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8張PPT)素描入門教程素描工具鉛筆:美術鉛筆的鉛鋅有不同等級的軟硬區別,硬的以H為代表,如:1H到6H,前面數字越大,硬度越強,即色度越淡;軟的以B為代表,如1B.2B.3B等等,數字越大軟度越強,色度越黑,對于初學繪畫的可以從HB到4B中選擇3種類型就可以了。炭筆:炭筆的用法和鉛筆相似,他的色澤深黑,有較強的表現能力,是畫素描的理想工具,用于畫人物肖像尤佳,但畫重了很難擦掉。木炭條:他是用樹枝燒制而成的,色澤較黑,質地松散,附著力較差,畫完成后需要噴固定液,否則極易掉色破壞效果。炭精棒:常見的有黑色和赭石色兩種,質地較木炭條硬,附著力較強,可用可不用固定液。橡皮:畫畫用的橡皮一般常用的有香型的較軟的橡皮,可塑性橡皮如同橡皮泥,用起來非常方便。畫板和畫夾:有不同型號,根據畫面來定。畫紙:選用紙面不太光滑且質地結實的素描紙最佳。素描中線的表現方法握筆:和平時寫字有區別的,通常的握筆方法是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鉛筆,小指做支點支撐在 畫板上(或懸空)靠手腕的移動來畫出線條。在細部刻畫時才會采用像平時寫字的握筆姿勢,但依然是靠小指的支點來移動手腕完成。畫板的擺放:應和視線垂直,畫者與畫板之間,應保持到可伸直臂膊的距離,這樣在畫的過程中始終能找個到全局,也避免由于視線的原因造成的透視錯誤。當畫板位置確定后在畫的過程中就不要在移動,以避免因角度的變化影響畫的透視改變。線的種類和注意事項在素描中線的表現方式靈活多樣也非常豐富,可以用排線的方法來表現一個面,線的輕重變化形成面的虛實凹凸等復雜的變化,這些都需要學習者從練習中去體會。線的畫法是落筆輕,中間重,收筆輕,整個動作一氣呵成形成兩頭虛中間實的線,這樣畫出的線容易銜接,在整個畫的過程中夜容易把握整體效果。帶鉤的線和兩頭齊的線在素描中都是忌諱的,這樣的線在銜接上會造成明顯的接口,也容易造成線條的雜亂。排線是初學畫畫應特別注意的,雖說畫無定法,但在沒有達到一定程度時。講究線的排放不但有利于學習的循序漸進,同時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排線是初學畫畫應特別注意的排線練習素描中的透視表現一:透視的類型平行透視:也叫一點透視,即物體向視平線上某一點消失。成角透視:也叫兩點透視,即物體向視平線上某兩點消失。散點透視:也叫多點透視,即不同物體就有不同的消失點,這種透視法在中國畫中比較常見。平行透視的理解成角透視的理解俯視透視仰視透視透視變化的基本規律地面平行而與畫面垂直的圓,其位置愈接近視平線,透視縮形變化就愈大。地面和畫面垂直的圓,其位置愈接近視中線,透視縮形變化就愈大。心點短長視平線二:透視在繪畫中應注意的一些特征近大遠小:是視覺自然現象,正確利用這種性質有利于表現物體的縱深感和體積感,從而在二維的畫面上畫出三維的體積空間。近實遠虛:由于視覺的原因,近處的物體感覺很清晰,遠處的會模糊,這一現象在繪畫中常用來表現縱深感,事實上,在繪畫過程中,往往會對近實遠虛加以強調。(另外應注意的是:并非在所有的繪畫過程中都遵循這一原則,在一幅作品中主與次的關系往往更為重要,主體物的實與次體物的虛實更好的視覺向導,這也是藝術優于現實的取舍和區別。)關于:三大面五大調三大面(亮面、灰面、暗面):當光從一個方向照射到球體上,分為亮面.明暗交界線按和暗面,其中明暗交界線由于和光的照射相切(光和球成0度角)沒有光線通過,最暗;我們還把亮面分為:高光,亮灰;把暗面分為:暗灰,反光和投影;在素描學習中我們通常稱這種明暗色調為黑白灰。五大調(亮部,亮灰,明暗交界線,暗面,反光)五個調子是一切物體在一定光線下明暗變化的最基本格局,要根據具體對象和具體光線去比較表現。五大調的明暗對比的順序是:亮部〉亮灰〉反光〉暗面〉明暗交界線高光是光線投射在物體表面上最亮的部分。灰光位于高光的兩側,一側漸為形體的邊沿,一側與明暗交界線相銜接。明暗交界線位于亮面與暗面的交界處,它是暗面中最黑暗的層次。它不是一條線,而是一部分層次反光是因為光線折射與物體相鄰的另一物體受光面的光線反射,或因環境光的作用,形成反光。一般情況下,強的反光仍比最深的灰光深。投影是因光線被物體遮擋后在支撐物上留下的黑影。構圖構圖也叫布局(經營位置)對於初學者,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不妨先畫幾張小稿,在小稿上大概畫出對象的長寬比例及雛形,選出利用畫紙空間的最佳方案,然后依據小稿的構圖在畫紙上布局,定出對象位置的最高點和最低點,然后根據兩個點畫出運動線(可以是垂線,也可以是大的動勢方向線).在縱線上找到最寬部位的橫軸線,依此寬高作參照,找出對象形體的大的走勢和雛形.構圖是應該注意一下幾點:1、構圖不能太小,否則會不飽滿2、應注意重心的平衡3、構圖不能太偏4、應注意透視的變化及比例關系5、構圖不應有殘缺6、如果構圖中人物是側面,要注意人物眼睛所對的一側要稍稍多些空間,是感覺上畫面不至于發賭二、結構素描基礎練習:結構是指物體的內部構造及其連接組合形式,它是造型的根基,所以研究結構是正確認識和理解客觀對象的根本出發點。謝謝觀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