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統編2024版七上歷史期末復習題型專練】03觀點論述歷史小論文考前必刷50題(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統編2024版七上歷史期末復習題型專練】03觀點論述歷史小論文考前必刷50題(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歷史學科
【統編2024版七上歷史期末復習題型專練】
03觀點論述歷史小論文考前必刷50題
(后附 每課觀點提煉清單)
1.【觀點論述】
材料 中國古代部分科技成就簡表
朝代或發明者 成就 對世界文明的貢獻
西漢 造紙術 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項重大發明,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
華佗 麻沸散 發明了最早的麻醉藥劑,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
賈思勰 《齊民要術》 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祖沖之 精確圓周率到小數點后第七位 這一成果領先世界達一千年之久
閱讀以上材料,提取兩個(或兩個以上)歷史事件,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題目自擬,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邏輯通順,字數在80-120字之間)
【答案】觀點:我國古代科技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論述:西漢時期,造紙術的發明引起了書寫材料的一場革命,特別是蔡倫改進造紙術,提高了質的質量和產量,使紙成為普遍的書寫材料。造紙術的對外傳播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南朝時杰出科學家祖沖之運用劉徽的方法,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推動了數學領域的發展。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古代科技曾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對世界文明發展起重大的推動作用。說明:其他觀點及其論述只要符合題目即可。
【解析】根據材料中中國古代部分科技成就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可以提取出觀點:我國古代科技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可以選擇造紙術、祖沖之的圓周率兩項成就,圍繞對世界文明的貢獻的史實和地位,進行論述。論述時要注意條理清晰,史論結合,言之有理。
觀點:我國古代科技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論述:西漢時期,造紙術的發明引起了書寫材料的一場革命,特別是蔡倫改進造紙術,提高了質的質量和產量,使紙成為普遍的書寫材料。造紙術的對外傳播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南朝時杰出科學家祖沖之運用劉徽的方法,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推動了數學領域的發展。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古代科技曾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對世界文明發展起重大的推動作用。說明:其他觀點及其論述只要符合題目即可。
2.農業是天下根本,中國自古以來重視農業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中國古代農業發展大事記(距今約10000年 魏晉南北朝)
時期 大事
距今約10000年 長江中下游先民開始栽培稻
距今約7000年 河姆渡人大量栽培水稻,農業工具以骨相最為典型
春秋后期 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
戰國 商鞅變法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戰國后期 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西漢初 漢文帝、漢景帝提倡以農為本,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
西漢 漢武帝重視興修水利,組織人力開挖水渠,治理黃河
西漢 出現了耬車,可將開溝、播種、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
東漢初 光武帝多次下令釋放奴婢,減輕農民負擔
曹魏 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
曹魏 馬鈞改進制成了灌溉工具翻車
東晉南朝時期 水稻由直播變成育秧移栽
北朝時期 賈思勰撰寫了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
——摘編日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選擇材料中至少兩個相互關聯的事例,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選擇事例,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答案】參考示例一:
事例: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
觀點:中國古代興修水利有利促進農業發展。
論述: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郚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水利樞紐,有防洪、灌溉、水運等功能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兩千多年來仍然發揮著應有的作用。曹魏時期,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有利于農業的生產和國家經濟的發展。
總結:古代水利工程不僅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也有利于國家發展和造福后世,興修水利有利促進農業發展。
參考示例二:
事例:長江中下游先民開始栽培稻,水稻由直播變成育移栽。
觀點:中國古代水稻種植技術不斷進步。
論述:距今約10000年,長江中下游先民開始栽培稻,這說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的國家,為人類文明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東晉南朝時期水稻開始育秧移栽,是水稻生產技術的重大進步,促進了江南地區的農業發展。
結論:中國古代水稻種植技術的不斷進步對推動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解析】論述:本題為開放性論述題,只要能夠按照要求,選取相互關聯的兩個事例,擬定觀點,論述時史論結合,言之有理即可。可以選取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兩個相互關聯的事例,因為這兩個事例均與水利工程有關,因此可以擬定觀點為“中國古代興修水利有利促進農業發展”。論述時可以從都江堰以及曹魏興修水利工程的有利影響來論述,具體示例如下:事例: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觀點:中國古代興修水利有利促進農業發展。論述: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郚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水利樞紐,有防洪、灌溉、水運等功能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兩千多年來仍然發揮著應有的作用。曹魏時期,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有利于農業的生產和國家經濟的發展。總結:古代水利工程不僅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也有利于國家發展和造福后世,興修水利有利促進農業發展。也可以選取長江中下游先民開始栽培稻,水稻由直播變成育移栽兩個相互關聯的事例,因為這兩個事例都與水稻栽培有關,因此可以擬定觀點為“中國古代水稻種植技術不斷進步”,論述時從水稻的栽培到技術進步的影響來闡釋即可,具體示例如下:事例:長江中下游先民開始栽培稻,水稻由直播變成育移栽。觀點:中國古代水稻種植技術不斷進步。論述:距今約10000年,長江中下游先民開始栽培稻,這說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的國家,為人類文明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東晉南朝時期水稻開始育秧移栽,是水稻生產技術的重大進步,促進了江南地區的農業發展。結論:中國古代水稻種植技術的不斷進步對推動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動。
七年級歷史上冊部分重大歷史事件
時間 事件
公元前221年 秦統一中國
公元前209年 陳勝吳廣起義
A 秦朝滅亡
公元前202年 B建立
公元9年 王莽建立新朝,西漢滅亡
公元25年 東漢建立
公元220年—229年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公元280年 西晉統一
公元316年 西晉滅亡
(1)閱讀材料,A處的時間是 年,屬于 世紀 期(填早或晚)。B處的王朝是 。
(2)選取材料中有關聯的歷史事件,結合所學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并加以論述。(11分。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答案】(1) 公元前207年 公元前3 晚 西漢
(2)示例:
觀點:國家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論述: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征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秦始皇通過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等一系列的措施,進一步鞏固了大一統的格局。
漢武帝在政治上采納主父偃的建議,實施“推恩令”,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經濟上鑄造“五銖錢”、實行鹽鐵官營專賣等,從政治、思想、經濟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
總之,國家統一是政治穩定、社會安定的重要前提,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解析】(1)時間:依據所學可知,1個世紀=100年,1個年代=10年,世紀就是百位上的數(或百千位上的數)加一,年代是看十位上的數是幾就是幾十年代,秦朝滅亡的時間是公元前207年,百分位上的數是2,2+1=3,就是公元前3世紀;公元前年份后兩位數字越大越早,越小越晚,故公元前207年處于公元前3世紀晚期,故①處填公元前207年;②處填公元前3;③處填晚;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故④處填西漢。
(2)論述,首先根據題干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和自己掌握的知識情況,從題干材料列出了中國古代自戰國到隋朝建立之間的重大歷史事件,選擇兩個相互關聯的事件,如秦滅六國,統一中國;西晉統一全國;他們都是結束了分裂局面完成了統一,可以提煉出觀點“統一是歷史發展的潮流”,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做到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即可。例如,觀點:國家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論述: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征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秦始皇通過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等一系列的措施,進一步鞏固了大一統的格局。漢武帝在政治上采納主父偃的建議,實施“推恩令”,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經濟上鑄造“五銖錢”、實行鹽鐵官營專賣等,從政治、思想、經濟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
總之,國家統一是政治穩定、社會安定的重要前提,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4.歷史小論文:
毛澤東在《沁園春雪》里寫到“惜秦皇漢武,……輸文采;唐宗宋祖,……還看今朝。”
請從“秦皇漢武”中任意挑選一位君王,談談在你眼中他是怎樣的人,并說明理由。(要求:書寫格式正確,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字數:120-150字之間)
【答案】示例:論點: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也是有名的暴君。理由:秦始皇的一生有功也有過,但功大于過。功績:一統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制定了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貨幣等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過錯:下令“焚書坑儒”,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巨大損失;實行暴政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
【解析】觀點: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也是有名的暴君。本題主要涉及到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問題,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的時候要堅持一分為二的原則,把歷史人物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進行評價。如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也是有名的暴君。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是因為:他統一六國,結束戰亂;他制定一套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推行郡縣制,影響深遠;他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有利經濟文化發展和國家統一;他北御匈奴,修建長城;他修建靈渠,開發南疆。說他是個暴君,是因為:他下令“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他修建阿房宮和長城等,給人民帶來繁重的勞役負擔;統治時期,賦稅沉重,刑罰嚴酷。所以,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也是有名的暴君。
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國古代史部分歷史事件
歷史事件 影響
湯建立商朝 湯任用賢才,商朝很快強大起來。
甲骨文的發現 甲骨文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影響。
孔子思想被整理成書 其學說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 變法新法推行十年之后,秦的國力迅速上升。
李冰修建都江堰 使成都平原成沃野,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作用。
嬴政統一全國 初步奠定中國的版圖,使統一成為歷史發展的主流。
——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等
閱讀以上材料,選擇材料中的兩個歷史事件,確定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根據選擇的兩個歷史現象或事件,加以論述,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歷史事件、觀點示例】
事件1:李冰修建都江堰
事件2:嬴政統一全國
觀點:杰出歷史人物推動中國歷史的發展。
(注:以上示例僅供參考,考生不得完全選用示例中的歷史事件1、2組合和觀點)
【答案】【示例一】
事件1 :湯建立商朝
事件2: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
觀點:改革是強國之路。
論述:商王湯任用賢才,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使經濟得到發展,人民生活相對安定,商朝很快強大起來。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執掌國政。他采納管仲的建議,改革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使齊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大為提高。齊桓公打著“尊天子,攘四夷”的旗號,號令諸侯,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推行鼓勵耕織、獎勵軍功等措施,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結論:改革是實現國家富強的重要途徑,因此,當下我們應該堅持改革開放,增加國家實力,增加人民福祉。
【示例二】
事件1:甲骨文的發現
事件2 :孔子思想被整理成書
觀點:豐富而優秀的中華文化澤被后人。
論述:商朝時期的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開啟了我國信史時代。甲骨文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很多字體至今仍在使用,是漢字形成與發展的重要階段,對中國文字的形成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孔子創立儒家學說,提出仁者愛人,將仁作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他主張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則和方法,至今對教育教學仍有很大借鑒意義。
