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絕密★啟用前南通市海門區東洲國際學校 2024 學年度九年級上學期期末模擬測試卷歷史·試題卷試卷類型: A 卷注 意 事 項考生在答題前請認真閱讀本注意事項:1.本試卷共 6 頁,滿分為 50 分,考試時間為 50 分鐘.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2.答題前,請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試證號用 0.5 毫米黑色字跡的簽字筆填寫在試卷及答題卡上指定的位置.3.答案必須按要求填涂、書寫在答題卡上,在試卷、草稿紙上答題一律無效.4. 作弊者,本卷按 0 分處理。班級: 姓名; 學號:考場號: 座位號:(請考生將自己信息如實填寫在上面,不寫、漏寫、錯寫為無效試卷)一、單項選擇題(在下列各題的備選答案中,選擇一個最符合題意的選項,本題包括 15 小題,每小題分,共 30 分)1. 《全球通史》中提及:“中東、印度、中國和歐洲這四塊地區的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孕育 了歷史上最偉大的文明。”這句話強調了偉大文明產生的共同因素是( )A. 海洋條件 B. 政治條件 C .地理條件 D. 經濟條件2. 某歷史興趣小組找到了以下文章(書籍):。《地理與文明之間的關系》②《希臘城邦制度與 民主政治》③《寬松自由的社會環境與古希臘文明》④《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了古希臘文化》。 據此判斷,該小組研究的主題應該是()A . 古希臘民主政治文明的影響 B .古希臘政治文明的內容C.希臘政治文明與近代文明之間的關系 D.古希臘民主政治文明產生的條件3. 羅馬法學家吉拉爾力證《十二(銅)表法》的真實性,他從三個維度表明《十二(銅)表法》并非虛構。吉拉爾的求證過程表明()A.綜合多種歷史敘述是確認歷史事實的方法 B.從當時社會發展狀況來判斷歷史真實與否C . 文學作品中的記錄最為可信 D. 運用不同形式的史料相互印證更具說服力4. 下圖是一幅與西歐手工業發展密切相關的圖片。從這幅圖中可以得出的最準確信息是( )A.商品經濟的發展必然促進生產力的進步B.租地農場的出現推動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C. .商品經濟的發展是手工工場產生的前提D. 中世紀后期市場經濟的雛形開始出現5. 右圖是一位航海家的日記。據日記內容可知,這位航海家( )A. 抵達了美洲大陸 B . 十三世紀末出海航行C. 完成了環球航行 D. 到達了印度6.《西方文明史》認為:“經過長時期的分離,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終于攜手并進了。”這一現象開始于( )A.18 世紀 60 年代—19 世紀 40 年代B.19 世紀六七十年代—20 世紀初C.20 世紀三四十年代以后D.20 世紀四五十年代以后7.以下為 19 世紀期間世界部分城市人口(以千為單位)的統計表,據此分析正確的是( )城市 1800 年1850 年1880 年1900 年紐約 64 696 1912 3437倫敦 956 2618 4767 6581東京 800 — 1050 1600莫斯科 250 365 612 1000上海 300 250 300 600孟買 200 500 773 776A.工業革命引起世界各國城市化B.亞洲國家已率先完成了工業化C.世界各地城市化進程均衡發展D.城市在各國經濟中的地位被削弱8.1917 年 7 月,俄軍前線慘敗,這年秋天首都居民每天只能分配大約 110 克面包。臨時政府的統治陷入全面危機。在這“大難臨頭”的困境下,為擺脫困境,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發動了( )A.二月革命B.十月革命C.莫斯科保衛戰D.亞歷山大改革9.列寧曾用“改良主義的方法”解決蘇維埃俄國的經濟發展問題。這里的“改良主義的方法”是指( )A.工業化政策B.農業集體化政策C.新經濟政策D.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0.學習歷史,需要分清哪些是史實,哪些是觀點。下列表述中,屬于觀點的是( )A.1916 年 2 月,德、法雙方在凡爾登展開血戰B.1918 年 11 月,德國宣告投降C.1914 年 6 月 28 日,薩拉熱窩事件爆發D.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的帝國主義戰爭11.“1588 年 7 月的最后一天,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近代海戰終于打響,兩軍打上照面后都被對方的船隊規模震驚了……”材料中的“兩軍”分別指( )A. 葡萄牙、西班牙 B. 英國、西班牙C. 荷蘭、英國 D. 法國、英國12.小明在學習“早期殖民擴張”這節內容的時候,梳理了殖民國家興衰的順序,其中正確的是( )A. 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俄國(強國)B. 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強國)C. 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俄國(強國)D. 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強國)13.