升自身實力,避免在國際競爭中被遠遠甩在身后。改革為發展之徑,當堅決革新舊制,與時俱進。俄國彼得一世改革,通過加強中央集權、發展工商業、建立新式軍隊等舉措,使俄國從一個落后的國家逐漸崛起。清政府內部政治腐敗,封建制度僵化,嚴重阻礙了國家的發展。唯有進行全面而深刻的改革,從政治體制到經濟模式,從文化觀念到軍事制度,破除陳規陋習,才能激發國家的活力,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過往的傷痛是深刻的教訓,愿清政府能從沉睡中驚醒,積極行動起來。而如今的我們,站在新時代的潮頭,更會銘記歷史,汲取力量,以科技創新為筆,以開放包容為墨,以改革奮進為紙,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篇章,讓華夏之光再次閃耀于世界東方!2022 年的青年:何兆洋[具體日期]范文二:致 1952 年農民的一封信敬愛的農民朋友們:時光荏苒,2022 年的我們回望 1952 年,那是新中國充滿希望與活力的一年,土地改革的春風吹遍了華夏大地,讓廣大農民成為了土地的主人,極大地激發了生產積極性,為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一偉大變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當家作主的生動體現,也是國家走向繁榮富強的關鍵一步。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想與你們分享這份歷史的榮耀,并談談它對我們的啟示。團結協作是力量之源,土改的成功離不開廣大農民的齊心協力。從丈量土地到分配到戶,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大家共同參與、相互配合。就像古代修建長城,無數勞工并肩勞作,一磚一瓦筑起了抵御外敵的堅固防線;又如抗日戰爭時期,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最終取得了民族的勝利。農民朋友們在土改中團結起來,匯聚成了推動社會變革的強大力量,讓我們明白在實現國家發展的征程中,團結協作至關重要。勤勞奮斗是幸福之基,擁有了土地的你們,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了豐收的奇跡。袁隆平爺爺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研究,幾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間地頭辛勤耕耘,只為實現“把飯碗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上”的夢想;塞罕壩建設者們,憑借著勤勞的雙手,在荒漠沙地上植樹造林,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你們在土地上揮灑汗水,為國家的糧食安全作出了貢獻,也讓我們懂得只有通過不懈的奮斗,才能收獲幸福的生活。知識文化是進步之梯,在新中國建設的道路上,知識的力量日益凸顯。李四光沖破傳統地質理論的束縛,創立地質力學理論,為我國的石油勘探作出了卓越貢獻;屠呦呦從傳統中醫藥典籍中汲取智慧,經過無數次實驗,發現了青蒿素,攻克了瘧疾難題。農民朋友們,在耕種土地的同時,也要重視知識文化的學習,用科學知識武裝頭腦,提高生產效率,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歷史照亮未來,征程未有窮期。”當年的土地改革是新中國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如今的我們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我們將傳承先輩們團結、奮斗、求知的精神,在各自的領域努力拼搏,讓青春在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的不懈奮斗中綻放絢麗之花,向著更加輝煌的明天奮勇前行!2022 年的青年:何兆洋[具體日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