戰國時期,孟子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荀子主張禮治,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論斷,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使得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結論:中華文化輝煌燦爛,并得到流傳澤被后人。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更快更好的發展。
【解析】首先選擇事件,如選擇事件1:湯建立商朝;事件2: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其次,提煉觀點,結合所學商鞅變法的知識可以得出論題:改革是強國之路。之后進行論述,結合所學商朝建立的知識可知,商王湯任用賢才,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使經濟得到發展,人民生活相對安定,商朝很快強大起來;結合所學管仲變法的知識可知,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執掌國政。他采納管仲的建議,改革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使齊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大為提高。齊桓公打著“尊天子,攘四夷”的旗號,號令諸侯,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結合所學商鞅變法的知識可知,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推行鼓勵耕織、獎勵軍功等措施,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最后總結,如改革是實現國家富強的重要途徑,因此,當下我們應該堅持改革開放,增加國家實力,增加人民福祉。如選擇其他事件,言之有理即可,如選擇甲骨文的發現、孔子思想被整理成書,可得出觀點,豐富而優秀的中華文化澤被后人,論述時結合所學文化發展的知識展開即可。
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秦漢歷史大事記(部分)
秦朝 統一中國
建立郡縣制
統一貨幣、度量衡
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
派兵開鑿靈渠
秦末農民大起義
漢朝 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
實施“推恩令”
統一鑄造五銖錢,鹽鐵官營、專賣
張騫出使西域
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選擇大事記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關聯的歷史事件,確定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答案】
根據題干材料“秦漢歷史大事記”表格信息和所學可知,題干反映的是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選擇材料中相互關聯的事件(兩個或兩個以上),可以從秦朝鞏固統一、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秦滅亡等角度自定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做到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即可。
例一:選擇事件:秦統一中國;統一貨幣、度量衡。觀點:秦朝通過一系列措施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論述:秦國通過發動強大的攻勢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秦統一后,在地方和中央分別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有利于各地經濟的交流和發展。總之,秦朝通過一系列措施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例二:選擇事件:實施“推恩令”;統一鑄造五銖錢,鹽鐵官營、專賣。觀點:漢武帝鞏固大一統局面。論述:在政治上,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使得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在經濟上,把鑄幣權收歸中央,實行鹽鐵官營、專賣,加強了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總之,漢武帝通過一系列措施鞏固了大一統局面。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秦漢歷史大事記”表格信息和所學可知,題干反映的是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選擇材料中相互關聯的事件(兩個或兩個以上),可以從秦朝鞏固統一、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秦滅亡等角度自定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做到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即可。如:選擇事件:秦統一中國;統一貨幣、度量衡;確定觀點為:秦朝通過一系列措施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論述:結合所學可知,秦國通過發動強大的攻勢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秦統一后,在地方和中央分別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有利于各地經濟的交流和發展。總之,秦朝通過一系列措施鞏固了國家的統一。選擇事件:實施“推恩令”;統一鑄造五銖錢,鹽鐵官營、專賣;確定觀點為:漢武帝鞏固大一統局面。論述:結合所學可知,在政治上,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使得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在經濟上,把鑄幣權收歸中央,實行鹽鐵官營、專賣,加強了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總之,漢武帝通過一系列措施鞏固了大一統局面。
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杰出人物與其創新成就
序號 人物 事跡
1 李冰 因勢利導修筑都江堰建千秋功績。
2 商鞅 廢井田獎勵耕戰增強秦國國力。
3 漢武帝 把鑄幣權收歸中央并實行鹽鐵專賣。
4 張仲景 著《傷寒雜病論》開創中醫臨床理論體系。
根據以上人物和事跡,提煉一個主題,寫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來展現中國古代不同領域里的創新發展。要求:自擬標題,觀點明確,語言準確,條理清晰,史實無誤。
【答案】示例觀點:我國古代杰出人物是中華文明發展的推動者。
論述: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無數杰出的文化人物,他們的創新貢獻影響了中國,深刻地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發展。李冰發揮自己的才智,因勢利導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變了“天府之國”,建立了千秋功績;商鞅實行變法,實行廢井田,獎勵耕戰等,增強了秦國國力,為秦滅六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漢武帝為鞏固大一統,實行鹽鐵專賣,并把鑄幣權收歸中央,西漢經濟文化進入鼎盛時期;東漢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開創了中醫臨床理論體系,被譽為“醫圣”,為中醫藥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結論:綜上所述,我國古代歷史上,無數杰出人物勇于創新,在思想文化或政治文明上,做出了重大貢獻,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發展。
【解析】論述:本題為開放性論述題,根據題干涉及的“杰出人物與其創新成就”可得出觀點為:我國古代杰出人物是中華文明發展的推動者。
論述時,圍繞觀點和題目要求,結合四個人物的歷史功績,根據“因勢利導修筑都江堰建千秋功績”“廢井田獎勵耕戰增強秦國國力”“把鑄幣權收歸中央并實行鹽鐵專賣”“著《傷寒雜病論》開創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等內容,闡述都江堰的功績,商鞅變法的影響,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影響和《傷寒雜病論》的影響即可。具體示例如下: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無數杰出的文化人物,他們的創新貢獻影響了中國,深刻地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發展。李冰發揮自己的才智,因勢利導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變了“天府之國”,建立了千秋功績;商鞅實行變法,實行廢井田,獎勵耕戰等,增強了秦國國力,為秦滅六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漢武帝為鞏固大一統,實行鹽鐵專賣,并把鑄幣權收歸中央,西漢經濟文化進入鼎盛時期;東漢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開創了中醫臨床理論體系,被譽為“醫圣”,為中醫藥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最后進行總結,如:綜上所述,我國古代歷史上,無數杰出人物勇于創新,在思想文化或政治文明上,做出了重大貢獻,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發展。
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今天人們能見到的成系統的古文字中,距今3000多年前殷商的文字無疑是最早的。其內容大多與祭祀、田獵、風雨、戰爭和疾病之類相關,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情況。秦統一后在全國推行小篆。近十年來隨著技術的革新,漢字輸入法在記錄語言時遠比英文輸入法要快。未來的大數據時代,漢字還會爆發出更強勁的生命力。
——華覺明《中國三十大發明》
閱讀材料,提煉一個主題觀點,并根據以上材料和除材料外的一則史實加以論述。(要求:圍繞主題,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答案】示例1:中華文化淵源流長,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論述:商朝時期的甲骨文,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秦始皇統一全國后,在全國范圍內使用統一文字小篆。文字的統一有利于的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紙逐漸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傳,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隨著書寫材料的改進,東漢以后書法成為專門供人們欣賞的藝術,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結論:綜上所述,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
示例2:文化在傳承與創新中得到發展。
論述:商朝時期的甲骨文,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秦始皇統一全國后,在全國范圍內使用統一文字小篆。文字的統一有利于的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東漢名醫張仲景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寫成了《傷寒雜病論》一書,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
結論:因此,傳承與創新使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不斷地豐富多彩,我們既要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又要在內容和形式上推陳出新,體現時代精神,努力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文化。
參考觀點:文化認同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堅實基礎;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我們要批判性地繼承傳統文化。
【解析】由題干材料“今天人們能見到的成系統的古文字中,距今3000多年前殷商的文字無疑是最早的”“秦統一后在全國推行小篆。”“未來的大數據時代,漢字還會爆發出更強勁的生命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擬定標題為,中華文化淵源流長,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論述:根據題目要求:閱讀材料,提煉一個主題觀點,并根據以上材料和除材料外的一則史實加以論述。結合材料的史實,論述甲骨文產生的影響和秦始皇統一使用文字小篆產生的影響。再結材料外的史實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的史實,論述造紙術產生的影響,最后得出中華文化淵源流長,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的結論,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注意: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由題干材料“今天人們能見到的成系統的古文字中,距今3000多年前殷商的文字無疑是最早的。其內容大多與祭祀、田獵、風雨、戰爭和疾病之類相關,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情況。秦統一后在全國推行小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擬定標題為:文化在傳承與創新中得到發展。結合材料中的史實,論述甲骨文產生影響和秦朝統一文字產生的影響。再結合材料外的史實東漢張仲景的貢獻展開論述,最后得出傳承與創新使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不斷地豐富多彩,我們既要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又要在內容和形式上推陳出新,體現時代精神,努力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文化的結論。注意: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國古代大事年表 (部分)
時間 歷史事件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年) 周平王東遷洛邑,東周開始。
諸侯爭霸
普遍使用鐵器及牛耕,工商業漸趨發達
百家爭鳴
商鞅變法
李冰開鑿都江堰
秦滅亡六國,統一中國
閱讀以上材料,選擇材料中相互關聯的事件(兩個或兩個以上),結合所學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釋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答案】【示例】選取的事件:商鞅開始變法、秦朝建立;
觀點:秦統一中國。
論述: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鼓勵耕織,獎勵軍功,確立縣制。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成為戰國后期最強盛的諸侯國,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完成統一大業。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
結論:總之,秦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統一中國。
【解析】根據題目要求,首先選擇兩個關聯的歷史事件,如商鞅開始變法、秦朝建立;結合兩個歷史事件的關系可以擬定觀點為秦統一中國。然后結合商鞅變法的內容和影響以及秦統一的意義加以論述: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鼓勵耕織,獎勵軍功,確立縣制。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成為戰國后期最強盛的諸侯國,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完成統一大業。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最后進行總結:總之,秦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統一中國。
10.文化遺產是歷史留給人類的寶貴財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中國優秀文化遺產及其貢獻
文化遺產 領域 貢獻
甲骨文 文字 與甲骨文同時并存的古老文字早已滅絕,只有甲骨文演變成了今天的漢字,歷經數千年而不衰,成為維系中華民族的根。
《論語》 思想 孔子的學說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規范對中國社會的發展也具有深遠的影響。
都江堰 建筑 都江堰是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采用自流灌溉的方式,用功省而效益大,至今仍造福于人民。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孔子的核心思想,并指出他在教育領域的貢獻分別是什么?