“1599 年,他出身于一個沒落新貴族家庭,青年時期就學于清教學院,受到清教思想的熏陶;1642 年,內戰爆發,他站在議會革命陣營,組織‘新模范軍’戰勝了王黨的軍隊;1649 年他將國王送上了斷頭臺;1653 年,他驅散議會,自任‘護國主’……”材料中的“他”是( )A. 克倫威爾 B. 拿破侖 C. 華盛頓 D. 林肯14.當整個歐洲都在加強君主的權力時,英國人卻在限制國王的權力。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將“議會是國王的議會”變成“國王是議會的國王”的事件是( )A. 詹姆士一世實行“君權神授”B. 《權利請愿書》限制了國王的權力C. 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斷頭臺D. 1689 年,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15.近代英國對于國王的存廢,經歷了“反抗國王、處死國王、請回國王、進口國王”的不同選擇。但最終英國的國王一直保留至今。這表明( )A. 英國一直都是君主專制國家 B. 英國選擇了適合國情的政治體制C. 貴族政治至今仍在發揮重要作用 D. 英國封建殘余仍然存在二、材料分析題(每題 10 分,共計 20 分。答案請按要求寫在答題紙上。)16.17--19 世紀中期,英國發展成為資本主義大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近代以來,作為憲政體制和模式創新……(英國)開啟了議會“至高無上”的時代,它從根本上解決了民族國家政府建構問題 --現在是“議會中的國王”,而不再是王朝政府時“單獨的國王”。--魏建國《憲政模式轉型與近代英國崛起》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英國是如何實現由“單獨的國王”到“議會中的國王”的轉變的?這一轉變產生有何意義?材料二到 1800 年時,英國生產的煤和鐵比世界上其他地區合在一起生產的還多。英國的煤產量從 1770 年的 600 萬噸上升到 1861 年的 5700 萬噸,同樣,英國的鐵產量也從 1770 年的 5 萬噸增長到 1861 年的 380萬噸,因而,人類不僅進入了蒸汽時代,也進入了鋼鐵時代。工業革命使生產力得到了史無前例的提高,英國首先受到這方面的影響,使其資本從 1750 年的 5 億英鎊增長到 1865 年的 60 億英鎊,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和工廠體系的建立,大批的人口涌入新的工業中心,這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巨大的社會變化,因為在城市居住意味著一種全新的生活,在 19 世紀后半期,工人階級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經濟革命推動了政治變革,1831 年,資產階級推動了議會改革。--摘編自《全球通史》工業革命的核心發明是什么?據材料二概括工業革命對英國社會產生的影響。英國的崛起之路給你帶來怎樣的啟示?17.世界歷史潮流浩蕩,國際局勢風云變幻。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5,16 世紀是歷史發展為世界歷史的重大轉折時期,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在西歐,社會經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根本變化。——吳于廑《世界史》總序材料二:從 1763 年到 1914 年的一個半世紀,作為歐洲獲得對世界大部分地區的霸權的時期……歐洲之所以能進行這種前所未有的擴張,是因為三大革命(即政治革命、工業革命、科學革命)給了歐洲以前所未有的推動力和力量。——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三:當日本在 19 世紀中葉開始面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威脅時,能夠以這些國家為榜樣,順利地實現了本國的社會變革,走上獨立的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世界史·近代史稿》材料四:圖一德國向英國提出挑戰(漫畫)圖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格局演變示意圖(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始于哪一歷史事件?材料一所述的社會經濟的“根本變化”指的是什么?(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當時歐洲“政治革命”的主要任務是什么?1763 年到 1914 年間,兩次工業革命不僅給歐洲,而且給全世界都提供了巨大的推動力,使人類先后進入什么時代?哪一著作的出版被譽為“生物科學的一次偉大革命”?(3)材料在中日本的“社會變革”指的是什么?根據材料三,簡述這次“社會變革”的背景。從經濟、社會生活兩方面舉例說明,日本在“變革”中是如何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的。(4)材料四的圖一反映了當時怎樣的危急形勢?危機之后形成了怎樣的世界格局?根據圖二,簡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格局演變過程。綜合上述材料,概括影響國際局勢風云變化的主要因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