(2)根據材料,圍繞“中國優秀文化遺產”提煉一個觀點,并選取兩個對應的史實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有總結提升)
【答案】(1)核心思想:“仁”。教育領域的貢獻:創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主張“有教無類”,促進了教育在民間的發展;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發現和總結出許多教學規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學原則和方法,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2)示例:
觀點:豐富的中國優秀文化遺產澤被后世。
論述: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維系中華民族的根;戰國時期修建的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它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至今仍造福于人民。
結論:中華民族創造的許多優秀文化遺產流傳至今,對我們的社會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
【解析】(1)核心思想:結合所學孔子提出“仁者愛人”,既要有愛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將“仁”作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
貢獻:結合所學孔子不僅是大思想家,而且還是大教育家。他創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主張"有教無類",招收不同出身的學生,先后培養了三千弟子,促進了教育在民間的發展。他在教學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發現和總結出許多教育規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學原則和方法。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獻資料,對傳承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和學術思想作出巨大貢獻。
(2)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根據材料“中國優秀文化遺產及其貢獻”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甲骨文、《論語》、都江堰對后世的影響。據此擬定觀點為:豐富的中國優秀文化遺產澤被后世。任意選擇兩例文化遺產,從其對后世的影響方面進行論述。如選項甲骨文、都江堰。具體論述為: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維系中華民族的根;戰國時期修建的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它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至今仍造福于人民。最后得出結論,中華民族創造的許多優秀文化遺產流傳至今,對我們的社會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
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時期的社會狀況較西周發生了很大變化。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動,同樣也表現在學術文化領域。各國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對各家學派基本上能采取較為公允的態度,由此形成了“百家爭鳴”局面。
——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
(1)根據材料,指出戰國時期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張。
(2)小紅同學認為,社會大變革是“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主要原因。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理由。
【答案】(1)人物:韓非。主張:以法治國。
(2)答案一判斷:同意。
理由:春秋戰國時期,整個社會處于社會大變革之中,各諸侯國競相爭霸,出于政治需要對諸子學術競爭采取公允態度,使得學術文化氛圍寬松。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并展開激烈爭辯,從而促進思想文化的繁榮,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可見,“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主要原因是社會大變革。
答案二判斷:不同意。理由:社會大變革是“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之一。“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還與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私學興起和發展,打破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等因素有關。因此“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不同意小紅的觀點。
【解析】(1)人物:據材料可知,戰國時期法家學派的代表是韓非。
主張:據材料“韓非--以法治國”可知,韓非主張以法治國。
(2)判斷及理由: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如:
答案一判斷:同意。
理由:據材料“春秋時期的社會狀況較西周發生了很大變化。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動,同樣也表現在學術文化領域”并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整個社會處于社會大變革之中,各諸侯國競相爭霸;據材料“各國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對各家學派基本上能采取較為公允的態度,由此形成了‘百家爭鳴’局面”并結合所學可知,出于政治需要對諸子學術競爭采取公允態度,使得學術文化氛圍寬松;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并展開激烈爭辯,從而促進思想文化的繁榮,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可見,“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主要原因是社會大變革。
答案二判斷:不同意。
理由: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社會大變革是“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之一,“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還與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私學興起和發展,打破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等因素有關。
12.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回答問題。
材料一 儒家強調民心向背在治國平天下中的重要作用。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儒家這種思想,出發點是為了統治者統治地位的穩固,但“得民心者得天下”這一點,確是古今中外屢試不爽、顛撲不破的真理。
——摘編自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先秦卷》
材料二
時間 史實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分封制逐漸瓦解;春秋時期諸侯爭霸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戰國時期兼并戰爭不斷
各國變法
百家爭鳴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秦國滅掉東方六國
公元前221年 秦朝建立
(1)根據材料一,概括孟子的思想,并指出儒家思想的出發點。
(2)閱讀材料一,從以下兩個觀點中選擇一個,然后提取材料中兩個或兩個以的歷史事件,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觀點1: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的時代
觀點2:秦朝統一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
【答案】(1)思想:民貴君輕;出發點:為了統治者統治地位的穩固。
(2)觀點: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的時代
歷史事件:戰國時期兼并戰爭不斷 各國變法 百家爭鳴
論述: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社會的大變革時期,奴隸社會走向瓦解,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領域出現巨大變化。經濟上,鐵工具和牛耕已經在廣大地區使用,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政治上,新興的地主階級逐漸掌握政權,開始變法;思想上,百家爭鳴,思想領域空前活躍;軍事上,中原各國為爭奪土地和人民常常混戰,通過兼并戰爭,開始出現局部的統一;民族關系上,各族人民遷徙往來,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綜上所述,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社會的大變革時期。(其他觀點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思想:根據材料“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并結合所學可知,孟子主張民貴君輕。
出發點:根據材料“儒家這種思想,出發點是為了統治者統治地位的穩固”可知,儒家思想的出發點是為了統治者統治地位的穩固。
(2)論述:開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注意理論結合。根據表格材料,選擇一個觀點“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的時代”,選取表格材料中的事件“戰國時期兼并戰爭不斷、各國變法、百家爭鳴”結合所學知識,從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民族關系等方面的社會情況加以論述,做到史實為觀點服務,條理清晰,最后,簡要對論述加以總結即可。如:觀點: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的時代。歷史事件:戰國時期兼并戰爭不斷、各國變法、百家爭鳴。論述: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社會的大變革時期,奴隸社會走向瓦解,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領域出現巨大變化。經濟上,鐵工具和牛耕已經在廣大地區使用,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政治上,新興的地主階級逐漸掌握政權,開始變法;思想上,百家爭鳴,思想領域空前活躍;軍事上,中原各國為爭奪土地和人民常常混戰,通過兼并戰爭,開始出現局部的統一;民族關系上,各族人民遷徙往來,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綜上所述,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社會的大變革時期。
13.根據大事年表,解答下列問題。
時間 事件
距今約7000年 河姆渡文化
距今約6000年 半坡文化
距今約5000多年 良渚文化
約公元前1600年 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約公元前1046年 武王滅商,西周開始
齊桓公時 管仲改革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
公元前356年 商鞅在秦國開始變法
公元前209年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
公元前202年 西漢建立
184年 黃巾起義爆發
230年 吳派衛溫等率船軍隊到達夷洲
280年 西晉滅吳,統一全國
316年 西晉滅亡
(1)從上述材料中找出大陸與臺灣最早往來的史實。
(2)選擇大事年表中相互關聯的事件,結合所學,制定一個你想要論述的觀點,并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答案】(1)230年,吳派衛溫等率船隊到達夷洲。
(2)示例:觀點:改革促進國家發展。
選擇的史事:齊桓公時管仲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公元前356年商鞅開始變法。
論述:齊桓公時,管仲改革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使齊國經濟和軍事實力大為提高;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
綜上所述,改革促進了國家發展。
【解析】(1)史實:根據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臺灣古稱夷洲。230年,吳派衛溫等率船隊到達夷洲,是大陸與臺灣最早往來的史實。
(2)示例: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根據題目要求,可選擇齊桓公時管仲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和公元前356年商鞅開始變法兩則史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齊桓公認為管仲有才能,讓他主持國政。管仲不負重托,治國有方,輔佐齊桓公成就大業。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商鞅先后兩次進行變法,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變法使秦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變,綜合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一躍而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據此可知,兩則史事都體現了改革可以推動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可擬觀點為:改革促進國家發展。再圍繞兩則史事的過程和意義進行闡述即可,如:
論述:齊桓公時,管仲改革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使齊國經濟和軍事實力大為提高;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
最后總結:綜上所述,改革促進了國家發展。
14.請根據下面圖片提供的信息,寫一篇〈赤壁之戰〉的小短文,80字左右。(要求:史實正確,敘述準確,語句通順。)
《赤壁之戰形勢圖》
【答案】題目:赤壁之戰簡介
敘述: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戰役之一,也是東漢末年最著名的戰役之一;這場戰役發生在公元208年,是曹操軍隊與劉備和孫權聯軍之間的一次決戰;在這場戰役中,孫權和劉備聯軍憑借正確的戰略戰術,火燒號稱“百萬”的曹軍,以少勝多,曹操軍隊敗退,從而奠定了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基礎。
【解析】題目:赤壁之戰簡介
敘述:據所學可從赤壁之戰在歷史上的地位、及簡單的經過、戰役的結果等方面加以敘述。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戰役之一,也是東漢末年最著名的戰役之一;這場戰役發生在公元208年,是曹操軍隊與劉備和孫權聯軍之間的一次決戰;在這場戰役中,孫權和劉備聯軍憑借正確的戰略戰術,火燒號稱“百萬”的曹軍,以少勝多,曹操軍隊敗退,從而奠定了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基礎。
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國古代史大事記(部分)
時間 事件
公元前685到公元前643年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
公元前681年 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旗號,成為中原霸主。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
公元前221年 秦滅六國,完成統一,定都咸陽,建立秦朝。
公元494年 孝文帝遷都洛陽
公元490年到499年 孝文帝改革,推行漢化措施。
(1)根據材料,按世紀、年代的方式說出秦朝建立的時間。
(2)選擇材料中相互關聯的事件,結合所學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答案】(1)公元前3世紀20年代。
(2)【示例】觀點:改革有利于推動社會進步。論述: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風易俗。他力排眾議,494年遷都洛陽,把百余萬包括鮮卑族在內的北方各族人民遷到中原。他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規定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等。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綜上所述,改革有利于推動社會進步。
【解析】(1)根據材料可知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221年即是公元前3世紀20年代。世紀就是百位上的數加一;年代就看十位數是幾就可以了。
(2)解答此題,需要從材料中選取兩個(或兩個以上)相關聯歷史事件,確定觀點,并進行論述。根據表格選擇“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孝文帝遷都洛陽”并結合所學可知,二者的改革都推動了社會進步,據此可以擬定題目為,改革有利于推動社會進步。論述,結合商鞅變法的內容、影響和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及影響展開論述,最后得出改革有利于推動社會進步的結論。注意: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16.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無數的國學瑰寶,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字經》就是其中之一、它取材典范,包括文學、歷史、哲學等等,請你圍繞節選的“三字經”,結合所學寫一篇介紹我國秦漢時期歷史的小短文。
贏秦氏,始兼并。傳二世,楚漢爭。 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于獻。
要求(1)題目自擬,史論結合。介紹中至少包括與“三字經”描述相關的人物、史實各六例,并體現歷史發展的時序性。(2)表述成文,清晰流暢,書寫工整,字數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
秦漢時期重要史事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全國,建立秦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了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項羽、劉邦的楚漢之爭: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項羽、劉邦為爭奪政權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史稱楚漢之爭。最終劉邦在垓下一戰中打敗項羽,獲得最后勝利。劉邦建立漢朝: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史稱西漢。為鞏固統治,發展經濟,漢高祖劉邦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王莽篡漢: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政權,建立新朝,西漢滅亡。王莽的施政更加劇了社會動蕩,引起農民起義,最終被推翻。劉秀建立東漢:公元25年,西漢宗室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在他統治時期出現了光武中興的局面。漢獻帝時,東漢滅亡:220年,曹丕廢掉漢獻帝,東漢滅亡。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明確“三字經”中涉及到的人物和史實,根據材料“贏秦氏,始兼并”,并結合所學可得出,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全國,建立秦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了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根據材料“傳二世,楚漢爭”,并結合實行可得出,項羽、劉邦進行楚漢之爭。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項羽、劉邦為爭奪政權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史稱楚漢之爭。最終劉邦在垓下一戰中打敗項羽,獲得最后勝利;根據材料“高祖興,漢業建”,并結合實行可得出,劉邦建立漢朝。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史稱西漢。為鞏固統治,發展經濟,漢高祖劉邦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根據材料“至孝平,王莽篡”,并結合實行可得出,王莽篡漢。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政權,建立新朝,西漢滅亡。王莽的施政更加劇了社會動蕩,引起農民起義,最終被推翻;根據材料“光武興,為東漢”,并結合實行可得出,劉秀建立東漢。公元25年,西漢宗室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在他統治時期出現了光武中興的局面;根據材料“四百年,終于獻”,并結合實行可得出,漢獻帝時,東漢滅亡。220年,曹丕廢掉漢獻帝,東漢滅亡。然后按照歷史發展的時序表述成文即可。
17.請根據以下時空定位示意圖及所學知識,撰寫歷史小短文。
(1)題目為本單元的單元主題。(2)具體內容包含本單元的知識清單: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時間,此后短暫統一的和局部統一的王朝,此時三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及對歷史進程的影響;此階段人口內遷的少數民族有哪些;此時科技和文化發展的各自成就一例。(3)史實準確,表述清晰流暢。
【答案】(1)題目;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2)229年,孫權建立吳國;三國鼎立局面形成;西晉;北魏;官渡之戰;為以后統一北方打下基礎;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淝水之戰后,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匈奴;鮮卑;羯;氐;羌;科技;祖沖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領先世界近千年;王羲之的書法代表作《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被譽為“書圣”等,其他答案符合題意也可。
(3)史實準確,表述清晰流暢。
【解析】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據材料,可知與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相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本單元的單元主題是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以此為觀點: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結合本單元的知識清單: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時間,此后短暫統一的和局部統一的王朝,此時三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及對歷史進程的影響;此階段人口內遷的少數民族有哪些;此時科技和文化發展的各自成就一例,進行史實分析歸納即可。如論述:189年漢靈帝死后,東漢長期混亂,200年,曹操在官渡大敗袁紹,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208年,孫劉聯軍在赤壁大敗曹軍,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229年孫權在建業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魏、蜀、吳三國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國走向局部的統一,280年,西晉滅掉吳國,結束了分裂的局面,統一全國。西晉時,北方的氐族、羌族、匈奴族、羯族和鮮卑族內遷中原,同漢族長期雜居,民族界限日益縮小;316年,內遷的匈奴人滅掉西晉,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317年,司馬睿重建東晉,383年前秦苻堅率領大軍進攻東晉,晉軍采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大敗前秦軍,淝水之戰是中國古代又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淝水之戰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東晉最后于420年被劉裕篡奪,建立南朝宋,南朝開始,中國進入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祖沖之是著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利用“割圓術”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領先世界近一千年;東晉王羲之的書法代表作《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被譽為“書圣”等。4世紀后期,我國東北地區鮮卑族建立了北魏,439年 北魏統一了北方黃河流域。為了學習和接受漢文化,更好的統治中原廣大地區,北魏孝文帝進行了改革,他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政策,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因此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單元主題是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18.根據下面所示的大事年表,解答下列問題。
時間 事件
約公元前1600年 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滅商,西周開始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公元前475年 戰國時代開啟
公元前221年 秦滅六國,統一中國
公元前202年 西漢建立
公元9年 王莽奪取西漢政權
公元25年 東漢建立
184年 黃巾起義爆發
200年 官渡之戰
208年 赤壁之戰
220年 魏國建立,東漢滅亡
221年 蜀國建立
229年 吳國建立
266年 西晉建立
280年 西晉滅吳,統一全國
(1)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吳國建立后加強大陸與臺灣聯系的具體史事。
(2)選擇材料中兩個或兩個以上互相關聯的事件,提煉一個觀點,結合所學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示例】觀點:統一是歷史發展的潮流。論述: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諸侯割據稱雄時期,但經過長期戰爭,大國兼并小國,強國兼并弱國,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繼秦之后的漢朝繼承秦制,并且通過思想上的統一,鞏固了政治上的統一。東漢中期以后,由于宦官和外戚交替專權,致使東漢后期政治腐朽黑暗,加之豪強地主勢力發展,導致階級矛盾尖銳,出現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但是280年西晉最終統一中國。結論:由此可見,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統一是潮流,是歷史發展的趨勢。
【答案】(1)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大陸與臺灣的聯系。
(2)
示例:
觀點:暴政是亡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論述:夏王桀在位期間,不修德行,統治殘暴,用武力傷害百姓,引起民眾的反抗,最終夏朝被商所滅。商紂王是商朝的最后一個王,他修筑豪華宮殿,對百姓征收繁重的賦稅,施用酷刑,殘害人民,商朝最終被周武王所滅。
結論:由此可知,君主若行暴政,將會激化社會矛盾,最終導致朝代的滅亡,統治者只有勤政愛民,才會得人民的支持,國家才會長治久安。
【解析】(1)史事:根據所學可知,公元230年,東吳孫權派將軍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大陸與臺灣的聯系。
(2)論述:本小題為開放性試題,觀點正確,言之有理即可。根據材料中的“商湯滅夏”“周武王滅商”,結合所學可知,夏商都是因為最后一個國君實行暴政而滅亡的,因此可以擬定觀點為“暴政是亡國的重要原因之一”。論述時,闡述夏桀和商紂王暴政亡國的史事即可,如:夏王桀在位期間,不修德行,統治殘暴,用武力傷害百姓,引起民眾的反抗,最終夏朝被商所滅。商紂王是商朝的最后一個王,他修筑豪華宮殿,對百姓征收繁重的賦稅,施用酷刑,殘害人民,商朝最終被周武王所滅。完成論述后,進行總結即可,如:由此可知,君主若行暴政,將會激化社會矛盾,最終導致朝代的滅亡,統治者只有勤政愛民,才會得人民的支持,國家才會長治久安。
19.請依據下面圖片反映的歷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80一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史實正確,語句通順,表述完整,體現圖片內容之間的聯系。)
【答案】例文:改革推動社會進步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北魏孝文帝繼位后,移風易俗,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由此可見,改革能夠推動社會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動力。
【解析】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要求觀點史實正確,語句通順,表述完整,邏輯正確。例如根據圖片“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可歸納出論點是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闡釋圍繞當時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對當時及后世的影響進行分析即可,如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北魏孝文帝改革,移風易俗,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最后得出結論:改革能夠推動社會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動力。
20.閱讀材料,完成任務。
人物 時代背景 頒布制度
秦始皇 統一后,原本各自為政的政治形態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 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
漢高祖 為了鞏固新生政,穩定社會局勢。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 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
漢武帝 諸侯王勢力強大和地方豪強兩股勢力與官府分庭抗禮,朝廷對地方控制較弱,私人鑄幣,豪強和富商大賈控制國家命脈。 頒布推恩令;確立儒學正統地位;鑄幣權收歸中央,實行鹽鐵專賣。
北魏孝文帝 因內遷較晚,仍保留鮮卑族習俗,要治理好廣大的北方地區困難重重。 進行改革,頒布改穿漢服、改說漢語、改用漢姓等一系類措施。
請根據表格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自擬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答案】【示例1】觀點:符合國情的制度有利于國家的發展。論述:為了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創建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統治,穩定了國家政權。西漢初年為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鞏固新的王朝,漢高祖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使漢初的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穩定下來了。結論:統治者根據國情,制定切實可行的制度,既有利于鞏固了自身的統治,也推動了國家民族的發展。
【示例2】觀點:順應時代發展的改革有利于推動社會的進步。論述:秦朝完成統一后,以前各自為政的政治形態不能適應新的社會發展,為了加強對全國的統一、秦始皇創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加強了對國家的管理,頒布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使秦朝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最終確立。漢武帝統治時期,面對地方豪強和諸侯兩股勢力與官府分庭抗禮,導致社會混亂,漢武帝聽取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為了鞏固大一統王朝,經濟上實行統一鑄幣、鹽鐵專賣;思想上“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確立了儒學的主導地位;軍事上北擊匈奴,開疆拓土,使西漢王朝進入了鼎盛時期。結論:改革只有順應時代潮流,才能促進社會的不斷發展。
【示例3】觀點:杰出人物對推動歷史發展起到重要作用。論述:秦始皇統一六國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促進了全國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社會的發展。漢武帝通過實施“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鹽鐵專賣、北擊匈奴等措施,鞏固了大一統局面,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一系列漢化措施,緩和民族矛盾,促進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結論:杰出人物對國家和歷史的發展影響很大,以不同的方式推動著歷史進步。
【解析】本文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這道題目要求根據給定的表格內容,自擬一個觀點并進行論述。在論述時,需要結合具體的歷史事實,闡述觀點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同時,要注意條理清楚,邏輯嚴謹,使論述具有說服力。最后再進行總結概括即可。例如,可以通過對比中央集權制度下的秦朝與分封制下的周朝、休養生息政策實施前后的漢朝等,來論證觀點。此外,還可以引用相關的歷史文獻和學者觀點,進一步支持自己的論述。秦始皇、漢高祖的例子表明,他們根據當時的國情制定了相應的制度,這些制度促進了國家的繁榮和穩定。漢高祖的休養生息政策有助于經濟恢復和社會穩定。這說明符合實際國情的制度能夠為國家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秦始皇的中央集權制度適應了統一后的國家管理需要,推動了社會發展;漢武帝的推恩令等措施解決了地方豪強和諸侯問題,加強了中央集權,同時在經濟、思想等方面的改革也使西漢達到鼎盛。這顯示了順應時代的改革能夠推動社會的進步。秦始皇、漢武帝和北魏孝文帝等人物,通過他們的決策和行動,對國家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統一六國、推恩令等舉措都展示了杰出人物的作用,他們以不同方式推動了歷史的前進。所擬觀點應該能夠進一步引發對歷史人物、制度和社會發展之間關系的思考。具體可以闡述為【示例1】觀點:符合國情的制度有利于國家的發展。論述:為了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創建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統治,穩定了國家政權。西漢初年為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鞏固新的王朝,漢高祖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使漢初的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穩定下來了。結論:統治者根據國情,制定切實可行的制度,既有利于鞏固了自身的統治,也推動了國家民族的發展。
【示例2】觀點:順應時代發展的改革有利于推動社會的進步。論述:秦朝完成統一后,以前各自為政的政治形態不能適應新的社會發展,為了加強對全國的統一、秦始皇創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加強了對國家的管理,頒布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使秦朝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最終確立。漢武帝統治時期,面對地方豪強和諸侯兩股勢力與官府分庭抗禮,導致社會混亂,漢武帝聽取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為了鞏固大一統王朝,經濟上實行統一鑄幣、鹽鐵專賣;思想上“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確立了儒學的主導地位;軍事上北擊匈奴,開疆拓土,使西漢王朝進入了鼎盛時期。結論:改革只有順應時代潮流,才能促進社會的不斷發展。
【示例3】觀點:杰出人物對推動歷史發展起到重要作用。論述:秦始皇統一六國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促進了全國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社會的發展。漢武帝通過實施“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鹽鐵專賣、北擊匈奴等措施,鞏固了大一統局面,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一系列漢化措施,緩和民族矛盾,促進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結論:杰出人物對國家和歷史的發展影響很大,以不同的方式推動著歷史進步。
21.【年譜對記錄和研究歷史人物有重大價值】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下表:嬴政年譜節選
時間 大事記
公元前247年 即秦王位
公元前230年 發起滅六國的戰爭
公元前221年 一統天下,稱“始皇帝”
公元前219年 南征百越,修靈渠。造阿房宮
公元前215年 北擊匈奴
公元前213年 筑長城,下《焚書令》
公元前212年 修直道,坑殺儒生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以嬴政的功過為例,談一談你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要求:1、標題說出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2、史論結合;3、表述清晰。)
【答案】答案示例:
標題:一分為二的評價歷史人物。
論述: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了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但秦始皇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
結論:杰出的歷史人物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解析】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解答本題必須要理清思路。首先,審設問,明方向。本題設問為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以嬴政的功過為例,談一談你對歷史人物的評價。
其次,讀材料,找標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得出這樣的標題:一分為二的評價歷史人物。
再次,引史實,展論述。注意史論結合,史實準確。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以這樣論述: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了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但秦始皇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
最后,總結論,拔高度。對論述部分進行總結,注意呼應觀點,對主題進行一定的升華。根據以上的論述,可得出這樣的結論:杰出的歷史人物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整理自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下冊
材料二 要通過深入學習歷史,認識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認識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摘自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中國古代的文明成就,談談你的看法、(要求:看法明確;觀點正確;從材料一中選擇至少兩項內容,史論結合,表述清晰)
【答案】看法:中國古代文明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卓越的成就,為世界文明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一文明不僅體現在政治、文化、科技、醫學等多個領域,更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
論述: 中國古代文明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都江堰的修建則是中國古代科技文明的杰出代表,這一水利工程不僅解決了成都平原的灌溉問題,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更為后世的水利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都江堰的成功修建,展示了中國古代人民在水利技術方面的卓越成就,也為世界水利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張仲景的醫學成就,則代表了中國古代醫學文明的輝煌。他的《傷寒雜病論》等醫學著作,不僅為中華民族的健康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世界醫學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張仲景的醫學思想和方法,至今仍為醫學界所推崇和借鑒;長城是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象征之一。長城的修建不僅體現了 中國古代社會的組織能力和工程技術水平,更展現了中國人民為保衛家園、抵御外侮而付出的艱辛努力。這一宏偉工程,不僅是中國古代政治穩定的保障,也是中華文明對人類和平與安全貢獻的證明。
總結: 中國古代文明以其獨特的政治、科技和醫學成就,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一文明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也為世界文明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應該珍視和傳承這一寶貴遺產,不斷發揚光大,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自己的力量。
【解析】本題關鍵詞為“中國古代的文明成就”,材料一中的四幅圖片分別從文化、科技、醫學、政治等方面體現了中國古代偉大的文明成就,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創造力。因此可任選兩項或三項圖片內容展開論述,從成就的內容、地位及其影響等方面論述,史論結合,條理清晰。
答案:
看法:中國古代文明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卓越的成就,為世界文明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一文明不僅體現在政治、文化、科技、醫學等多個領域,更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
論述: 中國古代文明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都江堰的修建則是中國古代科技文明的杰出代表,這一水利工程不僅解決了成都平原的灌溉問題,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更為后世的水利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都江堰的成功修建,展示了中國古代人民在水利技術方面的卓越成就,也為世界水利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張仲景的醫學成就,則代表了中國古代醫學文明的輝煌。他的《傷寒雜病論》等醫學著作,不僅為中華民族的健康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世界醫學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張仲景的醫學思想和方法,至今仍為醫學界所推崇和借鑒;長城是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象征之一。長城的修建不僅體現了 中國古代社會的組織能力和工程技術水平,更展現了中國人民為保衛家園、抵御外侮而付出的艱辛努力。這一宏偉工程,不僅是中國古代政治穩定的保障,也是中華文明對人類和平與安全貢獻的證明。
總結: 中國古代文明以其獨特的政治、科技和醫學成就,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一文明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也為世界文明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應該珍視和傳承這一寶貴遺產,不斷發揚光大,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自己的力量。
23.閱讀下列材料:
中國古代部分時期的重大事件簡表
時間 事件
公元前1046年 牧野之戰,周武王滅商,西周開始
公元前771年 西周被犬戎族所滅
公元前209年 公元前207年 大澤鄉起義秦朝滅亡
請選擇上述表中的兩個事例,結合所學知識,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合理、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溫馨提示:答案應該由“觀點”、“論述”及“結論”三個部分構成)
【答案】觀點:暴政導致亡國(失民心者失天下)
論述:商朝最后一個王商紂王實行殘暴統治,他修建豪華宮殿,對百姓征收重稅,還施用酷刑,殘害人民,在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中,商軍倒戈,武王滅商。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大興土木,對百姓征收沉重的賦稅,用酷刑鎮壓百姓,秦二世更加殘暴,四處巡游,窮奢極欲,最終引發農民起義,秦朝滅亡。
結論:由此可見,失民心者失天下,暴政導致國家滅亡。
【解析】開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注意史論結合。根據材料“牧野之戰,周武王滅商、秦朝滅亡”的信息和結合所學可知,商朝滅亡是由于商紂王的暴政,秦朝二世而亡是由于實行了暴政,導致了農民起義,因此而滅亡,可見暴政導致亡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確定觀點后,根據觀點,運用這兩個歷史事件對觀點進行論述,可從商紂王暴政的表現,秦朝暴政的表現等方面分析作答,注意史論結合,邏輯清晰。最后,簡要地對論述加以總結,寫出結論即可。
24.【中華文明的特性】習近平主席說: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中華文明的特性 史實
最古老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周朝人們把文字鑄刻在青銅器上,稱為“金文”,秦朝創造了全國通行的統一文字“小篆”,漢代使用更加簡化的文字“隸書”,曹魏的書法家鐘繇把字體由隸書轉化為楷書,東晉“書圣”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
西周實行分封制,秦朝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
秦始皇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還大力推行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漢武帝從政治、思想、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戰國時期,墨家的創始人墨子就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不義戰爭,希望人們互助互愛。西漢時,張騫通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
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
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圍繞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中華文明的五種特性,任選一個特性作為主題,用合適的史實加以論證。(要求:主題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示例:(主題)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答案】答案示例:
觀點: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論證:戰國時期,墨家的創始人墨子就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不義戰爭,希望人們互助互愛。漢朝時,昭君出塞,為漢匈兩大民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結論:和平一直是中華文明傳承的理念。
【解析】論述:本題為開放性論述題,按照要求任選一個特性,選取合適的史實進行論證即可。具體示例如下:
觀點:可以選擇“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選擇其他特性也可。
論證:根據材料“墨子……反對不義戰爭,希望人們互助互愛”“張騫通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墨子是墨家的創始人,他主張“兼愛”“非攻”要求人們互愛互利,反對各國相互攻伐兼并、殘害生命,可見,中國人民自古以來素有熱愛和平的思想。張騫通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旨在促進中國與其他國家地區和平和諧的經濟文化交流。漢朝時,昭君出塞,為漢匈兩大民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結論:和平一直是中華文明傳承的理念。
25.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任務。
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統治者,他們在位時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軍事、政治和經濟措施。秦統一后,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開鑿靈渠,統一嶺南及東南沿海地區。他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漢武帝在位期間,取得漠北戰役的勝利,同時建立刺史制度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漢武帝還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實行鹽鐵官營專賣。
——摘編自《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請選擇材料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關聯的史事,結合所學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合理、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溫馨提示:可圍繞你選取事件發生的時間、背景、內容及影響等方面去加以闡述或說明)
【答案】選擇事件:頒布推恩令、將鑄幣權收歸中央。
觀點:漢武帝通過多種舉措鞏固大一統王朝。
論述:西漢建立初期,地方諸侯王勢力強大。漢武帝即位后,將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分化。為加強對地方官吏,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每州部派刺史一人,從而加強了朝廷對地方的控制,漢武帝采取了多種有效的措施鞏固西漢王朝的統治。
【解析】根據材料列出涉及的重要歷史事件,材料中涉及的事件有,秦始皇:蒙恬北擊匈奴、開鑿靈渠、統一嶺南及東南沿海地區、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統一車軌和馳道;漢武帝:漠北戰役、建立刺史制度,頒布推恩令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鑄幣權收歸中央、實行鹽鐵官營專賣。然后任意選擇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有關聯的歷史事件組合形成自己的觀點,只要符合邏輯、圍繞選擇事件展開論述、言之有理即可,如:選擇事件:頒布推恩令、將鑄幣權收歸中央。觀點:漢武帝通過多種舉措鞏固大一統王朝。論述:西漢建立初期,地方諸侯王勢力強大。漢武帝即位后,將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分化。為加強對地方官吏,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每州部派刺史一人,從而加強了朝廷對地方的控制,漢武帝采取了多種有效的措施鞏固西漢王朝的統治。
26.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部分)
名錄 入選詞節選
都江堰 都江堰灌溉系統始建于公元前3世紀,至今仍控制著岷江的水流,灌溉著成都平原肥沃的農田。
曲阜孔廟、孔府和孔林 古建筑群獨特的藝術和歷史特色,應歸功于孔子—公元前6至5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 小陶俑形態各異,連同他們的戰馬、戰車和武器,成為現實主義的完美杰作,同時也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長城 長城在建筑學上的價值,足以與其在歷史和戰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 除了貨物和人員的輸送外,絲綢之路還是思想、信仰和技術創新的交流通道。
——摘編自《世界文化遺產中心》官網及國家文物局《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
閱讀以上材料,圍繞主題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的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
【答案】觀點: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對人類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論述:都江堰修建于戰國時期的秦國,具有防洪、蓄水、灌溉等功能,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工程,使四川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至今仍發揮重要作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漢朝開辟的絲綢之路,把中原的絲綢、漆器等物品及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樂器、歌舞等傳到中原,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結論:綜上所述,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是全人類的寶貴遺產。
【解析】觀點:據材料“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部分)”可提煉觀點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對人類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論述:“都江堰灌溉系統始建于公元前3世紀,至今仍控制著岷江的水流,灌溉著成都平原肥沃的農田”并結合所學可知,都江堰修建于戰國時期的秦國,具有防洪、蓄水、灌溉等功能,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工程,使四川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至今仍發揮重要作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據材料“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并結合所學可知,漢朝開辟的絲綢之路,把中原的絲綢、漆器等物品及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樂器、歌舞等傳到中原,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最后進行總結: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是全人類的寶貴遺產。
27.閱讀材料,完成以下要求。(8分
公元前138年 漢武帝派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27年 漢武帝頒布推恩令
公元前124年 漢武帝興辦太學
公元前119年 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
漢武帝派騫第二次通西域
公元前117年 漢武帝推行鹽鐵官營
公元前113年 漢武帝收回郡國鑄幣權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選取材料中相關史實,提煉出你的觀點且加以闡述。
(要求:觀點正確,條理清楚,史論結合)
【答案】觀點: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皇帝
論述:在中國歷史上,漢武帝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鞏固“大一統”的措施,使西漢王朝出現強盛的局面。西漢初,諸侯王勢力強大,各自獨霸一方,企圖謀反。地方上的豪強地主也發展起來,兼并土地,聚斂財富,橫行鄉里,與官府分庭抗禮。這兩股勢力導致社會秩序混亂。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了諸侯和地方豪強的勢力,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漢武帝還在長安興辦太學,以儒家的《詩》《書》《禮》《易》《春秋》作為教材,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儒學人才,儒士也進入各級政權機構。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為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還在全國各地設鹽鐵官,把煮鹽、冶鐵等經營權收歸國有,實行鹽鐵官營、專賣;又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這些措施,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經濟基礎。漢武帝還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朝與西域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的政治、軍事和文化成就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解析】觀點:根據材料中的歷史史實,提取出觀點: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皇帝
論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中國歷史上,漢武帝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鞏固“大一統”的措施,使西漢王朝出現強盛的局面。西漢初,諸侯王勢力強大,各自獨霸一方,企圖謀反。地方上的豪強地主也發展起來,兼并土地,聚斂財富,橫行鄉里,與官府分庭抗禮。這兩股勢力導致社會秩序混亂。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了諸侯和地方豪強的勢力,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漢武帝還在長安興辦太學,以儒家的《詩》《書》《禮》《易》《春秋》作為教材,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儒學人才,儒士也進入各級政權機構。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為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還在全國各地設鹽鐵官,把煮鹽、冶鐵等經營權收歸國有,實行鹽鐵官營、專賣;又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這些措施,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經濟基礎。漢武帝還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朝與西域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的政治、軍事和文化成就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言之有理即可)
28.知識的體系化及歷史敘述。
漢武帝 大一統 推恩令 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鹽鐵專賣 北擊匈奴 鼎盛時期
請利用表中的詞匯,寫一段連貫的文字。(提示:分析這些詞匯的關聯:回顧所學;表述成文)
【答案】觀點:漢武帝鞏固大一統局面。
論述:漢武帝在位時,采取了一系列維護大一統和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主要表現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軍 事等方面。在政治上,削弱諸侯國的勢力。使諸侯國越分越小,解除了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在思想文化上,實行“罷黜百家,尊崇儒術”,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舉辦太學,使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在經濟上,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實行國家統一經營的政策,統一鑄造五銖錢,增強 了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在軍事上,派衛青、霍去病大力反擊匈奴,進一步發展和鞏固了國家統一。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使西漢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上實現了大一統,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解析】觀點:根據材料“推恩令、罷黜百家、尊崇儒術、鹽鐵專賣和北擊匈奴”和所學可知,可確立標題:漢武帝鞏固大一統局面。然后分析具體措施的影響:漢武帝在位時,采取了一系列維護大一統和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主要表現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軍事等方面。在政治上,削弱諸侯國的勢力。使諸侯國越分越小,解除了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在思想文化上,實行“罷黜百家,尊崇儒術”,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舉辦太學,使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在經濟上,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實行國家統一經營的政策,統一鑄造五銖錢,增強了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在軍事上,派衛青、霍去病大力反擊匈奴,進一步發展和鞏固了國家統一。最后得出結論: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使西漢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上實現了大一統,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29.七年級某歷史學習小組以“如何評價秦始皇”為主題開展探究學習,搜集到以下材料:
【圖片材料】
圖1 圖2 統一文字 圖3 統一貨幣
【文獻摘錄】
秦始皇建立萬世帝國的夢想徹底破滅了,不過他創建的帝國制度卻保存了下來,并延續了2000多年。在中國后代史書中,秦始皇多以暴君的面目出現,但今天的中國學者卻公正地認為他是統一中國的功臣。
【表格歸納】
朝代 作者及文獻 關于秦始皇的觀點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禁文書而酷刑法……以暴虐為天下始
東漢 班固《漢書》 法令煩僭,刑罰暴酷,輕絕人命
唐代 李白《古風》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
(1)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圍繞“如何評價秦始皇”這一主題寫一篇歷史小短文。(要求:結合相關史實表述成文,字數不少于80字)
(2)根據【表格歸納】中的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引發這些作者產生不同觀點的主要因素。
【答案】(1)主題:對秦始皇的評價
表述:我認為秦始皇是個有功有過的皇帝。一方面他滅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其在中央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實行郡縣制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為鞏固統一又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的措施,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被稱為“千古一帝”;另一方面,秦始皇的統治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等特點,最終引發秦末農民起義,導致秦朝滅亡等。
(2)主要因素:社會環境;生活時代;階級立場等。
【解析】(1)主題:對秦始皇的評價
表述:我認為秦始皇是個有功有過的皇帝;據圖1“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并結合所學可知,秦王嬴政一方面滅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其在中央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實行郡縣制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據材料“圖2統一文字、圖3統一貨幣”并結合所學可知,秦始皇為鞏固統一又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的措施,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被稱為“千古一帝”;據材料“禁文書而酷刑法……以暴虐為天下始;法令煩僭,刑罰暴酷,輕絕人命”并結合所學可知,另一方面,秦始皇的統治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等特點,最終引發秦末農民起義,導致秦朝滅亡等。
(2)主要因素:據材料“禁文書而酷刑法……以暴虐為天下始;法令煩僭,刑罰暴酷,輕絕人命”“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并結合所學可知,由于作者所處社會環境;生活時代;階級立場等不同,因此評價歷史人物的觀點不同。
30.請依據下面圖片反映的歷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史實正確;語句通順,表述完整;體現兩幅圖片所反映內容的主題。)
秦始皇像 漢武帝像
【答案】秦皇漢武秦實現統一后,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在地方上建立了郡縣制。秦始皇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下令車同軌、路同寬,派兵開鑿靈渠,北擊匈奴,修筑長城。漢武帝推行“推恩令”,“罷黜百家,尊崇儒術”,實行鹽鐵專賣,鑄幣權收歸中央,派兵北擊匈奴。秦始皇和漢武帝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
【解析】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據材料“秦始皇像”,“漢武帝像”,結合秦皇漢武的史實,擬定一個觀點:秦皇漢武,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進行史實分析、歸納即可。如論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統一大業,建立秦朝,定都咸陽,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嬴政自稱“始皇帝”,史稱“秦始皇”,秦朝創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設有中央政權機構,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統領,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在地方推行郡縣制;秦始皇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下令車同軌、路同寬,派兵開鑿靈渠,北擊匈奴,修筑長城。漢武帝期間西漢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上實現了大一統,政治上,頒布“推恩令”,設立刺史制度;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經濟上,鑄幣權收歸中央(五銖錢);實行鹽鐵官營、專賣;軍事上,對匈奴實行大規模的反擊,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促進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因此秦始皇和漢武帝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
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國古代史重要事件(部分)
時期 事件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實行分封制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前221年) 諸侯紛爭
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和推廣
商鞅變法
百家爭鳴
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 秦滅六國,統一中國
實行郡縣制
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實行暴政,被農民起義推翻
西漢(公元前202~公元9年) 劉邦建立漢朝
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
出現“文景之治”
漢武帝實現“大一統”
——據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編制
(1)上述事件中,哪件事推動了社會轉型,提高了生產效率。
(2)閱讀以上材料,從中提取兩個或兩個以上歷史事件,確定一個觀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答案】(1)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和推廣。
(2)示例一:觀點: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推動社會發展。
論述:春秋戰國時期,形成諸侯紛爭的局面,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和推廣。政治方面,使國富兵強。思想上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儒家、法家等不同學派,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經濟,推動了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示例二:觀點:春秋戰國的歷史發展趨勢是由分裂割據走向統一。
論述:西周建立之后,為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實行分封制。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的統治權威衰落,整個社會處于分裂割據的動蕩之中,秦國最終滅掉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春秋戰國時期,出現戰亂分裂的局面,結束了這一局面。
【解析】(1)史實:根據材料“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和推廣”及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提高了生產效率。
(2)示例一:觀點:根據材料“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和推廣、百家爭鳴”的作用可擬定觀點: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推動社會發展。
論述:根據擬定的觀點,可從“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和推廣、百家爭鳴的作用方面進行論述。分封制春秋戰國時期,形成諸侯紛爭的局面,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和推廣。政治方面,使國富兵強。思想上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儒家、法家等不同學派,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總結升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經濟,推動了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示例二:觀點:根據材料“實行分封制、諸侯紛爭,統一中國”的作用擬定觀點為:春秋戰國的歷史發展趨勢是由分裂割據走向統一。
論述:根據分封制、諸侯爭霸、統一中國的歷史發展趨勢進行論述。西周建立之后,為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實行分封制。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的統治權威衰落,整個社會處于分裂割據的動蕩之中,秦國最終滅掉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春秋戰國時期,出現戰亂分裂的局面,結束了這一局面。
32.閱讀材料, 回答問題。
材料一 商鞅的部分主張
主張 出處
“入令民以屬農(從事農耕),出令民以計戰(追求戰功)” 《商君書·算地》
“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 《商君書·定分》
“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 《商君書·弱民》
材料二 改革所涉及的利益關系往往比較復雜,又受到政治和經濟等條件制約,不能追求一蹴而就,而需要循序漸進、穩步推行。在改革過程中,應充分考慮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采取針對性的舉措。保證中央權威,做到中央令行禁止,是改革成功、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
——摘編自白鋼《科學總結歷史上的改革經驗》
(1)據材料一概括商鞅的思想。
(2)據材料二并結合商鞅變法的相關史實,以“改革的成與敗”為主題,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
【答案】(1)思想:獎勵耕織、軍功,主張法治,富國弱民。
(2)公元前4世紀,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導了一場深遠影響歷史進程的全面改革,這場變法是中國歷史上最早且最為徹底的法治化社會變革之一,其成敗得失對后世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啟示。政治上,確立縣制,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 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經濟上,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軍事上,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經過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但由于改革觸犯了貴族的利益,使得商鞅個人被車裂。
【解析】(1)思想:獎勵耕織和軍功、法治、重農抑商。
(2)本題為開放性試題,圍繞“改革的成與敗”為題,側重理解商鞅變法的影響。參考示例:公元前4世紀,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導了一場深遠影響歷史進程的全面改革,這場變法是中國歷史上最早且最為徹底的法治化社會變革之一,其成敗得失對后世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啟示。政治上,確立縣制,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 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經濟上,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鼓勵耕織,生產/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歷史學科
【統編2024版七上歷史期末復習題型專練】
03觀點論述歷史小論文考前必刷50題
(后附 每課觀點提煉清單)
1.【觀點論述】
材料 中國古代部分科技成就簡表
朝代或發明者 成就 對世界文明的貢獻
西漢 造紙術 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項重大發明,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
華佗 麻沸散 發明了最早的麻醉藥劑,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
賈思勰 《齊民要術》 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祖沖之 精確圓周率到小數點后第七位 這一成果領先世界達一千年之久
閱讀以上材料,提取兩個(或兩個以上)歷史事件,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題目自擬,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邏輯通順,字數在80-120字之間)
2.農業是天下根本,中國自古以來重視農業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中國古代農業發展大事記(距今約10000年 魏晉南北朝)
時期 大事
距今約10000年 長江中下游先民開始栽培稻
距今約7000年 河姆渡人大量栽培水稻,農業工具以骨相最為典型
春秋后期 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
戰國 商鞅變法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戰國后期 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西漢初 漢文帝、漢景帝提倡以農為本,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
西漢 漢武帝重視興修水利,組織人力開挖水渠,治理黃河
西漢 出現了耬車,可將開溝、播種、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
東漢初 光武帝多次下令釋放奴婢,減輕農民負擔
曹魏 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
曹魏 馬鈞改進制成了灌溉工具翻車
東晉南朝時期 水稻由直播變成育秧移栽
北朝時期 賈思勰撰寫了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
——摘編日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選擇材料中至少兩個相互關聯的事例,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選擇事例,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動。
七年級歷史上冊部分重大歷史事件
時間 事件
公元前221年 秦統一中國
公元前209年 陳勝吳廣起義
A 秦朝滅亡
公元前202年 B建立
公元9年 王莽建立新朝,西漢滅亡
公元25年 東漢建立
公元220年—229年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公元280年 西晉統一
公元316年 西晉滅亡
(1)閱讀材料,A處的時間是 年,屬于 世紀 期(填早或晚)。B處的王朝是 。
(2)選取材料中有關聯的歷史事件,結合所學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并加以論述。(11分。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4.歷史小論文:
毛澤東在《沁園春雪》里寫到“惜秦皇漢武,……輸文采;唐宗宋祖,……還看今朝。”
請從“秦皇漢武”中任意挑選一位君王,談談在你眼中他是怎樣的人,并說明理由。(要求:書寫格式正確,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字數:120-150字之間)
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國古代史部分歷史事件
歷史事件 影響
湯建立商朝 湯任用賢才,商朝很快強大起來。
甲骨文的發現 甲骨文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影響。
孔子思想被整理成書 其學說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 變法新法推行十年之后,秦的國力迅速上升。
李冰修建都江堰 使成都平原成沃野,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作用。
嬴政統一全國 初步奠定中國的版圖,使統一成為歷史發展的主流。
——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等
閱讀以上材料,選擇材料中的兩個歷史事件,確定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根據選擇的兩個歷史現象或事件,加以論述,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歷史事件、觀點示例】
事件1:李冰修建都江堰
事件2:嬴政統一全國
觀點:杰出歷史人物推動中國歷史的發展。
(注:以上示例僅供參考,考生不得完全選用示例中的歷史事件1、2組合和觀點)
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秦漢歷史大事記(部分)
秦朝 統一中國
建立郡縣制
統一貨幣、度量衡
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
派兵開鑿靈渠
秦末農民大起義
漢朝 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
實施“推恩令”
統一鑄造五銖錢,鹽鐵官營、專賣
張騫出使西域
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選擇大事記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關聯的歷史事件,確定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杰出人物與其創新成就
序號 人物 事跡
1 李冰 因勢利導修筑都江堰建千秋功績。
2 商鞅 廢井田獎勵耕戰增強秦國國力。
3 漢武帝 把鑄幣權收歸中央并實行鹽鐵專賣。
4 張仲景 著《傷寒雜病論》開創中醫臨床理論體系。
根據以上人物和事跡,提煉一個主題,寫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來展現中國古代不同領域里的創新發展。要求:自擬標題,觀點明確,語言準確,條理清晰,史實無誤。
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今天人們能見到的成系統的古文字中,距今3000多年前殷商的文字無疑是最早的。其內容大多與祭祀、田獵、風雨、戰爭和疾病之類相關,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情況。秦統一后在全國推行小篆。近十年來隨著技術的革新,漢字輸入法在記錄語言時遠比英文輸入法要快。未來的大數據時代,漢字還會爆發出更強勁的生命力。
——華覺明《中國三十大發明》
閱讀材料,提煉一個主題觀點,并根據以上材料和除材料外的一則史實加以論述。(要求:圍繞主題,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國古代大事年表 (部分)
時間 歷史事件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年) 周平王東遷洛邑,東周開始。
諸侯爭霸
普遍使用鐵器及牛耕,工商業漸趨發達
百家爭鳴
商鞅變法
李冰開鑿都江堰
秦滅亡六國,統一中國
閱讀以上材料,選擇材料中相互關聯的事件(兩個或兩個以上),結合所學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釋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10.文化遺產是歷史留給人類的寶貴財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中國優秀文化遺產及其貢獻
文化遺產 領域 貢獻
甲骨文 文字 與甲骨文同時并存的古老文字早已滅絕,只有甲骨文演變成了今天的漢字,歷經數千年而不衰,成為維系中華民族的根。
《論語》 思想 孔子的學說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規范對中國社會的發展也具有深遠的影響。
都江堰 建筑 都江堰是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采用自流灌溉的方式,用功省而效益大,至今仍造福于人民。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孔子的核心思想,并指出他在教育領域的貢獻分別是什么?
(2)根據材料,圍繞“中國優秀文化遺產”提煉一個觀點,并選取兩個對應的史實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有總結提升)
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時期的社會狀況較西周發生了很大變化。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動,同樣也表現在學術文化領域。各國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對各家學派基本上能采取較為公允的態度,由此形成了“百家爭鳴”局面。
——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
(1)根據材料,指出戰國時期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張。
(2)小紅同學認為,社會大變革是“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主要原因。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理由。
12.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回答問題。
材料一 儒家強調民心向背在治國平天下中的重要作用。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儒家這種思想,出發點是為了統治者統治地位的穩固,但“得民心者得天下”這一點,確是古今中外屢試不爽、顛撲不破的真理。
——摘編自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先秦卷》
材料二
時間 史實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分封制逐漸瓦解;春秋時期諸侯爭霸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戰國時期兼并戰爭不斷
各國變法
百家爭鳴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秦國滅掉東方六國
公元前221年 秦朝建立
(1)根據材料一,概括孟子的思想,并指出儒家思想的出發點。
(2)閱讀材料一,從以下兩個觀點中選擇一個,然后提取材料中兩個或兩個以的歷史事件,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觀點1: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的時代
觀點2:秦朝統一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
13.根據大事年表,解答下列問題。
時間 事件
距今約7000年 河姆渡文化
距今約6000年 半坡文化
距今約5000多年 良渚文化
約公元前1600年 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約公元前1046年 武王滅商,西周開始
齊桓公時 管仲改革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
公元前356年 商鞅在秦國開始變法
公元前209年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
公元前202年 西漢建立
184年 黃巾起義爆發
230年 吳派衛溫等率船軍隊到達夷洲
280年 西晉滅吳,統一全國
316年 西晉滅亡
(1)從上述材料中找出大陸與臺灣最早往來的史實。
(2)選擇大事年表中相互關聯的事件,結合所學,制定一個你想要論述的觀點,并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14.請根據下面圖片提供的信息,寫一篇〈赤壁之戰〉的小短文,80字左右。(要求:史實正確,敘述準確,語句通順。)
《赤壁之戰形勢圖》
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國古代史大事記(部分)
時間 事件
公元前685到公元前643年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
公元前681年 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旗號,成為中原霸主。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
公元前221年 秦滅六國,完成統一,定都咸陽,建立秦朝。
公元494年 孝文帝遷都洛陽
公元490年到499年 孝文帝改革,推行漢化措施。
(1)根據材料,按世紀、年代的方式說出秦朝建立的時間。
(2)選擇材料中相互關聯的事件,結合所學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16.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無數的國學瑰寶,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字經》就是其中之一、它取材典范,包括文學、歷史、哲學等等,請你圍繞節選的“三字經”,結合所學寫一篇介紹我國秦漢時期歷史的小短文。
贏秦氏,始兼并。傳二世,楚漢爭。 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于獻。
要求(1)題目自擬,史論結合。介紹中至少包括與“三字經”描述相關的人物、史實各六例,并體現歷史發展的時序性。(2)表述成文,清晰流暢,書寫工整,字數200字左右。
17.請根據以下時空定位示意圖及所學知識,撰寫歷史小短文。
(1)題目為本單元的單元主題。(2)具體內容包含本單元的知識清單: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時間,此后短暫統一的和局部統一的王朝,此時三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及對歷史進程的影響;此階段人口內遷的少數民族有哪些;此時科技和文化發展的各自成就一例。(3)史實準確,表述清晰流暢。
18.根據下面所示的大事年表,解答下列問題。
時間 事件
約公元前1600年 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滅商,西周開始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公元前475年 戰國時代開啟
公元前221年 秦滅六國,統一中國
公元前202年 西漢建立
公元9年 王莽奪取西漢政權
公元25年 東漢建立
184年 黃巾起義爆發
200年 官渡之戰
208年 赤壁之戰
220年 魏國建立,東漢滅亡
221年 蜀國建立
229年 吳國建立
266年 西晉建立
280年 西晉滅吳,統一全國
(1)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吳國建立后加強大陸與臺灣聯系的具體史事。
(2)選擇材料中兩個或兩個以上互相關聯的事件,提煉一個觀點,結合所學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示例】觀點:統一是歷史發展的潮流。論述: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諸侯割據稱雄時期,但經過長期戰爭,大國兼并小國,強國兼并弱國,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繼秦之后的漢朝繼承秦制,并且通過思想上的統一,鞏固了政治上的統一。東漢中期以后,由于宦官和外戚交替專權,致使東漢后期政治腐朽黑暗,加之豪強地主勢力發展,導致階級矛盾尖銳,出現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但是280年西晉最終統一中國。結論:由此可見,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統一是潮流,是歷史發展的趨勢。
19.請依據下面圖片反映的歷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80一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史實正確,語句通順,表述完整,體現圖片內容之間的聯系。)
20.閱讀材料,完成任務。
人物 時代背景 頒布制度
秦始皇 統一后,原本各自為政的政治形態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 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
漢高祖 為了鞏固新生政,穩定社會局勢。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 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
漢武帝 諸侯王勢力強大和地方豪強兩股勢力與官府分庭抗禮,朝廷對地方控制較弱,私人鑄幣,豪強和富商大賈控制國家命脈。 頒布推恩令;確立儒學正統地位;鑄幣權收歸中央,實行鹽鐵專賣。
北魏孝文帝 因內遷較晚,仍保留鮮卑族習俗,要治理好廣大的北方地區困難重重。 進行改革,頒布改穿漢服、改說漢語、改用漢姓等一系類措施。
請根據表格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自擬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21.【年譜對記錄和研究歷史人物有重大價值】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下表:嬴政年譜節選
時間 大事記
公元前247年 即秦王位
公元前230年 發起滅六國的戰爭
公元前221年 一統天下,稱“始皇帝”
公元前219年 南征百越,修靈渠。造阿房宮
公元前215年 北擊匈奴
公元前213年 筑長城,下《焚書令》
公元前212年 修直道,坑殺儒生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以嬴政的功過為例,談一談你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要求:1、標題說出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2、史論結合;3、表述清晰。)
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整理自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下冊
材料二 要通過深入學習歷史,認識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認識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摘自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中國古代的文明成就,談談你的看法、(要求:看法明確;觀點正確;從材料一中選擇至少兩項內容,史論結合,表述清晰)
23.閱讀下列材料:
中國古代部分時期的重大事件簡表
時間 事件
公元前1046年 牧野之戰,周武王滅商,西周開始
公元前771年 西周被犬戎族所滅
公元前209年 公元前207年 大澤鄉起義秦朝滅亡
請選擇上述表中的兩個事例,結合所學知識,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合理、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溫馨提示:答案應該由“觀點”、“論述”及“結論”三個部分構成)
24.【中華文明的特性】習近平主席說: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中華文明的特性 史實
最古老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周朝人們把文字鑄刻在青銅器上,稱為“金文”,秦朝創造了全國通行的統一文字“小篆”,漢代使用更加簡化的文字“隸書”,曹魏的書法家鐘繇把字體由隸書轉化為楷書,東晉“書圣”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
西周實行分封制,秦朝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
秦始皇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還大力推行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漢武帝從政治、思想、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戰國時期,墨家的創始人墨子就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不義戰爭,希望人們互助互愛。西漢時,張騫通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
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
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圍繞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中華文明的五種特性,任選一個特性作為主題,用合適的史實加以論證。(要求:主題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示例:(主題)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25.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任務。
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統治者,他們在位時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軍事、政治和經濟措施。秦統一后,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開鑿靈渠,統一嶺南及東南沿海地區。他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漢武帝在位期間,取得漠北戰役的勝利,同時建立刺史制度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漢武帝還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實行鹽鐵官營專賣。
——摘編自《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請選擇材料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關聯的史事,結合所學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合理、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溫馨提示:可圍繞你選取事件發生的時間、背景、內容及影響等方面去加以闡述或說明)
26.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部分)
名錄 入選詞節選
都江堰 都江堰灌溉系統始建于公元前3世紀,至今仍控制著岷江的水流,灌溉著成都平原肥沃的農田。
曲阜孔廟、孔府和孔林 古建筑群獨特的藝術和歷史特色,應歸功于孔子—公元前6至5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 小陶俑形態各異,連同他們的戰馬、戰車和武器,成為現實主義的完美杰作,同時也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長城 長城在建筑學上的價值,足以與其在歷史和戰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 除了貨物和人員的輸送外,絲綢之路還是思想、信仰和技術創新的交流通道。
——摘編自《世界文化遺產中心》官網及國家文物局《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
閱讀以上材料,圍繞主題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的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
27.閱讀材料,完成以下要求。(8分
公元前138年 漢武帝派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27年 漢武帝頒布推恩令
公元前124年 漢武帝興辦太學
公元前119年 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
漢武帝派騫第二次通西域
公元前117年 漢武帝推行鹽鐵官營
公元前113年 漢武帝收回郡國鑄幣權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選取材料中相關史實,提煉出你的觀點且加以闡述。
(要求:觀點正確,條理清楚,史論結合)
28.知識的體系化及歷史敘述。
漢武帝 大一統 推恩令 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鹽鐵專賣 北擊匈奴 鼎盛時期
請利用表中的詞匯,寫一段連貫的文字。(提示:分析這些詞匯的關聯:回顧所學;表述成文)
29.七年級某歷史學習小組以“如何評價秦始皇”為主題開展探究學習,搜集到以下材料:
【圖片材料】
圖1 圖2 統一文字 圖3 統一貨幣
【文獻摘錄】
秦始皇建立萬世帝國的夢想徹底破滅了,不過他創建的帝國制度卻保存了下來,并延續了2000多年。在中國后代史書中,秦始皇多以暴君的面目出現,但今天的中國學者卻公正地認為他是統一中國的功臣。
【表格歸納】
朝代 作者及文獻 關于秦始皇的觀點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禁文書而酷刑法……以暴虐為天下始
東漢 班固《漢書》 法令煩僭,刑罰暴酷,輕絕人命
唐代 李白《古風》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
(1)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圍繞“如何評價秦始皇”這一主題寫一篇歷史小短文。(要求:結合相關史實表述成文,字數不少于80字)
(2)根據【表格歸納】中的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引發這些作者產生不同觀點的主要因素。
30.請依據下面圖片反映的歷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史實正確;語句通順,表述完整;體現兩幅圖片所反映內容的主題。)
秦始皇像 漢武帝像
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國古代史重要事件(部分)
時期 事件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實行分封制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前221年) 諸侯紛爭
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和推廣
商鞅變法
百家爭鳴
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 秦滅六國,統一中國
實行郡縣制
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實行暴政,被農民起義推翻
西漢(公元前202~公元9年) 劉邦建立漢朝
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
出現“文景之治”
漢武帝實現“大一統”
——據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編制
(1)上述事件中,哪件事推動了社會轉型,提高了生產效率。
(2)閱讀以上材料,從中提取兩個或兩個以上歷史事件,確定一個觀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32.閱讀材料, 回答問題。
材料一 商鞅的部分主張
主張 出處
“入令民以屬農(從事農耕),出令民以計戰(追求戰功)” 《商君書·算地》
“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 《商君書·定分》
“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 《商君書·弱民》
材料二 改革所涉及的利益關系往往比較復雜,又受到政治和經濟等條件制約,不能追求一蹴而就,而需要循序漸進、穩步推行。在改革過程中,應充分考慮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采取針對性的舉措。保證中央權威,做到中央令行禁止,是改革成功、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
——摘編自白鋼《科學總結歷史上的改革經驗》
(1)據材料一概括商鞅的思想。
(2)據材料二并結合商鞅變法的相關史實,以“改革的成與敗”為主題,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
33.閱讀材料,完成任務。
春秋戰國時期 政治 春秋時,諸侯勢力崛起,競相稱霸,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戰國時,強大的諸侯各自為政,勢力較強的有戰國七雄。
社會 從春秋爭霸戰爭到戰國兼并戰爭,戰爭頻繁,大國兼并小國,社會處于大動蕩之中。
經濟 春秋時,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是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戰國時,商鞅變法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思想 春秋時,老子創立了道家學派,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戰國時,學術思想領域非常活躍,形成了不同的學派,以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學派的影響最大。
閱讀以上材料,從中提取兩個或兩個以上歷史事件,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3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閱讀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用一名話評價春秋時期。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的這一時期的歷史知識,加以說明。(要求: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35.黃帝陵位于陜西黃陵縣城北。每年清明時節,都有大量來自海內外的炎黃子孫到這里拜祭,平日來瞻仰的人絡繹不絕。如果你來當黃帝陵的導游,請從人物經歷、主要貢獻等方面,撰寫一篇導游詞,向游客介紹黃帝的事跡。
36.請仔細觀察下列幾幅圖片,根據圖片反映的歷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小短文。短文要求:題目自擬,史實正確,語句通順,表述完整,能體現圖片內容之間的聯系,字數在80-100字之間。
堯 舜 大禹
37.請根據下列圖片反映的歷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80—100字的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史實正確,語句通順,表述完整,體現圖片內容之間的聯系性)
38.請依據下面圖片反映的歷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60-80字的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史實正確,語句通順,表述完整,體現圖片內容之間的聯系性)

39.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各民族之所以團結融合,多元之所以聚為一體,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源自中華民族追求團結統一的內生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
(1)將材料一中缺失的朝代信息補充完整。并寫出這段時間內曾經為促進民族交融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一次改革。
(2)依據材料一、二,提煉一個觀點,并就此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實清晰,表述完整。
40.【古代科技文化】
材料 中國古代史上,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傳承和發展著中華文明。 涌現出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醫學家、科學家、藝術家等,創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
孔子像 張仲景像 祖沖之像 《蘭亭集序》(摹本局部)
請圍繞“古代科技文化”,從上述材料中任選一張圖片,自擬標題, 綜合運用材料和中國古代史知識,寫一篇歷史人物介紹短文(或作品說明)。(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
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據上圖,任選中國古代史某一個具體時期,在通史時空構建圖上補充三個有內在關聯的具體史事,依此提煉觀點,并加以論述。(要求:圍繞所填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三個具體史事展開論述,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晰。)
【示例】
具體史事:①郡縣制;②統一貨幣;③統一文字
觀點:秦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奠定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礎。
論述:秦朝在地方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為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政治保障;統一貨幣,改變了以往幣制混亂的狀況,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各地經濟的交流,為國家的統一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統一文字,使政令能夠在全國各地順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夠順暢溝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促進了政治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結論:綜上所述,秦朝推行一系列措施鞏固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促進了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發展,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注:以上示例僅供考生參考,考生作答不得選用示例中的史事和觀點。)
42.請以“杰出人物·創新發展”為話題,展開論述。(從改革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等角度,選取三個人物作答。要求論題(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
43.論述題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請從以下(一)、(二)題目中任選一道作答,多答不重復計分。
(一)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夏商周三代末代君主往往是暴君,如夏桀統治時期,國力衰弱,統治殘暴,用武力傷害百姓,引起民眾的反抗。類似的事件也發生在商朝和西周的末代君主身上,最后他們的統治都被推翻了。根據材料,圍繞夏商周三代的衰亡及經驗教訓,擬定一個觀點,結合材料和所學中國歷史的相關史實,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60-100字左右)
(二)對秦始皇的評價,小紅和小華發生了分歧。見下圖:
你同意誰的觀點?或者你有什么新觀點?請結合所學知識說說你的理由。(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60-100字左右)
44.觀察、閱讀下面圖片、文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小短文,體現圖片之間的聯系。(要求:史實正確,語句通順,表述完整)
45.請依據反映的歷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史實正確,語句通順,表述完整,體現圖片內容之間的聯系性)。
4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圖1河姆渡居民用骨耜進行農業生產,栽培水稻 圖2春秋戰國時期的鐵制農具,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
圖3孔子“仁者愛人” 圖4墨子“兼愛非攻”
圖5商鞅變法使秦國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 圖6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變成“天府之國”
閱讀以上材料,選擇圖1至圖6中的兩個歷史現象或事件(寫出兩幅圖片的序號即可),確定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中國古代史的一個歷史現象或事件,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47.根據下表所示的大事年表,解答下列問題。
材料:春秋戰國時期大事年表
時期 序號 事件
春秋時期 ① 出現鐵制農具
② 出現牛耕
③ 齊桓公成為第一個霸主
④ 晉楚爭霸、吳越爭霸
戰國時期 ⑤ 三家分晉、田氏代齊
⑥ 出現戰國七雄
⑦ 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
⑧ 秦國推行商鞅變法
⑨ 秦國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
⑩ 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選擇材料中相互關聯的事件,結合所學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4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格 中國優秀文化、名人及其貢獻
文化、名人 時期 貢獻
甲骨文 商周 與甲骨文同時并存的古老文字早已滅絕,只有甲骨文演變成了今天的漢字。
孔子 春秋 孔子的學說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 戰國 李冰主持修建的世界著名水利工程。
青銅器 商周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不僅種類豐富、數量眾多,而且工藝高超,功能也由食器發展到禮器。
商鞅 戰國 在各國變法中,秦國的變法成效最大。
秦始皇 秦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統一大業。
——摘編自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
(1)根據材料,寫出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
(2)閱讀材料,選取兩則內容,提煉一個觀點,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圍繞主題,觀點明確,三個史論結合的例子,論述邏輯清晰)
49.【地圖中的歷史】
根據圖1、圖2并結合所學知識,根據歷史發展的趨勢提煉一個觀點,自擬論題,結合所學的知識談談你的看法并表述成文。(要求:觀點正確,利用材料中信息,史論結合,表述清晰)
50.請依據下面圖片反映的歷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史實正確,語句通順,表述完整,體現圖片內容之間的聯系性)
黃帝像 炎帝像
附:每課觀點提煉清單
第1課 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
(1)考古發現\文物\化石是研究史前社會\遠古人類的重要依據。
(2)勞動促進人類的演化\勞動創造了人本身。
第2課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
(1)重視農業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
(2)自然環境對原始社會的發展\原始居民生活影響較大;
(3)生產工具的革新推動社會發展。
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
(1)中華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
(2)高尚品德是領導者獲得人民支持的重要條件。
第4課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1)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2)順應民心是統治秩序穩定的基本保證。
(3)制度創新促進社會發展。(如世襲制,分封制)
第5課 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
(1)生產工具的革新\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思想文化\政治\經濟進步;
(2)戰爭既帶來災難,客觀上也促進歷史的進步;
(3)杰出人物推動歷史進步;
(4)民族交融促進社會發展。
第6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1)生產力的發展對政治\社會變革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2)改革要順應時代潮流\有利于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強國之路;
(3)杰出人物推動歷史進步;
(4)我國勞動人民有勤勞智慧的精神\偉大的創造力。
第7課 百家爭鳴
(1)思想是時代變革的反映;
(2)生產力發展對思想文化變革有推動作用;
(3)杰出人物推動歷史進步;
(4)中華文明延綿不絕,諸子百家思想影響后世深遠;
(5)文化交流促進社會發展;
(6)中華傳統文化在繼承中創新發展;
(7)教育的發展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如孔子創辦私學)
第8課 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1)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代;
(2)中華文明具有創新性;
(3)科技創新促進社會發展;
(4)中國傳統文化在繼承中創新發展。
第9課 秦一統中國
(1)杰出人物推動歷史發展;
(2)改革要順應時代發展\有利于社會發展\是強國之路;
(3)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國家統一促進社會發展;
(4)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穩固統治
(5)戰爭既帶來災難,客觀上也促進歷史的發展。
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
(1)杰出人物推動歷史發展\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階級斗爭推動社會發展;
(2)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成由勤儉敗由奢\順應民心是統治秩序穩定的基本保證。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1)順應民心是統治秩序穩定的基本保證\王朝強盛離不開統治者以民為本的措施
(2)國家統一促進社會發展;
(3)得民心者得天下\成由勤儉敗由奢
第12課 大一統王朝的鞏固
(1)杰出人物促進歷史發展;
(2)教育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創辦太學);
(3)生產工具的改進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發展;
(4)改革是強國之路\有利于社會發展
第13課 東漢的興衰
(1)階級斗爭推動歷史發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2)統治者治理國家要以民為本\得民心者得天下
第14課 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經營西域
(1)民族交融促進社會發展\和平友好的民族關系推動國家的發展(張騫通西域);
(2)中外和平交往促進雙方共同發展(海陸兩絲路);
(3)杰出人物推動歷史發展(張騫、班超);
(4)絲綢之路是一條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之路\和平往來之路;
(5)中華文明具有和平性和包容性。
(6)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15課 秦漢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1)文明交流促進社會發展\中外和平交往促進雙方共同發展(造紙術的傳播;佛教的傳入);
(2)科技創新促進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促進文化發展;
(3)中國傳統文化在繼承中創新發展
(4)中華文明具有連續性和創新性(蔡倫改進造紙術是在西漢麻紙的基礎上)\包容性(佛教傳入)。
第16課 三國鼎立
(1)戰略戰術的使用和指揮者的心態是影響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
(2)三國時期的分裂中孕育著統一和民族交融的趨勢。
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1)要以辯證地、歷史發展地觀點來施行某項制度;(如西晉初年實行分封制)
(2)魏晉時期的分裂中孕育著統一和民族交融的趨勢。(北方各族內遷)
第18課 東晉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區開發
(1)社會安定有利于經濟發展
第19課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民族交融促進社會的發展;
(2)改革要順應時代潮流\有利于社會發展\是強國之路。
(3)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是一部民族交融、多元一體的歷史\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
第20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1)民族交融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流傳的魏碑書體);
(2)中國傳統文化在繼承中創新發展(祖沖之計算圓周率是在劉暉的基礎上創新發展);
(3)科技進步促進文化發展(造紙術影響書法和繪畫藝術的發展);
(4)中華文明具有包容性(佛教傳入影響石窟雕刻)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遵义县| 龙江县| 林周县| 金溪县| 海盐县| 瑞金市| 翁源县| 南岸区| 济源市| 金门县| 东丽区| 定日县| 乡宁县| 广宗县| 兴安县| 池州市| 罗平县| 进贤县| 巫溪县| 屏东县| 八宿县| 中山市| 山阳县| 宁夏| 宜都市| 商都县| 昌乐县| 永寿县| 日土县| 临澧县| 集贤县| 普陀区| 新闻| 精河县| 大足县| 镇宁| 嘉禾县| 麻江县| 积石山| 元江| 若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